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指教師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進行詳細規劃和安排的一種文件。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工作計劃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最新八上地理中國的地形教案(優秀15篇)篇一
通過閱讀五種基本地形素描圖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線圖,使學生了解五種基本地形山脈、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態特征并初步學會在地形圖上識別它們。通過閱讀海底地形示意圖,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圖。
通過學習制作地形模型,使學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學會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過讀圖和制作地形模型,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
通過組織學生活動,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探索的精神,增強學習興趣,進一步鍛煉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的能力。
關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關于海底地形的知識,課文主要講了兩點:
(1)海底與陸地一樣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點。對于海底地形,重點讓學生了解與人類活動有直接關系的大陸架的有關知識。
關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議
關于“海底地形”可通過閱讀“海底地形示意圖”,認識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復雜多樣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圖”上明確大陸架的含義,了解海底地形組成。
讀圖鞏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圖”,說出大陸架、大陸坡,以及洋盆、海溝、海嶺的分布。
(大陸架分布在大陸邊緣的淺海地區;大陸坡分布在大陸架的外緣;洋盆、海溝、海嶺分布在大洋底。)
關于“陸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課文在講述五種地形的形態時,沒有對每種地形的形態作具體描述,更沒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結合地形景觀圖,從海攏高低和地面起伏狀況兩方面作了簡單的比較。這樣編寫的意圖是:(1)考慮到初一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適當降低了難度;(2)加強 教學內容和直觀性,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些地形的定義,而是側重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這一部分內容出現的 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的知識;出現的地名,今后分區 地理中還會再現,這里不必要求學生都記住。
關于“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總體教材分析
前一節概述了地球的海陸面貌,本節則對地球的面貌作具體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態,它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要素,它是影響自然環境及人們生活、生產活動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這一節內容是重要的基礎知識。
本節有“多種多樣的陸地地形”、“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特征”、“海底地形”三個標題,主要講述了兩個問題:第一,陸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類型及其形態特點;第二,在世界地形圖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陸地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特征”是本節的重點,也是 教學上的一個難點。
關于“陸地地形”的教法建議
充分利用 地理景觀圖,以景觀圖上的五種基本地形:山脈、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態特征為出發點,首先以直觀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表象,再通過比較,找出它們之間最顯著的差異,通過復習支配地形形態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海拔和相對高度(坡度),用這兩個基本要素的數值大小,來概括地形的特征,使學生頭腦中既有生動的形象,又能根據一定的思路進行分析,有助于正確理解概念,為在地形圖上識別各類地形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然后讓學生列表比較、歸納五幅地形的特點,邊回答邊列出下表:
最新八上地理中國的地形教案(優秀15篇)篇二
(播放歌曲《歌唱祖國》)同學們,你們一定非常熟悉這首歌曲,每當聽到這歌聲,我們就會感到無比的自豪,因為我們有一個偉大的祖國。從這學期開始,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們國家的基本情況。首先來看一下我國在世界中的位置。
(請學生讀“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
1、讀出我國所跨的經度范圍(73oe—135oe)和緯度范圍(4on—53on),說出我國的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4、(讀世界政區圖或亞洲政區圖)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哪些亞洲國家位于太平洋的西岸?
