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3.以下是一些經(jīng)典讀后感的片段,希望能激發(fā)大家寫作的靈感。
優(yōu)秀德蘭修女傳讀后感大全(18篇)篇一
最近,我讀了華資姊妹的《德蘭嬤嬤傳》。
沉默的果實是祈禱,
祈禱的果實是信仰,
信仰的果實是仁愛,
仁愛的果實是服務(wù),
服務(wù)的果實是和平。
這是一位崇拜德蘭嬤嬤的印度商人為她寫的五句話,這五句話高度闡釋了德蘭嬤嬤一生所行走的道路,接下來,我們用這五個點來分析德蘭嬤嬤的一生。
一、沉默的果實是祈禱。
德蘭嬤嬤生在阿爾巴尼亞的馬其頓,這里位于有歐洲火藥桶之稱的巴爾干半島,在美麗又多災(zāi)多難的環(huán)境中出生的.德蘭嬤嬤從小就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孩子,多愁善感使她沉默,沉默的她常常會跟上帝說話,享受在他里面無比的大愛。
二、祈禱的果實是信仰。
雖然,她出生于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家庭,她的爸爸媽媽哥哥姐姐經(jīng)常帶她去教堂守禮拜。但是,任何信仰都是從祈禱開始的。因為祈禱是與上帝的連接,才能真正地體驗到神的大愛和這份信仰的真實。德蘭嬤嬤的故事告訴我們,從小進行的宗教教育不一定會帶來敬虔的后代,只有體驗到信仰的真實才能帶來敬虔的后代,但是符合真理的宗教教育是體會真實的信仰的開端。而身教永遠是一切教育的良好開端!
三、信仰的果實是仁愛。
耶穌在世頒布的唯一一條命令也是最后一條命令就是愛,一個愛神的人必定是遵守上帝誡命的人,一個遵守上帝誡命的人必定是一個愛人的人。德蘭嬤嬤遵行上帝的旨意,一生活在對上帝的愛中。在媽媽的影響下,小時候,德蘭嬤嬤就積極幫助窮人。書中有這么一段話,是對她一生愛的總結(jié):母親的言行就這樣影響著小龔莎,使她成為成為德蘭修女后,懂得在為窮人服務(wù)的時候,尊重是不可獲缺的,愛是重要的。窮人沒有錢,沒有社會地位,但并不是沒有尊嚴。所以當你為窮人做一點事情的時候,首先應(yīng)該讓他感覺到,你并不是在施舍,而是在愛。一個不愛人的人怎么能是一個愛神的人呢?如何讓后代成為愛神的人,關(guān)鍵是在于給后代培養(yǎng)一顆愛人的心。
四、仁愛的果實是服務(wù)。
有一顆火熱的愛心是一定會產(chǎn)生美好的行為的。書中有這么一段話,足以證明她一生服務(wù)的成果:9月6日,印度內(nèi)閣召開緊急會議,宣布印度進入國殤期,并下令全國降半旗致哀兩天,政府機構(gòu)一律停止辦公,同時宣布9月13日舉行國葬。印度政府不僅派出了最莊嚴的儀仗隊護送靈樞,還派出了英武整齊的三軍士兵沿途守護。我們要記住,沒有一次嘉言美行不會產(chǎn)生影響。
五、服務(wù)的果實是和平。
“從此以后,就再也沒有人找過德蘭嬤嬤的麻煩。尤其是當印度教徒們知道了主持的事后,他們的態(tài)度就改變了。他們不僅不再反對嬤嬤,還幫助修女們上街尋找病人,并且捐錢給德蘭嬤嬤。有個印度教徒對姆姆說:“現(xiàn)在我知道你們在這里干什么了,你們把那些不幸的人拖回來,然后再把他們背到天堂里去。”書中的這段文字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甘心服務(wù)他人,那些反對我們的人總會變成我們的支持者,會給我們一個和平的環(huán)境。
優(yōu)秀德蘭修女傳讀后感大全(18篇)篇二
德蘭修女,又譯作特雷莎修女,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從18歲到87歲去世,把一生獻給了窮人中的窮人。
看《德蘭修女傳》搞清楚了一個問題,愛與一般的慈善之間是有區(qū)別的。愛必須是面對面給予和服務(wù),是親手去撫慰這一個和照料那一個,而不僅僅是一張支票,一張冰冷的沒有體溫的支票。
任何事,無不是從一個開始的。只有先對具體的這一個有意義,然后才有可能對許多以至整體有意義。沒有開始的這一個,也就不可能有后來的許多個,以至于無限個,也就沒有整體。
我確實是個慈善精神不足的人,每次看到慈善晚會上把受捐助的人弄上臺,大家?guī)е咚坏鹊男膽B(tài)捐錢捐物,可憐他、憐憫他,我認為都不如你去跟他生活兩天,陪他說話,給他講講故事,聽他倒出心里話,溫暖他的心。
一個本來貧窮的人,突然間因為某個新聞報道而受到關(guān)注,獲得大量捐贈,就像一個就要溺水的人被突然拉上豪華游艇,本來通過掙扎能學會游泳,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獲得陽光心態(tài),成長為紅高粱一樣健壯的勞動者,現(xiàn)在上了游艇,好奇、自卑、不適應(yīng),甚至無法獲得平衡、進而心靈扭曲。所以,我更敬佩德蘭修女和她的教會所提倡的,對每個人微笑,擁抱他,就算一句話不說坐在他身邊陪伴他,為他清洗傷口。她和她的修女們就是這樣一個一個救護窮人,不但在印度獲得了大量的追隨者,也在全世界建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世界上最有錢的公司都樂意無償捐錢給她,她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愛戴。
我們不必羨慕別人去鄉(xiāng)村支教,也不必長期資助貧困生等等,我們就從身邊小事做起,你給小區(qū)里的老人扶門了嗎,你對收垃圾的人說謝謝了嗎,你尊重交通協(xié)管員聽從他們的指揮了嗎,你和賣菜的大姐聊家常了嗎?讓你周圍的人感到被尊重,感到愉悅,給他們愛,就是我們應(yīng)該做的。
而做慈善,我覺得要非常慎重,沒有好的方式我寧可不做。
書中215頁,“家是愛的源泉,愛是一切美德的靈魂”。我們當中有一些人,向遠方的人表達愛心很積極,比如熱情地參加各種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動等等,卻對身邊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有個作家把這種行為稱作“遠程愛心”。如果你連身邊的人都不愛,你又怎么可能真的愛遠方的人呢,你所做的,不過是為了成就一種個人的功名而已。西方富裕社會,很多孩子和老人,得不到父母子女的關(guān)懷,焦慮、疑惑、孤獨、寂寞,德蘭修女說這是貧窮的另外一種面貌。
