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為我們提供各個領域的優秀作品,從而豐富我們的寫作素材和知識儲備。這些范例都是通過精心篩選和整理的,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參考價值。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優質17篇)篇一
課堂活動記錄:
一、復習。
1、回憶上節課分析的內容,按順序展開。
2、為什么單獨列出買書事件?
二、分析文章。
1、寫作手法分析。
2、感情線索變化――欲揚先抑。
3、用欲揚先抑的方法練習說話。
4、討論:初中語文課本該不該刪掉魯迅的文章?
5、拓展:老師讀文章,師生共感受,學習寫作手法。
提問:(1)、文中二、三段的細節描寫?
(2)、文章的線索?
三、
四、布置作業: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寫作練習。
評論:
1、教師基本功扎實,駕馭課堂能力強。
2、學生情緒調動充分,授課氛圍好。
3、教師朗讀環節深刻感人,感情升華好。
4、用“欲揚先抑”的手法練習說話難度較大,值得商討。
評價。
激情飛揚的授課情緒能帶動學生一起飛翔!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優質17篇)篇二
課堂活動記錄:
一、 ?復習
1、 ? 回憶上節課分析的內容,按順序展開。
2、為什么單獨列出買書事件?
二、 ?分析文章
1、 ? 寫作手法分析
2、 ? 感情線索變化——欲揚先抑
3、 ? 用欲揚先抑的方法練習說話。
4、 ? 討論:初中語文課本該不該刪掉魯迅的文章?
5、 ? 拓展:老師讀文章,師生共感受,學習寫作手法。
提問:(1)、文中二、三段的細節描寫?
(2)、文章的線索?
三、總結
四、布置作業: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寫作練習。
評論:
1、 ? 教師基本功扎實,駕馭課堂能力強。
2、 ? 學生情緒調動充分,授課氛圍好。
3、 ? 教師朗讀環節深刻感人,感情升華好。
4、 ? 用“欲揚先抑”的手法練習說話難度較大,值得商討。
評價
激情飛揚的授課情緒能帶動學生一起飛翔!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優質17篇)篇三
我以前沒教過語文課,這也是第一次主評語文課,說實在的還是摸不到門道。本來準備請趙老師拿我們班先試上一下,這樣我也能早點準備一下評課稿。后來由于各種原因,沒有上,我自己上了。這一次我主要就拿趙老師上的課和我上的這一節課,對比著評。不到之處,還請見諒。
《第八次》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外國歷史故事,敘述了古代蘇格蘭王子布魯斯英勇抗擊侵略軍,但屢戰屢敗,幾乎喪失了信心。后來看到蜘蛛結網,受到啟發,振作精神,經過第八次戰斗,終于趕跑了侵略者,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趙老師的教學設計體現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這節課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借鑒之處:
1、在課堂上,始終強調朗讀。
我一般只會在第一課時注重讓學生朗讀,而且在詞語方面可能更注重字義的理解。而趙老師的課堂從始至終始終強調朗讀,而且是有感情的朗讀。比如一開始的幾組詞語,趙老師也引導學生根據所掌握的課文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課上練讀,指讀。小學生大多喜歡朗讀,在喜歡別人聲情并茂的朗讀的同時,又害怕自己沒有機會讀,或沒有別人讀得好,趙老師并沒有一味的請好的學生朗讀,而是把機會也留給了那些不擅長朗讀的學生。這樣每個學生完全可以夠的著,從而激發了他們讀的欲望。照顧了學生間的差異。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如果我們無法創設一種情景讓他盡情“散發”,那么無疑會抑制學生想象力的發展。在本課的教學中,趙老師讓學生在課文的情景中,把自己當成文中的人物來思考、來表現。布魯斯的軍隊七戰七敗,他自己負傷后,也幾乎失去了信心躺在那里唉聲嘆氣,在體會了幾個重點的字詞:唉聲嘆氣、幾乎等以后,趙老師讓學生發揮想象,想象一下布魯斯會怎么想,充分讓學生發言。這樣,學生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3、感悟從“補白”中來。
讓學生抓住“空白”進行角色體驗。有時為了追求“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共鳴效應,課文往往有意識地留出空白。這些空白正是引導學生進行角色體驗的好材料。課文的最后一段便是如此,讓學生想象布魯斯王子是怎樣動員那些幾乎失去信心的士兵來參加第八次抵抗的。學生進入了角色,也就進入了課文的情境,學生對課文會有比較深刻的領會。角色體驗促使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進行了創造性的理解,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為學生的個性化的表演、個性化閱讀和理解提供了展示的舞臺。那幾個學生的演講確實能讓人覺得熱血沸騰。我覺得,這樣做是符合學生“個性化閱讀、創造性閱讀”的思想的。
4、采用多種形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我上課時,理解課文要么是一句一句理解,要么就是學生自讀課文以后,說說感想。趙老師卻采用的多種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比如蜘蛛結網,一次、兩次……一直到七次,讓學生在讀得過程中體會到“累”了,讓蜘蛛結網就更累了(補充句子)。又如把蜘蛛和布魯斯王子進行對比,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看聽課筆記)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為什么布魯斯王子感動了。
5、巧妙運用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趙老師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主體意識,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進行學習和思考,獲得了最佳的教學效果。
