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可以幫助教師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確保教學的系統性和連貫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教學工作計劃范文,希望對大家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孫權勸學教案匯編范文(15篇)篇一
2、技能目標:合作探究文中語言,體會人物形象。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學習文中呂蒙刻苦學習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
1、合作探究文中語言,體會人物特點。
2、學習文中呂蒙刻苦學習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
合作探究文中語言,體會人物特點。
學生掌握文句的基礎上,深入探究課文內容。
翻譯課文,課件。
根據小組課前展示情況,用3分鐘復習上節課學習要點。
a.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b.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c.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后,有何舉動?
學法指導:再細讀課文后完成。
總結:文章圍繞學展開,出現的三個人物分別是:孫權學--呂蒙學—魯肅學。
1、文章主要是通過什么方式來進行人物的表達的?
2、孫權的話表現了對呂蒙的什么態度?從文中找出,仔細分析。
3.呂蒙讀書后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5.通過上面的分析,你能總結一下人物形象嗎?
與方仲永的變化相比,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么樣的啟示?
必做:同步一、二、能力遷移一;。
選作:能力遷移:二。
小結:學科知識構建與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教案匯編范文(15篇)篇二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文學常識。
2、掌握文言字詞。
3、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態、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及對比手法的運用。
5、學無止境,開卷有益,學有益于人的完善和發展。(與《傷仲永》比較)。
重點:
1、字詞。(本文是略讀課文,字詞部分以課外準備、課內教授相結合)。
2、品讀對話,分析人物形象。
難點:聯系課文、生活,讓學生真正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展的道理。
教學設想:
1、學生在課下借助工具書自瀆課文,對字詞自讀質疑。
2、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神態、心理。
3、品讀對話,分析人物形象。
課時:1課時。
預習:
熟讀課文,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并記下疑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關羽導入,引出呂蒙。
多媒體展示關羽圖片,以“敗走麥城”的故事,引出呂蒙。
二、介紹《資治通鑒》和司馬光。
通過預習《孫權勸學》,你們覺得《資治通鑒》應該是一本什么樣的書?
明確:了解文學常識的目的是:豐富我們的文學知識和修養,并給我們提供進一步學習、看書的基礎。
三、全班朗讀全文。
用幻燈片打出幾個應該注意的讀音。
四、字詞過關。
昨天已經讓同學們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預習課文了。下面,以小組為單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點字詞和字詞疑點。
1、每個小組至少提出3個重點字詞,并解釋詞義。
2、提出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字詞疑難點。
——給學生2分鐘的交流時間,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回答。
五、翻譯全文。
請一個同學翻譯全文。其他同學認真聽。注出翻譯不恰當的地方和翻譯得精彩的地方。
(教師總的指導)。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課文之后,我們回過頭來想一想。呂蒙為什么能夠打敗關羽呢?——學習。
在這個過程中,誰起了重要作用呢?——孫權。
請大家再次深入地閱讀課文,想一想孫權、呂蒙是什么樣的人(分析人物形象)?從哪里可以看出來?(以小組為單位討論)。
呂蒙——。
孫權勸學教案匯編范文(15篇)篇三
1.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2.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教學重點: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教學難點?: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教學時間:兩課時。
課前預習。
1、閱讀課文,查字典,看注釋試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三分鐘(課外閱讀讀后感)3'。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開卷有益"這個成語是說讀書對人們大有益處。本文講了一個有關讀書的故事。三國時,孫權手下的名將呂蒙大字不識幾個。孫權勸他,你現在當權,不可以不讀書。呂蒙聽了孫權的勸告,開始學習,后來果然大有長進。
1.教師或請學生進行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資治通鑒》,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來政治家,史學家。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或聽錄音后,學生朗讀)。
2請學生翻譯。(一人譯一句)。
3.課文注釋補充。