能夠彼此相愛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在貧困的人身上看到這份愛。他們愛自己的子女,愛自己的家庭,他們雖然貧乏,甚至一無所有,但他們卻是快樂的。所以她認為家庭應(yīng)該是愛的源泉,除非這個泉眼里涌流出源源不絕的活水,否則我們無法保證我們的善心總不干涸。看看我們身邊有多少人是為了成就個人功名吧。一個家暴的人,突然要我佛慈悲皈依佛教,還高喊造福大眾,你可知他的真實面目了。
作者在127頁有句話,我覺得特別真實的反映了作者的心理:我們也許只能在這種巨大的苦難和同樣巨大的愛面前,驚訝地出神,除此之外,我們無法表述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實質(zhì)。
對于我這樣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讀這本書,看德蘭修女在愛中行走的這一生,我只能驚訝地出神,也無法表述其中蘊含的精神實質(zhì)。
優(yōu)秀德蘭修女傳讀后感大全(18篇)篇三
很久很久沒有這么感動了,當?shù)谝淮慰吹竭@本書的封面的時候那個滿臉皺紋的老婦人并沒有引起我太大的注意,但隨著對基督越來越多的信,開始關(guān)注到這本書。
書封面的老婦人滿臉的皺紋,看上去是那么的蒼老,她的手更是讓人心有不忍,感覺經(jīng)歷了很多很多的滄桑,但當我翻開書,看到第一頁圣方濟各的和平禱告詞的時候,我潸然淚下,因為那段禱告詞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
主啊,求你使我們成為你和平的工具,
在有仇恨的地方,讓我播種仁愛,
在有傷害的地方,讓我播種寬恕,
在有猜疑的地方,讓我播種信任,
在有絕望的地方,讓我播種希望,
在有黑暗的地方,讓我播種光明,
在有悲傷的地方,讓我播種喜樂。
主啊,求你給予我們那夢寐以求的,叫我們不求安慰,但去安慰,不求理解,但去理解,不求被愛,但去愛。因為,給予就是我們的收獲,寬恕別人,我們就被寬恕,這樣的死亡,就是我們的新生。
――圣方濟各的和平禱告詞。
教會的姊妹告訴我說,只有生命能感動生命。
所以我抱著被感動的心看了《德蘭修女傳》。
當我看到德蘭修女因愛上帝而愿意一生都去服侍那些窮人中的窮人的時候,我一直都忍不住的掉淚,她的所作所為讓我知道了什么是愛,什么是真正的愛。愛一個人,愛一個家庭是需要怎樣的付出。她為了照顧那些窮人中的窮人所放棄的,所承擔的,所接受的,比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任何一個人都要多得多。
因為有愛,所以我們能夠忍耐,因為有愛,所以我們能夠包容,因為有愛,所以我們能夠堅守。而這種愛來自上帝,是因為天父愛我們,所以我們因著上帝的愛去愛身邊的人,愛我們至親至近的親人。
德蘭嬤嬤去愛那么些跟她毫無關(guān)系的,生命垂危的,窮人中的窮人,不是一天,而是一輩子。帶領(lǐng)著那么些年輕的修女去完成了在旁人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她們將所有的榮譽、稱贊、感謝全都歸于主,過著最清貧的生活,體會著窮人中的窮人的那種卑微,也為這些人奉獻著自己的一生。
看到德蘭嬤嬤我才知道,人可以如此的無私,而且還是為了那些毫不相干的人。但其實嬤嬤是為了主,她服侍這些窮人中的窮人的時候其實是在服侍主,因為她知道,她所做的一切都歸于主。
從嬤嬤的身上,我看到了我的媽媽,看到了她在服侍我姥爺時候的耐心和愛心,看到了她當年在照顧我爸爸時候的忍耐和愛。我才慢慢的知道了,愛其實真的不是口里說的,而是行動里做的,對我們深愛的人的那種愛心和不拋棄的恒心。
每個婚姻和家庭都是蒙上帝祝福的,上帝也給我們無盡的愛,對家庭的,對丈夫的,對父母的,對孩子的,這些愛的能力都是上帝賜給我們的,當我們不停地從上帝那獲取愛的時候,我們就有能力用我們的愛去支持我們的家庭和婚姻。
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害羞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計算人的惡,不輕易發(fā)怒,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德蘭嬤嬤一生都生活在愛中,她真的做到了凡事包容、相信、盼望和忍耐,無論遇到多艱難的事情,她始終沒有終止過對上帝的愛,所以她最終得到了世人的愛。
學會如何去愛,真的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優(yōu)秀德蘭修女傳讀后感大全(18篇)篇四
然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德蘭修女所創(chuàng)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卻把窮人視為自己的兄弟姐妹,時時站在窮人的立場上,為窮人著想。
198月27日,在馬其頓的首都科普里城,戰(zhàn)爭過后,和平開始溫柔地擁抱這個美麗的小城市,就是這時,艾格莉絲。龔沙。包雅舒(就是日后舉世聞名的德蘭姆姆)誕生了。在爸爸媽媽的影響下,龔沙從小就充滿了仁愛之心,一聽說印度加爾各達那樣的場景,就想要成為修女過去幫忙。
18歲的龔沙真的成為了一名修女,而且對世界有很大的影響的修女,來到了加爾各達,她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首先成立了收容所,每天到街上撿那些被老鼠、蒼蠅啃爛了的人,傷口中有蛆的人,充滿慈愛、帶著微笑為他們清洗傷口,用愛握著他們的手,讓他們快樂安心地死去或者康復,接著她們開始幫助窮人中的窮人――被遺棄的孩子,再就是那些染上可怕的麻瘋病的病人和艾滋病病人。
這需要的不僅是勇氣,更是一種愛心,德蘭姆姆所擁有的這份愛心,這份感染力,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在她的帶動下,很多人開始效仿她,從開始的一人沒有,到一人,二人,三人……到德蘭姆姆去世的時候,仁愛傳教修女會已在世界各地開辦了六百多所會院,分布在127個國家,共有修女修士七千多人,其中修女4500人,分別來自111個國家,而且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歐洲的貴族小姐。
