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局外人讀后感局外人讀后感篇一
人生在世,永遠都不該演戲作假!但有人會限于社會環境而變得有心機,隱藏內心的真實。也許這才是存活之道吧!但無論如何,也要堅持內心的善良。
我們很少信任比我們好的'人,寧肯避免與他們來往。
相反,我們常對與我們相似、和我們有著共同弱點的人吐露心跡。
我們并不希望改掉弱點,只希望受到憐憫與鼓勵。
我們既無力作惡,亦無力為善。
沒有對生活絕望,就不會熱愛生活。
日子,過起來當然就長,但是拖拖拉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最后就混淆成了一片。每個日子都喪失了自己的名字。對我來說,只有“昨天”與“明天”這樣的字,才具有一定的意義。
結語——世界是偽善的,表象的。大家都虛偽的追求形而上,你又憑什么如此真實坦誠?但是,因為不屈服故而存在才有價值。異己的世界里,你我皆為局外人。
局外人讀后感局外人讀后感篇二
在圖書館還書桌上偶遇上的一本書,以前似乎聽誰說起過,但是很模糊。順手借閱,但一讀,就不可自拔。一口氣看完了,仍覺得回味有余,應該要有這樣的一篇記錄。
書中一開始寫的都是一些平常的記錄,但是從這些平常中顯示的不平常讓人細思極恐。我認為那是一種洞察,對周圍事物的關注,一種旁觀者的視角,上帝的平淡(文中定罪時稱之為冷漠)。
我們的記錄還做不到如此詳實,這似乎是作家的一項技能。在獄中的一段描寫讓我其實感覺到,那也不失為一種鍛煉的方法:因為在獄中無所事事,需要打發時間,主人公開始回憶,一開始回憶大的框架,然后是物品,再然后是細節,再然后是每個物品的框架……細節……以前忽略的事情,也會被無限的回放變得歷歷在目。
再能“看到”更細節具體的時候,應該是獲得更多的精神上的飽滿。我聯想到了,冥想。雖然主人公是被動的但確實是產生了方法上的契合。
局外人讀后感局外人讀后感篇三
這是加繆的小說《局外人》結尾部分,文中的主人公是即將走向刑場的人,我們一般都會認為生命的終結便意味著一切都結束了,而在這篇小說里,對默爾索來說卻是最好的結局。因為,他是局外人。自始至終都是。
在這篇小說里,我最感興趣的是庭審現場,作為被告的他在庭審現場卻好像是個外人,而檢察官竟然以他“沒有在母親的葬禮上流淚”作為重要依據而判處他死刑,卻對槍殺阿拉伯人的緣由不去追究?;闹囍翗O。
加繆被視作是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存在主義的中心思想是認知自我的存在,而不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存活過程中的孤獨、黑暗、絕望和被拋棄。便是整個生命中的大本真,一切條條框框的規則都是無意義不重要的。
默爾索對一切都持無所謂的態度,命運會怎么走向他似乎也毫不在乎,仿佛這個世界和他毫無聯系……他是別人眼中的冷血動物,但他卻只為自己而活,即便到最后,他也“只盼望行刑那一天能聚集許多觀眾,用充滿厭惡和憎恨的喊叫聲送我一程”。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他的確一無所有,而且很快連生命都要失去。但他的一切都由自己掌握,他從未違心做過一件事,他在這個世界上真實地存在過,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幾個人是默爾索那樣的?我們隨波逐流,被身邊的人左右著自己的思想行為,渴望在每個人心目中樹立一個“完美形象”,好像才不枉度過此生,卻往往忽略了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局外人》這部小說雖然看起來有點荒誕,但這卻給我們每個人提了個醒:不管我們今后的人生之路還有多長,都應該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有沒有背離過內心。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選擇做個隱形的局外人。
局外人讀后感局外人讀后感篇四
這是本使我的靈魂震顫的書。默爾索是我的同類,我對他的冷漠、他的委屈、他的每一句心里話感同身受。他有錯,錯的是他出于自保殺了人,他甘愿為此付出代價毫無開罪的想法。他沒想到人們會對他施以人性冤案——因為你和大家不一樣,所以你是禽獸,所以你就是蓄意殺人你罪無可恕。
他從不會欺騙瑪麗說我愛你,也許瑪麗正是因此失望,也因此被打動。
他交朋友的時候,不會因為大家都說這是壞人就對此人全盤否定,所以他是接收到這個壞人最真摯的友情。
媽媽死了,他不會哭泣。別人說他殘酷無情,卻不知他早已參透向死而生。
淘寶上《局外人》有句宣傳語,說如果你感到你感到格格不入,就看看這本書。但我相信默爾索的格格不入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共鳴,這就是這本書流傳為經典的原因。
這就是我為一個沒有悔恨的`殺人犯哭泣的原因。
局外人讀后感局外人讀后感篇五
葬禮結束后,就依舊按照自己過去生活的節奏各奔東西;
在被邀請做別人的朋友時,其實心里想的是“做不做都可以”;
在面對公司新的工作安排時,心里想的是“這個安排其實可有可無”;
在被問到是否愿意改變現在的生活時,心里想的是“什么樣的生活其實都差不多”。
現在的社會是不是這樣的社會:
媒體不報道客觀的事實,只深挖會被大眾感興趣的熱點;
即便是通過簡單的調查就能發現的真相,也通常被人們的主觀臆斷所忽略;
輿論僅僅依靠眼前部分的現象便對事件中的相關人進行宣判甚至是懲罰;
在《局外人》中,這樣的人被這樣的社會判處了死刑。
很多書評都在說,在當時,這樣的社會是荒誕的,默爾索的命運并不取決于命案的客觀事實,而是取決于審判員和民眾如何看待他在母親葬禮后沒有悲傷、葬禮結束后我行我素這樣的生活方式或者生活趣味的看法。民眾的意識形態超越的法律機制、進而影響法律判決的社會肯定是荒誕的。
但是,在現在,這樣的人不荒誕么
不會因為親人的離去感到悲傷;
不會被愛情和友情所牽絆;
不會對周圍任何事件和人產生積極的應對;
堅信自己所堅信的,執著于自己做執著的。
在當時,這樣的人被這樣的社會判處了死刑是荒誕的,但是,在現在,這樣的人要在這樣的社會繼續生存,的確需要改變,不要輕易提倡做人要真實,要對抗荒誕的社會。因為荒誕的社會就是由荒誕的人組成的,默爾索不是不合群,他只是一群人之一。
海灘上目睹命案的圍觀者、關注熱點事件引導媒體報道方向的民眾、法庭上和法庭外關注這個夏天兩起命案的所有人,他們都是默爾索。
改變荒誕的社會,需要從荒誕的人做出改變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