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京劇議論文題目篇一
媽媽見我喜歡京劇,就帶我去京劇表演藝術家郭老師那里拜師學藝。面試時,我唱了一首現代京劇《都有一顆紅亮的心》,郭老師聽了,哈哈大笑說:“你唱是唱下來了,但是你唱的是京歌,不是京劇。不過,你的普通話還不錯,咱京劇最講究的是字正腔圓,這是你學京劇的優勢。”接著,郭老師給我演示了一遍,哇!她的聲音是那么渾厚、嘹亮,極具穿透力,好像房頂都快被掀翻了,太好聽了!就這樣,我成了郭老師的學生。
郭老師教我唱梅蘭芳大師的經典劇目《霸王別姬·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中的旦角。一開始我老是用嗓子喊,沒法用丹田氣,郭老師告訴我:“唱這出戲,先要把高音練好,氣沉丹田,自然地找到胸腔共鳴的感覺。氣息要控制得當,不要過猛或不足,用氣要有彈性。‘嘴皮子’還要用力,嘴巴的動作不能太大……”我努力地練習著,漸漸地,越唱越有感覺,老師都夸我唱得有點兒京味了!
唱京劇,除了聲音,手、眼、法、步的招式演變也得有精氣神。郭老師教我手和眼睛要協調,眼睛要緊跟著手位。貴妃的動作是很柔美的,可是,我的動作太僵硬,手型不好看,腳步也邁得太大。郭老師笑著說:“你這是刀馬旦吧。”我紅著臉,千萬遍地叮囑自己要放松。漸漸地,我不緊張了,動作也柔軟多了。看來,學好一門才藝還真不容易呢!
郭老師還要求我每天都要對著墻“喊嗓子”,只要發兩個音:“咿!啊!”要像爬樓梯—樣從低音練起,一直“喊”到最高音。他還告訴我:“要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功夫到了,自然也就進步了!”
通過學唱京劇,我明白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道理,只要我專心致志,勤學好問,堅持不懈地練習,就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京劇議論文題目篇二
說起文化,人們往往會首先想到的是中國的國粹——京劇。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重大作用。
不論在故宮暢音閣的大戲臺,抑或是江南水鄉的“草臺”上,還是在如今個歌劇院里,一些人家的院子里,都有著戲曲的音調,有著濃厚的民族風味。
在古代,京劇表演與現實生活有一定的差距,而新文化后,京劇推出了一大批現代題材的優秀曲目,也就是所說的現代戲。此后,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迅速演變,戲曲又創編了新的唱腔,新的音樂,使戲曲藝術有了新突破。
京劇的角色“生”“旦”“凈”“末”“丑”又有四大派別。最有名的就屬梅派,梅蘭芳的戲曲藝術的喜愛,老一輩就會多一點,也許是他們從小聽著一種民族的熱愛之心吧!就說我的姥姥吧,她有一個收音機,走哪兒帶兒,她總聽不膩還跟著唱。我總會調皮的給她關上,總少不了挨罵。也許是我聽慣了滿滿的,我也逐漸對戲曲產生了興趣。一有空閑時間我們兩就對唱,雖然我不是太會,但姥姥都不在意,她卻很會唱,進而我對這門藝術有了喜愛之情,這也就是那愛屋及烏吧,即使京劇的裝扮有點夸張,但這恰恰更能突出京劇的獨特性。
京劇,傳統文化的精髓,有著無限的魅力,一些老外不也喜歡嗎?他們專門來中國拜師學藝,雖然他們不懂戲劇含義,但他們認為這是一門能提高藝術修養的藝術,依然學得很好。
