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通過總結和反思,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國茶文化心得體會及感悟篇一
中國人視道為體系完整的思想學說,是宇宙、人生的法則、規律,所以,中國人不輕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劍有劍道,鏈摔跤搏擊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
前兩天聽到一名15的學生講中國的茶文化,娓娓道來,表演得有板有眼,不時還有一種自豪感出現在臉上,真讓我震撼和感動。震撼于現在年輕人都在玩psp、跳街舞、玩輪滑、聽r&b,專找時尚和前衛有個性的來玩,居然還有這樣一個孩子在默默的學著中國傳統的東西;感動于這個孩子在說的過程中臉上的那種驕傲與自信的表情,我想這就是文化的傳承。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我想真正品茶的人就會把茶當作修身養性的過程,當作精神上的享受。坐在落地陽臺邊,打開一本自己喜愛的書,品著一杯鐵觀音是多么的愜意的事,告別生活中的一切煩惱,在這一刻只享受茶和書給我們帶來的一切......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蔽蚁攵囡嫴璧娜艘欢ㄊ切㈨樃改?,為人友善,心地善良,心胸開闊的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茶道的核心精神也是現在社會所提倡的和諧社會吧!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倍嗪玫慕忉?,讓我們忙里偷閑享受不完全現實中的那一點美吧!感謝15歲的孩子讓更多的人有了傳承文化的想法。
中國茶文化心得體會及感悟篇二
經過這幾次關于中國茶文化的學習,我對茶的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知,也大大的提升了對中國茶的濃厚興趣,了解到中國茶的文化的歷史是非常的悠久的和很有歷史意義的,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知識和文化不是我們一時就可以了解的,所以需要以后更加深入的學習的探索,通過這次的聽課,也對中國茶的分類,地域的分布,還有一些簡單的識別,以及泡茶所需要的用具有了一些淺層的了解。還欣賞了茶藝的表演。
雖然中國茶葉的分類尚無統一的方法,但比較科學的分類是依據制造方法和品質上的差異來劃分的,特別是根據各種茶制近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淺入深而將各種茶葉歸納為六大類,即是綠茶、黃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紅茶。綠茶多酚氧化最輕,紅茶氧化最重。這六大茶類被稱為基本茶類。其代表性的分別是綠茶:龍井、碧螺春 白茶:安吉白茶、白牡丹,紅茶:金駿眉、丘山小種黑茶:普洱,青茶:鐵觀音、凍頂烏龍 黃茶:湖南省岳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茶,安徽的霍山黃大茶、廣東的大葉青等。
茶的地域分布也是非常的廣泛的,不同的區域有其各有的特色。近代,吳覺農等根據茶區的自然條件、茶農的經濟情況、茶區的分布面積大小及茶葉產品的不同種類,在1935年提出,將全國劃分為外銷茶、內銷茶二大類,13個產茶區,即外銷紅茶5個茶區(祁門紅茶區、寧州紅茶區、湖南紅茶區、溫州紅茶區、宜昌紅茶區)、外銷綠茶2個茶區(屯溪綠茶區、平水綠茶區)、外銷烏龍茶1個茶區(福建烏龍茶區)和內銷茶5個茶區(六安綠茶區、龍井茶區、四川茶區、云南普洱茶區和其它茶區)。這一劃分是根據各種條件綜合提出的,所以對近代茶葉生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不同地區,生長著不同類型和不同品種的茶樹,從而決定著茶葉的品質和適應性,形成了一定的茶類結構。影響茶的不同的原因還有受栽培歷史、勞力、社會經濟、技術力量、交通運或、飲茶習俗、生活水平等影響。
說道喝茶就不得不提起喝茶用的茶具,主要的茶具種類如下:
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興紫砂茶具,紫砂壺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當地的紫泥、紅泥、團山泥摶制焙燒而成。
2、瓷器茶具
1)白瓷茶具2)青瓷茶具3)黑瓷茶具
3、漆器茶具
4、玻璃茶具
在現代,玻璃器皿有較大的發展。玻璃質地透明,光澤奪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態各異,用途廣泛。玻璃杯泡茶,茶湯的鮮艷色澤,茶葉的細嫩柔軟,茶葉在整個沖泡過程中的上下穿動,葉片的逐漸舒展等,可以一覽無余。
