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一
這個寒假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狂人日記》。讓我震撼不已,里面的主人公來到他哥哥的家里,可是不知道他哥哥是喜歡吃人肉的。當他發現的時候,那個小鎮上的人已經開始籌備怎樣將他殺了。他的哥哥跟是殘忍,在幾年前就把他自己親生妹妹的肉吃掉了,并且夾在自家的菜里,讓家人也吃了許多。
這是一個多么恐怖的事啊!將自己的親生妹妹吃了,連自己弟弟也不放過。如果,他將主人公也吃了的話,那么他一定會感到還不知足。會將他的母親也吃了、將自己的父親也吃了。但是,小鎮里的人也許也會將他吃了。“自己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這句話就是反應了那個小鎮的現狀。慘不忍賭啊!
一個“吃人”一詞。就表現了清政府的腐敗,“易牙蒸了他兒子,給王吃,還是從前的事。誰曉得從盤古開天辟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兒子,一直吃到徐錫林;從徐錫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的人。去年城里殺了犯人,還有一個生癆病的人,用饅頭蘸血吃。”如此荒唐的事在那時盡然沒人管。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二
魯迅的小說讀著實在是很累,《狂人日記》這部小說是魯迅借一個迫害狂的日記來批判封建禮教“吃人”的現象。這里面的很多語句看起來都是不符合邏輯的,比如,狂人覺得街上的那個女人“咬你幾口”的話,那伙青面獠牙的人的笑還有佃戶的話都是暗號,這些都是吃人的家伙。
他還懷疑他大哥還有那醫生都要將他吃掉。甚至在他的日記里還有這樣一句話“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看完這些語句,第一反應覺得狂人很狂,他是一個迫害狂,更重要的是他對這些封建禮教,封建迷信作了反抗,所以他很狂,但是狂人也不狂。
文中的狂人,其實也代表了很多在那個時候思想超前的人,這些人經常被人們以為是瘋子,他們努力去反抗封建,卻招來人們異樣的眼光,甚至被唾棄。人們總是認為這些人很“狂”,其實,他們有著當時正確的思想,所以他們不狂。
文中,魯迅寫了一個“迫害狂”,這個狂人用了不一樣的眼光看到人們,而看到的都是“吃人”,有時,他懷疑他自己也會被吃掉。這正是寫出了這些反封建人士不被理解,有可能他們也是會被“吃”掉的。從某種意義上講,《狂人日記》也影射了魯迅自己。我從中看到了那個時代的一些悲哀。
文中狂人的妹妹也是因封建迷信而離開人世的,可能他妹妹是被所謂的“藥”害了或者是什么。四千多年來,人們屢屢被封建禮教害了,卻總也不知道改變,仍然相信那些迷信的東西,這些,種種原因,可能是真正的“吃人”了。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三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書,讓人們認識了這廣闊無垠的世界。我在書的海洋中遨游,它是知識的甘泉,使文采貧乏的人如干燥的海綿一樣盡情地吮吸著,從而使人神采飛揚,開闊了眼界。在讀書的過程中,仿若身臨其境。
外面下著淅瀝瀝的中雨,如珠簾般傾瀉下來,更給蒼茫的大地蒙上了神秘的布紗。我閑著無聊,緩緩的走向書架,抽取了一本我覺得陌生的書----《吶喊》,這本書是我姐姐的,因魯迅的文章大都看不懂,所以并沒多看。要說在下雨天看書時很愜意的,翻開第一頁,就向我們介紹了魯迅其人,魯迅是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從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起,就用了魯迅這個筆名。
然而自目錄后就是《狂人日記》了,文章的開頭就像我們敘述了趙貴翁的臉色,小孩子們鐵青的臉,路上行人交頭接耳的議論等等都讓人匪夷所思,于是我帶著好奇心讀完了這篇小說。