是的,在北京,京劇在大街小巷都能聽到,在電視上也能看到,是北京的特色文化,是中國文化中不可丟棄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現在大都流行席卷全國,特別是近一代年輕人對京劇有極大愛好的非常少,對這種傳統文化根本沒有用心去體會,去領悟。京劇的追求與眾不同,每個動作,每句詞要高雅、完美,都要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達到京劇的最高境界,才能體現出一種真正的境界,才能體現出一種真正的高雅藝術。
所以,我們要對文化精髓不離不棄,要對傳統文化繼承并發揚下去,讓所有人都能知道,我國有一種藝術之最,讓世界都知道中國國粹——京劇,它的傳承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驕傲
京劇議論文題目篇三
也許是因為家庭熏陶吧,我的爺爺、奶奶都喜歡京劇。小時候的我經常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自然也愛上了京劇。每當看到電視上的京劇歌唱家粉墨登場,我就興奮地跟著他們做動作,唱戲詞,好像我才是這個舞臺上的主角,驕傲極了。
等到稍大一些,便對京劇有了較深的思索。你看那些京劇演員,一個動作,一個手勢便表現出了復雜的情感。你看,那一個身穿粉紅綢衣的女子,慢慢向前走著,不,應該說是飄,那動作那么輕柔,那么優雅,忽然一轉,把水袖輕輕一拋,秀眼一瞟,便表達出了待字閨中少女害羞的情感,“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來形容這個動作,是再合適不過了;再看,這一個穿著黑色、有寬大衣袖的老年男子,怒目圓睜,捋著自己的白胡子,嘴里不斷“哇哇”地叫著,便輕松地讓觀眾感受到他的憤怒;還有那鼻頭上抹著一塊白粉的小花臉,眉毛一耷拉,嘴角一上揚,笑聲一拋出,就表明他又得到什么好處或辦了什么損人利己的事兒了!你瞧,這京劇里的人物多有意思呀!
漸漸地,我開始學會從整體看京劇。我發現,從整體的角度來看一場京劇,比那單觀個人的著裝唱腔還要有意思:一場好戲之所以被稱為好戲便是因為故事情節曲折離奇,人物角色豐富生動。也許就是有陰、有明、有寬容、有自私的多樣化特點,才讓京劇屹立東方!
在如綴滿寶石的京劇天空里,我最喜歡的那顆是由程派傳人遲上秋主唱的“鎖麟囊”,這個劇目的情節十分感人,女主人公的善良、坎坷經歷讓我為之動容,小丫環的夸張動作讓我發笑,雖然情節曲折,但結局卻美滿的讓人叫好,這也是我喜歡它的原因。
我愛京劇還有另外一下重要原因,那就是那些演唱家,京劇四大名旦我略知一二,最讓我敬佩的便是梅蘭芳先生,梅先生在六十歲高齡時,仍能扮演那巾幗英雄、優雅美人,梅先生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是經過了百般磨難才成功的角色,而梅先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百折不屈,這告訴我們,無論是京劇還是人生,只要你專心投入,就會獲得豐碩的人生之果。
一個人的人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難免會有挫折的。但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人生才變得豐富多彩。我以前聽過一個故事:一個人死后在去地獄的途中,被人接到了一處豪宅,他在里面整日吃喝玩樂,無所事事,終于按捺不住空虛之感,告訴侍者,他想去地獄,可侍者卻告訴他,這就是地獄!是的,如果只是男女主角花好月圓,那這個京劇定不被人傳誦,如果人生沒有困難,沒有更高的追求目標,也不是一段完美的人生,這也就是京劇與人生的共同之處與真諦。
京劇離不開情節的悲歡離合,而人生同樣離不開挫折與歡樂,失敗與成功,只有百味一一嘗過,才算真正地度過了自己的人生!
