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優質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為人處事的心得體會 為人處事閱讀篇一
如果你們覺得我說得在理,對你有所幫助,我甚感欣慰;如果你們覺得我說的純屬扯淡,盡管拿東西砸我!
古時候是常用君子和小人來定義人的好壞的。何以名為君子?何以名為小人?君子有成人之美,小人有助人為惡;君子坦蕩蕩,無所不可告人,小人長暗暗,凡事不愿與人知。《佛光菜根譚》云:「君子從不傷害別人,小人從不譴責自己。小人以己之過為人之過,每怨天而尤人;君子以人之過為己之過,每反躬而責己。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小人固當遠,然亦不可顯為仇敵;君子固當親,然亦不可曲為附合。」所謂君子,大都光明正大,所謂小人,大都偷雞摸狗;君子誠而有信,小人偽而不真,此皆君子與小人之別也!做君子或做小人,就在于每一個人的發心與愿力。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是君子個人修養和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德準則之一,是君子美德的一個重要方面。嚴于律己是一種力行道義、修身重德的美好人格特質;寬人,就是待人寬厚、仁愛,有寬廣的胸懷和包容的氣度。可以說,我們絕大部分人達不到君子這個高度,但是卻也不能墮落成小人!每個人的意志力是不一樣的,也不能強求每個人都成為君子,龍生九子還各有不同呢!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該積極向上,學習君子的種種美德,提高自己的德行。
本人不是君子,但是近朱者赤,看多了那些好的東西,感覺自己的休養還算過得去。我覺得做人吧,說簡單不簡單,說難也不難。
首先,做人要善良。“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三字經》里的,相信大家都知道。善良是人性光輝中最溫暖、最美麗、最讓人感動的一縷。人生不一定人人都很成功,不一定人人都能成為英雄豪杰,但一定要善良仁慈。善良是和諧、美好之道,心中充滿慈悲、善良,才能感動、溫暖人間。沒有善良,就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就不可能有世界的祥和與美好。愛是基本的善良情感,遇到乞討者,我們就施舍他點錢,遇到老弱病殘、孕婦,我們就主動讓座,遇到迷路的,我們就為他指點方向。一個微笑,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句發自內心的問候,這對我們是舉手之勞,卻可能因此幫助別人走出困境。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相連的,在施予他人的時候,你也收獲著快樂;當傷害另一個生命時,實質是在傷害自己。所謂善良,無非就是擁有一顆大愛心、同情心,不害人、不吭人、不騙人。一個善良的人,就象一盞明燈,既照亮了周遭的人,也溫暖了自己,善良無須灌輸和強迫,只會相互感染和傳播。所以,做人不一定要頂天立地,轟轟烈烈,但一定要善良真誠。
第二要包容。海納百川,靠的是容納萬物的胸懷。做人做事,心胸一定要放寬。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賞識別人的優點,包容別人的不足,靠的是有愛人之心,有容人之量。為你的仇敵而怒火中燒,燒傷的只能是你自己。忍不下一口氣,就惡言刀槍相向,忍受不了他人的春風得意,就嫉妒誣陷,這樣的人生只能昏暗無光,路會越走越窄。人間的是非善惡喜樂,世道的好壞、冷熱、榮寵,要放寬肚皮,坦然接受,路才會越走越寬。寬容不是懦弱、退縮的壓抑,而是一種忍辱負重的大智大勇,是識大體、敢擔當、懂化解、融通。為他人著想,是為自己鋪路,寬容不是縱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考慮的是別人的自尊和承受度。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無論生活中受到什么傷害,不必忿忿不平、耿耿于懷、懷恨在心,學會忘記,忘記是對自己的最好保護,學會感恩,感謝生活給你磨礪自己的機會,心里充滿陽光,生活自然充滿燦爛。
第三,做人要真誠。說的俗氣點就是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你對人真誠,別人也會真誠待你,這樣才能交到真朋友。有了這些真朋友,你的生活就不會感到孤獨。自然也存在你真誠待人,人家卻虛情假意的敷衍你,甚至利用你的真誠,但是只要堅信人間的一個生命輪回哲理和自然規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什么都報。你就會覺得坦然了。做人還是真誠點好!
