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觀察葉子的感想篇一
近期,結合培訓班的作業要求與自身的工作需要,將《觀察兒童》翻閱了一遍。翻閱第一章,就被這本書吸引了。因為內容是我現在工作研究所需要的,其次,這本書不似一些書講述高深理論,離我們感覺很遠。它的陳述方式更像有一位導師,就在你的身邊向你娓娓道來你在觀察中的一些問題,并用具體的案例,可借鑒的解決的方法讓我知道今后該怎么做。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引發我進一步深讀它的興趣。
實施教育,觀察先行。教師應通過有目的、有步驟、有計劃的觀察,獲得大量具體、真實的信息,理解和評價幼兒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學會科學地觀察幼兒,就成為每個幼兒教師都必須掌握的教育技能。在實際工作中,教師要很好地把握科學觀察的方法,使觀察的過程得到完善。
觀察,觀為看,察為思。結合現實工作中,看到了許多觀而不思的行為及被擱置在文本上的那些可記可不記的記錄。書中“觀察的價值在于它們的運用,而不是作為文檔的收集”的觀察價值與目的,引起了我的共鳴。那如何助推教師開展有意義的觀察?使觀察成為教師推進幼兒發展的自然實施的教育手段,我們能為教師做什么?此書給了我啟示。
意大利的瑞吉歐教學思想中有這樣一句話:“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并拋還給孩子。”它告訴我們,作為一名教師,要隨時注意觀察幼兒,及時捕捉幼兒中有價值的問題,然后再把問題“還給”幼兒,讓他們“接過球”,投入新一輪的思考、探索,從而使主題活動不斷深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雖然在運動、游戲中注意觀察兒童,注重了幼兒的個性,但沒有深層地科學地去觀察。通過學習使我懂得了要以欣賞、包容、研究的態度觀察幼兒。要有一種開放性的心態,充分了解兒童,解讀兒童的行為,理解兒童的行為。
在活動中,我們可根據教育活動目標的達到程度對幼兒進行觀察,教師提出教學目標是一致的,要觀察幼兒在完成教學目標中的困難在哪里,教師提供的活動材料是否適合,充分,是否有可操作性。還需要有“鷹”一般的目光,捕捉每位幼兒身上的閃光點和個別差異。然后根據孩子發展的水平來調整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提供有利于進一步發展的材料,使教學活動目標性更強。
無論什么樣的觀察活動都可以讓觀察者獲取大量的信息,但觀察者從不同的角度獲取的信息,其價值是不同的。因此,觀察者首先應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觀察角度,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有些教師就因為沒有根據觀察目的選取合適的角度,而使其“客觀描述”籠統、簡單,致使觀察活動流于形式,失去意義。例如,某教師對一位新生入園適應情況進行觀察,觀察記錄中僅有一句“xx小朋友走到教室門口,抱著媽媽說不愿上幼兒園”。可以說這是一次意義不大的觀察,教師無法通過這次觀察尋找有效的教育切入口。我們都知道,大多數新生在入園時都有哭鬧現象,不同幼兒有不同的表現,教師只有通過對幼兒哭鬧持續時間、父母處理方法、幼兒情緒變化過程等細節的觀察,才能針對不同幼兒的特點尋找切實有效的新生入園教育策略。
“參與”就是教師要學會在活動中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與引導者。幼兒探索活動的過程,是幼兒與教師共同建構、共同表達、共同成長的過程。沒有參與,就沒有觀察。
“傾聽”就是教師要學會做孩子的忠實聽眾。在“童聲”中理解幼兒的生活,在“童聲”中推動幼兒的探索。只有學會了傾聽,教師才能與幼兒產生互動的心靈感應,才能更好地幫助幼兒在探索活動中不斷地成長。例如:某教師要教小朋友用三個圓做成一只小蜜蜂,孩子們興趣很大。在孩子操作中,教師一會在這桌幫忙一會又到那桌說說話。她的行動在告訴我們她在觀察孩子的操作,并試圖發現需要幫助的孩子以便及時的提供援助。結果她并沒有發現她所認為的不會做的孩子,只能機械的等待孩子呼喊她“老師,我不會”。很顯然,老師錯過了觀察孩子、了解孩子最好的時機。她所理解的觀察是主觀的,被動的。在參與的過程中,她沒有傾聽到孩子真正的需要,她的孩子是否需要她的參與、哪里需要她的參與,她沒有獲得這些信息,所以她的觀察毫無結果和意義。
