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能夠展現作者對社會現象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幫助讀者更好地認識社會。在這里,小編為大家推薦幾篇優秀作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寫作提供一些幫助和啟迪。
學書法品文化大全(15篇)篇一
18日,海峽兩岸朱子齊家思想與當代家庭建設學術研討會在武夷山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朱子后裔以及在家庭建設中承擔主要工作和重要角色的婦聯干部、武夷學院師生近200人參加了活動,共同研究朱子齊家思想,探討當代家庭建設。
今年是朱熹誕辰885周年,海峽兩岸都將舉辦一系列活動進行紀念,而此次研討會也是系列活動之一。一直以來,海峽兩岸都在實踐和推廣朱子文化。臺灣方面已先后舉辦了紀念朱熹誕辰880周年系列活動、六屆的朱子之路研習營活動、三屆的武夷山朱子文化節等,并結下豐碩成果。
當日,參會的兩岸人員在武夷學院師生的領誦下,齊誦《朱子家訓》。兩岸專家還分別從《朱熹的道德思想對家庭美德建設的價值》、《朱子對孝的詮釋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啟示》、《修身是齊家之本,齊家是治國之本》等20多個角度,論述朱子齊家思想的社會價值和對兩岸家庭建設的意義,讓與會人員飽享精神大餐。
學書法品文化大全(15篇)篇二
我愛書法,不僅愛它的結構,還愛它的外形,意境。甲骨文,金文……這些象形文字的演變,是一種希望,是中華文明永久傳承的希望;是一種寄托,寄托著中國人對祖國的熱愛;更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積極向上的精神。
我喜歡他們的結構。我有時看到花體的英文,會對它甚是喜愛,那用鋼筆巧妙拼湊的美麗曲線,實在令人對其贊嘆不已。但是,這些英文始終是由一個個字母構成,單看一個字時,只會因為其形式的優美而喜愛,不會想到更深遠的意境。而漢字卻不同了,看以前的古文時,就算從未接觸,也可以根據其意境將其含義猜個八九不離十。那是一種漢字中的意境,意境中的詩,詩中的山水畫。看看用毛筆寫的“一”字吧,要是仔細看看“書圣”王羲之的“一”,你就會發現那不同尋常的美。毛筆輕輕一頓,收筆一提,就造就了如此美麗的漢字。它的結構單一它的結構單一,就是簡簡單單的一橫為何給人一種用千言萬語都無法描繪出來的感覺呢?似乎無法將其強硬地安在一個形容詞之上。這就是中國書法,這就是它的強大魅力!
我還愛它們的外形,意境。你看,那簡簡單單的筆畫,是那么優雅,細膩,又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般的壯闊。簡單的漢字在書法家們靈活的筆下行云流水,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似一汪清泉從山澗流下,沒有絲毫拖泥帶水。當我用眼睛仔細的欣賞這字時,仿佛被這小小的字帶到了一個奇異而美麗的地方,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一般閑適;有“更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一般的不舍;還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般的孤寂……一個小小的漢字,竟有如此深遠的意境。這,就是中國書法,這就是中國書法的強大魅力!
現代化的風謿洗去了糟粕,但也在侵蝕著中華文化的精華。朋友,也許你已經很少寫字,更不用說寫毛筆字了,也許你經常用手敲擊著骨干的鍵盤,目不轉睛地盯著熒光屏,不妨去看看名家的書法,再親手臨摹一下,你一定會重新熱愛漢字”體會到中國書法的魅力。讓我們從新拾起蒙塵的筆,一同書寫中華文明的美麗畫卷吧!
