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教師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合理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并設計出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工作。以下是一份經過多次修改和實踐的教學工作計劃,希望能對大家在教學設計方面有所啟發。
語文七年級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優質14篇)篇一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人生在世,人們夸贊的最多的是母愛,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愛。可是今天我們要為我們的父輩唱一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夸贊。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愛的父親吧!
快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1、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2、“花”在全文結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3、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速讀課文后,四人小組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
1、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2、文章題目為“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看出“花”是作為線索貫穿小說始末的。
3、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同時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一)教師導學:
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個話題再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
確定思考題,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將思考題集中到以下幾方面,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1、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呈怎樣引出的?
2、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于人世的?
3、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的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學生在課文中勾畫,四人小組討論回答,教師補充歸納。
1、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后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2、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后,“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至于寫他進家門以后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3、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1、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2、進一步閱讀文章,思考“研討與練習”:
3、準備說說自己的爸爸。
教師導學:上節課我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內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節課我們就文章的重點進一步學習和探討,使自己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后“我”急著回家兩部分,可就下面的問題展開討論。
2、畢業典禮后“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景?這情景預示著什么呢?
3、“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教師引導學生再讀有關內容,然后進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明確:
1、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后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2、弟弟妹妹們只是自顧自地玩著;爸爸種的夾竹桃垂下了好幾枝,很不像樣子;小青石榴從樹上掉下來,老高急匆匆地告訴醫院來了電話,等等,這些都預示著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于人世。
3、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討論“我們”為什么很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教師應給學生自由說話的機會,使學生暢所欲言,并且明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煩惱,但只要正確對待就一定會解除煩惱,迎接新的挑戰。進一步提問:
1、課文中還有什么情節會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談談體會。
2、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
有首歌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今天的文章讓大家重新認識了父親,那深沉的愛,那感人的愛,讓我們說真話,訴真情,用自己的心聲說說,“世上還有爸爸好”。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作者的文章和同學們的發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愛的樂章,讓我們把這些內容記在本子上,印在腦海里,留在我們成長的記憶長河中。
語文七年級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優質14篇)篇二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積累文中出現的生字新詞。
2、能力目標:能準確歸納課文內容,揣摩理解故事中蘊含的真情。感知課文的語言風格,并能體會樸素真摯的語言之美。
3、情感目標:體驗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愛,領悟成長的真正含義。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驗父愛,感悟成長。
教學難點:
1、記敘文中的插敘手法。
2、記敘文中的伏筆與照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課前三分鐘。
二、導入新課。
詩人汪靜之有一首詩寫得很美,我想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其中的幾句:……生命是一樹繁花,時間是一根鐵鞭,一朵一朵的擊落,等到擊完的時候,把滿地殘紅踏入泥沙。詩人關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絢麗與多情啊!可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兒時的記憶里,父親的花兒卻落了。____(板書課題)。
三、了解作者,老師簡介《城南舊事》。
四、正音。
(方式:指名注音,指名聽寫正音正形后齊讀)。
注音:衣襟雞毛撣子玉簪花驪歌花圃抽屜雇車咻咻哭號。
聽寫:腫脹狼狽柵欄包袱廊檐徘徊。
五、跳讀全文,感知課文。
1、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全文內容。
2、你知道作者用什么作為線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聯起來嗎?請談談自己的看法。
a花(結合學生的發言可讓學生勾畫提到花的語段,感知其線索作用)。
b畢業典禮。
六、理清課文脈絡。
結合“畢業典禮這條線索,讓學生按畢業典禮前、畢業典禮中、畢業典禮后,把全文整理為三個部分。
七、品讀研討。
(一)朗讀課文第一至十二自然段。研討下列問題:
1、這一部分寫了些什么?試歸納。
提醒學生注意揣摩下列語言的含義:
a爸爸啞著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說……。
b爸爸看著我,搖搖頭,不說話了,……他又轉過臉去叮囑我。
3、作者在畢業典禮上回憶起自己與父親之間的故事,這些故事主要有哪幾件?