4.再次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完成目標1)。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鄧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句,強調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經典,當專享經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
(3)"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條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要選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5.提問:孫權如何以現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討論并歸納:"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6.提問:呂蒙讀后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討論并歸納:"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
7.提問: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討論并歸納: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問:請解釋"吳下阿蒙"并造句。(目標3)。
討論并歸納:"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例句)你還不知道嗎?小黃已貴為經理,可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9.提問:請解釋"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標3)。
討論并歸納:"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例句)聽了少管所的"現身說法"報告后,小明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你對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課時。
一、??????試背誦全文。
二、??????復述課文(學生講講文章的內容和背景)。
三、??????情節表演(分男女兩組,每組三給人,分扮演三個角色)。
四、教師小結(目標4)。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五、布置作業?。
a.課后練習一、二、三。
b、背誦全文。
c、寫寫這篇文章給你的啟示。
六、說課精要:解決本課重難點要注意講練結合,使學生更好的掌握。
教后記:
(附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國家大事,不能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多推辭。孫權說:"我哪里要你攻讀經書成為博士呢!只不過應當刎覽一些書籍,了解過去的歷史。你說事多,比我如何?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補益。"呂蒙從此開始讀書。等到適逢魯肅到尋陽,跟呂蒙議論事情,大吃了一驚說:"你現在的才略,不是過去的吳下阿蒙啊!"呂蒙說:"士人離別三天,就應當去掉老眼光來看待,你怎么發現情況這么近呢?"魯肅于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成朋友才告別。
孫權勸學教案匯編范文(15篇)篇四
通過學習,能理解勸與學的重要性。
1、一讀“孫權勸學”——重音在“勸”字上,從“勸”可知呂蒙本不愿讀書,但孫權能勸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有:
明確:“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勸”的理由充分(關心部下成長)。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難度降低,易使呂蒙接受。(善勸)。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現身說法,兩人對比,“我”比你還忙,且要讀書。(自身好學)。
“勸”的對象正確——呂蒙有上進心(因材施教,慧眼識英才)。
資料補充:譯文:呂蒙年少時去南方,依附姐夫鄧當。鄧當是孫策手下的將領,多次參加討伐少數民族政權山越的戰斗。呂蒙十五六歲時,偷偷跟隨鄧當參加戰斗,鄧當發現以后大吃一驚,大聲指責呂蒙,讓他回去,呂蒙不肯。回去后,鄧當向呂蒙的母親告狀,呂蒙的母親很生氣,要懲罰呂蒙,呂蒙說:“貧困的生活,低賤的地位難以讓人忍受,如果僥幸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貴功名。況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親悲傷無奈地認同了呂蒙。
從中可見孫權是一個的領導者。
明確:關心部下成長;善勸,因材施勸,慧眼識英才;自身好學;親切。
2、再讀“孫權勸學”——重音在“學”字上。文章是怎么寫呂蒙的“學”及“學有所成”的?(朗讀指導)。
明確:蒙乃始就學——虛心聽從教誨。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
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由衷的贊嘆(指導朗讀)。
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自豪、自得、豪爽、真誠(指導朗讀)。
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敬才愛才。
明確:側面描寫。通過魯肅之口更能有力的證明呂蒙進步之大,進步之快。
側面描寫的好處:(讓學生準備一個側面描寫手法的句子)自己說好不能使人信服,別人說好才是真優秀。如:萬人空巷搶格力。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側面描寫,生動而巧妙地從側面烘托了羅敷的美貌,給人以無盡的想象天地。
(寫作練習——寫一個正面描寫呂蒙進步的句子,可嘗試用文言)。
過渡語:的確,側面描寫更能表現出“非復吳下阿蒙”,“肅遂拜蒙母”可見魯肅很欣賞呂蒙的才氣。
從中我們可知呂蒙是一個的人;。
至此我們可知魯肅是一個的人。
魯肅:敬才愛才。
對文中三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我們已很熟悉,現嘗試用合適的語氣語調來演讀全文,角色有旁白、孫權、呂蒙和魯肅。
故事的主人公究竟是誰?
