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又叫節篇一
賞菊: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菊展躲在重陽舉行。所以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
登高: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放紙鷂: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
吃重陽糕:重陽的飲食之風,除了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每個地方過重陽的方式都不一樣,但是重要的是熱鬧。要是這個日子能回家陪陪爸媽,或是去旅游,享受一下農家樂,也是很溫馨的一件事。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又叫節篇二
唐代皇帝對重陽節的重視超過了南北朝的帝王。每逢重陽節,百官沐浴,皇帝宮中賜宴,或去登高宴會、賞菊吟詩。唐高宗、中宗、肅宗都有過重陽節的詩作。
《景龍文館記》記載,景龍三年,唐中宗在慈恩寺登大雁塔,群臣獻菊花酒祝壽。他讓每人作同題四韻五言詩一首,先成者賞,后成者罰。此后每逢重陽,皇帝顯貴們游幸登高、曲江飲宴賦詩幾乎成為定制。
唐德宗曾在重陽詩序中說:我在位快10年了,國家治理有方,已經達到小康了,這都是諸位賢臣的功勞。選擇重陽節宴請諸位大臣,就是希望愛卿們繼續努力,為治理國家出力。大家的詩由德宗親自品定優劣,最后確定上等、次等和下等。
唐代重陽賦詩很多。在現在留存的唐詩中,詠重陽的詩在節令詩中最多。能赴皇帝重陽賜宴,大臣們都引以為榮。白居易有《九月九日謝恩賜宴曲江會狀》,說自己很幸運參加了皇帝召集的重陽曲江宴會,感到萬分榮幸,歡樂之情無法言表。
唐代重陽日,帝王官僚們除了登高賦詩、筵宴歡樂之外,還有了射箭、縱馬、圍獵等活動。唐代皇帝多在重陽節讓大臣進行騎射比賽。如貞觀十六年九月九日,唐太宗就曾賜文武五品以上官員在玄武門騎射。當時的地方大員們也紛紛于重陽節練習騎射。
唐玄宗更是喜愛射箭。關于唐玄宗重陽射獵還有一段神話傳說故事。據《集異記》載:天寶十三年(754年)重陽日,唐玄宗率群臣游獵于沙苑,發現一只孤鶴空中盤旋,被唐玄宗一箭射中。可是這只鶴并未墜地,卻帶箭飛向西南。
不久,“安史之亂”爆發,玄宗逃往四川,一天偶然到青城山道院游樂,發現墻壁上插有一箭,拔下一看,原來是自己用的御箭,心中十分詫異,一問道士,方知緣故,原來自己當年沙苑所射之鶴,原是道士徐佐卿變的。
唐代帝王們在重陽節既要登高游宴,又要賞菊賦詩,還想射箭游獵,很顯然一天時間是不夠用的。于是,重陽節就提前到九月八日開始,或推后至十日仍過重陽節。因此唐代重陽節不是一天,而是兩天或三天。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筋。
李白這首詩道出了當時九月十日“小重陽”的風俗,而且借菊花喻黎民,重陽節登高本為消災避禍,兩遭重陽的菊花仿佛就像飽受封建統治者統治的黎民百姓一樣苦難深重。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又叫節篇三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登高: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陽糕:與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賞菊: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
飲菊花酒: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佩茱萸: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又叫節篇四