德蘭姆姆和修女、修士們一直都和窮人保持著平等,一直都穿著價值不足一美元的長袍和涼鞋,從不穿襪子,甚至就在德蘭姆姆站在諾貝爾和平獎的領(lǐng)獎臺上時,依然穿著那身粗糙的只值一美元的棉布紗衣。
優(yōu)秀德蘭修女傳讀后感大全(18篇)篇五
在此之前,我從來不知道有人像她這樣活著。我崇拜《海賊王》里的路飛,因為他能為夢想和伙伴犧牲一切,但他畢竟是漫畫里的人物,就像超人和蜘蛛俠一樣都是不存在的。她不同,她是實實在在的人物,有史以來最沒有爭議的諾貝爾獲得者之一。從出生到終老,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主,使眾人能因為她而感受到神的存在。她是一朵小花,喜悅了上帝也溫暖了世界,她的名字叫龔沙,以后的德蘭修女。她讓上帝的愛跨越了宗教、種族和國界,她讓上帝的光同樣照耀在世界最陰暗的地方,給他們溫暖。她曾說自己只是神的工具,她不為自己而作,而是為神而作,是他的一支鉛筆,那么,神肯定是想用這鉛筆在世界上寫下仁愛,好讓我們知道他是多么迫切的想讓我們知道上帝的愛,并且多么迫切的希望我們能彼此相愛。
這是一則寫在封皮上的故事,我必須先寫在這里:有人和上帝討論天堂和地獄的問題。
上帝對他說:“來吧!我讓你看看什么是地獄。”他們走進一個房間。一群人圍著一大鍋肉湯,但每個人看上去一臉餓相,瘦骨伶仃。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只可以夠到鍋里的湯勺,但湯勺的柄比他們的手臂還長,自己沒法把湯送進嘴里,只能望“湯”興嘆,無可奈何。“來吧!我再讓你看看天堂。”上帝把這個人領(lǐng)到另一個房間。這里的一切和剛才那個房間沒什么不同,一鍋湯、一群人、一樣的長柄湯勺,但大家都身寬體胖,正在快樂地歌唱著幸福。“為什么?”這個人不解地問,“為什么地獄的人喝不到肉湯,而天堂的人卻能喝到?”上帝微笑著說:“很簡單,在這兒,他們都會喂別人。”
不管其他人能從這個小故事里面得到什么,我看到的只有‘彼此互愛’(耶穌基督給我們最后的命令)。孔子講“仁愛”,孫中山先生講“博愛”,而基督就是愛。德蘭修女說:“世界上有許多人渴望著一塊面包,卻有更多的人渴望著一點點愛。西方世界的貧窮是一種不一樣的貧窮——不僅因為孤寂而貧窮,也因為心靈的貧乏和精神的困頓而貧窮。”而關(guān)于如何去愛,我十分贊同德蘭姆姆“從一個開始”的'觀點,“我不同意好高騖遠的行事態(tài)度——愛得從一個人身上開始”,稱之為整體的東西太過抽象,只有先對具體的這一個有意義,然后才有可能對許多以至于整體有意義。所以,先從身邊的人開始,慢慢把愛拓展,好讓眾人看到我們就能看到基督,讓我們接觸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我們身上感覺到神的存在。
優(yōu)秀德蘭修女傳讀后感大全(18篇)篇六
這次去買書,偶然地看到了這本叫《德蘭修女傳――在愛中行走》的書,我蠻好奇的,因為之前我對修女知道的并不太多,更不知道有德蘭修女這樣的人。只是覺得這個名字讀起來很舒服,以及封面上這個老人看上去十分慈祥。我便讓爸爸幫我把這本書買了下來。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在愛中行走”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說德蘭修女一生中都受到了人們的關(guān)愛,或者是說她很有愛心。但是我想象的只是修女的一部分,當我看了這本書,我才真正意識到什么是愛。其實我也看過很多偉人的傳記或是介紹,但還從未有過像讀這本書這樣的感觸。
其實讀完了這本書,最讓我感觸的地方是德蘭修女使我改變了對愛的認識。以前,我覺得愛一個人,應(yīng)該付出,但也應(yīng)該追求回報。但是德蘭修女的愛是不需要任何回報的,也就是說修女的愛是無私的。
這本書背后有一個小故事,說的是有兩間屋子,兩個屋子里都有著一群人,圍著一鍋湯,每個人都有一個勺柄比自己手臂還長的勺子。第一個屋子里的人只用勺子為自己,所以他們誰也喝不到湯,而第二個屋子里的人是用自己的勺子將湯喂入別人的嘴里,并且他們都高興地唱著歌。
這個故事就告訴了我們當大家互相幫助,心存愛心的時候,大家都非常高興。的確,當我們幫助別人的時候,當別人因自己的幫助而感到高興的時候,我們自己也會非常高興。可是,有的時候,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會有一些想法,比如,我會希望別人記住我?guī)土怂拿Γ蛘呤窍M绻幸淮挝乙灿龅搅死щy,他可以來幫助我,或者也許那個人沒有幫我,我會想到再下一次,我就不幫他了。這可能是一種人們都會有的追求回報和要求平等的心理。可是,這種心理我卻沒有在德蘭姆姆身上看到,所以也說明她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并沒有那么多的想法,只是想一心幫助他人。
優(yōu)秀德蘭修女傳讀后感大全(18篇)篇七
寫名人傳記大概是最保險最省心最不會出錯對了,小說純屬虛構(gòu),你要從一開始就構(gòu)思框架慘淡經(jīng)營。名人列傳就不一樣了,幾個重大事跡成就擺在那兒,在挖掘一點史料,探索當事人的內(nèi)心,寫的稍微有文采一些,ok,中規(guī)中矩,兩三星就有了,小說一寫爛了就一星。
很驚訝豆瓣評分居然這么高,我個人認為三星不能更多。大概是因為有配圖,文字淺顯易懂,所以才這么受歡迎?豆瓣一搜德蘭修女傳也全是華姿寫的。
我看下來首先是覺得motherterresa翻譯成德蘭。。。我覺得明明就是特蕾莎修女啊,文中用姆姆讓我覺得太別扭了。
優(yōu)秀德蘭修女傳讀后感大全(18篇)篇八
在閱讀德蘭修女傳時,剛開篇就提到她在1979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當時覺得很奇怪啊以前都聽說是授予給政治人物,德蘭修女不是政治人物怎么會獲得這個獎項那?諾貝爾評選委員會的公報說:“她的事業(yè)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尊重人的個性、尊重人的天賦價值。那些最孤獨的人、處境最悲慘的人,得到了她真誠的關(guān)懷和照料。這種情操發(fā)自她對人的尊重,完全沒有居高施舍的姿態(tài)。”她的答辭是:“這項榮譽,我個人不配領(lǐng)受,今天,我來接受這項獎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窮人、病人和孤獨的人。”在讀完整篇文章時覺得德蘭嬤嬤確實是位值得尊敬的人物,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窮人,她把自己的愛播撒到了人類社會最底層的窮人,正像歌詞唱響的那樣—愛是人類最美的語言,德蘭嬤嬤用她的一生詮釋了什么是愛的最高境界。
