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可以培養我們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提升我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欣賞水平。以下是一些讀者們對于一些文學名著的讀后感體會,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參考和思考。
故宮的讀后感(優秀19篇)篇一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愿變成一條小魚,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暑假我讀了很多書,其中最喜歡的是《故宮里的博物學》這套書。
這是一套彩印精裝書,從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歡上了它,它里面的圖文深深地吸引著我,我的眼睛一分鐘都舍不得離開,以至于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這套書分為三本,第一本是關于“獸”的。這一本書分成三個篇章,里面講了很多我看也沒看到過甚至聽也沒聽說過的動物,有麒麟、白澤、羆……我拿著字典,一邊看書一邊查字典,因而也認識了很多的字。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麒麟。你問我為什么喜歡它?因為它長得像鹿,頭上有一只角,腳上有馬蹄,還有一條像掃把的尾巴。它還是四靈之獸。你知道什么是四靈嗎?就是麒麟、龍、鳳、龜。我想,它能當上四靈之首一定非常厲害,而且它是吉祥的象征。
第二本書是關于“海錯”的。這一本分為七個篇章。里面講了很多我不認識的海錯,有印魚、河豚、人魚、跳魚……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神龍。神龍我們又叫它龍,是四靈中的老二。龍的樣子非常奇怪,頭像駱駝,角像鹿,眼像兔子,耳朵像牛,頸像蛇,腹像蜃,鱗片像鯉魚,爪像鷹,掌像虎。我喜歡它的的原因是:我屬龍。而且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沒想到我的生肖是這么厲害的。我想,我一定要刻苦學習,練好本領,成為一條真正的“龍”。
第三本是關于“鳥”的。這本書分為六個篇章。我在里面認識了很多鳥,有白鷴、洋雞、北翠、白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錦雞。公錦雞的羽毛非常鮮艷,有紅、黃、藍、綠、棕、黑六種顏色。但是母錦雞不太美,只有灰白兩色。告訴你們一個秘密,錦雞又叫鳳凰,是四靈的老三。
我非常喜歡這套書,因為它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開闊了我的眼界。愿我這條小魚繼續吸取知識海洋里的養分,變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大魚。
故宮的讀后感(優秀19篇)篇二
一次到讀到博物館的時候,突然看到幾件小動物陶偶,粗拙的造型中透著幾分稚嫩。一瞬間,在玻璃的反光中,幾個小孩子圍在爸爸的身邊,用雙手認真修飾自己的泥寵物,爸爸就地點起火堆,準備把這些泥寵物燒成陶偶?;鸸庵?,映出他們臉上幸福的笑容。我突然明白了,為什么每次到博物館都會莫名的感動,因為他們透過這些小寵物,把幸福的感覺帶到我的心中。這是一種溫暖而寧靜的感覺,讓我忘記了四處漂泊的寂寞,讓我知道自己的根在何處,讓我相信,總有一天也會找到夢想中的幸福。
故宮的讀后感(優秀19篇)篇三
《了不起的故宮》是一套非常了不起值得收藏的優質圖書,筆者對這套書簡直是愛不釋手、如獲至寶。因為歷史類書籍,往往都是比較嚴肅,活潑感不足,給人一種不太能夠親近的距離感,而此時絕非雷同,絕對是個性萬千。
就筆者個人而言,對那些歷史類書籍真是不太感冒,為啥呢?太難了,或者不容易理解。其實,這跟個人學習興趣、學習方式或者有或多或少的一些聯系。而入手這本書覺得,簡直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果真興趣來了。
第一,提綱挈領,綱舉目張。全書共分為三個章節,第一章宮里的稀世珍寶,下設“如果每天認識一樣故宮寶貝、一間小屋里的秘密”等10個系列小故事。第二章皇帝是個玩具迷,下設“皇帝也喜歡看星星嗎、不怕寒冷的暖手寶”等九個故事。第三章寶貝們的前生今世,包括“給寶貝建一座大房子、驚心動魄的國寶流浪之路”等6個故事。最后是“寫給孩子的話”。這三個章層次感分明,從打出入手、小處著眼;以小見大、大中有??;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首尾呼應。首先,讓讀者對故宮珍寶有個大體的了解,粗略上了解一二,然后再細分,各個了解;最后,對那些精美物件的前世今生,展開典型分析、詳略得當,簡直是一本活靈活現的優質教科書。
這樣簡潔的介紹多么美妙,多么神奇,自然、便捷,的確寫得好。可不幸的是,明朝末年,戰火紛飛,皇宮里的人們根本沒精力好好照顧《永樂大典》,結果其正本和副本也在這時神秘失蹤了,沒人能說清楚他們去了哪里。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永樂大典》竟然又“莫名其妙”的出現了。到了光緒年間,只剩下800多多冊了。真是可惜,這套奇書,就這樣被糟蹋了,真是讓人絕對痛心。據本節最后介紹,《永樂大典》正本消失的真正原因,最終成為歷史上的一樁未解之謎。而作者對小讀者充滿殷切期望,希望小讀者們能破解歷史之謎,這樣的任務型驅動方式果然讓人想讀、角色感非常明晰。
綜合來看,這本書從大框架、小細節相結合,遙相輝映、蓬蓽生輝,一本值得青少年朋友細細閱讀、慢慢回味的一本好書。
故宮的讀后感(優秀19篇)篇四
這個暑假剛把閻崇年《大故宮》讀完。閻崇年作為滿學研究專家,可謂名利雙收。我在借閱《大故宮》之前,只是在十幾年前游覽過一次故宮,當時沒什么大的收獲。只是為那些宏偉的建筑而贊嘆過。帶著對故宮的好奇和想更近一步了解它,因此我很認真的讀了它.