吃重陽糕是由登高引申而來,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傳說登高可以避禍。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吃重陽糕源于“登高”的“高”,“糕”字與“高”同音,象征“步步高升”、“百事俱高”之意。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發糕”或“菊糕”,是用發面做成的糕點,輔料有棗子、杏仁、松子、栗子,屬于甜品,也有加肉做成咸味的。制作較為隨意、簡易。
講究些的做成寶塔狀、九層,上面再做兩只小羊,以合“重九”、“重陽(羊)”之俗。有的在重陽糕上插上小彩旗,并點上蠟燭燈,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而小彩旗則隱喻為茱萸。
為什么重陽節流行吃“重陽糕”,大概有4種說法:一種是祛邪避災。明人謝肇制在《五雜俎》中記述:“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可迎福接吉,消災避邪”;二是“登高”之意,以“吃糕”代替“登高”;三是敬老之舉,江南流行一句話:“重陽不吃糕,老來與人告”;四是祝福之意,“重陽吃糕,百事俱高”。
過去,在重陽這一天,人們有蒸制重陽糕孝敬老人的習俗。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又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
這些糕中常加入有大棗、栗子、山楂等果干等為原料,既顏色好看,香甜可口,食之易消化,同時又能健脾益氣。現在的重陽糕,沒有固定品種,只要是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可稱為“重陽糕”了。
重陽花糕的起源有一種來源甚早的說法。《南齊書》卷九上說,劉裕纂晉之前,有一年在彭城過重陽。一時興起,便騎馬登上了項羽戲馬臺。等他即位稱帝后,便規定每年九月九日為騎馬射箭、校閱軍隊的日子。據傳說,后來流行的重陽糕,就是當年發給士兵的干糧。
另一種傳說則流傳于陜西附近。傳說明朝的狀元康海是陜西武功人。他參加八月中的鄉試后,臥病長安,八月下旨放榜后,報喜的報子兼程將此喜訊送到武功,但此時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沒人打發賞錢,報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來。等康海病好回家時,已經是重陽節了。這時他才打發報子,姶了他賞錢,并蒸了一鍋糕給他回程作干糧。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給左鄰右舍。因為這糕是用來慶祝康海中狀元,所以后來有子弟上學的人家,也在重陽節蒸糕分發,討一個好兆頭。重陽節吃糕的習俗就這樣傳開來了。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又叫節篇五
每到重陽節來臨之際,子女回家陪爹媽"嘮嘮"、幫父母"買買";相關部門組織開展多樣化活動,給老年群體送溫暖、送歡樂;志愿者給需要幫助的老人們提供力所能及的關懷……現代文明社會的一幕幕溫馨風景,總讓人受到由衷的感染和鼓舞。尊老、愛老、孝老終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而須要持之以恒的行動,因而重陽節的儀式感固然可以有也應該有,但其意義顯然更在于常態性盡孝的"友情提醒"。
農歷九月,不僅金秋景色迷人,而且適逢收獲時節,被大家普遍視為一年中的最美月份。收獲之際當思回饋、感恩,九月重陽提倡敬老,這樣的"應景"可謂既恰如其分又用心良苦,凸顯出知恩圖報的樸素品德。"子欲養而親不待",古人的這一感嘆不少人都感同身受,更提醒大家盡孝當趁早,真正將敬老孝心內化于心、外化于形,注重平時的盡力而為和一貫表現,而不能止于某個節日或者偶爾想到時才行動,以免留下難以彌補的缺憾。