另外,趙老師在每一段之間的過渡、連接以及課外知識的拓展也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
今天能聽趙老師的這一節課,真得讓我受益匪淺。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優質17篇)篇四
(一)精心設計導語,走進蘇軾。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文章的韻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聯系作者的寫作背景,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能當堂背誦全文。
(三)學習方法指導。
自讀課文,“三看一查”,順暢誦讀。
2.嘗試翻譯全文,共同完成語文學習。
(四)探究合作交流。
1.作者為什么要想著夜里去承天寺游玩?他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2.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3.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五)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對話:
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不想對蘇軾說點什么嗎?
(七)當堂背誦課文。
(八)作業。
評價。
教師能讓學生在理解中背誦,逐步掌握本文的重點、難點,但氣氛少活潑。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積累一些文言虛詞和固定用法,能一定程度上自譯成文。做到講練結合,聯系疏通新舊知識,分析精當。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優質17篇)篇五
4月20日學校對一年級進行教育工作調研,我聽了林老師上的.數學課《認識人民幣》,該課教學中“認幣----換幣----付錢”的線索清晰,較好地體現了新教材編排的意圖,由以往的“只重視認識”轉向“有認識,重使用”;同時注意根據低年級學生特點采用兩人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主動學習,學生興趣濃厚,教學效果好。
這一節課老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設置情境,通過分類活動、換錢活動、購物游戲三個實踐活動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認識人民幣,了解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關系,體會到人民幣的功能,同時滲透勤儉節約的思想教育。本節課以下幾方面體現較好:
1、情境教學使整節課環環相扣。
新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也一再強調數學的素材要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應用于生活。本節課的情境來自學生一周前剛親身經歷過的“慈善一日捐”活動,以“小明”在這一活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為主線,把整節課編成了一個故事,把知識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學生始終處在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看得專心、聽得仔細、做得投入、合作得愉快。真正體現了以積極的情感投入,極大地調動思維的活動。
2、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變“教”為“導”,整個活動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播者,而是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組織者。教學過程始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課堂上大多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實踐、交流、討論等多樣化的形式中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取知識,將新知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網絡,不僅對知識掌握得更牢,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這節課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兩點:
1、小組合作學習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小組活動時,學生聚在一起,三三兩兩地你問我答,學習氛圍非常濃厚。教師穿梭在孩子中間,非常滿意,覺得將“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新理念運用得比較成功。但隨著課時的延續,從學生的作業中發現有相當多的孩子對被遮住數字的人民幣辨認有困難。原因可能是在小組活動中,大部分學生只是根據人民幣上的文字、數字讀出它的面值,沒有認真觀察人民幣的顏色、圖案、大小等因素,而教師沒有及時給予點撥。可見,合作學習不是放任自流,在小組活動中,教師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有時要做必要的點撥,以保障學生活動的有效性。
2、關于教學內容。
有關人民幣的知識,學生并不陌生,有一定的直接經驗。這節課中,一些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如果教師在課前能對各個層面的學生知識起點進行充分的調查,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參,也許還可以把這節課的內容拓寬一些,上得有深度一些,更有數學味一些。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優質17篇)篇六
