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知識而存在的。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夠給寫作愛好者提供一些借鑒和思路。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模板16篇)篇一
抬頭看天,幾顆小星星掛在天邊,仿佛正和人們調皮地玩著“捉迷藏”的游戲,若隱若現,陪伴著高高懸掛在空中的月亮,使天幕顯得不那么寂寞。山前,幾朵烏云在月亮的清輝中飄過,帶來幾滴淅淅瀝瀝的小雨,淋在我身上,感覺涼絲絲的,除去了夏日的燥熱,讓人神清氣爽。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模板16篇)篇二
討論題意。
(1)你從課題上讀懂了什么?
(2)用自己的話說出題意。
2、請大家放聲朗讀這首詞,把音讀準了,注意停頓。
3、指名讀一讀。
(1)糾正讀音:見:
4、范讀: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師:一起再來讀一讀這句話。
5、齊讀。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模板16篇)篇三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譯文。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仿佛吹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谷的香氣里,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說著豐收年。天空中輕云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詩人急急從小橋過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彎,茅店忽然出現在他的眼前。
賞析。
單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里,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于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作者筆下這一個個畫面,流露出詩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這正是作者忘懷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樂。這是一首描寫田園風光的詞,讀后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生活美。詞的上片寫月明風清的夏夜,以蟬鳴、蛙噪這些山村特有的聲音,展現了山村鄉野特有的情趣。詞的下片以輕云小雨,天氣時陰時晴和舊游之地的突然出現,表現夜行鄉間的樂趣。全詩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表現了詩人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模板16篇)篇四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賞析。
《西江月》原題是《夜行黃沙道中》,記作者深夜在鄉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讀前半片,須體會到寂靜中的熱鬧。“明月別枝驚鵲”句的“別”字是動詞,就是說月亮落了,離別了樹枝,把枝上的烏鵲驚動起來。這句話是一種很細致的寫實,只有在深夜里見過這種景象的人才懂得這句詩的.妙處。烏鵲對光線的感覺是極靈敏的,日蝕時它們就驚動起來,亂飛亂啼,月落時也是這樣。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月落烏啼”(唐張繼《楓橋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烏啼”說得更生動,關鍵全在“別”字,它暗示鵲和枝對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鵲驚時常啼,這里不說啼而啼自見,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與“鳴蟬”造成堆砌呆板的結果。
“稻花”二句說明季節是在夏天。在全首中這兩句產生的印象最為鮮明深刻,它把農村夏夜里熱鬧氣氛和歡樂心情都寫活了。這可以說就是典型環境。這四句里每句都有聲音(鵲聲、蟬聲、人聲、蛙聲),卻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靜。這兩種風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覺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變動了。天外稀星表示時間已有進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對夜行人卻是一個威脅,這是一個平地波瀾,可想見夜行人的焦急。有這一波瀾,便把收尾兩句襯托得更有力。“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是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出來。
正在愁雨,走過溪橋,路轉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歇過的那所茅店。這時的快樂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那兩句詩所說的。詞題原為《夜行黃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只有最后兩句才見出有人在夜行。這兩句對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寫夜行了。先藏鋒不露,到最后才一針見血,收尾便有畫龍點睛之妙。這種技巧是值得學習的。
這首詞,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氣氛(通常叫做景),表達出一種親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簡稱情)。這種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一個藝術的形象。藝術的形象的有力無力,并不在采用的情節多寡,而在那些情節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為觸類旁通的據點,四面伸張,伸入現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我們說中國的詩詞運用語言精煉,指的就是這種廣博的代表性和豐富的暗示性。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模板16篇)篇五