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各方面的訴求越發多樣化,養老能力和條件得到相應改善,無疑也對盡孝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僅僅滿足于給錢給物、滿足吃穿住行,而須更注視精神層面的養老、愛老,要從生活上的關心轉向更加重視心理、情感上的關懷,盡可能創造條件讓老人們度過殷實、快樂、幸福的晚年。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敬,不但是老年人對晚年生活的理想追求,而且應該成為兒女追求的盡孝境界。
國家把重陽節確定為老年節,出臺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體現出政府對老年人的關愛和對敬老美德的推崇,特別是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更制訂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社會養老事業的發展,更彰顯出養老、敬老、孝老的國家擔當。天天都是"重陽節",日日都是盡孝日,人人盡孝成共識和共同自覺,社會敬老成常態和共同行動,不僅是老年人的福祉,而且是文明進步的體現,更是重陽節的內涵和價值所在。
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曾有無數人賦詩吟誦。杜甫、白居易、李白等大家都曾借重陽習俗感懷時事,念起故人。九月,秋高氣爽,這個時候登高望遠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賞菊、喝菊花酒
金秋九月,正是菊花盛放的季節,因此,農歷九月又稱"菊月"。在此期間,常常舉辦各種賞菊大會,吸引著全城的人爭相前往,觥籌交錯之際,賦詩抒懷。菊花素來有養生的成分,用菊花制成的菊花酒,也因此成為重陽節的特飲,含"祛災祈福"的寓意。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一座寶塔,頂頭還要做兩只小羊,以表"重陽"之意。古人常在這天,將重陽糕搭在兒女的額頭上,口中默念子女百事俱高的祝福語。
插茱萸
插茱萸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很普遍。茱萸本身是一種植物,茱萸味道濃郁,可驅蟲、逐風邪,將其制酒可養身祛病。古人認為九月九是逢兇之日,這一天將茱萸帶在身上可辟邪。
重陽節的源頭,早在《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由此可見,在當時,就已經有了以慶祝豐收為名的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的活動,用來感謝天地、祖先的饋贈。到了漢朝,《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在重陽節這天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習俗。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大型的宴會,這都是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演變發展而來的,這便是早期的重陽節的雛形。
縱觀整個重陽節的發展歷史,慶祝重陽節的活動最開始只是宮廷或者是官方的慶祝活動。直到唐朝,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的節日之后,宮廷和民間開始一同慶祝,在節日期間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宋朝的重陽節最為熱鬧,《武林舊事》一書中詳細記載南宋宮廷"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以便第二天隆重玩樂一番。明清時期則是沿襲了傳統,并且從農歷九月初一就開始吃花糕慶祝,九月九日重陽節當天,帝王還要登高攬勝。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又叫節篇六
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因九是陽數之極,雙九之日便稱“重陽”。又因這一天日數最大,所以又叫“老人節”。