新課程標準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質,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養成良好的學習和使用語言的習慣。從這些方面出發,袁老師選擇了誦讀法、討論法、講授法、自學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送東陽馬生序》作者為同鄉馬君則寫的贈言。作者敘述了自己在求學生涯的中的艱難經歷和學習態度,旨在勉勵馬君則專心學習、刻苦攻讀,以其學有所成。袁老師在這節課上能夠積極引導學生歷史地辯證地認識課文思想內容,讓學生對照課文聯系自己的實際,感悟當今中學生應怎樣尊師重教、刻苦學習。對學生的做人進行教育,學生獲益匪淺。
從教師方面來說,主要是選擇能對學生的學習方向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疑難的教法。從學生的方面來看,首先是要學會自主學習。無論是課前的預習,還是課上的思考、回答。這些都要求每個學生能獨立完成大部分的學習任務。其次是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的方法。對于疑難問題或者是開放性問題,要指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去解決。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優質17篇)篇七
介紹《海燕》的深遠影響,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它是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高爾基所寫的一首散文詩。它是無產階級文學的開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時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書。自問世以來,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銳利的鋒芒和激越的詩情贏得眾多讀者的喜愛。它的讀者,超越國界、超越時代,超越年齡、性別、種族。它屬于過去、屬于未來、屬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1、 教師配樂范讀課文,或者播放課文錄音。
要求:學生聽讀時不看書,凝神細聽。
2、學生交流聽后感受,談自己在聽讀時候的所感所想。
討論明確:(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出示三幅場景畫面以及相關文字)
課文以暴風雨漸次逼近為線索,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可分為三個大的場景畫面:暴風雨“將來”——“逼近”——“即臨”。
暴風雨將要來臨,海燕“高傲地飛翔”,渴望著暴風雨的到來。
暴風雨逼近之時,海燕搏風擊浪,迎接暴風雨。
暴風雨即臨之時,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姿態呼喚暴風雨的到來。
1、 自主品味,進行個性化解讀。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讀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樣的形象?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讓學生深入接觸文本,與文本進行對話)
2、 聯系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內涵。師生共同明確: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常在海面上飛翔,這本是自然現象。因此“海燕”一詞在俄文中含有 “暴風雨的預言者”之意。高爾基在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這個“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精靈”般的藝術形象,旨在呼喚即將到來的革命風暴,為登高一呼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高唱贊歌。
3、 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讀、勾畫、體會和品味其形象給人帶來的美感。師生共同評析。
預期成果示例一: “黑色的閃電”用了形象生動的比喻,給人一種足以體現海燕的矯健、勇猛之美,“閃電”使人眼前閃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擲地有聲,這是海燕的戰斗宣言,體現一種豪情與力量之美,是全詩豪壯之美的最高點。
示例三:海鷗的“呻吟、飛竄、恐懼、掩藏”、海鴨的“呻吟、嚇壞”、企鵝的“膽怯、躲藏”與文中海燕的“高傲的飛翔、歡樂的叫喊”形成鮮明對比,突出海燕的英勇樂觀之美;寫大海,寫風、云、雷、電,是渲染一種激烈的斗爭環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4、學生齊讀課文,深入體會。
1、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文中形象和作者感情。
2、寫話“海燕的宣言”(結合練習三)。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優質17篇)篇八
6、完成背誦。
情景感染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品讀與想象結合法,拓展法,比較閱讀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惆悵、孤寂的情懷,感受漢語言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通過朗讀訓練,了解詩的內容;借助品讀、想象,感受詩人孤獨仰郁的心情,感受漢語言的美;積累名句。
賞析詩歌,領悟詩中情趣,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并嘗試先背誦課文;
2、準備多媒體教學。
1、導入:
秋天傍晚時分,詩人遙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頗濃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獵的人各自隨愿而歸,不禁懷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全詩于蕭瑟恬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幅山中秋景畫——《野望》吧!