書法與國畫。
林語堂書法觀。
書法征集啟事。
學習書法總結。
書法展覽賀信。
小學書法教育論文。
書法比賽報道稿。
書法講座報道稿。
書法專業開題報告。
學書法品文化大全(15篇)篇三
4)剛勁忌野,清勁忌薄。清.梁獻《評書貼》。
6)所謂老者,結構精密,體裁高古,巖曲聳峰,旌旗列陣是也。所謂少者,氣體充和,標格雅秀,百般滋味,千種風流是也。老而不少雖古拙峻偉,而鮮豐貌秀麗之容。少而不老,雖婉暢纖妍,而乏沉重典實之意。
7)老乃書之筋力,少則書之資顏。明.項穆《書法雅言》。
8)徘徊俯仰,容與風流。剛則鐵畫,媚若銀鉤,麗則倚糜而清遒。唐.歐陽詢《用筆論》。
11)六.結體章法辯正安排。
12)結字疏密須彼此互相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
13)字體有整齊,有參差。整齊,取正應也;參差,取反應也。清.劉熙載《藝概》。
18)欲學書先定間架,然后縱橫跌宕,惟變所適也。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20)字為城池,大不虛,小不孤故也。虞世南《筆髓論》。
學書法品文化大全(15篇)篇四
8)初學書類乎本,緩筆定其行勢,忙則失其規矩。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章》。
10)且一食之美,惟飽其日,倘一觀而悟,則潤于終身。唐.張壞灌《六體書論》。
13)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在活而已矣。清.鄭板橋。
15)自運在服古,臨古須有我。兩者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傷神。清.王淑〈論書滕語〉。
16)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蘇軾〈論書〉。
學書法品文化大全(15篇)篇五
文化與書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它們之間有著深刻的關聯和相互滋養。在學習和探索書法的過程中,我深深意識到了文化對于書法的重要性,并從中體會到了許多心靈上的力量。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展開我的心得體會。
首先,了解和了解文化背景對于書法的學習至關重要。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著豐富多樣的文化傳統。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的獨特藝術形式,深深烙印著中國文化的印記。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書法,就需要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了解。只有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給我們的書法作品賦予更深層次的內涵和意義。
其次,書法是一種與心靈交流的藝術表達方式。書法是通過筆墨紙硯來表達心靈的一種藝術形式。它要求書法家全身心地投入,協調身心,以達到筆墨意境的最佳表達。在我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了書法對心境的要求。當我專注于每一筆每一劃的時候,我的心靈也隨之進入了一種寧靜和平和的狀態。書法作品所傳遞的情感和意境正是這種內心的表達。
再次,書法是一個信仰與修身的過程。書法的練習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和嚴格的紀律,這對我們的意志品質和修身養性有著極大的考驗。書法追求的是筆墨的神韻和書家的個人情操,需要通過不斷地練習和修正來提升自己的水平。堅持書法的練習會鍛煉我們的意志力和耐心。同時,書法還是一種心靈的寄托,通過書寫來舒緩壓力和平衡情緒。在繁忙的生活中,書法給我提供了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機會。
最后,書法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和交流價值。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藝術形式,書法不僅僅是用來欣賞和展示的,它還能跨越國界和語言的障礙。在國際交流中,書法作為一種通用的藝術表達形式,能夠讓觀者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同時,也能通過書法與其他國家的書法愛好者進行交流和合作,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與交流。
綜上所述,文化與書法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與相互滋養。通過學習和探索書法,我深刻體會到了文化對于書法的重要性,并從中感受到了心靈上的力量。了解文化背景、與心靈交流、信仰與修身、影響力和交流價值,這些方面使我對于文化與書法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也進一步增強了我的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追求。我相信,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我能夠在書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為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學書法品文化大全(15篇)篇六
8)夫心合于氣,氣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靜而已矣。唐.李世民《指意》。
9)成形結字,得形體不如得筆法,得筆法不如得氣象。《翰林粹語》。
11)故有筆法而有生動之情,有墨氣而有活潑之致。清.丁皋《寫真秘訣》。
12)蓋法高于意則用法,意高于法則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清.劉熙載《藝概》。
15)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翰林粹語》。
16)書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則直率而無化境矣。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18)所謂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明.懂其昌《畫禪隨筆》。
19)學術通于學仙,鐘神最上,鐘氣此之,鐘形又此之。
學書法品文化大全(15篇)篇七
我一直夢想成為一名小書法家。但是在上小學之前,連筆不能很好地接受我,也不會寫一個字。放學后,老師教我讀、寫、學知識。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學了很多新單詞。但是我的字寫得并不好看,經常東倒西歪,亂七八糟,心里很郁悶。每當看到一些學生的作業書干凈整潔,受到全班老師的表揚,心里就很不愉快,羨慕他們,覺得自己極其慚愧。
我的思想很快被我細心的.父親發現了。他和藹地對我說:“要想把字寫好,首先要規范自己的寫作姿勢,注意糾正不良的寫作習慣;身體要挺直,背部要挺直,頭要微低,手里的筆要穩。”班主任陳老師經常罵我們:“寫字的時候要認真、仔細、耐心,一個一個寫,字寫得漂亮、工整。”我牢記老師和爸爸的話,下定決心改掉敷衍和粗心的壞習慣!