這次我從書中比身臨其境更知道的許多關于故宮的故事。如有機會再次游覽我想收獲應是遠遠超過從前了。
故宮的讀后感(優秀19篇)篇五
你一定知道乾隆皇帝吧。你覺得乾隆皇帝見過大海嗎?有人說他是皇帝,一定見過;有人說也不一定,那時候海離古人很遙遠。皇帝雖執掌萬里江山,卻不一定能事事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他也渴望了解這神奇的大千世界,賞盡天下的奇珍異獸。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誰也不知道。但不管乾隆皇帝有沒有真的見過大海,他對海洋可是了解很多呢!答案就在清代皇家珍藏的“海底總動員”——《海錯圖》。
“海錯圖”是什么呢?“海錯”源自《尚書?禹貢》“厥貢鹽絺,海物惟錯”,其實是古時候魚類和水產的統稱,《海錯圖》則是記載著海錯的圖譜,也是聶璜唯一存世的作品。我最近讀的《故宮里的博物學?清宮海錯圖》就是在《海錯圖》基礎上重新編著的??吹竭@本書的封面時,我便深深地被它吸引。讀完以后,我更是愛不釋手。這本書圖文精美,簡單易讀,字里行間還洋溢著古色古香,難怪《海錯圖》被譽為乾隆皇帝的枕邊書。乾隆皇帝還經常把這本書念給他的孩子們聽,希望孩子們能學到更多自然知識,它也深受皇子皇孫的喜愛。
《故宮里的博物學?清宮海錯圖》從《海錯圖》中甄選了四十種動物,有可以在水面滑翔的鵝毛魚,有成雙成對的比目魚,還有聞名天下的神獸龍。有晶瑩剔透的海月,有背著堅硬外殼的玳瑁,還有三尾八足的大神龜……除了這些海產品,我一看,還有好多奇特的海洋生物,別說有沒有見過它們了,我連字都不認識!什么鯔魚、鰳魚、鼉、黿……一竅不通,字典都快要翻破了!實在懷疑自己沒文化。好在除了原圖,書中還配了說明文字。
整本書以講故事的形式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動物學知識融合在一起,不僅是古代的百科全書,更蘊含了古人對海底世界的探索以及融合神話傳說事的豐富想象力。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海市蜃樓》。剛看到題目時,我想,這不是一種自然現象嗎?為什么是海錯呢?看了文章后,我明白了。古代人認為海市蜃樓是一種名為蜃的大蛤吐出的霧氣所化而成。這真是奇妙的想象,我可真佩服那些腦洞大開的古人啊!
美人魚是真實存在的嗎?書中介紹的人魚是一種形似人的魚,它長著四只腳,叫聲如嬰兒啼哭。不禁讓我想起了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里的女主人公小美人魚。后來我才明白海里并沒有美人魚,我們說的美人魚其實是儒艮。它們前肢鰭狀,后肢退化,尾巴是扁平鰭狀。時常用前肢擁抱幼仔,就像人抱著嬰兒。
在《海錯圖》中,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待證實。原來是作者憑古書記載、實物寫生和漁民口述來交叉印證,雖然和現代的真實情況有出入,但是在當時來說已經很牛了,仿佛為大家打開新世界大門,為人們鮮活的記錄了時人對這些海洋生物的看法。
“一個一個夢飛出了天窗,一次一次想穿梭舊時光……帶著光,跟我飛翔,感受風的速度在耳邊呼嘯遠方……”從古至今,人生的意義在于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從盤古開天地到后羿射日,從精衛填海到嫦娥奔月,從磚木取火到神農嘗百草,人類因為有了好奇心,所以才有了夢想。因為有了夢想,所以才有了科技的快速飛躍。因為有了時代的飛躍,才有了我們如今的便捷生活。從平板電腦到智能手機,從燈泡到掃地機器人,從微信到人臉識別,人類,為了社會進步和生活,總是不斷擴大活動的領域,去探索未知的一切事物。
這本書就像打開博物學這扇科學大門的一把鑰匙,伴隨著我們上天、入地、探海,帶著我們走進妙趣橫生的博物學世界,保持我們對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熱情,刺激我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的好奇心。
故宮的讀后感(優秀19篇)篇六
一天晚上,我與爸爸躺在床上,閑聊最近讀過的書。
“是的,故宮里有好多怪獸呢!”我肯定地回答。
“怎么可能?前年暑假,我們一家去過故宮,看到了宮殿屋脊上有不少神獸,宮墻上有一些龍,哪有什么大怪獸?”
“爸爸,這本書說,大怪獸都是在晚上出來,那時候,游客都出去了,當然看不到怪獸!”我告訴爸爸。
“哦,這樣??!”爸爸有些明白了,“那故宮里有哪些怪獸呢?”