2、作者簡介: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古絳州龍門縣(山西萬榮縣通化鎮,通化鎮1972年由河津縣劃入萬榮縣)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酒譜》。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生平不拘禮教,豪放縱酒,屢被彈劾。自比嵇康、阮籍、劉伶和陶淵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與唐初流行的浮靡詩風顯然有別。律體濫觴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
3、背景介紹:
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亂,故托病辭官歸田而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1、朗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教師配樂范讀。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詩歌。
2、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詞,請學生翻譯,并注意提醒校正。
東皋:作者家鄉,歸隱之地。皋,水邊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1、帶領學生再次品讀詩歌,了解詩歌大意,請同學翻譯詩句。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馬帶著鳥獸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2、詩句賞析。
(1)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作者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這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3)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1、讓學生描述一下詩中的場景,想象一下詩人創作的意境。
2、品讀詩歌,說說詩歌表達的意境和情感。
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首聯借“徙倚”的動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寫來抒情;頷聯寫樹寫山,一派安詳寧靜;頸聯中用幾個動詞“驅”“返”“帶”“歸”進行動態式的描寫,以動襯靜;尾聯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詩言辭自然流暢,風格樸素清新,擺脫了初唐輕靡華艷的詩風,在當時的詩壇上別具一格。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于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全詩寫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蕭瑟恬靜的景色描寫中透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
1、背誦并抄寫和翻譯全詩;
2、課外收集學習王績另外的詩歌,自學背誦。
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點名時間、地點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蕭瑟恬靜的景色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孤獨抑郁的心情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優質17篇)篇九
3、抓住作者重點介紹麗四方街的景物特征,感受它的魅力所在。(重點)
4、體會作者化身一滴水經過麗,介紹麗的新穎構思。(難點)
一、導入新課
在我國的西南邊陲,有一座美麗的城市,她的名字叫麗,因其獨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觀,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喜聚的地方。作者阿來以一滴水的獨特視角,帶領我們去游覽這座古城,更增添了一份新奇的美感。今天就讓我們來賞讀這篇佳作。
二、作者簡介
三、關于麗
四、整體感知
朗讀課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內容
1、文章標題有什么意義?
一滴水實際上是指作者自己。題目的含義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歷麗,向人們介紹麗這座古城。
2、文章標題中“經過麗”在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具體體現是,順著玉河,我來到了四方街前”,“我成水車轉輪慢慢升高,看到了古城”,“從水車上嘩然一聲跌落下來,回到了玉河”,“我穿過一道又一道小橋”,“我經過———經過———經過———經過———進了納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黃昏時,三人再去打水澆花時,我又回到了穿城而過的水流中”,“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來到了城外的果園和田地里”,“黎明時,作為一滴水,我來到了喧騰奔流的金沙邊,躍入流,奔向大海。”這些語句實際上交代了作者的行蹤,可見文章的內容是按作者的游蹤來安排的。
3、再讀課文,畫出文中重點詞句,搞清作者在文中介紹了麗哪些景觀?作者介紹了麗的四方街。
五、課文精讀
1、文章的這一滴水在形體上有什么變化?
2、這一滴水到麗經歷了哪些曲折?
先是玉龍雪山頂上的形體的演變,再是奔入麗卻跌入水洞中,經歷漫長黑暗與等待才冒出來,后又經歷水車上的眺望和玉河中的`徘徊,最終來到麗,穿行于最美麗的四方街。
3、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怎樣介紹四方街的?作者在文中對它進行了三處介紹。
一是第三自然段,簡單介紹了四方街的歷史沿革,因徐霞客揚名天下。二是第十自然段,作者化作一滴水在水車上眺望,蒼勁的老柏樹,重重房屋,蜿蜒老街,自然美麗。三是第十三,十四自然段具體而詳細的介紹,有銀器小店,玉器店,字畫店,納西人家以及黃昏時的茶樓酒吧,喧嘩的夜景,等等。
4、第8段有什么作用?
5、第13段中作者為什么介紹東巴文的水字?
6、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安排時間這一線索的?
7、作者為什么讓自己化作一滴水游歷麗?
8、我們能否以其他身份介紹自己曾游覽的地方?