5、金屬茶具
6、竹木茶具 緊接著我們欣賞了功夫茶,功夫茶,并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功夫乃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的茶具主要有這幾個:茶壺、茶杯、茶洗、茶盤、茶墊、水瓶與水缽。功夫茶的一些簡單的步驟(只能粗略的說一下)
1.茶葉放入蓋碗或茶壺。
2.溫茶,沸水沖入幾秒鐘后將茶水倒出,亦可將水依次倒入公道杯,品杯中溫一下茶具。
3.泡茶,二次將沸水沖入蓋碗或茶壺,泡茶時間可依茶或個人喜好。
4.拿起蓋碗或茶壺,把茶倒入公道杯中,公道杯上可以放置茶漏來濾掉茶葉沫。
5.公道杯的作用是把茶水的濃度平衡,待茶水適量時,再用公道杯把茶水分別倒入品杯中。
6.放松身心,舉杯暢飲。
以上的這些就是對茶的一些簡單的了解,要想更深入和更詳細的了解中國茶文化,還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和探索。就像是我們老師說的一句話“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學習一輩子也學不完,我們需要慢慢的體會和理解”!
中國茶文化心得體會及感悟篇三
有人說:茶文化屬于農耕文明,與現代化格格不入。我以為此論大謬。在我看來,茶文化在現代社會不但不會消亡,相反,還會發揚光大,為什么?因為茶無論作為一種飲品,還是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其所具有的某些特性,剛好是現代社會所需要、所缺乏的。
其一,茶是溝通最高端的精英文化與最基層的民間文化的一座橋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個說法,叫做“琴棋書畫詩酒茶”,這是中國傳統文人的七種修養,屬精英文化的至高境界,其中有茶;在中國民間也有一種說法,叫做“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老百姓過日子的開門七件事,其中也有茶。茶在兩種文化層面里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是唯一的,因此也是不可替代的。事實上,茶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扮演著溝通高雅文化與民間文化的特殊角色,它能使文人們多幾分民間情懷,也可使百姓們多幾分文人情趣。這實在是一個很可愛的角色。
本來,茶是屬于凡人的,卻被賦予如此濃重的宗教色彩。我相信,在現代社會,恐怕再也找不到像茶這樣具有宗教特性的神奇的物質了。
其四,茶是通往詩化生活的重要媒介?,F代工業文明帶給人類的最大缺失,是使我們越來越遠離大自然、遠離綠色,遠離詩意?,F代都市把市民分隔在一個個鋼筋水泥所建造的“籠子”里,割斷了人類與山水田園的聯系;現代科技越來越發達,也只能是促使人們想出越來越多的點子向大自然索取,向人類自身索取,致使人們同機器越來越親密,同計算機越來越親密,卻與我們生存其間的大自然、與我們的同類越來越疏遠。人們不禁要問:“難道我們追求現代化,就是為了換來人與人心隔壁壘,越來越像機器一樣單調、呆板嗎?”這種情況已經引起西方許多智者的擔憂。德國思想家海德格爾就此提出一個有名的命題,叫做“人需要詩意的安居”。這成了許多發達國家的人們一心追求的理想境界。今天,中國各地(包括臺港澳)茶文化的勃興,恰好反映了中國人面對現代化的挑戰和社會的急劇轉型,迫切需要以某種具有示范作用和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來平衡民族的心態,凈化和靜化人們的心靈。這個文化符號,可以是中國書畫、可以是氣功、可以是京劇,但是,我認為最廣泛和最典型的,莫過于茶——茶是最容易誘發詩意的精靈,它與詩歌、音樂、書法、繪畫等等藝術形式自古就是相通的,無論哪種藝術形式與茶融合,都可以平添幾分詩意,使人脫俗近雅。
其五,茶是東方倫理和東方哲學的集中體現。中華文化非常重視將倫理道德滲透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去,而茶恰恰充當了這樣的中介。日本茶道講究“清、靜、和、寂”;中國臺灣的“紫藤茶藝”講究“正、靜、清、圓”;中國茶學大師莊晚芳教授提出的“中國茶德”講究“廉、美、和、靜”……這些精辟的概括,無不體現了東方人在茶身上所寄托的理想境界。它們是茶德,是倫理,同時也是哲學。