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可以激發我們對書中問題的思考和探索,促使我們增長見識和提高思維能力。隨后是一些小編精選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的參考和借鑒。
數學家故事讀后感(優秀16篇)篇一
華羅庚(19——1985年)出生在江蘇省金壇縣,小時候是個調皮、貪玩的孩子,可是對數學卻很感興趣。他在讀完中學后,因為家里貧窮,交不起學費,從此華羅庚失學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賣點小東西生活。
五年級:董亦樵。
數學家故事讀后感(優秀16篇)篇二
今天,我讀了《數學家的故事》,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數學家華羅庚。
華羅庚(1910年——1985年)出生在江蘇省金壇縣,小時候是個調皮、貪玩的孩子,可是對數學卻很感興趣。他在讀完中學后,因為家里貧窮,交不起學費,從此華羅庚失學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賣點小東西生活。
不能上學并沒有阻擋華羅庚愛數學的勢頭,他從此以后便自己學,一年到頭華羅庚幾乎每天都要用十幾個小時來學習,勤奮好學的他走進了數學王國。(1)1930年在熊慶來教授的幫助下,華羅庚到了清華大學數學系當一名圖書管理員,他一人干幾個人的.事,卻還在繼續自學。功夫不負有心人,華羅庚終于成了我國著名的數學家!
讀了《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個人不論干什么事都要堅持不懈,那樣才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數學家故事讀后感(優秀16篇)篇三
華羅庚(19——1985年)出生在江蘇省金壇縣,小時候是個調皮、貪玩的孩子,可是對數學卻很感興趣。他在讀完中學后,因為家里貧窮,交不起學費,從此華羅庚失學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賣點小東西生活。
不能上學并沒有阻擋華羅庚愛數學的勢頭,他從此以后便自己學,一年到頭華羅庚幾乎每天都要用十幾個小時來學習,勤奮好學的他走進了數學王國。(1)1930年在熊慶來教授的幫助下,華羅庚到了清華大學數學系當一名圖書管理員,他一人干幾個人的事,卻還在繼續自學。功夫不負有心人,華羅庚終于成了我國著名的數學家!
讀了《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個人不論干什么事都要堅持不懈,那樣才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數學家故事讀后感(優秀16篇)篇四
我最佩服的數學家是蘇步青。因為他有著不懈的努力與追求,因為他有著熱切的愛國精神。他的一生不知道算過了多少道算式、多少道題目。他熱愛祖國,熱愛數學,他把他對祖國的愛戀化成了一段段令人贊嘆的事例,但是我想,數學家蘇步青的偉大事例也是跟他的老師楊老師一席話有著密不可分的作用。
楊老師曾對蘇步青全班同學說過:":“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征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后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所以我想,蘇步青的精神使我敬佩,可是他的老師更令人記憶深刻。我會像蘇步青學習。每一天,用自己的努力化成一個又一個的算式。
數學家故事讀后感(優秀16篇)篇五
數學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眼光不同:在常人看來十分繁難的問題,數學家可能覺得很簡單;常人覺得相當簡單的問題,數學家可能認為非常復雜。張景中院士從中學生熟悉的問題入六,通俗生動地介紹了數學家是如何從這些簡單的問題中,發現并得()出不同凡響的結論的。《數學家的眼光》講的不是解某一類數學題的技巧,它告訴讀者的是思考數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重在幫助讀者全面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數學家的眼光》被中外專家譽為是一部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普佳作。
數學的生活很簡單。它沒有圓滑的道理,也不為模糊的借口留下一點兒空間。
數學生活也浪漫。藝術家的想象力令人羨慕,而數學家的想象力更多。希爾伯特說過,如果哪個數學家一旦改行作了小說家(真的有),我們不要驚奇——因為拿人缺乏足夠的想象力做數學家,卻足夠做一個小說家。懂一點數學的伏爾泰也感覺,阿基米德頭腦的想象力比荷馬的多。
數學是明澈的思維。有數學思維的人多了,(特別是那些穿戴科學外衣的騙子)的空間就小了。無限的虛幻能在數學找到最踏實的歸宿。
數學是奇異的旅行。……。
數學是純美的藝術。數學的世界里沒有丑陋的位置。在數學家眼里,自己筆下的公式和符號就象希臘神話里的那位塞浦路斯國王,從自己的雕像看到了愛人的生命。在數學里,在那比石頭還堅硬的邏輯里,真的藏著數學家們的美的追求,藏著他們的性情和生命。