我和父親的故事:
a爸爸鼓勵我獨自參加畢業典禮。
b爸爸鼓勵我獨自去銀行寄錢。
c爸爸逼我去上學,并給我送來棉衣。
d爸爸死后,我非常鎮定、安靜。
(二)、作者敘述這幾件事,你最喜歡的詞、句或段有哪些?請推薦給大家。
(三)、愛的體驗與表達:
1、看了作者與父親的故事,老師領悟到了父親的深深的父愛,這愛的成分之一,在老師眼中,是一份嚴格的要求,老師是從父親逼著我去上學這個故事中看出的。你知道父親的愛中還有哪些成分嗎?請結合具體的語句談談。
a殷切的希望。
b嚴格的要求。
c溫暖的關懷。
d熱忱的鼓勵……。
2、看了同學們所歸納的愛的成分,老師有一個強烈的感覺,那就是:父愛如山,我領略了它的沉穩與厚重。你也能用比喻的方式說說你的感覺嗎?(訓練語言表達)。
(父愛如大海,陽光、月光、春風、春雨……)。
(四)、英子在風里、在雨里、在愛的港灣里漂流,在一次次的磨練中漸漸長大,你能找出英子成長的足跡嗎(板書;成長的足跡)?(結合課后練習二)學生分小組討論并推薦代表發言,摘要板書。
a六年后我的'當上學生代表。
b再也沒有遲到。
c能做許多事。
d成長為一個小小的大人。
有勇氣、有智慧、有經驗、懂事。
(五)、跳躍閱讀全文,你知道課題的含義及其作用嗎?小組討論并發言。
第二課時。
一、朗讀精美片斷。
生命如花,縱使多情而美麗,但有一天,它會無奈地凋謝,殞落枝頭,但一個飄香的靈魂卻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在另一個心靈繼續散發為陣陣幽香,在愛的緬懷中得到永生,永遠綻放在另一個心靈之中。讓學生在鋼琴曲《愛的紀念》中自由朗讀精美片斷。
二、品讀語言。
同學在學習和朗讀之中,體會到了本文的語言風格了嗎?學生自由發言后,引導學生認識樸素真摯的語言同樣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比較閱讀。
給學生朗讀同是表現父愛的另一篇文章――《父親的愛》(美國作家艾爾瑪。邦貝克所著),讓學生比較二者的異同,再一次認識不同風格的父愛。
四、說說自己和父親之間的故事。
1、故事要求:注意表現充滿愛意的語言、表情、動作。你怎樣在父親的關懷、支持、鼓勵、鞭策下成長,敘述好自己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
2、各小組分別講述,并推薦代表發言。
五、作業設計。
1、整理自己的故事,完成課后練筆。參考題目:
a成長是首歌。
b閱讀父親。
c父愛的光輝。
d我不想(渴望)長大。
2、抄寫生字詞。
語文七年級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優質14篇)篇三
教學思路:
文章的人文氣息和抒情色彩很濃,如何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感情是本課的難點,因為現在的學生比較缺乏人文氣息。
初步設計以情境導入,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貫穿于教學始終,力求做到讓學生主動學習。
教學課時:
擬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體會文章流露的真摯感情。
2、理解標題的雙關含義。
3、掌握本文的結構。
難點:第3點。
多媒體:ppt制作歌曲《送別》夾竹桃圖片電影《城南舊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播放歌曲《送別》,詢問學生聽完后有什么感覺?
歌曲用音樂的語言告訴學生這是一種離愁別緒,離別的惆悵和失去親人的悲傷,人生的悲歡離合和失意悵惘盡在不言之中,而課文使用文字的形式來表達而已。
(程度高的班可以全班先學唱這首歌,程度差的班較困難)。
只要學生領會到這層感情基調,就進行課文賞析了。
二、標題的解讀,運用討論的方式。
1、雙重含義。
質疑:重音應放在哪里?落了――花兒凋謝了爸爸的生命之花凋謝了。
詢問: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同時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2、花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線索的作用,類似學過的課文《紫藤蘿瀑布》。
文章題目為“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看出“花”是作為線索貫穿小說始末的。
3、爸爸是一個怎么樣的人?討論得出的結論大概幾點:
a、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b、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c、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d、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由上述幾點闡發出來的觀點點到為止即可。
三、自主探究。
確定思考題,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將思考題集中到以下幾方面,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a.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呈怎樣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于人世的?
c.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的含義?
問題a,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學生在課文中勾畫,四人小組討論回答,教師補充歸納即可。
回憶爸爸的事:
1、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
3、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
問題b,有四處:
1、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
2、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
3、“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
4、“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問題c,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作業:采訪爸爸,在對待子女的問題上,作為父親的感想,寫成小作文,明天交。
語文七年級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優質14篇)篇四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清全文結構,把握文章線索。
3、理解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