(請學生讀“中國的疆域示意掛圖”)。
1、找到我國的四至點,并由教師具體介紹四至點所在的位置。(最南端在4°n附近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漠河以北、53°n附近,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最東端在135°e多的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主航道匯合處;最西端在73°e附近,新疆的帕米爾高原上。)。
2、請學生用直尺量一下最東端到最西端的距離,并根據比例尺計算一下實際距離。(約5000千米)。
3、緯度相差1°,距離相差110千米,請學生計算我國南北的距離。(約5500千米)。
4、從你量算的結果來看,你最直接的感覺是什么(我國的范圍很大)?你能說出我國的面積嗎?我國在面積上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于世界第三位,相當于整個歐洲的面積。
[轉承]這么大的范圍,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問題呢?(請學生做第3頁活動1,了解我國東西部的時間差異和南北方的季節差異)。
[歸納]我國南北緯度跨度大,氣候差異顯著,緯度越低,氣溫越高,因此當祖國北方處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時,而南國的海南卻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我國東西跨越60多個經度,由于地球自轉,東邊的地方時刻早,當北京時間為清晨6點時,最東端烏蘇里江的地方時約為早7點左右,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的地方時則凌晨2點52分,因此,當東部的烏蘇里江已經撒滿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則還是星斗滿天的黑夜。
最新八上地理中國的地形教案(優秀15篇)篇三
東海,中國三大邊緣海之一,是中國島嶼最多的海域。亦稱東中國海,是指中國東部長江的長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南接臺灣海峽,北臨黃海(以長江口北側與韓國濟州島的連線為界),東臨太平洋。
總的說是西北高、東南低。海區平均水深349米,最大深度2717米。依海底地形趨勢,可分為兩個區域:西部大陸架淺水區和東部沖繩海槽深水區。
東海大陸架特別發育,最大寬度達640公里,是世界上最寬闊的陸架之一。大陸架面積約占整個海區的66%,北寬南窄。海底地勢向東南緩傾,平均坡度1′17″。平均水深72米,大部分海域水深60~140米。陸架外緣在水深120~140米處。東海大陸架又可以50~60米水深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島嶼眾多,水下地形復雜,坡度稍陡;東部開闊平緩,只在其東南邊緣處有些水下高地,中國釣魚島等島嶼便位于其上。東海大陸架上延展著長江的沉溺河谷,它從長江口向東南方向延伸,穿過大陸坡,進入沖繩海槽。
沿東海大陸架外緣分布的大陸坡呈東北—西南向延伸,向東南方向成弧帶狀,約占東海總面積的33%。地形陡峻,坡度3~10°。陸坡主體為沖繩海槽,是一個深水槽,形似新月,向東南方向凸出。海槽南深北淺:北部水深600~800米,坡度較小;南部水深2000~2500米,坡度也大,最大深度2717米。海槽在剖面上呈“u”字形,谷底平緩,兩側斜坡陡峭,西坡約3°,東坡可達10°。沖繩海槽以東,為露出海面的琉球群島、九州及各島嶼在水下的島架。島架寬度狹窄,九州處為30~50海里,琉球群島附近為2~20海里。島架地形復雜,沙灘、巖灘眾多。琉球群島是西太平洋邊緣島孤的一部分,為東海與太平洋的天然界線。
總結:東海的優良港灣很多,如上海港位于長江下游黃浦江口,航道深闊,水量充沛,江內風平浪靜,宜于巨輪停泊。廣東南澳島與臺灣島南端的鵝鑾鼻連線是東海與南海的分界線。
最新八上地理中國的地形教案(優秀15篇)篇四
1、半球位置。
2、海陸位置及其優越性。
3、經緯度位置與緯度位置的優越性。
二、我國的疆域和面積。
1、疆域(四至點)。
2、面積。
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中國的疆域第二課時。
重點:中國的地理位置是本節知識的重點;讀圖用圖是能力培養的重點。
難點:分析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學生讀圖)。
[教師歸納]從北到南,我國所瀕臨的海洋依次是:
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教師講解]渤海與黃海的分界是渤海海峽,黃海與東海的分界在長江入海口北岸,東海與南海的分界是臺灣島南端與閩、粵大陸海岸分界處的連線。黃海、東海和南海屬邊緣海,渤海和瓊州海峽為內海。我國的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東部沿海有許多優良海港。
我國的領海指的是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12海里的海域。按照這個規定,其中渤海是內海,另外三個海是邊緣海。(注:臺灣海峽屬于東海)。
另:除了渤海,我國內海還有瓊州海峽。
[讀圖回答]請學生讀“中國地形圖”,指出我國沿海的三大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雷州半島)、臺灣島、海南島、崇明島、南海諸島、舟山群島、澎湖列島等重要的半島、島嶼和群島。
[總結]我國共有大小島嶼約5000多個。
最終明確:中國既不象英國那樣四面環海,也不象蒙古國那樣深居內陸,而是同美國一樣,部分地區臨海。但又和美國有所不同,那就是美國東西都臨海,而中國只有一面臨海。
[讀圖回答]請學生讀“中國政區圖”