六、據以上問題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寫自己是玉龍雪山的雪化成一滴水。
第二部分(3—5):具體介紹自己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覽麗的經過,重點是四方街。
七、拓展延伸
八、教學后記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優質17篇)篇十
1、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記敘的要素,品味語言,感悟文章意蘊。
3、激發學生愛的情感,培養理解和想象能力。
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蠟燭的特殊意義。
1、預習課文,查閱資料,了解二戰中蘇聯紅軍解放南斯拉夫的情況。
2、多媒體輔助教學。
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寫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婦人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喜燭,點在了一位蘇聯紅軍戰士的墳頭。文章贊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斗的友誼,歌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學習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婦人對蘇聯戰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1課時
一、導入
有這樣一個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他們有一個兒子上初中三年級。家里只有一間房子,約十五六平方米,擺一張雙人床,一張單人床,一張學生桌,家里就塞滿了。爸爸身體不好,經常咳嗽,一咳嗽小屋就跟著震動,兒子寫作業思路就會被打亂,為了兒子的學習,爸爸嗓子一癢就趕緊躲出去,每天晚飯后兒子要寫作業了,爸爸就躲出去,這幾乎成了一種規律、一種習慣。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紛紛揚揚下起鵝毛大雪。有一天,兒子臨近期末考試,在溫暖寧靜的小屋里不知不覺學習到夜深。作業剛做完,忽然隱約聽到窗外的咳嗽聲,他從窗戶往外望去,大雪中一個穿著棉大衣戴著口罩的人,周身潔白,成了個雪人,兒子像一下子被電擊著了,淚流滿面的跑出去……無聲的雪花蓋住了這對擁抱的父子。這是一個普通的親情故事,但令我們感動。還有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給我們震撼。今天我們學習的《蠟燭》一課,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二、整體感知
1、板書課題并出示學習目標。
2、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3、教師(或學生)配樂朗讀,學生邊聽邊思考問題。
4、投影思考題:
(1)復述課文情節,說說課文表現了什么主題。
(2)自由朗讀課文,說說老婦人是怎樣的一個人。
5、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
預期達到:
(1)跨越國界,情同母子,戰斗的.友誼。
(2)老婦人渴望解放、和平,對蘇聯紅軍烈士滿懷敬意,奉獻愛意。表現出深沉、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三、研讀賞析
教師導學:這篇文章非常感人,給我們留下難忘的印象。那么,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投影思考題:
1、找出令你感動的情節、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動的原因。
2、試分析蠟燭有什么特殊意義。
學生默讀,自由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預期達到:
1、題材感人,重點描寫老婦人掩埋蘇聯烈士的過程,突出蠟燭、燭光。
感人的原因: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的意義。
2、蠟燭的珍貴意義。
老婦人珍藏了45年的結婚的喜燭一直舍不得用,現在,把它們拿出來點在烈士的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特殊的環境里,燭光顯出了特殊的意義。
四、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文章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她豐富的內心世界是通過動作來表現的,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精讀文章倒數第四、五兩段,展開想象,揣摩一下老婦人有哪些心理,回答問題。
投影思考題:
1、老婦人為什么不說話,她心里是怎樣想的?
2、老婦人為什么對他們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學生齊讀或分讀,自由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意蘊,啟發學生就文句提出一個個問題推想。只要學生的思路打開了,理解就深刻了。
五、布置作業
把你設想的老婦人的心理寫下來,整理到練習本上,并且用上研讀與練習中的字詞,300字左右即可。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優質17篇)篇十一
4月20日學校對一年級進行教育教學工作調研,我聽了林老師上的.數學課《認識人民幣》,該課教學中“認幣----換幣----付錢”的線索清晰,較好地體現了新教材編排的意圖,由以往的“只重視認識”轉向“有認識,重使用”;同時注意根據低年級學生特點采用兩人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主動學習,學生興趣濃厚,教學效果好。
這一節課老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設置情境,通過分類活動、換錢活動、購物游戲三個實踐活動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認識人民幣,了解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關系,體會到人民幣的功能,同時滲透勤儉節約的思想教育。本節課以下幾方面體現較好:
1、情境教學使整節課環環相扣。
新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也一再強調數學的素材要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應用于生活。本節課的情境來自學生一周前剛親身經歷過的“慈善一日捐”活動,以“小明”在這一活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為主線,把整節課編成了一個故事,把知識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學生始終處在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看得專心、聽得仔細、做得投入、合作得愉快。真正體現了以積極的情感投入,極大地調動思維的活動。
