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唐吉訶德讀后感實用篇一
《狼圖騰》,一本讓我難以忘記的書。一個叫陳陣的北京知青在內蒙古的額侖草原插隊,抓一只小狼崽來研究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終于有一天,他與另外三個北京知青抓到了七只小狼崽,五只當場死亡,一只被帶走,他成為了最后一只小狼的主人。從此為養這只小狼,陳陣嘔心瀝血,一路遭到了牧民的反對。但陳陣保護著小狼,與它一起成長,直到野性十足的小狼轟然倒地。書本最后給出了一個黯然的結局:狼被殺完了,黃沙代替了一切。
當狼群成為傳說,草原成為回憶,而游牧文明也將徹底終結。一切都被黃沙淹沒了,草原欲哭無淚。
一個千瘡百孔的草原在我眼中突然放大了,變成了一個千瘡百孔的世界。無論是草原、是狼還是沙土,都是整個世界的縮影,當草原沒落時,整個世界也在沒落。
陳陣為小狼付出了許多,直到最后他才明白,小狼真正需要的是草原上自由馳騁時的血液奔騰,是廝殺獵物時的酣暢淋漓。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它來說只是對草原勇士的侮辱。只有那月下冰冷的嗥叫才能帶給它靈魂的沖擊。就如作者的感嘆:“華夏民族有龍圖騰,要是再有個狼圖騰就好了!”是呀,漢人崇尚的是龍的力量,而草原牧民敬畏的是狼的精神。狼圖騰是草原魂,剛毅、不屈、勇猛、堅強讓蒙古的草原狼無所畏懼。
生命就是這樣,簡單而復雜,明了而深奧。
狼的自由獨立、狼的強悍卓越、狼的不屈不撓、狼超常的智慧與才能、堅不可摧的團隊意識、狼的親情與友情、狼與萬物的關系……無不給人靈魂強烈的震撼與感動。在狼看來,狗是敗類。同是灰狼的后代,只有那些極其懦弱的狼才會去搖尾乞憐,低下高貴的靈魂。在牧民看來,狼是他們的老師。拒絕服從,拒絕被養,是一條狼生存的原則。
然而,它們卻敵不過自私貪婪的人類。
隨著華麗的狼皮入市,草原狼死于一場場圍獵。狼瞪大了眼睛也看不出這背后的陰謀是錢。夜空下,凄涼的狼嗥深深地扎進了牧民的心里,但他們無論如何也無法阻止漢人的涌入。人類玷污了神靈,破壞了草原,此刻我忽然明白了,那些殺過狼的草原人民為什么要把死去的狼拋向天空,把狼皮卷成筒,套在竹竿上。此刻,狼落下的是軀殼,上升的卻是靈魂,竹竿上的狼皮像一面飛揚的戰旗,是牧民對草原與草原狼的敬畏。然而無知的人們切斷了人與草原的血脈情,用狼血與黃沙抹上了血腥的一頁。若我是草原人,我寧愿失去光明,這樣才不會看到草原的枯黃破敗。萬年草原的沒落比千年王朝的覆滅更難以讓人接受。
桀驁不屈的小狼讓我看穿了草原的奧秘。書中的小狼是生物的狼,也是人文的狼,是現實的狼,也是歷史的狼,是生命的狼,是精神的狼,是一篇贊歌,也是一曲挽歌。
小狼離我們并不遙遠,只是一觸即發的記憶。
狼深沉、豪放、憂郁而綿遠的長調與草原的幽怨、孤獨,固執與親情呼喚的仰天哭嚎,都是悲壯的草原勇士面對蒼天如歌的表達;是獻給草原最美的感情,最動人的詩篇。面對這曲狼的悲歌,我們應當用靈魂回應靈魂。我們自以為懂得很多東西,卻連最簡單的都無法把握。
狼煙、狼夢、狼嚎、狼影、狼魂,一切如夢一般纏繞著我的靈魂。
唐吉訶德讀后感實用篇二
無意中,翻看開了那本塵封已久的魯迅先生的《吶喊》,其中的《阿q正傳》讓我再次回味到兒時讀它的那份驚喜,品味著此時的感悟與感動。