1、指出我國陸上共有15個鄰國:東面的鄰國有朝鮮;北面的鄰國有俄羅斯和蒙古;西北面的鄰國有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面的鄰國有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的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區);西南的鄰國有印度(中印邊境西段)、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中印邊境東段);南面的鄰國有緬甸、老撾和越南。
2、說出我國隔海相望的6個國家。隔黃海與韓國相望,隔東海與日本相望,隔南海與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相望。
[總結]從上述內容,使我們知道了祖國的位置、面積、臨海和鄰國等知識,認識到偉大祖國的國土遼闊、位置優越,我們為有這樣偉大的祖國而自豪。
[板書設計]。
三、我國瀕臨的海洋。
1、我國瀕臨的海洋與漫長的海岸線。
2、我國的領海。
3、我國眾多的島嶼。
四、我國的陸界和鄰國。
1、漫長的陸界。
2、陸上鄰國。
3、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
探究活動。
1、關于“中國的范圍和位置”的知識點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思考分析:讀圖“我國領土東西部的晨昏差異”,結合前面所學的知識想一想,為什么烏蘇里江和帕米爾高原會有如此大的晨昏差異?它們之間的這種差異總是不變的嗎?(提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是由于東西所跨經度范圍較大,地方時相差四個小時,而日出時間卻是以當地的地方時為準的,因此兩地的晨昏差異比較大;但同時還要從兩地的緯度上來看,因為緯度也會決定日出的早晚。夏季,處于高緯的烏蘇里江白晝更長,因此兩者之間的差異更大,到了冬天,這種差異會相應減小。)。
2、關于“中國的領海”知識的學習,可以利用思考題來完成:讀中國政區圖,通過量算說明瓊州海峽是我國的內海。(提示:注意計算領海的范圍要從海峽的兩邊算起,不能只計算一邊。)。
最新八上地理中國的地形教案(優秀15篇)篇五
第一級階梯。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為主?
第三級階梯?
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為主?
東?
西?
地形概況。
教學目的。
1.了解地勢的概念,掌握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基本特點。了解地勢對我國氣候、河流的影響。
掌握三級階梯的界線。了解我國近海大陸架的分布。
掌握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的特點及其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
2.通過對地勢特征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并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的能力。
3.通過對我國地勢及地形等知識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祖國面貌的了解,進而激發他們學習中國地形的興趣和自覺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本節重點是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本節難點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中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
教學方法講解法為主。
課時1課時。
教具中國地形圖,中國階梯狀示意圖的投影片,中國地圖冊。
教學提綱。
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1.地勢的概念。
2.三級階梯的概況。
3.我國近海大陸架的分布。
4.我國地勢對降水、河流的影響。
二、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1.五種地形齊全。
2.山區面積廣大。
3.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最新八上地理中國的地形教案(優秀15篇)篇六
初二地理上冊地勢與地形課件已經為大家準備好啦,老師們,大家可以參考以下教案內容,整理好自己的授課思路哦!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剖面圖,歸納我國地勢特點及三大階梯的分布。
2.知道地勢特征對我國氣候、河流流向、水能資源、交通等方面的影響,初步學會評價我國地勢特征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過程和方法:
1.通過閱讀分層設色地形圖、剖面圖等圖像資料找出我國地勢的特征。
2.聯系生活實際歸納我國地勢對其他自然因素及經濟活動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詩歌、讀各種地圖等多種形式,體會地理學習的樂趣和地理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重點: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的特點。
難點:認識地勢對氣候、河流流向、能源、交通等的影響。
教學方式歸納總結、讀圖找規律、探究討論。
教學工具中國立體地形圖或課件。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教師:誰會背古詩《長歌行》?