數學是永不停歇的人生,學數學的感覺就象在爬山,為了尋找新的山峰不停地去攀爬。……。
數學圈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不論怎么走,只要走得夠遠,你總能到某個地方的。
這樣充滿熱情和詩情的語言讓我感慨萬千:作為一門科學,為人類文明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的數學,理應為所有的人珍重。這樣的語言一反常人對數學的呆板陳述,讓我體會了數學嚴謹的外衣下純美的執著,字字句句給數學正名。作為一個并不是原本并不熱愛數學的數學老師,一個對數學知之甚少的人,我不用掩飾對數學的無知。但我想,至少我擁有對數學崇敬的態度,這樣的態度引領我走進數學圈,在這個讓我驚嘆的世界中,我聚集了內心的每一次訝異和喜悅,有一天,我會讓學生通過我這種真實的感受,接納數學,喜歡數學。
數學家故事讀后感(優秀16篇)篇六
歐拉是史上著名的,他在數論、幾何學、天文數學、微積分等好幾個數學的分支領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過,這個大數學家在孩提時代卻一點也不討的,他是一個被除了名的小。
他向老師提出了心中的疑問,老師又一次被問住了,漲紅了臉,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老師的心中頓時升起一股怒氣,這不僅是因為一個才上學的向老師問出了這樣的問題,使老師下不了臺,更主要的是,老師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歐拉居然責怪上帝為什么沒有記住星星的數目,言外之意是對萬能的上帝提出了懷疑。在老師的心目中,這可是個嚴重的問題。
在歐拉的年代,對上帝是絕對不能懷疑的,人們只能做思想的奴隸,絕對不允許自由思考。小歐拉沒有與教會、與上帝“保持一致”,老師就讓他學校。但是,在小歐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環消失了。他想,上帝是個窩囊廢,他怎么連天上的星星也記不住?他又想,上帝是個獨裁,連提出問題都成了罪。他又想,上帝也許是個編造出來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后無事,他就放羊,成了一個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讀書。他讀的書中,有不少數學書。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只。原來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動工的時候,他發現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不夠用。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15+15+40+40=110)感到很為難,若要按原計劃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長的材料;要是縮小面積,每頭羊的面積就會小于6平方米。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也不用擔心每頭羊的.領地會小于原來的計劃。他有辦法。
父親不小歐拉會有辦法,聽了沒有理他。小歐拉急了,大聲說,只有稍稍移動一下羊圈的樁子就行了。父親聽了直搖頭,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歐拉卻說,他一定能兩全齊美。父親終于同意讓試試看。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準備動工的羊圈旁。他以一個木樁為中心,將原來的40米邊長截短,縮短到25米。父親著急了,說:“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這個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歐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來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經這樣一改,原來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然后,小歐拉很自信地對爸爸說:“,籬笆也夠了,面積也夠了。”父親照著小歐拉設計的羊圈扎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父親心里感到非常。孩子比,真會動腦筋,將來一定大有出息。
父親感到,讓這么聰明的孩子放羊實在是及可惜了。后來,他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努利。通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歐拉成了巴塞爾的大學生。這一年,小歐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的大學生。