今年暑假,我報名了書法興趣班,學習了更多的寫作技巧,受益匪淺。現在我的文筆進步很大,自信很多,因為經過努力,我發現自己是個小書法家!
學書法品文化大全(15篇)篇八
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有猜燈謎、包餃子、舞獅、剪紙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中國的書法了!因為中國的書法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書法是我國的瑰寶。爸爸告訴我,歷代書法家有:歐陽修、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他們被稱為書法四體。爸爸曾經帶我去看過書法展覽,有些寫得方方正正的是楷書,有些寫得龍飛鳳舞的是草書。雖然有些我看不懂,但覺得很漂亮。爸爸說,中國的毛筆書法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我們要繼續發揚光大。所以我有空就向爸爸學習寫毛筆字。我體會到一個小小的點,看起來簡單,寫起來卻很難。要是握筆的姿勢、用筆的力度不對,字都寫不好的。看來寫毛筆字也是一門學問。
我為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而驕傲,為中國古老的書法藝術而自豪。我愛中國的書法!
學書法品文化大全(15篇)篇九
10月13日,以“朱子故里,錦繡尤溪”為主題的攝影展覽,在朱熹誕生地南溪書院文公祠舉行。攝影作品分為文化深厚、山川秀美、經濟繁榮、社會和諧四個板塊,多方位地表現了尤溪秀美的山川,閩中濃郁的鄉土風情,朱子故里深厚的人文景觀和蒸蒸日上的尤溪時政光輝事件,較全面地展示了尤溪飛速發展的經濟態勢和人民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10月13日晚,在尤溪縣城區中心廣場舉行朱子文化基本知識競賽。縣領導曹榕慶、林思文、周培春、包萍、卓祖澍、曾顯明、林景源、林小霞、范建民、紀優梓、陳榮光等到場觀看了比賽。縣委副書記包萍作了講話。朱子文化基本知識競賽設個人必答題、小組共答題、搶答題以及風險題四種題型,競賽內容涵蓋了朱熹生平所有事跡。來自縣直機關黨委的11支代表隊參加了比賽。經過緊張、激烈的角逐,最后經貿局黨委代表隊奪得第一名。當晚有1000多名市民到場觀看了比賽。
10月14日,在尤溪縣城區中心廣場舉行朱熹研究專著首發儀式。副縣長林小霞在首發儀式上致辭,并向縣直機關黨委贈送研究朱熹專著。此次推行的有縣朱子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陳長根編著的《朱子行跡傳》、《朱熹詩選365鑒賞》和縣朱子文化研究會鄭建光等同志編撰的《朱子宴故事》和王祥堆先生編著的《朱熹與尤溪》等專著。《朱子行跡傳》采用編年體形式,逐年縷述朱熹的生平經歷、仕宦游學以及思想成熟和學術創作過程。《朱熹詩選365鑒賞》一書,選取朱熹不同時期365首詩作進行注釋、淺析和背景介紹。《朱子宴故事》是根據朱熹在尤溪的飲食風俗和民間傳說基礎上,經過藝術的提煉加工編撰而成的。《朱熹與尤溪》根據尤溪有關朱子文化、文物的研究匯編而成的,較真實地反映朱熹與尤溪的有關史實。陳長根同志多年來潛心研究朱熹及其理學思想,經過十幾年的收集、整理、辨析,他編著了《朱熹詩選365鑒賞》《朱子行跡傳》等著作,這些著作把思想性、知識性、文學性、可讀性融為一體,內容豐富,是了解和研究朱熹這位文化偉人的通俗讀物。
10月15日,尤溪縣舉行百集電視宣傳片《朱子文化縱橫》座談會。老干部代表和來自縣直機關、教育、企業、新聞、文化等部門的各界代表應邀參加座談。百集電視宣傳片《朱子文化縱橫》是由縣朱子文化城建設領導小組牽頭,縣委宣傳部、縣廣播電視臺、朱子文化研究會、唐璜廣告等單位傾力制作。該宣傳片每集5分鐘,以朱熹詩詞、朱熹傳奇故事、朱熹飲食文化、朱熹理學精要等為主線,運用通俗易懂、簡明扼要的語言形象生動地講述一個主要知識點,或一個故事片,或一首詩詞。座談會上,與會人員暢所欲言,他們認為百集電視宣傳片《朱子文化縱橫》的播出為我縣普及朱子文化知識,建設朱子文化城發揮了積極的效應。《朱子文化縱橫》的播出,一方面既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又造濃朱子文化藝術氛圍,讓群眾在藝術的熏陶中受到感染。