學生: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學生: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浪淘盡、百川東到海……。
教師:請學生唱《水滸傳》歌曲“好漢歌”(大河向東流,天上星星參北斗……)或電視劇《三國演義》(滾滾長江東逝水……)等主題曲。
研討新課:
教師:上述詩歌都能反映出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下面兩幅剖面圖哪個更能準確反映我國的地勢特點呢?說明判斷理由。
圖a圖b。
學生:圖b,中國地勢分為三級階梯。
教師:讀中國地形圖,(1)找出下列地形區,并讀出它們的海拔。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2)用具體數據進一步說明我國的地勢特點。
學生:讀圖回答:
青藏高原:4000米,屬于第一階梯;。
塔里木盆地、內蒙古高原等:1000—2000米,屬于第二階梯;。
東北平原、東南丘陵等:500米以下,屬于第三階梯。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下列順口溜,進一步體會我國地勢特點。(可以把順口溜的部分內容空白,讓學生通過讀圖、討論填完整。一些詞語也可以改動。)。
最新八上地理中國的地形教案(優秀15篇)篇七
本節課學習內容主要包括:地勢西高東低,山脈縱橫交錯。對于“地勢西高東低”,教材并沒有用較大篇幅講述,只是通過一幅地勢剖面圖和三個設計巧妙的問題來解決,但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注意學生讀圖、析圖、用圖的能力培養。而對于我國的主要山脈教材則利用圖文結合進行重點講述,側重讓學生通過讀圖直接獲取有關知識,并將已學知識落實到圖上。此外,為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自學能力,教材安排了較多的閱讀材料。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實際上是一種比喻,學生從地形剖面圖上可以形象地看出來,教師只要扮演配角,讓學生做主角,加以引導學生,學生就能分析歸納出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山脈是構成地形區的骨架,在本節教材中是一條主線,貫穿于地勢和地形特征中,山脈的學習,先要介紹山脈的走向,也就是山體按什么方向延伸,在實際讀圖過程中,有些山脈的走向并不是標準的正方向,可以取近似值。然后再分類別來介紹各山脈的名稱、位置。這塊知識學生比較難于掌握,因此學法的選擇和指導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總之,本節重要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均在于培養學生閱讀和運用地圖的能力。引導學生如何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總結出這些特征,以及引導學生討論這些特征對其他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的影響和人類如何去適應、利用、改造這樣的地理環境。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讀圖了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及各級階梯的分界線,它們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區。
2.了解山脈縱橫交錯構成了我國地形的骨架及其在圖上的分布。
3.培養學生讀圖和分析各類地形圖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本節課通過啟發學生回顧已知的國歌歷史背景,引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來調動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然后通過分課件展示教學,使學生獲取有關中國地形的知識。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對我國壯麗山河的學習激發學生的自豪感,進一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通過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從地圖中獲取地理知識的學習方法。
三、教學重點。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
2.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布。
四、教學難點。
1.分析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優越性。
2.識別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布。
五、教學安排。
1課時。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講解國歌的歷史背景,將愛國熱情嫁移到知識點的學習]。
國歌里有一句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一“時候”,就是日本大舉入侵中國時。當時,日本天上有飛機,地上有坦克、大炮,武器裝備精良,而中國的共產黨、國民黨軍隊裝備較差,日本帝國主義曾叫囂著要在六個月內把中國從世界地圖上抹掉,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但是,中國在六個月內并沒有被滅亡,而是經過八年的抗戰,終于取得了勝利。從地理角度來說,是我國的地勢地形特點,縱橫交錯的山脈,幫了抗戰的大忙,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成了一根救命草,使得日本裝備精良的武器,難于完全發揮作用,讓日本帝國主義罪惡的侵略鐵蹄在二級階梯上徘徊不前,為中國偉大的抗戰取得勝利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究竟我國的地勢有何特點,山脈如何縱橫交錯?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的地形。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講解。
[播放幻燈片并引導學生觀察]。
引導學生結合課本圖2.1觀察“北緯32度線所做的中國地形剖面圖”,并且歸納地勢特征:地勢西高東低。
結合課本圖2.2“觀察三級階梯狀示意圖”,并且歸納出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講解三級階梯的海拔]。
第一級階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形以高原為主;第二級階梯平均海拔1000-米,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第三級階梯平均海拔500米以下,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
[講解地勢特征的地理意義]。
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使得我國的江河大多自西向東流淌,大江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加強了內地與沿海的聯系。在階梯的交界處河流落差較大,水能資源豐富。此外,西高東低的地勢還有利于海洋上的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可以說西高東低的地勢是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的一大優勢。
[設問轉承:各級階梯內有哪些山脈?我們先來了解山脈的走向]。
[講解山脈的走向]。
要領:在山體的中部建立方向坐標。
[強調]。
1.山脈走向的正確描述。
2.在實際讀圖過程中,有些山脈的走向并不是標準的正方向,可以取近似值。
3.字體要順沿著山體。
[播放幻燈片并引導學生明確主要山脈的名稱、位置及走向]。
四動學習:1.動眼-觀察山脈的位置。
2.動口-說出山脈的名稱。
3.動手-涂繪山體。
4.動腦-思考山體走向。
[讓學生在課本21頁標注山脈]。
藍筆涂繪東北-西南走向;。
鉛筆涂繪東西走向;。
三角符號標注西北-東南走向;。