數學家故事讀后感(優秀16篇)篇七
數學家熊慶來1920年獲得法國馬賽大學理科碩士學位。1926年,清華學校改辦大學,又聘請熊慶來去創辦算學系。他在任清華算學系系主任的9年間,又辛勤培養了一大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優秀人才。其間,他利用假期前往巴黎繼續深造學習,于1933年獲法國國家理科博士學位。1934年,熊慶來返回清華大學,仍任算學系主任。1937年,出任云南大學校長。1949年,熊慶來出席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次會議期間,不幸患上了腦溢血,右半身癱瘓。
面對突如其來的病魔,熊慶來并沒有被打倒,他留在法國繼續從事數學研究,并以頑強的毅力學會了用左手寫字。1969年2月3日凌晨,走過76年人生歷程的熊慶來,用左手寫完最后一冊交代資料后悄然離世。熊慶來一生惜才愛才,誨人不倦,我國許多著名科學家,如數學家許寶碌,華羅庚,段學復等等均是他的學生。
數學家故事讀后感(優秀16篇)篇八
今天,我讀了一本數學家的故事里面介紹了一位著名的數學家—祖沖之。
祖沖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的父親和祖父都愛好數學,他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從小就讀了很多書。他特別愛研究數學和天文歷法,經常觀察太陽和星球的情況。宋孝武帝聽到他的名氣,很喜歡他。派他去做官,但是他對做官不敢興趣,還是專心的研究數學,這種精神多值得我們學寫呀!他還創制出了一部新的歷法——大明歷。他為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作了注釋,又編寫了一本綴術。在當時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做出了這么大的貢獻,可見祖沖之是多么偉大。
我要學習祖沖之這種勇往直前、堅持不懈的學習和研究精神。
數學家故事讀后感(優秀16篇)篇九
歐拉,1707年4月15日生于瑞士的巴塞爾。父親是一位鄉村窮牧師,一心想讓聰穎的歐拉學習神學,以承父業。因此,父親從小就讓兒子讀圣經,作禱告,對兒子進行嚴格的宗教教育。而歐拉最喜愛的是數學,為了不使父親傷心,小歐拉常常等到父親熟睡后,再偷偷地起來做數學題,或者在數學書外面套一張圣經的書皮,以逃避父親的注意。
父命難違。1720年,13歲的歐拉還是按照父親的意愿,考入了瑞士的一所名牌大學——巴塞爾大學學神學。當時,享譽世界的數學家、物理學家約翰貝努里(1667——1748)正在校執教。他除了講授數學基礎課外,還給少數高材生個別授課。約翰旁征博引、生動風趣、極富魅力的數學講座,吸引了許多外系學生來旁聽。歐拉是約翰教授的最忠實的聽眾,總是早早地坐在最前一排,閃爍著一雙天真無邪的'大眼睛,聚精會神地聽講。在約翰教授的影響下,歐拉對數學的興趣與日俱增。
慧眼識才。畢竟,歐拉當時只是一個13歲的孩子,個子比一般學生矮一頭,大學生們誰也沒有把他放在眼里,更沒有引起約翰教授的注意。有一次,約翰在講課時,無意中提到一個當時數學家還沒有解決的難題。沒有想到,這個瘦小的孩子課后交來了一份關于難題的解答,盡管還有不甚嚴謹之處,但構思非常精巧,論述恢弘大氣,約翰非常驚喜。他當即決定,每星期在家單獨為歐拉授課一次。歐拉在以后的自傳中回憶道:“我找到了一個把自己介紹給著名的約翰貝努里教授的機會。……他給了我許多更加寶貴的忠告,使我開始獨立地學習更困難的數學著作,盡我所能地去研究它們。如果我遇到什么困難和障礙,他允許我每星期六下午自由地去找他,他總是和藹地為我解答一切困難……無疑,這是在數學學科上獲得及時成功的最好的方法。”歐拉的聰穎勤奮也深深地吸引了教授的兒子尼丹爾,兩人從此結為終身好友。
1722年,歐拉在巴塞爾大學獲學士學位。第二年,16歲的歐拉又獲哲學碩士學位,成為這所古老的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碩士。父親執意要歐拉放棄數學,把精力用在神學上。迷戀數學的歐拉既不肯放棄數學,又不愿公然違抗父親的意志。在這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時刻,約翰教授登門做說服工作。教授動情地對固執的父親說:“親愛的神甫,您知道我遇到過不少才氣洋溢的青年,但是要和您的兒子相比,他們都相形見絀。假如我的眼力不錯,他無疑是瑞士未來最了不起的數學家。為了數學,為了孩子,我請求您重新考慮您的決定。”父親被打動了。歐拉當了約翰的助手。從此,歐拉和數學終身相伴。
數學家故事讀后感(優秀16篇)篇十
暑假,我讀了《數學家的故事》,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數學家華羅庚。
華羅庚出生在江蘇省金壇縣,小時候是個調皮貪玩的孩子,可他對數學卻很感興趣。
他讀完中學后,因家里貧窮,交不起學費,從此華羅庚失學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賣點小東西生活。
不能上學并沒有阻擋華羅庚愛數學的興趣,他從此開始了自學,一年到頭華羅庚幾乎每天都要用十幾個小時來學習,勤奮好學的他走進了數學王國。
1930年在熊慶來教授的幫助下,華羅庚到了清華大學數學系當一名圖書管理員,他一人干幾個人的事,卻還在繼續自學。
功夫不負有心人,華羅庚終于成了我國著名的數學家!