4、初步感受文章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2。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想大家已經不止一次地聽到父母對你說:“快長大,別再象小孩子一樣了!”你們想成為一個大人嗎?可是你們知道怎樣才算是真正長大嗎?(學生自由回答)。
今天我們所學習的《爸爸的花兒落了》一課,就是一篇有關長大的故事。本文選自長篇小說《城南舊事》,作者林海英。你們了解作者和這篇小說嗎?(介紹作者和小說梗概)。
作者在《城南舊事》的序言中這樣寫道:“。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可是,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場面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在一篇篇的小故事中,在每一段故事的結尾,里面的主角都離她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兒落了》,親愛的爸爸也去了,她的童年結束了。那時作者剛滿十三歲,就開始負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該負的責任。這是一篇童年的回憶,也是對童年的告別,就讓我們走入文中的世界,一起去追尋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跡。
二、整體把握文章結構:
本文的標題是《爸爸的花兒落了》這個標題到底有什么含義呢?(爸爸所種的夾竹桃的垂落)這個標題還有什么深層的含義呢?讓我們首先把握全文的結構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請大家讀一讀文中1-2、35-37、54-67三個部分,告訴我這些段落都提到了什么事?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都是與畢業典禮有關,分別寫了畢業典禮前、畢業典禮中和畢業典禮后發生的事)那么我們可以說全文按照什么順序來寫?(時間順序)。
在畢業典禮前,“我”望著襟上的夾竹桃,想起了爸爸。而畢業典禮后,“我”發現爸爸的花兒落了。那么文中還記敘了哪些和爸爸有關的事情呢?(“我”在醫院看望爸爸(3-12),爸爸逼“我”上學(13-30),爸爸讓“我”單獨匯錢(46-53))在38-45小節中,記敘了很多人都希望“我”快快長大,可這些人都漸漸從“我”的生活中消失了,而對“我”的成長影響最大的是誰?(爸爸)為什么?(上述的三件事都是記敘了爸爸對“我”的教導。都表達了爸爸對“我”的愛)。
那么,31-34小節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呢?(爸爸喜歡花)提問:花在文中出現了幾次?花和爸爸有什么關系呢?(出現了三次。1、畢業典禮前,“我”由襟上的夾竹桃想起了爸爸。2、爸爸喜歡花。3、畢業典禮后,“我”看見爸爸的花兒落了。)(花引起了“我”對爸爸的思念,當“我”享受著父愛時,花開得十分旺盛,當花兒落了的時候,爸爸也去世了。(逐步提示學生回答))那么標題的含義是什么?(喜愛花的爸爸的去世,“我”已失去了父愛,不再是小孩子了)那么花在文中就有特殊的意義,象征著什么呢?(學生自由回答,父親的關懷,父愛,父親均可)全文所要突出的也正是這一點。花在文章結構上起了什么作用?(同樣也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并且是全文的主線。)。
總結:
全文有兩條線索:畢業典禮和花。其中花是主線,突出了父親對“我”成長的巨大影響。而畢業典禮是副線,推動了情節的發展。文章的一開頭,畢業典禮前,我由襟上的夾竹桃想起了爸爸,兩條線索由此展開,其中,花象征著父親的愛,也象征著父親,由花引起了“我”的回憶,“我”想起了爸爸前一天在醫院中所說的話,這些話在后面都有對應,(完成課后練習一)一件件回憶由此展開。而其中又穿插了爸爸對花的喜愛和畢業典禮的情形,用以襯托父親對“我”的影響。最后在文章的末尾,畢業典禮后,“我”看見爸爸的花兒落了,告別了童年,兩條線索又重新匯集到了一起。這兩條線索相互映襯,相互配合,把一件件回憶貫穿成一個整體,使全文既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又井然有序,也突出了“我”對父親的愛。
根據講解內容,依次打出段落提示。
一(1-2)畢業典禮前,我由襟上的夾竹桃想起了爸爸。
二(3-12)我在醫院看望爸爸。
“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回憶爸爸叫她單獨去匯款)。
“可不能遲到。”(回憶起爸爸逼“我”去上學)。
“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回家后看到夾竹桃,得知爸爸的死訊,表現得十分鎮定)。
三、初步感受文章的.寫作特點:
本文表達了父親對“我”成長的影響,對“我”深深的愛,這種愛是通過直接抒情表達出來的嗎?(不是,而是蘊含在“我”對父親的回憶中,蘊含在花上,貫穿了全文)本文.寫作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一個個細節上蘊含了深刻的內涵。這一特點既表現在對父親的描繪中,也表現在對一些重要情節的描寫中。例如,文章中沒有一句直接寫父親的病情已經危重,可卻有很多伏筆,暗示父親已經病入膏肓直至去世,請同學們找出來。
(11)爸爸說:“沒有爸爸,你更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32)爸爸的病幾時才能好?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55)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
在細節描寫中體現深厚的情感和內涵,是本文最主要的.寫作特色,感受這種.寫作手法的魅力就是我們下節課主要的學習內容。
四、作業:
思考下列問題:
1、爸爸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2、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我”對爸爸的感情?
3、完成課后練習三。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文中的父親的形象。
2、理解文中字句的深刻情感。
3、引導學生認識如何才能真正成熟起來。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2、3。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爸爸的花兒落了》主要寫了主人公英子對于成長的回憶,塑造了爸爸的形象,展現了英子成長的歷程。那么文中的爸爸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他對“我”的影響到底體現在什么地方?作者如何表現對爸爸的情感,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重點。讓我們跟著英子的成長的足跡,細細體會這份深情。
二、分析爸爸的形象,體會情感。
