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高中美術面試試講教案萬能高中美術面試試講稿篇一
李將來,準考證號為:a1115
教學目標: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繪畫的種類、繪畫藝術的特點、中西方繪畫的區別,從而提高學生欣賞繪畫作品的能力。
教學重點:1、繪畫作品的藝術特點 2、中西方繪畫作品的區別
教學難點:中西方繪畫作品的區別
教學方法:講授法
教學過程 :
一、【組織教學】組織紀律,學習繪畫藝術 。
二、【引入新課】
在通常情況下,我們一提到美術,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畫畫,這也是人們通常對美術的理解,雖然這樣的理解太狹隘,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繪畫做為一種藝術形式在整個美術領域里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從今天開始,大家將一起在繪畫藝術的海洋里面去感受和體會它給我們帶來的獨特的藝術享受。
三、【講授新課】 1、什么是繪畫?
繪畫:是運用點、線、色彩、明暗、透視、構圖等藝術手段,在平面上創造圖象,反映現實和表達審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藝術。
強調:在平面上創造圖象,作品形態是平面的,是繪畫作品區別與其它藝術門類的根本區別。如:工藝美術,雖然也有平面的作品,但它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用而不同于繪畫的創作目的;攝影藝術作品雖然也是平面形態的,但它是運用機械的技術性和暗室加工完成的記實性圖象,而與畫家自主表達審美感受、思想感情的繪畫有著本質的區別。
2、繪畫的分類:
(1)、按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的不同分類:
主要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畫、水粉畫、素描、丙烯畫、鑲嵌畫、磨漆畫、拼貼畫等。
(2)、按描繪的對象的不同分類:
人物畫(宗教畫、歷史畫、軍事畫、肖像畫、風俗畫、人體畫等)、風景畫、靜物畫、動物畫等,中國畫則習慣按傳統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大畫科。
(3)、按照繪畫的形式和功用的不同分類:
(1)、在二維空間上創造三維空間
現實世界是一個運動著的三維空間,繪畫如何能在二維空間既平面上,將現實的世界的物象的立體性、物象的空間關系表現出來,并給人以真實感受呢?這主要靠人對物體距離的知覺線索和知覺經驗來創造圖像和構成畫面。
物體立體感的創造,主要利用物象形體結構和明暗變化(三大面五大調)表現物體的凹凸,造成有距離的立體幻象。
*透視變化規律
德爾格契修道院。
* 色彩變化(空間透視現象)
明度——近處明度對比強,遠處明度對比弱,色相——近處色相純,遠處物體的色相向冷色變化,傾向藍灰色,色度——隨著物體漸遠,色彩的明度、純度逐漸降低,近處色彩純度對比強,遠處色彩純度對比弱,色彩逐漸趨同。
品有《開國大典》、《春到西藏》、《紅軍過草地》。
思考請同學們分析《拾穗》中,運用了哪些空間處理方法?《拾穗者》是法國畫家米勒在1857年創作的著名油畫,畫面描繪了描寫農村秋季收獲后,人們從地里揀拾剩余麥穗的情景,是現實主義美術風格的典型代表作。
(2)、再現性繪畫描繪的精確性與表現性繪畫展現主觀世界的多方面性
在照相術發明之前,繪畫是唯一能在平面上再現形態的手段,這也就決定了再現性繪畫描繪的精確性,可以達到亂真的地步。
(3)、不同畫種的藝術美
不同畫種,由于工具材料、制作方法、藝術技巧等的獨特性,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藝術趣味和形式美感。如: 中國畫講究詩書畫印相結合,講究筆墨氣韻骨法,油畫注意色彩和構圖相結合,版畫則更注重形式感、等不同的藝術美感。
(4)、構圖是繪畫的基礎
構圖成功與否,對作者來說,關系到能否表達構思和構成形式美感;對觀賞者來說,能否受到繪畫的感染和打動,也首先來看構圖的形式和總體形象。把握、分析構圖的能力,是體現鑒賞水平的重要方面。從欣賞角度應從四個方面理解和分析構圖: * 賓主關系明確,位置安排得當。
繪畫作品上藝術形象的主次,誤謂之賓主。畫面應圍繞主要形象形成構圖中心,以使表現內容明確,令人一目了然。如在人物畫中,以人物為主,肖像畫中,以五官為主。如《開國大典》,* 構圖結構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構圖結構形式,一是指畫幅形狀,二是指畫中形象組織布局的形式。* 色彩與表現內容的統一。
作為傳遞感情的手段,色彩往往勝于形狀。色彩是最富有表現力的藝術語言。顏料的色彩,具有引起人不同的感覺的聯想作用,從而能引起人的不同情感的產生。如:紅色使人感覺到火熱、興奮、熱情,產生緊張的情感;藍色使人產生冰冷深遠感,引起冷靜、沉著的情感;黃色使人產生明快、光亮、活躍的情感;綠色使人感到舒暢、平和,但有時也使人產生傷感等。* 構圖符合形式美法則。
繪畫藝術語言合規律的構成,符合審美需要的外部形式結構,才能給人以形式美感。法則:變化統一、對比調和、均衡穩定、節奏韻律等。
總結:
教案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photoshop軟件
五.學具準備
提前向學生布置作業:結合自己對意境和形式美內容的認識和理解,尋找圖片素材,進行創作構思。六.教學過程 ㈠組織教學。
1、展示學生課前收集的素材。
2、篩選圖片(對已選素材進行匯總,特別需要結合自己對意境和形式美內容的認識和理解進行色彩、造型方面調整)
㈡導入新課
教室里響著古琴曲
術】
教學目標:
1.通過講述、演示和欣賞使學生明確中國民間美術的基本概念。 2.了解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形式、民間美術的藝術特征以及民間美術與民俗的關系。