讀了《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個人不論干什么事首先要熱愛它,才能有學習的自覺性,也才能做到堅持不懈,最后才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數學家故事讀后感(優秀16篇)篇十一
那天,我懷著沉重的心情讀了《三個數學家》這本書,我深深地被她們刻苦學習的精神感動了,并對他們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希帕蒂亞。
公元前370年左右,希帕蒂亞誕生在埃及,她還沒滿六歲就開始跟著她爸爸學習,她的學習態度十分認真,“他總是不聞窗外種種誘惑,而專心致于面前的書本。”當時,她只有六歲!
我不禁想了自己,平時上自習課的時候,校園稍微有點動靜,我就東張西望,怎么學得好呀!
讀到這里我熱淚流出了眼眶,我恨,恨那些殘忍的暴徒,恨那個不公平的世界……。
數學家故事讀后感(優秀16篇)篇十二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愛米諾特和笛卡兒的故事。愛米諾特是第一位女數學家,她敢于沖破世俗的觀念禮教,義無返顧地進入大學學習她喜愛的數學。她一開始只是一個不受重視的旁聽生,但她卻比其他的正式學生更認真地學習,她珍惜這樣學習的機會。后來她在不懈的努力下,成為了這所大學的學生,她更用功了,她把學習看作得來不易的果實,所以她更用心地品嘗收獲的喜悅了。最后,她終于成功了,她著書立說,為她所熱愛的數學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她也實現了她自己一生的理想。
笛卡兒原來是一名軍人,一直都很喜歡數學。一次他受傷后住在醫院,某一天他正在思考一個數學問題時,無意間看見天花板上有一只蒼蠅在橫梁上跳來跳去,他突然靈光一閃,想到了他一直思考的“數”與“形”的問題。在當時的數學界,數與形的完全分離一直是一個困擾許多數學家的問題,而笛卡兒不放過一點點的'機會,在醫院里不懈努力,終于解決了這個問題,使數與形很好地結合了起來,使人們學習數學更輕松、更愉快了。
另外,我還讀了華羅庚、蘇步青等數學家的故事,這些故事無一例外地都寫著兩個字:勤奮。這些數學家都能在艱苦的環境中不放棄自己的理想,不忘記自己的事業,兀兀窮年,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我從這些故事中看到了他們的努力,也看到了他們的成功。讀了這些故事,我明白了許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我發現勤奮有一種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力量,雖然從前我也知道,許多名人的成功都來自勤奮,但是看了這套《數學家的故事》后,我更清晰地看到了這一點。其實先天的資質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學習和自己的勤奮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它們是成功的必備條件,只要勤奮,許多不足都可以彌補,許多缺點都可以改變。相信自己的判斷,義無返顧地走下去,只要認定了一件事,就要堅持做下去,直到做出成果,做出收獲。
我想,不僅僅是學習數學,做其他任何事都是一樣,要有恒心,要堅持,能夠在自己選擇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一直努力,最后才會達到夢想的終點。
數學家故事讀后感(優秀16篇)篇十三
近期,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數學家的故事》,其中最讓我敬佩的就是華羅庚,這位偉大的數學家所發生的故事了。
華羅庚因病左腿殘疾,所以,他平時走路都需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右腿再邁上一小步。對于這種奇特而費力的.步伐,他曾幽默地戲稱為“圓與切線的運動”。在逆境中,他頑強的與命運抗爭。增發過誓言,說:“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來代替我這不健全的腿!”憑著這種頑強的精神與毅力,他終于從一個只有初中畢業文憑的青年成長為一代數學大師。華羅庚一生碩實累累,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導函數論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創始人。其著作《對壘素數論》,更成為20世紀數學論著的經典。華羅庚因為有了這種對生活的堅持不懈以及充滿希望的精神,所以,他在逆境中登上數學的最高峰。
是啊,學數學少不了的是那種頑強的精神。我一定會向華羅庚,這位偉大的數學家學習決不放棄的毅力!
