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寫讀后感有助于我們對作品的賞析和評價,同時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文化、歷史、社會背景等方面的內容。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些讀者們的讀后感,看看他們是如何通過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
蓮花香片讀后感(優秀15篇)篇一
12月24日安妮寶貝的《蓮花》,述說的是兩個年輕人徒步走到墨脫,期間所發生的事情。由于最近中國唯一沒有公路通往的地方――墨脫,已經成功通公路了。便想起這本小說。
《蓮花》,描述了前往墨脫的所見所聞,期間的險境,自然,都讓我一度想要去看看。不過,還是沒有書中人的信念與耐力。書中的主人,善生和內河從小一起玩,一起長大,一起經歷喜與悲。但是,隨著人的成長,他們各自經歷了坎坷與悲劇。對于善生,內河,我無法判定他們是幸運的或是不幸的。蕓蕓眾生,有幾個人能找到直抵心靈的朋友?真正懂得對方的心,體諒對方,照顧對方,無需言語的表達,一個表情,一個眼神即可明白心中的感情,或許,現實的人正在苦苦地追求著這樣的精神伴侶。
然而,我覺得善生與內河太冷靜,太理智,以至于無法享受普通人“麻木”的幸福。所以,他們都無法得到來自對方給予的自己所要的真正的幸福。善生的兩次婚姻均沒有愛情,第一次只有功利,第二次只為結婚而結婚,他沒有把任何一個女人放在心內,這樣的婚姻注定是要失敗的。在善生決定到墨脫探望內河,感受到了善生心中對內河的真摯,不滅的感情。墨脫,正是善生和內河兩人感情的棲息地,沒有雜質,純凈。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蓮花香片讀后感(優秀15篇)篇二
“生是過客跋涉虛無之境。”
看這本書的時候心里只是覺得寂靜巨大的寂靜。時光轟然碾過悲戚的故事一幕幕上演聚合離散醉生夢死死亡與奢靡的氣息仿佛破頁而出地縈繞周身。作者安妮寶貝毅然踏上行至墨脫的征程。墨脫傳說中蓮花隱藏的圣地但選擇探詢古老的神秘圣地無異于直視死亡。在路途上隨時有可能遇到塌方或泥石流而喪命生命就像一支蠟燭燃燒到根底端一陣風即可將它熄滅。
安妮寶貝就這樣摒棄塵世間的一切走向一條堅韌而隱忍的路途。《蓮花》一書中的慶昭就像作者一樣與偶然結識的紀善生共同行至墨脫。描寫旅途的同時敘述了兩人各自的往事如電影一般在眼前一一浮現。紀善生特殊的境遇使他與獨斷獨行性情乖剌執拗的蘇內河惺惺相惜。與蘇內河有幾分相似的慶昭與死亡擦肩而過從此遠離塵世喧囂在拉薩的日瑪旅館長期居住。兩人的命運似乎早已在冥冥中系于一線相遇早已注定。當他們歷盡千辛抵至墨脫慶昭才知道內河兩年前因遭遇泥石流而死亡紀善生履行了來墨脫看望她的承諾。紀善生死了我相信。書中以一種玄妙的方式隱喻了他的死亡。沒有內河的紀善生太孤獨不敢輕易摘下生活的虛偽面具。他對生命早已倦怠。他老了他累了。
涅磐即為一種超脫生死的意境。想追尋的就去追尋。不必考慮任何的負贅不必在乎任何人的言談。書中的人掙脫了一切枷鎖義無返顧地追尋真正的自由即使代價是生命也不曾踟躇。
而我是否可以像他們一樣執著且摧枯拉朽。生命短暫得如過眼煙云時光飛逝得如隙間白駒我應該把握住自己把握住真正意義上的自由。生活真正的丑惡面目是平庸。渾渾噩噩地生活一眼就可以看到生命的盡頭正如跌宕進一個意興闌珊的瑣味的夢。或許人生不過就是南柯一夢在繁復的美麗與曲折悲歡之后悠然醒轉新炊卻猶未熟。而有的人無怨無悔有的人卻蹉跎歲月庸碌一生。
我想像內河一樣我想像慶昭一樣我想像安妮寶貝一樣。讓自由成為生命的真諦踏上一條自己義無返顧的征程。
蓮花香片讀后感(優秀15篇)篇三
有人說:“只有張愛珍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有人說:“她要的就是沒有一朵花,沒有一瓣眼淚送她退場,一個世紀的喧囂華麗風流云散的寓言”。
張愛玲出身貴族,才華非凡,性情怪僻,兩次成功的出走,兩次無論如何都算不得成功的婚姻,一個傳奇的女人,無數的人甚至說不清是為她的文字所折服,還是為她的傳奇所吸引。
我想正是因為她這一生的蒼涼傳奇,才寫出了如此苦的《茉莉香片》,正如一壺茉莉香片,太苦了。
這個故事是發生在香港——一個華美的但是悲哀的城。
主人公聶傳慶的出生和張愛玲差不多,他的'家令他厭惡,父親的蔑視,繼母的譏刺,都令他抬不起頭,再加上言丹朱的身世,他覺得自己是這世界上最倒霉的一個人。他幻想著自己如果是言子夜的兒子,那他現在的生活一定很幸福,所以他恨言丹朱,認為有了她才沒有自己。以至到最后傳慶有了要丹朱死的念頭,。當我讀到“他用一只手臂緊扶住她的雙肩,另一只手工勞動和就將她的頭拼命地向地按,似乎要她的頭縮回到腔子里去”。我感受到當時傳慶多年的怨恨發了。身世的卑微,命運的坎坷,生活的不如。一下子全涌出了這個未曾了解世事的少年的心,他內心的惡恨終于在這一時刻徹底釋放。他忽視了那夜滿天眨眼的星星,看不到他眼前那個美麗善良的姑娘,心中濃烈的怨氣讓他透不過氣,忽視了一切只知道報仇。他把怨氣全部出在了言丹朱身上,言丹朱成為這一切悲劇的替罪羔羊,悲哀!