“有仙人,有天馬,有斗牛,有吻獸、行什,還有睚眥、角瑞、螭虎,還有好多好多。”我一口氣說出來。
“這么多啊,這些名字有些我聽說過,有些還真不知道呢?!卑职滞A艘幌拢终f:“小家伙,你知道得還不少呢!”
我聽了,心里有點得意。
“爸爸,我好想成為書里的李小雨,她有一顆‘洞光寶石’,可以聽懂怪獸和動物的話呢!”
“李小雨?書里的人物?”爸爸又問。
我回答道:“李小雨是一個小女孩,她媽媽是故宮文物庫房保管員。李小雨媽媽工作很忙,所以李小雨放學以后就只能去故宮玩。如果她媽媽加班,她就得在故宮里過夜。一天傍晚,李小雨撿了一顆‘洞光寶石’,她能聽懂動物的話,才知道了故宮里有好多大怪獸?!?/p>
“這套書真神奇!我也想讀一讀?!?/p>
“是的,這是一部魔幻小說?!蔽疫B連點頭,“李小雨和那些怪獸還發生了許多驚險又有趣的故事呢!”
故宮的讀后感(優秀19篇)篇七
《故宮里的博物學之獸譜》,講了各種各樣神奇的獸。獸分三種,第一種:神獸;第二種:普通獸;第三種:異國獸。但這么多的獸,卻有一半都不是真的,而是傳說。可是我卻從中獲得了很多真實的歷史知識。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最可怕的,是戎宣王尸,它的下半身是白馬的樣子,上半身沒有頭,想想就可怕。上面記載說它是死而復生的,看得我渾身起雞皮疙瘩。不過怕歸怕,好奇心還是驅使我去看去了解神奇的獸世界。
在這本書里,也有最好笑的,那就是猩猩,就是現在在動物園里吃水果的猩猩。在古人眼里,猩猩是個愛喝酒、愛穿鞋子,味道鮮美的食物,所以,古人們就會把鞋子綁在一起,再準備幾壇酒,等猩猩上鉤。但是,猩猩也不傻,知道這是圈套,所以,會把那人連同祖先都罵一遍再走,但好像又放不下,最終,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跑了過去,上鉤了??吹梦夜笮?。
這本書還告訴我們,任何事物不是光看外表的,比如:窫窳,是一個長著馬身子和一個猴頭的動物,看起來很溫順,但實際是個吃人的危險動物,還好那只是個傳說。
看了這些神獸,讓我想起了京杭大運河拱宸橋下的那四只神獸——趴蝮。很小的時候,我就常常趴在拱宸橋上往下看橋下的趴蝮。那時候還不知道它們的名字,只知道它們的樣子像龍。后來慢慢長大,我去查了資料,才知道它叫趴蝮。傳說,趴蝮是龍生的九子之一,因為趴蝮的祖先觸犯天條,被貶下凡,壓在巨大沉重的龜殼下看運河1000年。獲得自由后,人們為了紀念它,所以用石頭造了一只趴蝮,防止洪水侵襲。以后,人們就把它當作守護橋梁的吉祥物,寓意四方平安。
看了《故宮里的博物學之獸譜》這本書,我不由得感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這智慧,閃閃發光,熠熠生輝,是祖國五千年文化中的一顆星星。
故宮的讀后感(優秀19篇)篇八
故宮里的博物學的作者是小海,書名又為清宮《海錯圖》,講述了在古人眼中那些奇怪生物的樣子。
在書中有著許許多多樣子古怪,并且滿口尖牙,而且性子極其兇的生物,就比如說書中的一種灣鱷,這種生物不僅僅是體型巨大,尖牙利齒,性情極其的兇狠殘暴,還能夠捕食鹿類等大型動物。
然而還有一種最為奇特的是一種叫鵝毛魚的海洋生物,也叫飛魚,它們體型狹長,背青腹白,兩個胸鰭像張開的翅膀一樣,所以又被稱為文鰩,根據《山海經》中記載,文鰩魚身鳥翼,蒼紋白首,以夜飛,文鰩的出現,預示著天下莊稼會大豐收。
并且在書中還有兩種特別可愛的動物,分別是江豚和海豚,這兩種動物還經常的會被人搞混,讓人傻傻分不清,海逐有著長吻,身上有背鰭,但江豚卻沒有,腦袋是鈍圓的。
江豚露出水面時總是嘴角仿佛含笑,憨厚可愛,在古人看來,江豚能夠欲知風暴。由于風暴要來,氣壓會變低,江豚就會頻繁地露出水面,就像是在迎風禱拜,漁民們稱之為“拜風”。
并還有傳說,說江豚是由懶婦所化,又稱懶婦魚,聽說江豚油脂所做的燈油點燃后會忽明忽暗。在古人看來,如果是吃喝玩樂,那燈火燦爛明亮,如果學習勞作,紡紗織布時的燈火會昏暗不明,但這都是古人的心理作用。
書中有一種我們熟悉的動物,但是又奇怪動物,那就是鹿鯊,并且每當鹿鯊現身時,天氣會說變就變,剛剛還風和日麗,隨即刮起大風,海上會翻棋起幾米高的大浪,出海的小漁船就如同牽線的木偶,任憑風浪擺弄,每到春夏交替之時,鹿鯊會選在大霧彌漫的清晨,逆著潮水游到海岸邊,然后奮力躍出水面,企圖跳到岸上,但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卻極其兇險,因為海邊豎立著大大小小的礁石,稍不留意就會遍體鱗傷,甚至會搭上性命。
鹿鯊化鹿的時候,是最脆弱的時候,他們選擇大霧彌漫的天氣,到人跡罕至的海岸邊登陸,據說,鹿鯊所化成的鹿會成群結隊地在大海中穿行,長角的鹿的頭上,頂著青草作為群鹿的口糧。
故宮里的博學是一本啟蒙書,也是乾隆皇帝的枕邊書,《海錯圖》畫頁鈐有“乾隆御覽之寶”“重華宮鑒藏寶”“石渠寶笈”等璽,可見其價值。
還有著《清宮獸譜》和《清宮鳥譜》兩本,都為故宮出版,讓人們也能了解這神奇的大千世界,賞盡天下的奇珍異獸。
故宮的讀后感(優秀19篇)篇九
提起“海錯”這個詞,相信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是什么。其實“海錯”是中國古代對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與海產品的簡稱。當初看到《故宮里的博物學?清宮海錯圖》這本書時,一下子就被封面上的圖案吸引了,有肚子鼓鼓的河豚,有長著“翅膀”的鵝毛魚,有長得像小雨傘一樣的?魚……翻開書本,里面的內容也是精彩絕倫。
