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古詩教學反思五下古詩三首教學反思篇一
這兩首古詩都是描寫春天的景、物、人的,《春曉》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圖,表達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村居》則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情調。
《春曉》這首詩大部分學生比較熟悉,但《村居》這首詩比較難懂。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激發學生喜愛古詩的情感,積極收集古詩,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村居》時,通過看插圖理解故事的意思,并聯系實際想一想自己放風箏的情景,讓后在誦讀,這樣孩子們讀起古詩來會更入情入境。
古詩最講究誦讀,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也許此時的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古詩的全部意思,但反復的誦讀仍然會在他們的心里留下一顆情感的種子,培養他們熱愛朗誦的好習慣。
古詩教學反思五下古詩三首教學反思篇二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圍繞春天這個主題,安排了四篇課文。分別是《古詩二首》《找春天》《開滿鮮花的小路》《鄧小平爺爺植樹》。
《古詩二首》是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詩中流露出詩人難掩的喜悅之情。在這兩首詩中,都以“柳”來寫春景、春意,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
《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前兩句寫景,再現了江南二月明媚的春景圖。后兩句寫人,刻畫了兒童放學歸來放風箏的樂春圖。景人合一,相映成趣。
《詠柳》是唐代詩人賀知章所寫的一首詠物詩。詩的前兩句用比喻、擬人的手法,描繪了靜態中的柳樹,使人感到柳樹內在的生命力。詩的后兩句用自問自答的形式,把春風比作剪刀,賦予巧妙的想象,生動地刻畫出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
在進行古詩教學時,我將朗讀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和手段。
(1)范讀引路,感受韻味。先讓學生聽范讀錄音,老師再范讀。老師范讀時,發音飽滿,控制速度,帶給學生美的享受,讓學生初步感受古詩的獨特韻味。
(2)自主練讀,整體感知。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朗讀時間,朗讀時要重點關注生字的讀音,朗讀節奏為“二二三”。學生在反復、多次的朗讀中,整體感受古詩的情感。
(3)朗讀展示,升華情感。學生熟讀古詩后,通過多種形式展示,如個別讀,男女生比賽讀,師生對讀,男女生接讀等。朗讀時可以提醒學生帶上一定的表情或者加上動作。幫助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
(4)熟讀古詩,積累背誦。在教學時,我配上優美的音樂,幫助學生進入畫面,記憶古詩。
優點之處:著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1)讓學生學會運用圖文對照的方式進行古詩自主學習。通過形象直觀的畫面來幫助對詩歌內容的感知,降低了他們的理解難度,也增強了學習古詩的興趣。
(2)強化了對想象能力的培養。讓他們通過在讀中想象的形式進行古詩的深入學習,在此過程中,不斷豐富了對古詩意境的感知,提升了感悟、理解詩歌大意的能力。
不足之處:
由于時間問題,沒能進一步讓學生對其他描寫春天的詩歌進行拓展延伸學習,因而沒能讓他們進行更多同類型詩歌的拓展與豐富,多少顯得有些遺憾。
改進措施:
古詩教學應把字詞隨文學習,學生理解的詞不再重復解釋,節省時間來拓展其他同類型的古詩。
古詩教學反思五下古詩三首教學反思篇三
課文配有插圖,以圖激趣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課始,我出示了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上的內容,說說從圖上看到些什么?再多遍誦讀古詩,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結合圖從詩中讀懂些什么?并告之從哪里讀懂得。這樣一個環節,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思考習慣,同時也比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們掌握知識的程度與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學。一部分孩子很敏銳,他們從圖和古詩中很快就明白了詩人登高望遠,看到了太陽落下,看到黃河滾滾流入大海。從孩子們的回答看出,孩子們雖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當然不全面,體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體把握,加之后面的細細體會,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獲。我表揚了孩子們,同時,告訴他們,以后碰到古詩,可以先讀讀古詩,再看看圖,再讀讀古詩,這樣就能慢慢弄懂古詩寫的是什么內容了。
分析字義詳細了解詩意,這一步是很關鍵的,對于古詩的真正理解,必須從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詩,然后從題目開始,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我對孩子們說:反復讀讀,逐字理解,允許你們猜,看誰猜得準!沒有了壓力,孩子們顯然很興奮,從題目開始,在我的提示下,通過反復讀,逐一“猜”著。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動力。就這樣,我們就在課堂上猜著,然后又將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裝,詩意逐漸變得明朗,每一個孩子都像是打了勝仗的勇士,課堂充滿了激情。為了鞏固詩意在孩子們心中的印象,我們又玩起了“詩意大比拼”的游戲,看誰能將意思說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語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