數學家故事讀后感(優秀16篇)篇十四
祖沖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對圓周率的計算得出了非常精確的結果。這篇文章講的是祖沖之經過很長時間的編寫,終于寫成了《大明歷》,他上書皇帝,請求頒布實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歷法的寵臣戴法興進行審查。但是戴法興思想保守,是個腐朽勢力的衛道士,他極力反對新歷法。面對戴法興的刁難、攻擊,祖沖之寸步不讓,和他唇槍舌劍的辯論。最終,《大明歷》沒有通過,后來在祖沖之去世后,《大明歷》才頒布實行。
讀了這個故事,使我對祖沖之堅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為他有這樣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堅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堅持”兩個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許多人,有文化名人、愛國將士,和我身邊的同學。
數學家故事讀后感(優秀16篇)篇十五
數學是基礎性學科,在人類歷史發展,社會和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古至今,涌現出了成千上萬的富有創造性的數學家,比如:畢達哥拉斯、伽略、費馬、歐拉、阿涅西……他們用自己非凡的智慧和獨具一心的創造,為人類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科學界,由于受家庭環境的熏陶,父子都是科學家的情況并不少見,就像祖沖之及他的兒子祖暅之,但一個家族幾代人都是科學家,則比較少見,而瑞士的伯努利家族就是一個令人驚嘆的學霸之家。
在這個家族三代人中,產生了近十位科學家,其中有三個成就特別突出。
雅各布伯努力大學時學習的是藝術專業,但他自學數學,結識了眾多數學家,并成為巴塞爾大學的數學教授,此后,雅各布又先后當選為巴黎科學院的外籍院士及柏林科學協會會員。
雅各布和約翰都在學術領域取得了非凡成就,其后人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他就是丹尼爾。
丹尼爾在1747年成為柏林科學院院士,1748年成為巴黎科學院院士,1750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還曾十幾次獲得巴黎科學院獎賞,獲獎次數可以與歐拉比肩。
我努力家族在歐洲享有著極高學術聲譽,我想說,這可能就是遺傳基因吧,這可能就是留在骨子里那份聰明吧!我是永遠做不到的。
數學家故事讀后感(優秀16篇)篇十六
“人去瑤池竟渺然,空齋長夜思綿綿。一生難得相依侶,百歲原無永聚筵……”這是數學家蘇步青在步入百歲之際,為他仙逝的妻子蘇(松本)米子寫的詩。米子是一位偉大的日本女性,也是最先取得中國國籍的外籍人士之一。蘇步青與她風風雨雨60載,成就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世紀絕戀。
1924年春天,蘇步青作為唯一一個中國留學生報考了著名的仙臺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并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帝國大學是日本知名的大學,蘇步青年年拿第一名,自己還有一些研究課題在進行,自然成了學校的名人。
這時,他對學校的另一位名人松本米子產生了一種特別的關注。米子是帝國大學松本教授的女兒,她不僅相貌才華出眾,而且精通插花、書法與茶道,還愛好音樂,尤其是彈得一手好古箏。在一次晚會結束后,蘇步青與米子認識了。米子對蘇步青其實一直是很仰慕的,他的睿智與赤誠尤其讓她感動。后來兩個人經常花前月下攜手而行。