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明末清初大名鼎鼎的畫師聶璜先生。聶璜先生不僅學識淵博,還能夠細致觀察,實地親測,推敲辨析,再加上畫技嫻熟,因此,他所繪制的《清宮海錯圖》能在當時脫穎而出。
《清宮海錯圖》所描繪的生物物種有三百余種,既有百姓常見、易見的生物,也有進貢用于御膳的珍貴種類,還有難見或是神話傳說中的奇魚、異魚。對每一海洋生物的介紹,不僅具有科普的一方面,而且更注重人文知識的浸潤。
古人愛吃鱸魚,還留下了不少傳世詩篇。鱸魚此篇就引用了詩人李白《秋下荊門》一詩中的后一句:“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此地無銀三百兩,想吃鱸魚的心思顯露無疑。相比之下,范仲淹直截了當地寫道:“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我們再來瞧瞧平時常見的墨魚在聶璜大師的筆下是怎樣描繪的吧?!盀踬\身有墨囊,形如算袋,有兩觸腕極長。遇風則‘下碇’。遇險境,噴出墨汁,逃之夭夭?!蓖?這描繪得可真傳神呀,把墨囊比作算袋,古人的想象力可真豐富。據說,這里面還有個小故事呢!烏賊又叫墨魚,相傳,秦始皇巡游到東海之濱時,看到河清海晏的盛景,一時興起,大手一揮,一不小心把裝有墨、硯的算袋拋入了海里。誰料,這些算袋入海后竟化成了烏賊。算袋化作烏賊后,其形未變,所以有一些漁民把烏賊叫做“墨斗魚”。除了烏賊這些常見的物種,那些十分罕見的物種,或是在神話里的奇物,在《故宮里的博物學?清宮海錯圖》都有詳細的記載哦!
《故宮里的博物學·清宮海錯圖》以標本式構圖,盡可能地展現了海洋世界的豐富多彩,聶璜先生筆下的“海錯”或憨萌可愛,或張揚兇惡,或丑陋夸張,無不讓人印象深刻,他還用簡潔、詼諧的語言,將畫中生物的來龍去脈做了說明,既有說贊,又有考辨,讀來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我們在了解海洋生物故事的同時,又有助于閱讀和學習古文,還可以從博物學視角,從歷史、民俗、動物、神話等方面,了解背后的神話傳說、文化淵源、歷史演變、地理環境及生活習性等。希望這本圖書能成為我們打開博物學這扇科學大門的一把鑰匙,伴隨我們上天、入地、探海,帶我們走進妙趣橫生的博物學世界。
故宮的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
可能是受宮廷劇的影響,很小的時候就幻想要是變成公主,穿著華麗的裙子,戴著漂亮的頭飾,住在繁華的宮殿,有丫頭伺候飲食起居,那樣子想想都不要太美,我相信很多人也有過類似的想法。網絡上有很多穿越小說,每每回到古代,都是很多的笑料,以今日之習俗和文化來反襯時代的特征。
不知道在小朋友的心中,是否也有這樣一種穿越到過去的想法,去最華美的故宮一探究竟。現在有一套《了不起的故宮》系列書籍,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描寫了故宮的過去。今天,我們選擇其中一本《熱鬧中國節》來介紹此書。
老百姓過節,與家人歡聚一堂,喜慶,隆重,那過節的時候皇帝他會干些什么呢?其實宮里跟民間是差不多的,他們也會跟著一塊兒過節。
春節之后是立春,對于古代的人們來說,這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他是耕種的節日,是萬物發展的日子。在這一天皇帝會去打牛,就是把紙做的牛打得稀巴爛。牛的肚子里面有五谷,打碎之后象征著五谷豐登?;实鄞蚺?,那皇后去干什么呢?古時候啊,農桑是不分家的,皇帝重視農業要耕地,皇后重視桑蠶,要去喂蠶寶寶的??梢娫诠艜r候,皇帝都是為民著想,為天下社稷祈福。
端午節要吃粽子,吃完了粽子,皇帝還要和后妃一起飲雄黃酒,吃新鮮的時令水果,一家人一起看戲。如果一家人在圓明園的話,那他們一定還會去看一場賽龍舟。你看,他們是不是跟我們一樣,也是非常重視和家人在一起歡度時光的。
這是一本童書,分為三個部分系統化地講了很多關于皇宮里的中國節日,大多講的是清朝的皇宮,圍繞著皇帝發展,這也體現出當時統治階級的地位極高,同樣也體現出統治階級對中國自古以來節日的重視。
原來清明節在公歷4月5日前后,所以要多讀書,要陪著孩子一起成長。
這本書不僅趣味性極強,同時知識內涵也是相當豐富的。在讀這本書時,看到古時候皇宮的節日氣氛,同時也了解到實用的常識,了解過去,讀懂歷史,同樣也是讓我們更好成長的方式。在與孩子的相處中,閱讀此書,也會出現聯想性的其他知識,不妨讀一讀,和孩子共同學習。
故宮的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一
恰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這里是故宮:脊翔瑞獸》一書出版,該書宗旨鮮明、語言活潑、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主編向斯,書中自稱“呆書生”,為這本封面設計為“中國紅”的圖文并茂之書注入了一許憨萌。實則,在現實生活中,向斯先生是著名的宮廷歷史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圖書館副館長,屬于大名鼎鼎的故宮學者派。
最早接觸向斯先生的作品,源于在其著作《故宮國寶流傳宮外紀實》中考證紫禁城珍寶和秘籍流失的內容。文字之中,有向斯先生對故宮珍寶如數家珍般的熟悉,雖然只領教了片羽吉光,可是就已令人歆羨不已了。