小圓圈標注南北走向。
最新八上地理中國的地形教案(優秀15篇)篇八
1.使學生掌握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的基本特征。
2.使學生了解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布和特點,了解我國大陸架的分布。
3.培養學生進一步閱讀各類地形圖的能力,使學生學會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說明我國地形地勢的特點。
【教學重點】。
我國地勢、地形的基本特征。
【教具準備】。
1.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掛圖)。
2.我國三級地勢階梯概況的空格表(見下表)。
【教學課時】。
本節教學可安排1.5課時(四年制可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講述“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后面半個課時(或一課時)講述“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教學方法】。
讀圖指導和“比較法”講述。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從學生已有知識入手,復習舊知識,引入新知識:
(讓學生稍加議論后回答,教師再作簡要的補充和歸納。)。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我國的地形。先請同學們閱讀“中國地形圖”。
〔掛圖〕在黑板前掛出“中國地形圖”
第一節地形概況。
(講授新課)。
〔讀圖指導〕在圖上找出位于我國的西南部的大高原――青藏高原(可由學生齊答,下同),這個高原大部分地區海拔4000米以上。由青藏高原向東、向北,找到黃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它們的海拔大約在1000―xxxx米之間。再由黃土高原向東,找到華北平原,它的海拔在100米甚至50米以下。
〔讀圖提問〕通過以上讀圖,從“中國地形圖”上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地勢自西向東是怎樣變化的?(教師提示:(1)說明地勢的概念,即地勢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總趨勢;(2)提示學生從青藏高原到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的海拔變化來得出結論。學生回答:我國自西向東地勢降低。)再閱讀課文中的兩幅表示我國地勢變化的示意圖(圖3?1),請同學們看這兩幅所反映的地勢有什么不同?哪一幅圖比較接近我國地勢的實際狀況。(教師提示、啟發學生回答)。
〔歸納〕我國的地勢自西向東逐級下降,大致呈三個階梯。
〔板書〕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讀圖印證〕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的“中國地勢階梯狀分布示意圖”,看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布范圍、界線,以及它們大致的海拔高度。
〔指圖講解〕請同學們看黑板前的中國地形掛圖。第一級階梯,是我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它的邊緣西起昆侖山脈,經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請同學們在課文中的.圖3?2上,用紅筆描出這條邊緣線。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用深褐色表示它。
〔板書)1.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指圖講述〕第二級階梯,在青藏高原邊緣以東和以北,是一系列寬廣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下降到1000―xxxx米,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用深淺不等的黃色表示。第二級階梯有兩條邊界:一條是前面所講述的青藏高原邊緣;另一條由東北斜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也請同學們在圖3?2上用紅筆描繪這條界線。
〔板書〕2.第二級階梯――高原、盆地,海拔1000―xxxx米。
〔指圖講述〕第三級階梯在我國東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區,大部分海拔都在500米以下,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主要用綠色和極淡的黃色表示。
〔板書〕3.第三級階梯――平原、丘陵,海拔500米以下。
〔指圖講述〕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洋延伸,形成了我國近海寬廣的大陸架。同學們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可以看到這片淡藍色的部分,就是我國近海大陸架,它包括渤海、黃海的全部,東海的大部,以及南海的一部分。
〔板書〕4.近海大陸架――渤海、黃海全部,東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提問〕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對降水和交通有什么影響呢?(學生議論,發言)。
〔板書〕5.地勢西高東低的意義。
〔講述〕經過議論,我們認識到,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有兩個重要意義:第一,有利于海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第二,使我國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系。
〔練習〕完成課文中的“想一想”:長江、黃河在從地勢高一級階梯流入低一級階段時,河流落差有什么變化?水流產生什么現象?這為開發利用水能資源提供了什么便利?(組織學生討論,教師應注意提示)。
完成課文中的“做一做”:讓學生填出地勢三級階梯的分界線。也可叫學生到黑板前指圖回答。
〔總結〕出示空格表,用提問法口頭填出三級階梯的分布范圍、海拔、主要地形類型。
〔提問〕請同學們判讀課文中的“等高線地形圖”(圖3?3),說出兩圖各代表什么地形?(學生回答,教師糾正,強調相對高度和絕對高度都大的地形叫“山地”)。
〔講述〕我國山川壯麗,境內有綿延不絕的山嶺,有氣勢磅礴的高原和一望無際的平原,還有群山環抱的盆地和起伏和緩的丘陵。
〔板書〕二、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1.山川壯麗地形多樣。
〔講述〕不同的地形上,可以發展不同的農業生產項目(舉例說明)。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副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
〔提問〕請同學們讀p25圖3?4,按照圖上標出的百分比數字,說說我國各類地形所占的比重。(學生一一回答,教師重復“山地占1/3,平原只占12%)。
〔講述〕按照人們的習慣,把山地、丘陵、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我國山區的面積廣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
〔板書〕山區面積廣大(接板書“地形多種多樣”)。
2.山地占1/3山區占2/3。
〔講述〕一般說來,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于發展種植業。我國山區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資源不足。但山區有其他資源,例如森林、礦產、水力、旅游等資源,因而在發展林業、牧業、旅游業、采礦業等方面,往往又具有優勢。既然我國山區面積廣大,我們就應該很好地利用山區、建設山區。
〔總結〕通過以上學習,我們認識到,中國地形有兩大特點,這就是“地勢西高東低,大到呈三級階梯”和“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復習鞏固)。
1.你能說出我國地形的若干類型嗎?
