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1500字篇一
曾經,我以為老爸重男輕女,因為自己是女孩而自卑;曾經,看到同窗被高等學府錄取而自卑;曾經,因為自己出生在鄉村而自卑;曾經,因為自己身材矮小而自卑。盡管我外在樂觀,但骨子里的自卑,一直困擾著我……
在不斷的成長過程中,有些自卑能被我正確認識、正確對待了。比如,我能成為老爸老有所養的依靠;比如,我通過努力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比如,我因為有了在農村的生活經歷而更加珍惜生活,比如,當我看到身體有缺陷的生命。阿德勒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要正確認識自卑,用適當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處自卑的根源,你就會有一次超越。
當你為自己的不優秀而自卑時,你就會開始有了努力的斗志。在努力的過程中,你首先會把讓你產生自卑的人或事當做你的奮斗目標,在追求這個目標蛻變的過程中,必然經歷無限痛苦與折磨,就像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老鷹。它一生的年齡可達七十歲。當老鷹活到四十歲時,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抓住獵物,它的啄變得又長又彎,羽毛長得又濃又厚,它必須做出困難卻重要的決定!
歷經一個十分痛苦的蛻變過程——一百五十天漫長的磨煉。如果老鷹不進行蛻變,只是一味自卑,不超越自我,不超越自卑,就不會有后來神鷹一般的三十年歲月!鳥類都能如此,偉大的人類應該更勇敢!“人生就像激流,不遇著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波浪!”只有經歷蛻變,才能展現更優秀的自己。
自卑可以有,超越自卑必須有!能夠超越自卑的你,會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1500字篇二
花了三天時間看完了阿德勒《自卑與超越》。這是一本簡單易讀的心理學書籍,剛開始讀的時候,是被標題吸引,想看看是一本怎樣的勵志書籍,不知道會不會晦澀難懂自己讀不完,讀起來易懂輕松,還有很多案例,讓我一直有趣味讀下去。
書中說一個人的性格在六歲前就形成,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對于個體性格特征影響的重要性。書中強調合作性的重要性,一個人具有合作的能力,就能愛護別人,關心別人同樣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才具有生活的意義。書中講到一些人具有性格缺陷:外貌特征具有缺陷被忽視的人和外貌優秀被溺愛的人。兩者都是在成長過程中忽視或者過度關心而失去合作能力,無法與社會溝通生活的人。
摘抄書中印象深刻的句子如下:
所有真正生命意義的真正標志:可以與他人分享,且得到絕大多數人認可。但凡人們認為具有“生命意義”的人或事,都具有此共性。
經驗并非成功或者失敗之母,我們的生活經驗對我們沒有太大用處,起決定作用的是我們賦予經驗的認知和意義。
只有渴望將自己融入社會整體而不是只關注自己的孩子,才能成功學會如何補償自己的缺憾。只是想逃避困難的人,必然會落后于他人。
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意識到他要面對一個他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表現出的無所適從。
只有夫妻二人都將對方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的時候時,雙方才有可能產生真正的合作,才會給予對方真正的愛。
生命的意義在于樂于關注他人,渴望成為社會大家庭一員,夢想著為人類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6歲以前性格基本形成。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1500字篇三
最初知道《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是因為一篇公眾號文章,文章作者在文中推薦大家去看。當時我看到這個書名,特別好奇,對于一個深知自己有自卑情結的人需要如何超越呢?于是,我翻開了這厚厚的200多頁。
整體看下來,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本書的內容不復雜,但是思想還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認真讀下來,心胸會變得豁然開朗起來,不會再糾結于一點不放。這于我的確是有幫助的。
但要說超越,我也說不上來。因為整本書并沒有什么體系可言,它包含了很多方面,比較松散。我在讀每一個方面的時候會將書中的理論往自己或身邊的人身上套,似乎如書中所說,似乎又不完全是這樣。
比如說童年記憶,我想來想去也想不到很多有分析意義的童年記憶。或許有部分人童年記憶深刻,很有參考意義,可是對于記憶沒那么深刻的人又該如何解析呢?