辛棄疾有許多與陸游相似之處: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并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在文學創作方面,他不像陸游喜歡寫作詩歌尤其是格式嚴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于表達激蕩多變的情緒的體裁。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于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他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范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而隨著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雖說他的詞主要以雄偉奔放、富有力度為長,但寫起傳統的婉媚風格的詞,卻也十分得心應手。如著名的《摸魚兒·淳熙亥己……》,上闋寫惜春,下闋寫宮怨,借一個女子的口吻,把一種落寞悵惘的心情一層層地寫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腸蕩氣,用筆極為細膩。他的許多描述鄉村風光和農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樣樸素清麗、生機盎然。
如《鷓鴣天》的下闋:“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于簡樸中見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難達到的境界。所以劉克莊《辛稼軒集序》說:“公所作,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其秾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這是比較全面也比較公允的評價。
辛詞和蘇詞都是以境界闊大、感情豪爽開朗著稱的`,但不同的是:蘇軾常以曠達的胸襟與超越的時空觀來體驗人生,常表現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這種參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從沖動歸于深沉的平靜,而辛棄疾總是以熾熱的感情與崇高的理想來擁抱人生,更多地表現出英雄的豪情與英雄的悲憤。因此,主觀情感的濃烈、主觀理念的執著,構成了辛詞的一大特色。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模板16篇)篇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翻譯。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仿佛傳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里,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說著豐收年。
天空中輕云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從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廟附近的樹林中,山路一轉,曾經那記憶深刻的溪流小橋呈現在他的眼前。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模板16篇)篇七
宋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表達了作者對豐收之年的喜悅與對農村的熱愛,是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在名為黃沙道的鄉間小路上散步時創作的。當時,他漫步在黃沙道上,觀賞著路邊風景,天空已經漸漸暗下來了。突然,繞過了一座山,看見了遠處的旅館,他決定在這里借住一宿。
一輪明月不知何時悄悄地升起,照亮了天地之間,所有萬物都被一張銀色的大網籠罩了。喜鵲正在巢中睡覺,突然,不知什么驚醒了它,一邊繞著樹干飛來飛去,一邊在密不透風的綠色樹葉下大聲鳴叫著。可能被喜鵲吵醒了吧,蟬又開始了它那重復的聒噪演出。喜鵲和蟬的叫聲,打破了了這份寧靜,仿佛世界上只剩下了月亮、喜鵲、蟬、鄉間小路和作者一樣。在這個皓月當空的夜晚,清風吹在他的臉上,輕輕地,涼涼的,特別愜意,情不自禁吟誦出“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的萬年佳句。
今年是一個豐收之年,只要站在田地旁邊就能聞到稻花的香味了。想必勞作時大家都在欣喜若狂地討論著自己的收成有多少,稻田里的青蛙們正就著晚霞大合唱呢,聲音此起彼伏。人們聽著青蛙的聲音,也覺得它們在慶賀這個豐收年呢。作者祝福那些喜獲豐收的人們,不由自主地地懷著喜悅之情,寫下“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詩句。
漸漸地,烏云從天邊涌上來,很快占滿了整個天空,原本亮堂堂的天空只剩下了地平線上的幾顆忽明忽暗的星星。忽然頭上一濕,發現幾滴雨點落在頭上,趕緊快步往前走,想在暴雨來臨前找個地方躲雨。這一句將詞人從游山玩水的心情中拉回了現實。詞人正在小路上漫步,沒想到突然天空布滿陰云,幾滴雨點落在頭上。詞人只得戀戀不舍地快步向前,想找一個可以避雨的地方,也就是“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作者急切地左顧右盼,依然沒有看見旅館,正在他著急地往前走時,沿著小路轉過一個彎,一座旅館就出現在他眼前,作者頓時喜笑顏開。正好遇上大雨,決定在此旅店歇腳了。自然,“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也就出現了。
這首宋詞表達了作者對豐收之年的喜愛與對農村生活的贊美,不喜歡城鎮的快節奏生活,偏愛農村晚上的寂靜,和時不時打破寂靜的靈動與美感。這首宋詞從側面寫出了詞人對花草、動物的喜愛,表達出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濃濃喜愛之情。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模板16篇)篇八
一個寧靜祥和的夜晚,我到美麗的鄉村里,悠閑地散步。
轉過一道彎,一座小橋映入我的眼簾。橋下溪水淙淙流淌。站在橋上,月光下,可以看見水的親澈。走過小橋,啊,看見了,熟悉的茅店,它還是那樣安詳地棲息在那片樹林邊。
一輪皎潔的明月款款的升起,為大地穿上一件全銀的外套,陣陣清風吹來,沒有絲毫東風般刺骨的感覺,它是暖烘烘的,樹上,穿著銀灰色外套的枝椏上棲息著一只麻鵲,一陣暖風吹來,“嘰嘰”,鳥兒撲棱棱的飛了起來,“嘰嘰喳喳”地鬧著,似乎受到了很大的驚嚇,現在沒有了蝴蝶、蜜蜂,只剩下這煩人的蟬兒。稻花所散發出來的`香味十分誘人,今年必又是一個豐收年,“哇~哇~”遠處池塘里的青蛙,不停歇的叫著,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累。
天上,,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顆稀疏的星,正陶醉著,忽然下起了雨,似乎這兒的土地廟旁之前有個客棧,一轉,原來就在溪橋旁邊!