京劇,從水袖翻飛的優雅中,拋給我一串多彩的人生之珠。
京劇議論文題目篇四
爺爺是京劇迷,雖然耳朵不好使,但只要電視里播京劇,他就手腳并用,搖頭晃腦地打起鼓點來,在茶幾上敲,在沙發扶手上敲,在自己大腿上拍。爺爺瞇縫著眼,臉上浮滿笑意,頭隨著節奏搖擺,滿頭白發在那咿咿呀呀的唱腔中仿佛都更精神了,閃閃發亮,他那神態就像在享受天下最美味的午餐。
有一次,我被奧特曼吸引著,看得津津有味,全然沒顧及爺爺直在屋子里打轉轉。他一會兒到窗戶邊瞄瞄,似乎在等什么人;一會兒到我身邊坐坐,問我出不出去玩啊;一會兒又拿拿遙控器……媽媽一看就明白了,悄悄地動員我把電視頻道調過來。我戀戀不舍地離開我喜歡的奧特曼,調到京劇頻道,這可把爺爺樂壞了。他“呵呵呵”地笑著,臉上還帶著一些內疚與不好意思,一邊夸孫子好,一邊欣賞起京劇來。他那樣子就像小孩拿到了自己愛吃的糖果,可愛極了。看著爺爺爬滿皺紋的臉和他欣賞京劇的癡迷的樣子,想到爺爺操勞了大半輩子,都沒有好好看過幾回電視,現在也70多歲了,好不容易條件好了,應該讓爺爺多享受享受。
于是,我們給爺爺買了個助聽器,還訂了份電視報,又特意把其中的京劇節目用紅筆畫起來。爺爺戴上助聽器,欣賞著電視里的京劇,感動得差點掉眼淚,逢人就說自己有個好孫子。有時候吃飯也看,家里來客人了,他也熱情介紹京劇,而晚上常常是看到打瞌睡,要么垂頭低腦地“釣魚兒”,要么靠在沙發扶手上呼呼大睡;從此爺爺好像年輕了許多,容光煥發,一天到晚京劇不離口。不信,你來聽聽:
清晨6點,爺爺被自己鬧鐘吵醒,唱《宇宙鋒》“我這里假意兒懶睜虎眼”,翻個身繼續睡;早上洗臉時看見自己白發鬢鬢,唱《文昭關》“冤仇未報容顏變,一事無成兩鬢斑”;午睡被吵醒,唱《文昭關》“適才朦朧將合眼,忽聽門外有人言”;回家發現沒帶鑰匙,我們又沒回來,唱《二進宮》“宮門上鎖賊李良”;
超市付錢排了半天隊還沒輪到,唱《武家坡》“這女子動作特以遲慢,收銀臺前站得我兩腿酸”。
瞧,這就是我家的京劇迷,是京劇讓他的生命豐富多彩,讓他的生活有滋有味,是京劇讓他年輕。
京劇議論文題目篇五
有一種藝術叫人驚嘆;有一種裝扮叫人震撼;有一種聲音叫人贊嘆。你聽過beijing—opera嗎?你見過把油彩往臉上畫嗎?你見過無論在什么文化背景中,依然獲得經典地位的藝術嗎?
它是中國的國粹,它是東方的“歌劇”,它是生活的剪影,它獨具風情獨顯魅力。它是什么?對,它是京劇。
那天,在我的強烈要求下爸爸才答應帶我去看京劇。小小的演播廳里人山人海,早已是座無虛席了。人們在幽暗的燈光下尋找著屬于自己的最佳站點。大幕漸漸拉開了,開場的鑼鼓驟然響起,首先出來的是一個年輕女子,頭上戴著很多銀頭飾。爸爸說:“戲曲的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現在出來的是小旦。”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今天演的是有名的京劇《玉堂春》小旦咿咿呀呀地唱了幾句便又走了進去。接著出來的是洪洞縣的蘇三,他眼里含著淚水徒步走出家門,他看著自己的茅草屋狠狠地把頭扭了過去,傷心地走了。那位小旦又踱步似的走了出來,哭唱道:“未曾開言心內慘,過往的君子聽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轉,與我那三郎把信傳。”她優美的舞姿和圓潤動聽的唱腔緊緊扣住了觀眾的心弦。換來了陣陣雷鳴般的掌聲。蘇三回來了,他將跪在地上的妻子扶了起來。輕輕地唱道:“不是我想要離去,但我也是身不由己,只得留下你一人希你保重身體,待我出人頭地,急速回家找你,請珍重!”小旦,大哭因軟弱的身體無法支撐而跌倒在地。在場的人們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鼓聲停了下來大幕也緩緩地拉了下來。但是人們卻紋絲不動,場內余音繞梁,人們都在仔細地傾聽,回憶,品味著那段催人淚下的故事。
之后,通過大量地查閱資料我知道,京劇是由安徽的徽調和湖北的漢調及昆曲,秦腔糅合發展而來的。
瞧!我們京劇異彩紛呈!
京劇有善良華貴的梅蘭芳創立的梅派;外柔嫻靜的程硯秋創立的程派;柔媚嬌婉的荀慧生創立的荀派;有具有陽剛之美的尚小云創立的尚派。
瞧!我們京劇內涵豐富!