但是,我們所強調的參與和傾聽并不是獨立的兩個觀察的前提和條件,他們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在探索活動中,對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師生互動要求很高。很多老師在孩子的活動中能很好的參與,并認真觀察孩子操作情況,也能很好的傾聽孩子的講述,但是這樣的參與有很多的盲目性,這樣的傾聽也比較形式主義,所帶來的觀察也只能是粗淺的、表面的。觀察孩子在探究活動中的表現,首先要參與,但這樣的參與不是老師主觀的或是活動要求的參與,而是認真傾聽孩子的需要,孩子需要老師、歡迎老師、愿意和老師一起操作,這樣參與進來觀察到的孩子是最自然的、最生動的,了解到的信息也是最真實的,而我們反饋給孩子的也將是最及時的、對他的操作最有意義的信息。
在觀察幼兒的操作活動時,很多教師常常重結果、輕過程。如某教師這樣記錄:“xx到美工組玩了一會兒,什么也沒畫出來,就到別的組去了。”這位教師只注意了操作結果,對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是否有興趣、如何擺弄材料等細節卻忽略了,而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師受到啟發,并促使教師進一步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促進該幼兒在現有水平上的發展。因此,教師應重視對幼兒操作活動過程的觀察。
教師所做的觀察記錄應該是對幼兒活動情況的真實而客觀的反映。有些教師的觀察記錄中,發現他們持續觀察的時間較短,沒有將幼兒放在一個完整的情境中進行了解,教師往往只抓住幼兒說的幾句話或幾個動作就結束了觀察。用這種不夠到位的觀察來指導教育行為,難免帶有主觀性。還有些教師記錄的觀察內容并非親眼所見,而是根據其他幼兒反映的情況記錄的,這就很難保證真實、客觀、全面,教師據此分析孩子的發展情況也不一定與實際相符。
因此,我們應科學的觀察幼兒,這是在實踐中不斷探討、學習的基本功。應以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指導自己的教育行為,不斷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成為最好的觀察者。
好書,是能引發讀者思考。這本書無論是內容還是編撰的格式,給了我工作思路上的觸動。以上是初淺的認識,今后會再細細研讀,改變自己,完善自己。
觀察葉子的感想篇二
我在暑假里買了一公一母倆只虎皮鸚鵡,我叫它們小綠和小藍。
我先來普及下虎皮鸚鵡的知識:虎皮鸚鵡頭羽和背羽一般呈黃色且有黑色條紋,翅膀花紋較多,毛色和條紋猶如虎皮一般,所以稱為虎皮鸚鵡。
虎皮鸚鵡屬于鸚鵡科中的小型品種,其羽毛顏色光艷,性情活潑且叫聲清脆、天真可愛、易于馴養,在我國是大眾鳥友最喜歡的鳥種之一。它頭部呈圓,喙部有鉤曲,喙上方有蠟膜(多數虎皮鸚鵡的性別可通過蠟膜顏色來分辨)。虎皮鸚鵡腿部比較短,四趾,其中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后,易于其攀樹、攀物。
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下我的虎皮鸚鵡,藍顏色羽毛的鸚鵡是公的,綠顏色羽毛的鸚鵡是母的。
它們愛干凈,很愛清潔和整理自己的羽毛。
我每天都會教它們說“你好”,但是他們回應我的總是兩聲“吱吱”。雖然它們現在還學不會,但我想它們已經能聽得懂我的說的話了,并且正在慢慢學習。希望有一天能讓大家聽到我的鸚鵡對大家說“你好”。
觀察葉子的感想篇三
今天上課,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位新“朋友”——小倉鼠。
這只小倉鼠穿著灰白相間的“衣服”,圓圓的腦袋,一雙黑黑的小眼睛,鼻子上面還長著幾根胡須,那小巧的嘴巴里長著牙齒,吃起東西來可快了!還有它那四個軟軟的小爪子,十分靈活!