10月16日,中學生朱子故事演講比賽活動在尤溪實驗小學的多媒體教室舉行。來自各中學的30名學生參加了演講比賽。比賽分高中組和初中組,演講者分別以《官者為民》、《我奉獻,我驕傲,我奮進》、《朱熹的沉浮人生》等為題,聲情并茂的講述了朱熹勤學好問、勤政廉政、做官為民的好品德、好思想。讓更多的中學生和百姓了解朱熹,了解朱子文化的內涵。同天上午,尤溪縣舉行朱子故里美食大獎賽,來自沈城大酒店、尤溪賓館、洋中沙溪酒樓等大中型酒家19個單位和個人參加了比賽。縣政協主席周培春、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謝國強、縣委助理調研員陳紹梅出席了大獎賽的開幕式和閉幕式,并到美食參展現場觀看。參賽選手們以農家飯、家常菜和土特產為基礎,對有史料記載的“八卦宴、文公菜、蔥湯麥飯、八寶吉祥、白蓮湯”等佳肴的正宗原料、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和技藝創新,在展示了傳統朱子家宴的文化精髓和魅力的同時,融入了更多的創新理念和嘗試。當天有85道朱子家宴故事里的命題菜和69道朱子故里特色菜參加比賽。
學書法品文化大全(15篇)篇十
書法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以字為載體,以墨為語言,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積淀。每一位書法家在錘煉自己技藝的同時,也在受到這個古老文化的熏陶。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我深有體會,文化是書法的靈魂。下面我將結合學習書法的經驗,談談我對文化書法的理解和體會。
第二段: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書法的靈魂,書法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滋養。書法并非一個孤立的藝術門類,而只是應用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以“文化”驅動“書法”,在書法內容、形式和感染力方面更易突顯文化底蘊,提升書法的藝術價值。例如,學習中華漢字書寫要深入了解漢字背后的文化傳統和文明底蘊。理解漢字蘊含的思想、美學和情感等方面的內涵,可以更加準確地表達書法作品中的情感和精髓。
文化意識對書法創作具有重要影響,也是不可替代的因素。文化意識能夠傳遞創作的核心信息。例如,書寫《道德經》應體現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需要在字形、筆畫、構圖和用色等多個層面上傳遞出來。這就需要書法家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敏銳的文化意識,才能夠在書法創作過程中深刻體現出文化內涵。這樣的書法作品,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文化意識對于書法家的成長也同樣具有重要的影響。書法家的造詣和成就需要建立在深厚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質的基礎上。在對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把握中,書法家才能更好地拓展自己的藝術視野,并根據文化背景創作出具有個性和思想深度的藝術作品。而在這個過程中,書法家也會不斷地充實自己的文化知識和思想。通過從文化中汲取靈感,書法家在創作中更容易傳遞出深刻的思想感染力。
第五段:結尾。
總之,文化與書法緊密相連。文化的內涵和書法的形式穿插在一起,互相影響、互相融合。書法作品不僅僅是圖案美,更是文化的傳承和表達。在學習書法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關注筆畫、構圖和用色等技巧訓練,更需要深入了解和領悟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和思想內涵。只有在深刻領悟文化的同時,我們才能在書法藝術上更好的表達和傳遞文化。
學書法品文化大全(15篇)篇十一
有一天,謝校長聽說我會寫書法,就問能不能寫幾張給他看一看,瞧一瞧?我說:“行”。第二天,我就寫了幾張鋼筆字和毛筆字高高興興送給了謝校長,校長說:“寫得不錯,很好!繼續努力。”
校長語重心長的教導,給了我很大的鼓舞,我必須努力,決不辜負校長的期望。
學書法品文化大全(15篇)篇十二
文化書法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它不僅是一種美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修養和內心品味的表現。在我的學習經歷中,文化書法一直是我喜愛的領域,它讓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社會和心靈的美妙互動,也啟發了我對文化的認知和書法技巧的掌握。在此分享我的文化書法心得體會,希望與同好們互相交流、共同進步。
