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編寫教學計劃,可以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教學計劃的完善需要教師的經驗和智慧,也需要與教育教學的專家、同行進行深入研討和交流。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通用16篇)篇一
本課教學內容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哪一個溶解得快。
這部分選擇前幾課多次用到的食鹽作為觀察材料,讓學生通過對比實驗的方法來探究影響物質溶解快慢的因素。首先探究攪拌對溶解快慢的影響。對比實驗的方法是教科書教給的:把同樣多的食鹽放入同樣多的水中,一個攪拌,一個不攪拌,觀察它們溶解的快慢。然后探究水的溫度對溶解快慢的影響。實驗的結果對比是十分明顯的,學生很容易從實驗中觀察到:攪拌能加快食鹽的溶解,食鹽在熱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快。教科書強調熱水為60攝氏度,是從安全角度考慮。兩組實驗強調只改變一個條件,為第二部分的實驗設計提供示范。
第二部分: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這部分實際上是模仿著進行對比實驗的設計和研究。學生會自然地想到要加快方糖的溶解可以使用攪拌和熱水的方法,可能還有學生會想到把方糖碾碎。重要的是考慮怎樣控制這些因素,讓每一組實驗只改變一個條件。教科書還強調了如何選材、用多少水、如何計時、如何記錄等問題。引導學生經歷比較科學、規范的對比實驗活動的過程。最后的吃糖塊比賽,具有很強的趣味性,但同樣強調了活動的規范性。
學情分析。
可溶性固體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賴于三個主要因素:物質顆粒的大小(即表面積的大小)、水的溫度,以及液體是否被攪動。在前幾課的溶解實驗中,學生很自然地會注意到溶解的快慢問題,想到是什么因素影響了溶解的快慢。怎樣讓食鹽溶解得快一點?學生比較容易想到的是攪拌,因為前面幾課的實驗中多次使用了攪拌的方法,他們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經驗。本課從“攪拌對溶解的影響”這個對比實驗入手,到學生自行設計“怎樣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導學生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探究影響物質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怎樣加快方糖的溶解?經歷“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可溶性的固體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與物體顆粒大?。幢砻娣e的大?。⑺臏囟?、液體是否被攪動等因素有關。
過程與方法:
設計“怎樣加快方糖溶解”的實驗,親歷控制單個變量進行對比實驗的活動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探究影響溶解快慢因素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對比實驗,使學生理解攪拌加快溶解的方法。讓學生拓展到加熱水和碾碎的對比實驗方法。
難點:對比實驗過程中,各種變量與不變量的控制。
評價任務。
1.能對加快物質溶解的影響因素進行猜想。
2.能設計對比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2個透明玻璃杯、1根筷子、1個水槽、冷水、熱水、食鹽、方糖、溶解快與慢記錄表。
教師準備:方糖溶解快慢的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發問題。
1.師:老師倒了一杯冷的純凈水,放入了一顆水果糖,想請同學幫我試試夠甜了嗎?(請一學生試喝。預設:不甜或沒有味道)水中放入了糖,怎么會不甜呢?(糖還沒有溶解)。
2.請大家幫老師想想辦法,讓我能較快喝到香甜的糖水。預設:
生1:用筷子攪拌。
生2:把水換成熱水。
生3:把水果糖打碎。
生4:把水果糖打碎,放在熱水里再用筷子攪拌??
3.教師板書:攪拌、加熱(熱水)、切碎??
4.師: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辦法,真是令老師佩服,是不是你們的這些辦法真的有效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溶解的快與慢。(板書課題)。
二、設計實驗,探究影響溶解快與慢的方法。
(一)以加熱實驗為例,探討實驗方法。
1.師:剛才同學們提到的這些方法只是一些猜測,在科學課上我們要用實驗來驗證。為了實驗效果更加明顯,我們這節課用紅糖做實驗(出示:紅糖)。下面我們就以加熱為例,大家說一說,你們怎么證明加熱的比不加熱的快呢?(引出對比實驗)。
師:怎么比才公平呢?(師生共同討論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
師:相同條件有好幾個,不同條件只有一個(一個加熱,另一個不加熱。)這種方法在我們的實驗課上叫做對比實驗。
師:現在就按照同學們剛才說的,老師來做這個實驗,看我做得對不對。
2.師做加熱加快溶解的演示實驗。(邊說邊做,并用投影儀展示。)。
(二)探究“攪拌能否加快溶解”實驗。
1.師生共同討論實驗步驟及應注意的事項:一個攪拌,一個不攪拌;放入的物質應該一樣多;水一樣多;放入時間應該一樣,水的溫度也應該一樣。
2.投影出示:“攪拌”可以加快溶解實驗的步驟。(抽生讀一讀)。
3.學生領取實驗材料分組探究,教師巡回指導。
4.匯報實驗結果。
5.再看我們剛才加熱的實驗現象,你看到了什么,說明了什么了?
(三)自主探究“碾碎能否加快溶解”實驗。
1.碾碎呢?你能自己設計實驗了嗎?小組討論一下,該怎么做這個實驗?
2.學生交流實驗方案,確定后領取實驗材料進行實驗。
3.匯報實驗結果。
4.教師小結:通過實驗,我們驗證了用熱水、攪拌、碾碎這三種方法都能加快溶解。
三、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1.討論游戲方案:同時放入嘴中,小組長含在嘴里不動,實驗員用舌頭翻動攪拌,材料員把糖塊咬碎但不攪拌,記錄員咬碎并攪拌,用1、2、3、4記錄糖溶解快慢的順序。
2.小組進行吃糖游戲,做好記錄。
3.匯報游戲結果,談談你的感受。
四、拓展與應用。
1.我想制作一瓶肥皂液玩吹泡泡游戲,你有辦法快速制作出來嗎?課上交流后鼓勵學生課后自己嘗試。
2.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加快溶解的現象,比如喝咖啡的時候,小調羹有什么用?炒菜的時候為什么要在鍋里放鹽比較好?同學們可以在課后繼續探究有關溶解方面的問題。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通用16篇)篇二
1、能通過觀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現象,提出想研究的問題。
2、能選擇不同的方法和材料進行研究。
3、能設計模擬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
情感目標—。
1、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觀點。
2、愿意與小組同學合作設計實驗,并驗證猜想。
知識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說明什么叫作凝結。
2、能舉例說出有些物質的變化是可逆的.。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一、(創設情境)感受自然界的雨。
1、請生觀看課間展示下雨的情景,激發質疑。
2、請生說說下雨的感受。
探究活動。
一、活動:“找一找小水珠從哪里來”
1、從課本圖上找一找哪里出現了小水珠。
2、猜想這些小水珠從哪里來?
3、互相交流我們的猜想。
4、參照課本提示進行實驗。
5、分析對比實驗,思考為什么出現不同的實驗現象?
6、由對比實驗聯想到小水珠形成的條件。
二、討論活動。
1、分組討論:小水珠是怎樣形成的?
2、誰的解釋更有道理,為什么?
拓展—。
一、利用課余時間觀察,找找身邊小水珠出現的例子。
(第二課時)。
引入。
一、課前交流會。
1、請生將找到的生活例子與大家分享。
2、自由舉例。
探究活動。
1、分組設計研究計劃。
2、分組按計劃開展探究活動。
3、記錄實驗方法和現象及結論。
4、試圖用多種方法檢驗我們的結論。
5、分組匯報、交流,互相評價。
(第三課時)。
引入。
一、10師出示地方干旱的圖片。
1、引導:怎么幫幫農民伯伯救救稻田?
