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微課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人教版篇一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7—8頁。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走一走100米或200米的路程。
2.課件。
【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一)目標確定
3.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心情。
(二)策略選擇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千米”這一觀念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因此,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從教材的設計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重組了教學過程,具體用到以下教學策略。
1.創設情境:如課題引入時,讓學生估計老師到上海經過的路程,引出千米這個概念,同時感受千米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又如綜合練習“我當西博小導游”,讓學生置身生活情境中,既充分應用米、千米互化的知識,又讓學生體驗到千米存在的必要性。
2.選擇驗證:由于學生生活經驗存在差異,如學生放學經過的路線的不同,導致學生印象中從學校到某處大約是1千米的觀念大不相同,教學設計時,教師根據學生常走的三條路線進行了步測,在學生回答后,課件中有選擇地驗證,強化“千米”的觀念。
3.合作解疑:在建立和強化1千米的觀念時,讓學生在教師指導的前提下進行交流,互相糾錯,實現互學共進;在綜合練習“我當西博小導游”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或合作解答,或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片段實錄】
教學片段一:初步建立千米的觀念
生1:我走了100米用了 60秒時間,照這樣算走1000米就需要600 秒時間。
師:600秒也就是幾分鐘時間?(10分鐘)有不一樣的嗎?
生2:我走100米用了70秒,照這樣算走1000米需要700秒,大約12分鐘。
生3:我走了200米用了3分鐘,照這樣走1000米,需要15分鐘。
生4:我走了100米走了82步,照這樣算1000米就需要走820步。
生5:我走200米走了132步,我以前走過1000米,大約走了754步。
師: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6:不同意,200米走132步,1千米是200米的5倍,應該是660步。
生5:我走到后面越來越累,步數當然就多一些了。
師:同學們,她的話給我們什么啟示?
生6:我們如果按照走100米或200米的速度勻速走的話,可以直接將時間或步數直接乘5,但考慮我們小朋友身體狀況的話,實際上走1千米所花的時間和步數就比勻速走多一些。
師:看來我們還要尊重實際狀況。下面請同桌兩人交流走1千米所花的時間和走的步數。
……
教學片段二:強化1千米概念
師:同學們,你們認為從校門口出發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
生1:到邵逸夫醫院吧。
生2:我認為不對,因為從學校門口到采荷路的34路車站就有一站路,而34路車站到邵逸夫醫院還有三四站路呢,比1千米可遠多了。
師:那你認為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呢?
生2:大約到采荷路口,因為到那兒大約兩站路,接近1千米。
師:是這樣嗎?我們一起看(看課件演示)
生(全體):哦,是采荷路口。
師:如果往慶春路方向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
生3:我覺得到慶春立交橋大約是1千米。
師:你是怎樣知道的。
生3:因為我家在立交橋邊,我早上走到學校一般用14分鐘,我走100米大約75秒,走1000米大約13分鐘,13分鐘和14分鐘很接近,所以我認為到那兒大約是1千米。
師:讓電腦叔叔告訴我們是否正確(電腦演示)。
生(全體):完全正確。
師:下面請你和同桌交流,學校出發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并說說理由。
……
教學片段三:練習1選一選、填一填
師:下面請同學們完成練習1,請看清題目要求。
(學生填寫后反饋)
生1:我認為青春醫院到眾安橋的路程是1千米500米,因為青春醫院到浙一醫院是兩個500米,剛好是1千米,再從浙一醫院到眾安橋500米,合起來就是1千米500米。
師:答案完全正確,有其他想法嗎?
生2:我是這樣想的,因為青春醫院出發到眾安橋有3站路,每站路大約是500米,也就是1500米,1500米=1千米500米。
生3:我認為是2千米500米,因為湖濱到大學路口有5個500米,也就是2500米,2500米有2個千米1個500米,即2千米500米。
師:同學們,復興大橋是杭州新造的大橋,它的信息誰能補充完整。
生4:我認為復興大橋長約80千米,寬約26米。
生5:我對長約80千米有意見,我看過報紙,錢塘江的寬大約1200米,橋不可能80千米長,我認為填1千米500米比較合適。
師:其他同學有意見嗎?