周渝先生曾提出中國茶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而耐人尋味的是,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臨終之前口述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華文化對人類所作出的最大貢獻,他說:“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觀念(指“天人合一”——引者注)實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并強調“我深信中國文化對世界人類未來求生存之貢獻,主要亦即在此?!卞X先生的這段話被中外學術界稱為他的“文化遺囑”。我在這里并不想把茶文化抬舉到不適當的高度,但是,在體現“天人合一”這一點上,茶的確是達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最高層次。
現代人如果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以上五點,自然會做出自己的一個理性選擇,那就是如當年趙州僧人所倡言的:“吃茶去?!?/p>
中國茶文化心得體會及感悟篇四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實踐萬物皆有陰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調,保全大和之元氣以普利萬物才是人間真道。陸羽在《茶經》中對此論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陸羽不惜傭金二百五十個字來描述它設計的風爐。指出,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梢娢逍姓{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學基礎。
儒家從“大和”的哲學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是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現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贊嘆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為“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二、“靜”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徑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秘?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澡雪精神,鍛煉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個——靜。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鼻f子說:“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愛貓撲.愛生活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老子和莊子所啟示的“虛靜觀復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
道家的“虛靜觀復法”在中國的茶道中演化為“茶須靜品”的理論實踐。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為物,……沖淡閑潔,韻高致靜?!毙斓澢洹肚镆乖嚥琛吩娫疲红o院涼生冷燭花,風吹翠竹月光華。
悶來無伴傾云液,銅葉閑嘗字筍茶。
梅妻鶴子的林逋在《嘗茶次寄越僧靈皎》的詩中云:白云南風雨槍新,膩綠長鮮谷雨春。
靜試卻如湖上雪,對嘗兼憶剡中人。
詩中無一靜字,但意境卻幽極靜篤。
戴昺的《賞茶》詩:自汲香泉帶落花,漫燒石鼎試新茶。
綠陰天氣閑庭院,臥聽黃蜂報晚衙。
連黃蜂飛動的聲音都清晰可聞,可見虛靜至極。“臥聽黃蜂報晚衙”真可與王維的“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幽”相比美。
蘇東坡在《汲江煎茶》詩中寫道: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寫時聲。
枯腸未易禁散碗,臥聽山城長短更。