這篇小說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述,主人公生性多疑,敏感,有強烈的妄想癥和迫害狂想癥的心理活動,任何人的一舉一動都認為別人要害他,讓人覺得他真是一個狂人。但他的思想十分活躍,想法也很特別。在這些鋒芒畢露,勾心斗角的封建制度中,是一個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最后他向人們呼吁救救孩子,想讓人覺悟起來,表現出他對封建制度的評判。他飽懷著對社會的希望,希望社會能夠覺醒起來。小說中主人公的哥哥講述了一部“吃人”的歷史,同時也揭露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文明史,更加體現了封建制度的兇殘。封建制度束縛了人的思想,使人身活在黑暗當中,讓人想起那時的社會真是殘暴。
書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呀!它不僅讓我豐富了知識,也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書是我的好朋友。讓我們揚起自信的風帆,去創建一個美麗的中國。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四
魯迅的第一篇白話文《狂人日記》令我印象深刻。里面的“狂人”在現在人看來就是”瘋子“,但我細細品味,卻有了自身的見解。
書中狂人說:“我三十年未見過明月,趙家的狗惡狠狠地看我幾眼,似乎馬上就要吃了我了……”當然這都是假的,一個人怎么可能三十年沒見過月亮呢?狗怎么會見誰吃誰呢?所以,這都是“狂人”瘋癲的想象。如果真把這當做想象的話,那就真的是在看瘋子的日記。
也許是預料到自己在短暫的醒悟后,終于還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禮教所吞沒,于是他在自己被吞沒前的最后一篇日記中發出了“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的呼喚。作者借狂人的日記,借其狂的狀態呼喚著被封建禮教所毒害的人們的人性的回歸。那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正是還未被封建禮教毒害的赤子。他們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在這樣現實與想象相交融的日記里,魯迅先生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歷史的深刻理解和獨特發現。這樣的理解我或許達不到,我僅能借助先生的視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歷史。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五
“狂人”近于“瘋”,在做著“惡夢”,在境象中充滿了青面獠牙的家伙,黑暗陰森的笑,古怪的語句。卻借著“瘋”,把帶著憤怒、驚恐的鞭子一下子打到了隱痛之處,充滿了內在的緊張。每個人都睜著眼睛說謊話,互相深疑,都想控制別人,卻都無力超越他人,因而斤斤計較著。“狂人”被道得“瘋狂”了,從而說出一堆真話。
都說是“揭露傳統封建禮教的丑惡”,但,何以惟有此篇有如此之名聲?拋舍某領袖對于魯迅先生強加的評價以及歷來的噪音,讓我們關注文本。
據此,我想,魯迅之所以不凡,其深刻的懷疑性以及隨之而有的批判性,也許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引文中,他不但懷疑,批判了那些“吃人的人”以及“禮教”,連自身,他也懷疑,他也反思自己,他也肯直面事實,他也批判。
有這樣一種說法:真理,首先應該是真相。盡管,從邏輯角度而言,此話似有語病,但其所指,我已明白。古今能直面現實、勇敢說真話的人,有幾個呢?博學如朱光潛、巴金、郭沫若,為了“活得好一點”,“安逸一點”,就唱著鋼鐵坦克極權的贊歌,畏首畏尾。魯迅之所以能深刻、透徹看破迷霧,其求真之愿,實為大因由。因此,才有了這“反常”的“狂人”。