3.使學生明確民間美術的重大意義,豐富和發展學生的藝術創造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喜愛民間美術的關鍵。
2.進行繼承民間藝術傳統,發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傳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難點:
內容理論性較強,其中還有一些專業名詞。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曾經有人說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間美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 成部分。因此,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了解中國的民間美術。
二、學生講解,對比欣賞
1.學生閱讀本組作品介紹,并討論總結其風格特點。
2.請每組推選解說員,講解本類作品特點,本組同學作補充,逐個進行。
3.教師同時投影展示圖片。
真,隨意大方; ③熱烈夸張,象征寓意。
在這一環節中需對民間美術的各種類的起源、發展、風格、作用,作一概括講敘。
和南方的桃花塢年畫。
楊柳青年畫:刻工精麗、繪制細膩、色彩絢美,善于運用象征、寓意和夸張等藝術構思,來表達人們的美好愿望與理想。作品通俗易懂、構圖飽滿、造型簡練、色彩鮮艷、和諧典雅,富有裝飾趣味。
濃郁的地方特色。
成為玩具,又在上面加竹笛和絲弦,風吹后發出的聲音如箏一般,故名風箏。風箏是信科技 與藝術于一身,融運動和娛樂為一體的藝術品。在我國南北廣為流傳。其中,北京、天津、山東濰坊和江蘇南通等都是扎制風箏的著名產地。
含著勞動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與愛心。它是對兒童進行審美和民風民俗培養的教具。
又飾以吉祥花草,表現出吉祥的一面。
術的紋樣大都是約定俗成的寓意符號,如:魚、蝶、鳥、鼠喻男子,花、蓮等植物多喻女子。
“魚戲蓮”、“蝶戀花”即隱喻男女的愛慕。
類:竹編、草編、藤編、柳編、棕編、葵編。產品可分為籃、盤、席、簍、提包、帽、鞋、玩具等等。
精巧的構思、合理的結構、巧妙多變的織法,就可領略到這些蘊含著勞動人民豐富智慧的民間工藝品之美妙了。
風格。剪紙表現的內容十分豐富,總體上是表達人們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紙除了用于窗花、掛千等起烘托節日氣氛之外,剪紙圖樣還可以用作刺繡的“花樣”,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實用性。
3.評價學生們的解說、協作和創作能力
四、本課小結
和精神文明,無疑有著積極意義。
五、布置課后思考題
想想你的家鄉有什么民間美術品種,它有哪些藝術特色?
高中美術面試試講教案萬能高中美術面試試講稿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xxxxx的知識點,掌握表現xxxxx的技法。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和體驗xxxxx的過程,提高學生造型表現/合作交流/設計應用/欣賞評價的能力。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學生能夠體驗xxxxx的樂趣,敢于欣賞和表現,產生對美術的持久興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在了解xxxx的基礎上,學生能夠獨立完成xxxxxxx。 2、教學重點:學生對xxxxxx的掌握。
新授環節
1、活動一: 展示xxx,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問題:“xxxxx?”學生思考并回答,教師總結并講授…… 2、活動二: 繼續展示……,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以下問題“……?”學生交流,教師總結…… 3、活動三: 繼續提出問題“……?”學生前后四人為一小組討論并回答。
教師總結
高中美術面試試講教案萬能高中美術面試試講稿篇三
9.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10.短新聞兩篇 11.包身工
12.飛向太空的旅程 1.沁園春?長沙(一)上片
抓住“憶”和“恰”,從動詞入手,體會詩人的情感。提問:這首詩不僅意象選取精妙,很多動詞的選用也非常 1 傳神。現在請大家齊讀下片,找出使用精妙的詞語,并想一想這么用有什么好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三)以抒情方式為線索,串聯上、下片,整體把握 我們前面說過,鑒賞詩歌,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從意象著手來分析詩歌,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從詩歌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以及其抒情方式來賞析。抒情詩詞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過寫景、狀物、記事、寫人來抒發感情。接下來通觀全篇,我想請同學們結合詞作,說說作者運用了哪些抒情手法,又塑造了詩人怎樣的形象。