生6:我認為長填2千米500米比較合適,因為1千米500米第一小題已經用過了,錢塘江寬1200米,橋身加上兩邊的長度,大約是2500米,也就是2千米500米,填80千米、15千米更不符合實際。
師:正確,同學們很善于比較和估計,那么第三題誰來解決?
生7:我覺得飛機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800千米, 坐小轎車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80千米,步行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15千米。
師:你們認為對嗎?為什么這么填?
生7:飛機速度最快,所以應該填最大的數量800千米,小轎車比飛機慢多了,但也比較快,填80千米,步行最慢,我想我8分鐘走1千米,60分鐘大約走8千米,大人比小孩快,所以填15千米比較合適。
……
【教學反思】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富有個性的探究過程,在本課教學中我努力達到這一要求,在反復的教學嘗試中,我覺得該節課做到了以下幾點。
1.找好知識的“生長點”,教學流程通暢。
本課開始就讓學生通過估計鉛筆長度、教室前后的距離、杭州到上海的路程這些具體問題感知單位由小到大的客觀存在,以及千米這個單位出現的必要性,使千米這個單位的學習過程自然通暢。
2.尊重學生的真實體驗,觀念建立自然。
在1千米概念的建立初期,難度比較大,但教學中能充分尊重學生走100米和200米的真實體驗,并在課前讓學生進行整理,通過合理的推理,知道1千米大約走多少步或走多少時間,利于概念的建立,特別是從學校到何處為1千米的估計、公交車站的路程估計,層次明顯,不斷幫助學生喚醒原有的生活經驗,強化1千米的觀念。
3.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學習方式合理。
在整堂課中,1千米觀念的建立,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是教師不斷引導,提供相應的學習任務,根據學生的差異,讓學生決定學習方式,如通過100米和200米來幫助建立概念時,學生既全體交流,又個別討論,又如最后的綜合練習,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選擇合作還是自主探索。
在整個教學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環境在該課中應予以高度關注,因為教師的設計不可能考慮到所有學生的生活經驗,如在教學片段二中,教學時就發現有的班級學生大部分就住在校園后面,課件演示難以啟發學生去強化1千米的觀念。此外我們也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多種結果出現以后,教師要靈活處理,如片段一中出現了一個學生走了1千米發現實際結果并不是按照乘5得到的,這就需要教師靈活應對……,顯然,這些問題既可能導致教學失敗,同時也是教師反思成長的有效資源,值得我們回味和珍惜。
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微課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人教版篇二
2、建立空間觀念,知道平方米與公頃以及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
3、能借助計算器,估計或計算相關的土地面積。
4、培養學生積極參加活動的習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提煉新知
①我國土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
②:北京的面積大約2萬平方千米,天津的面積大約1萬平方千米。
③:秦始皇陵的占地面積為56萬平方千米。
……
師:你們在收集這些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
交流,引出課題:認識平方千米
二、學習新知,建立表象
(一)猜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1、說說你心目中的1平方千米有多大?
生:我覺得比1公頃小。
生:我覺得比1公頃大。
(二)認識1平方千米:
1、師: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平方千米。
生:哇,太大了!
師:不計算,你覺得1平方千米和1公頃比,誰大?
生:當然是1平方千米大,因為1平方千米邊長是1000米,而1公頃邊長是100米。
1000000平方米,那么100個昨天我們看到的1公頃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積就是1平方千米。
3、閉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三)結合實際,進行估算
(四)學習土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1、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頃?你能推算出來嗎?
學生嘗試,說出推算過程。
2、交流,完成板書:
1平方千米=100公頃=1000000平方米
3、同桌交流自己對土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的認識與掌握情況
三、應用鞏固,深化拓展
2、出示練習十三第7題
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面積單位
4、出示你知道嗎?
讓學生讀一讀,看一看,哪個洲的面積最大,哪個洋的面積最大,哪兩個洲的面積差不多。
四、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又有哪些收獲呢?
記在自己的數學日記上。
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微課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人教版篇三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
3、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
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
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
多媒體課件
①走100米,數數大約有幾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長時間。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一、復習導入:
師:談話:小朋友們,聽說過五指山嗎?西游記里如來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數學王國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著長度單位五兄弟。
1、復習已學過的四個長度單位。
(學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長;說出表示的符號并板書;說出相鄰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
2、填入合適的長度單位。
世界上最小的鳥體長約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約452( );
世界上最矮的成人高約8( );世界上最薄的筆記本電腦厚約15( )。
師:導入:拇指峰上住著誰呢?
