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詩與遠方篇一
不知不覺離家已整整6年,才十幾歲的人卻有將近一半時間是在外度過。
我生在一個小縣城,小縣城的孩子想要博得更好的前程,只能背井離鄉去省城讀書。姐姐初中畢業那會兒,去省城讀書的人還不多,幸好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極其重視,毫不猶豫的送她去省城讀高中;及至我,競爭更為激烈,父母更是小學畢業就將11歲的我獨自送去西安讀初中。
鄉下孩子剛進城,啥都沒見過,啥都沒吃過,甚至普通話都不標準,不敢開口說話,著實自卑了好長一陣子。記得初一整整一年在班里開口說話的次數屈指可數,那時候暗暗在心里想,這應該是最不會忘卻的一段日子了吧,然而如今對此的記憶卻早已模糊不清,記得真切的反而是每夜學校外面小區里透出的盞盞昏黃燈光。
在外寄讀的日子一到晚上就格外難熬。每夜下晚自習,同學們都各自回家,只有我們少數幾個外地孩子默默收拾書包,回到樓下的宿舍。想家厲害了,就去操場走幾圈,看圍墻外面高樓里的萬家燈火,想像著什么時候有一盞燈是為我而亮,猜著父母此時在家中小院做些什么。
姐姐長我10歲,她15歲外出讀書時我才5歲。印象中和姐姐一起成長的時光也是少而模糊,也曾因為姐姐不在家我能獨享父母的寵愛而竊喜,不想短短幾年之后我也同她當年一樣背起行囊北上求學。
姐姐讀書之時,不會穿衣打扮,每一季都是母親從家里寄去衣物給她。記得有一年寒假回家,母親拉著姐姐把滿行李箱的冬裝試遍之后,意猶未盡地問那些寄去的春裝、秋裝如何,穿著好看合身不,這時我才突然意識到,我們已經好多年沒有見過姐姐春秋時節的模樣了。自從離家讀書起,故鄉于我們,便只有冬夏,再無春秋。
“夢里不知身是客”,如今我自己在西安求學也將滿6年,和身邊的同學早已混熟。父母也專門在西安買了套小房子以便節省周末回家時間,不用每次都得坐火車回縣城;偶爾回縣城,故鄉的幼時玩伴也已生疏,曾經打滾的門前小路也已不見舊時模樣。
我們這一代孩子雖說長在城鎮,卻常年在外讀書,不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11歲離家之時,尚不知人情世故、社會經濟,更不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深情;如今南來北往,長大成人,才發現,曾經向往的遠方不知不覺中正在腳底鋪開,而曾經厭棄的故鄉,卻在不經意間變成了回不去的遠方。
詩與遠方篇二
啊!
我看不見你了。
霧,這該死的霧何時才能散去。
等?不,我不能再等了。
誰知道前面還有多遠的路呢。
好吧,你得先包一下你頭上的傷口!
傷?我不過就輕輕的撞了一下。
你看,天上的云又在涌動了。
是的,就像思緒一樣。
噢,這邊是懸崖,
深不見底。
當然了,聽說是以前有人在這挖了一個小洞。
現在呢?
現在,現在好像什么都填不滿了。
那你走另一邊吧,
注意你的頭。
恩,那我走了。
可是你去的地方叫啥名啊,要是有人問起!
遠方、很遠的地方。
遠方?
是的,遠方除了遠方一無所有。
你真不去和她道別嗎?我知道你喜歡她。
不了!
你還會回來的對嗎?
也許吧,得先找到東西來填滿那個懸崖。
你是說剛才那個洞?
可是你也不用這么躲著啊,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我知道,有一天我還要遠走高飛……
詩與遠方篇三
在大學期間的最后一個假期里,搬到了一所較舊的老樓上,是面向陽光的屋子,每當晌午,充裕的陽光會灑滿房間的每個角落,趕走一些不明確的能量。喜歡陽光,溫暖光線如夢境,這點總會使我不可自拔。房子已有幾十年的光陰,墻壁上散發出滄桑味道,屋子里的家具全部是古典樣式,紅木家具,實木玻璃組成的立柜,還有早期的躺椅。我喜歡舊的東西,因為承載著很多故事,于是產生了靈魂。臥室中擺放著兩棵盆栽,不知是什么植物,有著很大的頸部,軀干像梧桐一樣有著很多的枝葉,由于缺乏照顧所以干旱許久,但依然倔強的存活著,沒有要求房東把他們搬走,或許他們可以成為很好的室友。
有時會再一段時期中心情低落,不喜與人說話,任何有興趣的話題都吸引不了我的'注意,在安靜的角落里,靜靜的坐著,心如古井般的沉浮,然后像冥想一樣靜止的度過幾個鐘頭。但會在另一個時期中,有說不完的話,曾在一天早晨的八點,一直與人聊天到第二天的凌晨一點鐘,或許,那只是因為寂寞。
某日母親打來電話,詢問何時考慮情感問題,為此答道,需要等待,時間到了,自然也就水道渠成。我并沒有告訴她,要尋找一個人融入進自己的生活,是件多么困難的事情。溫柔的女人,有著夜空一樣的眼睛,柔軟的長發,喜歡百合花的味道。這個世界上,冰冷的女人太多,溫暖的女人太少,美麗的女子如彩虹,顏色絢麗,卻不是真實的存在,是雨后晴天的曇花一現,然后將美麗留在人間,便消失于天際……我卻不能因此傷害母親。他們希望我成家立業,為此已經付出大半人生。我無法解釋或者不忍心解釋,他們更應該為自己而活,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
夜晚街邊散步,仰望黑夜星空,使我回憶起生活在海邊的時日,一樣的清澈與明亮。時間過去許久,痕跡卻并沒有被掩埋。破舊的二層小樓,空曠的村莊,還有同是北方人的旅店老板娘,依稀記著離開那里時的心情,尚未離開卻已開始懷念。黑夜里,我第一次看見大海,站在巨大的巖石上,聽著海浪拍擊巖石發出的聲響,是可以傳出很遠的聲音。看著退去的海水,會有一種隨波逐流的沖動,遠方的遠方那里燈火闌珊。或許那就是我找尋已久的,保持一種生活方式的旅途。
那一段時間是洗滌靈魂的過程,長時間坐在海邊冥想,審視自己的內心。與孤獨相處,孤獨和孤單不一樣,孤單是需要人陪的寂寞,孤獨不需要,它是一種天性,能做的只有與之相處,交談。然后單一,重復的生活。村莊距離海邊只有十分鐘的路程,晌午太陽居中,會拿著畫箱前往海邊,每天都是如此,畫著海的不同形態,干凈的顏色。深藍,淺藍。海浪如生命般,波瀾壯闊,高低起伏從不停歇,死寂一般的平靜對于生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存在,需要一往無前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