探究活動。
一、11活動:“認識人工降雨”
1、自學“科學在線”的內容。
2、用自己的話解釋什么是人工降雨。
3、看課本理解什么是可逆變化。
4、舉更多例子說明什么是可逆變化。
二、活動:“寫一篇科學童話”
1、命題作文:小水滴旅行記。
2、提示:需要用到一些科學術語。
3、說說自己的構思。
4、自主完成作文。
拓展。
一、為自己的作文加上漂亮的插圖。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通用16篇)篇三
以科學探究為宗旨,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經歷”提出問題――預測――制定計劃――實驗測量――分析交流――得出結論”的科學學習的全過程。培養學生提出問題、進行假設、觀察、記錄等能力,加強學生測量技能的訓練,在使學生發現一杯熱水溫度下降變化規律的過程中,讓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數據分析處理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同時激發學生進一步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預測熱水變涼的溫度變化。
2.能夠收集數據來發現熱水變涼的溫度變化規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連續測量一杯水溫度的方法。
2.知道熱水變涼的過程中,溫度下降是有規律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2.感悟到任何科學認識都必須來源于科學實踐。
3.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尊重證據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經歷連續測量一杯熱水溫度并發現其變化規律的過程。
教學難點:實驗中條件的控制。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水杯、熱水、溫度計、記錄表。
師準備材料:水杯、溫度計、精確記時工具、米尺、統計圖、小黑板(記錄表)、紅色白板筆、乒乓球各一件、兩壺熱水。
教學過程設計:
課前談話:
我們來做個游戲吧!請大家閉上眼睛仔細聽:老師手拿乒乓球到空中,送開手讓乒乓球自由的在桌面上跳動……問:你聽到的聲音是怎樣變化的?(由慢到快…)。
師:如果讓乒乓球在平地上滾,它滾動的速度又會怎樣變化?(由快到慢…)。
師:你家里的鐘,它的秒針在走的時候又是怎樣的規律呢?(均勻的)。
師: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有規律的現象?
(通過有關生活中規律現象的課前談話,一方面達到吸引學生注意,調節氣氛的作用,另一個重要的目的是為這節課水溫變化規律的尋找作好鋪墊!)。
一、明確問題,進行預測。
(一)測水溫引問題。
1、師倒一杯熱水,問:誰能上來測量一下這杯熱水的溫度?(板書:熱水)。
2、一學生上臺測量,教師指導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
(1)手拿溫度計的上端;。
(2)將溫度計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與壁;。
(3)視線與溫度計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時讀數;讀數時溫度計不能離開水面。
學生讀出來后,師說:我幫你拿著,你把這個溫度寫到黑板上吧!
3、我想再請一位同學上來看一下是多少。請另一生上來讀。讀出后也寫在黑板上。
(通過寫既可以復習寫法,為接下來的記錄做好準備;又可以通過這段時間,讓熱水溫度有明顯的下降。)。
4、他們兩個讀的不一樣,誰再來看看?讀出后也寫在黑板上。
5、怎么三個人讀了三個溫度?一杯熱水這樣放著,是不是總是固定在一個溫度不會變?如果接著再測,還會有什么現象?(板書:變涼)。
(以一杯熱水變涼這一生活現象引入探究,體現了科學來自生活,科學聯系生活的本質。以“生活”為基石的科學教學更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以“生活”為目標的科學教學才具有無窮的美麗!)。
(二)預測水溫變化。
1、那么,如果每隔3分鐘讀一次溫度,溫度下降將會是怎樣的?
2、學生的猜想可能有: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引導,不可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
(1)呈現先快后慢的趨勢。
(2)呈現先慢后快的趨勢。
(3)溫度均勻下降。
(4)溫度變化沒有規律。
師板書學生的猜想。并提示:把你們小組認為對的猜想記在活動記錄上。
(科學需要大膽地猜測,事實上我們的學生喜歡猜測,也很會猜測。通過這里的猜測,為學生的思維展開提供了有效的依托,同時誘發了探究的興趣和行動的內驅力,為后面的科學探究活動奠定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二、制定計劃、收集數據。
(一)制定研究計劃。
1、問題:如何來證明你的預測是對的呢?學生回答后師述:最好的方法就。
是測一杯水的由熱變涼的過程,收集好數據,用數據來證明。
(我們的實驗在進行前,為了實驗的有序性、科學性及成功,都要做大量的實驗前指導。這些工作看似簡單,卻極其重要。它是培養學生良好科學素養形成的集散地,在整節課的科學探究中起到了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分組實驗,收集數據。
活動過程如下:
1、師倒水,小組派一生取熱水。(注意提示學生注意安全)。
2、好,一起把溫度計插入水中,等溫度不再上升了,組長舉手示意一下。
3、待各組都舉手了,師發令:好,開始!把現在的溫度記錄在0分鐘的格子內。讓我們先等待三分鐘,大家可以靜悄悄的密切注意溫度的變化。
4、師:10、9、8、7、6、…3、2、1三分鐘到。把溫度記錄在三分鐘的格子內。讓我們等待第二個三分鐘。
5、同上,直到連續12分鐘結束。
(由于中間有間隔3分鐘的時間,不利用顯的有些浪費,所以可以組織學生在得出前面的數據后,算一算。在算的過程中實現規律的發現,為接下來的交流活動做好準備。)。
三、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2、科學家通常采用統計圖來研究科學規律。下面我們也來畫一張統計圖。
演示曲線圖制作:師出示統計圖,我們把這一組數據標在統計圖上。第一個數據標在左面的溫度標尺上,93℃在這里;下面是84℃……教師依次把各溫度數值標在圖上,最后用直線將各點連接起來成一條曲線。
化大,后來越來越平,說明變化小了。引導得出熱水變涼的規律:先快后慢。)。
4、把你們自己的數據也標到統計圖上去,看看你們的統計圖是不是也是一。
樣的規律?學生小組內完成曲線圖。
5、反饋:逐一匯報各自發現的規律。連續幾個后,可問:有沒有不同的結論?
6、小結發現:今天我們通過實驗搜集了數據,并把它們畫成了統計圖,而且還發現了規律----熱水的溫度在下降的過程中呈現出先快后慢的規律。雖然我們只做了一次實驗,但12個小組同時做相當于做了12次,而且結果都一樣,證明這就是科學規律。我們平時做實驗,只做一次還是不夠的,應該多做幾次,這樣才能總結規律。
四、拓展延伸,引向深入。
1、誰把我們今天發現的科學規律再來說一遍吧?
2、討論:如果繼續觀測下去,溫度還會怎樣變化?
(溫度會繼續下降。)。
3、問題:是否一直這樣降下去呢?會降到多少呢?(熱平衡)。
有興趣的同學課后還可以和老師一起來做這個實驗。
(帶著問題離開課堂,學生對科學的探究是意猶未盡的。這樣,這節科學課的教學目的也就達到了。學生學到的不僅是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科學探究的方法。)。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通用16篇)篇四
突出了凝結現象的兩個基本條件:一要有水蒸氣,二要受冷,水蒸氣凝結的對比實驗可為學生的討論結果提供了強有力的佐證,也可為不能解釋凝結現象的學生提供幫助。拓展活動以根據連環畫寫科學童話的形式,引導學生總結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環過程。
這個活動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活動。四4班有個別的學生不太好,四3班完成的較好。有待于教師繼續輔導督促學生完成。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通用16篇)篇五
雨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條件與過程,以下是雨的形成優秀教學設計,歡迎大家的參考。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理解雨是一種大自然的凝結現象,能用自己的話說明雨的成因。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探究物態變化的興趣,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實驗操作能力,使學生感受到自然事物是不斷變化的,變化是有條件的,引導學生體會物質的狀態變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
設計實驗來驗證雨的形成的猜想。
教學難點:
科學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學們了解的真不少,對于雨你有哪些想研究的問題?