明確:其實這在寫法上叫做“隱式主人公”,——起主導作用的人物雖說隱藏在了幕后,而我們卻絕不能忽視他的存在。就文章內容來看與其說中心在寫呂蒙的變化,不如說寫了造成這種變化的背后人物是孫權。通過呂蒙的“學”有所成,側面烘托了孫權的“勸”技的高超。
由此可見,孫權的確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
明確:勸——人生有時往往會因一個人、一本書、一句話而得以改變;伯樂的出現才成就了千里馬的成功,所以“勸”很重要。
學——俗話說的好“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個人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個人的努力,如:王冕僧寺夜讀、匡衡鑿壁偷光、車胤、孫康的囊螢映雪等等等等。
而一旦“勸”與“學”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時,就如虎添翼、錦上添花,就如孫權和呂蒙,君臣二人互相成就了一生的功業。
孫權還在勸誰讀?
明確:從魯肅的贊嘆語氣中可見他也深受啟發;。
孫權其實也在自勉——“自以為大有所益”。
我們知道:古人讀書的目的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即取得功名利祿、光宗耀祖、封妻蔭子;所以是功利性的讀書。
而孫權則是東吳之主,可見他早已有“黃金屋”“千鐘粟”,他為什么還讀書呢?
明確:或許因為孫權更“當涂掌事”;。
其實孫權的讀書目的已超脫于功利,重在提升個人的見識和境界。
那么,同學們,你能誠懇的勇敢的說說你讀書的目的是什么嗎?
生或許會答:考出好成績、升上好學校、將來取得好工作、為父母爭光、讓別人瞧得起自己。
而我們熟知的一位偉人的讀書目標則更令我們所有人欽佩,他在12歲時就說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幻燈片)!這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吶喊;這是埋葬舊社會的宣言!
結束語:同學們,其實“孫權”是在勸我們都要有理想的去讀書。望我的學生能學得豐富的文化知識,能考上一所好學校、能有個好工作,更能為祖國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同學們,今天在這個不同尋常的教室里,讓我們共同立下新的理想——為中華之復興而讀書!
師重復:讓我們齊努力、共奮斗,實現“中國夢”!
孫權勸學教案匯編范文(15篇)篇五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子停頓。
(2)、利用課文注釋讀懂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3)、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
(4)、了解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
2、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文章開卷有益的主旨,培養學生主動求知的興趣,讓每位學生都能成為“樂知者”。
(1)、理解、運用文中的成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4)、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自讀質疑、合作探究法。
:多媒體課件。
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入課文。
(利用多媒體)。
1、播放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2、播放動畫故事《司馬光砸缸》。
3、顯示春秋時代的一個故事: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根據以上三則資料,提問:(多媒體顯示)。
(1)、由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這首歌是《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我們能想到有關三國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對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誰知道司馬光是怎樣的一個人?
(指名同學介紹)。
(3)、請哪位同學用現代漢語說說這則故事的意思?這則小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這是師曠勸晉平公學習的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中的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活到老,學到老。人生學無止境,任何時候都應該抓緊學習。同時也說明,開卷有益的道理。
孫權勸學教案匯編范文(15篇)篇六
《孫權勸學》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
1、知識與技能。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子停頓。
(2)、利用課文注釋讀懂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3)、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
(4)、了解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
2、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文章開卷有益的主旨,培養學生主動求知的興趣,讓每位學生都能成為“樂知者”。
(1)、理解、運用文中的成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4)、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多媒體課件。
一課時。
(利用多媒體)。
1、播放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2、播放動畫故事《司馬光砸缸》。
3、顯示春秋時代的一個故事: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由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這首歌是《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我們能想到有關三國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對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誰知道司馬光是怎樣的一個人?