剛開始,躲在籠子里的小倉鼠有些害羞,我們想摸摸它,可是,它不敢過來。我只好拿出好吃的誘惑它,我先把我最愛吃的綠豆糕分享給它,沒想到它馬上就吃了,接著我又拿出一點餅干,果然它又吃了起來,原來小倉鼠這么貪吃啊!
吃飽喝足以后,小倉鼠的膽子漸漸地變大了,跑來跑去好像在做運動。但是不一會兒,它就回到木屑里睡著了,我發現小倉鼠除了貪吃還很貪睡呢!
后來老師告訴我們,小倉鼠是夜行動物,所以它喜歡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到底老師說的對不對呢?我準備繼續觀察找到答案。
觀察葉子的感想篇四
閱讀本書我采用了兩種方法,一是略看,二是精讀。第二部分的第4、5、6、7、8、9、10、11、12、13、14章以及第三部分的第17章精讀,其它章節略看。
全書圍繞一個關鍵詞“觀察”來講述,主要表達這樣兩點內容:一是作為兒童教育工作者為什么要觀察兒童,二是如何去觀察。
首先,對兒童的觀察是如此重要,如果不具備觀察能力,不能以有意義的方式“看”和“聽”,我們就不能與我們正在照看的兒童有效互動,無法理解并促進他們的生長和發展,也不能保護他們免遭危害。
其次,觀察,尤其是自然情境中的觀察是了解兒童、了解他們知道什么以及他們能夠做什么的最真實的評價方式之一。
一線教師每天和孩子們呆在一起,融入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作為參與式觀察者,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更能保證觀察的隱蔽性,保證獲取觀察資料的真實性。
那么,如何觀察呢?
為此要增強觀察技能
觀察的有效性(正確性)和完整性取決于你觀察時所依據的理論觀點以及你的觀察技能。
增加你觀察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的三個方面:客觀描述、解釋或說明、評價
為了保證觀察的有效性,觀察不是偶然的隨機的,在觀察之前要知道觀察什么,到哪里觀察,以及怎樣觀察。在觀察過程中,切記“行為是觀察和記錄的核心要素”。
第二部分的第4、5、6、7、8、9、10、11、12、13、14章,詳細闡述八種觀察和記錄方法:(1)敘述性描述(2)時間取樣(3)事件抽樣(4)軼事記錄(5)日記記錄(6)頻次統計(7)檢核表(8)等級評定量表。
對于每種觀察和記錄方法都有很詳盡的講解,并以舉例子的形式很清晰地闡明了各類觀察和記錄方法如何使用,以及它們的優缺點,其中提供的一些觀察記錄表,我們在設計自主性游戲觀察表中,可以借鑒和使用。
在介紹完觀察方法后,又以新生兒(0—1個月)、嬰兒(1—24個月)、幼兒(2—5歲)、學齡階段(6、7—8歲)三個階段孩子的身體、動作、感知覺、情緒、社會行為、語言發展、認知與智力發展、游戲、情感行為等方面,進行觀察練習的具體講述。這部分內容具有可操作性,試用價值較大。
去“聽”,從孩子的觀察中會收獲很多,學會觀察的同時,不僅更加了解幼兒,也是在一次次的真實性觀察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觀察能力,不斷提高自己分析問題的能力,日積月累中專業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懂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學會觀察”,從觀察中有所思、有所行!