2.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對農業生產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響?
3.學校所在地的地形(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化)對人們交通、生產、生活有什么影響?
(布置作業)選做復習題2。(如果時間允許應讓學生在課內完成。)。
【板書設計】。
第一節地形概況。
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4.近海大陸架―渤海、黃海全部,東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5.地勢西高東低的意義。
二、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l.山川壯麗地形多樣。
2.山地占1/3山區占2/3。
最新八上地理中國的地形教案(優秀15篇)篇九
1.了解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特征,初步在世界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識別五種地形。
2.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形態
3.進一步提高閱讀各類地形圖的能力
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特征
計算機課件及教材中的各種景觀圖、示意圖。
( 板書) 第三章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第二節 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學生活動)觀察這幾幅圖?找出它們的主要差異?如果比較兩個人的身材,要從哪幾個方面考慮?(高矮、胖瘦和身段)。所以,地形的差異: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狀況不同。
那么判斷地面高低依據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對高度來表示)。我們可以根據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狀況,來判別各種各樣的地形。
(影像資料)看p32圖32珠穆朗瑪峰,我們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首先,先看一段有關珠穆朗瑪峰的影像資料,然后,再歸納山地的形態特征。
(計算機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綿長的山脈,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有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學生活動)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學來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邊緣陡峭)。
它們之間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
做“想一想”
最新八上地理中國的地形教案(優秀15篇)篇十
黃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個邊緣海,位于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之間。黃海平均水深44米,海底平緩,為東亞大陸架的一部分。注入黃海的主要河流有鴨綠江、大同江、漢江、淮河等。
黃海為一近似南北向的半封閉淺海。海底地勢由北、東、西三面向黃海中央及東南方向傾斜,但坡度不大,平均坡度為1′21″,地勢比較平坦。深度由東南向北逐漸變淺,如同一個口朝南的簸箕。它有一個明顯的由東南向北的低槽——黃海槽,海槽水深60~80米,自濟州島以南開始沿黃海中部向西北伸延,分別進入北黃海、青島外海和海州灣。
黃海近岸水深多在60米以內,唯南黃海中央及東南水深在80米以上,最深處在濟州島北側,水深103米。黃海平均水深44米,其中北黃海平均水深38米,南黃海平均水深46米。
黃海西岸的蘇北海岸是一片廣闊的灘涂、淺水地帶,水深不足20米,并有一些水下三角洲,如古黃河水下三角洲及長江水下三角洲等,因此淺灘、沙洲很多,如大沙、北沙、金家沙、郎家沙、勿南沙等。黃海東側朝鮮半島沿岸的水深大于西側沿岸,北部有許多與海岸近于垂直的水下沙脊,南部島嶼林立,水下地地形復雜。黃海南部地勢向東南傾斜,但存在幾個水下小巖礁,如蘇巖礁、虎皮礁等,它們與濟州島聯成一條東北向的島礁線,構成黃海與東海的天然分界線。
總結:在黃海南部,東起韓國濟州島,西至中國長江口一線是黃海和東海的分界線。在黃海北部,中國威海與大連連線為黃海與中國渤海的分界線。黃海漁場名聞遐邇。中國、朝鮮、韓國及日本的拖網漁船均來此開發豐富的水底魚類資源。
最新八上地理中國的地形教案(優秀15篇)篇十一
渤海海底平坦,多為泥沙和軟泥質,地勢呈由三灣向渤海海峽傾斜態勢。海岸分為粉沙淤泥質岸、沙質岸和基巖岸三種類型。
渤海為一東北—西南向的淺海。海底地勢從3個海灣向渤海中央及渤海海峽傾斜,坡度平緩,平均坡度只有0′28″。沿岸區水深都在10米以內,遼河口,海河口附近水深約5米,黃河口最淺處水深不過半米。渤海平均水深18米,最大深度在渤海海峽老鐵山水道附近,約80米。
遼東灣的地勢是從灣頂及兩岸向中央傾斜,且東側較西側深,最深處30余米。渤海灣地勢也從灣頂向渤海中央傾斜,灣內水深很淺,一般均小于20米。萊州灣以黃河三角洲向海凸出而與渤海灣分隔開,灣內地勢平坦,略向渤海中央傾斜,水深一般為10~15米,最深約18米。渤海中央盆地是一個北窄南寬近于三角形的淺水洼地,地勢較平坦,中部低下,東北部稍高,水深20~25米。