(指名同學介紹)。
(3)、請哪位同學用現代漢語說說這則故事的意思?這則小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這是師曠勸晉平公學習的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中的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活到老,學到老。人生學無止境,任何時候都應該抓緊學習。同時也說明,開卷有益的道理。
孫權勸學教案匯編范文(15篇)篇七
1.學習、積累文言文詞匯。
2.理解文章內容,背誦課文,理解文章主旨。(重點)
3.反復朗讀課文,深入品味人物語言,分析人物性格。(難點)
朗讀法,圈點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課前準備:收集資料。
孫權:
呂蒙:
魯肅:
司馬光:
《資治通鑒》:
一、把課文讀通,讀準字音。(給下列的詞語注音)
卿()涉獵()邪()孰()更()遂()
二、試畫出課文的停頓。
三、解釋下列詞語。
卿:
當涂:辭:
博士:(今義:)
乃:涉獵:
治經:見:
往事:(今義:)
非復:更:
刮目相待:
見事:及:
遂:才略:
四、翻譯句子。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2.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3.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4.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5.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
6.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7.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8.卿言多務,孰若孤
9.蒙辭以軍中多務
10.蒙乃始就學
五、分角色朗讀,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說話內容語氣(神態性格特征
孫權
呂蒙
魯肅
2.學習本篇文章后,文中的三個人物,你最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
六、背誦課文,談談自己學習課文后的收獲、啟示。(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課后作業
孫權勸學教案匯編范文(15篇)篇八
2掌握詞語。
3、疏通文意。
作品: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撰。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
:孫權:字仲謀,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呂蒙:字子明,三國時孫權的大將。魯肅:字子敬,三國時孫權的謀士。
朗讀文章可分為三步:第一步讀準字音,讀出句讀第二步讀出句意,讀出節奏,讀出感情第三步結合內容,自由朗讀,力爭表演.
當涂:當道,當權豈:難道。
邪:相當于“耶”表反問語氣“嗎”但:只。
見:知道涉獵:瀏覽群書,不作深入研究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謀略。
成語吳下阿蒙: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后泛指缺少學識、文才的人,比喻才識尚淺。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1、蒙辭以軍中多務倒裝:蒙以軍中多務辭。
2、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我難道想讓你研究經書當博士嗎!”
3、“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士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多么晚啊!”
1、初,權謂呂蒙曰。
今當涂掌事。
蒙辭以軍中多務。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但當涉獵。
見往事耳。
孰若孤。
自以為大有所益。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古今義。
a、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
博士:古義_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_。
b、但當涉獵。
但:古義_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_。
c、見往事耳。
見:古義_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
更:古義_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_。
3說說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所表示的語氣: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孫權勸學教案匯編范文(15篇)篇九
本文是歷史典故,寫的是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以往的教學中,多以教師翻譯課文,總結中心思想,學生記憶文言詞語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在新課程標準讓學生能“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培養學生在課堂內外討論問題,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論指導下,將本課設計為以學生表演故事情節,多角度挖掘文章內涵為主,教師積極參與,適時點撥為輔的教學形式,以達到以下教學目標:(1)學生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2)體會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3)使學生懂得“好學”的重要性。
(一)、導入新課
師:想必同學們都看過《三國演義》,誰能說出里面稱霸天下的三個梟雄?
生:(不難回答)
師:他們是:曹操,劉備和孫權,這三個人不僅僅是軍事家,還是政治家,思想家。他們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孫權手下有一個草莽英雄呂猛,英勇善戰卻不習文,后經孫權勸告,成為學識英博之士。孫權究竟是怎樣勸學的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把這個故事補充完整。
(二)、學生自讀課文
可結合課下注釋,利用工具書或小組討論理解文意,掌握課文的整體內容。對學生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中的文言常用詞語,可采用小組互相提問的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提示,指導,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識。
(三)、探究課文內容
1,孫權是如何勸學的?
2,呂猛是如何做的?
3,魯肅為什么與呂猛“結友”?
(這些內容的理解也可采用課本劇表演的形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語言,神態,動作,并可加以適當的發揮,進行表演。在編寫劇本,進行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必然會深入研究課文,同時,表演的形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呂猛的變化對你有什么啟示。
2,試將本課與《傷仲永》作比較,一個年長好學,學有所成。一個幼年不學,毫無所成。談談你的看法。
3,你是怎樣看待學習的?