一張張大花臉在戲臺上異常顯眼,紅黑藍綠白黃銀各富特色。
瞧!我們京劇頂呱呱!
無數的風風雨雨使它流傳至今,無數臺經典的戲份埋藏人心,無數副精美的裝扮映入眼簾,無數句動人的詞句回響在人們耳畔。這就是獨具魅力的京劇;這就是動人心弦的京劇;這就是雍容華美的京劇!
京劇議論文題目篇六
說起京劇,我并不陌生,因為它是我們的國粹,并且是我們學校的特色課程,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我是學校京劇社團的一名成員。因此,我也有了更多的機會走近京劇。
暑假的一天,爸爸下班回來,手里拿著三張票,高興地對我說:“兒子,你看這是什么?”我拿過票一看,“哇!是正乙祠戲樓的《梅蘭芳華》戲票。”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
《梅蘭芳華》是梅蘭芳先生戲曲中的經典之作,共有六部:《抗金兵》、《貴妃醉酒》、《洛神》、《穆桂英掛帥》、《霸王別姬》、《天女散花》。這些戲都是梅先生不同時期的代表作,通過整合之后,形成了現在的《梅蘭芳華》。
我坐在臺下,津津有味地看著演員們的精彩表演,一點也沒有覺得枯燥,他們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唱腔,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京劇獨特的魅力。
回家的路上,我給爸爸、媽媽唱了在學校學習的《堅持》: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蒼穹……我還自豪地對媽媽說:“您們聽,我是不是唱得越來越好?”
看完這場演出,我獲益頗多,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如果演員沒有刻苦訓練,也不會有今天的光彩,我要向他們學習,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做事堅持不懈。
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走近京劇,熱愛京劇,愛上京劇,讓京劇在今后繼續綻放光彩。
京劇議論文題目篇七
我有一個本領,您知道是什么嗎?哈哈,您先猜猜看。
“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旌旗招展空側影,原來是司馬發來的兵。”您一聽就知道這是京劇空城計里諸葛亮的一段唱詞。對了,我的本領就是唱京劇。
在我很小的時候,父親每天騎著自行車送我去幼兒園時,總是一邊走一邊哼著京劇。時間一長,我也能聽懂一句半句的'了。這時候,父親就給我講一些唱詞,什么是“城樓”,什么是“旌旗”。漸漸的,我也喜歡上京劇了,不瞞您說,我四歲多的時候就會唱整段的《甘露寺》了。
唱京劇使我懂得了不少知識,也是我認識了不少歷史人物。就說包公吧,他姓包名拯,是龍圖閣大學士。為什么人們都說他執法如山?主要是因為它不畏權貴,鍘了陳世美,為秦香蓮報了仇。
我迷上了京劇,一天聽不上他,就覺得這一天的生活里缺了點什么。每次電視機里一播京劇,我就停止一切活動,湊到電視機旁邊,會唱的我就跟著唱,不會的就聽著,不懂得還問問父親。
幾年來,在父親的耐心幫助下,我掌握了唱京劇的要領,長得越來越好,唱出的戲字正腔圓,連自稱是行家的父親都要伸出大拇指夸獎一番呢。我還有一個愿望,長大了要報考戲劇學院——學唱京劇,為繁榮祖國的京劇事業做貢獻。
京劇是我們的國粹,值得世代傳揚,愿京劇開出美麗的新花。
京劇議論文題目篇八
大家應該都知道,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也被稱為“東方歌劇”,今天我們全班同學就學習了祖國的國粹—京劇。
因為我們對京劇都是外行,所以我們請來了幾位“大師”,這幾位“大師”對京劇有很深的了解,個個都是高手,我聽說有一位“大師”(以后就要叫教師了)還是歌劇院的呢!