第四,做人要有教養。中國是一個非常講究修身養性、崇尚道德的民族。五千年來,無論世事如何變化,勤儉、忠義、謙讓、孝順都是恒古不衰的美德,多少古圣先賢更是視之為傳家寶。所謂教養,就是應該知深淺、明尊卑、懂高低,識輕重,應該是講規矩、守道義。有教養的人,往往不以術而以德,往往不以謀而以道,往往不以權而以禮。有教養的人在自己獨處時,超脫自然,會管好自己的心,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則為他人著想,與人為善,淡然從容,管好自己的口。方圓做人,圓通做事,寧靜致遠,自我反思,則事事放心、順心。
第五,做人要樂觀。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愁也一天樂也一天。既然這樣,我們不是為苦惱而來,又何必天天板著面孔,整日憂愁、悲傷、苦惱、失意,這樣的人生沒有樂趣,我們要活的開心自在。世上沒有絕對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樂的心,這世界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也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你心平氣和,它就還你一個心平氣和;你氣勢洶洶,它也還你一個橫眉冷對。樂聽贊美,不喜他人的批評,心欲名利,不欲失去它們,這種心態只會像鎖鏈一樣囚住自己。只有超越它們,才可體驗自在與快樂。擁有一顆快樂之心,見到的就是一個值得歡欣的世界,心中滿是憂傷,見到的則只是一個充滿悲哀的世界,與其對不能得到的耿耿于懷,倒不如對你已經擁有的滿足感恩。快樂不在心外尋求,只能在心內尋得,心中若然滿足快樂,哪怕身在牢獄茅廁,一樣可以悠然自在。存好心,做好人,歡喜充心,愉悅映臉,樂觀向上,這樣就能站成一座豐碑,走出一道亮麗的風景。人生苦短,與其事事張弓拔弩,不如學著“幽它一默”。
也有人把做人總結成四句偈語:一、信心進步道業增。二、貪嗔凈化學業成。三、做人圓融怨尤少。四、口常贊嘆福德全。這幾句不難理解,這里就不再攤開解釋了。
總之,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人非圣賢,不可能完美無瑕的,但是只要記著為人處事的時候謙虛一點,對人真誠點,胸襟寬一點,多贊美鼓勵別人,你就會成為比較受歡迎的人!
為人處事的心得體會 為人處事閱讀篇二
與人交往,可不能較真,甚至得裝傻,才能妥善地對待世間的人和事。南懷瑾老師告誡年輕人:一個人不要太精明了,要裝糊涂一點才好。
20xx年剛畢業的時候,對什么都抱著較真的態度,與人交往也總是覺得你對我好我便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也不屑于搭理你。我請吃飯,吃了多少錢,去的什么飯店,他回請我的規格也要差不多。朋友搬家需要我幫忙,那么下次我有緊俏的東西要買也要找他。每次總有一把尺子衡量朋友之間的交往,心好累。
糊涂待人是一種心態,是一種美德,秉持糊涂的心態做人處事,既尊重自己,又能贏得別人的尊敬,這也是糊涂做人的要義。
大家知道清朝有一個名士叫鄭板橋,他就常說:“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轉入糊涂更難。”內心要絕對的聰明,外邊要假裝糊涂。尤其是家庭夫婦之間,彼此有點不到的事,要裝作沒有看見。這就是由聰明轉入糊涂,這也是最高的修養。
難得糊涂,向來被推崇為高明的處世之道,也是一種超脫的交際智慧。
古人說:“水至清則無魚。”世上有些事情必須是非確鑿,涇渭分明,而有些事情卻不必過分頂真,甚至還需裝點糊涂。
糊涂學說:“糊涂!方為大悟!”