同學們,你們能找出文中的有關成長的第一件事嗎?(爸爸逼“我”去上學)同學們你們能告訴“我”,從這一段中,你們覺得爸爸是一個什么樣的父親?(嚴厲的,和藹的)嚴厲與和藹這兩種性格都出現在爸爸身上,你們覺得矛盾嗎?(不矛盾,這說明爸爸對“我”的嚴格要求完全是出于對“我”的愛)(如果象《紅樓夢》中“寶玉挨打”一段,賈政毒打寶玉,甚至想要勒死他,就不是父愛的表現了,而是痛恨了)這件事對“我”有什么影響?(齊讀30小節,突出最后兩句欣喜的語氣。“我”從此學會了嚴格要求自己)“我”不僅再不遲到,而且也更進一步體會到了父愛。(買烤白薯的錢肯定是父親給的,玉簪花肯定是父親種的,這些都是父親關懷的表現)。
由此可見父親對“我”的影響之深。不過,父親對“我”的影響僅僅是嚴格要求自己嗎?還體現在哪里?(學生范讀46-53,爸爸讓“我”單獨去匯款)七十元在當年可是一筆很大的款子,而且是在外國銀行,我想即使在今天,也沒有幾個父母敢讓孩子做這樣的事。可是“我”最終闖過來了,在這件事中,爸爸的形象是什么樣的?這件事最終也對“我”有什么影響?(可討論)(提示:父親的哪一句話最終使“我”鼓起勇氣?(“闖練,闖練”)“闖練”一詞,表現了父親對“我”的鼓勵,可見爸爸是一位什么樣的父親。)(善于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精神、“我”也有了勇闖難關的勇氣)而此時的“我”的心情是什么樣的?(特別興奮)文中從什么地方表現出來?(要爸爸在花池里也種滿了蒲公英)為什么要種滿蒲公英呢?(向爸爸表現自己心中的喜悅,讓爸爸分享自己的喜悅)由此可見爸爸對“我”的影響之大。
從38-45小節中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很多人都希望“我”快快長大。但這些人都隨著“我”的長大沒有了影子,無形中小學的畢業典禮成了一次長大的儀式。在“我”的心目中,最誰能參加這次儀式?(爸爸)為什么?(分角色朗讀3-12小節,學生自由回答)(“我”實現了爸爸的期望,被選為了學生代表,成為了一個優秀的學生。“我”希望爸爸也硬著頭皮從床上起來到學校去。)可是爸爸不能來,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爸爸已經病危了)但爸爸并沒有告訴她真相,而做了什么?從這個小小的動作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爸爸對“我”深深的愛,不忍心告訴她真相)從這一段中,我們看到了父女之間深深的愛。
語文七年級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優質14篇)篇五
教學目標:
2?理解文章所運用的表達方法。?
3?使學生能夠學有所思,有所得。?
教學重點:
1?理清文章的思路,體會文中蘊涵的深厚的父子情感。?
2?體會文章中的“父親”這一形象。?
3?使學生能夠把課文與生活結合起來,反思自己的親情和友情。?
4?理解文章中的“花”這一形象。?
5?體會文中的一些含蓄的寫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任務:
1?掌握文章的一些文學常識。?
2?深入理解“父親”和“花”這兩個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形象。?
3?讓學生具體體會一下作者巧妙的構思和細膩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
1?通過對“父親”和“花”這兩個形象的討論,體會文章中父親與“我”的情感。?
2?體會文章中作者所運用的表達方法。?
三?教學過程:?
(二)?討論:文章中的“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10——15分鐘)?
(兩人一組或四人一組互相交換預習作業,給五分鐘時間討論,然后請各小組發言。)?
:爸爸表面上是很嚴厲,但實際上卻充滿著愛心。?
他很重感情,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后,便急得吐血。?
他也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三)?回憶:請問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回憶了哪些事情?(提問)(5分鐘)?
1?回憶了醫院探病的情形。?
語文七年級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優質14篇)篇六
《爸爸的花兒落了》是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安排的課文內容是以成長為主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節選自她的小說《城南舊事》,小說講述了自己在父親及周圍大人的教育和影響下不斷長大的故事,學習這篇小說,要感受父親對自己的關愛,領悟父愛對“我”成長的影響。領悟文中的“我”對父親的摯愛,以及失去父親之后的痛楚。
語文七年級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優質14篇)篇七
一、教學目標:
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課文主要內容,了解插敘的寫作手法。
通過感情朗讀和語言品析具體研讀課文,體會父愛,感悟成長。
了解他人的成長足跡,正確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困難和挫折,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二、教學重點:
通過感情朗讀和語言品析,體會如山的父愛,感悟英子成長的心路歷程。
三、教學難點:如何理解我真正感覺自己長大了。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
同學們知道影片中的小姑娘是誰么?——英子。
這就是林海音在《城南舊事》中所寫的自己,《城南舊事》講述了一個她怎樣的童年呢?她在《城南舊事?序》中這樣說:
“不思量,自難忘”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而今,或許已物異人非了,可是隨著歲月的蕩滌,在我,一個遠方游子的心中,卻日見清晰起來。
今天就讓我們去追尋作者告別童年的腳印,去品味作者成長過程中的許多無奈吧!——出示課題《爸爸的花落了》(指導讀好課題)。
二、走進故事,了解插敘。
小英子的畢業典禮那天都發生了哪些事呢?
1.請同學們跳讀課文,邊讀邊把有關的段落或句子畫出來。
2.課文除了寫了小英子畢業典禮那天的事外,還寫了英子和爸爸的哪些事?3.簡單介紹插敘。
三、走進父親,感悟父愛。
1.“在我寫作多年間,從來沒有一篇專為父親而寫的,因為我知道如果寫到父親,總不免要觸及他離開我們過早的悲痛記憶。”讓我們走進英子的回憶,去體味父親對英子的付出與希望吧!
(1)爸爸氣極了,一把把我從床上拖起來,我的眼淚就流出來了。爸爸左看右看,結果從桌上抄起雞毛撣子倒轉來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掄,就發出咻咻的聲音,我挨打了!
抓住細節,品讀父愛,讀出感受。
(2)當然,在英子成長的過程中父親為她做的遠不止這些,還有——(自由談課文內容)。
“英子,不要怕,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學校去,這是你在小學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遲到!”