我不由得發出,一切都好美!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模板16篇)篇九
夜晚,我來到了黃沙道中。前方,有幾棵樹木,兩三只喜鵲站在有點橫又有點斜的樹枝上,十分安詳。突然,明亮的月光照在樹枝上,剛好在喜鵲的旁邊。而喜鵲明顯被嚇到了,它們撲扇著翅膀,飛到了空中,還一邊“喳、喳、喳”的叫著。聽著十分響聲,讓原本安靜的黃沙道中增添了一些熱鬧呢!我十分喜悅。
我繼續往前走,突然,清風徐徐,蟬十分舒服,叫了好幾聲。我聽著十分愉快,心情很美妙。
走到稻谷旁,我聽到幾個農民伯伯在說著話。有一個人說:“哎呀!想必今年的收成會很好!”另外一個人說:“對呀!你聽……青蛙的聲音,想必在吃蟲子哩!”我豎起耳朵聽了聽,果不其然,聽到了蛙聲此起彼伏。
我往前走著,抬頭看了看天空,天空中只有七八個星星在閃著光;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十分涼爽。
我來到寺廟叢林邊,看到周圍并沒有用茅草蓋的旅舍,十分疑惑,心想:“咦?我記得用茅草蓋的旅客就在寺廟林邊呀!怎么不見了呢?”
我疑惑著往前走,路一轉,便在溪橋旁看見了用茅草蓋的旅舍。我驚喜極了,高興地跑過去,心想:“哦!原來在這里呀!真是太驚喜呀!”
我走了一圈,感到十分喜悅,我真的太喜歡這了,尤其是用茅草蓋的旅舍。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模板16篇)篇十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開展多種語文活動。
3、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
難點:展開想象,體會詩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知詩人。
語言導入:同學們經過五年的學習積累,已經會背誦不少詩詞。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今天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近宋詞,領略它獨特的魅力。出示課題和作者。
1、我們還學過辛棄疾的哪首詞?
生:《清平樂·村居》、師:你能背一下嗎?
生:《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2、學這首詞的時候,我們介紹過(幻燈片回顧):辛棄疾,號稼軒,是南宋愛國詞人,出生時家鄉已被金人占據,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一中國。詞風豪放、雄壯,是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人物,他六十八年的人生歷程非常曲折坎坷,曾遭貶職,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繞閑居多年,(幻燈)
3、師:他定居的上繞那一帶風景優美,土地肥沃。辛棄疾對那一帶非常熟悉。有一天詩人出門散步,即興寫下了一首詞。叫《西江月黃沙道中》,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詞。
4、板書課題,通過題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詞牌名、課題的意思、黃沙的位置)作者夜晚在黃沙道中行走(幻燈)
師:對,這首詞就是寫了作者在黃沙道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這首詞。打開書本。
二、讀準字音知詩韻
1、輕聲讀詞,要求讀懂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現)(板書強調):
3.再指名讀一遍。
4.為了更好地展示你們讀書的效果,老師給你們一點幫助好嗎?(出示畫好節奏的詞)自己試試。
a指名讀(2個人)
b齊讀。
很好,這就是聲斷氣不斷,
三、想象畫面,悟詩情
現在,我們和辛棄疾一起徜徉在黃沙的小路上,調動起我們所有的感覺器官,去欣賞風景,身臨其境去體會詩人的情感。
(一)出示上闕:(幻燈+心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片。
1、同桌交流,師巡視。
2、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預設:生:舒服、悠閑的的心情
師:從那句話中看出來的?
生:第一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師:那你能試著描繪出這一幅讓人感覺特別舒服的畫面嗎?
生:生試著描述畫面。
師相機解釋:驚鵲:驚醒的山鵲。斜枝:旁枝
老師幻燈補充:一輪明亮的圓月高掛天空,也許是月光的閃爍突然驚醒了正在斜枝上休憩的喜鵲,徐徐的清風吹來,蟬兒鳴叫著,聲音飄出很遠很遠......
