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能夠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動力。在制定教學工作計劃時,可以參考一些前人的經驗和做法,以下是一些教學計劃的典范,供大家參考。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專業16篇)篇一
1、教會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引導學生從形象入手,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幫助學生了解有關詩歌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重點:熟讀、背誦
難點:理解詩句蘊含的情理
(一)標題解說
你從此詩的標題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龍標:今湖南黔陽,唐時甚僻。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
左遷:古尊右卑左,即貶官。
這首詩是作者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好詩。
(二)資料助讀
1、作者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詩人。青年時曾漫游全國各地,后應詔入京,三年后離開,長期游歷,安史之亂時,因參加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李白思想教復雜,總有報國之志,但一生遭遇坎坷曲折。他是繼屈原之后的最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本詩是李白聽到王昌齡遭貶遠調時寫給他的,表達了對他的同情。
2、寫作背景: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上一位以寫邊塞題材為主的著名詩人。他特別擅長寫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據說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到揚州時,聽到王昌齡被貶龍標尉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友人。
(三)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并用“/”劃分詩句的節奏。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君/直到/夜郎/西!
2、學生齊讀,體會文中蘊含的作者感情。
(四)合作學習:
1、你從哪些詩句可看出龍標這被貶之地極偏遠?
2、詩中哪一個字真實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
3、詩人為什么要將愁心寄與明月呢?
4、本詩借月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發言再簡單講解詩意。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景物描寫獨取漂泊不定的楊花,泣血悲啼之鳥子規,渲染一種哀愁氣氛,融情于景,既有漂泊之感,又有離別之恨。“楊花落盡”正是春天季節,詩人沒有選取明媚春光,而是用楊花描寫此時景物,可見獨具匠心。“過五溪”可見遷謫之荒涼,道路之遙遠、艱難,詩人雖無悲痛之語,悲痛之意自見。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此句為抒情:抒發了對好友的不幸遭遇擔心與關懷之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隨好友到龍標。詩人馳騁豐富的想象,用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作信史,代轉自己的一片情意。如此寄愁心與明月常相隨,不僅表現牽掛友人命運之心無時不在,而且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做證的意味,感情真摯,膾炙人口。
(五)名句欣賞: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這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簡要賞析。
擬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將“愁心”帶給遠方的朋友,詩句生動形象的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以及對友人的同情和關切之情。
(六)作業布置:
背誦默寫本詩,并搜集整理與月有關的詩句。
(七)板書設計: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唐代詩人
我————月————君
(寄)(隨)
愁心相伴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專業16篇)篇二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樹上楊花落盡,杜鵑在不停地啼叫,
聽說你被貶到龍標去了,一路上要經過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
伴隨著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這首七絕,是李白寫給他的好友王昌齡的,王昌齡左遷龍標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問題,而只是由于生活小節不夠檢點。在《芙蓉樓送辛漸》中,王昌齡也對他的好友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沿用鮑照《白頭吟》中“清如玉壺冰”的比喻,來表明自己的純潔無辜。李白在聽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寫了這一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卻相當沉重。
2、次句“聞道龍標過五溪”,描寫王昌齡'左遷'赴任路途險遠,內心凄楚更兼環境蕭涼,更顯出李白對詩友遠謫的關切與同情。
3、這起首二句的作用:它既寫了時令,也寫了氣氛,既點明題目,又為下二句抒情張本。
4、“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對詩友進行由衷的勸勉和寬慰。意思是,我將自己對你的一片情思寄與明月,希望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帶著我的思念隨你直到你遠謫的偏遠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5、三、四句緊承上文,集中抒寫了詩人此時此地的情懷。句中“愁心”二字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
