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凡卡的心得體會篇一
教學是實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依賴于教師對教材的處理,而對教材的處理又依賴于對教材文本的細讀。對教材的處理看出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的功底,也就是教師打算教什么,教哪些內容。看一個教師的教學就是看教師如何巧妙根據本班學生的學情設計好教學的流程。
潘老師在引入課文的時候,第一個問題是:你預習的時候覺得凡卡的生活怎么樣?
學生回答,凡卡覺得生活沒指望了,連狗都不如。這是引用課文中凡卡所寫的信中的內容。看來學生已經通過預習了解了課文,但此時的理解,是比較抽象的也是比較膚淺的。只有通過整體把握重點突破,才能真正理解凡卡的悲慘生活。因而潘老師作進一步地引導,問學生:課文是按怎樣的線索來寫凡卡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的呢?課文是以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和凡卡給爺爺寫信時的回憶以及作者對凡卡寫信時的動作、神態的描寫。通過理清線索,既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又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為抓住重點句、段突破重難點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從作者對凡卡寫信時神態、動作的描寫敘述中,凡卡的感情變化非常大。凡卡寫完信這封信后以為爺爺收到信就會來接他回到鄉下去,所以非常高興,那么凡卡寫給爺爺的是一封怎樣的信呢?這樣的過渡非常巧妙。
學生思考后,教師讓全班學生進行閱讀交流。
第一位學生讀: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頓打,因為我給他們的小崽子搖搖籃的時候,不知不覺睡著了。老板揪著我的頭發,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帶揍了我一頓。學生談自己的體會是,凡卡受盡了折磨。
師:這“揪”的是手,是背,是頭發,還拖、揍,一起讀這段。
學生朗讀課文。
師:此時此刻,我們看到的凡卡是怎樣的?
生:遍體鱗傷。
教師讓一學生朗讀找到的句子。
師:難怪凡卡會說——
生:我的生活沒指望,連狗都不如。
師:這個禮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條青魚,我從尾巴上弄起,她就撈起那條青魚,拿魚嘴直戳我的臉。戳是一下嗎?你看到凡卡的臉上是怎樣的?
生:滿臉是血。
師:讀到這,難怪凡卡會發出這樣的感嘆——
生:我的生活沒指望了,連狗都不如。
師:吃的呢,簡直沒有。早晨吃一點兒面包,午飯是稀粥,晚上又是一點兒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稀粥與稀飯有區別嗎?
生:稀粥沒有什么飯,都是水。
師:從這段可以看到凡卡怎樣?
生:餓。
師:餓得怎樣?
生:沒有力氣。
師:誰來讀這句?
學生朗讀課文。
師:凡卡一點兒力氣都沒了。可見——
生:凡卡的生活沒指望了,連狗都不如。
師:莫斯科最冷的時候零下30度到40度,此時凡卡凍得怎樣?
生:他們叫我睡在過道里,他們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別想睡覺,只好搖那個搖籃。
師:凡卡凍僵了,你聽到他的哀求了嗎?
生:親愛的爺爺,發發慈悲吧,帶我離開這兒回家,回到我們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給您跪下了,我會永遠為您禱告上帝。帶我離開這兒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師:凡卡還這樣哀求——
生:快來吧,親愛的爺爺,我的生活沒指望了,連狗都不如。
……
從這段教學片斷,可以看出教師極力地讓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通過凡卡的信,來敘說凡卡的悲慘命運的。潘老師緊緊抓住的就是“生活沒指望了,連狗都不如。”這一句來理解課文,是通過反復的朗讀課文,想象課文留下的空白內容而得到的。
《凡卡》雖然是篇短篇小說,但作為課文卻是比較長的,因而如何尋找切入點,實施長文短教的策略,教學生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正是潘老師這一課的最閃光的亮點。
總之,這一節課,對教材的處理得當,盡量地騰出時間讓學生思考、想像,通過帶著對課文的理解去朗讀課文,以讀帶講,突出重點,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凡卡的心得體會篇二
今天是涵水小學中心校年級教研組開展的常規聽課活動,潘會光老師執教的《凡卡》一課給我留校了深刻的印象。這節課使我們眼前一亮的是抓住課文的中心句,把握好閱讀的重點段落,理解課文內容,從而體現多學少教的教學思想。
教學是實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依賴于教師對教材的處理,而對教材的處理又依賴于對教材文本的細讀。對教材的處理看出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的功底,也就是教師打算教什么,教哪些內容。看一個教師的教學就是看教師如何巧妙根據本班學生的學情設計好教學的流程。
潘老師在引入課文的時候,第一個問題是:你預習的時候覺得凡卡的生活怎么樣?