相機板書:看到了:明月、斜枝、驚鵲、鳴蟬
聽到了:蟬叫(景色如此之美,連蟬兒的叫聲都是那么舒服)
師:明月、斜枝、山鵲、清風、蟬兒好一幅幽靜、清新的中國畫啊,誰來讀一讀這句詞?
指名讀1-2人
師總結:明月高照,清風習習,夏夜靜謐讓人感覺好舒服啊,帶著這種感受我們一起讀一讀。
師質疑:這一句中有動靜、有聲音,怎么你感覺到的卻是“靜謐”呢?聯想到詩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都是在以動襯靜。(這個怎么切入比較好)
師:上闕中你還感受到作者的什么心情
生:喜悅的心情(板書:喜悅)
師:你從哪里感受到的“豐收的喜悅”?
生:稻花香里……
師:哦,稻花飄香的日子里,你覺得誰在說豐年?
引導學生回答(青蛙、農民、詩人、)
讓學生自己找角色演一演,充分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
青蛙怎么說?(使勁叫)
農民會怎么說?(今年真是個豐收年,不會餓肚子了)
師:男女生分別讀讀這兩句,體會期盼和喜悅之情。
師小結;對呀,大家多么盼望有一個豐收年呀!齊讀上闋。
(二)出示下闋
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生齊說:下起雨來。
師:詞人是怎樣描繪這場雨的。
找一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的意思
老師相機補充:天上隱隱約約的還有幾顆,卻下起雨來,這是暴雨將至了。
師:這時候詩人的心情如何?
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1、自主感悟
2、全班交流,下闕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樣的?
預設生:著急
師追問:著急的原因是“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生:突然下起雨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句的意思。
老師相機補充:天上隱隱約約的還有幾顆,卻下起雨來,這是暴雨將至了。
用詩人的話就是
剛才還明月高照,突然只剩下七八顆星星了,山腳下還飄落了幾點雨,糟糕,要下雨了!怎么辦?趕緊找地方避雨。可是以前(舊事)經常去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邊,現在卻不到了呢?山路一轉,走過小橋,茅店突然出現了,真高興。
指名說,邊說邊補充,邊生動描述生。
質疑:為什么經常見的茅店現在找不到了?(體會詞人可能因為天黑、心急、樹茂而沒發現)
就在詩人著急的時候--路轉溪橋忽見
解釋:路轉--山路一轉彎溪橋--溪上的小橋
轉過山路,走過小橋,“舊時茅店”忽見,什么心情?
板書:喜出望外
師:詩中的哪個詞最能體現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生:忽現
誰愿意表演一下作者看到茅店后的語言、動作、神態,體會心情?師:陸游也有的一句詩寫的也是峰回路轉的喜悅--“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師:讓我們再一起讀這半闋,體會作者的驚喜之情吧。
五、情感升華。
引讀:同學們,剛才我們一起跟隨詩人在夜晚行走在黃沙嶺上,
看見了----(明月高懸)(綠樹環繞)(喜鵲翻飛),
辛棄疾不禁高興地吟道――(齊讀第一句)
聽到了-----(蟬兒輕叫)(蛙鳴齊唱)、聞到了(稻香撲鼻)豐收在即;喜訊遠傳,不禁歡快地唱道――全詞(齊讀第二句)
走著,走著,忽然驟雨將至,茅店立見,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棄疾夜行山道,不禁興奮地唱道--(齊讀三、四句)
跟隨詩人我們欣賞夜間黃沙道的美景,感受詩人話豐收的喜悅,倉皇之間找到避雨地方的豁然開朗,真是處處充滿著人生的樂趣。
八、辛棄疾一生創作了629首詩,我們再來欣賞它的兩首作品。出示兩首辛棄疾的詩(找豪放派的詞,學生沒有學過的)
九、布置作業
一首美妙的詞我們已經學完了,你想為自己設計一份怎樣的作業呢?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模板16篇)篇十一
《西江月》原題是《夜行黃沙道中》,記作者深夜在鄉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讀前半片,須體會到寂靜中的熱鬧。“明月別枝驚鵲”句的“別”字是動詞,就是說月亮落了,離別了樹枝,把枝上的烏鵲驚動起來。這句話是一種很細致的寫實,只有在深夜里見過這種景象的人才懂得這句詩的妙處。烏鵲對光線的感覺是極靈敏的,日蝕時它們就驚動起來,亂飛亂啼,月落時也是這樣。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月落烏啼”(唐張繼《楓橋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烏啼”說得更生動,關鍵全在“別”字,它暗示鵲和枝對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鵲驚時常啼,這里不說啼而啼自見,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與“鳴蟬”造成堆砌呆板的結果。“稻花”二句說明季節是在夏天。在全首中這兩句產生的印象最為鮮明深刻,它把農村夏夜里熱鬧氣氛和歡樂心情都寫活了。這可以說就是典型環境。這四句里每句都有聲音(鵲聲、蟬聲、人聲、蛙聲),卻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靜。這兩種風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覺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變動了。天外稀星表示時間已有進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對夜行人卻是一個威脅,這是一個平地波瀾,可想見夜行人的焦急。有這一波瀾,便把收尾兩句襯托得更有力。“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是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橋,路轉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歇過的那所茅店。這時的快樂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那兩句詩所說的。詞題原為《夜行黃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只有最后兩句才見出有人在夜行。這兩句對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寫夜行了。先藏鋒不露,到最后才一針見血,收尾便有畫龍點睛之妙。這種技巧是值得學習的。