塵世有多么繁華熱鬧,張愛玲隨手輕輕一揭,卻讓我們看見繁華似錦的幕布后哀涼的人生荒漠,在一般的感覺里,蒼涼就應該是灰蒙蒙的那種,有些恍惚;有些謎離;而她的蒼涼偏不如此,五光十色的,溫暖的,舒適的,但后來總歸讓你沉下去,沉下去,成了朵云軒信箋上的一滴淚珠。成了朵云軒箋軒上的一滴淚球也不要緊,好歹仍是一個紅黃的濕暈。
張愛玲筆下的蒼涼總是濕潤的,才分外的動人。
蓮花香片讀后感(優秀15篇)篇四
安妮寶貝的《蓮花》,述說的是兩個年輕人徒步走到墨脫,期間所發生的事情。由于最近中國唯一沒有公路通往的地方――墨脫,已經成功通公路了。便想起這本小說。
《蓮花》,描述了前往墨脫的所見所聞,期間的險境,自然,都讓我一度想要去看看。不過,還是沒有書中人的信念與耐力。書中的主人,善生和內河從小一起玩,一起長大,一起經歷喜與悲。但是,隨著人的成長,他們各自經歷了坎坷與悲劇。對于善生,內河,我無法判定他們是幸運的或是不幸的。蕓蕓眾生,有幾個人能找到直抵心靈的朋友?真正懂得對方的心,體諒對方,照顧對方,無需言語的表達,一個表情,一個眼神即可明白心中的感情,或許,現實的人正在苦苦地追求著這樣的精神伴侶。
然而,我覺得善生與內河太冷靜,太理智,以至于無法享受普通人“麻木”的幸福。所以,他們都無法得到來自對方給予的自己所要的真正的幸福。善生的兩次婚姻均沒有愛情,第一次只有功利,第二次只為結婚而結婚,他沒有把任何一個女人放在心內,這樣的婚姻注定是要失敗的。在善生決定到墨脫探望內河,感受到了善生心中對內河的真摯,不滅的感情。
墨脫,正是善生和內河兩人感情的棲息地,沒有雜質,純凈。
蓮花香片讀后感(優秀15篇)篇五
有人說:“只有張愛珍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有人說:“她要的就是沒有一朵花,沒有一瓣眼淚送她退場,一個世紀的喧囂華麗風流云散的寓言”。
張愛玲出身貴族,才華非凡,性情怪僻,兩次成功的出走,兩次無論如何都算不得成功的婚姻,一個傳奇的女人,無數的人甚至說不清是為她的文字所折服,還是為她的傳奇所吸引。
我想正是因為她這一生的蒼涼傳奇,才寫出了如此苦的《茉莉香片》,正如一壺茉莉香片,太苦了。
這個故事是發生在香港――一個華美的但是悲哀的城。
主人公聶傳慶的出生和張愛玲差不多,他的家令他厭惡,父親的蔑視,繼母的譏刺,都令他抬不起頭,再加上言丹朱的身世,他覺得自己是這世界上最倒霉的一個人。他幻想著自己如果是言子夜的兒子,那他現在的生活一定很幸福,所以他恨言丹朱,認為有了她才沒有自己。以至到最后傳慶有了要丹朱死的念頭,。當我讀到“他用一只手臂緊扶住她的雙肩,另一只手工勞動和就將她的頭拼命地向地按,似乎要她的頭縮回到腔子里去”。我感受到當時傳慶多年的怨恨發了。身世的卑微,命運的坎坷,生活的不如。一下子全涌出了這個未曾了解世事的少年的心,他內心的惡恨終于在這一時刻徹底釋放。他忽視了那夜滿天眨眼的星星,看不到他眼前那個美麗善良的姑娘,心中濃烈的怨氣讓他透不過氣,忽視了一切只知道報仇。他把怨氣全部出在了言丹朱身上,言丹朱成為這一切悲劇的替罪羔羊,悲哀!