相傳在東漢的時候,有個叫汝河的地方。這地方人杰地靈,物產豐富,男人長得健壯,女人生得漂亮,而且汝河附近村落的人壽命都特別長,活到一百歲的人算是短命的。
汝河邊上有一個叫魚頭壩的村子,村里有一戶姓恒的人家,祖祖輩輩都是長命人。到了恒景這輩上,恒家已經是六世同堂了,恒景是重重重孫子。恒景的老老太爺已經208歲了,仍然耳不聾,眼不花,聲音如銅鐘,走路一陣風。堪輿家說,魚頭壩風水好,整個村子就象一條鯉魚,村口就是魚頭,扎在水里,村后就是魚尾搭在山上,這樣下接陰氣,上接陽氣,陰陽貫通,村里人自然長命。
堪輿家在村里轉了一圈就走了,他走后沒幾天,村里就出事了。最先出事的就是恒景家,恒景的老老太爺恒源泉第一個出現了異常反應。
恒老爺子是村里年齡最大的人瑞壽星,本來身體倍兒棒,吃嘛兒嘛兒香,可自從堪輿家走了之后,恒老爺子就開始無精打采,臉色日漸蒼白。沒過幾天,恒老爺子腰也彎了,背也駝了,眼也花了,耳也聾了。最后,恒老爺子竟變得骨瘦如柴,躺在榻上成了一具干尸。恒家覺得奇怪,便請來巫醫診治。可巫醫從上到下把恒老爺子看了個遍,也沒看出什么病來。最后,巫醫在恒老爺子榻前開壇作法,向天地鬼神打聽恒老爺子到底發生了什么事。誰知,巫醫坐在壇前剛口訣念咒,法壇竟“轟”地一聲炸了。巫醫嚇了一哆嗦,趕緊起身施禮:“在下醫術不精,法力不夠,實在看不了老爺子的病,告辭告辭。”說著,一溜煙就跑了。
連巫醫都看不了恒老爺子的病,說明那病實在是太怪了。恒老爺子就這么奇怪地死了,恒家人身著重孝把恒老爺子發喪了。誰知恒老爺子入土沒幾天,恒景的老太爺又得了恒老爺子一樣的病,沒幾天也死了。
不到一個月時間,恒家上下二十幾口都得了怪病相繼死去,最后只剩下了恒景一人。恒景哭得死去活來,一家人好好的,怎么就遭此橫禍呢?鄉親們都來勸,說生死有命,讓恒景想開點。可恒景想不開,爺爺奶奶父親母親本來身體好好的,怎么就一下子沒了呢?他一定要找個明白人問問清楚。
恒景看看道人,說:“您不就是得道高人嗎?快去找有仙緣的人吧!”道人搖搖頭:“貧道道行甚淺,只能算出瘟魔在此,鏟除他還沒有辦法。”說著,仔細打量一下恒景,突然眼睛一亮:“年輕人,把你的生辰八字報上來,讓貧道算算。”恒景說出了自己的生辰八字,道人掐指一算,連說:“善哉,善哉,你五行缺土,可任意穿行陰陽兩界,正是有仙緣之人。”恒景一指自己:“我,是有仙緣之人?那您快說,得道高人在哪里?我要為家人報仇,鏟除瘟魔!”道人想了想說:“得道高人距此八百里,住在山之始祖泰山之上,你若真想為家人報仇,救天地陰陽于水火,就馬上去吧,不過此程艱辛,你若半途而廢,這方圓百里的百姓可就遭殃了。”恒景使勁點頭:“我不會半途而廢的,可是我去找得道高人,不是一天兩天能回來的,瘟魔這個時候出來禍害人怎么辦?”道人說:“這個你放心,我在河岸邊壓一道符,瘟魔就無法從陰陽界出來,但貧道法力有限,只能將他鎮住一年,一年之后你若還不回來,他就會出來害人了。”恒景說:“我一年之內定會回來!”道人給恒景深施一禮:“貧道代陰陽眾生在此謝過。”說著,便拿出一道符,壓在了岸邊的石頭下。
道人走了,恒景趕緊回家。這幾天,又有幾戶人家死了人,村里已經人心惶惶了。恒景把他去找得道高人的想法一說,村里人全都支持,有的牽來馬匹,有的拿來盆纏,讓他趕緊去找高人,為百姓除害。
恒景騎著快馬出發了。饑餐渴飲,曉行夜宿,這一日來到泰山腳下。恒景在山下跟人打聽,那位得道高人住在哪里,可沒人知道,恒景只好上山去找。恒景在山里轉了七天七夜,馬被大蟒吃了,他也險些葬身蟒腹。但恒景沒有退縮,繼續在山上找。又過了七天七夜,恒景身上的盤纏用完了,干糧也吃光了,四下一看,周圍一戶人家都沒有。恒景有點心恢意冷了,心說我都快把泰山轉遍了,哪有什么高人啊?恒景想下山,又一想不能,那位道人說得道高人就在此山中,自己必須心誠,不能半途而廢。于是,恒景忍著饑餓繼續往山上走。走著走著,就聽頭上傳來“撲啦啦”一陣響,抬頭一看,一只仙鶴落在了不遠處。恒景高興了,有仙鶴必有仙人,便向仙鶴落著的地方走去。仙鶴時飛時停,漸漸就上了山頂,落在了一片霧氣之中,恒景也爬到了山頂,再看那仙鶴,翅膀一抖就沒影了。恒景仔細一看,山頂霧氣一片,山下群山起伏,哪有人啊?恒景實在是走不動了,身子一軟就暈了過去。