光理解了詩意,不繼續深入,孩子們很難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與人生哲理聯系起來。于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詩人當時寫詩的背景。然后引導孩子們將后兩句與學習等聯系起來,有什么啟發?孩子們逐步感悟,意識到了詩人的寬大襟懷,也明確了今后為人、學習等應積極向上。
望廬山瀑布:
廬山瀑布,多么壯觀的景象啊!詩人李白運用極其夸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一開始教學古詩,我便設問:知道廬山在哪嗎?之后馬上放廬山的風景圖還配上優美的音樂和自己的解說詞,一下便把孩子們帶入了景色迷人的廬山。當播放結束時,孩子們還是那如癡如醉的神態,我心中一陣暗喜:接下來的朗讀和領悟詩情不會有問題了。的確,后面的朗讀真的不錯。之后,我們真的看到了搖頭晃腦的小詩人抑揚頓挫的誦詩聲。
領悟詩情這塊,我覺得這首詩有一定的難度,孩子們似乎受到了圖片的影響,逐句逐句地對詩去進行解釋。我想今后還得想些辦法,好好引導孩子們去領悟詩的大意即可。
這節課我做的不夠的地方有許多:
一、把三四兩句詩給分開品析了。回家潛心再讀詩文,“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兩句其實是一個整體,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瀑布從高處落下,流得快、直、美。而我在學生理解后,沒有把兩句詩整合起來品析,破壞了瀑布流態的整體之美。
二、時間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緊。在“細品詩句,領悟詩情”環節花了太多時間,個別讀太多。以至“聯類比照,感悟詩風”這環節匆匆帶過,原來預設時自認為的亮點就這樣以遺憾告終,寫字教學也無法進行,作業也忘布置了。真是有“虎頭蛇尾”之感。
古詩教學反思五下古詩三首教學反思篇四
本課兩首詩《房兵曹胡馬》和《馬詩》是寫馬詩的壓卷之作,雖都寫馬,但又各具氣象,特色鮮明。杜甫的《房兵曹胡馬》以雄健的筆力刻畫雄健之馬,表達了對朋友的期望,更表達了詩人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的抱負。李賀的《馬詩》通過寫馬表現賢才的雄心壯志及其懷才不遇的憤慨。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多種朗讀的情景,讓學生充分地讀,讀充分,再引導學生聯系作者生平經歷體會詩中所表達的志向和感情。
2、分析
整體感知詩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詩句對譯,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本課兩首詩的學習我遵循了這一規律,以“讀”貫穿教學的始終,引導學生積極誦讀,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感悟詩中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時豐富了他們的語言積累,培養了良好的語感,提高了審美修養。另外在學習中,我還為兩首詩配以優美的古箏曲,使學生置于古雅沉靜的文化氛圍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綜合素養。
3、規劃
本課的教學在拓展性方面做得不夠。《馬詩》描繪了一幅相當生動的畫卷,正所謂“詩中有畫”。如果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想象詩中的畫面,用手中的筆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學生的能力會進一步提高。同時還可以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關寫馬的詩篇,在交流中開拓思維,增加積累。
古詩教學反思五下古詩三首教學反思篇五
這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云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致,卻另辟蹊徑,抓住廬山姿態談游山感受。前兩行詩寫詩人在廬山漫游,覺得峰回路轉,目不暇接。橫著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奇峰陡峭;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則是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是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障;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廬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詩人陸游以一個游字貫穿全詩的主線,生動地描繪了豐收之年農村歡悅一片的氣象和鄉間的風光習俗,刻畫了農民淳樸、好客的品性,表現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第一、二行詩寫不要笑話農人田家的臘酒渾濁不清,豐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盡夠豐盛。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待客人時盡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詩寫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疑無路可走,突然出現柳陰深深,鮮花簇簇,眼前又是一個山村。