基于多年對故宮的研究,紫禁城如同向斯先生的私邸,其中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只需搬出一點點,就足以搞個營養豐富的深入研究課題。對于《這里是故宮:脊翔瑞獸》此書,“呆書生”恰好是拿出了大家熟而不識的“脊翔瑞獸”作為下酒小菜。
脊獸家族,是中國古代大型建筑屋頂的獸型構件,素有“五脊六獸”之說。了解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的人,對此詞表達的深層含義有著豐富的想象力。紫禁城是皇宮禁闈,曾一度擁有著神州大地規格最高、身份最為尊貴的建筑群體,其建筑脊端,由一支特殊隊伍組成。以垂脊為例,領頭的是騎鳳仙人,身后跟著十個脊獸,分別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行什。
關于垂脊的“隊長”和十位“隊員”,向斯先生在書中逐一進行了講解。其中,除了隊長齊湣王是戰國時期齊國國君被演義而成的仙人,隊員們清一色都是祥瑞之禽獸。當然,鋪首銜環、正吻、嘲風、殿頂跑龍、螭首等也都不是等閑之輩。
對于中國古代高大建筑之上“脊翔瑞獸”的設置,向斯先生認為其中有著豐富的哲學內涵。第一,脊獸的設置體現了中國古人思想的“陰陽五行”概念,即金木水火土的相互克制。比如說,故宮建筑材料多為木質,而北京地區的多雷暴氣候往往導致高層建筑容易遭到雷擊而失火,故而建筑頂端必然要多設置與水有關的脊獸,寓意驅邪避火。第二,故宮建筑設置的脊獸多用黃色琉璃瓦燒制而成,黃色在傳統五色“青赤黃白黑”中位居中央的“土”位,歷來被視為皇家正統顏色,黃色的脊獸有居于天地之間、色澤尊貴之意。
對脊獸的美學需要逐步深入,脊獸形象日臻飄逸完美,成為古代高大建筑不可或缺的美術構件。六百年前,紫禁城的建成,更使得“脊翔瑞獸”具備了生生不息、吐納百代的獨特稟賦。
誠如向斯先生在書中所言,“不是每一種動物,都能在故宮里謀得一席之地的。那些坐鎮在故宮建筑不同方位里的神獸,背后通常有著某種特殊的意義”。當我們目極八荒,神游萬千建筑風貌,卻恰好在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的此時,有緣將目光一起聚焦在了故宮巍峨宮殿的“脊翔瑞獸”上。也因此,《這里是故宮:脊翔瑞獸》的適時出現,讓我們有幸系統、理性、愉快地暢游在中國古代精美的建筑工藝傳承中。
故宮的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二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曠世巨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杰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
比如說列傳中的“刺客列傳”里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認為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敘述,讓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僅仗義疏財、劫富濟貧,而且對君子赤膽忠心,像有些為了自己的國家去行刺君王,是冒著生命危險的,隨時都有可能被處死,真可謂是有去無歸。雖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后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著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在《史記》里,我認識智勇雙全的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陳軫,少年有為的孟嘗君,錯失良才的魏惠王,貪利失地的楚懷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從濁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國著名的大詩人,他知識非常淵博,口才也很好,無論是對外交際,還是管理內政,他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楚懷王很賞識他。可是,屈原的才華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在楚懷王面前造謠生事,楚懷王聽得多了,也就信以為真,漸漸地疏遠了屈原。德才兼備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懷著悲憤的心情,寫下了長詩《離騷》,多年來屈原報國的愿望未能實現,最終跳進汨羅江自盡了。
假期里,我讀完了《史記》。通過它,我看到了臥薪嘗膽的勾踐,善于用兵的孫武,圍魏救趙的孫臏,知錯就改的廉頗……仿佛真的看到了魏惠王的十顆夜明珠,趙惠王的和氏璧;秦始皇焚書抗儒,商鞅立木取信也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項羽的故事最使我受教。