這首詞,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氣氛(通常叫做景),表達出一種親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簡稱情)。這種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一個藝術的形象。藝術的形象的有力無力,并不在采用的情節多寡,而在那些情節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為觸類旁通的據點,四面伸張,伸入現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我們說中國的詩詞運用語言精煉,指的就是這種廣博的代表性和豐富的暗示性。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模板16篇)篇十二
一、說教材: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九年義務教育西師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第十冊29課的一首詞。詞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是夏夜在黃沙嶺上所見到的美好景象,表達了詞人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二、說設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遵循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感悟”的教學原則。通過創設學習詞的美好的意境,引導學生融入想象,自讀自悟,勾畫畫面,相互交流,體會心境。在自讀、精讀、熟讀的基礎上,加深體驗。通過課后搜集宋詞,吟誦宋詞的活動,拓展學習的時空,實現“大語文”教學理念。
三、說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
3、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詞的意思,感受詞中描繪的意境。
教學難點:理解詞與詩的不同。
四、說教學方法。
教法:創設情景法、自讀自悟法、情感誦讀法、想象理解法。
學法:自讀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讀。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愛好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熱愛古詩詞的情感,激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求知欲,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相信你們也積累了不少,老師來考考大家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愿意接受老師的挑戰嗎?學生會異口同聲“愿意”然后我出示:留連戲蝶時時舞——,幾處早鶯爭暖樹——,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水護田將綠繞——學生很快進入了良好的學習形態。我接著說:孩子們你們知道的古詩詞還真不少,今天老師又給你們帶來了一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二)、讀通——與文本對話。
1)、誰來讀讀題目?從這首詞的題目中,你有什么發現?
相機介紹黃沙嶺及作者:黃沙,地名,就是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面,那兒風景柔美,農田水利條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愛國詞人辛棄疾,曾遭貶職,那兒多年閑居,對那一帶非常認識。
2)、出示課件,整體感知。
3)、請同學們自由地訓練朗讀這首詞,注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激勵學生讀:“課堂上,最美妙的聲音是你們朗朗的讀書聲。想不想展示你們美妙的聲音?”(生:想)。
5)、為了展示你們最佳的讀書效果,老師給你們一點友情增援好嗎?請看屏幕(出示:出示這首詞,已劃好了節奏。)。
(三)、讀懂——與作者對話。
過渡:讀通詞是學好古詞的序幕,讀懂詞,讀出詞里所包含的意思,這才是學習詞的正式開始。詞就像一杯濃濃的咖啡,需要細心品味,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仔細品味一下吧!
【品讀上闋】。
出示: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自讀自悟,走到辛棄疾的身邊去,做他的同行者,調動起你所有的覺得器官,欣賞這漂亮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別枝、驚鵲、鳴蟬、稻子。
b:聞到的:稻花香體會豐收的景象。
c:聽到的:蟬鳴、鵲啼、蛙聲、說豐年。
d:感受到的:夏夜的幽靜,安謐。
3、你的腦海里呈現出怎么的一幅畫面?