塵世有多么繁華熱鬧,張愛玲隨手輕輕一揭,卻讓我們看見繁華似錦的幕布后哀涼的人生荒漠,在一般的感覺里,蒼涼就應該是灰蒙蒙的那種,有些恍惚;有些謎離;而她的蒼涼偏不如此,五光十色的,溫暖的,舒適的,但后來總歸讓你沉下去,沉下去,成了朵云軒信箋上的一滴淚珠。成了朵云軒箋軒上的一滴淚球也不要緊,好歹仍是一個紅黃的濕暈。
張愛玲筆下的蒼涼總是濕潤的,才分外的動人。
寫那篇文章,并不是因為香片擅棋,就只是感覺棋道和茶道一樣,里面也蘊涵很深厚的禪意,令人去懷想人生,人生如棋---但是不是所有的棋都是以勝負論英雄的,圍棋中有一種無法消解的連環劫、長生劫,因為無法終局,只能以無勝負告終,是棋局中的珍局。有的棋手會因為巧遇到這樣()的棋局而欣喜莫名,其實想來也是和人生一樣,棋逢對手的人生進退才是最有味道的,可是是否能尋到這樣的對手留一局珍局,那可是機緣造化的際遇了呢。
下棋,當棋盤上無子的時候,那樣空曠的廣闊,就象人一生的起始,對于未來是茫茫無知的疑惑,長路漫漫,有平坦的大道,也有曲折的小徑,并不清楚該往何處,從第一顆棋子落下,就開始了長長的選擇的路,空曠的院落里有了足音,夢一樣的旅程開始了,人在局內,又在局外,生死的演繹,世事的糾葛,自己演出自己的故事,用黑白的棋子在棋盤上描畫著自己的影子,得失功過都黑白分明。其實,棋沒有什么輸贏對錯的分別,只有境界的高下。棋盤上顯示著一個人運籌帷幄的心胸,是否在做自己想做的人。當最后一字落下,生命就象那些被收起的散亂的棋子一樣的時候,棋盤又空了,轉眼過了一生。
都說棋逢對手,那個和你真心對弈的人在哪兒卻是個要用一生來解的謎。
愛如茉莉讀后感茉莉的假期讀后感小學生紅樓夢的讀后感
蓮花香片讀后感(優秀15篇)篇六
高貴素雅,纖塵莫染,一水獨芳的是蓮。
溫潤平和,品盡凡塵,一水獨香的是茶。
蓮開數瓣,圣潔中妖嬈著靈動的魅惑;茶散數味,質樸中淺笑著空靈的嫣然,同是芬芳美好的事物,同有悠揚清遠的寓意。
喜歡上林清玄是在某一個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清晨。柔柔的陽光透過半開的窗簾,輕輕的覆在紅木的書架上,給一個個書名鍍上了閃亮的金框,招搖著卷卷文字的幽香。
從此,喜歡上了林清玄,喜歡上了他的文字里遠離俗塵的清幽,喜歡上了他篇章里說不盡道不清的睿智禪意:佛性隨處可見,禪與人文的交融是那樣輕柔而不著痕跡,琉璃般的心,如大海一般的胸懷。
他,隨喜,隨業,隨順,隨緣。他,總希望能找到一方屬于自己的凈土。對于他而言,文學便是他的凈土。因此,他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揮一揮衣袖,便將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那一點溫情。
在他的文字里,隨處可見暮鼓晨鐘的悠遠深邃,那是仿佛空山中林棲者笑看紅塵的遠目,低吟淺唱著超脫了然的心境,在三千大世界中自得的回響著追逐功名利碌的人們無法聆聽的音符。
愛因斯坦曾說過:“生活方式只有兩種,一種是認為世上沒有奇跡,一種是認為無事不是奇跡。”認為世上沒有奇跡的人,內心是空洞的;認為無事不是奇跡的人內心是甜蜜的,還能把甜蜜分給別人。而林清玄就是那種內心有甜美的汁液,并能分享的人。他利用文學這種特殊的蜜汁與大家一同分享他的理念。他希望人能明確情感的價值,追尋美好的境界,體會文明的生活。他堅持寫作,對于他而言寫作是一種道心,苦樂如是,成敗如是,得失亦如是。書桌是他的供桌,是他的壇城,是他的朝圣,也是他的凈土,他愿以筆焚香,來供養這個世界,供養眾生,供養一切的“有情”。
他寫生活,卻又超脫于生活;寄意禪,卻又品味人生。《蓮花香片》是蓮與茶,禪與生活水天一色般完美的結合。
著禪的博大精深和寧靜致遠,香片則氤氳著茶的清香馥郁及美好經驗的提升。
禪與茶本是一味,生活與茶禪,則是無不一味。
隨手翻一翻《蓮花香片》,那茶味禪味,味味一味的灑脫就如偈語般智慧無窮的俯瞰著蕓蕓眾生的事態萬千。
誰說禪離我們的生活太遠太空?
