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讀完水滸傳的閱讀心得篇一
《水滸傳》里的人物有魯達(魯智深)。武松。宋江。柴進。李逵……
《水滸傳》里的魯達,武藝高強,粗武鋼勇,他的武器是兩把斧子。而且他十分愛吃狗肉。甚至有一次,魯達要鎮關西把十斤精肉和十斤肥肉剁成肉末。十斤骨頭斬成細末。鎮關西明白魯達來學自己晦氣。不愿干,魯達便把兩包肉末朝鎮關西砸了過去。鎮關西惱羞成怒,抄起剔骨尖刀,刺向魯達,魯達逃到街上。鎮關西追來,魯達就順勢按住他的左腳把他踢倒。
魯達踏住他胸脯罵道:“你一個操刀屠戶,竟然稱鎮關西,欺侮金家父女!今叫你嘗嘗俺的拳頭!”只一拳,就把鎮關西打得出氣沒有進氣了。
武松是一個硬漢,大家最熟悉他的故事,例如武松打老虎。這一天,武松搖搖晃晃上山,見一塊大青石,便在那大石上休息了一會,這時忽有狂風刮來。武松心疑,又聽得背后撲的一聲,回頭去卻見一只吊眼白額大蟲(老虎),已落在背后!武松急忙一閃,閃到了老虎背后。大蟲見沒撲著武松,便前爪一搭地下,猛吼一聲,把虎尾一甩,武松又閃到了一邊。武松等老虎再次吼時,雙手掄起哨棒,盡全身力氣一棒擊去,不料打折了旁邊的樹杈,哨棒一截兩半。大蟲咆哮,再次撲來,武松丟了半截棒,赤手空拳就勢按著虎頭。武松把老虎頭直往土里按,又舉起拳頭猛擊“大蟲”頭部,終于把“大蟲”打癱了。
李逵是沂水縣人,再戴宗手下當小牢子。《真假李逵》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李逵那天路過樹林子,忽見有人涂黑了臉,拿了兩把板斧喝令留下買路錢。李逵喝道:“你是什么人敢攔老爺去路?”那人說是“李逵”。李逵大笑,操起樸刀去戰假李逵,假李逵擋不住想逃,屁股已挨了樸刀,李逵搶前一步踏住那老家伙胸脯說:“老爺才是黑旋風!”然后挺著胸脯走了。
讀了《水滸傳》這部長篇小說,我仿佛認識了108個梁山起義的綠林好漢。從中讓我感受到了:我們一定要學那些正直、行善的人,不能學那些專橫跋扈、欺善怕惡的人。劉備說得好:勿已善小而不為。
關于閱讀水滸傳的讀書心得5
讀完水滸傳的閱讀心得篇二
“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這是電視劇《水滸傳》的主題曲《好漢歌》的歌詞,也是水泊梁山眾英雄好漢非凡人生的真實寫照。懷著好奇和期待,我走進了《水滸傳》的精彩世界。
這本書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白話小說,作者施耐庵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名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后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的一個字就是:義。《水滸傳》中有宋江的忠義、有柴進的仗義,有魯智深的俠義……一個“義”字,包含了太多的內容。《水滸傳》中一百零八條好漢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為的就是一個“義”字;為百姓除暴安良,出生入死,為的也是一個“義”字。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武松與哥哥武大郎之間深厚的兄弟情義,也正是如此,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行者武松。
眾所周知,武松在得知哥哥被嫂子潘金蓮和西門慶合謀害死之后,為報仇,他先殺潘金蓮再殺西門慶,殺人后,武松到陽谷縣縣衙自首。由于案情重大,武松被押到東平府審判。東平府憐惜武松是個有情有義的漢子,便把案卷改得輕了,判他刺配孟州。武松對哥哥的這種兄弟情義,深深地打動了我。這不就是我們學校倡導的孝悌精神嗎?
武松不僅有義,還能打善戰,最著名的故事就是《武松打虎》。精彩的打虎環節被作者描繪得栩栩如生,讓我如臨其境,其中“一撲”、“一掀”、“一劈”更是看得我驚心動魄。我羨慕武松與哥哥之間的兄弟情義,我欽佩武松的高超武藝。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自古以來,我們就是一個重情重義的民族。今年年初,當新冠疫情肆虐來襲,無數白衣戰士自告奮勇,逆行戰疫,以大無畏的精神拼搏在抗疫一線,他們的這種不顧個人安危,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就是新時代“義”的具體體現。作為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我要向英雄們學習,做一個重情重義的人,做一個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
關于閱讀水滸傳的讀書心得3
讀完水滸傳的閱讀心得篇三
終于,再次合上書,讀完了《水滸傳》,眼前又是一副水深火熱,劫富濟貧的場面。梁山上的那一百零八位好漢,也許早已隨風飄到了自己的故里,但留給我們的,只有無盡的思索。
北宋未年,黑暗籠罩在天空中,蒙了人眼,迷了人心。朝廷內腐朽不堪,民間百姓們處在水深火熱當中。也許,這一切沒有人會撕開那所謂的迷茫,但是,梁山上的那一百零八位好漢用他們那顆不甘平庸的心,照亮了整個天空。
宋江不甘平庸,被逼上梁山;林沖不甘平庸,留下了“仗義是林沖,為人最樸忠。江湖馳譽望,京國顯英雄。……他年若得志,威震泰山東”的豪言壯語;魯智深不甘平庸,救下了被發配的林沖……縱觀書中的英雄們,哪一個不是因為不想被現實壓迫,才苦苦掙扎?又有哪一個甘于平庸?不,他們絕不任由平庸作祟,拉起了一場轟轟烈烈,悲壯蒼涼的英雄戰歌。
“生于平庸,死于平庸”是人一生最大的悲哀,周恩來總理一句“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振聾發聵的聲音,道出了一個少年遠大的志向,更是道出了中國的脊梁,我國的發展過程歷盡艱難,需要太多這樣不甘于平庸,敢于實踐的人,為我們探索前進的道路。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我中華少年又怎能甘于平庸!
如若為土,為何不能是高山;如若為水,為何不能是海洋;如若為樹,為何不能是白楊;如若為人,為何甘于平庸!帶著不甘,帶著理想,帶著自信,去飛翔吧!我相信每一個不甘平庸的人,都會“扶搖而上九萬里”!
關于閱讀水滸傳的讀書心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