(借明月以抒發旅思鄉愁懷舊念遠的感情,這種聯想和表現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詩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現過。鮑照詩:“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湯惠休《怨詩行》:“明月照高樓,含君千里光。”南朝樂府《子夜四時歌》中也有“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們和李白這兩句詩相比,李詩可以說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前代詩人還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聯想到異地的親友或進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這里不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讓明月作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邊遠荒涼的所在。)。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專業16篇)篇三
李白(字、號、年代、小李杜)。
李白及其他作家的送別作品。
體裁:七躍送別詩。
人物、事件、距離。
1.初讀課文(自讀、齊讀)。
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找出壓韻的'字。
2.再讀課文,找出文中寫到的景色(楊花、子規)。
3.景物的特點。
楊花: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
子規:啼叫聲哀鳴(不如歸去)。
4.眼見飄墜的柳絮,耳聞子規哀鳴,本已撩人愁思,卻又傳來好友被貶的消息。(事件)。
5小結:此景暗含了友人漂泊遠方的羈旅之苦。
6.友人遠去,詩人的情感何以寄托?(我寄愁心與明月)。
7.再讀課文,表現對友人的思念與同情。
如:明月卻多情,隨人處處行。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假設你是月亮,到了龍標。你將會對月亮說些什么。
收集相關名句,進一步體會思想感情。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專業16篇)篇四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是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以抒發感憤,寄托慰藉,表達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之意。首句寫出了春光消逝時的蕭條景況,渲染了環境氣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對王昌齡“左遷”赴任路途險遠的描畫,顯出李白對詩友遠謫的關切與同情;三、四兩句寄情于景,對詩友進行由衷的勸勉和寬慰。全詩選擇了楊花、子規、明月、風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編織出一個朦朧的夢境,雖未追敘與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誼,但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把友情抒發得真摯感人。
1.學生背誦,感知詩意。(重點)。
2.學生品味,感悟詩情。(重、難點)。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讀,賞析,感悟。
3.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生理解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
(一)學生說詩。
(二)教師評詩。
平時,我們經常不知道作者的詩說是李白的,何止是張冠李戴啊!網上還傳說李白是預言家呢!(看ppt)其實,要說李白的預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說“隨風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貶到比湖南夜郎縣更西的貴州夜郎國。
(一)詩人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生西域碎葉城(吉爾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與“詩圣”杜甫并稱“李杜”。其詩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清新,音律和諧,意境奇妙。寫月名,捉月死。
學過詩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靜夜思》、《贈汪倫》、《夜宿山寺》、《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望天門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秋浦歌》(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二)背景解說。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為好友王昌齡(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詩家天子”,與李白并稱“七絕圣手”;學過《芙蓉樓送辛漸》、“唐人七絕壓卷之作”《出塞》)被貶夜郎而作。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與李白傲岸不羈較為相似,因“不護細行”而被謗貶龍標尉。李白此時正在揚州,聽此不幸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慰藉。
(一)朗讀試背:聽讀、齊讀。(節奏、平仄、押韻)。
(二)感知意象:楊花、子規、明月。
(三)品悟感情:憂傷、同情、牽掛、安慰。
(一)語言美:自然流暢,生動形象。
(二)韻律美:平仄諧調,押韻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摯淳樸,深切感人。
1.默寫這首詩。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詩并標上平仄。
3.探究“龍標”、“五溪”、“夜郎”的變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專業16篇)篇五
2.通過自己的合理想像體會詩歌的深邃意境。
3.用口頭語言描繪想像的畫面,營造意境。
一課時。
《迢迢牽牛星》。
一.導入。
二.文學常識介紹。
1.古體詩,不受嚴格的格律限制。
2.內容大多寫士子失意彷徨的苦悶,夫妻間的'離愁別緒。
三.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2.二讀課文。
要求:勾勒畫面,復述情節。
3.情節描述。
要求:抓住人物、環境、事件、事件發生的原因。
四.賞析詩歌。
1.牛郎織女兩個人物,主要寫織女。
2.織女的活動(織而無絲)。
3.為何無絲,又為何織?(思念親人;排解內心苦悶)。
4.對比《天上的街市》中天河“淺淺”“不甚寬廣”,本文“清”“淺”卻“相去復幾許”。
《天上的街市》解放牛郎織女為寫對光明、自由、幸福的追求與憧憬;
《迢迢牽牛星》寫夫妻間的離恨與相思。
5.三讀課文,對比《天上的街市》《迢迢牽牛星》的情感。
6.課文如何更好體會情感(疊字,并標出)。
7.重讀疊字,四讀課文。
五、拓展延伸。