明確: 上闋“看”統領的7句是借景抒情——獨立寒秋,卻描述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我們看到的是一位樂觀、積極、氣度不凡的詩人;“悵”、“問”是觸景生情,直抒胸臆——即景抒情,詩人把他的一腔宏圖大志展現出來,我們看到是一個志在天下的偉人;下闋的“攜”、“憶”、“記”表明是懷人憶事抒情,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激情昂揚,我們看到的是一群志同道合、肩扛國家大義的斗士。
2.詩兩首 《雨巷》 2 好,時間到。
3 個什么地方,(雨巷)好,請大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細雨朦朧中,你走在這條悠長悠長又寂寥的巷子里,這里遠離塵囂,遠離熱鬧,你的腳下,踩著幽暗的、濕漉漉的青石板,透著寒氣,透著冷清。在這樣的一條雨巷中,你感覺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樣,(朦朧的、陰沉的)所以,雨巷這個意象,首先給我們規定了這個姑娘出現時候的大環境,是朦朧的、陰沉的。
我們也知道,這首詩歌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姑娘,但是,我們從這些描寫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樣子,她是大眼睛呢還是丹鳳眼,她是圓臉呢還是瓜子臉,我們看得到嗎,(看不到)。不僅我們看不到,詩人也看不到,為什么呢,因為她撐著一把油紙傘。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見到過油紙傘。(電視中),對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們生活為題材的電視劇,因此呢,油紙傘具有復古、懷舊在特點(單獨提問),這樣一把傘出現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給這個姑娘增添了一層神秘、朦朧的色彩。
4 么不行啊,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了解丁香這個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含意。丁香一般是開在暮春時節,花的顏色主要有兩種,淡紫色和白色,開花的時候有一種淡淡的芬芳,它給人一種柔弱、純潔、素凈的感覺。所以,在古典詩詞中,丁香一般象征著美麗、高潔。另外一方面啊,我們剛剛講了,丁香是開在暮春時節,也就是春天快要結束的時候,再加上它雖然嬌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謝,所以古人對著丁香,容易傷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來象征愁怨。
5 一、課題名稱 課題名稱即所授課的名稱。二、課型、課時
課型是指根據教學任務而劃分出來的課堂教學的類型。按照不同的標準,分類也是多種多樣的。在教案中常見的有講授課、練習課、復習課、實驗課、示范課、研討課、匯報課、觀摩課、優質課、錄像課等等。
課時主要是指授課內容要在幾個課時內完成。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課題或課時的教學內容而提出的,是指學生在課程結束時應達到的具體目標或教師應完成的教學任務。新課程理念倡導的教學目標包括三個部分,即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具體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傳授給學生哪些知識,培養學生哪方面的能力,對學生進行哪些方面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教學目標要明確、具體、切合學生學習實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指在授課時必須著重講解和分析的內容。
6 礙;又要抓住、抓準教學重點,正確適當地處理好教材,以保證較好地達到教學目的。
五、教具
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如課堂的提問、討論、啟發、自學、演示、演講、辯論等。
七、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制定的具體的教學步驟和措施。教學過程是整個教案的核心和主體,編寫時要根據教學目標及教材的具體情況,該詳則詳,該略則略,做到內容充實、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利于教學。
導入是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從而形成適宜的學習心理準備狀態的教學行為方式。導入的恰當使用對一堂課有導向和奠基的作用。常用的導入方式包括序言導入、嘗試導入、演示導入、故事導入、提問導入、范例導入六種。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盡量使導入新穎活潑,精當概括,吸引學生。
7 2.講授新課
講授新課是編寫教案的主要環節。教師在設計這一部分時,要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設想怎樣提出問題,如何逐步啟發、誘導學生理解新知;怎么教會學生掌握重點、難點以及完成課程內容所需的時間和具體的安排。
3.鞏固練習
必要的練習有利于學生對新知的掌握。因此,練習的設計要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具體還要考慮練習的進行方式,是教師還是學生板演。如果是學生,應該讓誰上黑板板演,這一環節應控制在多長時間內等。
4.歸納小結 歸納小結,即是在所授課將要結束時,由教師或學生對本課所學內容要點的回顧。教師在設計時可考慮實際需要,簡單明了,適時總結。
八、作業設計