總結:渤海是位于中國的內海。在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之間,基本上為陸地所環抱,僅東部以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主要島嶼有廟島群島,長興島、西中島,菊花島等。
最新八上地理中國的地形教案(優秀15篇)篇十二
渤海為一東北—西南向的淺海。海底地勢從3個海灣向渤海中央及渤海海峽傾斜,坡度平緩,平均坡度只有0′28″。沿岸區水深都在10米以內,遼河口,海河口附近水深約5米,黃河口最淺處水深不過半米。渤海平均水深18米,最大深度在渤海海峽老鐵山水道附近,約80米。遼東灣的地勢是從灣頂及兩岸向中央傾斜,且東側較西側深,最深處30余米。渤海灣地勢也從灣頂向渤海中央傾斜,灣內水深很淺,一般均小于20米。萊州灣以黃河三角洲向海凸出而與渤海灣分隔開,灣內地勢平坦,略向渤海中央傾斜,水深一般為10~15米,最深約18米。渤海中央盆地是一個北窄南寬近于三角形的淺水洼地,地勢較平坦,中部低下,東北部稍高,水深20~25米。
總結:渤海是位于中國的內海。在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之間,基本上為陸地所環抱,僅東部以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主要島嶼有廟島群島,長興島、西中島,菊花島等。
地理就是系統化后形成的知識體系。地理理論的學法就是通過綜合分析和系統歸納,使相關的概念和規律系統化的學法。
最新八上地理中國的地形教案(優秀15篇)篇十三
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
侵蝕高地,堆積低地,使地表形態趨于平坦。
(設計思想)。
本節的兩個主要部分“地形的`變化”和“地形為什么變化”,從知識的角度來看,都是難點,特別是對于初一學生來說,理解能力還不高,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一下子接受這么多新知識,較困難。但這部分知識的結論(即地形是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以后各章要廣泛用到,是區域地理的基礎知識之一,所以,這部分知識是不能回避的,但可以講的淺顯些,可以在學習區域地理的相關內容中,逐步的加深擴展。因此,在教學設計上,盡量舉例,通過分析具體事例,說明海陸變遷的事實;用大量的示意圖、景觀圖和分布圖和計算機課件或實物教具,揭示地殼變化的規律規律。
第一部分地形的變化,以喜馬拉雅山區和臺灣海峽的海陸變遷的實例引入。把學生迅速帶入問題的情景,這兩個例子比較生動、鮮明,對初一學生來說又比較新奇,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地形變化的感性認識,還可使學生由好奇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第二部分內容,知識點多且難點集中,只能用大量讀圖和實例幫助學生理解,先提出喜馬拉雅山系是怎么形成的?用計算機課件或實物教具演示褶皺和斷層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了解由于巖層受力產生的基本運動,使板塊之間的互相擠壓,引起地殼巨大的褶皺和斷裂,形成雄偉的山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是科學探索、認識規律的過程,在每一個讀圖環節中,都設計了大量的質問,由淺入深,形成鏈鎖讓學生思考、討論,有力的鍛煉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也有利于樹立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板書設計)。
一、地形是不斷變化的。
二、地球內部力量的表現形式。
1.地殼運動:(褶皺、斷層)。
2.火山、地震極其分布。
三、促使地形變化的外部力量。
四、地形是內力、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探究活動。
最新八上地理中國的地形教案(優秀15篇)篇十四
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野外找尋地形變化的痕跡。
一、內力作用:
1.判斷褶皺山:
巖層在形成時,通常是水平的。巖層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因受到來自兩側的力而發生彎曲,單個彎曲稱褶曲,如果發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變形,稱之為褶皺。雖然褶皺使原始的巖石發生變形,但巖石并沒有失去其連續性和完整性。褶皺的形態差異與規模大小,往往反映當時地殼運動的強度與方式。褶皺在地表中普遍存在,世界上許多高大山脈都是褶皺山脈。
2.判斷斷層:
當地殼巖層因受外力達到一定的強度而發生斷裂,并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相對位移的地表形態稱為斷層。
斷層是野外經常可以見到的地表形態。它大小不等,規模不同,小的不到一米,大的可數百、上千千米。但它們的共同點是都破壞了巖層的連續性與完整性。斷層處往往巖石較為破碎,極易發育為溝谷,有時還可能形成泉或湖泊。
我們知道地殼在運動中會產生強大的力,但這種力超過了巖層本身的耐受程度,巖層才發生斷裂,并發生錯位,稱之為斷層。當兩條斷層中間的巖塊相對上升,兩側巖塊相對下降時,相對上升的巖塊稱為地壘;往往形成塊狀山塊,像我國的廬山、泰山等。當兩條斷層中間的巖塊相對下降、兩側巖塊相對上升時,往往形成地塹,即狹長的凹陷地帶。比較著名的有東非大裂谷和我國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等。
二、外力作用:
在野外隨處可見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特別是風和流水的作用。