阿q是魯迅先生塑造的經典形象,我曾經問自己為何如今文人筆下沒有如此生動的形象誕生?究起原因,是社會造人。那個封建時代是封建思想頑固、地主當道、軍閥統治的時代,未莊就是被封建思想毒害了的村莊,阿q是一個弱者,他受到這些地主惡霸的欺壓,阿q的“假洋鬼子”與“男女之大防”等思想也絕對不是阿q所獨有,這是時代產物。再如阿q帶給我們那幾場讓我們苦笑難言的戲:看殺革命黨人、調戲靜修庵的小尼姑、鬧戀愛以及投身革命隊伍等,都是在封建吃人的本質面前上演的,也并不是某個人愿意就能改變的。
但凡看過《阿q正傳》的人都認為他是悲哀至極的人物。阿q他所受到趙大爺、趙白眼、小d和靜修庵里那條黑狗等等一系列的打擊折磨不必多說,最最可悲的是他竟有一套讓人哭笑不得的取勝法寶,即他所采取的“精神勝利法”。這就是阿q的生活哲學,甚至于說是在封建壓迫制度下,更多弱者的生活哲學。
我們總是會帶著笑來讀《阿q正傳》的,仿佛可憐的阿q從被創造出來就一直被大家笑著。然而這笑并不是看得起的笑,而是帶著諷刺、帶著輕蔑或許是帶著同情與憐憫的`笑。他的精神勝利法,戀愛價值觀,他的幸災樂禍往往是我們茶余飯后的談賞。
可以說阿q是一個當時社會中的一個小角色、一個弱小者,沒有朋友,沒有親人,沒有一個為他著想的人,是一個封建亂世時的代言人。而任何時代都會有弱者,作為一個新社會的現代人,我們從阿q的遭遇中更加應該去反思、去行動、真正扛起關愛身邊的弱者的責任。
唐吉訶德讀后感實用篇三
《繁星·春水》,一本優美的詩集,是冰心老人筆下一顆璀璨的珍珠。
冰心老人在詩人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下,以獨特的風格、清新淡雅且晶瑩剔透的語言隨筆寫下了自己的感想。在這部詩集中,每一首都是無標題的自由小詩,以“對甜蜜母愛的歌頌”、“對純真童心的詠嘆”與“對自然的熱愛和贊美”為主題,以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為主要內容,把贊頌匯集到了筆尖,醞釀成了文字。
從《繁星》的一段詩:“母親呵!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我可以讀到她對母親那深厚的情感。的確,世上只有媽媽好,母親是我們心中的避風港,是我們的依靠。母愛是偉大的,是純潔的。
書中還有這樣一段詩句:“嬰兒,是偉大的詩人,在不完全的言語中,吐出最完全的詩句。”詩中,冰心透露出了她對孩子的喜愛。
冰心崇尚自然,熱愛自然,對自然贊嘆不已。這因為她是自然的女兒,在她的眼里,“深藍的天空”、“閃爍的繁星”、“無聲的樹影”、“粉紅的荷花”、“深綠的荷蓋”、“淡白的花”、“深紅的果”、流星、大海、山影、晚霞、白云……無不散發出生命的氣息。
在我閱讀之前,我以為這些詩是非常深奧的。但是,仔細品味之后,我卻似乎懂了。冰心老人的詩中,雖然話語簡譜,但其中母愛深深的感動了我。大愛無言,我心中百感交集,無法表達我的感受。
《繁星·春水》中蘊含的哲理值得讓人品味。
唐吉訶德讀后感實用篇四
哪里都有它,不需要任何裝點,在那春暖花開,鶯飛草長的季節里,第一個破土而出的是他—————野草!在冬季,毫無任何生機的時候,我與重逢了他,他在廣大無邊的土地上蔓延著凄凄蒼老的生命,那便是野草的化生——荒草!原來從始至終沒有離開過我們的是野草!