第二段:文化素養。
文化書法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表達方式,它涵蓋了人類對大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感悟。我喜歡畫靜物,因為它能從平靜的生活中描繪出幸福與美好。同時,靜物畫也體現了我對于自然萬物珍貴的態度。在此,文化的素養成為了必要的表現基礎。我熱愛多讀書,不斷學習古代的詩文和傳統文化,通過領悟、理解和感悟這些文化元素,使我在書法中深入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第三段:書法技藝。
文化書法的技藝需要通過長期刻苦學習和勤奮練習來掌握。字帖練習、筆畫練習等等成為了我學習初期的主要內容。書法過程中,需要遵從規范化的字形和用筆方式,這時技術和技巧便成為了關鍵因素。顏料、硯臺等都需要精心選擇,保證畫出的作品達到最好的效果。書法作品的成敗,取決于自己的技藝和對于文化內涵的情感理解能力。
第四段:心靈力量。
文化書法是一種心靈的寄托,書寫不僅是想象力的表現,更是心靈的力量釋放。每次開始作品時,我都會沉靜下來,專注于作品的表現方式,體味每一筆每一劃,通過藝術感悟能夠放下焦慮和悲傷,使內心平靜。同時在內心深處,也產生了一種喜悅,一種快樂的心情。這種美好的情感體驗,不斷地推動我深入地探究文化書法的內涵和外在的表現。
第五段:總結。
總的來說,文化書法是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我享受書寫的過程和呈現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的內涵和精神世界的深度。通過技藝的不斷提高,我不僅深入理解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更為堅定了自己對于文化書法深入學習和探究的決心。我相信,在不斷學習與探究中,自己必將成為一位真正的文化書法愛好者。
學書法品文化大全(15篇)篇十三
敦煌文化是中國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而敦煌文化書法更是其中的瑰寶。我有幸學習過敦煌文化書法,并從中受益良多。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的心得體會。
首先,敦煌文化書法注重筆墨和技法的融合。在敦煌文化書法中,信筆寫意是一種常見的技法。尤其是在描繪山水和花鳥的時候,書法家借助筆墨的魔力,以簡潔的筆畫勾勒出自然景物的美感。這種方式讓我覺得書法與繪畫相得益彰,使作品更加生動有趣。
其次,敦煌文化書法注重意境的塑造。敦煌文化書法作品往往富有濃厚的宗教意味,通過對佛教經典的書寫,書法家表達了自己對信仰的追求和敬仰。這種書法作品給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和思考,讓我更加了解佛教文化的深邃。
再次,敦煌文化書法強調兒童教育。敦煌石窟壁畫中不乏描繪兒童的場景,這反映了古代敦煌人重視兒童教育的態度。敦煌文化書法也流傳下來對兒童教育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習敦煌文化書法,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也可以鍛煉他們的耐心和專注力。
另外,敦煌文化書法亦強調與現代藝術的融合。在當代社會,敦煌文化書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藝術家。他們將敦煌文化書法與現代藝術手法相結合,創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融合不僅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也讓更多人對敦煌文化書法產生興趣。
最后,敦煌文化書法對于個人修身養性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學習敦煌文化書法,要求人們保持內心的平和與沉靜。只有靜心練字,才能讓字跡變得工整、流暢。通過書寫,我找到了內心的寧靜與安定,使我對事物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總之,敦煌文化書法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門學問。通過學習敦煌文化書法,我不僅體驗到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也對其背后的文化內涵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學習并將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敦煌文化書法將帶給我們更多的啟迪和收獲。