8 容,適當聯系舊知,循序漸進。同時也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差異,對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作業,盡力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相應的學習成就感。
九、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師為了配合講授,在黑板上運用文字、圖畫和表格等視覺符號傳遞教學信息的教學行為方式。它具有提示、強化、示范、解析、直觀、總括的作用。教師在設計板書時要做到目的明確、布局合理、時機合適,要與講課的內容、進度相結合。
十、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是教案執行情況的經驗總結,其目的在于改進和調整教案,為下一輪授課的進行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學方案。這就要求教師全面審視教學過程,注意對意外發現、點滴收獲以及個別疏漏、補充的方法等內容進行記錄并仔細分析。
高中美術面試試講教案萬能高中美術面試試講稿篇四
錦瑟
李商隱
一、導入
同學們,老師說兩句詩,大家看看是誰的作品?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誰的?沒錯,李商隱。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的一首詩《錦瑟》。
二、目標
好的,現在我們來看一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請看大屏幕,我們一起讀一下。那么帶著這三個目標,我們一起來品讀這首詩。首先來認識一下作者,你來介紹一下,介紹的很全面,看來你預習的很好,請坐。
三、整體把握
接下來,我們來我們聽一下這首詩的配樂朗誦,在聽的時候,請大家注意它的語氣節奏。聽完之后大家有什么感受?朦朧,不解。確實不好理解。那好的,現在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首詩,再品味一下。有感覺了嗎?嗯,感到一種哀婉。很好。那現在我們想請一位同學們為大家配樂朗誦一下這首詩。誰愿意挑戰一下自己?好的,后面的男生,你的手舉的最高,你來讀。很好,請坐,謝謝你。
四、合作探究
同學們,《錦瑟》一詩,堪稱李商隱詩集中的壓卷之作。然而,對于這首詩的旨意,千百年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元好問就曾發出這樣的感嘆:“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這樣的詩固然好,可是就算東漢的大訓詁學家鄭玄再世,也只能望之興嘆,無力為它作注。可見這首詩的特異之處。
如果把古今關于《錦瑟》一詩的詮釋和爭論收集在一起,足可以編成一本厚厚的書。這里我們只看其中一部分的說法,請看大屏幕。有這么多。
好,這首詩的立意究竟緣何?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現在我們來細細的品讀。待會的時候同學們可以各抒己見。
先看第一聯。一起讀一下。這句是起興之筆。同學們,這句大家是怎么理解的?好的,你來說,錦瑟清幽哀怨,牽出作者的情絲,令作者回想起往事,一言難盡。說的太好了,請坐。好的,現在我們來看一下“瑟”這種樂器,請看大屏幕,相傳它有五十根弦,后因為它的聲音太悲,唐代的時候改為二十五弦。作者寫五十弦,一方面是暗示自己年過半百,一方面也道出了悲苦之深。
如果說首句是起興,那么頷聯和頸聯則是對往昔的追憶。
好,現在來看詩的頷聯,這里有兩個典故,請同學們把他們找出來,看看這兩個典故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你來說,對,莊生夢蝶,千古一夢,表現了對美好情感的追懷。以及望帝化鳥,更轉出一種悲涼的情調來──生而不能,死則續夢!理解的很透徹請坐。這是怎樣的悲哀啊!
接著,詩意又轉,開出另一新的境界來。看詩的頸聯。“珠有淚”是什么意思?看一下課文注釋。鮫人泣淚,化而為珠,人們獨愛珍珠之美,卻不曾體會鮫人之痛,這其中滋味,大家可以體味一番。“藍田日暖玉生煙”是什么意思?你來說,很好,請坐。藍田美玉,才美不外現,終將如輕煙散去,美好事物不能長在,寄寓了悲傷之情。可見這一句透著作者對明珠、美玉的愛慕、執著,卻又帶著幾分哀痛、無奈。
最后一聯,以感嘆作結。“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往事如煙,縱使千般美好,而今思之,也只不過是水中之月,鏡中之花。全詩就在這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中結束,余音裊裊,言盡而意不止。
同學們,尾聯說“此情可待成追憶”,此情到底是什么情?前面我們說這首詩朦朧多解,它的主旨和情感到底是什么呢?大家可以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好的,你先說,你覺得是政治詩,表達了他在官場上的失意。好的,請坐。誰有不同的觀點,你來。嗯,這是作者的文人自傷。噢,你也想說,噢,是一首愛情詩,表達了對亡妻的悼念。請坐。你怎么認為,噢,你也覺得這是一首愛情詩。
看來,大家都比較傾向認為《錦瑟》是愛情詩,是一個垂暮老人回首錦瑟華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那好,現在我們再一起讀一下這首哀婉凄美的歌。
六、小結作業
同學們,一首《錦瑟》朦朧多解,我們不敢說李商隱開啟了中國當代朦朧詩的先河,也不敢說他影響了法國的象征主義詩派。但他確實是一位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先鋒派”。也許正是這種朦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課下的時候請同學們再細細的品味這首詩,然后搜集李商隱的其他作品加以賞析,這節課就上到這里!
下課,同學們再見!