在日記中寫寫學后感。
孫權勸學教案匯編范文(15篇)篇十
1、了解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1、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2、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標學生能夠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于人的完善和發展。
品味魯肅、呂蒙對話并說出其中表現的人物形象特點。
聯系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1、自讀質疑學生借助工具書自讀課文,將其中疑難提出,小組間討論解決,或提出來共同解決。
2、編課本劇學生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將課文編成課本劇,一來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有益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二來可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3、合作探究針對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可通過合作,共同探討解答。
投影片。
1課時。
孫權勸學教案匯編范文(15篇)篇十一
《孫權勸學》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
1、知識與技能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子停頓。
(2)、利用課文注釋讀懂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3)、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
(4)、了解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
2、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文章開卷有益的主旨,培養學生主動求知的興趣,讓每位學生都能成為“樂知者”。
(1)、理解、運用文中的成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4)、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自讀質疑、合作探究法
:多媒體課件
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入課文
(利用多媒體)
1、播放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2、播放動畫故事《司馬光砸缸》
3、顯示春秋時代的一個故事: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根據以上三則資料,提問:(多媒體顯示)
(1)、由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這首歌是《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我們能想到有關三國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對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誰知道司馬光是怎樣的一個人?
(指名同學介紹)
(3)、請哪位同學用現代漢語說說這則故事的意思?這則小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這是師曠勸晉平公學習的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中的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活到老,學到老。人生學無止境,任何時候都應該抓緊學習。同時也說明,開卷有益的道理。
(多媒體顯示課題)《孫權勸學》
孫權勸學教案匯編范文(15篇)篇十二
1、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掌握并能運用文中的成語。
2、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做到能當堂背誦。
3、品味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明確呂蒙接受勸告后發生的巨大變化,從而體會學習的重要性.
重點:
1、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做到能當堂背誦;。
2、明確呂蒙接受勸告后發生的巨大變化,從而體會學習的重要性.
難點:
品味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情景導入,渲染氣氛。
三國時期,孫權手下有一大將軍叫呂蒙,英勇善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因此孫權十分器重,但他才疏學淺,還不愛學習,每次孫權勸他學習,他都推三阻四,這不今天孫權又來勸說他了,那么我們一起走進《孫權勸學》去看看他是如何勸呂蒙學習的。
(二)、資料助讀,了解作品。
讓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司馬光及《資治通鑒》的資料。教師補充資料,多媒體顯示如下:
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陜州夏縣(現山西夏縣)人。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即為統治階級提供政治借鑒。
(三)、讀準字音,注意句讀。
1、教師配樂示范朗讀的方式,讓學生聽清讀音,注意句讀。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句讀。
3、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指出讀音和句讀方面的錯誤。
4、展示標有正確讀音的大屏幕,以學生齊讀的方式讀準字音。
5、展示標有正確讀音和句讀的大屏幕,以學生齊讀的方式讀準句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同桌之間互相討論,疏通文意,
2、全班以分五大組的形式每組探討兩句話的翻譯,小組之間開展競賽,合作共同完成課文的翻譯工作。
3、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師生共同解決。教師大屏幕展示重點字詞的翻譯。
(五)、再現故事,品析人物。
師:文章主要人物有哪些?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下面就請同學們找出你感興趣的人物的語言自由練讀。
孫權:
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不悅、責備。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魯肅: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驚奇、贊嘆。
呂蒙:“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通過指讀、齊讀、對比讀、師生合作朗讀、分角色朗讀的形式體會人物的語言,從而總結出人物性格特點。最后讓學生脫本進行人物對話,為背誦課文打下基礎。
孫權:平易近人、關心下屬、王者權威、重才、善勸。
呂蒙:虛心聽勸、胸懷坦蕩、幽默。
魯肅:真誠、敬才、愛才、講禮節。
歸納成語:吳下阿蒙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現在演化成一個成語,泛指缺少文才,學識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拓展遷移,比較閱讀。
(七)、吟誦課文、結束本課。
學生能背則背,不能背就讀,課堂在課文的吟誦聲中結束。
孫權勸學教案匯編范文(15篇)篇十三
“開卷有益”這個成語是說讀書對人們大有益處。本文講了一個有關讀書的故事。三國時,孫權手下的名將呂蒙大字不識幾個。孫權勸他,你現在當權,不可以不讀書。呂蒙聽了孫權的勸告,開始學習,后來果然大有長進。
本文選自《資治通鑒》,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來政治家,史學家。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或聽錄音后,學生朗讀)。
2、請學生翻譯。(一人譯一句)。
3、課文注釋補充。
4、再次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完成目標1)。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鄧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句,強調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經典,當專享經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