師:如果讓你猜想,你認為雨是怎樣形成的?(相機板書:水蒸氣遇冷)。
生:做實驗。
二、引導探究。
那么你準備怎樣來做這個實驗,要用到什么材料呢?請同學討論一下。
師:我相信有了這兩個提示再加上同學們的聰明才智,一定會想出好的實驗方法,來驗證我們的猜想正確與否。
師:你們仔細觀察實驗桌上的材料,在小組內討論一下吧。
小組討論實驗方案。
師:師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學生的實驗方案。
生:生匯報――用酒精燈給水加熱就會產生大量的水蒸氣,再用冰使水蒸氣遇冷。
師:你們還有補充嗎?
生:學生補充自己的想法:我認為應加少量的熱水可以節省時間。
生:我認為作為制冷裝置的冰不能離水蒸氣太遠,免得水蒸氣飛散到空氣中。
師:你們想到的,老師早就為你們準備好了。
師:實驗方法設計好了,下面我們該做實驗了,在實驗前老師還要提醒你們幾點,請看大屏幕,師出示:實驗注意事項。
生:自己讀注意事項。
師:注意事項明白了嗎?老師希望你們注意安全,認真實驗,請各小組長到前面領冰,小組實驗。
師:和學生一起探究實驗,隨機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并填寫實驗報告單。
三、構建新知。
師:我們的實驗到此為止,其它儀器不要動,把酒精燈輕輕的從三腳架下移出來,并熄滅它。誰來匯報一下你們小組的實驗結果。
生:我們用酒精燈給水加熱一段時間后,發現有大量的水蒸氣產生,形成許多白氣,然后凝結成小水滴,水滴越來越大,最后掉了下來,我們得到結論:雨就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在高空遇冷凝結而成的。
師:(相機評價)剛才我們在實驗室里成功的模擬了雨的形成,那現在請同學們推想一下,自然界中雨是怎樣形成的?師相機提問那空氣中的水蒸氣是怎樣來的?(水變成的)真的有酒精燈給它們加熱嗎?(沒有)那是什么給它加熱的?(太陽)在實驗是我們用冰使水蒸氣受冷,天上真的有一個大冰塊嗎?(沒有)那水蒸氣是怎樣受冷的?據老師了解,每往空中升高100米,氣溫就降低0.6攝氏度,那么幾萬米的高空氣溫會怎樣?(非常的低)。
師:同學們的推想和科學家的無數次驗證基本一致,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四、拓展延伸。
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結束部分:同學們真了不起,今天有了這莫大的發現,在以后的學習中還想繼續研究自然中的奧妙嗎?老師會一直關注著你們,并期待著你們成功。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通用16篇)篇六
本課教學內容分為兩部分。
這部分選擇前幾課多次用到的食鹽作為觀察材料,讓學生通過對比實驗的方法來探究影響物質溶解快慢的因素。首先探究攪拌對溶解快慢的影響。對比實驗的方法是教科書教給的:把同樣多的食鹽放入同樣多的水中,一個攪拌,一個不攪拌,觀察它們溶解的快慢。然后探究水的溫度對溶解快慢的影響。實驗的結果對比是十分明顯的,學生很容易從實驗中觀察到:攪拌能加快食鹽的溶解,食鹽在熱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快。教科書強調熱水為60攝氏度,是從安全角度考慮。兩組實驗強調只改變一個條件,為第二部分的實驗設計提供示范。
這部分實際上是模仿著進行對比實驗的設計和研究。學生會自然地想到要加快方糖的溶解可以使用攪拌和熱水的方法,可能還有學生會想到把方糖碾碎。重要的是考慮怎樣控制這些因素,讓每一組實驗只改變一個條件。教科書還強調了如何選材、用多少水、如何計時、如何記錄等問題。引導學生經歷比較科學、規范的對比實驗活動的過程。最后的吃糖塊比賽,具有很強的趣味性,但同樣強調了活動的規范性。
可溶性固體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賴于三個主要因素:物質顆粒的大?。幢砻娣e的大?。?、水的溫度,以及液體是否被攪動。在前幾課的溶解實驗中,學生很自然地會注意到溶解的快慢問題,想到是什么因素影響了溶解的快慢。怎樣讓食鹽溶解得快一點?學生比較容易想到的是攪拌,因為前面幾課的實驗中多次使用了攪拌的方法,他們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經驗。本課從“攪拌對溶解的影響”這個對比實驗入手,到學生自行設計“怎樣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導學生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探究影響物質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怎樣加快方糖的溶解?經歷“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
科學概念:
可溶性的固體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與物體顆粒大小(即表面積的大小)、水的溫度、液體是否被攪動等因素有關。
過程與方法:
設計“怎樣加快方糖溶解”的實驗,親歷控制單個變量進行對比實驗的活動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探究影響溶解快慢因素的樂趣。
重點:通過對比實驗,使學生理解攪拌加快溶解的方法。讓學生拓展到加熱水和碾碎的對比實驗方法。
難點:對比實驗過程中,各種變量與不變量的控制。
1.能對加快物質溶解的影響因素進行猜想。
2.能設計對比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為小組準備:2個透明玻璃杯、1根筷子、1個水槽、冷水、熱水、食鹽、方糖、溶解快與慢記錄表。
教師準備:方糖溶解快慢的記錄表。
1.師:老師倒了一杯冷的純凈水,放入了一顆水果糖,想請同學幫我試試夠甜了嗎?(請一學生試喝。預設:不甜或沒有味道)水中放入了糖,怎么會不甜呢?(糖還沒有溶解)。
2.請大家幫老師想想辦法,讓我能較快喝到香甜的糖水。預設:
生1:用筷子攪拌。
生2:把水換成熱水。
生3:把水果糖打碎。
生4:把水果糖打碎,放在熱水里再用筷子攪拌??
3.教師板書:攪拌、加熱(熱水)、切碎??
4.師: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辦法,真是令老師佩服,是不是你們的這些辦法真的有效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溶解的快與慢。(板書課題)。
(一)以加熱實驗為例,探討實驗方法。
1.師:剛才同學們提到的這些方法只是一些猜測,在科學課上我們要用實驗來驗證。為了實驗效果更加明顯,我們這節課用紅糖做實驗(出示:紅糖)。下面我們就以加熱為例,大家說一說,你們怎么證明加熱的比不加熱的快呢?(引出對比實驗)。
師:怎么比才公平呢?(師生共同討論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
師:相同條件有好幾個,不同條件只有一個(一個加熱,另一個不加熱。)這種方法在我們的實驗課上叫做對比實驗。
師:現在就按照同學們剛才說的,老師來做這個實驗,看我做得對不對。
2.師做加熱加快溶解的演示實驗。(邊說邊做,并用投影儀展示。)。
(二)探究“攪拌能否加快溶解”實驗。
1.師生共同討論實驗步驟及應注意的事項:一個攪拌,一個不攪拌;放入的物質應該一樣多;水一樣多;放入時間應該一樣,水的溫度也應該一樣。
2.投影出示:“攪拌”可以加快溶解實驗的步驟。(抽生讀一讀)。
3.學生領取實驗材料分組探究,教師巡回指導。
4.匯報實驗結果。
5.再看我們剛才加熱的實驗現象,你看到了什么,說明了什么了?