學書法品文化大全(15篇)篇十四
敦煌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瑰寶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敦煌文化的獨特表現形式之一,敦煌文化書法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吸引了無數的藝術愛好者。在我與敦煌文化書法的接觸中,不僅感受到了其中蘊含的深刻思想,還從中領悟到許多對待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心得體會。
首先,敦煌文化書法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敦煌文化書法以其獨特的線條、墨色和構圖風格,展現了濃厚的西域文化氛圍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尤其是敦煌藝術中所使用的特殊筆法和構圖手法,如變幅、回頭、橫豪、彎轉、挑勾等,在書法作品上展現出獨特的韻味。這些特點使得敦煌文化書法與其他地域的書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獨具一格。
其次,敦煌文化書法給我帶來了對生活的獨特感悟。敦煌文化書法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和情感,使人有如身臨其境般感受到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和情感狀態。例如,在敦煌文化書法作品中,可以看到許多表現人生百態和社會風貌的作品,如《曉風殘月》、《陶淵明詩》等。這些作品通過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給人們帶來了對生活的深刻思考和領悟。
再次,敦煌文化書法給我啟示了對待工作的態度和方法。敦煌文化書法作品需要藝術家們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創作出精美的作品。這也讓我明白了只有充分投入并付出努力,才能創造出優秀的工作成果。同時,敦煌文化書法也倡導藝術家在創作中保持專注和專一,將全身心地投入到藝術創作中。這種專注和專一的態度讓我明白了只有全身心地專注于工作,才能獲得最佳的創作效果。
最后,敦煌文化書法還讓我體會到了藝術之美的無窮魅力。敦煌文化書法作品的藝術之美猶如一幅幅美麗的圖景,令人陶醉其中。這種美麗不僅來自于作品中的線條、墨色和構圖等方面,更來自于其中所蘊含的人文內涵和藝術情感。在我與敦煌文化書法的接觸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藝術的美麗之處,也更加珍惜和熱愛藝術這一人類文明的瑰寶。
總之,敦煌文化書法給我帶來了許多獨特的感悟和心得體會。通過欣賞和學習敦煌文化書法,我不僅能夠體味到其中獨特的藝術魅力,還能夠從中感受到對生活、對工作和對藝術本身的獨特理解和領悟。這種體驗和感受將繼續激勵我更加熱愛藝術,更加努力地追求藝術的完美與卓越。
學書法品文化大全(15篇)篇十五
錢穆先生曾專門寫了《理學與藝術》長文,對理學影響藝術(主要論畫)作了深刻的闡述。雖不少精思,啟迪后學,但對書法評價闕如,實在遺憾。今從書法與理學角度析之,以補其缺。
每一個時代的美學思潮都來自哲學思想,而書論必然受到主流思潮的影響。三教合一對中國書法的滲透,奠定了中國書法美學思維的高度。儒家的文質彬彬,里仁之美,至大至剛;道家的大樸不雕,天地大美,玄淡清遠;佛禪之空靈圓融,即心是佛,心法為上等,無疑左右著書法創作。只有到了宋代,文化轉型帶來了巨大的觀念更新,歷史進入到近古時代,書法也出現了變化。在書學思想中,典型的是“理學書論”的出現,影響相當深遠。盡管許多學者深挖中國藝術精神的實質,高言是創變、陽剛等,實際上忽略了中國文化發展的特殊性――致中和的書論思想方為主流。徐復觀說中國文化是“心”的文化,應該限定在宋元明清,內傾性奠定了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這個時期在書法上,最典型的是“理學書論”的盛行,它是為理學文化之分支。理學文化是理學影響圈與書論所發生的種種關系的總和。宋代理學的發展促進了傳統儒學的思辨化,作為宋學核心的.理學家涉足書壇而形成了理學書論,起點甚高。(參考呂總《宋代理學文藝論綱》)。