(3)“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條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要選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5、提問:孫權如何以現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討論并歸納:“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6、提問:呂蒙讀后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討論并歸納:“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
7、提問: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討論并歸納: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問:請解釋“吳下阿蒙”并造句。(目標3)。
討論并歸納:“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例句)你還不知道嗎?小黃已貴為經理,可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9、提問:請解釋“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標3)。
討論并歸納:“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例句)聽了少管所的“現身說法”報告后,小明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你對他可要刮目相待。
10、當場背誦全文。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1、課后練習一、二、三。
2、背誦全文。
3、寫寫這篇文章給你的啟示。
孫權勸學教案匯編范文(15篇)篇十四
1、體會人物語言。
2、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4、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孫權勸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初中語文實驗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這是一個名人單元。文言文《孫權勸學》,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本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教學方法:講授、問題探究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讀過《三國演義》嗎?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話說三國鼎立之時,吳王孫權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員名將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曾隨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襲破關羽,占領荊州,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他就不愛讀書,孫權多次勸說,他總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學,這不,孫權又來勸說了,結果如何呢?今天咱們一起來看《孫權勸學》。
(解說:由故事導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對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馬光與《資治通鑒》。
1、這篇文章選自《資治通鑒》,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相關資料?(學生自由發言)。
2、介紹司馬光。
這部書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說到司馬光,我們對他少年時《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們一起來認識司馬光(介紹司馬光)。
三、解讀。
1、《孫權勸學》究竟怎樣個勸法呢?我們來了解一下文章,先聽老師來讀,聽的時候注意掌握字、詞的.讀音。(配樂朗讀)。
(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及時指導,特別強調重音、停頓等朗讀技巧。)。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讀文章,疏通文意,有疑問的劃出來。
2、學習文言文我們要多積累文言詞語,標注一下你覺得本文需要特別記憶的文言詞語。(演示)。
四、整體感知。
1、大家齊讀課文,讀完后請幾位同學復述、概括故事情節。
2、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開始學習,學的效果看來不錯,文章中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呂蒙與魯肅的對話。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節的展開都是通過人物對話來展現的,那我們把人物對話部分挑出來。
五、課文研析。
1、全文幾個人物?幾次對話?
全文3個人物;3次對話。
2、同學們帶感情讀,把握人物形象。
師:三次對話語氣一樣嗎?
權蒙對話孫權是王,對蒙的勸說態度懇切,蒙肅同為將士,對其變化之大顯示出驚異、贊嘆。
4、哪一組同學能拋開課本,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再加工給我們來個小課本劇表演。(一組同學上臺表演)。
師:再現了當時的場景,演繹了一段白話《孫權勸學》,讓我們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說: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充分朗讀課文,讓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調動學生積極性,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課堂氣氛,很好的培養學生自讀古文的能力。培養學生表達、表演能力)。
5、呂蒙在孫權的再三勸說下,開始讀書學習,并取得良好的讀書效果。文中有兩個成語突出表現了呂蒙進步之大,請大家找出。
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六、體驗反思。
昔日吳下阿蒙,經過發奮努力,讓同僚刮目相待,說到這我們不禁想到前幾天學的一篇文章《傷仲永》,讀完這兩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聯系你的生活體驗談談你的看法。
七、拓展延伸。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讀百遍其意自現。
書到用時方恨少。
2、最后送大家一句話,我們師生共勉“窮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
板書設計:
《資治通鑒》。
勸學————不學(懇切)吳下阿蒙。
又勸————就學(關心)刮目相待。
論議————結友(驚贊)。
孫權勸學教案匯編范文(15篇)篇十五
1、了解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孫權勸學》教案。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1、 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2、 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標
學生能夠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于人的完善和發展。
品味魯肅、呂蒙對話并說出其中表現的人物形象特點。
聯系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1、自讀質疑學生借助工具書自讀課文,將其中疑難提出,小組間討論解決,或提出來共同解決。
2、編課本劇學生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將課文編成課本劇,一來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有益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二來可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3、合作探究針對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可通過合作,共同探討解答。
投影片
1課時
師:這幾天有個難題讓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幫我想想辦法么?