觀察葉子的感想篇五
近期,現場安全管理部組織各事業部安全管理人員進行《安全觀察》培訓。我有幸參加了培訓,一堂課下來受益匪淺,之前對于“安全觀察”的定義僅僅停留在現場檢查發現問題上,殊不知安全觀察也是一門管理學問。
通過學習,知道真正的安全觀察是對員工行為(實際應用中也包括物的狀況,但以行為為主)進行有計劃性、非懲罰性地觀察、溝通和干預,強化安全的行為,糾正不安全的`行為,總結分析全員不安全的行為的變化趨勢,主動采取有效措施預防事故發生。
安全管理人員每天去現場落實安全措施、辦理票證、檢查違章行為已成了慣例,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進行了安全檢查,而不是安全觀察。到達作業現場后往往是對表面進行簡單的檢查落實,對現場檢查發現的不安全行為進行糾正和考核,這樣起到的效果可能不是特別明顯,更使安全管理人員和作業人員的潛在“矛盾”加深,有時候更像是“警察抓小偷”。
學習了《安全觀察》之后,不僅要去糾正作業人員的不安全行為,糾正時更需要選準時機,作業人員正在進行高危作業時不要去驚動他,可能因為此時的“驚嚇”,作業人員發生事故。可以等到作業人員處于安全的狀態時再進行溝通,對作業人員剛才的行為進行簡單的評價,肯定他好的做法,告知其違反規章的不安全行為和嚴重后果,并對此達成一致意見,讓員工做出相應的安全承諾,交換意見、了解需求,更要對員工的積極配合表示感謝。
當然,安全觀察不僅僅限于人員行為,但是人員行為確實最難控,它涉及的人員心理、動作、反應,都是千變萬化的。今后,我將會以更理解、更尊重、更合理的方式做好安全觀察與溝通,確保我們的作業過程安全可控。
觀察葉子的感想篇六
外婆家有一條可愛的小狗,它的名字叫“花豹”。因為它身上有黃色和白色的不規則花紋,遠遠看去像一只威武的小豹子;更因為它的臉上一部分是黃色,一部分是白色,中間卻是黑色,像一朵花,又像戲劇里的花臉,配上全身不規則的花紋,叫它“花豹”,那是名副其實了。
“花豹”是一只機敏的小狗。它的耳朵尖尖的,像兩個三角形,一聽到有異樣的聲音,就豎得高高的,眼睛還靈活地轉動,像個特工在偵查敵人的動靜,有趣極了!
我讀二年級時看見過它一次,現在讀三年級,是第二次見到它。上個星期我去外婆家,半年不見,看見我,它就搖著尾巴過來,還認識我呢!它的記性可真好。如今“花豹”長大了好多,小狗變大狗,好像比過去穩重了許多。它在我腳邊轉悠著,我忍不住想抱它,可太重,我都抱不動了!
小時候的“花豹”很淘氣,老是在地上打滾,現在長大了,特別聽話,它給外婆看家,可能王了。有了“花豹”陪伴,外婆的日子越過越有意思。
可愛的“花豹”,我真喜歡你!
觀察葉子的感想篇七
今天,我在樓下觀察了小狗。
小狗腿上的毛是潔白的,到了背上就變成了土黃土黃的顏色了,而到了頭上,就只有眼睛和嘴巴周圍的毛是潔白的了。它雖然只有半歲,但已經長得非常大了,像一只小山羊。它的力氣也很大,有一次,我出門時,他就拉著我往院子里跑,那次,我跟著它拜訪了院子里所有的樹和垃圾桶。
小狗吃東西很快。我剛把剝下殼的花生米放在地上,它就跑過來,用爪子在地上刨呀刨,想把花生刨到自己嘴巴邊上來。刨到嘴邊后,它飛快地咬起花生米,跑到門衛室里去,生怕別人把它的花生米搶走。它望了望四周,確定沒有其他人來搶后,就開始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只見它嘴巴一上一下地動著,就像媽媽做飯時熟練地用菜刀切土豆絲一樣,迅速極了,很快花生米就沒了蹤影。
小狗特別挑食。喝水不喝白開水,要喝牛奶,要不然一滴都不會喝。吃飯也只吃甜的的東西和花生米,米飯一粒都不會吃,這讓我很傷腦筋,真希望它能知錯就改,改掉這個壞毛病。
我還發現,動物之間也有友誼,它每見到鄰居家的小狗,就會撒歡兒似地跑起來,邊跑邊使勁地沖著鄰居家的小狗搖尾巴。而鄰居家的小狗也跳上樓梯,伸出爪子要和我家的小狗握手呢!
小狗真可愛,我希望我永遠都是小狗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