生活中,糊涂使得做人有人緣,做事有機緣,糊里糊涂看起來傻乎乎的但卻總是笑到最后。
有道是“人至察則無友”,人際交往,難免會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倘若事事較真認死理,糾結于細枝末節,反而會致使人際關系緊張起來;相反,糊涂待人,豁達辦事,才能在交際中進退自如、伸屈悠然,成就交際精彩。
為人處事的心得體會 為人處事閱讀篇三
每對父母都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我的父母不僅教會我如何學習,更教給我為人處世之道,他們的做法著實令我欽佩。
人性本善,與人為善說來簡單,行動起來卻并不易。但我的父母總能在點滴小事中顯露出善良。公交車上的一個讓座,對處于困境之人伸出的援手,對鄰居的空巢老奶奶時時的問候與關心,對小區里的流浪貓狗不自覺的默默喂養……這一切的一切,無一不在訴說著他們為人處世的第一道便是善。“唯有做善人,行善事,才能修善果,”爸爸如是說。
無論做人,還是做生意,誠信都是通往成功的必要通行證。“只有做人誠實,辦事講誠信,別人才會信任你,事情自然就不難辦了”媽媽這樣說。爸媽以前做生意,只要與客戶約好,一定會提前到達,辦事向來誠信可靠,欺瞞客戶以謀取利益的事從來不做,也不屑做。因而我從小便養成誠實守信的好品德,凡是與人約好的事情,我定會排除各種阻礙去履行,只要是我立下的諾言,必值千金,絕不抵賴反悔。做人便要像我父母這般,給人以誠,人必報以信。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爸爸的座右銘。是啊,若是一個人真能做到寬容大度,又有什么過不去的坎呢?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便是父親訓,母親從。無論爸爸對媽媽發多大的火,媽媽都會忍下來。我曾不解,向媽媽提出疑問,媽媽笑笑說:“這有啥,兩個人過日子,有磕磕絆絆很正常,如果我事事都斤斤計較,那還咋生活啊。能容就容,能忍就忍,你爸或許在外頭受啥氣了,忍著,回來發泄發泄,我又有啥理由不忍著呢?”我聽了不僅感嘆連連,人與人之間像這樣多一點寬容與理解,是不是會和諧許多呢?在這一點上,我仍需潛心修煉啊!
父母的為人處世之道中浸透了他們的智慧,對我來說也是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我欽佩,更應為我所學習!
為人處事的心得體會 為人處事閱讀篇四
凡事留有余地
在待人處事中,萬不可把事情做絕,要時時處處為自已留下可回旋的余地,就象行車走馬一樣,你一下子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方,調頭就不容易了,你學會為人處世了嗎?。俗話說:“過頭飯不吃,過頭話不說”,就是這個道理。另外,在大多數情況下,要特別注意才不可露盡,力不可使勁。在辦任何事的時候,多使一點“太極推手”的功夫,永遠保持一些能夠回旋應變的能力。具體在日常生活中,承諾別人,拒絕別人,批評別人,凡事留有余地。
寧愿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
在日常生活中,誰都不愿意和小人打交道,可是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又總不可避免的要與小人打交道。我們周圍的小人始終眼睛牢牢地盯著我們所有大大小小的利益,隨時準備多撈一份,并會不惜一切代價準備用各種手段來算計別人,令人防不勝防。與這樣的人打交道時,務必多留幾個心眼。但即使你比他強大,也最好不要與其發生正面沖突。仇視小人和與小人做正面斗爭,足以顯示出你的正義,但這不是保身之道。在實際生活中,你的正義在與小人斗爭時會顯得不切實際。因為你的正義,公然暴露了這些小人的無恥和不義。再壞的人也不愿意被別人認為自已“很壞”。結果是,小人身在暗處,天天琢磨你,想法設法打擊你,破壞你的正事,分散你的精力,用各種手段要把你打倒,絕不會輕易罷手。你所有的理想、事業和一切努力可能因此付諸東流,而得不償失,你學會為人處世了嗎?。所以不要得罪小人。面對小人時,最好的辦法是滿臉笑容,尊重他,糊涂了事。
正話要反說,少直言
在待人處世中,直言直語是一把傷人傷已的雙面利刃。喜歡直言直語的人通常都具有正義傾向的性格,言語的爆發力和殺傷力都很強,所以有時候這種人會被別人當槍使。對人方面,少直言指陳他人處事不當,或糾正他人性格上的弱點。無數個事實證明,這不是愛之深責之切,而是在和他過不去。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心堡壘,自我縮藏在里面。你的直言直語恰好把他的堡壘攻破,把人家從里面揪出來。因此,能不講就不要講,要講就拐個彎,點到為止。另外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對事不對人”。所謂“對事不對人”,這只是說說而已。事是人計劃的、人做的,批評事也等于批評人了。