煩躁,苦悶,憂郁時,禪是最好的解藥。
禪,是清幽的境界,比燥悶的沙漠中幽綠的綠洲來得清涼,比高山孤寺中幽長的晨鐘來得灑脫。
掙扎在生活的磨練中,忙忙碌碌也有想靜的時候。
于是想要一杯茶,苦茶。
水是透明無垢的,煙是朦朧虛幻的.,茶葉就在無垢與虛幻的沖擊下由杯底向上翻涌著舒展著干癟的身軀,然后在杯中歡喜的仰望著杯口那一片狹小的天空,興許就這樣滿足了,冒出一兩個氣泡,旋轉著寂寞的歌謠沉入杯底。
聽茶的沉吟,水的寧靜,煙的清幽,心也開始飄然。卸下沉重的包袱,才發現忙忙碌碌,一天就這樣度過,好似忙得暈頭轉向,其實是自己原本就不知方向。總以為這世上有太多事需要去做,但世界不少你一個。沒有你,太陽還是照舊東升西落。
我們有時是忙昏頭了,連自己的極限都忘記了,去追求太過遙遠的夢想,去了解不必要的事情真相。其實有的事并非事在人為,如同我們管不了云卷云舒,花開花落。太多的事不是我們力所能及的,太多的死結不是我們所能解開的,倒不如停下來歇一歇,靜下心,喝一口香茗,與禪共鳴。
禪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幻月。禪在茶里,茶在生活中。人生如茶,沉苦時要加一點清涼的菊花,激越時要加一點內蘊的普洱;在苦中猶有向上飛揚的心,在樂里不失去敏銳深刻的態度;這樣,生命的茶才能越陳越醇,越泡越香;生命的禪才能越思越深,越想越誠。
也許茶終究會變淡,但已不必介意,因為你的心中已留下茶的余韻。只要你已靜下心,那余韻就會伴著淡淡的夜光,給你愉悅的夢境。
當你從煩躁,苦悶,憂郁中解脫,精神抖擻的重新投入人生的拼搏,你不必想禪,只需記得在空閑時留給自己祥和的心境。
而禪茶之香,則飄逸在人生的點點滴滴里,那種香,是“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暗香,是“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的冷香,是“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恒久之香,一寸就有千絲萬縷。
蓮花香片讀后感(優秀15篇)篇七
點著臺燈看完了《蓮花》的最后幾頁。這一天我感覺分不清現實和自我了。也許墨脫真的是蓮的隱池,超凡脫俗,不容許有一絲塵土,連帶讀者的思緒也是那樣純凈,仿佛在天際一般。
我不明白也無法想象靈魂和肉體的不同步,也許我可以設想一下,這就如同你追尋的富裕物質生活和你的物質儲備不同步是一樣的。善生靈魂對某些東西的缺失和之后他對情感的麻木都源于他的童年。在別人眼里他是快樂的成功的,可他從未得到過內心的快樂,也許他的心靈已經沒有渴望了。內河,倒是一個執著的女子,不想說是固執,因為執著是褒義。
也許她是快樂的,也許她是在漂泊中尋找歸宿,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追尋什么,只是不斷的前行。我沒有她的勇氣和毅力,只不過我想也許每個人都一樣,誰也不確定自己最終的目的地是哪里,只是在不斷的行進過程中過著這一生。興許晚年回首,才恍然大悟,哦,原來我是這樣走完的。也許這人生再來一次,我會有不同的想法和路線,可是生命是公平的',我們沒辦法按照自己的路線前進只能不斷前行,過程中想想前面的路,回頭看看走過的路。
最后我承認看完這本書后,我有點飄飄然,分不清自我了。
蓮花香片讀后感(優秀15篇)篇八
安妮的《蓮花》上市已經有一段日子了,媒體對這個出入一直低調的女人似乎格外好奇,讓人好奇的不僅是她的書本本都能上暢銷排行榜,還有她行事獨立的'堅韌內心。《蓮花》的書評,在各種刊物上出現,而我卻始終不敢拿起筆來為她寫些什么,對于一個我視為朋友的作家,還是靈魂相同的傾訴者,都因為被《蓮花》這本書自身所散發的巨大的隱喻所喝退,我始終嗅到靜謐的氣息和不為世人所接受的事實。