1927年,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聘請正在攻讀研究生的蘇步青擔任代數課講師,這使他成為該校歷史上第一個兼任過講師的外國留學生。兩個人的戀情成了學校里公開的秘密,不少人為他們祝福;而那些平素追求米子的人則懷有一種嫉妒心理,對米子說:“蘇步青是個中國鄉巴佬,家里很窮,再說學習好的人不一定將來就會有出息。你跟了他是不會有好日子過的。”但米子不為所動。蘇步青受不了一些男生的敵意,他也不想讓米子再被別人糾纏,經過商量,他們決定盡快結婚。
米子的母親是一位善良的日本家庭主婦,她認為蘇步青是一個可以托付終身的人。松本教授雖然也很喜歡蘇步青,卻覺得他畢竟是中國人,出身又低微,所以對這段婚姻一直很不贊同。在米子的堅持下,最終松本教授還是妥協了。1928年,這對異國青年終于走到了一起,在仙臺市喜結連理。松本米子自此改從夫姓成為蘇米子。
米子全身心地當起了家庭主婦。為了不影響蘇步青,她甚至把自己的古箏、書法等特長都荒廢了,只留下了茶道和插花,因為這兩種愛好有益蘇步青的身體和精神。婚后一年,即1929年,米子生了個女孩。1931年初蘇步青已有41篇仿射微分幾何和有關方面的研究論文出現在日本、美國和意大利等國的數學刊物上,成了日本乃至國際數學界榜上有名的人物。松本一家都希望蘇步青留在日本工作,東北帝國大學也向他發出聘書。蘇步青有自己的難處。出國之前,他曾與學長陳建功相約,學成歸國,在故鄉建設一流的數學系。現在陳建功已先期學成回國,自己是去是留,成了困擾他心靈的難題。
細心的米子早就發現他整天唉聲嘆氣,茶飯不思。一天吃過晚飯,從不吸煙的蘇步青在抽悶煙,米子便問他有什么心事。蘇步青把心里話和盤托出,他不想因一己之私,留在東瀛。令他想不到的是,米子聽到了他的打算,并沒有阻止,反而鼓勵說:“青,我支持你的決定。首先我是愛你的,而你是愛中國的,所以我也愛中國。我支持你回到我們都愛的地方去,不論你到哪我都會跟著你的。”短短數語,使蘇步青格外感動:米子是一個識大體的女人!有了妻子的支持,蘇步青一人先回杭州。浙江大學的條件遠比他想象的差,不但聘書上寫明的月薪比燕京大學聘任他為教授的待遇相去甚遠,而且由于學校經費緊張,他雖然名為副教授,卻連續四個月沒有拿到一分錢。幸虧還有在上海兵工廠當工程師的哥哥及時幫助,否則蘇步青就要靠當東西維持生計了。為了養家,蘇步青打算再回到日本去。
風聲傳到了浙大校長邵裴子耳中。這位惜才如命的教育家當夜就敲開了蘇步青的房門:“不能回去!你是我們的寶貝……”邵校長情急之中,這話脫口而出。蘇步青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千真萬確,你是我們的寶貝!”邵校長激動地說。就是這句話,神奇般地把蘇步青回日本的打算沖得煙消云散:“好啦,我不走了。”幾天后,邵校長親自為蘇步青籌到1200塊大洋,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到放暑假時,有了點積蓄的蘇步青便到日本接來了家眷。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蘇步青和米子在中國的生活才剛剛開始,就受到了波動。這年“八·一三”事變后,日本飛機在上海和江浙一帶狂轟濫炸,浙大的環境非常危險。校方連夜開會商議,決定搬遷。中午,蘇步青正在系里收拾東西,突然一個郵差送來一份特急電報。蘇步青打開一看,上寫短短幾個字:“帝國大學決定再次聘請蘇步青回校任數學教授,待遇從優。”蘇步青憤憤然道:“你們侵略了我們的國家還想叫我去?”他氣得臉色發白,決定不予任何回復。
幾天后,日本駐杭州領事館一個官員找到蘇步青家里。蘇步青剛好不在,那個官員以為米子是日本女子比較好拉攏,就說:“作為日本人,不知夫人是否愿意來領事館內品嘗自己家鄉的飯菜?我們竭誠以待。”米子當即拒絕說:“我自嫁給蘇君,已過慣了中國人的生活,吃慣了中國人的飯菜。”來人只得離去。
過了幾天,又有人前來游說蘇步青:“你夫人是日本人,你是日本女婿,日本人不會對你不利的。”蘇步青當即反問道:“你的意思,就是要我當漢奸?”這話像一把利刃,讓對方無言以對。當夫婦倆做好隨校搬遷的一切準備后,忽又收到一封來自仙臺的特急電報:松本教授病危!蘇步青把電報遞給米子,他與岳父的關系是很好的,但因牽涉到國家的問題他不能回去探望他老人家;他想讓米子獨自回仙臺看望父親。米子聽了他的話,低下頭略略思考了一會兒,說出了讓蘇步青震驚的話:“我不回去。無論如何,我跟著你!永遠跟著你!”