(三)自主探究“碾碎能否加快溶解”實驗。
1.碾碎呢?你能自己設計實驗了嗎?小組討論一下,該怎么做這個實驗?
2.學生交流實驗方案,確定后領取實驗材料進行實驗。
3.匯報實驗結果。
4.教師小結:通過實驗,我們驗證了用熱水、攪拌、碾碎這三種方法都能加快溶解。
1.討論游戲方案:同時放入嘴中,小組長含在嘴里不動,實驗員用舌頭翻動攪拌,材料員把糖塊咬碎但不攪拌,記錄員咬碎并攪拌,用1、2、3、4記錄糖溶解快慢的順序。
2.小組進行吃糖游戲,做好記錄。
3.匯報游戲結果,談談你的感受。
1.我想制作一瓶肥皂液玩吹泡泡游戲,你有辦法快速制作出來嗎?課上交流后鼓勵學生課后自己嘗試。
2.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加快溶解的現象,比如喝咖啡的時候,小調羹有什么用?炒菜的時候為什么要在鍋里放鹽比較好?同學們可以在課后繼續探究有關溶解方面的問題。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通用16篇)篇七
1、能根據引用自己設計的影長裝置測量出一天中物體影子的變化情況。
2、能用溫度計測一天中同一地點不同時間的溫度變化情況。
3、能從記錄中的數據中分析出一天影長的溫度變化與太陽的關系。
觀測和記錄一天中影長和溫度的變化
分析和觀察數據,研究太陽的東升西落與影長及溫度變化有關系
一、問題導入
猜猜看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什么?
(溫度計,卷尺,標桿)
設計意圖:今天這節課就是觀測和記錄應玚和溫度的變化
二、研究觀測影長和溫度的.變化
1、建議4人一組
2、明確任務后,根據學校條件,選擇觀測方法
第一種:在校園內向陽的地方插一標桿,是標桿與地面垂直,從早晨開始,每節課后在陽光下用粉筆在地上畫出標桿的影子,用卷尺測影長,并把時間和溫度記錄下來,晚上進行總結。
另一種方法,自制一個影子鐘,用木板做底板,底板中間釘一鐵釘或木棒,注意鐵釘一定要垂直釘入,標出四個方位,每過一小時,記錄位置和時間,晚上小結分析影長,位置和太陽東升西落的關系。
3、小結:太陽是自東向西移動的,陽光下的影子是自西向東移動的。但在用溫度計測量時,要注意液柱停止或下降時再讀數。
三、分析觀測記錄圖表
1、本活動要在學生按要求切實的情況下完成記錄的基礎進行的
2、太陽的東升西落與溫度的變化關系記錄下來,學會發現問題,如:“為什么中午時溫度并不是最高”感興趣,要使學生有自己的解釋。
3、可在桌上立著一支筆,用手電筒從不同角度照射鉛筆觀測影子長短變化
總結:小組分析記錄:
1、太陽的東升西落與影長變化的關系
變化規律:長,短,長。
2、太陽東升西落與溫度的關系
變化規律:低,高,低。
四、板書設計
太陽和影子
溫度變化曲線圖
日期
地點:
影子長度:
氣溫:
結論:
五: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1、在觀測,記錄過程中認真,細致。
2、進一步鞏固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通用16篇)篇八
1、科學概念:可溶性的固體物質在水中的快慢與物體顆粒的大小(即表面積的大小)、水的溫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攪動等因素有關。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經歷“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科學探究過程和控制單個變量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愿意將對比實驗這種科學的方法運用到解決同類科學問題的研究當中去,發展公平實驗的意識。體驗研究影響溶解快慢因素的樂趣。
方糖溶解實驗的研究。
對比實驗過程中,各種相同條件的控制。
筷子、玻璃杯、熱水和冷水、糖塊、食鹽、勺子、水槽。
1、復習:一個物體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問:取兩份同樣多的食鹽,每份大約10克,同時放入同樣多的水中(25ml),觀察比較哪一杯中的食鹽溶解的更快一些。
3、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教師指導對比方法)。
4、整理觀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條件:溫度對溶解有沒有影響呢?(60攝氏度左右,強調安全。)。
6、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
7、整理觀察信息進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塊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3、制定實驗設計。(小組設計實驗,用圖示或文字等方法記錄設計方案。)。
(1)小組討論:怎樣利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每組設計一兩個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
(2)各組實驗設計交流匯報補充完善。教師板書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重點指導對比實驗中變量的控制。)。
(3)請教師演示對比實驗,學生觀察評議。
4、學生匯報觀察結果,回應假設,總結評價。
5、整理課堂共識記錄。
6、下面讓我們來吃一塊方塘,猜猜看,一塊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時間?
三、課后總結:
1、在探究物體溶解的快與慢活動中,我們采用的試驗方法叫對比實驗。
2、即加熱又攪拌能使砂糖很快溶解。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通用16篇)篇九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下冊科學《巖石的組成》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教學內容分析:
巖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有規律組合而成的礦物集合體。地球上已知的礦物有近4000種,常見的有五六十種。各種礦物都具有一定的.外表特征和物理性質,可以作為鑒別礦物的依據。
2、學生情況分析:
有些學生可能聽說過礦物,對礦物有一定的了解。但總體來說,學生對礦物比較陌生,可能更不知道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本課在學生對巖石的性狀初步進行了觀察、比較、分類的基礎上,以花崗巖為例指導學生認識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并通過課文資料初步了解不同的礦物在形態、性質方面有著差異,在生產和生活中有不同的用途,人們對它們特性的觀察、描述方法也有所不同,從而引發學生對巖石的組分——礦物的關注。
本課教學是在前面已經對有關巖石的一些知識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學生已經學會從顏色、顆粒、結構等特點方面來描述巖石,教學中首先從學生已經熟悉的花崗巖入手,通過運用工具對花崗巖的組成進行分析,使學生初步了解花崗巖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知道礦物存在的形態,進而認識到巖石是由各種礦物組成的。
1、知識目標:學生通過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觀察認識常見的幾種礦石。知道巖石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
2、能力目標:學生利用放大鏡等工具觀察常見巖石的結構,研究巖石的成分;通過對巖石的觀察,收集記錄巖石的一些性狀;通過閱讀資料,了解一些礦物的形態特征和用途,能夠確定一些描述礦物特征的標準。
3、態度情感:培養學生對身邊的礦物產生濃厚的研究興趣,認識到礦物和巖石是組成地殼的重要物質,與人類關系密切;認識到認真、細致的觀察、比較、記錄、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觀察幾種常見巖石,知道巖石都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
能夠利用工具進行實驗研究,分析一些常見巖石的礦物組成成分。
花崗巖、石英、長石、云母、放大鏡等,常見礦物的標本或圖文資料。
礦物欣賞的多媒體課件。
1、能夠按照實驗要求正確使用實驗儀器進行實驗。
2、能在小組內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探究。
3、能夠對實驗記錄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4、課堂小卷形式進行評價:
1、查閱關于礦物的資料,了解大自然中礦物存在。
2、生活中的那些地方應用了什么礦物?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通用16篇)篇十
1、很多動物都要產卵,卵有相似的構造,卵可以發育成動物。
2、卵孵化成動物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條件。
3、像青蛙、雞這樣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動物叫卵生動物。過程與方法:
1、用圖片與實物相結合的方法觀察研究動物卵的結構特點。
2、觀察青蛙卵的孵化過程,用查閱資料的辦法了解小雞孵化的過程。
1、培養樂于探究動物繁殖奧秘的興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樣性和延續性。
2、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動、植物在繁殖上的相似性。
1.電腦課件。
2.教師準備生、熟雞蛋、小盤子、放大鏡。
春天來了,冰雪融化,小溪唱起了歡樂的歌,小草偷偷地從土里探出了腦袋,小樹抽出了迎春的枝葉,花兒綻開了燦爛的笑臉,同學們,這是哪種生物的繁殖呢?(植物)動物們也開始繁殖后代了,認識這些動物嗎?它們在干什么?(電腦課件:幾種動物產卵孵卵的圖片)。
1、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是產卵繁殖后代的?