“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
從爸爸的這番話中,你讀懂了什么?(殷切的希望、熱忱的鼓勵、嚴格的要求)。
可我們的英子她懂么?——不懂,因為那時的她還是個——小孩子。
四、走進畢業典禮,感受離別。
出示: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
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
惟有別離多……。
補充資料,幻燈出示:
北京形勢吃緊,蘭姨娘和德先叔離開了北京去了天津和上海。
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
語文七年級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優質14篇)篇八
1、了解他人的成長足跡,正確對待成長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成功與失敗,用于面對生活面對挑戰。
2、揣摩關鍵句的深刻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注意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
《爸爸的花兒落了》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和口吻敘說著對童年往事的回憶,對父愛的緬懷,對成長的感受,整篇文章以畢業典禮為線索,將回憶與現實交織在一起,過渡十分自然,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卻不零亂。主要內容是“父愛”、“成長”;表達技巧主要是,借物喻人,暗示渲染;抓住了這兩個方面就抓住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核心。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結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者林海音及她的《城南舊事》;
(2)理清全文結構,把握文章線索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3)理解課文標題的雙重意義和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學習文章的擬題技巧;
(4)分析文中的父親的形象。
2、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文中字詞的情感。
(2)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3)初步感受文章的寫作特點,學會記敘中運用插敘的敘事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敢于追求成功,更要善于面對失敗。讓學生認識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成熟起來。
該目標的確定,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力于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全面發展,符合教育教學的規律和學生成長發展的規律,強化了德育訓練和道德素質的培養。
1、教學重點:
(1)理清全文結構,把握文章線索,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2)分析文中的父親的形象。
2、教學難點:
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為了突破難點,設置了不少學生活動,使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與學生共同探討的方法,邊活動,邊啟發學生思考,并得出結論,從而使學生從感性材料的感受到理論的上升,水到渠成,符合認知規律,易接受。
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高低,為了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貫徹學生的主體性,注重思維品質的原則,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教法: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文本進行交流和對話。所以本課的教學擬用情景教學法和閱讀教學法,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課文。
2、說學法:
為了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主體,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能力方面采取了以下方法:討論法、自主閱讀法、總結反思法。
提前預習,掃清閱讀的障礙,布置學生搜集關于《城南舊事》的資料。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老師播放電影《城南舊事》的片尾插曲《送別》,學生欣賞,老師歸納:《爸爸的花兒落了》就是電影《城南舊事》中的一個小故事,這是一段童年的回憶,也是對童年的告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文中的世界,去尋找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跡吧!
2、檢查預習,交流資料。
(1)由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介紹《城南舊事》片段。簡介作者生平思想,文學作品,走近林海音。
(2)指導學生積累生字詞,為學習文本掃清障礙。
3、用心聽讀,感受文本。
配樂朗讀課文。讓學生閉上眼睛去聽,頭腦中形成電影畫面。借助語言和音樂的魅力把學生帶入文本,使其有種美的享受,此時學生的思維也是高度集中的。聽完之后讓學生簡要談談感受,教師就能夠從他們所談的感受中了解學生對文本理解的程度,從而有針對地指導下一階段的教學。
4、合作交流、互動探究。
活動一: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2)梳理結構,劃分層次。
(4)文本中哪些是寫的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是怎樣引出來的?
我們可以說全文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活動二:研讀賞析。
圍繞“爸爸在我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這個話題進行討論。
(1)文本中是怎樣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了,可能將不久于人世?
(2)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的含義?
(3)爸爸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相關內容,并在課文中圈點勾畫)。
活動三:討論探究。
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及畢業典禮后“我”急著回家兩部分,并討論一下問題:
(2)畢業典禮后“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景?這情景預示著什么?
(3)“我”是不是真正感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來?
