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在文字的選擇、結構的安排和情感的表達上都能夠達到較高的水平。這些優秀作文范文展示了作者出色的寫作能力和獨特的創意,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中國文化遺產(精選12篇)篇一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來西安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xx。
今天,我們將參觀秦兵馬俑博物館。秦兵馬俑博物館位于西安市東35公里處,在進入景區之前,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是2000多年前秦始皇陵園的一處大型兵馬俑陪葬坑,它以恢弘磅礴的氣勢,威武嚴整的軍陣,形態逼真的陶俑向人們展示出古代東方文化的燦爛輝煌,無論建造年代建筑規模與藝術效果無不堪與世界七大奇跡媲美。在1974年3月西楊村農民們在打井的過程中發現的,這一發現發現震驚世界,1987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目錄。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1號坑東西長3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4260平方米。坑的.最東端是面向東的武士,每排7個,共210個捅。他們是部隊的前鋒。前鋒部隊的后面為部隊的主體,他們被排成38路縱隊,站在11個坑道里。,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備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們分別是部隊的右翼、左翼和后衛。現在,1號坑已出土1000多件陶桶。根據推測。全部發掘完后。僅1號坑就將出土6000多個兵馬桶。2號坑。它是由車兵、騎兵和步兵構成的曲尺形方陣。占地6000平方米。3號坑,它位于2號坑西邊25米處。這個坑是1976年發現的。占地520平方米。
秦兵馬俑一經面世,就以它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傾倒了現代人。無論武士還是軍吏,都留有胡須。說到秦俑的美,千人千面的陶俑形象之美,使人回味無窮。他們中間有氣宇不凡、魁梧穩健的將軍;有威武剛毅、身經百戰的軍吏;更有神情各異、生動傳神的士兵。他們或年輕幼稚,或老練深沉,或憨厚質樸,或聰明機警,或開朗灑脫,或神情凝重。他們身穿戰袍的輕柔,衣褶的飄動,飛揚的胡須,絲縷可辨的發髻,粒粒可數的鞋釘,都會使你感受到真實生活中的氣息。
大家看,瞧這位,頷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慮如何戰勝敵人;再看這一位,目光炯炯,神態莊重,分明在暗下決心,誓為統一天下而戰;再看他,緊握雙拳,待命出征……啊,快來看看這位戰士,雙眼凝視遠方,像不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走近一點,來,小朋友,有沒有聽到他輕微的呼吸聲?”秦俑坑中陶馬形象的塑造同樣逼真傳神。馬頭方正,棱角分明,四蹄躦地,矯健有力,兩耳短促,張口嘶鳴,十分神俊。
法國總統希拉克曾留言說過:“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跡,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美國前副總統蒙代爾也說:“這是真正的奇跡。全世界人民都應該到這里看一看。”從這些高度凝練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秦俑的歷史價值及藝術價值。
秦始皇——贏政早已去世2000多年了,但是,他的偉績,以及現存的兵馬俑留給人們的思考是什么呢?或者說,我們能從上述事物中吸取些什么呢?我想,敢創歷史先河、為國家統一不懼死亡的鋁賂和勇氣是我們應該吸取和仿效的。一代偉人贏政橫掃六國、統一中國的非凡氣度和魄力仍不失為我們今天克服前進路上的障礙的巨大動力。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想要富強,沒有這種氣魄是不行的!