板書
錦瑟
李商隱
起興用典
追憶哀婉傷感
悲嘆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詞的一些體裁知識,了解作者及本首詞創作的時代背景,進而了解毛澤東詩詞的一半風格。
2、抓住詞中描繪的畫面和氣氛,理解、感受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和壯志豪情。
3、體會詞中的意象,理解和學習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藝術手法。 4、學習本詞精當、形象、極富表現力的語言。
二、教學重難點
1、“看”和“憶”二字在詞中的作用。
2、上闋和下闋中的兩個問句有何作用? 3、鑒賞這首詞優美的意象。
三、教學安排
第一課時的背景資料介紹。
2、反復朗讀詩歌,品讀其中的詩味,了解詩歌的大體內容,詩歌分為上下兩闋,可以分別描繪了美麗壯觀的湘江深秋景色和通過對往事的回憶抒發革命豪情。
3、明確這首詩歌的結構,由四幅圖畫組成,分別為獨立寒秋圖、湘江秋景圖、崢嶸歲月圖以及中流擊水圖。
第二課時(講課內容)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幅圖,“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立”字前面加了一個“獨”字,這樣寫有什么作用?甲同學,你來回答。??嗯,他說,“獨”字點明詩人一人獨游,為下面追憶和抒發感慨做好鋪墊,不錯。那么,詩人“獨立”在何時何地呢?這位同學,你來說。??她說,“寒秋”二字表明詩人獨游的時間,“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點明獨游的地點和特定的環境,很好。通過同學們的回答,我們可以知道,這開頭三句,寫的深秋時節,詩人獨自站在橘子洲頭,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是“獨立寒秋圖”。
霜打,所有的樹林都變成了紅色,這里就是剛剛我們同學說的山上的景色,是靜景對不對?接下來,“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這兩句,“碧透”二字寫出了江水的澄碧、清澈見底的特征。“百舸”說明船多,“爭流”就把湘江上千帆競發的壯觀場面寫出來了,這里運用了什么手法???是的,動靜結合的手法,“漫江碧透”是靜景,“百舸爭流”呢則是動景,這里寫的,是江上的景色。接下來再看,“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這里哪兩個字用得好???“擊”字和“翔”字,為什么?好的,這位同學,你來回答。??哦,她說,“擊”字準確地形容出鷹的矯健飛騰的雄姿,“翔”字呢則精當地描繪出游魚在水中輕快自如,是的啊,“擊”寫出了鷹的矯健和疾速,而“翔”字則寫出了魚像鳥一樣盤旋的神態,要注意的是,這里的“淺底”是不是說水很淺呢???對的,不是啊,這里的“淺底”,是因為水清,所以呢才顯得淺了,我們要注意體味詩人寫作的深意,“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這兩句寫的分別就是天空和水中的景色了。“萬類霜天競自由”這一句就是對上面的總結,萬物都是一幅生機勃勃,富有生命力的樣子。同學們找一找,在這幅圖里,詩人用了哪些意象???“萬山”、“層林”、“百舸”、“雄鷹”、“游魚”等等,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呢???這位同學說啊,這些意象的畫面都很壯闊,是的,有遠望,又有近觀,有仰視,也有俯視,作者把眾多意象并列在一起,組成一組意象群,動靜搭配,遠近結合都十分自然,構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圖畫。在從第二幅“湘江秋景圖”到“崢嶸歲月圖”之間,詩人巧妙地加入了過渡,“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里的“悵”字,為什么我們說它富有表現力???剛剛這位同學說,“悵”本身是不如意的意思,這里用來表達由深思而引發的激昂慷慨的心緒,準確地表現了詩人當時的心緒。這位同學的理解非常到位,“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里詩人為什么要發問呢???這位同學說啊,這是激情的推動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結果,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思緒萬端。還有別的說法嗎???她說,詩人是個哲學家,在作哲學的沉思,這種發問表現出詩人情感的熱烈和思想的深邃。這兩位同學的見解都很獨到,聯系下闋,我們更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和凌云壯志。
第四幅圖,是“中流擊水”圖,“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分析完這四幅圖畫之后,將對詩人借這些圖畫傳達出來的思想感情進行討論,并進一步歸納詩歌的主題思想。
詩歌的主題思想:上闋寫景,描繪了美麗壯觀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下闋通過對往事的回憶抒發革命豪情,藝術地回答了上闋提出的問題,即由革命青年來主宰這個世界。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對湘江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發革命青年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第二課 雨巷
一、教學目標: 1、朗讀品味,咀嚼詩歌語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義。
2、激活學生感知、想象、體驗、認識等潛在能力。
二、教學方法:
1、朗讀感悟法。2、問題法。3、演繹法。
三、教學重難點: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教師引導、點撥,并示范誦讀。 2、學生通過反復吟誦,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對詩歌中生動、鮮明的意象進行合理的聯想和想象,把握詩歌的情感意蘊。3、教師引導學生自由討論、自主學習、發展思維。4、擴展閱讀,拓寬學生知識面。
5、進行寫作練習,提高學生作文能力。
五、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1、有感情地朗讀了這首詩歌,弄清了這首詩歌的字詞和節奏韻律等基本的東西,2、找出了如彷徨、寂寥、愁怨、憂愁、哀怨等等充分表達詩人憂傷感情的詞語,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憂傷。