姑且拋開我的一切敬畏的念頭,不得不承認,閱讀的本身就是一次完美的旅程。一段陡峭的山路誘發的心跳加劇,一條湍急水流帶來的徹骨清涼,深陷濕地的雙腳有不知落腳點的恐慌,肆無忌憚的螞蟥惡瘡,還有雨季里隨時坍塌的山體,讓每個閉合雙眼的瞬間都在祈禱下一秒的生存。穿插在娓娓夾敘的故事情節中,人物與旅行本身似乎可以看作兩個相互獨立的個體,卻又因為對旅行意義的不斷探尋,對自身及周圍復雜事物的不斷思考而相交相融。仿佛啟程的一刻,注定的不僅僅是所要抵達的目的地,還有我們注定改變的生命態度。一次旅行可以給人帶來多大的改變,我想,旅行的意義不是經歷冒險豐腴閱歷,不是游覽美景大漲談資,更不是帶回各種紀念品聯絡感情,《蓮花》把旅行定位于個人的內心自省,是我們跳出熟悉的圈子重新審視自己,并且獲得新知。
然而,當我們面對自然,卻不會因為自身渺小而畏懼,只是目的單純,不假思索,把意志作為前行的唯一動力,目的地的風景或是寄托,在抵達的一瞬,幻化成心中的答案: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并不是因其有比動物更高級的大腦,而是那種面對絕境,期待重生,崩發出的精悍的毅力和行動力。
我們太需要勇氣反駁生活強加的所謂“安全路線”,這種路線的指引,使得我們生活在越來越安全的環境中,卻又越來越迷惑的世界里。
忘記生命本原的世間行走,注定是徒勞。安妮在這本書中依舊的低調,沒有挑戰世俗的看法,只是明鏡在心,對于生命和心靈范疇的擴大認知,只適合那些靈魂相通的人來分享;而對于那些觀念里還是認為安妮的文字是華麗的不知所云的,血腥的慘烈的朋友們,有的只是靜默。
蓮花香片讀后感(優秀15篇)篇九
安妮的書幾乎都有一個同樣的字眼――死。她一直沒有放棄對死亡對生命的探索。以最平靜緩慢的口吻低吟淺唱。
就像黑暗中慢慢滲出了溫柔的光,照亮前路――通向真相的路。
安妮說,死亡是最真實的真相。她一度認為生是為了死。我不否認這種觀點,但我覺得生命因生而更加豐富,更具意義。你可以選擇你想過的生活,而不是像死亡那樣無法預知。
我不懼怕死亡,如安妮所說,死亡是一種超脫,超越肉體,凌駕于痛苦之上,向著另一個我們所不知道的世界而去。
像安妮一樣,對一切坦然接受,我們終會得到穿越生命后的幸福。
蓮花香片讀后感(優秀15篇)篇十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于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心情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
拓展閱讀:林清玄《凋零的'美》。
坐在仁愛路一家樓上咖啡屋,看著路上的菩提樹葉子,一片一片地辭別枝極,飄落下來,有時一陣風來,菩提葉竟是滿天翻飛旋舞,在凋零中,有一種自在之美。
有幾株落得早的菩提樹已經增生新葉,菩提樹的嫩葉介于鵝黃與粉紅之間,在陽光下,美麗如水月,透明似琉璃。在晶明的落地窗前,看見菩提樹的調零與新葉,使我想起憨山大師的一首詩:
世界光如水月,
身心皎若琉璃。
但見冰消澗底,
不知春上花枝。
這凋零與新生,原是同一個世界,澗底的冰雪融化了,與春景里枝頭的花開,原是同樣的美。或者,溪澗中的雪是滋潤過花的雨水與露珠;也或者,那燦爛的花顏是吸了冰雪的乳汁而輝煌的吧!
一切因緣的雪融冰消或抽芽開花都是自然的,我們盡一切的努力也無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謝,因此,開花時看花開,凋謝時就欣賞花的飄零吧!我們盡一切努力,也不能使落下來的任何一片葉子回到枝頭,因此要存著敬重與深情的心,對待大地這種無言的呈現呀!