從古至今,贊揚過野草的人有多少?我想是說不清的吧!野草它不具有,鮮花的芳香,美麗!但造物主從來都是公平的,他給予了花美好的一切,卻忘了施加以更長的的生命,對于花,我想他是公平的!野草,沒有光鮮的面貌,沒有淵博的含義,更沒有美得表現!但造物主給與他的確是光陰,是那一男年頭不變的心!在小草兒心里,是孤獨的,是寂寞的,同樣他也是堅強的!他從容的等待著承諾夏秋冬,物是人非!
我所了解的野草,不過只是青青綠綠的,勃勃生機的,并沒有萬種風姿,但我卻看到了野草的精魂!野草,他從來都不會改變,他對事物的心境也從來沒有變過,他所堅持的,他所在乎的,從來沒有變過,一個個的春華秋實的轉過,花朵變了,變得嬌柔易毀,樹木變了,變得土氣沉沉,房屋變了,變得富麗堂皇。田野沒有變,只因為,他還繼續孕育著野草,野草的母親——土地!人們常說,土地是祖國的驚魂,土地是人們最親的母親!但有多少人曾離開了這位偉大的“母親”,遠走他方,在愛爾蘭優美的城市里過著風花雪夜的生活,紅燈綠酒將身在異鄉,卻從未思鄉的面孔照耀得五彩繽紛!在物質的生活中,他們變了。野草才是土地最親的母親,因為他們生生相惜,誰也離不開誰!野草的那刻赤子之心,值得我們幾億中華兒女所學習!人不能忘本!
我從野草中看到而許多!我看到了植物的心是如此的堅定,是如此的頑強!我也從野草的本身聯系到了自我!我們這一代青少年就是花朵,容易摧殘,美麗而短暫的我們,經不起風吹雨打!但是億萬花朵之中,仍然存在著如同“野草”一般的人!
我要做像野草一樣的青少年,因為他能經得起寒風暴雨,對我而言,野草是一位不敗的將軍,值得我們去贊揚!我們無情的揮霍時間,當今后,我們再次看到野草的時候,不!是看到荒草的時候,便會想起,我們也曾如同野草一樣,只是現在,我們將歲月遺失,變得不堪一擊而已!回不去的是時間,荒草,走過寒冬,仍然有著一片天空,仍然春暖花開,仍然繼續著他的使命,但我們再也年輕不了了!只因為人生不過百年,我們要學會抓住流失的時間,讓生命不在失去光彩!
青少年,風華正茂,應當立志成才!
野草,一生無人注視,仍然笑面如花!
唐吉訶德讀后感實用篇五
《論語》真的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一本書,這本書記錄了孔子與他弟子的言行。最近幾天,我們學習了《論語》中的十二章,我真可謂是受益匪淺。
說實話,我非常佩服孔老先生的智慧。在幾千年前的時代,孔老先生就能悟出至今為止通用了幾千年還沒有錯的道理。就比如說第一句:“學而時習之”,我現在剛剛進入初中學習,聽到最多的話就無非是“復習”了。
無論是哪一樣學科,老師都告誡我們要定期復習,這樣才能牢記在心。第二句話也是正確的,對待朋友就要真誠、真切,朋友好心來拜訪你,無論什么時候都要熱心迎接。
第三句話真是突出了孔子的道德高尚,人們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我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雖然我也做不到那么好,但我會去嘗試,去一點點接近那種境界。這三句話無不體現出孔子的智慧。
當然,這只是《論語》這本巨著中的一小則文章,還有更大的奧秘蘊藏在其中,等著我們去探索、學習。
《論語》真是一本充滿了先人智慧的書本,它對你、對我都會有巨大的改變作用,這些作用都是良性的,最后,讓我們一起閱讀《論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