關于卵,你產生了哪些想研究的問題?(卵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卵是如何發育成小生命的?……)。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動物的卵。
2、自然界中產卵的動物真多呀,它們產下的卵也是各種各樣的,那我們來觀察一下,動物的卵有些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課件出示五種動物的卵的圖片。
請學生觀察完后填寫好觀察實驗記錄單。(實驗一:不同種類卵外形的不同及相同點)。
學生分組觀察卵的外形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并作相關記錄,教師進行巡視指導。
4、通過觀察,你們發現了哪異同點呢?
(學生匯報觀察、發現的結果。1.它們都是橢圓形的;2.有的卵外殼有花紋;3.它們大小不同……)。
5、是的,同一類動物的卵也有很多不同之處,今天我們就以雞蛋為例進行觀察。
6、觀察雞蛋。
(學生分組討論,匯報討論出的觀察方法。a先觀察外形,用放大鏡觀察外殼.;b、把雞蛋打開進行觀察;c、觀察熟雞蛋……)。
b學生對外殼進行觀察,并推測它的作用。
(雞蛋的表面較粗糙――有許多氣孔;雞蛋的外殼有很多小麻點;雞蛋殼很脆容易破,它其實較堅固――保護作用)。
c雞蛋的內部有些什么呢?先根據你知道的說說。
教師演示打破雞蛋進行觀察,交流你看到的。
學生分組探究雞蛋的內部構造,教師巡視指導。
觀察熟雞蛋(發下材料)。
d我們已經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同學們說說你的科學發現吧。
雞蛋黃;雞蛋白;蛋黃上有小白點;雞蛋里面有一頭是空的;蛋殼上有膜;還有兩段小毛毛繩樣的東西;雞蛋的蛋清和蛋黃混在一起了……根據學生的匯報情況進行板書)。
4、請同學們推測一下雞蛋各部分對胚胎的發育都有哪些作用嗎?
(學生分組討論,匯報猜測的結果,完成同步探究。)。
下面我們看一個短片,看是否和你們猜的一樣?。娔X課件:小雞的孵化過程)。
(學生總結雞蛋各部分對胚胎發育的作用:蛋白是供給養料和水分的;蛋黃是提供營養的;胚能發育成小雞;氣室提供氧氣;蛋殼有保護作用)。
(四)、拓展,欣賞,小結。
1、觀看青蛙卵的孵化過程。
2、小結:像青蛙、雞這樣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動物叫卵生動物。
(五)全課總結:
動物的卵就是新生命的開始。我們課外在探究新生命的同時,要學會珍愛生命,在飼養小動物過程中一定要善待生命,我相信同學們經過這一課的學習,一定會對生命世界更感興趣,希望課后同學們繼續你們的探究活動,在大人的陪同下,去小河邊、池塘邊觀察青蛙卵的孵化過程并記錄下來!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通用16篇)篇十一
教學目標:
知識:能從位置、方向和快慢來描述物體的運動。
能力:能通過實驗探究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并在教師的指導下能用控制實驗條件的方法設計實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夠與小組其他同學分工合作探究小車運動情況;愿意把本組讓小車跑得快的方法告訴其他組。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如何描述一個物體運動的快與慢。
教學難點:在比較實驗中學習如何控制實驗變量。
教具準備:秒表、玩具小車、資料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復習“動物的運動”單元,初步認識動物運動的快慢。
二、感受快慢。
2、回到課堂交流、討論:你們小組誰跑得最快,為什么?
引導學生總結:在同等距離下,誰最先到達終點誰跑得最快。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知道速度是用來表示物體運動得快與慢的。
三、比較列車的快慢。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列車運行時刻表”,明確表中所列的車次、始發地點、到達各站的時間等信息。
2、計算每列火車的運行速度,最后根據快慢給列車排序。
3、互相交流,說明自己排列的結果及理由。
通過活動,引導學生感受物體運動的快慢是相對的,一個物體運動的速度是快還是慢,關鍵是看比較的對象。鍛煉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比較分析能力。幫助學生認識“t”字頭的列車一般為特快列車,以增強學生外出時的生活能力。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檢查課前準備情況。
檢查學生自帶的玩具小車的運動情況。
說明自己的小車是怎樣動起來的。
二、研究小車的運動快慢。
1、引導學生如何定量地判斷小車運動的快慢。(參照教材所給出的方法,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
2、學生分組活動。
按照自己選擇的方法,分組進行實驗,測量各種數據。
交流實驗結果,分析測量數據,比較哪組的小車運動的最快,并說明理由。(引導學生從兩方面說明理由,即相同時間內小車經過的距離最長,或在相同距離下所用的時間最短。)。
3、研究“小車運動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提出假設。
實驗驗證假設。
(在進行對比實驗時,引導學生每次只改變一個條件,其他條件不變,才能準確觀測這一條件對小車運動快慢的影響。
根據研究結果,改造自己的小車,讓它跑得更快一些。
評:探究的材料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有利于調動學生已有的感性經驗,材料的層次性還有利于對學生有層次的提出和解決問題,學生在運用直接生活經驗時發現探究障礙,感到感性認識的不足,并急于尋找解決的途徑,從而變被動的思考為主動的探究,學習熱情極大的調動,為后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收集資料,加深理解。
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搜集資料,并記錄在卡片上。可利用教材中第2頁的資料卡片進行記錄。拓寬學生對物體運動快慢的知識面。
課后小記:
八快與慢。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兩種方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程度。
2、能用簡單工具測量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
3、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來表示物體運動的.距離與所需要的時間的關系。
4、能通過實驗探究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系。
5、在教師的指導下能用控制實驗條件的方法設計實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夠主動地通過多次測量,如實記錄所獲得的相關數據。
2、能夠與小組其他同學分工合作探究小車運動的情況;愿意把本組讓小車跑的更快的方法告訴給其他組。
科學知識目標:
能從位置、方向和快慢來描述物體的運動。
其它目標:
能舉例說出生活中物體運動的快與慢的現象,并嘗試利用所學的快與慢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有關物體運動的問題。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比較列車的快慢。
1引入課題。播放相關課件,幫助學生意識到不同動物運動的方式和快慢不同。在同距離的條件下,跑完全程,誰用的時間短,誰的速度越快。
2讓學生感受運動速度的快慢。在操場上分組進行比賽,讓學生知道用速度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3認識列車時刻表。
4比較列車的快慢。每列火車運行的時間用到達的時間減去出發的時間,根據快慢給列車排序。
第二課時。
玩小車。
1討論怎樣使小車動起來。記錄自己的方法。
2研究小車運動的快慢。從課文中給出的方法中選取一種方法。
3學生分組活動。引導學生小組之間進行比較,找出哪個小組的小車跑的最快,并說出理由。
4猜想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系?在做這一類對比實驗時,每次只改變一個條件,其他條件保持不變,才能準確觀測這一條件對小車運動快慢的影響。這是進行科學的對比實驗的重要條件。
5利用影響小車速度的諸多因素,改造自己的小車,是小車跑的更快。
第三單元力與運動。
本單元是學生認識了位置和運動的基礎上設計的,也是本冊圍繞“運動”這一統一概念而設計的核心單元,并為今后進一步研究簡單機械奠定基礎。本單元從認識什么是力開始,到研究各種各樣的力,進而研究力與運動的關系,即怎樣讓物體有靜止到運動在到靜止。本單元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認識力與運動的關系,激發學生探究力與運動的興趣。同時,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地觀察事物的良好學習習慣及獨立搜集資料、從資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本單元包括“推和拉”、“常見的力”、“怎樣讓小球動起來”、“讓運動的物體停下來”4課,其中“推和拉”是為“常見的力”所做的鋪墊,重點是指導學生研究力與運動的關系。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通用16篇)篇十二
科學概念:天氣是不斷變化的,對長時間觀察記錄的天氣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天氣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氣變化的一些規律。
過程與方法:統計、分析“天氣日歷”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對天氣情況進行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到長時間進行科學觀察和記錄。
對長時間觀察記錄的天氣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認識天氣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氣變化的一些規律。
統計、分析“天氣日歷”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對天氣情況進行解釋。
氣溫統計表、云的統計表、風的統計表、平均降水量的統計表。
一、導入。
二、探究內容:
(一)統計天氣信息。
1、討論統計方法。
(1)可以從天氣日歷上將相應的小紙卡取下來,然后分類。
(2)也可以用畫“正”字的方法依次記錄。
2、分組統計。
發給相應小組氣溫統計表、云的統計、風的統計表、平均降水量的統計表。
(二)分析天氣信息。
(2)統計云的類型的小組:哪種類型的.云最常見?哪種類型的云最少見?