首先在這本書中我認識了德蘭嬤嬤;她創(chuàng)建的組織有四億多美金的資產(chǎn),世界上最有錢的公司都樂意捐款給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員,還有數(shù)不清的追隨者和義務(wù)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個國家;她認識眾多的總統(tǒng)、國王、傳媒巨頭和企業(yè)巨子,并受到他們的仰慕和愛戴……可是,她唯一的電器是一部電話;她穿的衣服僅有三套,且自己洗換;她只穿涼鞋沒有襪子……她把一切都獻給了窮人、病人、孤兒、孤獨者、無家可歸者和垂死臨終者;她從12歲起,直到87歲去世,從來不為自己、而只為受苦受難的人活著。《德蘭修女傳——在愛中行走》便是以潛心細膩的文墨,描述了她令人驚嘆的一生,她是我們成長的榜樣。
德蘭嬤嬤出生在一戶普通的人家里,但是在她小的時候就經(jīng)常念這樣一首小詩:“要相信愛,無論你遇到了什么,是仇恨,還是毀滅?是被拋棄,還是被掠奪?無論你遭遇到了什么,都要相信:一切都會消逝,但愛會留下來。”,心中逐漸升起一個熾熱的愿望:“我不能只為自己活著,我要為這個世界貢獻一點什么。”一天早晨,當她在路邊看到一個身形悲苦的老人向她虛弱地喊道:“我很渴,我很渴!”她突然明白:窮人渴望的不是食品和衣物,而是愛!于是,她便走出了修道院,創(chuàng)建了仁愛傳教修女會,先后建立起各種各樣的兒童之家、貧民之家和收容中心等,共計1000多所。哪里有苦難,哪里需要愛,她就出現(xiàn)在哪里。
她曾這樣說過:“人們不講道理,理想錯謬,以自我為中心,不管怎樣,總是愛他們;你做善事,人們會說你自私自利,別有用心,不管怎樣,總是做善事;你成功以后,身邊盡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敵人,不管怎樣,總是要成功;你所做的,總是會被別人遺忘,不管怎樣,總是要去做;誠實與坦率使你易受打擊,不管怎樣,總是要誠實與坦率;你耗費多年所建設(shè)的可能毀于一旦,不管怎樣,總是要建設(shè);人們確實需要幫助,然而你幫助他們時卻可能遭到攻擊,不管怎樣,總是要幫助;將你所擁有的最美好的東西獻給世界,卻可能被踢掉門牙,不管怎樣,總是要將你所擁有的最美好的東西獻給世界。”當讀到這段時,我非常的激動,因為我認為我們曾經(jīng)為愛所付出的所有代價都是值得的,就是應(yīng)該不求回報的博愛。
貧窮是一個多么刺耳的詞匯,它伴隨著人類的文明從遙遠的史前走來。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從來就沒有過為了消除貧苦而奮斗,但是德蘭嬤嬤給我們找到了一條新的消除貧困的道路,德蘭嬤嬤告誡我們?nèi)祟惾鄙賽坌模菍е率澜缲毟F的根本原因。而貧窮是我們拒絕與他人分享的結(jié)果。如果你懷著喜悅給予,你將會得到更多。一顆偉大的心來源于一顆燃燒著愛的心。快樂不須探尋;就在你我的身邊,若以愛待之,旋即得之。我們每個人成長在同一片藍天下,所以我們應(yīng)該在愛中一起成長。把我們的愛心奉獻給身邊的每個人,去給予,直到成功。愛是沒有界限的,生命就在這里。
優(yōu)秀德蘭修女傳讀后感大全(18篇)篇九
閱讀的過程中,我多次落淚。
記錄三次印象最深的:
一、“真正的愛,是能忍受別人的一切缺點,對別人的軟弱毫不見怪,對別人的小德小行,卻要感奮取法。尤其我明白,愛不應(yīng)埋藏在心底,因為”沒有人將燈點在斗里,都把它放在燈臺上,使進的人得見光亮“這燈光便代表著愛。愛不能僅僅施與我們所愛的人,它必須光照滿堂,讓人人都感到愉快。”
落淚的原因,是因為看見了自己內(nèi)心的柔弱,承認了柔弱,擁抱了柔弱,也理解了蒼生的柔弱。這柔弱,也是內(nèi)心的呼喚,是黑暗中的一點亮光。因之,我們向往光明,只見光明。而任何的小德小行,就是心靈透發(fā)的光,自自然然的,我們珍惜,呵護,發(fā)揚。
二、德蘭修女邀請老年記者哈普答應(yīng)她做最后一事,給重病的老人喂飯。哈普突破心里的障礙,做到了,盡管很笨拙。當?shù)弥先嗽诓煌5刈8K麜r,哈普吃驚,而我在那個瞬間,(fsir)為老人心中純粹的光明而感動落淚。盡管老人忍受著難以忍受的身體煎熬,他依然在愛的陽光中微笑,風兒是他的祝福,世界隨之芬芳盈滿。
三、末的最后一個故事,關(guān)于天堂和地獄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我很久以前讀過,也聽過多次,然而這次因德蘭修女生命純粹的愛的光芒,照亮我心中黑暗的角落。
我依然記得,大學里有相當一段時間,我喜歡感受花草樹木,和小動物們說話,卻對人產(chǎn)生了隔離和封閉,那種封閉,令我對自己的心靈的感受處于遲鈍狀態(tài)。后,經(jīng)歷了一番心路曲折后,我欣喜自己,心兒漸漸敞開,關(guān)照自身的直感。我是多么開心,因為這意味著我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我疼知人疼”,我的感受,不僅是我自己的,也是蒼生的。以前,我大量的時間,都沉浸在小我的世界里頭,未能關(guān)照更多生命。而《德蘭修女傳――在愛中行走》,又令我見到生命就是愛,這愛本身,就是令生命奔流不息的頭。德蘭修女,也和古圣先賢一樣,他們心里,是一個個具體的生命。圣賢在我們心里,而我們是圣賢心里的圣賢。在我心中,國學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圣賢的生命去演繹的,他們是光明,他們是頭活水,而我們就是這活水中的魚兒,魚不可脫于淵啊。當我發(fā)現(xiàn)這頭活水時,我無比喜悅。而在讀圣賢的事跡時,堅定我心中純粹信仰的同時,又令我找到行為的參照,讓我看到,我的心,可以更廣大,更博厚,更悠遠。
我愿我身,成為愛的道具,化,就是身體的呼吸。在化這條路上,我非常感激明師的指引,令我的向往,有了踏實的腳步。昨日聽聞霍韜晦教授的離世,感知身邊人的輕輕嘆息和遺憾,我明白,人對身體長壽,同樣期待。在我,也同樣期待,但不管我能活多長,我都要多花時間讀書,多思考,多聆聽,少說話,多做實事,減少欲望,實修實證。知書達理,明經(jīng)致用,純凈自然。