蓮花香片讀后感(優秀15篇)篇十一
高貴素雅,纖塵莫染,一水獨芳的是蓮。
溫潤平和,品盡凡塵,一水獨香的是茶。
蓮開數瓣,圣潔中妖嬈著靈動的魅惑;茶散數味,質樸中淺笑著空靈的嫣然,同是芬芳美好的事物,同有悠揚清遠的寓意。
喜歡上林清玄是在某一個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清晨。柔柔的陽光透過半開的窗簾,輕輕的覆在紅木的書架上,給一個個書名鍍上了閃亮的金框,招搖著卷卷文字的幽香。
從此,喜歡上了林清玄,喜歡上了他的文字里遠離俗塵的清幽,喜歡上了他篇章里說不盡道不清的睿智禪意:佛性隨處可見,禪與人文的交融是那樣輕柔而不著痕跡,琉璃般的心,如大海一般的胸懷。
他,隨喜,隨業,隨順,隨緣。他,總希望能找到一方屬于自己的凈土。對于他而言,文學便是他的凈土。因此,他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揮一揮衣袖,便將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那一點溫情。
在他的文字里,隨處可見暮鼓晨鐘的悠遠深邃,那是仿佛空山中林棲者笑看紅塵的遠目,低吟淺唱著超脫了然的心境,在三千大世界中自得的回響著追逐功名利碌的人們無法聆聽的音符。
愛因斯坦曾說過:“生活方式只有兩種,一種是認為世上沒有奇跡,一種是認為無事不是奇跡。”認為世上沒有奇跡的人,內心是空洞的;認為無事不是奇跡的人內心是甜蜜的,還能把甜蜜分給別人。而林清玄就是那種內心有甜美的汁液,并能分享的人。他利用文學這種特殊的蜜汁與大家一同分享他的理念。他希望人能明確情感的價值,追尋美好的境界,體會文明的生活。他堅持寫作,對于他而言寫作是一種道心,苦樂如是,成敗如是,得失亦如是。書桌是他的供桌,是他的壇城,是他的朝圣,也是他的凈土,他愿以筆焚香,來供養這個世界,供養眾生,供養一切的“有情”。
他寫生活,卻又超脫于生活;寄意禪,卻又品味人生。《蓮花香片》是蓮與茶,禪與生活水天一色般完美的結合。
著禪的博大精深和寧靜致遠,香片則氤氳著茶的清香馥郁及美好經驗的提升。
禪與茶本是一味,生活與茶禪,則是無不一味。
隨手翻一翻《蓮花香片》,那茶味禪味,味味一味的灑脫就如偈語般智慧無窮的俯瞰著蕓蕓眾生的事態萬千。
誰說禪離我們的生活太遠太空?
煩躁,苦悶,憂郁時,禪是最好的解藥。
禪,是清幽的境界,比燥悶的沙漠中幽綠的綠洲來得清涼,比高山孤寺中幽長的晨鐘來得灑脫。
掙扎在生活的磨練中,忙忙碌碌也有想靜的時候。
于是想要一杯茶,苦茶。
水是透明無垢的,煙是朦朧虛幻的.,茶葉就在無垢與虛幻的沖擊下由杯底向上翻涌著舒展著干癟的身軀,然后在杯中歡喜的仰望著杯口那一片狹小的天空,興許就這樣滿足了,冒出一兩個氣泡,旋轉著寂寞的歌謠沉入杯底。
聽茶的沉吟,水的寧靜,煙的清幽,心也開始飄然。卸下沉重的包袱,才發現忙忙碌碌,一天就這樣度過,好似忙得暈頭轉向,其實是自己原本就不知方向。總以為這世上有太多事需要去做,但世界不少你一個。沒有你,太陽還是照舊東升西落。
我們有時是忙昏頭了,連自己的極限都忘記了,去追求太過遙遠的夢想,去了解不必要的事情真相。其實有的事并非事在人為,如同我們管不了云卷云舒,花開花落。太多的事不是我們力所能及的,太多的死結不是我們所能解開的,倒不如停下來歇一歇,靜下心,喝一口香茗,與禪共鳴。
禪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幻月。禪在茶里,茶在生活中。人生如茶,沉苦時要加一點清涼的菊花,激越時要加一點內蘊的普洱;在苦中猶有向上飛揚的心,在樂里不失去敏銳深刻的態度;這樣,生命的茶才能越陳越醇,越泡越香;生命的禪才能越思越深,越想越誠。
也許茶終究會變淡,但已不必介意,因為你的心中已留下茶的余韻。只要你已靜下心,那余韻就會伴著淡淡的夜光,給你愉悅的夢境。
當你從煩躁,苦悶,憂郁中解脫,精神抖擻的重新投入人生的拼搏,你不必想禪,只需記得在空閑時留給自己祥和的心境。
而禪茶之香,則飄逸在人生的點點滴滴里,那種香,是“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暗香,是“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的冷香,是“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恒久之香,一寸就有千絲萬縷。
文檔為doc格式。
蓮花香片讀后感(優秀15篇)篇十二