(3)統計風向的小組:主要刮哪個方向的風?
(4)統計風速的小組:這段時間里刮風的天氣多嗎?通常刮大風還是微風?
(5)統計降水量的小組:這一季節的降水量有什么特點?
2、問:綜合各組的統計和分析匯報,能對這段時間的天氣情況進行概括總結嗎?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通用16篇)篇十三
《溶解的快與慢》是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的內容。通過前幾節有關食鹽溶解的課以及平時的經驗,學生們對溶解的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這節課旨在通過攪拌和水溫等條件改變的前提下,初步感受對比實驗,從而啟發學生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探究事物。教材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
1、攪拌對于食鹽溶解快慢的影響。
2、水溫對于食鹽溶解快慢的影響。
3、研究水果糖溶解的方法。
細心研讀教材后,我發現用食鹽做溶解實驗效果不太明顯,起不了真正去探究學習的目的,故把食鹽換成了冰糖,用冰糖作為溶解實驗的材料便于學生對比觀察。根據教學的內容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理解可溶性固體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與物體大小、水的溫度、液體是否被攪動等因素有關。
2.初步感受對比實驗的意義,親身經歷控制變量進行實驗的活動過程。
3.愿意將對比實驗這種科學的方法運用到解決同類科學問題的研究當中去,發展公平實驗的意識。體驗研究影響溶解快慢因素的樂趣。
教學重點: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感受對比實驗的重要性,以及在實驗中的變量與不變量的控制問題。
教學準備(分組實驗材料):每組兩個杯子、筷子1根、冰糖三包(每包10克)、礦泉水1瓶、熱水一杯、水果糖、溶解快慢記錄表。
教學方法:本節課讓學生經歷“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的過程與方法過程,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科學實驗意識,從而在探究方法與過程中建立和完善科學概念。同時,讓學生親歷對比實驗,指導學科實驗的嚴謹性,提高綜合分析、運用能力。
學法指導:讓學生自主學習,四人小組討論,經歷“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通過動手操作,讓孩子在交流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得出科學結論。
1、談話激趣,以問引題。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我以送禮物的方式讓學生親自品嘗糖水的味道,引出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2、學生動手動腦,設計實驗方案。
為充分發揮學生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節課我在設計的時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動腦設計驗證方案。在這過程中,我積極的參與學生的活動中,給學生一定的提示和指導。
3、學生完成研究方案后,請小組代表上臺展示方案,全班一起完善修改。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4、方案完成后,在學生開始實驗以前,提出幾點注意事項。由于本節課要用到熱水,又重點強調安全,加入一定的安全教育。在學生實驗過程中,我參與到學生中,給與他們一定的指導,使學生能順利的完成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后,再一次讓學生上臺展示他們的實驗成果,并給與肯定,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5、新課完成后,我又以比賽的方式,鞏固本節課的知識,并讓學生將本課的知識用在實際的生活中。
6、在結束課堂的時候,我又采用知識總結的方式再一次加深本節課的知識點。并采用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學到了科學上常用的研究方式和過程。
7、最后,我再一次要求學生整理好實驗器材。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通用16篇)篇十四
科學概念:
1.很多動物都要產卵,卵有相似的構造,卵可以發育成動物。
2.卵孵化成動物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條件。
3.像青蛙.雞這樣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動物叫卵生動物。過程與方法:
1.用圖片與實物相結合的方法觀察研究動物卵的結構特點。
2.觀察青蛙卵孵化的過程;用查閱資料的辦法了解小雞孵化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樂于探究動物繁殖奧秘的興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樣性和延續性。
觀察動物卵的構造。
經歷一個飼養動物.觀察孵化的過程。
演示:各種動物的卵,不同孵化階段的雞蛋。放在透明水槽內的青蛙卵和水草。分組:一個新鮮雞蛋和縱切開的半個熟雞蛋,鯽魚卵,蠶卵,放大鏡。
春天是一個繁殖的季節,許多動物是靠卵繁殖的。
(1)出示各種各樣的卵:它們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小組觀察雞蛋.鯽魚卵.蠶卵:有什么發現?它們有相同的地方嗎?
(3)觀察雞蛋外形:
畫一個雞蛋;
用放大鏡觀察雞蛋外殼:你有什么發現?
表面很粗糙;外殼有很多小孔;殼很脆容易破。
這些小孔有什么用?透氣。
(4)觀察雞蛋的內部。
觀察:
打在盤中的雞蛋:蛋清﹙蛋白﹚.蛋黃.胚﹙蛋黃上的小白點﹚.殼。
縱切開的半個熟雞蛋。
匯報:雞蛋里面有一頭是空的;蛋殼上有膜。指出蛋白.蛋黃.氣室。
推測:它們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蛋白供給養料和水分;蛋黃提供營養;胚能發育成小雞;氣室提供氧氣;蛋殼有保護作用。
2.青蛙卵的孵化觀察指導。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嗎?