生動描寫了蘇東坡在幽靜的月夜臨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稱描寫茶境虛靜清幽的千古絕唱。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升華凈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得一靜字,便可洞察萬物、道銅天地、思如風云,心中常樂,且可成為男兒中之豪情。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我們常說:“禪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靜為本,以靜為美的詩句還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陸鴻漸采茶相遇》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復叢生。
采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
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
寂寂燃燈夜,相思一磐聲。
這首詩寫的是境之靜。
宋代杜小山有詩云: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寫的是夜之靜。
清代鄭板橋詩云: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寫的是心之靜。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課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微??梢哉f:“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中國茶文化心得體會及感悟篇五
路的前方是旅途的延伸,是美麗的風景,也是愛的存在。
就在昨日晚上我們觀看了電影《愛在前方》,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觸很深,不禁使我感動到潸然淚下。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爺爺帶著毫無血緣關系的小衫,長途跋涉、歷盡艱辛尋找媽媽的故事。電影的主人公小衫一開始是個很頑皮的孩子,但在尋找媽媽的路程中,他也改變了許多,最終成為了一個善良、關心家人的好孩子。在這一路上,爺孫倆經歷了重重困難,但他們也得到了許多愛心人士的幫忙,最終他們最終找到了小衫媽媽,她叫作徐萌。但最終卻得知徐萌不是小衫親生母親,小衫和爺爺只好回家去了??吹竭@一幕的徐某為此感到慚愧,于是就為自我以前犯下的錯誤去公安局自首了。
認識了主人公小衫,我不禁觸景生情。回想這幾年,我又何常不是像小衫一樣的任性固執呢?家人對自我的告誡被我當做了“嘮叨”,家人對自我的關心卻又被我當做了“麻煩”。
父母又何嘗不是像小山爺爺對小珊那樣對待我呢?在我還幼小的時候,父母教我蹣跚學步,教我牙牙學語;在我生病的時候,父母那體現體貼的話語,對我用心的照顧;在我受到挫折的時候,父母那安撫的神態,對我一次又一次溫柔的撫慰……而我卻把這些關心都丟在一邊,一心只想玩個痛快。此刻仔細想想,如果我離開了父母,我該怎樣辦?我該依靠誰,只想偷罵自我一頓,如果世上有賣后悔藥就好了。我必須不會再那樣任性,必須不會再去一次一次用尖利的言語去傷害父母,想想真是后悔。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愛就是家人對自我的那一句句切語,愛就是家人對游子的那些叮嚀,愛就是家人對孩子成長的企盼。此刻,讓我們一齊付諸行動。將那顆感恩的心獻給家人,讓那顆感恩的心永存人間。愛的道路其實并不遠,因為前方就是愛的存在。
中國茶文化心得體會及感悟篇六
國家說:風里雨里,我們挺你。
我們常說:雖千萬人吾往矣。
我們現在說:雖病毒兇猛吾亦往矣。
正應了那句老話:“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蔽錆h有難,四面八方的白衣天使昂揚請戰,已有17支隊伍來到這里幫忙,八方四面的醫用物資奔赴武漢支援,一批批,一趟趟運到湖北,全國各地的愛心人士、志愿者發起慈善捐贈為渡難助力。同行前來并肩作戰,快遞公司開啟綠色便捷通道,有能力的志愿者幫忙募集物資,普通老百姓老老實實待家里不添亂。武漢你看呀,全國人們關心支持你們,我們是你最堅固的盾牌。
我們在圈外過年,武漢,在圈內幫我們過關。武漢,加油,武漢,挺住。我們都在努力,我們并沒有放棄你。春天已經在路上了,有些事情我們還是要相信一下,比如沒有過不去的坎和冬天,也沒有來不了的春天。所以,請你們照顧好自己請堅持下去。春天見,是全國人民的祝福。
等挺過這個冬天,等春天來了,等疫情煙消云散,我們還一起去武漢吃熱干面,一起去武大看櫻花,去珞珈山看你們指點江山,聽你們大聲說,我信了你的邪。請記?。何覀儛勰銈?,不止在今天,更在未來生命中的每一天,“熱干面”,頂住,我們挺你!
中國茶文化心得體會及感悟篇七
眼前,有一雙手,有點黑,還有點粗糙。粗大的指關節邊布滿了老繭,每一個都是歲月,是滄桑。相比那些白皙豐滿的手,它顯得那么“不堪入目”,但卻有一種剛強,一種無限的力量!