請記住,正話要反說,硬話要軟說,讓自己的舌頭打個彎。奉勸你還是將那些直言、不中聽的真話暫且擱住,以免對方生厭。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因直言而使自已獲得好處,這是成功處世的經驗之談。
為人處事的心得體會 為人處事閱讀篇五
人心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變硬變得麻木,但最不該的就是摒棄了良善。
我一直都很討厭去算計人心,可身在職場不留個心眼怎去混,就是有人這樣,有人那樣,爭名逐利。而我常記得爸爸的一句教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當有私心念頭害人念頭時,問問自己這樣做真值得嗎?做人不能無下限。
亦不可做小白,你可把每個人往好處想,但不能把每個人都當成無害的好人,那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誰說的:當你發現生活的丑陋以后,依然熱愛生活,這便是真正的成熟。一個小故事,一直警醒自己
狗深深地愛上了狐貍,可他們卻遇到了死神。
死神說:“你們兩個只能活一個,你們猜拳吧,一局決定輸贏。輸的就得死。”
最后,狐貍輸了......
狗抱著死去的狐貍說:“說好一起出石頭的,為什么我出了剪刀,你卻出了布。”
一局定輸贏,那我們兩個同時都出石頭,至于難題,就留給上帝去解決吧。可它們沒有鉆成上帝的空子。結果,他們倆同時出拳,但誰都沒有出石頭。狗狗出的是剪刀,狐貍出的是布——狗想讓狐貍贏了自己,享受人世的幸福;而狐貍想的是干掉狗,自己獨享幸福。
這就是現實,這就是人心。狐貍的自私,狗的傻,現實的世界,現實的人類。算計別人最后卻算計了自己。哪怕偶爾地成功依然逃不脫命運地懲罰。人生不是誰說了算,但你的行事方式覺得今后將要走一條什么樣的路。
當有些人傻乎乎地想輸時,其實已經贏了!愿意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的人,最后救贖了自己。
當你選擇厚道,不是因為你笨拙。
因為你明白,厚德能載物,助人能快樂。
你選擇善良,不是軟弱
因為你明白,善良是本性,做人不能惡,惡必遭報應。
你選擇忍讓,不是退縮。
因為你明白,忍一忍風平浪靜,讓一讓天高海闊。
你選擇寬容,不是怯懦。
因為你明白,寬容是美德,美德沒有錯。
你選擇糊涂,不是真的糊涂。
面對誤解委屈和不公正,你只是不愿計較,從而大度應對,難得糊涂,笑看世態。
你選擇真誠,有話就直說。
因我明白,違心奉承是應付,忠言逆耳是負責。
你選擇饒恕,不是沒原則。
因為你明白,得饒人時且饒人,不能把事做絕了。
你重情義,不是你太執著。
因為你總是想著與朋友們相處的美好時光,割舍不了那份難得的緣分和情誼,不應該掩飾內心的情感,你明白欺騙沒有好下場,背叛沒有好結果。
為人處事的心得體會 為人處事閱讀篇六
孔子曰: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講誠信的人,不管到哪里,都能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尊敬;不講誠信之人,人們會忽略他的存在。誠信之人能在社會上立足,不誠信之人將會被世人唾棄,脫離社會,成為一座孤島,成不了大事。因此,誠信是為人之道,是立身處世之本。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你待人以誠,人也會報你以實。誠信,從字面上來看,有誠實,信用之意。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人的道德準則,理應是人人都應具備的優良品質。自小,我們就從書本上學過狼來了的故事,故事當中的那位孩子,就是因為他不知道誠信的重要性,導致了最后沒有人幫他,最終害了他自己。
誠信之人就像是一條清澈的河流,當您靠近他的時候,會把自己身上的污垢清除,帶來一股清新之風。當你走過一段路程,經歷了風塵仆仆,此時遇到一條清澈的河流,你或許就想洗清身上的污垢,讓它帶給你久違的清新之感。誠信之人也正如這清澈之河流,為你源源不斷地帶來清澈的感受,注入清新之風。
那么,做人應該擁有一顆誠信之心怎樣去踐行呢?個人理解認為主要有以下五點:
懷有一顆誠信之心的人,應該做到言行一致。
誠信,不只是一種美德,還是源源不斷的財富。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你待人以誠,人也會報你以實。誠信是為人處事的基石,誠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具體來講,就是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必行、行必果。人與人相處,惟有誠實守信,才能給人以親切感,也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賴。