(2)討論觀察方法,設計觀察記錄表。
(3)學習飼養方法及注意事項。透明水槽。水草。
3.小雞的孵化。
(1)觀察不同發育階段的雞蛋,認識雞蛋各部分的作用。
(2)小雞孵化的條件:種蛋.溫度.濕度.通風等。
(3)小雞孵化的時間:大約3個星期。
像青蛙.雞.蠶這樣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
靠卵繁殖后代的動物叫卵生動物。
發放青蛙卵。
蛋白.蛋黃.氣室.胚.殼.膜。
靠卵繁殖后代的動物叫卵生動物。
小雞孵化的條件:種蛋.溫度.濕度.通風。
時間:大約3個星期。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通用16篇)篇十五
1.能夠區分樂音和噪聲,了解噪聲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
2.通過對聲音的研究,發展學生對聲音進行探索的興趣,認識保持健康環境的重要性。
3.能通過控制聲音的研究,提出自己在控制噪聲方面的想法。
知道在不同環境里應該怎樣控制自己的聲音
會記錄噪聲產生的現象和減少噪聲方法。
1、各種減少噪聲標識的圖片或實物。
2、棉花、改變“發聲罐”聲音的計劃卡等。
1、易拉罐、玻璃珠、黃豆、毛巾等。
2、自己搜集的各種消除噪聲的資料。
師:“聲音給我們帶來信息,美妙的聲音讓感到舒服,而噪聲卻讓我們感到煩躁不安,我們怎樣來控制聲音呢?”
1.控制發聲罐的聲音。
(1)用塑料罐和其他材料做一只“發聲罐”。
(2)制定一個改變“發聲罐”發生的計劃。
·小組合作計劃并實驗。
·有哪些辦法可以減小“發聲罐”發出的聲音?
·有什么辦法可以讓“發聲罐”不發聲?
·把小組的意見集中、修改,選取小組最滿意的方法試試。
·向全班介紹自己小組的計劃并展示本組的實驗。
2. 輕輕說話和大聲說話。
(1)說說你認為我們說話的聲音會給周圍的人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2)說說你在不同環境(如醫院、圖書館、電影院等)里的感受。
(3)討論:我們在不同的環境里應該怎樣控制自己的聲音呢?
(4)把討論的結果記錄在科學文件夾里。
3. 為減少噪聲而努力。
(1)了解樂音和噪聲。
說說你喜歡聽什么樣的聲音。討厭聽到什么樣的聲音?
(2)了解自己生活周圍有哪些噪聲。
(3)了解人們是怎樣減少這些噪聲的。
(4)把自己調查了解到的情況記錄在科學文件夾里。
4. 閱讀與拓展。
由學生閱讀并討論《奇妙的聲音》。
課后調查自己生活的社區有哪些控制聲音的措施。
四年級科學雨的形成教學設計(通用16篇)篇十六
講述了以貼近我國飲食結構的“均衡膳食寶塔”為標準,介紹了各種營養成份在寶塔中的地位和所占比例,譬喻各種食物起到的重要性及所需的量,有利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營養要均衡科學教學設計,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一、教學內容分析。
《營養要均衡》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科學下冊《食物》單元的第三課。通過前兩節的學習,學生了解到人的生命活動需要從不同種類的食物中獲取多種營養,才能使身體健康成長。如何吃才能獲得必須的營養成分呢?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均衡膳食“寶塔”圖的意義,并通過具體案例把自己平時的飲食習慣與科學的均衡膳食“寶塔”作比較,來了解均衡膳食的重要性,以改進自己的飲食習慣,做到營養均衡。
二、學情分析。
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城市獨生子女的生活比較優越,他們大多不關心人體需要的各種營養,喜歡就吃,不愛吃就不吃的現象。普通存在對食物的加工過程不甚了解;對必須吃具有“均衡營養的食物”不夠重視;對怎樣吃到“均衡營養的食物”也不夠了解。因而,經常出現營養過剩和營養不良的現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認識到每種食物不可能含有所有的營養成分,進而過渡到“為了我們正常生活和成長,必須要營養均衡”,即營養要均衡。
三、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緊緊圍繞大家最熟悉、最感興趣、最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問題——飲食問題展開討論的,讓學生自覺注意合理飲食,要持之以恒關心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
本課設計了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通過評價“小明的晚餐”引出要進行合理均衡的飲食的話題;第二個環節進入“制定標準”和“自己晚餐”的設計以及交流評價,運用歌謠的形式總結了搭配膳食營養原則;第三環節設計將一日三餐的活動補充完整,即設計早餐和午餐,達到向學生滲透一日整體的營養均衡的目的,與家長共同制作評價活動,符合知識源于生活,歸于生活的課程理念,體驗參與快樂的目的。
四、教學目標科學理念:
1、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所有營養成分,所以我們需要搭配膳食,保證營養的充足。
2、搭配膳食營養要做到品種多樣,并保持合理數量。
五、知識與技能:
1、知道人的身體需要不同的營養,懂得營養均衡的重要性;。
2、讓學生通過討論、探究、歸納、總結等活動,理解營養均衡的標準;。
3、初步學會合理搭配食物。
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讓學生討論、交流,培養學生逐步養成合理飲食的`習慣。在配制、評價營養晚餐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重點:探究理解食物“寶塔”結構圖,初步學會合理搭配食物,讓學生知道只有攝取均衡的營養,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難點:知道人需要不同的營養,懂得營養均衡的重要性,在討論、交流、探究過程中逐步養成合理飲食的習慣。
七、教學準備。
中國營養學會“寶塔”圖、食物圖片(名稱和編號)、小明自己的一份晚餐(一個面包、一些醬牛肉、一條魚干、飯后渴了喝了一杯水)、食物卡片、一日三餐食物設計表。
一、教學內容: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營養要均衡》。
二、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所有營養成分,所以我們需要搭配膳食,保證營養的充足。
2、搭配膳食營養要做到品種多樣,并保持合理數量。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并研究如何才能均衡膳食,懂得營養均衡的重要性;。
2、讓學生通過探究、歸納、總結等活動,理解營養均衡的標準;。
3、學會簡單搭配一日三餐,學會合理搭配膳食營養,建立健康生活意識。
過程與方法:
通過傾聽、閱讀的方式,獲取有用的信息,并通過自己的分析以及小組討論、交流,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形成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理解均衡膳食的基礎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識。
2、通過對均衡膳食的分析與研究,感受到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并研究如何才能均衡膳食。
難點:學會合理搭配膳食營養,建立健康生活意識。
四、教學準備。
老師準備:課件、板書詞條、食物日記、資料袋(三餐表、棒膠、美食圖片)。
學生準備:課本、文具盒、彩筆。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切入導新課。
聊天:民以食為天,請大家說說你最喜歡吃什么?
預設生答:喜歡吃水果、喜歡吃魚……。
根據老師的調查了解,發現咱們中小學生中存在著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食物越吃越精、偏食、挑食、把零食當飯吃”等。同學們猜測:如果長期這樣會怎么樣呢?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我們要怎么做呢?營養要均衡。
板書課題:營養要均衡。
(設計意圖:通過猜測預想,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健康與我們的日常飲食存在很大的關系,知道營養均衡的重要性。)。
(二)、師生互動學新課。
活動一:營養均衡的標準。
(課件)播放美食圖片,美食分成五類:谷類、蔬菜水果類、魚蝦肉蛋類、奶豆類、油脂類。
板書:營養均衡的標準。
傾聽營養小博士講解后,帶著三個問題看書47頁,回答三個問題。
(設計意圖:本環節不要求學生記住各類食物每天需要食用的具體數量,只要讓學生知道需要把幾類食物搭配著吃,而且下層的食物要多吃,上層的食物相對要吃得少就可以了。)。
教師調查了本校學生的一日三餐(課件),請同學們觀察食物日記、制作膳食寶塔,并與課本中的膳食寶塔進行對比,請評價其飲食結構。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請各小組代表發言。
(設計意圖:通過本環節教學,既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又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活動二:搭配膳食營養。
學生評價食物日記后,分組討論為本組其中一名同學搭配三餐。發給同學們的資料袋中有三餐表、棒膠、美食圖片,也可以畫出或寫出自己需要的食物,爭做“小小營養師”。
板書:搭配膳食營養。
生討論、配餐,師巡視、交流。
各組小營養師展示三餐搭配,并把本組的設計貼到黑板上喜歡的位置。
(設計意圖:科學學習重要的是回到生活中去,服務于生活。設計一份營養均衡的的三餐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而“小小營養師”的展示則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請同學們選擇出正確的膳食營養原則:(課件)。
葷素搭配;粗細糧搭配;每日吃適當的新鮮水果和蔬菜;適量喝水。
猜想:這幾天手脫皮了,在飲食上我們要注意什么?運動量比較大,需要多吃糖類食物,補充足夠的能量。如果我們每天都吃同種食物,是否會吃膩?也就是既改變每天的食物種類,又要保證每天的營養均衡。
食物只有搭配合理了,才能保證我們正常的生活和健康的成長。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學會針對不同情況,制定膳食營養原則。)。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探究了“吃”的問題,揭開了膳食寶塔的奧秘,學習了簡單的三餐搭配。希望同學們都能做到營養均衡,科學飲食,身體健健康康!