安妮法寶的《蓮花》,述說的是兩個年青人徒步走到墨脫,期間所發生的事情。因為最近中國獨一沒有公路通去的地方——墨脫,已經成功通公路了。便想起這本小說。
蓮花》,描述了前去墨脫的所見所聞,期間的險境,天然,都讓我一度想要往望望。不外,仍是沒有書中人的信念與耐力。書中的主人,善生和內河從小一起玩,一起長大,一起經歷喜與悲。但是,跟著人的成長,他們各自經歷了崎嶇與悲劇。
對于善生,內河,我無法判斷他們是幸運的或是不幸的。蕓蕓眾生,有幾個人能找到直抵心靈的朋友?真正懂得對方的心,體諒對方,照顧對方,無需言語的表達,一個表情,一個眼神即可明白心中的感情。或許,現實的.人正在苦苦地追求著這樣的精神伴侶。
然而,我覺得善生與內河太寒靜,太理智,以至于無法享受普通人“麻痹”的幸福。所以,他們都無法得到來自對方給予的自己所要的真正的幸福。善生的兩次婚姻均沒有愛情,第一次只有功利,第二次只為結婚而結婚,他沒有把任何一個女人放在心內,這樣的婚姻注定是要失敗的。
在善生決定到墨脫探看內河,感觸感染到了善生心中對內河的真摯,不滅的感情。
墨脫,恰是善生和內河兩人感情的棲息地,沒有雜質,純凈。
蓮花香片讀后感(優秀15篇)篇十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于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心情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一面,只是你要肯努力,肯為成功付出代價,才能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這是我讀了《心田上的百合花》后最深刻的感悟。
心田上的百合花》主要講了一株小百合在野草、鳥雀、蜜蜂等動植物的鄙夷下,努力地為開出美麗的花朵而奮斗;并不斷結籽、開花,幾十年后,使高達數千尺的斷崖以及周圍都開滿了百合花。人們不遠萬里來到這兒欣賞它們,但無論人們如何贊美,所有的百合都謹記這樣一句話:“我們要全心全意地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的確,只有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就比如現在的著名歌星周杰倫,他原本是一個餐廳的服務生,后來轉過很多行當,終被吳宗憲相中,到吳宗憲的公司擔任編曲人。可是,沒有哪一個歌星愿意唱周杰倫寫的歌,吳宗憲不想浪費人才,便給周杰倫出了一道難題:十天,創造五十首歌曲,然后選十首歌,自己唱,自己出專輯。于是,周杰倫徹夜不眠,奮筆疾書,終于沒有辜負吳宗憲的期望,并且一舉成名,在歌壇的地位也達到了一日千里的程度。本是一個無名小卒的周杰倫,用他那股奮發向上的力量,使他用“默默開花”來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有人說,我們并不能像那些名人那樣“用花來證明自己”,但是我們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也可以用專屬你“自己的花”來證明,自己并不比別人差。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認真聽好每一堂課,認真完成每一次的課堂作業、家庭作業,回家后及時地預習下堂課的內容,溫習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只有這樣盡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交出一份令自己、令父母、令老師滿意的答卷。只有“以花來證明自己”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價值。
一個小小的“心靈”,為了心中那個美好的愿望,竟不顧別人的冷嘲熱諷,執著地開出了美麗的花朵,用花證明了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價值。這樣的心理,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
蓮花香片讀后感(優秀15篇)篇十四
而后進了大學、談了戀愛和步入社會中,隱藏了那股俠義柔情、失去了那道主持正義的精神,也許是我的年長變得麻木不仁,更亦或是這個社會讓人變得行尸冷漠。