人們常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說的就是誠信的重要性。如果你做到了誠實守信,別人就會真心和你相處、放心共事,就會得道多助,有利于成長進步和事業發展。反之,就會失去信譽,失道寡助,人生天平就會傾斜,最終自己成為最大的輸家。
人與人相處,相敬如賓是門很重要的學問,關鍵是要真誠,要真情實意。從哲學角度上來分析,真誠是符合客觀實際的,是實事求是的,因此是真實可信的,真實的東西是客觀存在的,是經得住事實和時間檢驗的。真誠做人,待人真心誠意,用平和的心態來看待世間的一切,為人便能善始善終,既可以讓人在卑微時安貧樂道,豁達大度,也可以讓人在顯赫時持盈若虧,不驕不狂。
懷有一顆誠信之心的人,應該做到誠實守信。
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則,為人誠懇,待人真誠,講究信用,以誠信見信于人,這才是為人處事應當的道德原則,古人云:人無信而不立是啊,一個國家如此,一個人同樣如此。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沒有誠信何來尊嚴。
誠信是萬能定律,我覺得有誠信的地方才能溝通,大家在交朋友時,最起碼的標準就是希望對方是一個講誠信的人,如果一個人擁有誠信,那么,他就能夠贏得尊敬,為自己插上成功的翅膀。說到守信,我們會記起古代大哲學家老子的一句話:輕諾必寡信。意思是說輕易答應別人一件事,就一定沒有足夠的信用。沒有信用的人,不會有朋友,也不會有事業上的成功。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歷來把誠實守信作為為人處事、治國安邦的根基。古人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認為人若不講信用,在社會上就無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誠實包含了要誠實做人,誠實做事,實事求是;守信就是要說到做到,信守諾言。一個人想要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具有誠實守信的品德,戒除隱瞞真相,欺騙他人的不良行為。因為誠實是獲得信任的前提,誠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證,人們愿與誠實守信的人交往。
誠實守信,就是遵守諾言、不虛偽欺詐。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古話,都形象地表達了中華民族誠實守信!中國有句古話:吃虧就是占便宜這被人們奉為金玉良言,人生沒有永遠的占便宜,也沒有永遠的吃虧,如果你占了一時的便宜,最后得到的可能是永遠的吃虧,相反,如果你為了自己的信譽吃了一點虧,你可能因此而得到更大的收益。
懷有一顆誠信之心的人,應該做到恪守諾言。
一個人,如果在社會上失去了誠信,那么就等于失去了他所有事業的精神根基,而他自己則好比沒有打好地基的高樓大廈一樣,在暴風雨中搖搖欲墜,最終被社會淘汰。
對人守信落實到行動上,就是一種對事負責的態度。對事負責是對人守信的具體表現,只有對人守信的人,才能對事負責;只有做到對事負責,才使對人守信得以真正落實,而不是一句空話。
古人云: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對承諾最好的釋義。關于承諾,還曾經看過一段話,特別的喜歡:承諾不是天上的白云,逍遙、飄逸;承諾不是綠波上的一朵浪花,輕盈、瀟灑;承諾不是水面上的一葉浮萍,漂游不定;承諾不是夜幕中的一朵曇花,轉瞬即逝。承諾如同蜂蜜,它的甘甜是蜜蜂勤勞的結晶,也是蜜蜂的驕傲;承諾如同流星,它的燦爛是隕石悲壯的付出,也是隕石的輝煌;承諾如同清晨綠草尖的露珠,晶亮而短暫
一個人有沒有誠信,只要看他能不能實現自己許下的承諾。一個人能輕易許下承諾的人未必就是有誠信者,因為通常這些人在承諾之前時是沒有經過周全考慮的;而每個誠信的人必定是在慎重考慮過自己能力所及之后才會許下承諾,因為對于有著一言九鼎,一諾千金的誠信者來說,一次失約、一次遲到都是不誠信的表現。
懷有一顆誠信之心的人,應該做到講究信譽。
做人做事要講究信譽,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很多人都心知肚明,但之所以有人不循此規則行事,是因為他們太計較眼前的那么一點點利益了,為了眼前的一點利益,不惜損害了自己的名譽。做任何事都需要與人合作,而沒有信譽的人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從根本上而言,失信譽之名事大,而失實際利益事小,因為利益是暫時的!