這雙手屬于一個叫魏大有的守邊人。他24歲來到邊疆,用五十年如一日的初心詮釋了一句話:祖國的領土,在我們手里,一寸也不能丟。斜陽草樹,狼野牛羊,每天數十公里的路,走在祖國的邊疆。新中國剛剛成立,河山還未重整,是多么需要這樣一些人帶著雙手,來建設邊疆,捍衛國家尊嚴。
當他用自己的雙手搭起第一根房梁的時候,就決心要在邊疆扎根。根是什么?說不清,也道不明。但他依然告訴自己,這是一條艱難的路,只有用頑強的毅力走下去,祖國的命運才能掌握在中國人民自己的手中。因此,當界河要改道,他握緊了手,扛起了麻包;當鄰國欲跨過邊界,他握緊了手,端起了槍;當邊境豎起了中國的石碑,他握緊了手,卻流下了清淚。他的手里究竟是什么,沒有什么,只有一個被握緊了的“守”。“守”是什么?寶蓋頭下的寸,魏大有就是用“手”“蓋”住了祖國邊疆的每一“寸”土地。哪怕是一絲塵埃,那也是中國人的!
當部隊向他借每天早上他升起的國旗,他靦腆地說:“那……都褪色了!”可褪色的只是國旗,他的精神永不褪色,但國旗褪色了又何妨?他,魏大有,一個守邊人,早就用他的初心,他的靈魂為國旗鍍上了一層更璀璨的紅光。守邊人,早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名稱,而是一種精神,一種榮譽,更是國家尊嚴的寫成。是呀!中國的領土在我們手里一寸都不能丟!說得好!這是一個國家的堅定信念,一族人民的精神依靠,更是一類用生命去澆灌它的人的手中守!
這一雙手,告訴了我們祖國的邊疆之路應該這樣走;這一雙手,告訴了我們,祖國的每一寸土地應該這樣守。忽然地,覺得這一雙手真得很偉大,充滿了力量,充滿了擔當。它為我們點亮了新中國成立后生生不息的火炬,燃燒在邊疆,燃燒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守邊人的這一雙手的背后,是建設邊疆的辛勤,更是不負青春的豪情,他們將青春的熱血通過手無私獻給了邊疆,傳給了祖國。每一個守邊人都有一雙為祖國奉獻的手,而每一個手中都握著一個堅定的“守”。或許只有走在邊疆才能真正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從前,我從不相信“只手可遮天”,可這樣一雙手,真的很“大”,“大”到可以護住祖國的整片藍天!
與守邊人的邂逅,使我有了一雙真正的手,握緊了一個守。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要傳承并發揚守邊人愛國,為國的精神。為祖國守住疆土,為人民守住幸福,為每一個從1949年走來的守邊人守住靈魂的邊界?;蛟S,此時我的雙手還略顯稚嫩,但它們已有了一股蓄勢待發的力量。只要祖國需要,人民需要,必當貢獻畢盡,在所不辭!如愿以血薦軒轅!
守邊人手中的,是一類人一生的字眼,是一個民族不屈的字眼,是一個國家永恒的字眼!
中國茶文化心得體會及感悟篇八
我采訪過不少先進事跡報告會,這次,第一次從臺下采訪改成了臺前宣講,向大家介紹我認識多時的采訪對象毛卓云。
老毛的戰場沒有刀光劍影,卻也兇險無比,他的課堂沒有講臺話筒,卻也教化心魂。高墻鐵門,是要鎖住邪惡與流毒,卻并不遮擋他將正心正行的光亮照進人性的黑暗。即使這樣的過程,如行走于堅冰,他也要破冰而行。
自從寧波市看守所設立專門的艾滋病犯監區以來,我就想去采訪,想揭開它“神秘的面紗”。直到20__年,才得到許可,走進禁區,也認識了老毛。老毛質樸、健談,平實的語言里透著鄰家大哥的親和力,給人很強的信任感。在這堅壁高墻中,他像一股暖流,他那并不偉岸的身軀,總是散發著強大的磁場,有一種無形力量。
我們媒體的報道采寫一開始定位在設立艾滋病犯監管的角度。但幾次接觸,我發現這個被大家親切地喚作“老毛”的質樸警官,才更應成為焦點。