剛開始上課教師就向我們介紹了幾種演奏京劇的樂器。教師邊說邊拿出來了一種樂器。“大家看,他叫做西皮,是京劇中的主要唱腔。它的特點是旋律起伏較大,節奏緊湊,唱腔流暢明快,適合表現歡快、堅毅的情緒。”說完,教師又拿出了一種樂器,說道:“這種樂器叫做黃二,它的旋律則較為平穩,節奏舒緩,唱腔凝重渾厚,便于抒發沉郁、悲憤的情懷,……。”我們都聽的很專注。
教師還告訴我們:臉譜是京劇中最有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巧妙化妝技法。紅色代表忠勇義烈,如關羽、姜維等等;黑色代表剛烈、正直、勇猛甚至魯莽,如張飛、李逵等等;黃色代表兇狠殘暴,如宇文成都、典韋等等;藍色或者綠色代表粗豪、暴躁,如竇爾敦、馬武等等;白色則代表陰險、奸詐,如曹操、趙高等等。
在最后,我們跟著教師們唱起了京劇,更令人高興的是,還有樂隊給我們伴奏。
今天,我不僅僅很開心,還了解了京劇。
京劇議論文題目篇九
我對音樂課的態度向來都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好在新來的音樂老師不讓我們覺得無趣與乏味了……
老師讓我們在課上先欣賞了幾個京劇的段子,聽說還是很有名的。只是我對戲曲一竅不通,覺得索然無味。平日里,我根本就無視有關“戲劇”的電視頻道。
今天倒是稀奇了,音樂老師竟讓我們唱戲。同學們知道后頓時你一言我一語,互相嬉笑看看,都蠻新鮮的。音樂老師邊彈鋼琴邊唱,唱之前還氣沉丹田,原本已經滾圓的啤酒肚又脹大了不少,形象還挺幽默的。鋼琴配戲劇也真是挺另類的。“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就后面這個“人”字,他嗯呀啊的不知道哼了多長時間。
“同學們,預備,起!”前面還湊合,到后來我們的聲音越來越像說唱了,大概是因為周杰倫的“快使用雙截棍哼哼哈兮”聽多了吧。到最后一句甚是好玩,大家都哼了好長時間,讓我完全覺得是喉嚨被魚刺卡住時發出的聲音,惹得我們最后都“撲哧”笑了。
上完課,我安靜下來,卻隱隱感覺有些慚愧,當了那么多年的中國人,這才第一次唱了一曲不完整的戲……
我國的文化藝術歷史已有五千年了,每種藝術精粹都是先祖先輩們傳下來的,怎么到我們這一代……現在的我們寧可沉浸在那些所謂天王唱的流行歌曲中,也不愿靜下心來欣賞一部經典戲曲……
像京劇這些藝術精粹被埋沒得那么深,是不是一種悲哀?
也許,當我們想起尋找時,它們只剩下些零零碎碎的細影了……
京劇議論文題目篇十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無邊無際,但我卻鐘情于京劇。
我第一次接觸京劇是二年級的時候,那時我們學校一直在弘揚京劇文化,比如學習京韻操,置辦京劇手抄報,學習京劇文化等等。而最有意義的,就是京劇社團了,老師正挑選學生參加社團。我誤打誤撞進了社團,那時候還不懂什么是京劇,所以充滿了好奇心。
第一次上課時,當我聽到老師鏗鏘有力的唱腔,還有那堅定的眼神,雞皮疙瘩就起來了,感覺全身的血液都沸騰起來,就像置身于數百年前北京的小街上似的。從此,我愛上了京劇。
我學會的第一個京劇是《梨花頌》,我們京劇社團的成員都很喜歡。《梨花頌》以《大唐貴妃》中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為主題,唱腔設計以京劇二黃調式為主調,加入了梅派唱腔特色,個人主唱與合唱相輔相成,委婉與大氣相結合。且其旋律多有創新,從整體上體現了梅派神韻和精髓,而且結構嚴謹,詞曲典雅,意境深遠,回味悠長,感人肺腑,讓我愛上了京劇,愛上了傳統文化。
從此,我“越愛越深”,最終京劇成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旦、凈、丑,每一個角兒都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
通過日積月累的學習,京劇已深深地刻在了我的骨子里,印在我的心里,讓我對京劇、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不可替代的崇拜與愛意。
京劇議論文題目篇十一
我家有一個“京劇表演者”,他無所不會,變臉技術十分高超。剛才興許還笑嘻嘻的,一轉眼就變得火冒三丈,他是誰呢?告訴你吧,他就是我的爸爸。
爸爸其實并非真實京劇表演者,這只是我給他的“雅號”而已。他的心情轉變的很快,玩就是六月天的孩子——說變就變。不過,他也不會輕易展現自己的“絕活”,只有我犯了大錯時,才會展現出來。雖然平常都是笑嘻嘻的,偶爾還和我開個玩笑,但是十分生氣的時候,就會變成“關公”,當然他可不會輕易生氣。
有一次,我在學校里闖了大禍,我非常害怕,擔心爸爸生氣,就一聲不吭地度過了假期。我雖然這次沒挨爸爸打,但是我知道,這件事情遲早要暴露的。果然,當我第二次回家后,天灰蒙蒙的,烏云籠罩著這座城市。天邊時不時“轟”的一聲響起一個炸雷,一道撕裂天空的閃電過后,便下起了大雨。雨是涼的,我的心也是涼涼的。雷是響的,我的心也是砰砰直響的。我知道,這一次是難逃厄運了。
回到家里,爸爸正在逗妹妹玩,時不時還“哈哈”地大笑著。我很絕望,馬上就要變臉了吧!