中國文化遺產(精選12篇)篇二
世界上有幾大不可思議,而中國就占了其中的兩個,其中一個便是長城。
長城又被稱為萬里長城,主要的作用是用來阻隔敵騎的行動。曾有詩譽之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它不單單只有城墻,還有許多的屏障、亭。標相結合的軍事防御體系。
從它剛剛開始修筑時就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陜西西安)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自鎬京,然后就是春秋戰國時期了,它的修筑就進入了第一個高潮時期,也是第一個高潮,雖然修筑的進度較短。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后才開始修繕以及連接,所以才故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是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我們大家所看到的長城多半是秦和明這兩個朝代的。它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天津、北京等等五個省、區、市。其中河北境內長度大約為20xx千米,陜西省的長度為1838千米,加起來總共約8851多千米。但是,秦漢及其它更早的長城長度約為一萬多千米,總長度至少為2至3萬千米內。
直到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單位之一。
現在看到長城時,真是欽佩祖先們和勞動人民的團結。
文檔為doc格式。
中國文化遺產(精選12篇)篇三
親愛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您們來到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我將熱情地為您們介紹!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位于北京房山區周口店村西的龍骨山。距北京市區48公里。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世界上材料最豐富、最系統、最有價值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遺址。所以我們在游覽時應當不亂扔垃圾、不觸摸物品,這樣才能保護和欣賞到有著“人類遠古文化寶庫”之稱的中國主要古人類文化遺址。
首先,我們共同參觀一下“周口店第一地點”。這里俗稱“猿人洞”,東西長約140米,中部最寬處約20米。它是1921年瑞典科學家安特生、美國古生物學家格蘭階和奧地利古生物學家斯丹斯基共同發現的。從1921年發現和發掘起,考古學家已下挖了40多米。到目前為止,共出土的人類化石包括6件頭蓋骨、15件下頜骨、157枚牙齒及大量骨骼碎塊,代表約40個北京猿人個體。尤其是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學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遺址外發現三枚人類牙齒化石,成為震驚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為研究人類早期的生物學演化及早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實物依據。
接下來,我們一起參觀“周口店第一地點”周圍的第五、七、八地點,它們是1929年被發現,在這兒里考古專家又出土了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工具和用火遺跡。發現的第一具北京人頭蓋骨,從而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成為古人類研究史上的里程碑。發現的工具,可以推算北京人屬石器時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為錘擊法,其次為砸擊法。發現的用火遺跡,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提前了幾十萬年,北京人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類。經研究,可知“北京人”不僅懂得用火,而且有控制火和保存火種的能力。燒火的燃料主要是草本植物,也用樹枝和鮮骨。
最后,讓我們步入北京猿人展覽館,領略一下考苦學家們辛勤研究成果和保護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的重要意義。根據對北京猿人骨骼化石、石器、用火遺跡等方面的研究,考古學家們認為北京猿人大約生活在距今70萬年到20萬年。北京猿人頭部特征較原始,但已有明顯的現代蒙古人種的特征。北京猿人已經懂得用火和吃熟食,知道保護火種,火的使用完備了人的特征。北京猿人的發現,為中國古人類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北京猿人的發現與研究,為人類進化理論提供了有利實證,解決了關于“直立人”是猿還是人的爭論,是中國科學家為世界考古史做出的偉大貢獻。事實證明,北京猿人具有“直立人”的典型形態標準,而對火的使用,更加完備了其作為人的特征。“直立人”是人類歷史的最早期,處于從猿到人進化過程最重要的環節,他們是猿的后代,后來人的祖先。北京猿人的發現,是當之無愧的人類遠古文化寶庫。
這次旅途到此結束,祝大家愉快!謝謝!
中國文化遺產(精選12篇)篇四
大家好,歡迎今天來到北京頤和園游玩.我是這次的導游,大家可以叫我李導游,如果有什么事可以來找我。請大家注意了,到了頤和園的大門,請不要亂扔垃圾,做一個文明的游客!
首先我向大家介紹一下。頤和園里有山有水。山是萬壽山,水是昆明湖。進了大門,看到的是彩畫長廊。大家請看,長廊有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這長廊很長很長,有七百多米長,分成273間!每一間橫檻上都畫著五彩繽紛的畫,這些畫畫得栩栩如生,一共有幾千幅畫!大家抬頭看一看。很美吧。
來到了萬壽山。從萬壽山下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筑聳立在半山腰上,金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那就是佛香閣。從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部分都看到了。大家往左側看,那就是昆明湖。昆明湖的水很清、很靜。
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圍著長長的堤岸,堤上有好幾座式樣不同的石橋,這就是十七孔橋,河兩岸還有許多柳樹。湖水波光粼粼,十七孔橋像一條長龍,橫臥在湖面上。
今天,我們的旅程到這里就結束了,希望大家有時間還來頤和園,我還做你們的導游,再見!