艱難的遷徙開始了。蘇步青挑著擔子,一頭裝著書籍和教案,一頭放著年幼的孩子。米子一手提著簡單的衣物,一手牽著年紀稍長的孩子。因為路況不好,為了躲避日機轟炸,加上交通工具匱乏,大部分的時候他們就是這樣徒步前進。然而更加難堪的是沿途苛刻的盤查。由于米子是日本人,是敵國的人,每次經過哨卡,值班的軍政人員總要反復對米子和蘇步青一家進行審查。蘇步青百般解釋也無濟于事,后來是校長竺可楨愛才,討得戰區長官的一紙特別通行證,方才免去此苦。
浙大師生經過2600多公里的長途跋涉,到達貴州遵義附近的湄潭,建立了臨時校舍。當時的生活十分困苦,蘇步青出世不久的兒子因營養不良夭折了。手捧著兒子的尸體,米子傷心不已,但日本婦女堅毅的品質讓她沒有發出一句抱怨。當時蘇步青身為數學系主任,但連一件完好的衣服也沒有,經常穿著一身滿是補丁的衣服上講臺。當他在黑板上畫幾何圖形時,學生們對他指指點點:“看,蘇先生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正方形,樣樣俱全,還有螺旋曲線!”這事讓米子知道了,她覺得自己沒有盡到一個妻子應盡的職責,于是就把外婆送給自己作結婚紀念的玉墜子當了,給蘇步青添了一件新衣服。蘇步青驚訝不已:“你怎么能為了我的衣服,當掉那么貴重的東西?快贖回來!”米子卻甜甜地笑了:“我不想讓我的丈夫受到任何委屈。”學校剛安頓好沒多久,就趕上考試、作答辯報告。一天夜里,一個叫熊全治的學生匆匆來到蘇步青家,他是怕第二天研討班的報告過不了關特來請教的。蘇步青聽了不滿地說:“你這么臨時抱佛腳,還能有個好?”熊全治臉漲得通紅,米子聽到聲音,趕緊披了件衣服出來解圍。經過蘇步青指點,熊全治回到宿舍忙了一個通宵,第二天論文總算過了關。熊全治后來到美國成了名教授,40多年后他回國探望蘇老,深情地說:“當年多虧先生一頓痛罵。”他也異常感激那時米子的善良解圍:“否則我還真不知道怎么邁出那個門呢!”
1982年,米子因長年積勞,終于臥床不起了。蘇步青每天下午4時30分就趕到醫院,隨侍左右,精心看護。1986年5月,松本米子靜靜地離開了人世,享年81歲。她臨死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蘇步青不要傷心,要好好地活下去。夫人亡故后,蘇步青把夫人的照片時刻帶在身邊,意味深長地說:“我深深地體味著‘活在心中’這句話。就似我的妻子仍和我一起在庭園里散步,一起在講壇上講課,一起出席會議……”2003年,百歲老人蘇步青就是在對亡妻的這種懷念之中,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段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