活動四:品味賞析。
通過引導學生賞析句子,初步使學生感受到文章的寫作特點。
(1)在細節的描寫中體現深厚的感情和內涵,是本文最重要的寫作特點。
(2)在記敘中恰當的運用插敘的敘事方法。
(3)本文樸實中蘊含真摯情感的語言風格。
在重點探究這個環節中,由點帶面,注重課堂的生成性,收放自如。設置的問題體現了層級性,即前一個問題往往是解決后面問題的跳板,由淺入深,直到水落石出。充分尊重了初中學生思維跳躍性小的實際,也遵循了“循序漸進”這個最基本的教學原則。
5、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1)總結反思:
主人公英子帶著悲哀告別了童年,但此時的她已經長大了,敢于面對一切苦難和挫折。而當我們告別童年時,你將會發現,終將有一天,“爸爸的花兒落了,而你已不再是小孩子”,你也會告別一些人、一些事、一些關懷、一些愛,當你獨自面對挑戰和挫折的時候,需要鎮定,應用自己的勇氣和信心迎接未來。
(2)拓展延伸。
讓學生把從課堂上的收獲內化到自己的頭腦中,延伸到課堂之外,延伸到生活之中。利用課外的時間,讓學生觀看電影《城南舊事》。再者,寫一篇關于“成長”話題的作文。
林海音。
膽小勇敢。
被動主動。
懶惰勤奮。
依賴獨立、
略
語文七年級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優質14篇)篇九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清全文結構,把握文章線索。
3、理解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
4、初步感受文章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2。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想大家已經不止一次地聽到父母對你說:快長大,別再象小孩子一樣了!你們想成為一個大人嗎?可是你們知道怎樣才算是真正長大嗎?(學生自由回答)。
今天我們所學習的《爸爸的花兒落了》一課,就是一篇有關長大的故事。本文選自長篇小說《城南舊事》,作者林海英。你們了解作者和這篇小說嗎?(介紹作者和小說梗概)。
作者在《城南舊事》的序言中這樣寫道: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可是,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場面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在一篇篇的小故事中,在每一段故事的結尾,里面的主角都離她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兒落了》,親愛的爸爸也去了,她的童年結束了。那時作者剛滿十三歲,就開始負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該負的責任。這是一篇童年的回憶,也是對童年的'告別,就讓我們走入文中的世界,一起去追尋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跡。
二、整體把握文章結構:
本文的標題是《爸爸的花兒落了》這個標題到底有什么含義呢?(爸爸所種的夾竹桃的垂落)這個標題還有什么深層的含義呢?讓我們首先把握全文的結構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請大家讀一讀文中1-2、35-37、54-67三個部分,告訴我這些段落都提到了什么事?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都是與畢業典禮有關,分別寫了畢業典禮前、畢業典禮中和畢業典禮后發生的事)那么我們可以說全文按照什么順序來寫?(時間順序)。
在畢業典禮前,我望著襟上的夾竹桃,想起了爸爸。而畢業典禮后,我發現爸爸的花兒落了。那么文中還記敘了哪些和爸爸有關的事情呢?(我在醫院看望爸爸(3-12),爸爸逼我上學(13-30),爸爸讓我單獨匯錢(46-53))在38-45小節中,記敘了很多人都希望我快快長大,可這些人都漸漸從我的生活中消失了,而對我的成長影響最大的是誰?(爸爸)為什么?(上述的三件事都是記敘了爸爸對我的教導。都表達了爸爸對我的愛)。
那么,31-34小節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呢?(爸爸喜歡花)提問:花在文中出現了幾次?花和爸爸有什么關系呢?(出現了三次。1、畢業典禮前,我由襟上的夾竹桃想起了爸爸。2、爸爸喜歡花。3、畢業典禮后,我看見爸爸的花兒落了。)(花引起了我對爸爸的思念,當我享受著父愛時,花開得十分旺盛,當花兒落了的時候,爸爸也去世了。(逐步提示學生回答))那么標題的含義是什么?(喜愛花的爸爸的去世,我已失去了父愛,不再是小孩子了)那么花在文中就有特殊的意義,象征著什么呢?(學生自由回答,父親的關懷,父愛,父親均可)全文所要突出的也正是這一點。花在文章結構上起了什么作用?(同樣也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并且是全文的主線。)。
語文七年級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優質14篇)篇十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爸爸的花兒落了》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本課出自新課程標準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這個單元是關于成長的主題,單元目標是要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課文節選自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最后一部分。課文重點寫的是爸爸對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的情感,寫得深沉、含而不露。
新課標目標的確立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來考慮。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2、理清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文章思想感情,體會人間真情。
新課標指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本課中貫穿自主互助的教學方法;新課標還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活動,加深理解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為了調動學生情感,我加強朗讀教學。
新課標指出“能復述敘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并與他人交流閱讀感受”,結合本課情節波瀾起伏、情感動人的特點,我在這課的學習過程中,指導學生用誦讀法、討論法來把握文本,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導入:“世上只有媽媽好”,是啊,人生在世,我們夸耀最多的母愛,最不能忘懷的是母親,可是,今天我們要為我們的父親唱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同樣值得我們夸贊。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愛的父親吧。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學生默讀課文,圈劃字詞,明確故事情節,感知文章內容。期間播放《送別》的曲子。
設計說明:這個環節注重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使學生對文本有個完整的印象,為下文的學習打基礎。
(三)互助學習,合作探究:
討論題目:a文中爸爸是怎樣一個人?
b作者回憶了哪些事情?
c“花兒”在文中起說明作用?
讓學生或三人或兩人一組,討論交流以上題目,然后全班交流。
學生能找出哪是現實的,哪是回憶的。回答出回憶的事情有:
去醫院探病
六年前遲到挨打
爸爸愛花
創練匯款
滿院落花
然后結合學生寫作,指導寫作技巧。
關于花兒在文中的作用這點,讓學生找出文中寫花兒的地方,討論明確花兒的線索作用,進一步結合題目理解。
設計說明:新課程提倡合作探究,這個環節充分體現這一點。
(四)朗讀體味
指導同學們重點讀爸爸逼我上學以及畢業典禮我急忙回家兩部分,再次播放《送別》曲子,
通過朗讀體會文中的感情。
設計說明:本環節主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感情中活動,加深理解體驗,有所感悟思考。,調動學生情感。
(五)體驗反思
進一步提問:你有沒有類似賴在床上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
(六)拓展延伸
1、【主題閱讀】
閱讀下面文段,回答文后問題。
系在風箏線上的……(周巖壁)
語文七年級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優質14篇)篇十一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
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生在世,人們夸贊的最多的是母愛,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愛。可是今天我們要為我們的父輩唱一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夸贊。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愛的父親吧!