一、理學書論對文藝的影響。
自宋以來,融合三教而歸宗儒學的理學,史稱新儒學,有著包容多種學術思想而統一于儒家的氣度,改造了原始儒學的思維結構。儒家為經學之豐流代表,其中以理學影響最大,宋元明清直到現在,雖然內部分化主要為道學、心學之異,也包括蜀學、洛學、閩學、關學、濂學、新學之爭,最后都集中體現在程朱、陸王之論戰中。盡管對“宋學”“漢學”之爭各不相讓,但經學作為主流文化,已經深刻地烙入書法理論與創作實踐中。理學最大的思維特點是“外透天道,內徹心性”,即天人合一。自宋至清,可以說主流書論是理學書論(有專文論述)。理學對待藝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修身層面上,強調“敬”“反省”“涵養”“持養”的妙用,主張“藝道一體”。“涵養德性”是理學家共同之追求。子思《中庸》已提出“德為圣人”命題。程顥進一步提出:“德性者,言性之可貴,與言性善,其實一也。”實際就是“性即理”也。程頤則曰:“性稟于天,才稟于氣”。養氣修心如對至尊即對天理。鐘人杰《性理會通》載:“程子曰:某寫字時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這可以看出以書體道之典范。
(二)在文道關系上,或主張“文從道中流出”,或言“藝道雙進”,或言“道重藝輕”。理學家認為:“和順積于中,英華發于外。”認為學養的作用明顯。但多數認為“道重器輕”,把文藝都視為“形而下”的東西。程顥認為:“文必貫道”“器必貫道”。
(三)在創作方法上,強調“心性”,力主“性靈”――性情與靈機的結合。強調“內外交相養”,從心性與天道兩方面結合看問題。程子認為:“心通乎道”;朱子的“心統性情”說最為典型。心中未發則為“性”,無善惡;既發出來則為“情”,有善惡。最后還得回歸“天”乃為“性靈”。
(四)在審美功用上,倡導“天趣”與“人功”的結合,最終追求“天人合一”。強調“格物致知”“格物窮理”,尤其重視“天成”“天全”“天放”“天德”等內容,所謂“盡性以知天”。
(五)在審美風格上,主張“沉潛敦厚”,“從容中道”,有圣賢氣象為貴。也喜歡平正端莊,反對欹側放蕩。朱熹對蘇東坡、米南宮的責難如“把字寫壞了”,過分批評其夸張姿態,但有時又肯定其“英風逸氣”。
(六)在藝術品格上,強調人品對藝品的作用,“書關德性”,“人品即藝品”。這是理學家追求“孔顏樂處”、仰慕“圣賢氣象”、培養“浩然之氣”的具體表現。而文藝之功用必須體現“圣賢氣象”,體現一種超然、博大、剛正的人格,是宋儒普遍的共識。
理學家的文藝觀有時前后矛盾,這是因為他們自身兼有道學家和文藝家兩重身份的原因。
(七)思維上的“物必有對論”所開創的辯證精神。從《易》開始的“陰陽之道”“相摩相蕩”到邵雍的“一分為二”命題,二程《遺書》的“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體現出宋學的理性精神與辯證法思想。
二、理學書論的巨大影響及特點。
自宋而后,尤其是南宋,理學逐級對書法的滲透,日見明顯。元代統治者將朱子著作提升為考試標本,學術與政治結合,其影響至為巨大。明代更官方修著《性理大全》,以程朱之學作為取仕依據,清代統治者也注意理學的治世作用,偏于調和人民與統治者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重視心法。所謂“書為心畫”,既重視古法,更重視心法。元代郝經提出了“書法即心法”的命題。明代相穆《書法雅言》特重“心相”之說。清劉熙載《藝概?書概》提出了“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本于心行”之說。他由此提出“書為心學”之說。都豐富了“書為心畫”之內涵。
(二)重視“靜”“敬”的蒙養工夫,強調“養氣說”。文徵明寫字態度“非要字好,直此是敬”。董迪《廣川書跋》云:“夫君子養心,必氣和而在,物無累之,則浩浩搏天之外而若無所礙也。”黃庭堅《跋牛頭心銘》亦云“學必以治心養性為本”,所謂“盡心性之蘊”,自成道種。劉熙載《游藝約言》提出:“不論書畫、文章,須以無欲而靜為主。”
(三)強調“胸次”,以積學和游覽來開拓心胸,以雅去俗,神明而化之。如董《廣川書跋》所謂“胸中磊落,自成丘壑”。錢穆先生《理學與藝術》認為:“宋代人論畫,重人品心胸,又深涉性理,乃亦知重日常人生之修養。”其實,宋人論書亦然。胸中造化,吐露于筆端。所以張之屏《書法真詮》隊為書法之美在二者:一曰氣象,一曰風采。這都與書家心胸有關。