不幸的是我時至今日才讀到吉祥紋蓮花樓,在我最年輕的日子里錯過了激情四射的李相夷、洗盡鉛華的李蓮花;幸運的是我不用去忍受一部小說的等待,我一氣呵成仿佛又回到少不更事的年代。無論是不幸還是幸運,我都已讀完它,懵懂七分地接近了一個人物:李蓮花。
這是一個跨越十三年的背景,作者除了在四本書中穿插講了許多破案的故事,尤為重要的是在塑造一個人物,而這個人物卻是在經歷生活和時間的洗滌下重生。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氣放棄仇恨,尤其是曾經矚目受萬人敬仰的英雄。十三年前的李蓮花被內賊陷害導致與笛飛聲的比武重傷落入大海,他大難不死,曾信誓旦旦地要報此仇,至死方休。
然東海之濱,蓮花樓內,三年的生存讓李相夷蛻變成李蓮花。門主令牌換來五十兩是他又個人生的起點,江湖風云變,李蓮花從天子驕子、從錦衣玉食、從年少名隆到低調木訥、事必躬親、平凡小人。他失去了很多,如他的江湖地位、他的初戀情人甚至他賴以成名的武功、性格和氣魄。這些都是他愿意選擇的,這樣的舍棄勢必是需要極大的勇氣。
十年過去,江湖人依然將李相夷視之為傳奇、頂禮膜拜。而他卻在塵華浮世中成為了李蓮花,方多病口中的死蓮花、假神醫。他似乎變得不再有光芒、不再神勇和不再志銳,他平淡安逸、瘋瘋癲癲甚至膽小怕鬼。但不變的是他依然的俠義精神,依然心系江湖、悲天憫人。
寧愿世人能忘記李相夷,這樣的話李蓮花依舊過著他簡單而闊達的.生活,趕著牛車拖著蓮花樓,做著他的假神醫,破著奇案奇事。可是佛彼白石不肯忘卻、肖紫衿不肯忘卻、笛飛聲不肯忘,乃至天下人不忘。于是他不得不撕開他的真面目,撕開他隱忍和平靜的生活,但他已不是李相夷。
殘忍一點就是他回不去了,他不再是那個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的少年才俊,他只是吉祥紋蓮花樓的樓主、一個隨時會瘋癲死去的普通人。他祝福他的初戀和自己的兄弟白頭偕老,他忘卻了曾經的弟兄背叛、仇敵之恨,他已經徹底釋然,如他的揚州慢一樣至柔至和。
他希望天下人放過他,于是決戰那天,他辭別世人,他選擇了逃遁,不,應該是勇敢地選擇屬于他自己的生活。或許他最后失去記憶、手殘廢、眼睛失明,這一切不重要,東海之濱,做著他的漁民,偶爾和他曾經的死對頭打賭下棋。
做一個普通人,出世于江湖,忘記曾經的榮耀和仇恨煩惱。繁華盡落之際,也是人生得到本原的時刻。
故事興許簡單、橋段也比較牽強,甚至文字偶爾不曾優美,但是卻有種靈魂,讓我在書籍之中看到一個鮮活的蓮花,如癡如醉。
更多讀后感范文進入讀后感大全:duhougan/。
更多讀書筆記范文進入讀書筆記大全:dushubiji/。
【1】【2】。
蓮花香片讀后感(優秀15篇)篇十五
喝酒時用詩詞下酒并能悟出哲學的,非林清玄莫屬。
他說喝淡酒時,宜讀李清照;
喝甜酒時,宜讀柳永;
喝烈酒時則大歌東坡詞;
讀辛棄疾應飲高粱小口;
讀放翁,應大口喝大曲;
讀李后主,要用瑪祖老酒煮姜汁到出現苦味時最好。
喝酒最能悟出哲學的時候,是一個人獨斟自酌,舉杯邀明月,對酒成三人,那時便有許多文思才情滾滾而來。不知他有多少文章是喝酒之后一揮而就的?不知誰又能喝出林清玄的這番境界?不僅喝酒有哲學,喝茶亦是如此。
他最喜歡的喝茶,是在寒分冷肅的冬季,夜深到眾音沉默,獨自在清凈中品茗。對于佛教哲學,他更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向往禪師的境界:兩袖一甩,清風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步履一雙,山河自在;明珠一顆,照破山河萬朵。能將高深奧妙的佛教哲學化成優美的辭章寫成散文的,唯先生也。
從貧窮農村長大的林清玄,對人生的感覺是“籠中剪羽,仰看百鳥之翔;側畔沉舟,坐閱千帆之過。”他說人的貧窮不是來自困頓,而是來自在貧窮生活中失去人的尊嚴;認得富有也不是;人的富有也不是來自財富的積累,而是在富裕的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他在買玉蘭花時,不是買那些清新宜人的花香,而是買那些生活里辛酸苦痛的氣息。就是尋常如秋天的田野,他也能嗅到泥土散發著成熟的禾稻香氣。最平常的風景對他而言,也是山風盈袖、秋陽展顏,美在不言中。
這樣盡心融入生活并深刻的思考生活,寫出的文章讀后令人感覺到一脈溫情和馨香。有時,竟覺得自己讀的不是東方美學和佛教哲學融合的《林清玄散文》,乃是在讀林先生既柔弱剛強又寧靜致遠的靈魂。其文如蓮花開落,蕩漾一瓣幽香,滋潤讀者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