3、通過舉例(明月、紅豆),學習什么叫做“意象”(意象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體形象” )。
第二課時(講課內容)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叫xx,來自xx,申報的是高中語文。今天我要講的課文是戴望舒的《雨巷》。
同學們,江南小巷,在霏霏春雨中,該有怎樣的一番情致呢?今天,讓我們繼續來學習戴望舒的《雨巷》,品味這種饒有韻味的情致(板書)。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叫“意象”,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具體分析《雨巷》中幾個重要的意象。
詩中最明顯的意象是什么???雨巷,對的。它給人一種什么感覺?這位同學你來說??迷惘、惆悵的感覺,很好。我們可以看到,它由“雨”和“巷”兩個意象構成的。細雨迷蒙,天色陰沉就易讓人產生傷感,這是一條空巷,陰暗潮濕,而且殘破,人的傷感惆悵倍增。
接下來看,“撐著油紙傘”,這里有一個什么意象???油紙傘?對的。同學們看到油紙傘會有一種什么感覺???懷舊、美麗,不錯。油紙傘本身就給人懷舊、神秘的感受,而這時呢,是“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就更加增添了懷舊、朦朧的情調。還有哪些意象???丁香、姑娘。還有嗎???其實在這整個過程中,還穿插了一個“我”的意象。我們先來看丁香和姑娘這兩個意象。丁香花開在暮春時節,形狀像結,花紫色或白色,花雖美,但容易凋謝。自古詩人對著丁香往往生出傷春之情。如:李璟的《浣溪沙》中有這樣的詩句:“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丁香代表著一種愁緒,在詩中作者用丁香花來比喻姑娘,是想說明什么呢???丁香花姣好但容易凋落,那姑娘??對的,姑娘美好但轉瞬即逝。我們來討論一下啊,這位“丁香般的姑娘”只是代表作者喜歡的姑娘嗎?還有沒有別的含義???有的同學說就是姑娘,有的說還有別的意思。這位同學你來說,還代表什么???她說還代表了作者所追求的一種人生理想。很好,這里要和當時詩人所處的環境聯系起來,《雨巷》創作于1927年夏天,當時反動派對革命者進行血腥屠殺,造成了全國的白色恐怖。使原來積極響應革命、向往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高峰墮入了低谷。后來戴望舒隱居上海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這個時代的憂郁。所以這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還象征著詩人當時難以實現的一種人生理想。
最后看“我”這個意象,就是指一個有所追求的知識青年,孤身一人,默默彳亍(chi chu)著,“我”既有對丁香姑娘的期盼,也有對眼前現狀的迷茫,還有對往昔之美的深深追憶。和當時的時代背景聯系起來,這里的“我”就是代表著大革命失敗后理想破滅的一代年輕人。
我們已經對詩中的重要意象進行了分析,現在請同學們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歌,體味詩人那種彷徨又幻滅的情緒。
接下來的任務是通過這些意象來歸納詩歌的象征手法(象征就是用具體事物表現某些抽象意義),歸納詩歌的主題思想(通過對“我”在雨巷中尋找“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心緒的描寫,表現了大革命失敗后一代年輕人理想破滅后的彷徨和幻滅。
布置作業:將《雨巷》改寫為一篇散文。
第三課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本詩借助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抒發感情的特點和通過敘事來抒情的特點。
2、把握詩中所體現出來的對大堰河的深沉的情感。
3、學習并體味本詩精彩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詩中運用的多種修辭手法。
二、教學重難點
1、理解這首詩歌的主題 2、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3、學習這首詩的表現特點
(1)敘事性的寫實手法
(2)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深化詩意
三、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了解詩歌的結構,體會詩歌的感情。
2、對詩歌的感情線索有一定理解(懷念與痛悼——眷戀與感激——同情與控訴——謳歌與贊美)
第二課時(講課內容)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叫xx,來自xx,申報的是高中語文。今天我要講的課文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3年1月的一個早晨,一個年輕人站在陰冷、潮濕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飛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飛,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普通農婦,他的保姆大堰河,揮筆寫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這一首蘊涵了濃濃深情的詩歌。這位詩人就是艾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
上節課我們對詩歌的結構以及詩歌的感情線索有了具體的了解,現在我們來具體看一看大堰河是怎樣一個形象,詩人是如何來刻畫這一人物形象的。
我們首先來看第一層,也就是一到三節我請一位同學幫我們把這部分朗讀一下。??好的,讀完了,這一層介紹了什么???是的,介紹大堰河的身份,她是我的保姆,我是她吃大堰河的奶長大的她的乳兒。
如果說第一層是作者站在現實的牢房里,那么從第四節開始,作者就轉入了對大堰河的深情回憶了。詩人得到了大堰河怎樣的關愛呢,我們來看第四節。詩人回憶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幾個分鏡頭???八個。主畫面是什么呢?這位同學,你來說。??主畫面是“把我抱在懷里,撫摸我”,很好。這八個鏡頭表現了大堰河什么樣的品質???勤勞,很好,還有嗎?慈愛?是的,“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里,撫摸我”,這很明顯地體現了她的慈愛。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用八個鏡頭,也就是八個場面的細節描寫,來表現了大堰河的勤勞和慈愛。