優(yōu)秀德蘭修女傳讀后感大全(18篇)篇十
一口氣讀完了《岳夾夼傳》中間感動的數(shù)次落淚。之前也知道德蘭修女很偉大對她的事跡從媒體報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這本傳記讓我詳細了解了她完全無我而平等愛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愛窮人、孤兒、被遺棄的人、麻風疾病人、艾滋病人……,這些人都是修女認為的“窮人”。
首先在加爾各達為代表的印度因為戰(zhàn)爭、饑荒和社會等級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貧困人口,他們食不果腹,缺衣無藥,生命時刻受到威脅,這些人在物質(zhì)上無疑是絕對的窮人,但是即使是窮人他們也一樣有尊嚴渴望得到尊重,他們也一樣有愛。有一次,德蘭修女為一個有八個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聽說已經(jīng)斷炊很多天了。但是令修女驚奇的是,那個家庭餓女主人剛剛拿到米,就將米分成了兩份,拎著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后來,德蘭姆姆問她去了哪里,她說:“他們也在挨餓。”原來,她將自己剛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給了她那些挨餓的穆斯林鄰居。所以德蘭修女以博愛的精神,默默的服務(wù)于貧困的人們,使他們感受到尊重、關(guān)懷和愛。
其次德蘭修女認為貧窮的另一種面貌是這樣的:很多人向遠方的人表達愛心很積極,比如熱情的參加各種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動等,卻對身邊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還有很多人,因為渴求更多的個人成功或者更大的個人發(fā)展一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guān)懷父母照顧子女結(jié)果導致家庭的遺憾,很多人實際上是生活在一種精神和心靈的深度貧困里。心靈被焦慮、疑惑和巨大的虛無感所困擾,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現(xiàn)實社會人人都渴望成為一個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為一個窮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質(zhì)財富上富足的時候我們又不自覺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窮人,所以想要成為一個富足的人物質(zhì)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奮斗,精神和情感上我們需要被關(guān)愛也需要去關(guān)愛別人,特別是從自己的家庭開始,從身邊人開始,如修女所說:我們?nèi)绾螑鄹F人,如果我們不能首先愛自己的孩子,愛如果不是從家庭開始,我們?nèi)绾伪WC他結(jié)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優(yōu)秀德蘭修女傳讀后感大全(18篇)篇十一
當我第一次拿到書的時候,著實被封面上的人給嚇了一跳。那是一個瘦小的、年邁的、甚至有些丑陋的老人。但在我讀完后,當那個封面中的老人重新出現(xiàn)在我的視野里時,我覺得她已經(jīng)變了。她眉宇間流露出來的那種無止境的慈祥,她臉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皺紋里散發(fā)出來的愛的光芒,她那雙不知拯救過多少人的手和那條潔白的廉價的代表她身份的修女服。她不再瘦小,不再年邁,不再丑陋,她是偉大的。她用愛感動著世界,用愛拯救著世界。
德蘭修女的一生經(jīng)歷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坎坷。她遭窮人的誤解,遭世人的辱罵,遭其他教會的反對。但她都沒有放棄,她一直堅持著一個信念:一生都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wù)。沒有堅定的信仰,沒有忘我的奉獻,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她帶著愛的光芒在這片有限的大地上行走,卻把無限的愛帶給了他們――那些窮人中的窮人:病人、被遺棄的人、沒人關(guān)懷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內(nèi)心饑餓的人――使他們被美麗的光芒所溫暖和照亮。德蘭修女曾經(jīng)說:饑餓并不單指食物,也指對愛的渴求;赤身并不單指沒有衣服,也指人的尊嚴受到剝奪;無家可歸并不單指需要一個棲身之所,也指受到排斥和丟棄。除了貧窮和饑餓,世界上最大的問題是孤獨和冷漠。德蘭修女認為孤獨也是一種饑餓,是期待溫暖愛心的饑餓;世界上最大的饑餓,不是缺少面包,而是不被愛和不被欣賞。德蘭修女認為“漠不關(guān)心是一種罪”,冷漠會間接的殺人。其實想想可以理解,很多時候一個努力的眼神、一個問候的短信都可以改變一顆冰冷的心。()。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應(yīng)該向這位偉大的修女學習,當一個需要你幫助的人出現(xiàn)在你面前時,不要抹掉心中的善良,也許就是你的那只援手可以挽救一個人的生命。德蘭修女的偉大在于她行動的微小,她尊重每一個個體,就是因為她心中對個體的尊重,也就是對人的尊嚴和生命的尊重。這對我們現(xiàn)在的工作是不是更有警醒意義?不要迷失在效率或成果中,而忘記了,每一個在你面前有著愛的需求的個體。我們至少可以在這里找到一種普及的信仰,那就是愛,而只有擁有了愛的靈魂,一切的行動才會有正確的驅(qū)動力。喜歡她的一句話:“一顆純潔的心,會自由地給予,自由地愛,直到成傷。”