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狀難寫之景,又于寫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為千古傳唱的名句。現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無望,忽而絕處逢生,出現新的契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教學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教學的難點是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1教學《題西林壁》時,要突出橫側遠近高低幾個字,體會詩人在廬山時,每到一個地方都在仔細地觀察、欣賞。讓學生通過誦讀感受到,詩人的觀察地點和角度在變化,所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詩人才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可以聯系學過的課文,如《畫楊桃》,幫助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教學《游山西村》,應通過反復誦讀,品味莫笑足等詞語,體會農家的淳樸熱情、鄉間的風光習俗,以及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
2在理解詩意的同時,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的語言,如山重與柳暗,水復與花明,疑無路與又一村的對偶,使學生感受語言的韻律節奏美。
3指導朗讀兩首古詩時,要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如,《題西林壁》中的嶺、側、峰、低、各、同、山、目要適當延長聲音;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比如,遠稍強,近高強,低又是稍強;或遠稍強,近稍弱,高稍強,低稍弱。真只要讀作重音。
4學生在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感情的基礎上多讀幾遍,很容易熟讀成誦。在默寫古詩時,應提醒學生注意把字寫正確,特別是容易寫錯的字,如壁、緣。
5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些膾炙人口的古詩名句,可以指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交流讀后的感受。
教師可作如下啟發:
(1)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2)從不同角度觀察,結果各不相同。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
有條件的話,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古詩名句。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數學題的時候,盡管不斷思考,反復計算,還是找不到正確的解題思路。爸爸走過來,給我做了指點,我很快就解出了這道難題。這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曾在杭州、密州、湖州、黃州、潁州任職,最遠被貶至嶺南的惠州、儋州。宋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五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最后一首。西林寺創建于東晉年間,是廬山最古老的名剎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處于國家動亂、人民苦難的嚴重關頭。在他的詩歌中,總的主題是抗金復國和同情人民苦難,他的詩藝術風格雄渾豪放、激情洋溢,間或質樸清新。修辭煉句精致工整,在律詩絕句中善于組織對偶,渾然一體,別開生面。
《游山西村》于乾道二年(1166年)春作于山陰。山西村是紹興鑒湖附近的一個村莊。
廬山也稱匡山,在江西省北部,聳立于鄱陽湖畔、長江之濱。相傳在周朝時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結廬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盛譽。大山、大江、大湖渾然一體,險峻與柔麗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公元756年,著名詩人李白曾這樣稱贊:予行天下,所游覽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
廬山山中多懸崖峭壁,清泉飛瀑。林木蔥蘢,氣候宜人,白鹿洞、仙人洞、三疊泉、含鄱口等是廬山著名勝跡。廬山有中國最早的書院──白鹿洞書院。1996年12月,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作為自然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江西廬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里的佛教和道教廟觀,代表理學觀念的白鹿洞書院,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聯系的文化景觀。
題壁詩 是古代詩歌中的瑰寶,歷史悠久,始于兩漢,南北朝時漸多,至唐代,題壁詩驟增,開始形成一種風氣。據唐人詩集統計,當時題壁詩的作者有百數十家,其中著名的有寒山、崔顥等。宋代題壁之風方興未艾,舉凡郵亭、驛墻、寺壁等處多有題詠。當時題壁詩盛行,是因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詩歌不能刻印出來,于是題壁就成了詩人發表作品的途徑之一。因為題壁簡單易行,只要把作品寫在墻壁上,天南海北的過往行人過而讀之,就可以傳播開來。有關題壁的佳話很多,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崔顥的《黃鶴樓》一詩了,崔顥題寫了《黃鶴樓》之后,李白驚為絕唱,自愧稱: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