(學生自由描述,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鵲兒都驚醒了,撲棱棱地離開枝頭,飛起來了,引起樹枝搖曳,半夜里,清風漸漸地吹來,讓人感到真涼爽、舒適,風兒還送來一聲聲蟬的鳴叫,好像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開了,一陣陣清香撲鼻而來,讓人感到神清氣爽。詞人辛棄疾走在鄉間的小路上,一路上遇到許多納涼的老農,都在說著“今年真是一個豐收年”,池塘里,傳來一片青蛙的叫聲,似乎也在爭說豐年。)。
4、指導朗讀,前一句讀出“幽”,后一句讀出“喜”。
5、多媒體煽情。
明亮的月光,驚醒的鵲兒,微微的涼風,鳴叫的蟬兒,清新的稻花香,這一切多么的美好,讓我們一起置身于這么美好寧靜的夜晚,感受著清風明月,輕輕地吟一吟吧——齊讀上闋。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詞人的心情怎么?(高興、愉悅、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
【二】品讀下闋。
過渡:這么布滿詩情畫意的月夜,真讓人走進了畫卷一般,詞人走著走著,天氣突然發生了變化。自己讀讀下闋,在腦海中勾畫畫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假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討論。如果討論還不能理解的,請預備質疑。
1、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2、學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學生交流畫面,相機指導朗讀。
詞人完全沉浸在展望豐收的巨大喜悅之中,渾然不覺天氣的悄然變化,他猛一抬頭,看到了----“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么?引讀----“舊時茅(_jiushimao)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體會詞人可能因為天黑、心急、樹茂而沒發現,而后來路轉溪橋后突然看見的喜出望外之情。)。
陸游有一句詩,寫的也是這種峰回路轉的驚喜,你知道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指導朗讀。
這就是生活的樂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不是身歷其境的人是很難體會得到的。讓我們再一起來體會體會——齊讀下闋。
6、大家知道辛棄疾的號是什么嗎?(稼軒)“稼”就是種植莊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農事,關心農夫憂樂,這首詞就很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讓我們再來讀全詞,體會作者夜行黃沙道中時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讀出詞獨有的韻味。
(四)、讀透——與時空對話。
同學們,學詞的最高境界是讀透它。讀透就是要求我們在讀詞時,一邊讀一邊想象詞中所描繪的景象,做到詞圖合一,身臨其境。這首詞為我們展示了兩幅美好的畫面,讓我們再一起來感受感受,愿這美好的境界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里——齊讀全文。
(五)拓展延伸。
六、課堂總結,升華情感。
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每一一首宋詞都像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婉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描寫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勝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跡壯景,但是這支醉人的鄉間夜行曲卻讓我們得到了一種美的享受,喚起了我們對農村田野風光的熱愛。讓我們感受到美就在我們身邊,放開我們的歌喉歌唱美,拿出我們的畫筆描繪美,作一首小詩吟誦美------盡情的表達吧!
七、說板書。
板書是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是對知識的高度概括。為了起到示范導學、質疑解難、活躍思維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模板16篇)篇十三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田園詩作之一。在這首詞中我們可以欣賞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幾十個字,卻為我們營造出一個清新可人的夏夜無眠的意境。它語言自然樸素,一改辛詞豪放不羈,金戈鐵馬的氣勢,以清新、帶著泥土的芳香,讓我們看到了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圖。辛棄疾曾兩次罷官,四十二歲至六十二歲,隱居在上饒(今屬江西省)的帶湖,前后將近二十年,當時的辛棄疾潛心研讀莊子和陶潛的的文章。這首詞與《清平樂村居》都是詞人在這個時期寫的。西江越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黃沙,就是黃沙嶺,在上饒西部。詞中描寫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閑適心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上片寫的大約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彌漫著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出來納涼的人們在談論著今年的豐收。詞人在夜行中見到、聽到這一切,他內心的喜悅是可想而知的。這些描寫在藝術上也是很動人的。從一方面看,詞人正是用農村夏夜里特有的聲音蟬鳴、鵲啼、蛙叫、人聲來渲染歡樂的氣氛;從另一方面看,這些聲音又全都是從夜行人的聽覺中反映出來的,他能清晰地聽到這一切,反過來又表現了夏夜的寂靜。這正是寓靜于動的寫法,能夠引起讀者豐富的想像。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下片寫的是后半夜的景象:烏云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當詞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說來也巧,當他急急忙忙轉過溪頭時,一眼就看到了他過去曾經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邊。不用說,詞人這時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這首詞上片寫景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不是身歷其境的人是不容易體會到的。
這首詞,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氣氛(通常叫做景),表達出一種親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簡稱情)。這種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一個藝術的形象。藝術的形象的有力無力,并不在采用的情節多寡,而在那些情節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為觸類旁通的據點,四面伸張,伸入現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我們說中國的詩詞運用語言精煉,指的就是這種廣博的代表性和豐富的暗示性。
二、教學難點、重點。
對本詞來說,學生對鄉村生活,尤其是夏夜的鄉村,沒有表象積累,更沒有情感體驗。面對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著工業文明的成果長大的孩子,如何幫助他們通過詞作里對景的描寫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略夏夜農村的清新恬靜之美,品味詞作樸實的語言描摹等文學表現手法,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三、教學設計理念:
舉象顯情、借象悟情,實現古詩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詩,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后的意蘊,應該緊緊抓住“詩象”這一中介,成功實現古詩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顯,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地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2、能理解句子中的關鍵詞語,用自己的話說出每句詩的意思。
3、能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景象,能體會詞中所描繪的意境。
4、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時體會作者熱愛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復習學過的詞。
在小學階段,我們已經學過好幾首詞作了,大家還記得嗎?