果不其然,他一瞧見我,便變成了“關公”,只見他臉漲得通紅,如同剛成熟的番茄一般,牙咬的“咯咯”直響,大步流星地向我走來,我害怕的閉上眼睛,好像這樣能減輕痛苦。
“下一次不許這樣了!”他拍拍我的頭說。我這才發現我臉上滿是淚痕。我點了點頭,就去洗臉了。
我家有這個“京劇表演者”,怎能不愛呢!
京劇議論文題目篇十二
宏偉的場面、高昂的聲音、擊鼓的后生,給雨的舞姿。臺上生旦凈丑個個技藝高超,唱念做打樣樣精通。
世事滄桑,古戲臺上,說盡世間百態。紅臉表示耿直,白臉代表奸詐多疑,黑臉代表正直。我時常想起這樣一幅畫面——個個演員身著戲服,立于戲臺。眼波流轉,纏綿悱側,朱唇輕啟,聲音梟島;蓮步款款,水袖輕揚;舉手投足,顧盼生輝。一曲道來,便是千般風趣,萬縷柔腸,讓人欲罷不能。
戲曲告訴了我們世間的悲歡離合。它是一個文化展臺,不僅是人們記載著的符號,還是見證了中國文化興衰沉浮的重要歷史。
京劇的文化讓人感受到那么小小一方戲臺,卻能看清世間百態。有一次乾隆帝與大臣們一起看戲,可戲臺旁沒有掛彩,便讓大臣們寫上一幅對聯,貼在旁邊,大臣們很快便寫出了一幅:按律品,點破炎涼百態,借衣冠,描今古人情。可乾隆不滿意,大臣們一連寫了好幾幅,乾隆都不滿意。他便說了一句“三五人可做干軍萬馬。”可大臣們卻想不出來下一句。這時劉墉說了一句"六七步可走漏四海九州。”乾隆聽了很是高興。
這段對聯寫出了戲臺上的千軍萬馬,只要三五人。不管去天南還是海北,在臺上也只有七八步,讓人感受到戲臺上京劇的無限魅力。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藝術的瑰寶——京劇,是我們的國粹,她傳承著我們中華文明的歷史與精髓。它將永遠在世界的藝術文化的舞臺上,展現出她那獨有的光輝。
京劇議論文題目篇十三
京劇,每一位中國人都該知道它,它是我國文化史上的瑰寶,一顆璀璨的明珠。
京劇的確實好,它行當全面,氣勢恢弦、宏美,是中國戲曲的代表,更被稱為“國粹”。
正因如此,有人就認為,應該讓中國少年學京劇。
但我認為,京劇進課堂,這是行不通的!京劇作為傳統文化,可以讓中國少年們了解、認識和欣賞,但這,并不代表他們能學。京劇是一種高深的藝術,需要很深厚的底蘊,十分扎實的基本功,非常高的天賦。而這一切條件,并不是人人生來就具備的,有些人或許生來就沒有音樂、藝術天賦,唱普通歌都五音不全,更何況是京劇;有的人生性懶惰,不愿學,也不愿練。所以我說,近京劇并不是人人能學的。
再說,每一位兒童有自己的選擇權利,他們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該學什么,不學什么,有權利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不是被人逼迫著血學習自己不愿意學習的東西,不是被人像木偶一樣操控著。這也許就耽誤了他們的前途,也許就會讓他們幼小的心靈受的傷害。
況且,如今,我國人力緊缺,很多貧困山區已經沒有老師教書了,哪還有閑余的人選去當京劇老師啊!這樣,不是很不公平嗎?那些山區小孩們連書都讀不上,我們卻已經在學習這國粹京劇。這樣,會埋沒山區中多少孩子的特長,斷送山區中多少孩子的前途,摧殘多少祖國的花朵!