問題是,“反常”、“瘋狂”、“夢囈”之后,怎么辦?每天身處一個死寂的社會,每個人都認為你“傻”、“瘋”、“狂”,而且,每天的生活,還得照樣過,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缺一不可。年深月久,心靈能抵抗得住嗎?“耗散理論”告訴人們,只有“系統的開放,才能讓物質,信息等從無序走向有序。然而,如何能夠堅守,不斷進步突破局限,實乃大問題,畢竟,理論歸理論,實際歸實際。
必須注意的是,“狂人”身體復原后的“赴某地候補”。由激烈地反封建制度及其文化開始,后來被迫害致狂,留下“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的“日記二冊”,最后,病愈,做官去了。也就是說,“狂人”拋棄“狂”時的思想和原則,選擇了委曲求全,終究無法抵抗來自整個社會的“黑暗力量”,重新成為“奴隸”了。魯迅為“狂人”安排了做官這個結局,實在是太清醒了。從“救救孩子”那既悲切又空洞的“吶喊”,聯想到“狂人”愈后默默無聞地就范做官,可以感到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文化扭曲先行者人性,毒化他們靈魂的頑強而又可怕的力量,就可以看到極大多數尚無原創的強大的思想體系的改革者可悲的下場,比如康、梁,乃至正在寫文章的我,都不過是“借助別人的武器來戰斗”,罷了。
就個人經歷而言,突破個人局限,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并且,充滿偶然性。在我記憶中,有三次半偶然半個必然導致的突破。其中,最迅猛最明顯的突破是從高一開始的。當時,年級有文學社,授課老師是年輕而充活活力的董晶晶先生。他為我開了一扇窗戶,并且,因為我一向好閱讀,當時遇此平臺,當然要好好把握。于是,開始了相對大量而廣泛的閱讀。此外,當時促進我幾乎全力投入文學的因素還有三個,一,我當時不堪功課成績之重,理化生幾乎讓我絕望,一絕望就就得尋找精神寄托;二,當時我出任學習部部長,是學生雜志《星海揚帆》的主編,邊學邊用,學用互助;三,當時遇一志向與性情、愛好相投之人,每天玩著高強度的詩詞背誦游戲以及文字游戲,快樂而充實。五大因素再加上一丁點上進心,方有了今天的我。但即使有過這樣的心理歷程與經驗,也不能讓我堅信我以后不會成為一個空虛無聊茍且偷生之輩。
行文至此,似若離題。
魯迅先生對“娜拉走后,會怎樣”提出了兩種可能:不是墮落,就是回來。今天在此,幼稚地提出第三種可能:繼續前進,因為“狂人”可能會喜歡上求真求知的快樂。
所謂“細節”決定成敗,我想,大概可以這樣理解:真正決定了一個人走向的因素,主要是兩個,一為常識,一為本能。本能也分兩部分,一為“生理本能”,一為“繼后天訓練而成的屬于自身的能力”,即對一事作出近乎條件反射的反應,視為“能力”或“本能”。“知道越多,限制越多”的原因,也許,正在于當我們知道的東西越多,經歷越豐富,就越相信自己的經驗,當新事物出現時,很難及時而準確地作出反應及判斷。畢竟,人是很難超越自我經驗而存在的。這,也許就是人類的大局限,大悖論,大悲哀所在!我由個人經驗所得的“娜拉走后”第三種可能,即為證。
上帝又要發笑了。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六
“封建制度是一種落后的制度”。是啊!封建制度就是吸血鬼,食人魔。
狂人總是以為有人要吃了他,就連他的親人也不列外!親兄弟本應互相幫助,齊頭并進,可狂人的大哥在封建思想的毒害下,對狂人有偏見,也要“吃”他!
魯迅寫這篇文章以一個瘋子的角度,從一個瘋子的眼中看清這個世界的黑暗,還原了一個吃人的封建社會。他身邊所有人要“吃”他,實際指地主和官僚迫害農民、窮人。這樣就成了惡性循環,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然而,狂人也是指那些對抗封建社會的“瘋子”。文中那些人用世俗的眼光看他——瘋子。如果有革命精神的人看他——已覺醒的人。狂人雖然神經錯亂不清,但又有過人的思想。他從“仁義道德”中見到了吃人,揭開了封建社會的面紗,對人民的殘害,可卻說自己“仁義道德”,可笑!