也不知過了多久,恒景醒了過來。睜眼一看,見一個白眉老者站在他面前。恒景坐起來,問:“老人家,這是哪里?”老者一笑:“你要找哪里?”恒景說:“我要找得道高人。”老者哈哈一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貧道雖身居高處,但卻不敢言高。”恒景聽不明白老者的意思,但見老者生的仙風道骨,說話又高深莫測,便知他定是得道高人。于是,恒景跪倒磕頭,把瘟魔禍害一方之一說了一遍,求老者指點,如何鏟除瘟魔。老者點點頭,說:“你不畏艱險來到此處,貧道就傳你一套降妖伏魔劍法,你學成之后定要鏟除瘟魔。”恒景一聽,再次磕頭謝恩。
恒景學了七七四十九天,終于學成了降妖伏魔劍法。老者掐指算了算,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說著,把一把降妖伏魔劍贈給恒景,讓他就用這把劍斬殺瘟魔。然后,老者又拿出兩樣東西,一樣是茱萸葉,一樣是菊花酒。老者說,泰山乃眾山鼻祖,茱萸生在山頂之上,乃至陽之物,其陽氣可令妖魔鬼怪退避三舍。菊花生在山腳,乃至陰之物,用酒泡過,陰氣最盛,可令妖魔鬼怪元神凝結無法動彈。老者把這兩樣東西交給恒景之后,說:“要想降服瘟魔,需在明日午時三刻,那時天地間陽氣最盛,你可用降妖伏魔劍將溫魔魂魄打散,令其永世不得輪回。”說完,老者傳授了茱萸和菊花酒的使用方法,恒景牢記在心。
背上寶劍,拿著茱萸葉和菊花酒,恒景發愁了:明天就要趕回去,這么遠的路我怎么走啊?老者哈哈一笑,拂塵在空中一揚,一只仙鶴“撲啦啦”飛來,落在恒景身前。老者說:“騎上它,閉上眼睛,片刻便可回家。”說完,老者又一揚拂塵,若大一個道觀不見了,山頂上還是恒景剛來時的模樣。恒景向四周施禮,謝過老者,騎上仙鶴一閉眼,就覺耳邊刮起一陣大風,只一會兒,風便停了。恒景感覺自己的腳已經落了地,睜眼一看,原來已經站在了汝河邊。
第二天早上,也就是九月初九辰時。恒景和道人把村里人都集中到村后的山頂上,每人分給一片茱萸葉和一盅菊花酒,然后讓人們站成八卦陣,茱萸葉貼在額頭,菊花酒端在胸前。只等瘟魔出現,恒景便念動咒語用寶劍將其除掉。
午時三刻就要到了,可瘟魔卻還沒有出來。恒景有些著急了,錯過午時三刻,再殺瘟魔可就難了,怎么辦?道人走到恒景跟前,說:“他不出來,你就把他打出來,待貧道作法,把你送進陰陽界!”說著,道人在恒景后背畫了一道符,口念咒語,猛地在恒景背后打了一掌,恒景“哧”的一聲就飛進了汝河之中。
此時的陰陽界里黑氣一團,瘟魔被恒景刺了一劍,正在閉關療傷。他已經好久沒吸人的陽氣了,又被恒景刺了一劍,功力大傷。瘟魔這個氣呀,他本想在昨天干掉道人,到村里再吸幾個人的陽氣,沒想到恒景半路殺出來,壞了他的好事。今天是九月初九,陽氣最盛,他想過了午時三刻,再出去村里所有人的陽氣都吸干。
瘟魔療好傷,正打坐運氣,恒景就提著降妖伏魔劍殺了進來。瘟魔一見,亮出九陰魔鉤就與恒景打到一處。可恒景手中的降妖伏魔劍是太上老君丹爐中所煉,再加上那位老者傳他的劍法,溫魔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只幾個回合,恒景手中的劍氣已將陰陽界中的魔氣掃凈。沒有魔氣護體,瘟魔無法在陰陽界容身,便化作一縷青煙從陰陽界沖了出去。恒景手持寶劍,大喝一聲:“哪里走?!”便飛身追了出去。
瘟魔從汝河里躥出來,正好是午時三刻。抬頭一看,見山頂上站滿了人,便沖向山頂,一股腦把人們的陽氣全吸盡,回頭再與恒景打斗。就在他沖到山腰的時候,恒景從河里跳了上來。見瘟魔已接近村民,恒景立刻念動咒語。就見村民站成的八卦陣射出萬道霞光,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也溢滿山野。瘟魔被霞光一道,茱萸香氣和菊花酒氣一熏,立刻變得身形扭曲,痛苦不堪。趁此機會,恒景使出降妖伏魔劍法,口中默念“臨兵斗者皆陣列在前”,三招五式便將瘟魔斬成碎片。恒景讓村民趕緊把茱萸葉扔到還在蠕動的瘟魔碎片上,然后又用菊花酒澆。隨著一陣慘叫,瘟魔化作一團青氣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瘟魔被鏟除,汝河一帶再沒人得怪病而死。為了紀念除魔的日子,也為了防止別的妖魔再來,汝河一帶的人每到九月初九,就把茱萸搜到高處,然后酒上菊花酒。這個習慣漸漸傳開,很快就傳遍了華夏大地。于是,九月初九登高避疫、插茱萸、喝菊花酒就成了一種風俗。這個風俗流傳千年,也就成了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