活動時還可以讓學生對所見到的地形變化的痕跡拍照,回來后組織攝影展覽。
最新八上地理中國的地形教案(優秀15篇)篇十五
1、學會讀圖了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及各級階梯的分界線,它們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區。
2、了解山脈縱橫交錯構成了我國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脈的名稱、走向及其在圖上的分布。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讀圖和分析各類地形圖的能力。
2、通過讀圖直接獲取有關知識,并將已學知識落實到圖上。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對我國壯麗山河的學習,激發學生的自豪感,進一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通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合作精神以及對科學探究精神,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
2、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布。
教學難點。
1、分析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優越性。
2、識別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布。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具: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沿320n線中國地勢剖面圖、中國主要山脈分布圖。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1、談:我們經常說,我們的祖國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首先,我們一起看一段錄相感受一下祖國的壯麗河山。(展示多媒體)。
2、當然,要更進一步的認識,就需要我更深入的學習。今天,我們將進入一幅全新的畫卷。
(板書: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一節:中國的地形)。
二、地勢西高東低:(板書)。
1、過渡:在古代詩詞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為什么江水都要向東流?(地勢西高東低)。
2、把我國的地面沿32°n線剖開,呈現出這樣的面貌:(展示多媒體)。
3、觀察,思考p20活動中的問題。
(指名答)。
歸納: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板書)。
可分為三級階梯,第一級平均海拔為4000米以上;第二級為1000米-2000米;第三級為500米以下。
4、活動:(出示設色地形圖)。
找出這三級階梯的大概范圍。
找出三級階梯界線上的主要山脈。
5、討論:“地勢西高東低”的優越性。
學生分享、自由發言,提出各自觀點,最后派代表總結發言。
(教師可引導學生主要從氣候、水利和交通三個方面進行討論)。
教師歸納總結:
〈1〉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形成降水。
〈2〉“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使得我國的河流大多自西向東滾滾流,這些大江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運輸,促進了內地與沿海的經濟聯系。
三、山脈縱橫交錯(板書)。
1、過渡:在我國的三級階梯都是以山脈為界,感覺山脈就像骨架一樣。事實上,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脈縱橫交錯,構成了地形的骨架。(板書:地形的骨架)。
2、讀圖(出示:中國主要山脈分布圖)。
找出以下方向的山脈:(板書)。
東西走向: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
南北走向: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脈。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玉山(東部最高峰)。
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8844.43米)。
3、活動:找五岳。
談:我國奇峰名山眾多,其中“五岳”就很有名,它們自古就是人們爭相祭。
拜之處,游覽之所,那么,五岳是哪五岳?你們能在圖上找出來嗎?
它們分別們于哪一個省?離我們最近的是什么岳?
板書設計:
中國的自然環境。
第一節中國的地形。
一、地勢西高東低。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二、山脈縱橫交錯:
1、山脈構成地形的骨架。
2、主要的山脈:
東西走向: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
南北走向: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脈。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玉山(東部最高峰)。
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8844.4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