二、認識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書課題:認識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聽過或看過“千米”?
①指路標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橋距廣渠門?千米
(3)千米是一個長度單位,常用來計量比較長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時行駛的路程。
①除了汽車,你還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時行駛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單位?
②哪些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千米作單位?
(4)小結:學到這兒,你對“千米”這個長度單位產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學1千米與1000米:
師:現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長,一起來看:
板書:走200步的路約是100米
(走200米的鏡頭)現在走了200米,大約花了3分鐘?
板書:走3分鐘的路約是200米
(錄象快放部分學生走10個100米的鏡頭)
1千米=1000米,讀來不易區分,你能巧用停頓,把它們區分開嗎?
生:讀
(3)小結: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是1000。
先自己想一想
集體訂正
生:
3、感知、體會1千米
(1)咱們學校的跑道一圈長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學校的跑道一圈長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3)讓我們跟著攝像機鏡頭到校門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長?(播放錄象)
請學生閉眼在腦海里把這段路走一遍。
(4)估計:看了錄象,你知道從哪里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呀?你們怎么估計1千米的距離?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組里說一說。(組內討論)
板書:人走15分鐘的路約是1千米
人走20xx步的路約是1千米
汽車行駛1分鐘的路大約是1千米
(5)建議學生課后用這些方法驗證剛才的猜測想象。
(8)森林公園
看了畫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遠嗎?你會怎么去森林公園?
三、鞏固新知,實際應用:
師:1、你們的收獲可真多,我來考考你:
4千米=( )米 3000米=( )米
9千米=( )米 6000米=( )米
要求:看清單位名稱 換算
集體訂正
2、小朋友們看過國慶50周年的閱兵式嗎?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單位)
要求:先獨立填出答案,再說說為什么?
四、總結全課:
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長度單位間的關系了。
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微課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人教版篇四
1、通過實踐活動,感知、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一千米的長度觀念。
2、會進行關于千米的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能進行有關千米的簡單計算。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學情與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在生活中經常會用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離學生“可視性”的體悟和感受經驗比較遠,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習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是學習的難點。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學、逛超市、乘車旅游、參加運動會等生活經驗,特別是假期多數學生會旅游,這就使得本節課很容易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在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實際長度概念時選用學生熟悉的學校操場跑道及周圍的一些環境,這樣既能有效化解難點,又能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生答
師:遠不遠?你有沒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嗎?
生答
師:那用分米做單位?
用米作單位?
生答
師:同學們都不同意,確實不能用這些單位,它們都太小了,用它們來測量太麻煩了。比較遠距離,我們需要用更大的長度單位來測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邊說邊板書課題)
(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讓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使學生感受到認識千米的必要性。)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過“千米”,如:
(1)出示四張畫片,學生觀察討論,說標記的意思。(書上4頁四幅圖)
a圖一:火車已經行駛了180千米。
b圖2:公路上汽車限速每小時60千米。
c圖3;日照到莒縣75千米。
(2)師: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過“千米”?(讓生答)
(3)小結: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做單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書:(公里km))
2、聯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觀念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長你知道嗎?1000個這么長才是1千米。
現在你腦子里有1千米長度的概念了嗎?閉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長度。
(3)你能從生活中找出1千米嗎?
3、學習進率
1000個1米就是1千米。我們可以寫成
1 千米=1000 米(板書)
全班齊讀一次 。(指導學生朗讀:用不同的停頓來區分)
追問:2千米=( )米 (讓學生說想法,如:2千米里有2個1千米,就是20xx米)
練習: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題)
找學生匯報,并說說為什么
1、第一關:(算一算)
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
(1)讓學生獨立嘗試,通過畫一畫,算一算,加深對千米的認識。(把算式寫在本子上)
(2)交流反饋,鼓勵學生在圖中找出不同的路線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華是個體育愛好者,看,他在早鍛煉呢!
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
(1)學生獨立練習(在自備本上)。
(2)交流反饋。
(過渡:順利通過第一關,有沒有信心闖第二關?)