我們接下來再看,第五節,“我被生我的父母領回到自己的家里。啊,大堰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詞的一些體裁知識,了解作者及本首詞創作的時代背景,進而了解毛澤東詩詞的一半風格。
2、抓住詞中描繪的畫面和氣氛,理解、感受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和壯志豪情。
3、體會詞中的意象,理解和學習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藝術手法。 4、學習本詞精當、形象、極富表現力的語言。
二、教學重難點
1、“看”和“憶”二字在詞中的作用。
2、上闋和下闋中的兩個問句有何作用? 3、鑒賞這首詞優美的意象。
三、教學安排
第一課時
1、介紹詞的知識,介紹作者,對課文標題進行解讀,對這首詞的背景資料介紹。
2、反復朗讀詩歌,品讀其中的詩味,了解詩歌的大體內容,詩歌分為上下兩闋,可以分別描繪了美麗壯觀的湘江深秋景色和通過對往事的回憶抒發革命豪情。
3、明確這首詩歌的結構,由四幅圖畫組成,分別為獨立寒秋圖、湘江秋景圖、崢嶸歲月圖以及中流擊水圖。
第二課時(講課內容)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幅圖,“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立”字前面加了一個“獨”字,這樣寫有什么作用?甲同學,你來回答。??嗯,他說,“獨”字點明詩人一人獨游,為下面追憶和抒發感慨做好鋪墊,不錯。那么,詩人“獨立”在何時何地呢?這位同學,你來說。??她說,“寒秋”二字表明詩人獨游的時間,“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點明獨游的地點和特定的環境,很好。通過同學們的回答,我們可以知道,這開頭三句,寫的深秋時節,詩人獨自站在橘子洲頭,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是“獨立寒秋圖”。
霜打,所有的樹林都變成了紅色,這里就是剛剛我們同學說的山上的景色,是靜景對不對?接下來,“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這兩句,“碧透”二字寫出了江水的澄碧、清澈見底的特征。“百舸”說明船多,“爭流”就把湘江上千帆競發的壯觀場面寫出來了,這里運用了什么手法???是的,動靜結合的手法,“漫江碧透”是靜景,“百舸爭流”呢則是動景,這里寫的,是江上的景色。接下來再看,“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這里哪兩個字用得好???“擊”字和“翔”字,為什么?好的,這位同學,你來回答。??哦,她說,“擊”字準確地形容出鷹的矯健飛騰的雄姿,“翔”字呢則精當地描繪出游魚在水中輕快自如,是的啊,“擊”寫出了鷹的矯健和疾速,而“翔”字則寫出了魚像鳥一樣盤旋的神態,要注意的是,這里的“淺底”是不是說水很淺呢???對的,不是啊,這里的“淺底”,是因為水清,所以呢才顯得淺了,我們要注意體味詩人寫作的深意,“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這兩句寫的分別就是天空和水中的景色了。“萬類霜天競自由”這一句就是對上面的總結,萬物都是一幅生機勃勃,富有生命力的樣子。同學們找一找,在這幅圖里,詩人用了哪些意象???“萬山”、“層林”、“百舸”、“雄鷹”、“游魚”等等,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呢???這位同學說啊,這些意象的畫面都很壯闊,是的,有遠望,又有近觀,有仰視,也有俯視,作者把眾多意象并列在一起,組成一組意象群,動靜搭配,遠近結合都十分自然,構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圖畫。
第四幅圖,是“中流擊水”圖,“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分析完這四幅圖畫之后,將對詩人借這些圖畫傳達出來的思想感情進行討論,并進一步歸納詩歌的主題思想。
詩歌的主題思想:上闋寫景,描繪了美麗壯觀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下闋通過對往事的回憶抒發革命豪情,藝術地回答了上闋提出的問題,即由革命青年來主宰這個世界。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對湘江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發革命青年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第二課 雨巷
一、教學目標: 1、朗讀品味,咀嚼詩歌語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義。
2、激活學生感知、想象、體驗、認識等潛在能力。
二、教學方法:
1、朗讀感悟法。2、問題法。3、演繹法。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教師引導、點撥,并示范誦讀。
2、學生通過反復吟誦,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對詩歌中生動、鮮明的意象進行合理的聯想和想象,把握詩歌的情感意蘊。 3、教師引導學生自由討論、自主學習、發展思維。4、擴展閱讀,拓寬學生知識面。
5、進行寫作練習,提高學生作文能力。
五、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1、有感情地朗讀了這首詩歌,弄清了這首詩歌的字詞和節奏韻律等基本的東西,2、找出了如彷徨、寂寥、愁怨、憂愁、哀怨等等充分表達詩人憂傷感情的詞語,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憂傷。 3、通過舉例(明月、紅豆),學習什么叫做“意象”(意象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體形象”)。
第二課時(講課內容)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叫xx,來自xx,申報的是高中語文。今天我要講的課文是戴望舒的《雨巷》。
