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醉翁亭記文言文閱讀及答案篇一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本文作者歐陽修是_____代的文學家。
2.解釋下列加粗詞在句中的意思。
(1)瀉出于兩峰之間者( )
(2)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
3.歐陽修寄情山水,詩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樂外,還具有怎樣的深意?
1.宋(北宋)
2.(1)傾瀉(傾注或快速地流)(2)離開
3.圍繞”與民同樂“回答即可。
4.滁州百姓生活安樂,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
醉翁亭記文言文閱讀及答案篇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頹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1)名之者誰 名:_____________
(2)云歸而巖穴暝 歸:_____________
(3)至于負者歌于途 負:_____________
(4)雜然而前陳者 陳:_____________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3、選出對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a.第1段由遠而近、從面到點,寫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環境。
b.第2段描寫了山間朝暮、四時之景和太守的山水之樂。
c.第3段寫“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是為了表現作者與民同樂的旨趣。
d.“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是作者被貶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極度消沉的表現。
4、在歐陽修治理下,滁州社會和諧,人民幸福。請你結合選文第3段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對“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寫。(60字左右,不得翻譯原文)
參考答案:
1、(1)命名;(2)聚攏;(3)背;(4)擺
2、(1)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或:游賞山水的樂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罷了。)
(2)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或:野花開放而散發出幽微的香氣,美麗的樹木枝繁葉茂而一片濃陰。
3、d
4、示例:瑯琊山上人來人往,人們扶老攜幼,有說有笑,盡情游玩。有的游客引吭高歌,有的游客前呼后擁,一派歡樂熱鬧的景象。(答案不唯一)
醉翁亭記文言文閱讀及答案篇三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 ]
a、雜然而前陳者
中無雜樹(《桃花源記》)
b、往來而不絕者
猿則百叫無絕 (《與朱元思書》)
c、射者中,弈者勝
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鄒忌諷齊王納諫 》)
d、宴酣之樂
肉食者謀之 (《曹劌論戰》)
e、臨溪而漁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師表》)
1、be
2、如“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有唱有憩 ,有動有靜。或:“ 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以眾賓喧嘩之動,對比出太守頹然之靜,生趣盎然。(意對即可)
3、一個臉色蒼老,滿頭白發,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的是喝醉了的太守。(重點詞語翻譯正確,意思對即可)
4、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5、都關注社會,關注百姓,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基本意思對即可)
醉翁亭記文言文閱讀及答案篇四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小題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2分)
(1)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 (2)四時之景不同( )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
【小題3】請說說本文“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中的“樂”與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中的“樂”的相同點,以及這種思想在當今社會的積極意義。(2分)
【小題1】(1)命名,取名(2)助詞,的。
【小題2】(1)游賞山水的樂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罷了。(2)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
【小題3】相同點:兩篇散文都是借觸景生情來抒發自己的抱負和情懷,都表述了自己雖遭貶謫卻仍懷濟世安民、與民同樂的高尚情懷。積極意義:他們這種不以自己的進退得失為念,而“與民同樂”思想對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只有心為民所系,關注民生才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解析試題分析:
【小題1】名,名詞作動詞-命名、取名;之,結構助詞-的。
【小題2】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兩個句子中的的關鍵詞有“樂”“寓”“負”“行”,都是課本注解中的重點字,分別譯為“樂趣”“寄托”“背著”“行走”。了解了關鍵字詞的意思,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小題3】 首先要理解“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這句話是寫與民同樂的。聯想《岳陽樓記》中的內容,可以看出文中的樂為懷濟安民的,因此,兩者的樂均具有與民同樂的高尚情懷。同時這種情懷也將對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醉翁亭記文言文閱讀及答案篇五
閱讀下文,完成9—11題(9分)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9.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2分)
暮而歸( )
10.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子。(3分)
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11.選文描繪的景色有 和 的變化,表現了作者和滁州百姓在這樣美景中的歡快生活。(4分)
9.回,返回
10.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這是滁州人在游玩。
11.早晚 四季(時)
醉翁亭記文言文閱讀及答案篇六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1)名之者誰名:__________
(2)云歸而巖穴暝歸:__________
(3)至于負者歌于途 負:__________
(4)雜然而前陳者陳:__________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3.選出對選文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a.第1自然段由遠而近、從面到點,寫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環境。
b.第2自然段描寫了山間朝暮、四時之景和太守的山水之樂。
c.第3自然段寫“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是為了表現作者與民同樂的旨趣。
d.“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是作者被貶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極度消沉的表現。
4.在歐陽修治理下,滁州社會和諧,人民幸福。請你結合選文第3自然段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對“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寫。(50-80字,不得翻譯原文)
參考答案:
1.(1)命名(2)聚攏(3)背(4)擺開
2.(1)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意對即可)
3.d
4.可適當發揮想象,合理即可。示例:瑯琊山上人來人往,人們扶老攜幼,有說有笑盡情游玩。有的游客引吭高歌,有的游客前呼后擁,一派歡樂熱鬧的景象。
醉翁亭記文言文閱讀及答案篇七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問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名之者誰 名:命名 b.得之心而寓之酒 寓:寄托
c.佳木秀而繁陰 秀:繁茂 d.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樂:快樂
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四時之景不同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b.行者休于樹 其一犬坐于前
c.而不知人之樂 溫故而知新 d.醉能同其樂 安陵君其許寡人
3.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作者以富有靈性的筆觸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瑯琊山變幻無窮的美麗景色,賞山樂水的歡暢與愜意躍然紙上。
b.文章寫“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眾賓歸”均圍繞“樂”字展開,既寫出太守與民同樂,又表現了當時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記著力寫太守與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間的情狀,意在表現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極的人生態度。
d.文章駢散結合,句式整齊又富有變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靈活運用,使得語言具有回環往復的音韻美。
4.把上面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答:
成都市20xx年高中階段教育學校統一招生考試試卷(含初三畢業會考)語文試題
【參考答案】
1.d(“樂”應解釋為“以……為樂”)
2.b(均譯為“在”。a項中的前“之”譯為“的”,后“之”譯為“這”;c項的前“而”表轉接,譯為“卻”,后“而”表順接,譯為“就”;d項的前“其”譯為“他們”,后“其”表加強語氣,譯為“可要”)
3.c(“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極的人生態度”錯,應為“雖仕途不得意卻仍有兼濟天下的積極的人生態度”)
4.像那(要說那)太陽出來后林間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后山谷洞穴昏暗了,(這)明暗交替變化的,是山中早晨和晚上(的景象)。
醉翁亭記文言文閱讀及答案篇八
(甲)閱讀下文,回答問題。(10分)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0、本文作者歐陽修是 (朝代)文學家。(1分)
1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蔚然而深秀者 (2)名之者誰
12、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順序描繪了瑯琊山的美麗景色?(2分)
13、作者用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描繪了“滁人”跟隨太守出游的歡樂場景。請分析他們“從太守游而樂”的原因。(2分)
14、歐陽修雖被貶滁州,卻能夠與民同游且“樂其樂也”。請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你從中得到哪些人生啟示。(3分)
答案:
10、北宋、宋代、宋朝任選其一即可。
11、(1)草木茂盛的樣子或茂盛的樣子。(2)命名或取名。
12、圍繞“時間順序”或“早晚、四季的變化”回答即可。
13、圍繞“滁州百姓愛戴太守,愿意跟隨太守出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樂業。”回答即可。
14、圍繞“面對困難和挫折能夠豁達樂觀、恬然自適、積極向上、有所作為”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