2、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變“教”為“導”,整個活動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播者,而是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組織者。教學過程始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課堂上大多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實踐、交流、討論等多樣化的形式中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取知識,將新知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網絡,不僅對知識掌握得更牢,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這節課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兩點:
1、小組合作學習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小組活動時,學生聚在一起,三三兩兩地你問我答,學習氛圍非常濃厚。教師穿梭在孩子中間,非常滿意,覺得將“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新理念運用得比較成功。但隨著課時的延續,從學生的作業中發現有相當多的孩子對被遮住數字的人民幣辨認有困難。原因可能是在小組活動中,大部分學生只是根據人民幣上的文字、數字讀出它的面值,沒有認真觀察人民幣的顏色、圖案、大小等因素,而教師沒有及時給予點撥。可見,合作學習不是放任自流,在小組活動中,教師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有時要做必要的點撥,以保障學生活動的有效性。
2、關于教學內容。
有關人民幣的知識,學生并不陌生,有一定的直接經驗。這節課中,一些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如果教師在課前能對各個層面的學生知識起點進行充分的調查,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參,也許還可以把這節課的內容拓寬一些,上得有深度一些,更有數學味一些。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優質17篇)篇十二
這一課,整節課教者都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開放而有活力。具體表現如下:
一、學法遷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有助于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課堂中,老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讓學生運用學法自由組合學習小組,經過小組討論,最后由學生匯報學習結果。整個過程都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而且增強了創新的意識和團結協助的精神。
二、情境營造,激發興趣
語文教學中的情境營造不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強氣氛,還在于語文學習需要熏陶感染。這一節課就體現了信息技術全程營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學一開始,就利用課件,把學生帶入情境,誘發學生追蹤故事情節,調動學習興趣。
三、自讀自悟,自主學習,自我評價。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這方面陳在課堂中也處理得很好。
四、以情促讀,讀中感悟,加強讀書方法指導
語文新課標注重了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優質17篇)篇十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求證直角三角形角c=角a ,bc=a,ab=c,
教師留時間學生自行思考,教師講解做法。
定理:斜邊和一條直角邊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
課本19頁例題講解、20頁例題講解。
習題1.6
學生活動:
1、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討論、總結。
2、學生自行畫直角三角形并與教師所做圖型進行對照。
3、學生對于定理的理解與記憶。
4、例題中困惑的知識點的提出,教師點評。
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只需要一條直角邊和斜邊相等。 能通過定理的簡單理解求證三角形全等。
本節課設計連貫、容量較少,學生易于掌握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優質17篇)篇十四
自己根據同事的筆記整理一下,學習一下,但愿沒有曲解的意思在里面。
1、練習朗讀
2、認識課文
3、品位細節
4、表達感受
1、朗讀要做到讀音準確,建議大家用“圈讀”生字詞的方式練習讀音。
2、朗讀要注意表達語氣,建議大家用“選讀”精彩段落方式練習體會。
建議大家從內容、人物、結構、寫法、全文主旨等角度來做正面的練習。
1、用“這是 的一篇課文”的句式來說話。
2、用“這篇文章寫了一個 的故事”的句式來說話。
總結:1、寫“我”的“童年故事”的文章——回憶性。
2、先敘事再敘感,層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3、基本上由“細節”構成的文章——生動性。
4、通過一件小事表現多個人的文章——藝術性。
5、通過一件事表達生活感悟的文章——哲理性。
請同學們自選內容,選擇句式說話。
1、亨特的爸爸是一個 的人。
2、課文對亨特的描寫,最突出的特點是?
文中對“我”的描寫,最成功的地方是心理描寫。
現在我們試著說一句話來表達學習課文之后的感受,這句話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如:我多年堅持作讀書筆記,有同事問我是怎樣堅持下來的。我說:每天做一點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時候要像運動員那樣,揮一揮緊握的拳頭,學會鼓勵自己。
先把自己寫的句子念給自己聽。
1、朗讀活動——練習朗讀。
2、理解活動——認識活動。
3、分析活動——品位細節。
4、體驗活動——表達感受。
《走一步,再走一步》聽課記錄(余映潮主講)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優質17篇)篇十五
1、老師提問“你喜歡什么動物呢?”
學生回答:“我喜歡……是因為……”
再問: 你喜歡狐貍嗎?(導出新課)
板書:11 金色的腳印
2、自讀課文,想一想這篇課文主要有哪幾個角色,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些什么事。(小組討論)
啟發式提問,老師板書:
小狐貍
喂奶 放生
咬木樁
喂食
老狐貍 正太郎
拯救
評:幫助學生理清課文,弄清人物之間的關系,板書很好!
3、快速默讀,找出文中讓你感動最深的地方,做簡單的批注。
“知恩圖報,有情有意,友善,濃濃的親情……”
老師總結出:“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4、解釋“腳印為什么是金色的?”