(毛澤東的《詠梅》、李清照的《如夢令》、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
讀起來都瑯瑯上口,而且別有一種意蘊,這也是詞這種文學形式的獨特魅力之一吧。因為詞是依據曲子填的,不同的詞牌名有不同的調,同一個詞牌名因內容的不同也有不同的情調。
2、揭題。
黃沙,就是指黃沙嶺。辛棄疾當時隱居在江西上饒帶湖,那里有一個黃沙嶺,高約50多米,深而且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灌溉農田十多畝。黃沙嶺一帶風景優美,農田水利條件很好。
請學生說說課題的意思。
辛棄疾在這隱居,一住就住了近二十年,也住出了閑情。聽說還在這建了《黃沙書院》,所以夜晚出來走走,是經常的事。詞中就描寫了一次夜行的經歷。
(二)初讀詞作。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己練讀。
3、指名朗讀交流。
指出:“見”的讀音。
(三)解詩意。
1、自己再輕聲讀讀,看看哪些句子的意思,自己可以試著理解,還可以跟同學討論討論。不懂得可以提出來。
2、交流遇到的問題,我們先來看上闋,
“別枝驚鵲”
“半夜鳴蟬”
“蛙聲一片”
3、誰能解決這些問題呢?
教師隨機引導理解這些關鍵詞語的意思。(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用語言描繪明月無言,清風無聲,但黃沙嶺的夜晚卻是寂靜中的熱鬧。)。
(1)隨機引導:
是什么驚起了鵲兒?你見過這樣的明月嗎?說說你的感受。
被驚起的鵲兒此刻在干什么?
此刻的蟬鳴會與白天一樣嗎?
田野里稻花飄香,令人陶醉。此的青蛙們在說些什么呢?
(3)在這樣的一個夏日月夜,作者在夜行時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還感受到什么?如果你就是作者,你能不能來給大家說說你夜行黃沙道時的所見所聞,還可以加上所感。
(4)這樣的夏夜,作者真是不虛此行,讓我們再來一起讀讀上闋。
誰先來讀一讀。
再指名讀、起度。
字里行間都流淌著一個字:“愜意”,“快樂”。再次朗讀上闋。
4、學習下闋。
(1)解決關鍵詞,
“七八個星”
“兩三點雨”
“舊時茅店”“路轉溪橋忽見”
(2)詞人在路上一路走一路賞,一路樂,可夜行忽然又發生了一點小插曲,你能不能把他連起來說說呢?能把內心的想法說出來更好。
(3)大家理解的真不錯。這“一急一喜”,讓夜行更有了一種情致,誰把下闋連起來讀一讀。
指名讀、齊讀。
(四)誦讀悟境。
學習整首詞作,似乎跟隨作者一起夜行。與剛上課時比較,相信已經有了不同的體會或者更深刻的體會,或者已經有了新的認識。我們連起來再讀讀全詞,還可以邊讀邊想象,便讀邊體會。
1、學生練讀。
2、指名朗讀交流,并說說自己現在的體會。
教師隨機捕捉“這次夜行留給你最美好的記憶是什么?”