2、第二關(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課件出示
獨立思考,也可讓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關(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課件出示
讓學生說說誰最長?誰第二?誰第三?誰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這題你有什么想法嗎? (我國的河流很長,中國的`國土是多么遼闊呀)
4、第四關(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課件出示)
(1)第1題讓學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題小組討論,充分交流估計的方法和思考。
(3)小結:在交通路線圖上,依據已知一段的實際長度,估計其他路段的長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領。
過渡:同學們都是順利通過了四關,但小明卻過不了關,信不信?請看他寫的一片數學日記你就知道了。
第五關:改一改:
(課件出示) 小明的日記
20xx年12月5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點鐘,我從2厘米的床上起來。用了3小時很快刷了牙、洗了臉,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長約20分米的油條。然后和爸爸媽媽走了200千米來到公共汽車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鐘。路上碰到體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問:“小明,上哪兒去?”我說:“去廣場放風箏。” 丁丁說:“廣場離這里很近,才1米呀!
今天,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里的一個新成員:千米。你們現在有什么收獲嗎?(了解了1千米的實際長度,學會千米和米之間的簡單換算,并了解了它的實際用途。)
1、實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寫一篇數學日記:《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書設計: 認識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微課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人教版篇五
課下讓學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長,讓學生課下走一走操場五圈(200米一圈)感受一下1000米。學生準備一根米尺,教師準備卷尺。
(1)讓學生在體驗中認識千米這一長度單位,并通過操作、交流等活動感知1千米有多長,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
(2)正確運用千米表示長度,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這節課我主要通過以下方面突破重點:
第一, 通過對課前活動的回憶建立自己的思維。課前讓學生通過“走一走100米”、算一算時間”、“數數步數”等活動,讓學生形成對100米的印象,然后讓學生推出:2個100米有多遠……10個100米有多遠。然后推想出是1千米有多遠。也就是在100米的路上來回5次是1千米(或操場上5圈),大約走15分鐘是1千米,(用平時的速度走)。
第二,讓學生舉例從哪些地方到學校門口大約是1千米的長度。學生對千米的初步認識后,讓學生利用身邊的數據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
1、同學們你們課下從操場西頭走到東頭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時間?(大約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步?(200步)2、計量比較長的路程通常用什么做單位?請舉例子(千米除了表示比較遠的路程以外,它還可以用來表示河的長度、橋的長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
3、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什么?
4、如果學校操場200米一圈自己思考幾圈是1000米。1000米你走了幾分鐘,走了多少步?同學們能不能觀察、測量自己身邊的物體長度,再來推想1千米有多少個這樣的物體?用你自己的方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
5、1千米=1000米,他們用等號相連說明他們的長度是怎么樣的關系。
6、等號兩邊的數字和單位相同嗎?
7、要表示一段距離的'長短能不能只看數字?還要看什么?
8、千米和米之間的距離是多少?
9、米可以用m表示,千米可以用km表示?那么1000米=1千米可以怎樣表示。
10、27頁3千米里有幾個1千米?5千米呢?
11 、例6中有幾個小朋友?他們分別說的是什么?
12、自己能估算出從家到學校有幾千米嗎?自己是怎么估的?
(一、) 情境導入(出示中國地圖)
師:誰能說一說自己去過最遠的地方是哪?怎么去的?用了多長時間?有多遠知道嗎? 出示一個30公里的牌子誰能明白這些牌子的的意思?(學生自愿起立回答)。
師: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長度單位是很常見的,1千米有多長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千米。(板書課題)
(二、)根據教師給的預習提綱進行課本26、27課本預習。(教師念一題小組之間尋找并記錄一題的答案)在預習之前學生可以先把自己看到的信息寫到一張紙上。
(三)匯報交流解決問題:
小組把預習問題回答解決完以后,由組長代表把本組不會的問題提出教師或其他組解決。在解決的時候教師盡量采用身邊熟悉的事物進行講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增強了數學知識的現實感和親切感。曾經有本書上說過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相聯系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數學才是有生命力的。
(四、)實踐鞏固
1、與同伴在家的附近或學校附近走1千米的路程,體驗1千米有多遠。
3、課本28頁1、2、3、4、5
(五)總結評價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讓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小組之間互相說一說補一補。
(六)小測小組之間互相出一道題然后小組之間互相評分。展示小組
本節課的評價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