《在愛中行走――德蘭修女傳》這本書給我很大的啟迪。嬤嬤用她奇妙的一生告訴我們:她用畢生的時間去愛窮人,讓人們懂得,窮人也應(yīng)該被愛,被尊重。德蘭嬤嬤是一個能點亮你我心靈的人,我從她身上學到,我們需要接過她手中傳遞愛的火把,照亮自己,照亮別人。
優(yōu)秀德蘭修女傳讀后感大全(18篇)篇十二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情很復雜;一方面讓我很痛苦,另一方面也深深教育了我。
其中德蘭修女在救治身患絕癥,被父母拋棄的嬰兒最讓我感到不解。以前有記者就此問題問她:救這些嬰兒有什么意義,都是活不久的。而她舉起一個腿被蟲咬沒的嬰兒說到“意義就在這”。記者感到很吃驚和迷茫,繼續(xù)問:“這樣的嬰兒活不久的,真的沒有什么意義”。而德蘭修女也明白他的意思說:“我們只有通過愛具體的個人,才能真正愛人類。因為我們并不知道那個抽象的人類在哪里。”是的,難道只有救那些活得下去的嬰兒才有意義嗎?不是的,每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他就有權(quán)利“生存下去,活下去”。
而當這個小生命遇到困難時,同為生命的我們不應(yīng)該拋棄他,而應(yīng)該盡自己所能去挽救這個脆弱的小生命,也許他最終沒能活下去,但也不能就此而丟棄他。盡可能讓這個脆弱的小生命在閉上眼睛的最后一刻能感受到這個世界是溫暖友愛的而不是寒冷無情的。
02
就像我們自己為了考試中的那一分、半分也是得付出很多,為什么不說那一分,半分也沒意義呢?又不是十幾分、幾十分,何必在意!因為前者與我們利益無關(guān),而后者關(guān)系到我們的獎學金、能不能上重點高中、上名牌大學,關(guān)系到將來;難道一個生命的價值不如自己的將來嗎?不一定吧!我們現(xiàn)在讀書學習早已脫離其本質(zhì),大部分只是一味的追求成績,追求未來享不盡的物質(zhì)生活,這應(yīng)該是很多學生學習的動力來源!就像德蘭修女說的:“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世界,基本上是一個利益的世界,贏益成為整個社會的目標”。是啊!我們雖然為自己的利益、目標付出了很多,但卻很少顧及其他人的利益與感受。我們應(yīng)該像加爾各答“孩童之家”墻上標語所寫的那樣:“花時間思考,那是力量的源頭;花時間禱告,那是世界最強大的力量,花時間笑,那是靈魂的音樂。花時間給予,那是天主的特恩。花時間友善對人,那是通往快樂之路。花時間去行善,那是天國之鑰匙。一日光陰苦短何容自私為己。”是的,我們很多人只會索取,卻不會給予,總想自己不能吃虧,要多賺點好處才對得起自己。以前總是能從老人嘴里聽到:“吃虧好啊,吃虧是福啊,吃點虧能交到仗義的兄弟啊,能讓之間的感情更牢固。”但是現(xiàn)在社會哪里會吃這一套。如果你經(jīng)常給予,那么換來的大多是別人更加無情的索取,然后背地里說你傻,就是一個傻大個,對于這樣的人不知道該怎么說,因人而異吧!包括嘴上講的兄弟很多也是假的,沒什么事的時候嘴上總是講:“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而真有難時:只能自己背,而且不一定是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難。所以,我很難理解老一輩人所說的:“吃虧能交到仗義的兄弟”。也許是因為時代不同吧!還有一點是關(guān)于“錢”的,有時候自己有急事需要錢時,向那些平時跟你關(guān)系感覺還不錯的人借,基本很難借到。所以除非迫不得已,別去向別人借錢。社會就是這樣的,永遠不可能做到人人平等。
03
在第59章——走向天國的途中。中寫到:“人們經(jīng)常是不講道理的,沒有邏輯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不管怎樣,你要原諒他們”。是啊!這就是人,就是我們自己啊!也許我們自己沒有能力使全人類的每個人都變成講理的,樂于奉獻的。但即使改變不了全人類,自己總可以改變的。即使你是友善的,人們可能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友善。即使你是誠實和率真,人們可能還是會欺騙你,不管怎樣你還是要誠實和率真。這兩個“即使”應(yīng)該大家都遇到過的吧!偶爾會因為幫助別人而招來懷疑和誤會,特別是在幫助異性的時候。但是我們應(yīng)該這樣想:既然你決定你要幫助別人的時候,那你就應(yīng)該要清楚接下來別人對你的`指指點點而不是為此而責怪他人,因為自己沒有資格去評斷他人,因為你自己可能做到遇到那些而不去責怪他人嗎?做不到,當然就盡量不要去評斷他人。(在寫這些話的時候,我都臉紅了,在笑自己,因為我自己也做不到,但我會盡自己努力去做到的,希望大家也能做到,雖然這個確實很困難。)還有誠實這個東西,我想大家應(yīng)該都說過慌吧!不管是否善意的謊言還是就是真正的慌。關(guān)于這個誠實與說謊,其實我還是挺憤怒的,在幼兒園大班的時候,老師叫我們寫1到10數(shù)字各一行,放學交。而最后我因為寫太慢沒寫完,被罰了各寫1張,每張7行,每行7個字,共10張,490個字,回家后從6點寫到9點……(不要懷疑這時間,因為當時我寫字,的確非常慢)而其他沒寫完的人很多都編了各種理由,然后就愉快的回家了,而我就呆住了,愣住了。所以那時覺得原來說謊好處這么多。但那畢竟還小,不懂事太幼稚了,我們還是要講誠信的,承擔責任的,必要時我們還要說些善意的謊言。即使你今天做的善事,人們往往明天就會忘記,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做善事。做善事就是無私奉獻,去給予,要是為了別人的夸獎,贊美,為了出名,為了身份而去強迫自己去做的,那樣自己做的“善事”和別人眼中的“善事”那得相差多少啊!即使你把最好的東西給了這個世界,也許這些東西永遠都不夠,不管怎樣,你還是要把最好的東西給這個世界。這句話說得非常好,即使自己給世界的是微不足道的東西,但是給了就是非常偉大的。就如一個人走后給世界留下了他的眼角膜,那么他的眼角膜可能會使另一個人重見光明,這也是微小的東西,但卻是那么有意義。就如:小學有一篇課文,寫到:我赤裸裸地來,我也赤裸裸地離開。
整本書給我的感受就是要盡可能的平等待人,友善待人,學會給予與分擔,學會愛。
"讓我們解除:被愛的向往,被夸獎的向往,被尊重的向往,被贊美的向往,被喜歡的向往,被請益的向往,被贊同的向往,被歡迎的向往吧!"