在“鴻門宴”之前,項羽的謀士范增早就看出劉邦是日后與項羽爭奪天下之人,請求項羽在宴會上將其刺殺,以除后患。但項羽沒能聽從他的建議。范增又派項莊在宴會上舞劍刺殺,可時機太晚,被劉邦看出,刺殺失敗了。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要聽得進勸告,不要自以為是,一意孤行。
這讓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有一次,門口有個小販在搞抽獎游戲。正好我兜里帶了五元錢,看著那些“獎品”,不禁心動了。于是,我拿出一塊錢。這時,一個同學走過來,說:“不要抽啊!那是騙人的!”我卻聽不進去,把所有的錢都買成獎券。結果,我一個也沒中。直到現在,我還十分后悔,五元錢,就這么裝進了小販的腰包。這都是因為我沒有聽那個同學的勸告,一意孤行。
之后,項羽和秦軍展開了一場戰斗,項羽憑著勇氣,破釜沉舟,把所有的船只鑿沉,又把所有做飯的鍋砸碎,每個人身上只帶三天的干糧。軍隊由于沒有了退路,個個視死如歸,以一當十,贏得了戰斗的勝利。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我們不能知難而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
有一個周末,爸爸帶我去“跳跳虎”游樂園玩。其中有一個項目是走鋼絲。開始,我很害怕,有爸爸拉著我的手才敢走??墒莿傋吡艘粫?,爸爸突然把手松開,自己先走了。我很害怕,心想:怎么辦?鋼絲這么危險,我一個人怎么走??!這時,我看到一個比我小的男孩在我后面,一步一步地走著,旁邊沒有一個大人。我心想:他那么小都敢走,我為什么不能呢?于是,我也開始走。走了幾步,我找到了竅門,走得越來越快,終于到達了終點。
《史記》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非常喜歡它。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一個有著優秀傳統的神秘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杰地靈的文明古國。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為后世子孫的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而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歷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不過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頌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紂王,悲韓信,憐李廣。讀書,讀史,讀人,亦是解讀一種精神,蘇武牧羊的愛國與執著,張騫出使的堅毅與無畏,陳勝舉兵的大義與凜厲。品味全書,我心中只有一個人可謂為英雄——項羽。是的,就是那個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魯迅先生曾寫道: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但我想項羽是個例外,遭漢軍重圍,一人殺敵數百,死戰到底。烏江亭長敬他為豪杰請他渡江再待卷土重來。然“燕鵲安知鴻鵠之志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大丈夫豈能茍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遺恨千古。然而,劉邦違背鴻溝和約終究成為其一生難以拭去的污點,他終究是個不顧手足之情的劊子手。于他,項羽不過就是冗長而虛渺的過渡之夢。夢醒之時,天下盡在咫尺。于我,他終只是個鳥盡弓藏、為權勢而活的梟雄。成王敗寇,戰爭儼然成為解救之法,英雄與梟雄無數次站在風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敗便意味著另一個人的成功。然而英雄無所謂清貧抑或富貴,不為名利所趨,所欲追尋的不過“正義”二字,為的只是黎民百姓與江山社稷安危。姬昌父子起兵反商,為的是因炮烙之刑無辜慘死的冤魂,為的是不讓比干一顆赤膽忠心付諸東流,為的是維持天下秩序,國家需要周武王這樣一位領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劉長醉心權勢,不滿已有的封地,引發戰亂,最終也不過是不成氣候的“過江龍”。
故宮的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三
在首都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紫禁城,現在人們叫它故宮,紫禁城是明朝和清朝兩代的皇宮,是我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
本文是一篇說明文,也可以看做是一篇故宮導游解說詞。寫作本文的感情基調是愛。作者著手與贊美建筑,文物的精美,勞動人民的智慧,重要的歷史價值。但由于故宮曾是封建統治的中心,明清兩代先后有24個皇帝和一個女皇盤踞在這里,對他們作者是憎恨和揭露。比如在介紹養心殿的一段中,作者用了一些帶有鮮明感情色彩的貶義詞,表達對禍國殃民的娜拉是慈禧的憎恨。