中國文化遺產(精選12篇)篇五
去年的暑假,我最終去了我夢寐以求的“故宮”。我們跟著導游一進去,人山人海,十分壯觀宏偉,故宮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占地72萬平方米,屋宇9999間半,建筑面積15。5萬平方米,為一長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風格綺麗的角樓,墻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是全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筑群,也是中國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杰作,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居住場所,位于北京的正中心,所以被稱為北京的“心臟”。
故宮建筑分為南部前朝部分北部后寢部分,進入午門之后,就等于正式走進故宮了,我們穿過太和門,來到了十分雄偉壯觀的太和殿,太和殿為皇帝上朝的地方,我們繼續往前走,走過了中和門、中和殿、保和門、保和殿、乾清門。就到了大名鼎鼎的乾清宮,乾清宮附近有一個名為“養心殿”的宮殿,皇帝經常在那里居住和進行日常活動。
之后我們又來到了后宮,后宮分著東六宮和西六宮,其中,坤寧宮為明代皇后的寢宮,清代皇帝和皇后大婚的地方,而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鐘粹宮、咸福宮、延禧宮、承乾宮、太極殿、景仁宮、永和宮、景陽宮、長春宮則為妃嬪寢宮,在聽導游講解關于后宮的簡介時,我腦海出現了在電視上看過那些宮斗劇的畫面。
已經在太陽下曬了一整個上午了,逛完故宮我早已滿頭大汗,故宮既雄偉又壯觀,真不愧為世界文化遺產,故宮,真美!
中國文化遺產(精選12篇)篇六
樂山大佛坐落在我國四川省西南部,周圍便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這三條大江,統稱“樂山三江”。
它通高71米;肩寬24米;耳朵有7米長,每個耳朵能鉆進去兩個人;它的眼睛和嘴巴長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長度是5.6米。令人想不到的是,它頭的直徑竟有10米,有5層樓那么高呢!而它的手指卻有8.4米長,不要說與大佛比,就是個大佛的手指比,你也小得不得了。它的膝蓋到腳背總長28米,腳寬8.5米,如果人挨人站著,它的每只腳可以站100多人呢!樂山大佛頭上的發髻有1021個。人們說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建于公元713年,可以計算一下,樂山大佛已經矗立在這1200多年了!
樂山大佛兩側的巖石叫做“紅砂巖”,是一種容易風化的巖石。樂山大佛為什么能保存1200年呢?因為它的位置處于凌云山西面陰坡處,周圍林木稠密,地質結構穩定。
樂山大佛是一個名叫海通的和尚發起建造的。當時,岷江水勢洶涌,常常淹死過路的行人。海通和尚一忍心看下去,于是便籌集巨款,修筑樂山大佛,愿它能抵住這洶涌的江水。當時,一名財主想得到這筆巨款,當海通知道了他的想法以后,便對財主說:“我寧愿把我的眼珠挖下來,也不會給你這筆錢。”他見財主不信,便用雙手挖下了自己的眼珠。財主見了,嚇得魂飛魄散,這才打消了念頭。過后,海通又號召了很多人來修筑樂山大佛。就這樣,人們一錘錘地修造了90年,樂山大佛才修筑成功。
今天的介紹就到這里了,希望我的介紹能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家好,我叫徐向宇,大家可以叫我小徐或徐導,很高興擔任這次黃山之旅的導游,大家要記住不要亂涂亂畫,不要亂扔垃圾,要跟緊我。現在我們開始出發了。
看,這就是“黃山四絕”中第一絕:奇松。黃山延綿數百里,千峰萬壑,比比皆是。最著名的黃山松有:迎客松、送客松、蒲團松、黑虎松、探海松、臥龍松、團結松、龍爪松、豎琴松、陪客松——這就是黃山的十大名松。下一個景點是“四絕”之二,請游客們跟我走,登山途中,請大家注意安全。
游客們請止步,請大家往我身后看,那些巨石就是“四絕”之二:怪石。黃山“四絕”之中的怪石,以奇取勝,以多著稱,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處。大家順我的手指向那邊看,那就是“猴子觀海”,遠看去就是一個猴子在向下觀望云海。除了“猴子觀海”還有“仙桃石”、“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等奇石。
游客們,我們往那看,那里便是“四絕”之三,云海。自古黃山云成海,黃山是云霧之鄉,以峰為體,以云為衣。黃山的云海冬季最為壯觀,人們為云海美景而奔波,稱為“趕海”。