書中還列舉了很多被慣壞的孩子的例子,我也想到了親戚家不愿讀書不愿出門的孩子。父母的嬌慣和放縱,學校老師的忽視,使得孩子的社會興趣和合作精神極度缺乏,從而變得不那么正常。當然,一個人的人格形成,并不僅僅只有這些,阿德勒還列舉了青春期的影響,社會環境的影響等。
由于年代久遠,阿德勒的一些思想與現代的思想必定存在差異,但是把這本書當成現代某些雞湯文的集錦是萬萬不可取的。就拿他提出的男女在婚姻中需合作,互助互愛的觀點來說,這在現代也是不過時的。
其實總體看來,阿德勒是想把自卑當作一個核心,然后用設法去補償,但書中提到自卑的地方并不多,對一些個體的分析也不是那么嚴謹。不過整本書的思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觀點都具有啟發性,方法論也總是積極向上的,應當算得上是一本好書。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1500字篇四
閱讀這本書的初衷是明白什么是自卑,如何超越它,如何幸福地生活。
自卑就是當你發現自己在有些事面前無能為力,但是別人做的很好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落差感。
關鍵在于你如何面對自己對一些事情的無能為力,關鍵在于你如何看待生命的意義。
本文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既然一個人無法脫離其他人而獨自生活,那么生命的意義也必然存在于自己和他人的關系當中。所以你必須要學會與他人合作,將生命的意義從滿足自己的優越感調整到如何在合作中奉獻自己的力量。
一方面,當你把注意力從自己的優越感轉移到如何在合作中奉獻自己的力量時,自卑就會淡化,另一方面,在遇到問題時,你會選擇合作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而不是在心理上合理化自己的無力感,避免心理上的惡循環。
如何在社會中合作,如何提高自己合作的水平,如何在奉獻自己和滿足自己之間做平衡,是我下一步想要探討的主題。
本書還提到了如何和朋友相處,如何看待犯罪,如何看待婚姻和愛情,在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自的作用。
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開始轉向如何在社會中協作,如何主動的去生活和熱愛他人,如何和自己的自卑感和諧相處,真的是很有深度的一本書。
雖然由于時代不同,書中的有些觀點和現在的一些價值觀有些沖突,但作者對社會以及人性的探討卻仍然給我很多啟發,感謝這本書。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1500字篇五
自卑是什么,作者阿德勒在本書中提出的定義是,“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情緒便是自卑。”人類生活在“意義”之中,每個人為自己構建的“生活意義”各不相同。但是,思考生活的意義,不能忽略三個基本事實:
(1)人類生活在資源貧瘠、物少人多、競爭激烈的地球上;
(2)個人很脆弱,受到種種限制,在多數情況下無法單獨地完成自己的目標。假如一個人孤零零地活著,并且想只憑借自己的力量來應付一切問題,他只能面對失敗和滅亡;
(3)人類有兩種性別,個體和人類集體生命的存續都必須依賴于這一事實。由于這一事實的存在,人類社會才產生了愛情和婚姻這兩種聯系。
人類生活在“意義”之中。我們一生中所經歷的事物并不僅僅是單純的事物,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事物對我們人類的意義。即使是我們生存的環境中最簡單的事物,人類在接觸它們的時候也是從自己的角度作為出發點來看待它們的。
如何超越自卑?作者是從教育者和治療者的角度討論這個問題的。作者否定了遺傳或者性壓抑決定性格的觀念,認為自卑是有希望被糾正的。作者認為人們需要判斷哪些行為其實是自卑的表現,患者的潛在愿望是什么,患者的哪些早期經驗造成了現在的錯誤反應模式,然后向患者指出錯誤所在,鼓勵其建立正確的反饋模式——即作者通篇強調的“合作”,以達到一種利人利己的普世價值。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卑感吧!我認為人類應該不斷加強自己的心理素質,不斷改變,提高自己。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1500字篇六
“當一個人遇到他無法解決的問題卻深信自己能夠解決時,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結。”——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忘了是哪兒聽到的,自己卻深有體會的一句話:
“一個自卑的人,必定也是一個自戀的人。”
初時聽到這句話是嗤之以鼻的,我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別人,怎么會是自戀的人呢?但是,不斷地思考之后,卻發現這就實情。正如阿德勒在他的《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所說的。“當一個人遇到他無法解決的問題卻深信自己能夠解決時,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結。”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自己無法解決的,但為了讓自己“爭口氣”,不想讓自己顯得很沒有價值,于是強行要求自己去做,卻發現自己做不來。接著,便會羨慕,甚至嫉妒那些會做的人。久而久之,便開始對自己失去信心,卻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行要求自己去完成本不能完成之事。
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會產生自卑,大概就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了。
大概也是因為“我無法解決,卻相信自己能夠解決”這樣的一個信念,才會有“自卑的人,必定是自戀,甚至是自大的人”這樣的說法吧。
生活在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們自己本身無法完成的。我們要學會的,就是去接受自己“無法完成”這樣的一個事實。一旦接受了這樣的一個事實,那么很多內心沖突就會緩解下來,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差距也會縮小。我們也就會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且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去獲得自身的存在感、價值感等。
當你去接受了這樣的一個事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是懂得了“自卑”所賦予你自身的涵義,那個時候,才能實現真正的“超越”,而且這種超越,絕對像開了掛一樣,讓你“扶搖直上九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