“救救孩子”這句反映出魯迅先生渴望革命,同時,那個時代也需要革命!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七
一提到魯迅的短篇小說,第一個想到的便是《狂人日記》。
民國時期,一位患有“迫害狂”癥的病人寫下了一冊日記,日記中,他的世界到處充滿了恐懼。他覺得身邊所有的人都要吃掉他,不論親戚朋友還是街頭素不相識的路人,也包括他那現在正在養活整個家的大哥。
狂人想:大哥對我講書的時候,親口說過可以易子而食;有一回偶然議論起一個不好的人,他便說不但該殺,還當食肉寢皮。除了大哥的話,還有那些周圍發生的事也讓這個喪心病狂的人對“吃人”深信不疑。狼子村打死了一個惡人,幾個人把他的心肝挖出來油煎炒了吃;一個女人打她兒子,還罵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一想到這些,狂人便從頂上直冷到腳跟。后來,狂人甚至以為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吃過人,大哥把小時候死去的妹妹的肉體放在飯里給狂人吃。
這位狂人生動的描繪出了一個人吃人的社會,而也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可以說,狂人是被當時的非人道主義所逼瘋的。那些封建的想法,如:吃惡人心肝可以壯膽,都在記中表現了出來。狂人痛恨那些封建禮教假借道德的名義,宣揚殘忍和暴力。日記最后,狂人喊著:“救救孩子”,這是對舊社會的反抗和對新一代的擔憂。
最令我感動的是這樣一句話:“自己曉得這笑聲里面,有的是正義和勇氣;老頭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的勇氣正氣鎮壓住了。”狂人所說的這一句話,讓我懂得,只要我們有勇氣,只要正義是站在我們這邊的,任何歪風邪氣、封建迷信都會迎刃而解。
狂人雖然是個喪心病狂的瘋子,但他并不傻,他懂得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真善美,他也知道:應該去追求一個真正美好的社會。也許更多像狂人的人出現,社會才會更有朝氣吧。
其實,回過頭來再想“狂人”的“狂”,在那個變態的社會中,反而是真正的不“狂”。魯迅先生只不過想借“狂人”的“狂”來喚醒沉睡的人來推翻那個充滿血腥味的社會而已。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八
何為《狂人日記》?語頗錯雜無論次,又多荒唐之言。
曹雪芹曾云: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一個偶然的巧合,使我能將其聯系起來。一場悲劇性的故事,一個悲劇性的狂人。
初看《狂人日記》,千言萬語說不清我的想法,千絲萬縷理不真切。這就是那么一個狂人,一個所謂的精神病患者。
的確是荒唐,滿紙的荒唐言,極度懷疑他的病入膏肓。然而,細細的揣摩,從一個時代的旁觀者來看待他,卻是越看越明白,越來越驚怕。
那是一個愚昧麻木吃人的社會,國民的封建落后,殘酷的封建禮教制度充斥著那整個社會。麻木愚昧的國民,沒有人性可言,只有那所謂的規矩,按老祖宗的規矩一點一點的行動。
在這毫無自我想法意識的人群中,終有一個人清醒,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他的確是個瘋子,一個精神病患者,但卻因為這樣,他反而思考了,清醒了。他看到了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他看到了那一群麻木淡漠,封建禮教的幫兇,忠實的實行者和保持者,維持著規范著吃人社會的延續。
一個稍稍清醒的人,那個狂人,他希望別人都能清醒過來,打破那吃人的封建禮教制度。于是他想吶喊,叫喚于生人熟人間,希望他們能夠清醒過來。只可惜狂人的吶喊并沒有讓人清醒過來:交喊于人群之間,而他們的回應便是瘋子。當狂人妄圖說服他的哥哥——絕對的封建主義衛道士時,那便更是悲哀了。頑固的衛道士,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去改變的。最終,連狂人的至親都認為他是瘋子。
狂人的悲劇性,就在于此。叫喊于熟人之間,而熟人無回應;自己不被自己的至親理解。然而又不僅僅在于此。
吃人的封建禮教仍在不停的延續著,小孩子雖然并不懂事,卻也在其父母的教導下,自發的遠離狂人,守衛那些舊制度。這無疑又是一個巨大的悲哀。
最終,狂人不再狂,其病早愈,赴某地候補矣。一個原本已經稍微有點清醒的狂人,在面對強勢的吃人禮教制度,他終于被同化了,成為了另一個封建禮教的衛道士。這是最大最徹底的悲劇啊!
所以我讀《狂人日記》,讀狂人的巨大悲哀,看日記,看狂人,“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我也只能大致理解一下這“其中味”——悲劇性的狂人啊!
有關于狂人日記心得體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