我們再來看這“四絕”之四:溫泉。溫泉(古稱湯泉),源出海撥850米的紫云峰,可飲可浴,傳說軒轅皇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得返老還童,羽化飛天的。
游客們,我們來到了“人字瀑”, “人字瀑”又名飛雨泉,危巖百丈。我們再看那兒,那邊還有“九龍瀑”、“百丈瀑”等等。黃山值得介紹的地方很多很多,我這兒不一一介紹了,留著讓你們自己觀察吧!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我是你們這次的導游,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王導。這次我們將要游覽的是長城,它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我們現在即將前往的就是長城,利用這一段時間,我想大家簡短的介紹一下長城。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根,是華夏兒女的驕傲。他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時期得以修繕,此后漢、北魏、北齊、北周、隨各代都曾修筑過長城。明代修筑長城18次,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有一萬三千多里。長城自公元前七八世紀開始,連續不斷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地區,總計長達6700千米,被稱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
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現在,我們已來到長城腳下,這一段長城修筑在八達嶺上,高大堅固。大伙兒往前看,長城每隔一處,有一個?望口,它是古代用來?望和觀看敵情的。
大家聽說過嗎?傳說中還有個美麗的`故事《孟姜女哭倒長城》,就是講一個古代女子孟姜女的丈夫被官府抓去修萬里長城,最后累死在那里。孟姜女經過風餐露宿、步履艱難,千難萬險地萬里跋涉,終于找到了修長城的地方,但是她沒有見到丈夫。據說,孟姜女淚如泉,聲如雷,哭的驚天動地,天昏地暗,眼看著長城一段段倒塌下來,她哭到哪里長城就塌倒哪里,足有八百多里長。后來這個美麗的故事一直傳到今天。
長城是一個奇跡,一個由偉大的民族創造的偉大奇跡。
我的介紹到此結束,祝愿各位游客朋友們玩得開心、愉快。愿我們把美好的祝愿留給長城,讓我們把美好的回憶留到這里。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西安旅行社的導游,我姓郭,大家可以叫我小郭。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秦始皇兵馬俑,秦始皇兵馬俑是秦始皇13歲登基時就開始修建的一座偉大工程。直到1974年在西安臨潼被發現并出土,它以其雄偉、罕見的氣勢名譽中外,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
首先我們來到一號坑,一號坑是三個坑中最大的一個坑,它的坑深5米,面積大約14260平方米,怎么樣,夠大了吧!一號坑不但大而且兵俑也多,坑內大約有600余陶人、陶馬,他們井然有序的排列成環形方陣,坑的東端有三列橫排武士俑,他們手執弓、弩等遠射類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后面是600多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矛、戈、槍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十一個過洞里排列成38路縱隊和三十八路縱隊。在一號坑中一共發掘出武士俑500余件、戰車6乘、駕車馬24匹。一號坑中的兵俑神態各異、形象逼真、活靈活現。你們看:有些兵俑在笑著,好像想出了戰勝敵人的法寶;有的仰頭望著天空,好像在思念遠方的親人;有的表情嚴肅,好像在暗下決心保家衛國;還有的緊握拳頭,怒視前方,好像隨時要沖鋒陷陣。這些神奇的兵俑和戰車,真正體現了一代帝王——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雄心壯志。
現在請大家自由欣賞,請大家自覺遵守博物館的有關規定,不要亂丟垃圾,不要隨地吐痰,更不要亂涂亂畫。好了,請盡情欣賞這座凝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偉大奇跡,去感受那段蕩氣回腸、氣勢浩蕩的歷史吧!