故宮是文藝寶庫,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汗水和智慧結晶。他畢竟是一座偉大的而奇特的建筑,同時也是中華幾百年來的歷史見證,這是我國的一個象征,一個標志,我們為他而驕傲和自豪。
解放后,人民政府對故宮進行了修建和保護,而今,人民政府修建的故宮博物院已成為人們參觀游覽的圣地,他每天都吸引著國外游客,煥發光彩。
故宮的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四
愛國有兩種,一種是歌頌祖國的文化,一種是批判政府及國民性,后者如柏楊,前者的例子就是閻崇年。批判國民性是站在現在民主意識的角度來檢討我們歷史和文化中的問題,而歌頌中華文化,則是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歷史角度,寄予歷史之同情。換而言之,如果僅僅是不能超越歷史的局限,那么作為個體生命是無罪的。
這個道理非常簡單。舉個例子而言:當一個時代,全民沒有生發出民主意識,這個時候統治者還主張獨裁,知識分子還為集權統治唱贊歌,這樣的民族不可哀。而當民主意識已深入人心,統治者還要搞集權政治,還有知識分子高唱集權好,那么這樣的政治才可恥。
閻崇年先生是運用還原歷史背景后的視角對歷史進行解讀。與現在風靡的諸多學者相比,閻是一位更傳統而無立場的史學家。說傳統,是因為他的視角;說無立場,則這立場又是今天的,是民主的,是民眾的,是歷史審判的`?!洞蠊蕦m》一書就是這樣的作品。
本書與作者其它作品不同,是用空間的角度講述故宮的建筑、帝后的生活、皇朝的制度、歷史的興亡,帶領讀者在歷史的時間和共時的空間里盡情地穿梭,神游馳騁,興懷不已。
故宮的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五
讀完了《故宮里的大怪獸》第七本,我覺得李小雨是一個非常勇敢、善良的小女孩!她認識了許許多多的大怪獸,那些大怪獸都居住在故宮里,有些住在房頂上、有些住在宮殿里、還有些長在房子上面。但那些怪獸們并不兇,還很親切。之所以李小雨能聽懂怪獸和小動物們的話,是因為她撿到了一顆洞光寶石耳環,是狐仙故意丟掉的。她的好朋友楊永樂也撿到了另一個。李小雨還認識了一些故宮里的動物,其中我最熟悉的是野貓梨花,它是《故宮怪獸談》的主編,這是故宮里小動物們和怪獸們看的報紙,用人們丟掉的廣告紙做底板、借用院長的打印機打的。
有一次,梨花生病了,獸醫說它只能再活兩個星期。李小雨非常著急,抱著梨花去問故宮里的好朋友,有誰能幫梨花治好病。她的朋友楊永樂認識一位仙人叫做馬師皇,特別小氣,要一斤金子。李小雨去問龍大人要,龍大人也很小氣不給她。后來,馬師皇一分錢也不要了但是給李小雨提出一個要求,叫龍大人以后不恐嚇他。李小雨按馬師皇說的,給梨花喝藥,終于梨花又變得活蹦亂跳起來。
我想贊嘆這位作者,寫得真好。她寫文章用了許多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讀起來朗朗上口,仿佛真的看到了她描寫的那些東西,一看就入迷了,跟外婆說好看完這章又忍不住多看了一章。
暑假開始啦!10后的暑假和80后真是天壤之別,想放她出去和小朋友瘋玩都很難約到玩伴……窩沙發上捧本故事書傻樂也不錯,不花一分錢也能撐起整個暑假的節奏?,B同學人生中第一篇,獻給了故宮里的大怪獸,暑期完成1/6!
故宮的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六
《了不起的故宮》系列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捷徑,走進故宮,去探索屬于故宮的秘密?!读瞬黄鸬墓蕦m?神秘大怪獸》故宮里所包含的動物種類讓人大開眼界,因為在這里你不僅可以看到各類的飛禽走獸,還可以看到來自遠古和神話故事里怪獸。這些怪獸的形象不一,各具特色,而且各自的能力和本領皆是非常的獨特。
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在故宮里見得最多的就是神獸里的王者——龍。龍在故宮里代表的人就是皇帝,由于古代科學知識不夠豐富,所以更多時候給龍賦予了神圣,威嚴和神秘感。在這本《了不起的故宮?神秘大怪獸》著重講述了神獸圖騰,特別是在故宮的,太和殿這里的龍多到數不清。算上殿里殿外的龍,總計接近15000條,“如果小讀者喜歡畫龍,每天畫一條的話,畫完太和殿內外的龍得需要40多年?!毕矚g這個系列的叢書在于該書的專業和有趣,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讓讀者更加直接全面的了解故宮。
故宮于今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它有著我們神往的過去,也有著不可預知的未來。它就是打開我們傳統文化大課的大門,歷史可以很有趣,同樣故宮也可以是非常的具體化和形象化。
故宮里的文物更是多種多樣,凡是能夠進入故宮的東西都是精品。特別是里面的文物都是凝結了無數能工巧匠的心血,并且代表了當時的最高工藝水平和審美。里面的文物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特性最直接的體現者?!读瞬黄鸬墓蕦m?神秘大怪獸》一部孩子最愛看的故宮百科故事書,600歲的紫禁城,原來這么有趣。
故宮是全世界瞻仰的對象,它是世界五大宮殿之首,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筑,同時它更是代表了古代建筑藝術的巔峰。