信譽的基礎是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地表達事物的本來面目,是誠實守信的出發點。為人處事,與人交往,要講究譽,誠就是誠實無欺、誠實做人、誠實做事,實事求是;信即有信用、講信譽、守信義、不虛假,恪守信用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即表現為一種積極負責的態度。不要輕易許諾:承諾是一件嚴肅的事情。
中國有句古話:吃虧就是占便宜這被人們奉為金玉良言,人生沒有永遠的占便宜,也沒有永遠的吃虧,如果你占了一時的便宜,最后得到的可能是永遠的吃虧,相反,如果你為了自己的信譽吃了一點虧,你可能因此而得到更大的收益。踐約守信是我們誠實做人的核心。堅持實事求是,是信譽做人的守則之一。
懷有一顆誠信之心的人,應該做到注重修養。
一個人守信用,而不說他守誠信說健全信用制度,而不說健全誠信制度,就因為這兩個詞的涵義是所不同。當然,當我們說要講誠信、講信用時,兩者也都有講道德的要求,二者也有相通的道德涵義。因為講信用必然包含講誠信的要求,否則社會信用體系就失去了道德主體的支持,信用制度的存在和作用就難以保證。
人的內在實有的德性,總是要通過人外在言行表現出來的。某人的言行就構成了其他人對某人具有多少誠的德性的了解、判斷和評價的依據。然而,某一個人的言行常常不能完全地表現一個人內在德性的實有。其他人受自身言行習慣的局限和對某人言行了解程度的局限,常常不能對他人的德性做出恰當的評價。真正能夠正確評價自己有多少誠德性的人,是某人自己及對其有深刻了解的知音。
與人相交往,自己首先要保持誠信。然而,正常的、和諧的人際關系的維持則需要雙方或多方都講誠信。信字還包含同心相知、彼此信任的意思。如果雙方當面說一套,背后搞另一套,友好的關系不可能得到維持,兩人更不能成為朋友。彼此以誠信相待,不因偶然事件而動搖,不因時光流逝而褪色,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誠信。
為人處事的心得體會 為人處事閱讀篇七
不要在意別人在背后怎么看你說你,因為這些言語改變不了事實,卻可能攪亂你的心。心如果亂了,一切就都亂了。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釋;不理解你的人,不用你解釋。請相信,真正懂你的人,絕不會因為那些有的、沒有的而否定你。
養好你的大氣,大氣不是性格,是一種人格魅力。因為日久不一定生情,但一定見人心。
要學會對自己說,做人有多大氣,就會有多成功。
大氣是一個人的氣質或氣度,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一種外觀表現,是一個人綜合素質對外散發的一種無形的力量。
大氣不是從小生來的,而是經歷生活慢慢培養出來的浩然之氣,是一個人對社會、對生活所持有態度的一種意識,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裝是裝不出來的。
大氣是談吐大方得體,處世自然和諧,生活態度平和,不急噪,不懈怠,不該出手的時候呆若木雞,該出手時讓人瞠目結舌。
大氣是總能高屋建瓴地去看待問題,讓人感覺厚重,像一本好書,讓人蕩氣回腸,不輕不浮,無論從何種角度去看,都不會感覺索然無味,一旦讀起來讓人愛不釋手,受益非淺。
大氣是一種忍讓。
不輕易拿自己的涵養挑戰別人的淺薄。
大氣是一種淡泊。
金錢名利浮云過,我心自有明月在。
站起來堂堂正正,倒下去摔成八瓣,藕斷了絲就不要牽連,激流勇退,放棄時毫不猶豫,追求時持之以恒,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大氣是讓人感覺敬重而不是敬畏。
對朋友忠誠,對父母孝順。站在一定的高度而從不讓別人感覺你的高度,更能贏得別人的刮目相看。
沉淀自己,多思考,多學習,齊家、治國、平天下你可以做不到,但內心永遠不要放棄。放開眼界,能跳多高就跳多高,能走多遠就走多遠。大氣就是你自己,把自己養好,養好你的大氣!