今天的兵馬俑之游就告一段落了,希望大家再來古城西安游玩。謝謝大家,再見!
中國文化遺產(精選12篇)篇七
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這些歷史為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文化遺產,它們或許會給我們帶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或許會讓我們了解美麗動人的傳說,或許會讓我們大開眼界,心中不由得肅然起敬。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代人的生活品質越來越高,而這些文物在一點點消逝。許多人來到景區,隨意的亂扔亂吐,甚至在文物上隨意刻畫“到此一游”,還有的人惡意損壞文物,正是因為現代人類的無知,才會使文化遺產漸漸荒廢,成為文化廢墟。
我以往看到過這樣一則報道。
萬里長城上,很多游客將口香糖隨地亂吐,每一天地上的口香糖大約有四萬多塊,清潔工人們要爬上長城,刷子一塊一塊的清理掉,一個星期下來,光是清洗的工具就花了十幾萬。看到這些數字,不明白你心里是怎樣想的。
還有一次,我到大足石刻游玩,來到千手觀音像的地方時,工人們正在修復,導游告訴我們,正是因為游客們的不愛護,才要花很多的人工和金錢去修復它。
同學們,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此刻這些日漸消逝的遺產需要我們去保護。對許多人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個文化遺產,一個景區,更像是他們的家,他們的親人,所以,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呼吁身邊的人們,保護文物,讓它們流傳下去。
不!這些文化遺產是炎黃子孫共有的精神財富!是一個民族的團體智慧!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不能就這樣毀于一旦!
我們應當發揚我們的民族文化,守住我們的精神家園!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們必須能將文化遺產發揚光大!
中國文化遺產(精選12篇)篇八
今天在導游的帶領下,我們乘坐旅游大巴行駛了1個多小時后,我和媽媽來到了世界著名文化遺產明顯陵。一下車,遠遠地看見紅墻黃瓦,金碧輝煌,不愧是皇帝的陵寢,讓我驚嘆不已。
明顯陵坐落于湖北省荊門市鐘祥市,建于1519年,雖說已有500多年歷史,可明顯陵卻一直屹立不倒,非常堅固,建筑完好無損,還是那么壯觀,那么氣派。
大門前有一片非常明凈的湖,這方水塘因為處在風水學中“外明堂”的位置,故稱“外明堂”,湖水襯著大門,遙相呼應,讓人們感覺到現世安穩,歲月靜好。青綠色的湖水在微風中泛起層層漣漪,給靜謐的大門增添了幾分動態之美。我們吃力地爬上陡峭的樓梯,來到明顯陵大門前,大門有數十米高,一共分為三層,第一層用磚石鋪成的像長城一樣的城墻,中間有一個拱形的大門;第二層用紅磚拼成的墻面,亮得發光,也是有一個拱門;第三層也是用紅磚瓦拼成的墻面,頂上有兩個用石頭雕刻的龍頭,寓意龍鳳呈祥。第二層和第三層可供欣賞觀景,俯瞰世間萬物。
我們穿過殘破的古石道,來到一座單檐山式建筑新紅門處。新紅門是整個顯陵的門戶,傳說起到護衛陵宮的作用,它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東臨純德山,西接外明堂,兩側與外羅城相連,建筑四周緊密相連,真是塊風水好地。
新紅門沒有三道拱卷式門洞,與明十三陵中朱厚璁的永陵格外相似,門前東西兩側各有一方漢白玉制成的下馬碑,碑的前后都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楷書大字,是按嘉靖權臣嚴嵩的手書而刻,象征哪怕皇帝到了陰間,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皇權也不容侵犯。
我和媽媽走著走著,看到了橫跨于九曲御河的三道并列的單孔石拱橋,盡管歷經了500多年的風雨滄桑,石橋柱頭和欄板上的雕刻依然清晰,依然漂亮。每個柱頭上都有一個石獅子,它們形態各異,有的摩拳擦掌,有的歡樂搖滾,有的似乎在向我們打招呼。有的獅子身上還有幼崽在玩樂,不亦樂乎,在它們的俏皮活潑中還透露著幾分莊嚴與神圣,讓這座皇家陵寢顯得更加肅穆。
歷經五個多世紀的戰亂滄桑,陵墓的封土上已經長出了許多橡樹,這些橡樹對保護寶頂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書上說大樹的樹冠有多大,樹根就在地下占據多大地方,想象一下,這一顆擁有巨大樹冠的橡樹,樹根在地下,縱橫馳騁,交錯纏繞,緊緊地扒住封土和周圍的城磚,這對偌大的寶頂何嘗不是一種蔭庇?因此,橡樹在明朝皇陵的寶頂上的出鏡率極高,就像寶頂的一張名片。
傍晚的陵園內,除了我和媽媽,再無一人。我和媽媽走出陵園,站在祾恩門、恩祾殿遺址前,高大的方城明樓在夕陽下依然輝宏壯麗,四周的茂林修竹充滿著生機。這絕妙的風景,為日暮下的明顯陵又增添了幾分古樸莊重。面對這座陵墓,我仿佛看見了明顯陵全盛時輝弘壯觀的宮殿建筑,又看見了明末顯陵因戰亂而冒起的滾滾濃煙,聽見了木梁坍塌,磚石崩裂的呻吟,這呻吟的發出者不僅是戰火中即將被毀的明顯陵,更是無力回天的大明王朝。