老毛是一位警營里的學者。在12年的工作中,他幾乎每天都要和艾滋病在押人員談心,每次談話和心理疏導后,他都會將對方的心理反應、情緒變化等記錄在冊,因此也積累了大量的心得體會和研究素材,摸索總結出一套獨特而可操作的“五心法”。他五大本十幾萬字的工作筆記,無論從所耗費心血來看,還是作為可資研究的一手資料而言,都彌足珍貴。
老毛也像一位醫者。他用學到的知識首先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礙,做通了身邊相關人士的思想工作。他更在工作中,為每一名監管對象尋找和研制獨門“藥方”。
老毛還是一位師者,對在押人員,既授業又解惑。比如有一批艾滋病犯是文盲和半文盲,老毛就給他們準備了紙筆和課本,還手把手教他們寫字認字,給他們講道理說文化,監室成了文化補習班。
老毛更是一位善者。病犯對老毛如父如兄如師如友的信賴,稱老毛為“毛校長”“毛老師”“毛爸爸”,無疑是因為老毛的善心和善行。無論是擁抱狂躁,安撫哭泣的病犯,還是陪著病犯盡孝,善心和善行總是相輔相成。而每一次接近病犯,都如同接近黑色的魔障啊。
當然,老毛用時間和實踐證明了自己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忍者。12年來,監區里的在押人員一茬茬地換,不換的,是老毛。他很喜歡一句話,“簡單的事情重復做,你就是專家;重復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這幾乎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踐行初志的最佳總結。
老毛無私無畏、坦誠質樸、真心善行,他也正是千千萬萬普通警察砥礪前行的代表。記錄這樣的人民警察是一個記者的責任與使命。我很慶幸,能認識他,用我的筆記錄講述他的故事。
中國茶文化心得體會及感悟篇九
在這組最新曝光的劇照中,身著黑色棒球服、搭配復古水洗牛仔褲的林柏宏,化身社交達人,頗具“浪子”氣質;穿上機師服的林柏宏自信駕駛直升機,最帥機長已然上線;面帶傷痕、眼神堅定的林柏宏,多了份歷經生死之后的釋然。多變風格無時無刻不在牽引著粉絲的心。
為了將角色的兩面性塑造得更加真實,林柏宏可謂煞費苦心:在酒吧中談笑風生的他,從容自在如魚得水,仿佛這天地間于他無大事;珠峰上遍體鱗傷的他,滿臉堅毅,為了隊友的生命奮力一搏,讓觀眾看到他“吊兒郎當”的外貌下靠譜可信的一面。這場不斷變幻的冒險之旅也在不斷豐富這個鮮活的人物,個中精彩還待電影上映后去影院親自感受。
張靜初所扮演的小袋子,在劇中可化身為"拼命三娘",為愛而不斷勇敢的去闖。雖然其身材瘦弱,但還是展現出了巾幗不讓須眉那種更為堅強的毅力,而且還是無限"爆發"的,也令我感覺其可是"勞拉"上身了。
而張靜初在各位男士面前,只要有打斗場景,就顯得那么的"弱不禁風"。開始會令人感覺"有點怪",但劇中的角色就是一班攀登人士,并不是什么特工人員,但上演的可是有點特工性質的任務,所以在劇情方面,明顯就是反轉又反轉的。
說到劇情,整個故事個人感覺還是算有條理性,導演是把整個故事相對有邏輯的敘述出來,各方面的目的到最后都浮現出來,讓大家從"蒙在鼓里"逐漸"真相大白",劇情的骨骼還算是有板有眼的。
而整片給人的感覺也可以形容為"成也雪山、敗也雪山",主要就是時間線的問題。尤其是最后一個攀登的主體場景,明顯是設定一個倒數的時間,但這個倒數的時間完全令人沒有一點感覺,甚至時間到了,也沒有任何緊張感。
另外,多場雪山上的情景明顯是連貫的不太好,很多場景是突然來又突然而去,看得令人有點"摸不著頭腦",甚至令人越看越多"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