3、齊讀。
4、背誦。
(五)作業。
1、展開想象,把作者的夜行經歷寫下來。
2、收集田園詩詞,進行賞析比較。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模板16篇)篇十四
這篇課文是一首詞。詞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是夏夜在黃沙嶺上所見到的美好景象,表達了詞人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這首詞分為上闋和下闋兩部分。詞的上闋描寫的是黃沙嶺夏夜清麗喜人的景象,下闋描寫了黃沙嶺上輕云、陣雨的天氣變化以及詞人的愉快感受。
二、設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遵循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感悟”的教學原則。通過創設學習詞的美好的意境,引導學生融入想象,自讀自悟,勾勒畫面,相互交流,體會意境。在自讀、精讀、熟讀的基礎上,自主合作,開展活動,展示學習成果,獲得更深的體驗。通過課后搜集辛詞,吟誦辛詞的活動,拓展學習的時空,實現“大語文”教學理念。
三、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開展多種語文活動。
3、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一、讀通——與文本對話。
課前: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的一顆巨鉆,她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妍,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同學們,在你們積累的宋詞中,你最喜歡哪一首,能背給大家聽聽嗎?學生自由背誦。
1、語言導入:課前,同學們已經背誦了不少詩詞。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今天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近宋詞,領略它獨特的魅力。(板書課題)。
2、誰來讀讀題目?從這首詞的題目中,你有什么發現?(學生自由說,如這首詞的詞牌名,黃沙道是哪里,整個題目的意思,對作者的了解等)。
相機介紹黃沙嶺及作者:黃沙,地名,就是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面,那兒風景優美,農田水利條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愛國詞人辛棄疾,曾遭貶職,那兒多年閑居,對那一帶非常熟悉。
3、下面先聽老師來讀讀這首詞(出示這首詞,教師范讀。)。
4、請同學們自由地練習朗讀這首詞,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學生練讀,教師巡視指導)。
5、師激勵學生讀:“課堂上,最美妙的聲音是你們朗朗的讀書聲。想不想展示你們美妙的聲音?”(生:想)。
6、為了展示你們最佳的讀書效果,老師給你們一點友情支援好嗎?請看屏幕(出示:出示這首詞,已劃好了節奏。)。
7、指名配樂朗讀,相機評價。
8、男女生比賽讀。(讀前互相鼓鼓勁兒)。
二、讀懂——與作者對話。
過渡:讀通詞是學好古詞的序幕,讀懂詞,讀出詞里所包含的意思,這才是學習詞的正式開始。詞就像一杯濃濃的咖啡,需要細心品味,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仔細品味一下吧!
(一)品讀上闋。
出示: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自讀自悟,走到辛棄疾的身邊去,做他的同行者,調動起你所有的感覺器官,欣賞這美麗的夜景。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模板16篇)篇十五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溪橋一作:溪頭)。
創作背景。
辛棄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干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彈劾罷官,回到帶湖家居,過著投閑置散的退隱生活。辛棄疾一直重視農業生產和同情民間疾苦,這于辛棄疾閑居上饒帶湖期間。
賞析。
這是辛棄疾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開始到上饒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詞作。詞中所說的黃沙嶺在上饒縣西四十里,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畝。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也是農田水利較好的地區。辛棄疾在上饒期間,經常來此游覽,他描寫這一帶風景的詞,現存約五首,即:《生查子》(獨游西巖)二首、《浣溪沙》(黃沙嶺)一首,《鷓鴣天》(黃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詞。
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造。
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不過,詞人所描寫的夏景并沒有就此終止。如果說詞的上闋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繪,那么下闋卻顯然是以波瀾變幻、柳蔭路曲取勝了。由于上闋結尾構思和音律出現了顯著的停頓,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盡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于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后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模板16篇)篇十六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表現了夜行鄉間的樂趣。全詩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表現了詩人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此詞中所說的黃沙嶺在上饒縣西四十里,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畝。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也是農田水利較好的地區。辛棄疾在上饒期間,經常來此游覽,他描寫這一帶風景的詞,現存約五首,即:《生查子·獨游西巖》二首、《浣溪沙·黃沙嶺》一首,《鷓鴣天·黃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這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的這首詞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造。
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不過,詞人所描寫的夏景并沒有就此終止。如果說詞的上闋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繪,那么下闋卻顯然是以波瀾變幻、柳蔭路曲取勝了。由于上闋結尾構思和音律出現了顯著的停頓,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盡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于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后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里,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于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