余日落暉,結束了一天的游玩,我仍然意猶未盡。坐在返回的大巴上,我的心情一直很激動:這樣氣勢輝宏的建筑凝聚了匠人們的智慧,它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當之無愧。它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將在世界遺產目錄中永遠光彩奪目。
中國文化遺產(精選12篇)篇九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云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無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如果把45000平方米壁畫一張張連接起來將長達25公里,要把這些壁畫放在路邊的話,可以構成從市區到莫高窟的一條長長的畫廊。其規模之宏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日本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墻壁上的圖書館”;正如一位學者看了莫高窟后感慨地說:“看了敦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千”這個數字在這里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里有許多佛教塑像、壁畫的洞窟,所以俗稱為“千佛洞”。
自古以來,這里的人們篤信佛教,地方的官吏、豪門貴族、善男信女以及貧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銀兩來開窟、造像、繪畫作為自己的家廟來供養佛和菩薩;來往于絲綢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侶等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越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后進入天國的投資。于是在鳴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龕不斷涌現。
莫高窟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布崖面,每個洞窟里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
敦煌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珍貴的價值,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
中國文化遺產(精選12篇)篇十
你游覽過北京故宮嗎?你知道美麗的敦煌莫高窟嗎?你對秦始皇陵兵馬俑感興趣嗎?這些令中國人驕傲的世界文化遺產,凝結著我們祖先的汗水和智慧,下面就由我來介紹一下我們最為熟悉的北京故宮。
故宮始建于明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18年(1420年)建成。歷經明清兩個朝代,24個皇帝。故宮又稱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現辟為故宮博物院。院內陳列著我國各個朝代的大大小小的藝術珍品,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豐富的文化藝術的寶庫。故宮的整體建筑金碧輝煌,走進這里仿佛走進天堂,仿佛能看到皇帝上朝時微臣們序齒排班,口中說著:“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這浩大的場景。它還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其他四宮分別為:凡爾賽宮、白金漢宮、白宮、克里姆林宮,并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規模宏大,占地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有房屋9999間,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為了突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故宮有一條貫穿宮城南北的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上按照“前朝后寢”的古質,布置著帝王發號施令,象征政權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王居住的后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出于防御的需要這些宮殿的外圍筑有高達十米的宮墻,四角有角樓,外有護城河。
我的介紹到此結束,你有什么想介紹的,快來講給我們聽吧。
文檔為doc格式。
中國文化遺產(精選12篇)篇十一
在中國文化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文化遺產。位于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就是其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一塊石雕藝術的瑰寶!