二、整體感悟:
1、檢查預習情況。
2、快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花”在全文結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c、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速讀課文后,四人小組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
a.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b.文章題目為“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看出“花”是作為線索貫穿小說始末的。
c.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同時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讀與賞析。
1、教師導學:
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個話題再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確定思考題,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將思考題集中到以下幾方面,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a.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呈怎樣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于人世的?
c.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的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學生在課文中勾畫,四人小組討論回答,教師補充歸納。
a.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后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b.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后,“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至于寫他進家門以后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c.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業。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進一步閱讀文章,思考“研討與練習”:
4、準備說說自己的爸爸。
第二課時。
一、研讀與賞析。
教師導學。
上節課我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內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節課我們就文章的重點進一步學習和探討,使自己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后“我”急著回家兩部分,可就下面的問題展開討論。
b.畢業典禮后“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景?這情景預示著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教師引導學生再讀有關內容,然后進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明確:
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后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弟弟妹妹們只是自顧自地玩著;爸爸種的夾竹桃垂下了好幾枝,很不像樣子;小青石榴從樹上掉下來,老高急匆匆地告訴醫院來了電話,等等,這些都預示著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于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體驗與反思。
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討論“我們”為什么很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教師應給學生自由說話的機會,使學生暢所欲言,并且明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煩惱,但只要正確對待就一定會解除煩惱,迎接新的挑戰。
進一步提問:
1、課文中還有什么情節會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談談體。
語文七年級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優質14篇)篇十二
《爸爸的花兒落了》是七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的課文,本單元以成長為話題。單元目標是:
1、了解他人的成長足跡,正確對待成長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成功與失敗,用于面對生活面對挑戰。
2、揣摩關鍵句的深刻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注意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
《爸爸的花兒落了》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和口吻敘說著對童年往事的回憶,對父愛的緬懷,對成長的感受,整篇文章以畢業典禮為線索,將回憶與現實交織在一起,過渡十分自然,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卻不零亂。主要內容是“父愛”、“成長”。表達技巧主要是,借物喻人,暗示渲染。抓住了這兩個方面就抓住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核心。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結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者林海音及她的《城南舊事》。
(2)理清全文結構,把握文章線索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3)理解課文標題的雙重意義和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學習文章的擬題技巧。
(4)分析文中的父親的形象。
2、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文中字詞的情感。
(2)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3)初步感受文章的寫作特點,學會記敘中運用插敘的敘事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敢于追求成功,更要善于面對失敗。讓學生認識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成熟起來。
該目標的確定,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力于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全面發展,符合教育教學的規律和學生成長發展的規律,強化了德育訓練和道德素質的培養。
三、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理清全文結構,把握文章線索,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2)分析文中的父親的形象。
2、教學難點:
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為了突破難點,設置了不少學生活動,使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與學生共同探討的方法,邊活動,邊啟發學生思考,并得出結論,從而使學生從感性材料的感受到理論的上升,水到渠成,符合認知規律,易接受。
四、說教學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高低,為了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貫徹學生的主體性,注重思維品質的原則,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教法: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文本進行交流和對話。所以本課的教學擬用情景教學法和閱讀教學法,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課文。
2、說學法:
為了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主體,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能力方面采取了以下方法:討論法、自主閱讀法、總結反思法。
五、說教學過程。
提前預習,掃清閱讀的障礙,布置學生搜集關于《城南舊事》的資料。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老師播放電影《城南舊事》的片尾插曲《送別》,學生欣賞,老師歸納:《爸爸的花兒落了》就是電影《城南舊事》中的一個小故事,這是一段童年的回憶,也是對童年的告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文中的世界,去尋找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跡吧!
2、檢查預習,交流資料。
(1)由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介紹《城南舊事》片段。簡介作者生平思想,文學作品,走近林海音。
(2)指導學生積累生字詞,為學習文本掃清障礙。
3、用心聽讀,感受文本。
配樂朗讀課文。讓學生閉上眼睛去聽,頭腦中形成電影畫面。借助語言和音樂的魅力把學生帶入文本,使其有種美的享受,此時學生的思維也是高度集中的。聽完之后讓學生簡要談談感受,教師就能夠從他們所談的感受中了解學生對文本理解的程度,從而有針對地指導下一階段的教學。
4、合作交流、互動探究。
語文七年級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優質14篇)篇十三
新建的大禮堂里,坐滿了人;我們畢業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間位子上。我的衣襟上有一朵粉紅色的夾竹桃,是臨來時媽媽從院子里摘下來給我別上的。她說:
“夾竹桃是你爸爸種的,戴著它,就像爸爸看見你上臺時一樣!”
爸爸病倒了,他住在醫院里不能來。
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嚨腫脹著,聲音是低啞的。我告訴爸,行畢業典禮的時候,我代表全體同學領畢業證書,并且致謝詞。我問爸,能不能起來,參加我的畢業典禮?六年前他參加了我們學校的那次歡送畢業同學同樂會時,曾經要我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學領畢業證書和致謝詞。今天,“六年后”到了,我真的被選做這件事。
爸爸啞著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說:
“我怎么能夠去?”