師:東漢時,吳國的國君孫權也遇到這種情況,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學生回答。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向學生求教,突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而且體現了學生式的老師這一課改精神。由此導入,引發學生求知欲。
認定目標
師:我們已經學過多篇文言文了,那對文言文我們應該怎么學呢?誰來說說? 學生回答。 學生參與學習目標制定,益于激發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對之進行概括,或輔之以投影使之更明確。
導學達標 一 竟讀課文
師:現在請大家各自大聲朗讀課文,不認識的字查工具書,同時結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內容。師:剛才大家讀過課文了,現在把書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聲地流利地朗讀課文。師:大家讀得不錯,現在能不能在大聲、流利 學生初讀課文,不認識的字查工具書解決,結合注解粗知大意。學生再讀課文。 教師及時點撥作者及《資治通鑒》的有關常識。投影片展示無標點符號之課文,訓練學生斷句停頓之能力。教學千法讀為本。讀會字音、讀懂。
導學達標的基礎上再加上個快速?試試看!師:我們來個比賽,看看誰能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課文。 學生單讀、小組齊讀。 句意、讀品意味,真正用朗讀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意蘊。
師:大家讀得很好,我們借助各種參考資料繼續了解課文內容,不懂的提出來互相研究,解決不了的一會兒提出來,我們共同研究;好的字詞句也畫下來,我們共同欣賞。師;誰來為大家講講這個故事?師:大家看看還有哪些地方要說說? 學生討論、交流,互相質疑問難。學生邊讀、邊議、邊圈點。學生講述課文內容。學生對文中疑難提問;學生自答教師引導。 以學生自讀、發現、討論的活動為主,還時間給學生、還主動給學生、還思想給學生。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若提不出問題,教師可就重點詞句之理解發問,避免疏漏,強化理解。
師:課文有多處對話,但人物的神態、心理并未直接表現出來,現在,假如你是編劇,你怎么來編寫呢?假如讓你做演員,又該怎么樣?小組內先試試。師:哪一組主動來表演一下?師:通過朗誦、表演,你認為文中的人物當時神態和心態如何?師: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說說對文中任何一個人的看法? 小組編劇、表演。學生選出代表進行表演。學生發表各自的看法。學生討論發言。 發揮學生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課文意蘊,開闊學生學習課文之天地。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對課文進行品味。對學生的回答不要簡單地肯定或否定,鼓勵學生互相解答。
師:學與不學,使呂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今天學習《孫權勸學》是為了什么呢?難道說只是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嗎?知道了這個故事,作為跨世紀的一代人,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說說?師:很多同學都談到了學習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學習上還有哪些說法值得借鑒?師:現在,回顧一下課前我請大家幫忙解決的問題,試著再幫我勸勸這位同學。 師:我們應該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更應該帶著深層次的問題走出課堂。根據你的理解和認識,有沒有什么新問題呢?比方說——師:大家有興趣了解更多與孫權、呂蒙有關的事情嗎?課文與文學作品一樣么?讀書使人聰明,老師建議大家課后讀讀《三國演義》,從中了解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后進行集體交流。學生聯系課文及與學習有關的名言和具體事例再次談自己的看法。學生提問。 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接受教育。可在學生說的基礎上用投影展示。這一環節既是照應,同時又是加深和強化,使學生對學習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認識,讓他們自己教育自己。激發學生興趣,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達到延伸拓展的目的。 抓住時機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自主解決問題,做到教是為了不教。
師:大家這一節課一定有許多收獲,無論是課堂表現、問題回答,還是課文學習,能不能說出來,我們共同分享? 學生就自己這堂課的表現發言。 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話給予適當肯定和總結,并升華德育教育。
師:課后大家練習背默課文,讓它成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另外,我們學過《方仲永》,大家一定還記得那個天才少年,那么,請以《方仲永巧遇呂蒙》為題,展開想象,寫篇作文,文體、字數不限,只要你覺得表達出你的意思就行。 學生針對課文,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作文,是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加深和鞏固。
司馬光 重點字詞句 《資治通鑒》 板書主要內容,盡可能做到簡潔明確,讓學生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