走進故宮,走進故宮厚重的歷史,在這里不僅有古建筑、文物珍藏、歷史遺存,在這里發生過的人和事都是一個文化的整體。故宮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值得每一個人去探索,故宮的紅房子里藏著無數的秘密,而《了不起的故宮》則像是摩爾福斯,帶著我們去偵破秘密。
故宮的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七
這個周末剛把閻崇年的新作《大故宮》讀完。閻崇年作為滿學研究專家,可謂名利雙收。
我在買《大故宮》之前,其實并不喜歡閻崇年,當然還是從學術的層面上看,他講的袁崇煥及對明末清初那段歷史的評價我并不完全認同。特別是他把袁崇煥的功績成倍放大,把袁崇煥的過失嚴重忽略,讓我對他的評價大大減分。
我認為,明朝滅亡有其綜合的原因,從明思宗崇禎帝,直到朝野、文武各大臣;從嘉靖帝、到隆慶帝、到萬歷帝,都有責任。就拿袁崇煥來說,他對明朝滅亡應負起的責任是:
1)袁崇煥是對清作戰最前線的統帥,唯一任務是平遼,卻完全沒有完成任務,反倒讓八旗軍兩次突破邊防,兵臨京城,最終軍事失利而亡國。
2)對清作戰基本不作為,不出戰,坐看清朝皇太極一步步壯大,以至關外徹底喪失。
3)朝鮮在關外戰局上,本為牽制八旗的重要力量,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在清軍進攻朝鮮時,袁崇煥不救,自剪羽翼。
4)袁崇煥矯殺關外抗清重要武裝毛文龍,徹底幫了皇太極的大忙。要知道,毛文龍是明末殲滅八旗軍數量最多的軍事統帥。
由此可見,閻崇年沒有擺脫中國人的通病,即說一個人好,就什么都是好,打個屁都好。俗!不令我佩服!
讓我買《大故宮》的原因,也還是基于閻崇年對滿學、明清史、故宮的權威。我可不想因不喜歡一個人,就把他給全否定了。
看完《大故宮》后,感覺總體寫得不錯,娓娓道來,就是閻崇年在cctv“百家講壇”上給普通老百姓普及知識的感受。作為一個專家型學者,能夠如此深入淺出,把專業、深奧,甚至是枯燥的學術研究成果,像講故事一樣動聽,這確是功夫。
我還是愿意推薦這本書給我的朋友們,特別是那些想對故宮有更多了解的人,其中特別是導游。呵呵。
《大故宮》通篇主要講人,其次說事,再次描建筑。如果說在書名里面不加一個“大”字,則無可厚非。一旦有此字,則又落入炒作、夸大之流。例如,禮儀品秩、家國教育、典藏傳承等,基本沒有講。
故宮的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八
故宮,相信大家都聽過這熟悉的名字,光是聽,估計大家都沒有親身游覽過故宮,這是很遺憾的,但是我去過故宮,真是書上說的那樣,我相信你們讀了《故宮博物院》就能彌補那個遺憾。
黃傳惕用平實的語言,描繪了故宮的宏偉,猶如身臨其境。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故宮的位置,歷史,和古代建筑的地位,總體布局和藝術風格,讓我們對故宮有了大致的了解。
還介紹了故宮的特點,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廣場為界把故宮分為前朝和內廷兩部分分別加以說明。前朝主要介紹“前三殿”,先介紹殿前建筑。以一游覽者的眼光介紹了從前向后的游覽故宮所看到的一切。,以總分的說明順序依次介紹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接著介紹了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分別介紹了它們的.作用。接著總結介紹后三宮的彩畫圖案。游覽完觀全景,從景山離開這次故宮的旅行。
讓沒有去過故宮的人可以領路到故宮的奇特和文化底蘊。
故宮的讀后感(優秀19篇)篇十九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
紫禁城建于明永樂十八年,是皇帝辦公和居住的地方,經歷了明清兩個封建王朝,到2020年紫禁城已經屹立在北京整整600年了,現在已經成為了北京故宮博物館。每年都對外開放,進行展覽與文化交流。
很多人帶著孩子去旅游,也就是走馬觀花,看個熱鬧,唯有照片能證明到此一游而已。
筆者做過一個關于故宮參觀旅游的調查,調查的對象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調查的結果是:一個班級里有1/3的孩子去過故宮,大部分都是在幼兒園的時候去的。他們對于故宮的記憶也模糊了,有的記得紅紅的柱子,有的只記得買過里面的紀念品。還發現去旅游前家長們也沒有和孩子們做旅游攻略,也就是說孩子們對故宮是一無所知的。這說明了,家長對孩子的人文教育不重視,對帶孩子旅游參觀學習也沒有規劃和計劃。帶孩子旅游也就沒有了意義。
關于故宮介紹的知識有很多,比如視頻、圖文資料等。唯有書籍更能讓人記憶深刻,找一些適合孩子閱讀理解的書籍并不難,繪本童書是首選。有魚童書出品的《了不起的故宮》系列繪本故事書,就是這樣一個適合親子閱讀的故宮旅游攻略的書籍。想和孩子去參觀故宮先看看這套書籍。這套書分別是《神奇的紅房子》《一起建故宮》《皇帝的寶貝》《熱鬧中國節》《神秘大怪獸》每一本都側重一個主題,這些主題都吸引著孩子的好奇心。這套書籍像一個寶藏,里面藏著故宮600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