教材簡析。
《營養要均衡》一課安排了“營養均衡標準”和“搭配膳食營養”兩個活動?!盃I養均衡標準”活動以貼近我國飲食結構的“均衡膳食寶塔”為標準,介紹了各種營養成份在寶塔中的地位和所占比例,譬喻各種食物起到的重要性及所需的量,有利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按钆渖攀碃I養”活動則在前一個活動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進一步熟悉運用食物搭配原則,調整自己的飲食。
學情分析。
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研究了我們生活中豐富的食物和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對食物的營養搭配也有一些粗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通過對食物“寶塔”中所講的膳食搭配原則進行深入,并利用“均衡膳食寶塔”掌握合理搭配食物,有利于我們健康成長的方法。為建構自己正確的飲食習慣、健康的生活觀念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所有營養成分,所以我們需要搭配膳食,保證營養的均衡。
2.搭配膳食營養要做到品種多樣結構合理,并保持適當數量。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資料的方式,獲取有用的信息,并通過自己的分析以及集體的研討,形成認識。
2.利用獲取的信息,設計一天的食譜,能夠運用語言、文字等多種方式表達設計的結果,并進行交流。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關心食物的興趣,增強健康飲食的意識。
2.認識均衡膳食的重要意義,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識,并能在生活中關注,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教學重難點。
理解并研究如何才能均衡膳食,能利用所學合理配搭膳食營養。
器材準備。
課件、學生記錄單(可以利用作業本26頁表格)。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引出食物分類。
1.看圖說食物名稱。
2.回憶食物中含有的營養。
結合上節課所學過的知識你能舉例子說明圖上的食物主要含有哪種營養物質嗎?
3.對食物進行分類。
這樣看來,不同的食物含有的營養物質是不一樣的,根據這個我們可以將食物分為5大類:五谷雜糧類、水果蔬菜類、禽畜魚蝦類和蛋類、奶類和豆類、油脂類。
4.揭題。
我們吃不光要好吃,還要營養均衡,你們覺得怎么吃才營養均衡?——板書營養要均衡。
二、了解并利用均衡膳食寶塔搭配膳食營養。
1.展示膳食寶塔。
大家說得都很有道理的樣子,這樣就夠了嗎?還有沒有其他要注意的方面呢?這里請了個小幫手——均衡膳食寶塔——它是中國營養學會制定的適合我國普通健康老百姓的膳食搭配建議。
2.了解寶塔。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今天的小幫手。先自己來認識這位小幫手,看看它有什么特點,有沒有什么地方有疑問。
3.介紹補充寶塔上的信息。
膳食寶塔的認識與理解——通過ppt介紹各層含義、食用量,對人體的作用。
第一層五谷雜糧類:每餐都應該多吃。每天應吃300克-500克,差不多3-4碗飯。
另外如:飯、粥、各種粉面、面包、餅干、玉米、番薯等也屬于這一層。主要含糖類,能提供能量。
ps:有不同的粗細糧,可以適當多吃粗糧,如糙米。
第二層水果蔬菜類:各式蔬菜水果組成。每天我們應該多吃,蔬菜400克-500克(2-3盤);水果100克-200克(1-2個蘋果的量)。提供各類維生素和礦物質,幫助我們健康成長。
ps:完整的蔬果比鮮榨的更有益,因為含有更多的纖維。
第三層畜禽魚蝦類和蛋類:吃得要適量。含有大量蛋白質,能促進生長發育,尤其是大腦的發育,幫助肌肉生成。
ps:魚類是最值得推薦的。既能提供蛋白質,又含脂肪較少。第四層豆類和奶制品:我們每天應適量吃。含有蛋白質和脂肪。ps:這一層食物含有大量的鈣質,能幫助我們的骨骼和牙齒健康成長。第五層油脂類:熱量高,能提供人體能量。我們每天應少量吃。油炸類食物也含有大量的油脂。
ps:脂肪對人體同樣很重要,缺乏會間接造成濕疹等皮膚病,極度缺乏會導致發育遲滯等。
三、搭配膳食營養。
1.利用寶塔制定午餐食譜。
對照寶塔,看看你平時有做到營養均衡了嗎?你能借助它來為自己挑選合適的食物嗎?
看來大家都很有信心!那我們現在來到了一家名為四(1)班的餐廳,每個小組要為自己點營養均衡的午餐,看看那組的食物搭配最合理,是我們今天的美食達人。
2.活動要求。
一起來看一下我們的比賽規則:
美食達人比賽規則:
1)、四人一組,為你們的午餐點菜;2)、根據膳食寶塔的建議點菜;3)、四菜一湯。
時間6分鐘。
3.互相展示食譜并評選美食達人。
每個小組都已經制定好了自己的食譜,看看那個小組的食譜最符合營養均衡的要求,是今天的美食達人。
一起來看一下我們的評選規則,要參加評選的小組要夸夸自己的食譜,有哪些優點能幫助你稱為美食達人。下面的每位同學都是評委,你要在選手展示完之后評價,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后贊同的豎起大拇指點贊,獲得贊最多的小組就是今天的美食達人!
(展示時可以提示學生說明點了哪些菜,哪類最多,哪類最少,為什么這么選擇,有什么優勢。同時下面的學生根據匯報學生的菜譜進行評價、互動。另外,根據課堂時間的安排,可以是當堂評出營養搭配最合理的小組為美食達人,或者將食譜統一貼在教室內,讓學生課后對認為搭配合理的小組進行“點贊”,選出獲得“贊”最多的美食達人小組。)。
4.食物搭配原則總結。
同學們剛才的食譜都盡量考慮到了葷素搭配、粗細糧搭配、每日吃適當的新鮮水果和蔬菜,這是十分正確的膳食搭配觀點,看來同學們已經開始能運用膳食寶塔來搭配自己的飲食了。
當然,上面是正常情況下我們的食物搭配原則,如果遇到以下特殊情況時需要怎么搭配呢?——運動會,脫皮了,牙齦出血,晚上看不清,感冒等等如何改進菜單。
四、課外拓展——小小營養師。
學習了這課內容,我們發現吃還是有大學問的,那么你家里平時的食物搭配跟寶塔的建議類似嗎?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希望大家能稱為一名優秀的家庭營養師,利用今天學過的知識幫助家長一起挑選合適的食物??梢岳弥苣┖图议L一起去菜場買菜,把你今天的食譜利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