但是我說:
“爸爸,你不去,我很害怕,你在臺底下,我上臺說話就不發慌了。”
爸爸說:
“英子,不要怕,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那么爸不也可以硬著頭皮從床上起來到我們學校去嗎?”
爸爸看著我,搖搖頭,不說話了。他把臉轉向墻那邊,舉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然后,他又轉過臉來叮囑我: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學校去,這是你在小學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遲到!”
“我知道,爸爸。”
“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
當我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有早晨賴在床上不起床的毛病。每天早晨醒來,看到陽光照到玻璃窗上,我的心里就是一陣愁:已經這么晚了,等起來,洗臉,扎辮子,換制服,再到學校去,準又是一進教室被罰站在門邊。同學們的眼光,會一個個向你投過來。我雖然很懶惰,卻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懷著恐懼的心情,奔向學校去。最糟的是爸爸不許小孩子上學乘車的,他不管你晚不晚。
有一天,下大雨,我醒來就知道不早了,因為爸爸已經在吃早點。我聽著,望著大雨,心里愁得了不得。我上學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媽媽打扮得穿上肥大的夾襖(是在夏天!),和踢拖著不合腳的油鞋,舉著一把大油紙傘,走向學校去!想到這么不舒服的上學,我竟有勇氣賴在床上不起來了。
語文七年級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優質14篇)篇十四
老師教我們先靜默再讀書。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閉上眼睛,靜靜地想五分鐘。老師說:想想看,你是不是聽爸媽和老師的話?昨天的功課有沒有做好?今天的功課全帶來了嗎?早晨跟爸媽有禮貌地告別了嗎?……我聽到這兒,鼻子抽答了一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閉著的,淚水不至于流出來。
正在靜默的當中,我的肩頭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睜開了眼,原來是老師站在我的位子邊。他用眼勢告訴我,教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轉頭看,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
我剛安靜下來的心又害怕起來了!爸為什么追到學校來?爸爸點頭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師,征求他的同意,老師也微笑地點點頭,表示答應我出去。
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面前。爸沒說什么,打開了手中的包袱,拿出來的是我的花夾襖。他遞給我,看著我穿上,又拿出兩個銅板來給我。
后來怎么樣了,我已經不記得,因為那是六年以前的事了。只記得,從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著校工開大鐵柵校門的學生之一。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門前,戴著露出五個手指頭的那種手套,舉了一塊熱乎乎的烤白薯在吃著。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門前,手里舉著從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給親愛的韓老師,她教我跳舞。
啊!這樣的早晨,一年年都過去了,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這學校里啦!
爸是多么喜歡花。
我為什么總想到這些呢?韓主任已經上臺了,他很正經地說:
“各位同學都畢業了,就要離開上了六年的小學到中學去讀書,做了中學生就不是小孩子了,當你們回到小學來看老師的時候,我一定高興看你們都長高了,長大了……”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驪歌,現在輪到同學們唱給我們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我哭了,我們畢業生都哭了。我們是多么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么怕呢!當我們回到小學來的時候,無論長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師!你們要永遠拿我當個孩子呀!
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宋媽臨回她的老家的時候說: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還小。”
蘭姨娘跟著那個四眼狗上馬車的時候說: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媽媽生氣了!”
蹲在草地里的那個人說:
“等到你小學畢業了,長大了,我們看海去。”
雖然,這些人都隨著我的長大沒有了影子了。是跟著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嗎?
爸爸也不拿我當孩子了,他說:
“英子,去把這些錢寄給在日本讀書的陳叔叔。”
“爸爸!——”
“不要怕,英子,你要學做許多事,將來好幫著你媽媽。你最大。”
于是他數了錢,告訴我怎樣到東交民巷的正金銀行去寄這筆錢——到最里面的臺子上去要一張寄款單,填上“金柒拾圓也”,寫上日本橫濱的地址,交給柜臺里的小日本兒!
我雖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著頭皮去。——這是爸愔說的,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闖練,闖練,英子。”我臨去時爸爸還這樣叮囑我。
我心情緊張,手里捏緊一卷鈔票到銀行去。等到從高臺階的正金銀行出來,看著東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種滿了蒲公英,我高興地想:闖過來了,快回家去,告訴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種滿蒲公英。
進了家門來,靜悄悄的,四個妹妹和兩個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們在玩沙土,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個枝子,散散落落地很不像樣,是因為爸爸今年沒有收拾它們——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樹大盆底下也有幾粒沒有長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氣,問妹妹們:
“是誰把爸爸的石榴摘下來的?我要告訴爸爸去!”
妹妹們驚奇地睜大了眼,她們搖搖頭說:“是它們自己掉下來的。”
我撿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頭的廚子老高從外面進來了,他說:
“大小姐,別說什么告訴你爸爸了,你媽媽剛從醫院來了電話,叫你趕快去,你爸爸已經……”他為什么不說下去了?我忽然覺得著急起來,大聲喊著說:
“你說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醫院,好好兒勸勸你媽,這里就數你大了!就數你大了!”
瘦雞妹妹還在搶燕燕的小玩意兒,弟弟把沙土灌進玻璃瓶里。是的,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對老高說: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醫院。”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
我把小學畢業文憑,放到書桌的抽屜里,再出來,老高已經替我雇好了到醫院的車子。走過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夾竹桃,我默念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