(四)重視“韻勝”之書。倡導“逸”格,從審美到人生都追求“逸”的態度。書觀“氣象”。書法涵蘊人之德性。書之韻在不俗,在遠離塵俗。如李祖年《翰墨叢談》所謂:“筆墨之道,以之陶寫性情;著得一點塵俗,便不佳矣。”劉熙載《游藝約言》提出“人尚本色”,指出“勁氣、堅骨、深情、雅韻四者,詩文書畫不可缺一”。(五)強調方法上的“妙悟”,體現為“心通”說。書理與禪理相通,貴在“參詳”“頓悟”。王維云:“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學者還從規矩。”朱長文《續書斷》所謂:“天下之事不心通而強以為之,未有能至焉者也。”黃山谷認為“學書如學禪”,必須參悟。
(六)強調步驟上的“技進于道”。或言“道進乎技”。如蘇東坡評秦少游書“技道雙進”。朱長文《續書譜》云:“書之至者,妙與道參,技藝云乎戰。”南宋劉克莊認為“藝不習則不工”等,都要求“技與道俱”,不可只停留在技法層面。
(七)學書原則上先在“明理”,然后“達意”。有常形有常理,理得而法正,法正則意新。張懷《畫苑補益》曰:“造乎理者,能盡物之妙。”劉熙載《藝概?書概》認為:“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便是明書理取近道也。
(八)書法欣賞在“神會”,不可以形器求也。沈括《夢溪筆談》所謂:“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欣賞藝術唯求“暢神”而已。張懷《書議》《書斷》等系列書論中所謂“一字見心”,“以風神氣骨為上”,便是的論。
(九)重視學問對于書法的作用。晉人提出了“積學以致遠”。東坡提出“讀書萬卷始通神”。黃山谷詩云:“書是人間真富貴。”錢穆先牛說:“內基于性,外資于學,務學以開其性;理學家之精修道德,與畫家之沉潛于藝術者,同條共貫,事非有異。”錢先生應該知道,書家何嘗不是如此。
(十)重視“天趣”,主張“以人復天”,強調“天機自然”。所謂“得自天機,出于靈府”。(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明代屠龍云:“人能以畫寓意,胸中便生景象,閉端妙合天趣。若不以天生活潑為法,徒竊紙上形似,終為俗品。”張之屏《書法真詮》專辟“養氣第十六”,尤其重“養天機之清妙”。他在“標格第十四”中云:“若夫天機高朗,骨格清蒼,足以橫絕古今者,當以王覺斯為第一”。
(十一)人品即書品。強調書法家人格修煉與書品形成的對應關系。如文徵明題畫曰:“人品不高,用墨無法。”張之屏《書法真詮》“觀人第十五”認為:“書畫一道,肆習者固在天資高,尤賴根器厚。”這根器即在“人品”“人格”的魅力。
理學書論中的疑古思想、尚理明道、注重學養、融合多教等觀念,確實拓寬了書論的范圍,在更為廣闊的領域內我們俯瞰書法,尤其從本體論來觀察書法,獲得更大的精神空間。這也是理學對書法的貢獻。
三、理學書論的負面影響。
理學對書法的影響,自然也是雙方面的,有著正、負作用。正面如上,負面影響如下。
(一)過分重視內在修養,忽略外在的形式美感。錢穆先生《理學與藝術》最后評價:“清代學者,雖亦高自位置,然既乏于濟,復缺性靈,徒于故紙堆中騁心力,故文學藝術皆見不振。語其優者,不過為前代之后勁,無可分庭抗禮者。”,這更指出了大多數人的學習弊端。姚孟起《字學參》已經注意到“形”的作用:“晉人書,形不貫而氣貫;唐人書,形氣俱貫。”但這樣的論述并不多見。
(二)過分注重人文內涵,簡單地將書品與人品等觀。造成了“自由人格”的失落。如元代郝經《敘書》等文中提出“道不足則技始以書為工”等語,有些忽略技法的傾向。人品與書品未必決然對應,如對趙子昂、蔡京、王鐸、林彪等的書法認同,需要辯證理解。
(三)過分重視“端楷”,對于欹側,放蕩的行草等不能容忍。尤其是對于有創變意向的作品多視為“異端”,明顯的受到朱熹等“淳儒”思想的影響,朱子就專作“端楷論”,有利有弊。陳繹曾《翰林要訣》所謂“筆筆有古意,字字有來歷”,強調功夫精熟,并不注重專精、博覽之后的“蛻化”,即是創新意識。這也是“院體”“臺閣體”“館閣體”等得以生存的原因。
(四)注重“文質相符”,對“寫意精神”重視不夠。連“難得糊涂”的鄭燮也在題畫中說:“‘寫意’二字誤多少事。欺人瞞自己,再不求進,皆坐此病。”雖然,他提倡“必極工而后能寫意”,但當時所出現的反對“寫意”的情況是一致的。如明代倪后瞻《倪氏雜著筆法》對王鐸的變法大加撻伐,認為王書“魔氣甚大”,對董其昌過分吹捧,令人生厭。項穆《書法雅言》對祝允明草書的非難“晚歸怪俗,競為惡態”,這有些矯枉過正了。
理學書論是豐富的,也是復雜的,甚至矛盾之處不少,反映出時代變化之豐富多彩。我們更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如許多書家在早期與晚期的理論出現矛盾,這恰好說明了時代所壓,有時必須改變觀念的趨勢。研究者也應該知道書論演變的復雜多變,方能不拘泥于一端,如盲人摸象,那就很難管窺全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