我要向社會呼吁:京劇進課堂,行不通!
京劇議論文題目篇十四
這周日,德州日報小記者中心邀請了京劇團的老師,為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京劇課,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到中國國粹。
被流行音樂包圍的我們,對京劇根本不感興趣。老師似乎看出了我們的心理,先給我們唱了一段《智取威虎山》,這跟平時在電視上看的戲曲不一樣,一下就把我們吸引住了。老師告訴我們,今天講完課后他還會教我們唱一首京歌,我們趕緊認真聽起來。
這堂課讓我受益匪淺,對京劇有了新的認識。京劇是19世紀中期,融合了徽劇和漢劇,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陽腔等藝術的優點,在北京形成的一門藝術,它在清朝宮廷內得到空前的繁榮。2010年,京劇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歷史悠久的京劇,自然有它獨到的魅力。四大行當生、旦、凈、丑中,“旦”是指女性角色,但老師告訴我們,中國的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都是男扮女裝,讓我們大吃一驚。原來,在古代,唱戲被視為下九流的行當,社會地位極低,所以沒有誰家會送女孩學戲,只能由男人扮成女裝。
為了讓我們加深對京劇臉譜色彩的印象,老師教我們唱了 《說唱臉譜》,“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正如老師講的,紅色代表正義,如關公。藍色代表粗豪暴躁,如竇爾敦。
通過這次學習,我收獲了很多,不僅知道了京劇的行當、唱腔、臉譜的色彩,還了解到京劇的悠久歷史。這可能就是京劇的魅力,京劇的博大精深,京劇的底蘊吧。
京劇議論文題目篇十五
“哇呀呀呀……藍臉的竇爾敦,黑臉的張飛叫喳喳……”每天放學,這一段令我熟悉不過的京劇便回蕩在校園里,雖聽過無數遍,但每一次都讓我感受了京劇的美。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我家里也有關于它的美——京劇臉譜。它很特殊,沒有畫在宣紙上,也許是因為沒有立體感;也沒有畫在木制的模板上,也許是太過古板。它畫在葫蘆上,許是因為葫蘆的曲線帶著天然的美感,立體而不失靈動。
這個葫蘆光滑圓潤,上面畫著兩張惟妙惟肖的臉譜:一張是綠色的,代表勇猛與忠誠,另一張藍色,代表聰慧與英武。這也恰恰印證了兩位主人公的性格:程咬金半路攔兵,呂蒙手不釋卷。我不禁佩服畫家精妙而獨具匠心的構思。
看著程咬金滿臉英勇,我仿佛和他一起來到了崎嶇的山路上,面前是一對人馬。只見程咬金一聲喝令,硬是以一人之力死死地擋住了大隊人馬的行進。呼呼作響的兩柄大斧仿佛在警告著每一個敵人、每一匹戰馬:再上前,就是死路一條!剎那間,空氣似乎也凝固了。
我又轉身來到了大將軍呂蒙的營帳內。只見他左手持一卷兵書,右手秉一把寶劍,揮舞著,燭光一閃一閃的,映照著英雄舞劍的背影。
想象著,一幅長達一米寬的橫幅呈現在眼前。一百多種京劇臉譜都動了起來,那棕黑的瞳仁變得生動起來,眼神中透著千年的深邃。我想,這便是藝術吧。我會提著這一個葫蘆,尋找京劇臉譜的主人,恢復那穿越千年的美,尋覓那亙古永存的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