大氣是一種謙虛。
半瓶子水總是在瓶子里晃蕩,三人行必有我師,不輕視任何人,多從別人身上找自己的短處,不崇拜任何人,但很善于多學習別人的長處。
大氣是一種態度。
孔子見齊景公面不改色,都是平常人,心中沒有神,見賢思齊,而不是懼賢,時刻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尊嚴。
大氣是一種境界。
海到天邊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站得高看得遠!
大氣是一種財富。
和自己身體結合在一起,誰也拿不去,爆發出來讓別人嘆為觀止,隱藏起來讓你從容立世。
大氣是一種修養。
發怒時要看看發怒的對象是誰。可以和比你高出很多的人發火一萬次,而不要和一個乞丐發一次怒。
大氣是一種深度。
別人可以猜測不到你內心有多深,但永遠不要讓別人對你抱有懷疑和敵對心理。
大氣之人,大都志存高遠、深謀遠慮,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踱著方步、仰望星空。他們有一種家國情懷、擔當精神,是有大格局的人,是頂天立地的人。然而,大氣者不一定位高權重,大氣并非大人物的專利。不論職位高低、權力大小,即便小人物也可以說“大話”,即便身處一隅,也能以一隅而觀世界。
為人處事的心得體會 為人處事閱讀篇八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相信人人小時候都背過,這句話不僅僅只是一句簡單道理,更是指引我們要一心向善,不要變成兇殘邪惡之人。因此我們要堅持正義,做一頭善良的狼,心懷感恩,打敗人內心中那頭惡狼。
當今社會,誠信問題堪憂,不僅在經濟生活中問題時常出現,就連在日常生活中,也頻頻發生。近幾年,老人摔倒扶不扶已成為話題,人們對于這個問題爭議不斷,選擇去扶,結果可能會演變成現代版的農夫與蛇,這不僅引人深思。
做一頭善良的狼,心中要滿懷感恩。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屠夫叫聶政,以其勇敢果斷的性格出名,他殺了人,為了躲避仇家,只好以屠夫為生。嚴仲子與韓相俠累是仇人,嚴仲子害怕被俠累殺害,所以經人介紹找到了聶政,對他十分友好,兩個人如知己一般。后來,聶政為了報答嚴仲子,替他殺了俠累,成功后,卻自劃臉龐皮,自殺而死。假若聶政內心黑暗邪惡,恩將仇報,將刺殺的事情告訴俠累,也許他將變成世人唾罵的小人,但他沒有,而是選擇做了一頭善良的狼,心懷感恩,一世留名。
林清玄,一位文學大師,他曾寫出許多感染人心靈的文章。寫作三十年,成書百余部的他,原來只是個在田間流汗勞作的笑農們,但他并沒有自怨自哀,怨天尤人,從此消沉,而是一心求學,不放過任何看書的機會,一旦有書,他便十分珍惜,以至于晚上睡前都抱著書睡著,最后,他不孚眾望,成為了知名作家。假若年少的他不懂感恩這擁有讀書的機會,而是選擇去逃學,結果又會不一樣了,但他并沒有這么做,而是心懷感恩,為人寬容,慈悲,最終寫出大量感染人心靈的文章。
為人處世,我們為何不像林清玄,聶政一般,做一頭善良的狼,無論結果如何,內心無愧就好。若是內心黑暗,邪惡,做了一頭惡狼,便會招來萬人唾棄,即便可能做惡狼會有眼前利益可圖,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反而會毀掉一世英名。
正義是終將打敗邪惡的,做一頭善良的狼,才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正確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