學生回答,凡卡覺得生活沒指望了,連狗都不如。這是引用課文中凡卡所寫的信中的內容。看來學生已經通過預習了解了課文,但此時的理解,是比較抽象的也是比較膚淺的。只有通過整體把握重點突破,才能真正理解凡卡的悲慘生活。因而潘老師作進一步地引導,問學生:課文是按怎樣的線索來寫凡卡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的呢?課文是以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和凡卡給爺爺寫信時的回憶以及作者對凡卡寫信時的動作、神態的描寫。通過理清線索,既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又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為抓住重點句、段突破重難點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從作者對凡卡寫信時神態、動作的描寫敘述中,凡卡的感情變化非常大。凡卡寫完信這封信后以為爺爺收到信就會來接他回到鄉下去,所以非常高興,那么凡卡寫給爺爺的是一封怎樣的信呢?這樣的過渡非常巧妙。
學生思考后,教師讓全班學生進行閱讀交流。
第一位學生讀: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頓打,因為我給他們的小崽子搖搖籃的時候,不知不覺睡著了。老板揪著我的頭發,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帶揍了我一頓。學生談自己的體會是,凡卡受盡了折磨。
師:這“揪”的是手,是背,是頭發,還拖、揍,一起讀這段。
學生朗讀課文。
師:此時此刻,我們看到的凡卡是怎樣的?
生:遍體鱗傷。
教師讓一學生朗讀找到的句子。
師:難怪凡卡會說——
生:我的生活沒指望,連狗都不如。
師:這個禮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條青魚,我從尾巴上弄起,她就撈起那條青魚,拿魚嘴直戳我的臉。戳是一下嗎?你看到凡卡的臉上是怎樣的?
生:滿臉是血。
師:讀到這,難怪凡卡會發出這樣的感嘆——
生:我的生活沒指望了,連狗都不如。
師:吃的呢,簡直沒有。早晨吃一點兒面包,午飯是稀粥,晚上又是一點兒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稀粥與稀飯有區別嗎?
生:稀粥沒有什么飯,都是水。
師:從這段可以看到凡卡怎樣?
生:餓。
師:餓得怎樣?
生:沒有力氣。
師:誰來讀這句?
學生朗讀課文。
師:凡卡一點兒力氣都沒了。可見——
生:凡卡的生活沒指望了,連狗都不如。
師:莫斯科最冷的時候零下30度到40度,此時凡卡凍得怎樣?
生:他們叫我睡在過道里,他們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別想睡覺,只好搖那個搖籃。
師:凡卡凍僵了,你聽到他的哀求了嗎?
生:親愛的爺爺,發發慈悲吧,帶我離開這兒回家,回到我們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給您跪下了,我會永遠為您禱告上帝。帶我離開這兒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師:凡卡還這樣哀求——
生:快來吧,親愛的爺爺,我的生活沒指望了,連狗都不如。
……
從這段教學片斷,可以看出教師極力地讓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通過凡卡的信,來敘說凡卡的悲慘命運的。潘老師緊緊抓住的就是“生活沒指望了,連狗都不如。”這一句來理解課文,是通過反復的朗讀課文,想象課文留下的空白內容而得到的。
《凡卡》雖然是篇短篇小說,但作為課文卻是比較長的,因而如何尋找切入點,實施長文短教的策略,教學生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正是潘老師這一課的最閃光的亮點。
總之,這一節課,對教材的處理得當,盡量地騰出時間讓學生思考、想像,通過帶著對課文的理解去朗讀課文,以讀帶講,突出重點,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凡卡的心得體會篇三
20xx年4月13日,鎮教研室在石蓮子中小舉行了骨干教師公開課活動,為我們年輕教師提供了學習與交流的機會。這天我有幸旁聽了聶其玲老師執教的六年級語文《凡卡》這一課題,聽后使我受益匪淺。
《凡卡》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的作品,它以小說的形式,主要以凡卡給爺爺寫信的過程為線索,敘述了寫信前、寫信時、寫信后的故事內容。
教學《凡卡》,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為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著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復雜的事件關系,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
“我們除了凡卡的語言敘述和城鄉生活的對比中感受到他悲慘的命運外,你還能從文中哪些內容體會到凡卡生活的悲慘,內心的痛苦?”這一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自然導向第三板塊。而且稍微拔高了難度,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們獲得探求知識的樂趣。學習好的同學動動腦子可能會想到凡卡寫信前后的心情,中下等同學可在老師的提示中得到啟示,進而明白:原來文中細致入微地刻畫凡卡寫信前擔心、害怕的神情;寫信中多次嘆氣;寫信后還做了一個好夢,也充分地表現了凡卡悲慘的命運。到此,教學第三板塊結束。
最后,把三大塊有機地結合起來。 “ 同學們,聯系剛才所講的內容,說說作者是什么樣表達中心,突出凡卡悲慘命運的? ” 此時,學生的腦海中已有清楚的三條線索:信中訴說悲慘學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憶往事,對比現實,襯托出中心;結尾的美夢,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到此,教學任務全部完成。
這樣,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讀法為主,以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為輔,交替使用,使學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縱橫交錯的三條線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間的關系,而且提出的問題,由淺入深,擊中要害,還使學生在朗讀、討論中深切感悟到語言的精髓,做到了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教學效果令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