優(yōu)秀德蘭修女傳讀后感大全(18篇)篇十三
一口氣讀完了《徳蘭修女傳》中間感動的數(shù)次落淚。之前也知道德蘭修女很偉大對她的事跡從媒體報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這本傳記讓我詳細了解了她完全無我而平等愛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愛窮人、孤兒、被遺棄的人、麻風疾病人、艾滋病人……,這些人都是修女認為的"窮人"。
首先在加爾各達為代表的印度因為戰(zhàn)爭、饑荒和社會等級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貧困人口,他們食不果腹,缺衣無藥,生命時刻受到威脅,這些人在物質(zhì)上無疑是絕對的窮人,但是即使是窮人他們也一樣有尊嚴渴望得到尊重,他們也一樣有愛。有一次,德蘭修女為一個有八個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聽說已經(jīng)斷炊很多天了。但是令修女驚奇的是,那個家庭餓女主人剛剛拿到米,就將米分成了兩份,拎著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后來,德蘭姆姆問她去了哪里,她說:"他們也在挨餓。"原來,她將自己剛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給了她那些挨餓的穆斯林鄰居。所以德蘭修女以博愛的精神,默默的服務(wù)于貧困的人們,使他們感受到尊重、關(guān)懷和愛。
其次德蘭修女認為貧窮的另一種面貌是這樣的:很多人向遠方的人表達愛心很積極,比如熱情的`參加各種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動等,卻對身邊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還有很多人,因為渴求更多的個人成功或者更大的個人發(fā)展一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guān)懷父母照顧子女結(jié)果導致家庭的遺憾,很多人實際上是生活在一種精神和心靈的深度貧困里。心靈被焦慮、疑惑和巨大的虛無感所困擾,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現(xiàn)實社會人人都渴望成為一個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為一個窮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質(zhì)財富上富足的時候我們又不自覺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窮人,所以想要成為一個富足的人物質(zhì)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奮斗,精神和情感上我們需要被關(guān)愛也需要去關(guān)愛別人,特別是從自己的家庭開始,從身邊人開始,如修女所說:我們?nèi)绾螑鄹F人,如果我們不能首先愛自己的孩子,愛如果不是從家庭開始,我們?nèi)绾伪WC他結(jié)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優(yōu)秀德蘭修女傳讀后感大全(18篇)篇十四
一口氣讀完了《徳蘭修女傳—在愛中行走》中間感動的數(shù)次落淚。之前也知道德蘭修女很偉大對她的事跡從媒體報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這本傳記讓我詳細了解了她完全無我而平等愛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愛窮人、孤兒、被遺棄的人、艾滋病人……,這些人都是修女認為的"窮人"。
首先在加爾各達為代表的印度因為戰(zhàn)爭、饑荒和社會等級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貧困人口,他們食不果腹,缺衣無藥,生命時刻受到威脅,這些人在物質(zhì)上無疑是絕對的窮人,但是即使是窮人他們也一樣有尊嚴渴望得到尊重,他們也一樣有愛。有一次,德蘭修女為一個有八個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聽說已經(jīng)斷炊很多天了。但是令修女驚奇的是,那個家庭餓女主人剛剛拿到米,就將米分成了兩份,拎著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后來,德蘭姆姆問她去了哪里,她說:"他們也在挨餓。"原來,她將自己剛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給了她那些挨餓的穆斯林鄰居。所以德蘭修女以博愛的精神,默默的服務(wù)于貧困的人們,使他們感受到尊重、關(guān)懷和愛。
其次德蘭修女認為貧窮的另一種面貌是這樣的:很多人向遠方的人表達愛心很積極,比如熱情的參加各種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動等,卻對身邊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還有很多人,因為渴求更多的個人成功或者更大的個人發(fā)展一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guān)懷父母照顧子女結(jié)果導致家庭的遺憾,很多人實際上是生活在一種精神和心靈的深度貧困里。心靈被焦慮、疑惑和巨大的虛無感所困擾,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現(xiàn)實社會人人都渴望成為一個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為一個窮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質(zhì)財富上富足的時候我們又不自覺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窮人,所以想要成為一個富足的人物質(zhì)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奮斗,精神和情感上我們需要被關(guān)愛也需要去關(guān)愛別人,特別是從自己的家庭開始,從身邊人開始,如修女所說:我們?nèi)绾螑鄹F人,如果我們不能首先愛自己的孩子,愛如果不是從家庭開始,我們?nèi)绾伪WC他結(jié)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優(yōu)秀德蘭修女傳讀后感大全(18篇)篇十五
寫名人傳記大概是最保險最省心最不會出錯對了,小說純屬虛構(gòu),你要從一開始就構(gòu)思框架慘淡經(jīng)營。名人列傳就不一樣了,幾個重大事跡成就擺在那兒,在挖掘一點史料,探索當事人的內(nèi)心,寫的稍微有文采一些,ok,中規(guī)中矩,兩三星就有了,小說一寫爛了就一星。
很驚訝豆瓣評分居然這么高,我個人認為三星不能更多。大概是因為有配圖,文字淺顯易懂,所以才這么受歡迎?豆瓣一搜德蘭修女傳也全是華姿寫的。
我看下來首先是覺得motherterresa翻譯成德蘭。我覺得明明就是特蕾莎修女啊,文中用姆姆讓我覺得太別扭了。
優(yōu)秀德蘭修女傳讀后感大全(18篇)篇十六
20世紀,有一位讓世界為之驚嘆的人物,她就是《在愛中行走——德蘭修女傳》中的主人公——德蘭嬤嬤,這本書讓我懂得了怎樣愛別人,怎樣寬容別人。