龍門石窟是由50多座大、中、小石窟組成,有萬佛洞、蓮花洞……敬善寺、奉先寺……石窟中共有97000尊雕像,最大的有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在中國的石窟石雕藝術中規模最大,成就最高。
龍門石窟中最優美獨特的就是蓮花洞了。
蓮花洞顯示了石刻藝術的優美獨特,而奉先寺凸顯的是龍門石窟石雕技藝的精湛——神韻活現。
奉先寺——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群雕。其中,盧舍那大佛雕刻得最為精致逼真。她面部豐滿圓潤,發紋呈波狀形,眉如新月,目含慈祥,高高的鼻梁,飽滿的嘴巴,雙耳長且略向下垂。她身著袈裟,衣紋簡樸無華。站在她的腳下,仰望她那安詳的神情,給人的感覺她就像一位母親,很有依靠感——祥和、溫柔、親切……據史記載盧舍那大佛就是武則天的形象。之后,連日本也在奈良東大寺建立了盧舍那大佛以供奉……你看,那個時候我們的禮貌就已經傳向世界。
灣灣的伊河水環繞著龍門山和香山,而山上的座座石窟里的尊尊佛像俯視著柔靜的河水,再加上蓊蔥郁茂的原始森林,奇花異草,水煙濛濛,佛隱佛現,讓你身處仙境一般。
這就是中國,乃至世界石刻藝術超然至高的龍門石窟,她的石窟之多,雕像之眾,規模之大,刻藝之高超在中國,甚至世界的石窟雕刻藝術文化遺產中無與倫比,她充分彰顯了華夏民族杰出的藝術創造力。
中國文化遺產(精選12篇)篇十二
秦始皇兵馬俑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陵以東1.5千米處,不僅僅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是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
在殷商時期,奴隸主死后,奴隸就要作為殉葬品,與奴隸主同埋。周王朝很多抑制人殉,但并未根絕。到了春秋時期,人殉復燃。及至秦國,便正式廢除了人殉制度,開始以俑殉葬。
一號坑緣于1974年3月被農民挖井發現。兵馬俑可分為高級軍史俑、中級軍史俑、下級軍史俑、一般武士俑。他們個個都被雕得惟妙惟肖。有的兵馬俑手握青銅長劍,準備奮勇殺敵;有的手持盾牌,拼盡全力地抵抗敵方士兵;還有的手拿弓弩,正在拉弓射箭……不知不覺間,我也有了身臨其境之感。怪不得它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成了一張中國古代輝煌禮貌的金字名片呢!
二號坑最為壯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于俑坑東端,有弩兵俑220個,有的立著射擊,有的跪著射擊,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單元位于俑坑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個個五官清晰可見。有的前蹄飛起,有的蓄勢待發,還有的后腿踢著泥土,準備與敵人決一死戰。
第三單元位于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
第四單元位于軍陣左側,由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鞍馬俑排成11列。他們都站得筆挺,目視前方。似乎只要聽到將軍一聲令下,他們就會沖出去奮勇殺敵。我不禁感嘆勞動人民的妙手。
三號坑是三個坑中唯一一個沒有被項羽的大火焚燒過的,所以出土的陶俑身上的彩繪殘存較多,顏色十分鮮艷。從內部布局看有一個指揮部,里面還有許多將軍皺著眉頭,仿佛在思考軍事方案。
四號坑有坑無俑,僅有回填的泥土。據推測,這可能是秦末農民起義造成的。
兵馬俑淋漓極致地展現了秦朝時的輝煌,以及勞動人民的智慧。看著這一排排的兵馬俑,一股自豪感便會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