評:情感升華部分,培養學生關愛動植物,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評析:
夏老師和楊老師風格不同,他很儒雅,沉穩內斂。
《金色的腳印》作為一篇
自讀課文,夏老師的教學設計步驟很簡單,構思非常清晰有條理,目的是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和文本進行心靈對話。但整堂課學生思維不夠活躍,課堂氣氛略嫌沉悶。
作為一篇閱讀篇目,注重的是學生自我情感體驗。這節課的最大亮點是教師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找出感動最深的地方,做簡單的批注。教師有意識指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遺憾的是,也許時間分配不合理,學生自我表達的機會很少。假如狐貍的品質,如:知恩圖報、有情有意、友善、濃濃的親情等,是由學生自己講出來,而不是教師講出來的話,這堂課會更加精彩。
本課的不足之處是對學生的錯誤沒有及時糾正,如普通話的某些發音。一個小女孩在黑板上寫了“狐貍對人類很善良”。“善良”一詞誤用,應改為“友善”,教師沒有注意這一點。
整節課時間分配不合理,對時間的把握不到位,導致拖堂和草草收場。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優質17篇)篇十六
自己根據同事的筆記整理一下,學習一下,但愿沒有曲解的意思在里面。
一、導入。
二、任務。
1、練習朗讀。
2、認識課文。
3、品位細節。
4、表達感受。
三、活動一:練習朗讀。
1、朗讀要做到讀音準確,建議大家用“圈讀”生字詞的方式練習讀音。
2、朗讀要注意表達語氣,建議大家用“選讀”精彩段落方式練習體會。
活動二:認識課文。
建議大家從內容、人物、結構、寫法、全文主旨等角度來做正面的練習。
1、用“這是的一篇課文”的句式來說話。
2、用“這篇文章寫了一個的故事”的句式來說話。
總結:1、寫“我”的“童年故事”的文章――回憶性。
2、先敘事再敘感,層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3、基本上由“細節”構成的文章――生動性。
4、通過一件小事表現多個人的文章――藝術性。
5、通過一件事表達生活感悟的文章――哲理性。
活動三:品位細節。
請同學們自選內容,選擇句式說話。
1、亨特的爸爸是一個的人。
2、課文對亨特的描寫,最突出的特點是?
文中對“我”的描寫,最成功的地方是心理描寫。
活動四:表達感受。
現在我們試著說一句話來表達學習課文之后的感受,這句話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如:我多年堅持作讀書筆記,有同事問我是怎樣堅持下來的。我說:每天做一點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時候要像運動員那樣,揮一揮緊握的拳頭,學會鼓勵自己。
先把自己寫的句子念給自己聽。
本節課活動小結:
1、朗讀活動――練習朗讀。
2、理解活動――認識活動。
3、分析活動――品位細節。
4、體驗活動――表達感受。
八年級語文聽課記錄(優質17篇)篇十七
同學們,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她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一次是化學、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沒有因此而停止科學研究。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就是——居里夫人(瑪麗居里)。出示居里夫人的照片讓學生說說“我”知道的居里夫人。(學生交流)說起居里夫人,我們大都知道她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推動了核科學的發展。但關于她的人格,也許我們知道的并不多。今天我們來學習居里夫人的自傳體散文《我的信念》,或許對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讀并思考:你認為居里夫人有哪些人格魅力?可用這樣的句式:“居里夫人是一個的人。”或者你有更豐富更生動的表達形式;如果交流研讀所得,請先有感情地朗讀原文的語句,然后談體會。
2、我們談了那么多,現在來總結一下,居里夫人取得巨大成就與她的性格特點有哪些聯系?組織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后明確:
4、讀了《我的信念》一文后你認為人的美包涵哪些內在品質?
5、說了這么多,你打算怎樣做呢?(學生自由談)
同學們,讀了這篇文章,就如同與偉人對話。我們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動。如果說我們過去沒有生活目標,現在我們明確了人生;如果說我們過去一味貪圖安逸,現在我們學會了艱苦;如果說我們過去只能依賴他人,現在我們懂得了奉獻;如果說過去我們意志薄弱,現在我們擁有了信念。讓我們在居里夫人的光輝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獻給人類的進步事業。
向大家介紹你知道的名人,及他們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