《在愛中行走——德蘭修女傳》描寫了德蘭嬤嬤非常奇妙的一生:在還沒有成為修女之前,她就立志成為一位幫助窮人的人。她信仰基督,后來成為一名修女。36歲時,她聽到了神的旨意,讓她幫助全世界的窮人。兩年后,她獲得了羅馬教皇的許可。此后,她創(chuàng)辦了修道院。德蘭在各國奔走數(shù)十年,建立200多所兒童之家收容所等。她把愛撒向世界。
嬤嬤是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創(chuàng)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有4億多美金的資產(chǎn),很多大的公司巨子給她捐錢,她卻用來全部捐給印度窮人。1997年,德蘭嬤嬤在仁愛修女會總部安然去世時,她走后所有的財產(chǎn)僅僅是三套衣服、一雙涼鞋還有一張耶穌受難圖。她把一切獻給了窮人。
德蘭嬤嬤使我懂得了,窮人也是有價值和尊嚴的。嬤嬤認為,饑餓的人所懇求的,不單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的,不單是衣服。他們更需要愛、關(guān)心、接納與認同。老年的德蘭嬤嬤長年為心臟病所困,但她卻能以一顆殘缺的心去包容整個世界,她雖然不良于行,卻能夠跋涉千山萬水,走遍天涯海角。這是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她心中有愛,有大愛。
德蘭嬤嬤在演講中說:“當別人對我說,修女們并沒有開展一些偉大的工作,其實他們正默默耕耘,做著一些小事。我會對她們說,就算她們透過這些事情只能幫助一個人,也是值得的。”
有一首贊頌德蘭嬤嬤的詩:
因為有了她,這個世界感受到了母親般的愛。
因為有了她,這個世界變得溫暖。
她是偉大的女性,她是偉大的母親,
她就是忒瑞莎嬤嬤。
德蘭嬤嬤將她想獻的,能獻的都獻給了世界。她為了愛,耗盡了自己。她看上去那么柔弱瘦小,然而在她身上,卻充滿何等強大的的尊嚴與力量。
愛是最高超的道,愛超越一切,是各種美的的靈魂。其它的一切最終都會消失或終止,但愛會留下。《在愛中行走——德蘭修女傳》這本書給我很大的啟迪。嬤嬤用她奇妙的一生告訴我們:她用畢生的時間去愛窮人,讓人們懂得,窮人也應(yīng)該被愛,被尊重。德蘭嬤嬤是一個能點亮你我心靈的人,我從她身上學到,我們需要接過她手中傳遞愛的火把,照亮自己,照亮別人。
優(yōu)秀德蘭修女傳讀后感大全(18篇)篇十七
20世紀,有一位讓世界為之驚嘆的人物,她就是《在愛中行走—德蘭修女傳》中的主人公——德蘭嬤嬤,這本書讓我懂得了怎樣愛別人,怎樣寬容別人。
《在愛中行走—德蘭修女傳》描寫了德蘭嬤嬤非常奇妙的一生:在還沒有成為修女之前,她就立志成為一位幫助窮人的人。她信仰基督,后來成為一名修女。36歲時,她聽到了神的旨意,讓她幫助全世界的窮人。兩年后,她獲得了羅馬教皇的許可。此后,她創(chuàng)辦了修道院。德蘭在各國奔走數(shù)十年,建立200多所兒童之家麻風的疾病收容所等。她把愛撒向世界。
嬤嬤是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創(chuàng)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有4億多美金的資產(chǎn),很多大的公司巨子給她捐錢,她卻用來全部捐給印度窮人。1997年,德蘭嬤嬤在仁愛修女會總部安然去世時,她走后所有的財產(chǎn)僅僅是三套衣服、一雙涼鞋還有一張耶穌受難圖。她把一切獻給了窮人。
德蘭嬤嬤使我懂得了,窮人也是有價值和尊嚴的。嬤嬤認為,饑餓的人所懇求的,不單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的,不單是衣服。他們更需要愛、關(guān)心、接納與認同。老年的德蘭嬤嬤長年為心臟病所困,但她卻能以一顆殘缺的心去包容整個世界,她雖然不良于行,卻能夠跋涉千山萬水,走遍天涯海角。這是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她心中有愛,有大愛。
德蘭嬤嬤在演講中說:“當別人對我說,修女們并沒有開展一些偉大的工作,其實他們正默默耕耘,做著一些小事。我會對她們說,就算她們透過這些事情只能幫助一個人,也是值得的。”
有一首贊頌德蘭嬤嬤的詩:
因為有了她,這個世界感受到了母親般的愛。
因為有了她,這個世界變得溫暖。
她是偉大的女性,她是偉大的母親,她就是忒瑞莎嬤嬤。
德蘭嬤嬤將她想獻的,能獻的都獻給了世界。她為了愛,耗盡了自己。她看上去那么柔弱瘦小,然而在她身上,卻充滿何等強大的的尊嚴與力量。
愛是最高超的道,愛超越一切,是各種美的的靈魂。其它的一切最終都會消失或終止,但愛會留下。《在愛中行走—德蘭修女傳》這本書給我很大的啟迪。嬤嬤用她奇妙的一生告訴我們:她用畢生的時間去愛窮人,讓人們懂得,窮人也應(yīng)該被愛,被尊重。德蘭嬤嬤是一個能點亮你我心靈的人,我從她身上學到,我們需要接過她手中傳遞愛的火把,照亮自己,照亮別人。
優(yōu)秀德蘭修女傳讀后感大全(18篇)篇十八
閱讀的過程中,我多次落淚。
記錄三次印象最深的:
一、"真正的愛,是能忍受別人的一切缺點,對別人的軟弱毫不見怪,對別人的小德小行,卻要感奮取法。尤其我明白,愛不應(yīng)埋藏在心底,因為"沒有人將燈點在斗里,都把它放在燈臺上,使進的人得見光亮"這燈光便代表著愛。愛不能僅僅施與我們所愛的人,它必須光照滿堂,讓人人都感到愉快。"。
落淚的原因,是因為看見了自己內(nèi)心的柔弱,承認了柔弱,擁抱了柔弱,也理解了蒼生的柔弱。這柔弱,也是內(nèi)心的呼喚,是黑暗中的一點亮光。因之,我們向往光明,只見光明。而任何的小德小行,就是心靈透發(fā)的光,自自然然的,我們珍惜,呵護,發(fā)揚。
二、德蘭修女邀請老年記者哈普答應(yīng)她做最后一事,給重病的老人喂飯。哈普突破心里的障礙,做到了,盡管很笨拙。當?shù)弥先嗽诓煌5刈8K麜r,哈普吃驚,而我在那個瞬間,(fsir)為老人心中純粹的光明而感動落淚。盡管老人忍受著難以忍受的身體煎熬,他依然在愛的陽光中微笑,風兒是他的祝福,世界隨之芬芳盈滿。
三、末的最后一個故事,關(guān)于天堂和地獄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我很久以前讀過,也聽過多次,然而這次因德蘭修女生命純粹的愛的光芒,照亮我心中黑暗的角落。
我依然記得,大學里有相當一段時間,我喜歡感受花草樹木,和小動物們說話,卻對人產(chǎn)生了隔離和封閉,那種封閉,令我對自己的心靈的感受處于遲鈍狀態(tài)。后,經(jīng)歷了一番心路曲折后,我欣喜自己,心兒漸漸敞開,關(guān)照自身的直感。我是多么開心,因為這意味著我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我疼知人疼",我的感受,不僅是我自己的,也是蒼生的。以前,我大量的.時間,都沉浸在小我的世界里頭,未能關(guān)照更多生命。而《德蘭修女傳——在愛中行走》,又令我見到生命就是愛,這愛本身,就是令生命奔流不息的頭。德蘭修女,也和古圣先賢一樣,他們心里,是一個個具體的生命。圣賢在我們心里,而我們是圣賢心里的圣賢。在我心中,國學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圣賢的生命去演繹的,他們是光明,他們是頭活水,而我們就是這活水中的魚兒,魚不可脫于淵啊。當我發(fā)現(xiàn)這頭活水時,我無比喜悅。而在讀圣賢的事跡時,堅定我心中純粹信仰的同時,又令我找到行為的參照,讓我看到,我的心,可以更廣大,更博厚,更悠遠。
我愿我身,成為愛的道具,化,就是身體的呼吸。在化這條路上,我非常感激明師的指引,令我的向往,有了踏實的腳步。昨日聽聞霍韜晦教授的離世,感知身邊人的輕輕嘆息和遺憾,我明白,人對身體長壽,同樣期待。在我,也同樣期待,但不管我能活多長,我都要多花時間讀書,多思考,多聆聽,少說話,多做實事,減少欲望,實修實證。知書達理,明經(jīng)致用,純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