同學們,江南小巷,在霏霏春雨中,該有怎樣的一番情致呢?今天,讓我們繼續來學習戴望舒的《雨巷》,品味這種饒有韻味的情致(板書)。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叫“意象”,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具體分析《雨巷》中幾個重要的意象。
詩中最明顯的意象是什么???雨巷,對的。它給人一種什么感覺?這位同學你來說??迷惘、惆悵的感覺,很好。我們可以看到,它由“雨”和“巷”兩個意象構成的。細雨迷蒙,天色陰沉就易讓人產生傷感,這是一條空巷,陰暗潮濕,而且殘破,人的傷感惆悵倍增。
接下來看,“撐著油紙傘”,這里有一個什么意象???油紙傘?對的。同學們看到油紙傘會有一種什么感覺???懷舊、美麗,不錯。油紙傘本身就給人懷舊、神秘的感受,而這時呢,是“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就更加增添了懷舊、朦朧的情調。還有哪些意象???丁香、姑娘。還有嗎???其實在這整個過程中,還穿插了一個“我”的意象。我們先來看丁香和姑娘這兩個意象。丁香花開在暮春時節,形狀像結,花紫色或白色,花雖美,但容易凋謝。自古詩人對著丁香往往生出傷春之情。如:李璟的《浣溪沙》中有這樣的詩句:“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丁香代表著一種愁緒,在詩中作者用丁香花來比喻姑娘,是想說明什么呢???丁香花姣好但容易凋落,那姑娘??對的,姑娘美好但轉瞬即逝。我們來討論一下啊,這位“丁香般的姑娘”只是代表作者喜歡的姑娘嗎?還有沒有別的含義???有的同學說就是姑娘,有的說還有別的意思。這位同學你來說,還代表什么???她說還代表了作者所追求的一種人生理想。很好,這里要和當時詩人所處的環境聯系起來,《雨巷》創作于1927年夏天,當時反動派對革命者進行血腥屠殺,造成了全國的白色恐怖。使原來積極響應革命、向往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高峰墮入了低谷。后來戴望舒隱居上海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這個時代的憂郁。所以這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還象征著詩人當時難以實現的一種人生理想。最后看“我”這個意象,就是指一個有所追求的知識青年,孤身一人,默默彳亍(chi chu)著,“我”既有對丁香姑娘的期盼,也有對眼前現狀的迷茫,還有對往昔之美的深深追憶。和當時的時代背景聯系起來,這里的“我”就是代表著大革命失敗后理想破滅的一代年輕人。
我們已經對詩中的重要意象進行了分析,現在請同學們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歌,體味詩人那種彷徨又幻滅的情緒。
接下來的任務是通過這些意象來歸納詩歌的象征手法(象征就是用具體事物表現某些抽象意義),歸納詩歌的主題思想(通過對“我”在雨巷中尋找“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心緒的描寫,表現了大革命失敗后一代年輕人理想破滅后的彷徨和幻滅。
布置作業:將《雨巷》改寫為一篇散文。
第三課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本詩借助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抒發感情的特點和通過敘事來抒情的特點。
2、把握詩中所體現出來的對大堰河的深沉的情感。
3、學習并體味本詩精彩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詩中運用的多種修辭手法。
二、教學重難點
1、理解這首詩歌的主題 2、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3、學習這首詩的表現特點
(1)敘事性的寫實手法
(2)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深化詩意
(3)運用反復、排比等修辭手法傾瀉感情
(4)學習這首詩在意象運用上的特點及在形式上的自由表現
三、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了解詩歌的結構,體會詩歌的感情。
2、對詩歌的感情線索有一定理解(懷念與痛悼——眷戀與感激——同情與控訴——謳歌與贊美)
第二課時(講課內容)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叫xx,來自xx,申報的是高中語文。今天我要講的課文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1933年1月的一個早晨,一個年輕人站在陰冷、潮濕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飛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飛,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普通農婦,他的保姆大堰河,揮筆寫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這一首蘊涵了濃濃深情的詩歌。這位詩人就是艾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
上節課我們對詩歌的結構以及詩歌的感情線索有了具體的了解,現在我們來具體看一看大堰河是怎樣一個形象,詩人是如何來刻畫這一人物形象的。
我們首先來看第一層,也就是一到三節我請一位同學幫我們把這部分朗讀一下。??好的,讀完了,這一層介紹了什么???是的,介紹大堰河的身份,她是我的保姆,我是她吃大堰河的奶長大的她的乳兒。
如果說第一層是作者站在現實的牢房里,那么從第四節開始,作者就轉入了對大堰河的深情回憶了。詩人得到了大堰河怎樣的關愛呢,我們來看第四節。詩人回憶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幾個分鏡頭???八個。主畫面是什么呢?這位同學,你來說。??主畫面是“把我抱在懷里,撫摸我”,很好。這八個鏡頭表現了大堰河什么樣的品質???勤勞,很好,還有嗎?慈愛?是的,“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里,撫摸我”,這很明顯地體現了她的慈愛。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用八個鏡頭,也就是八個場面的細節描寫,來表現了大堰河的勤勞和慈愛。
我們接下來再看,第五節,“我被生我的父母領回到自己的家里。啊,大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