本文以織女為中心展開想像,請據此想像牛郎怎樣思念妻子。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專業16篇)篇六
1.學生背誦,感知詩意。(重點)。
2.學生品味,感悟詩情。(重、難點)。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讀,賞析,感悟。
3.多媒體輔助教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理解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
一、課前推詩,啟迪詩心。
(一)學生說詩。
(二)教師評詩。
平時,我們經常不知道作者的詩說是李白的,何止是張冠李戴啊!網上還傳說李白是預言家呢!(看ppt)其實,要說李白的預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說“隨風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貶到比湖南夜郎縣更西的貴州夜郎國。
二、知人論世,走近詩人。
(一)詩人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生西域碎葉城(吉爾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與“詩圣”杜甫并稱“李杜”。其詩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清新,音律和諧,意境奇妙。寫月名,捉月死。
學過詩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靜夜思》、《贈汪倫》、《夜宿山寺》、《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望天門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秋浦歌》(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二)背景解說。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為好友王昌齡(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詩家天子”,與李白并稱“七絕圣手”;學過《芙蓉樓送辛漸》、“唐人七絕壓卷之作”《出塞》)被貶夜郎而作。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與李白傲岸不羈較為相似,因“不護細行”而被謗貶龍標尉。李白此時正在揚州,聽此不幸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詩情。
(一)朗讀試背:聽讀、齊讀。(節奏、平仄、押韻)。
(二)感知意象:楊花、子規、明月。
(三)品悟感情:憂傷、同情、牽掛、安慰。
四、深入品味,鑒賞詩美。
(一)語言美:自然流暢,生動形象。
(二)韻律美:平仄諧調,押韻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摯淳樸,深切感人。
五、布置作業,拓展詩境。
1.默寫這首詩。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詩并標上平仄。
3.探究“龍標”、“五溪”、“夜郎”的變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專業16篇)篇七
在唐代,人們把較少格律限制的詩叫古體詩(格律:詩、詞等關于字數、句數、對偶、平仄、押韻等方面的格式和規則);把唐朝時出現的講究格律的詩稱為近體詩(古體詩和近體詩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說法,古體詩因產生年代早,相對于唐朝人已經是古代的詩體了;格律詩在唐朝時是剛剛成熟的,相對于唐朝人來說是“新近”產生的,所以唐朝人稱它為“近體詩”。我們現代人不過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說法,實際上“近體詩”離我們不但不近,反而已相當久遠了。)近體詩又分為兩類:律詩和絕句。
古體詩近體詩
形成年代唐代之前唐代
格律要求較少限制限制嚴格
形式分類古詩,古風律詩,絕句
舉例登幽州臺歌送杜少府(律);聞王昌齡(絕)
1.標題:
聞:聽說
左遷:遷,調動官職,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為尊,左遷就是降職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詩人王昌齡于天寶8年被貶偏遠之地,當時李白正在揚州,聽說此事,便寫下此詩,寄托對朋友的牽掛。
1.第一句寫了哪些事物?
――楊花,子規的啼鳴(不是子規)。
2.寫這兩個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點明時令:暮春時節
(2)渲染氣氛:黯淡、凄楚的氣氛
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規啼鳴:離愁別恨,與友人分離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這句景物描寫中含有作者怎樣的感情?
――對友人遭遇的同情,對友人離別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寫景的目的:一般詩文,寫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為了抒情,絕大多數景物描寫本身,就蘊含了作者的`情感。寫景是為抒情鋪墊(準備)。
5.第一句是寫景,第二句是敘事。“聞道”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聞道:聽說。表現了作者的驚惜之情:友人已經走了,而且已走了很遠,而且是受了貶謫而走。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專業16篇)篇八
教學目標:
1、積累“落盡、子規、愁心”等文言詞匯。
2、了解詩詞有關知識;詩歌五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4、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準確背誦詩歌;
5、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6、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誦讀并背誦。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法學法:
誦讀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欣賞品味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作者簡介。
李白,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還有“詩仙”之稱。著有《李太白全集》。
2、自主:題解,作者。
1題解。
(1)聞:聽到,聽說。
(2)左遷:古人尊右卑左,即貶謫。
(3)龍標:今黔陽。
2作者。
李白: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
王昌齡: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詩家天子,七絕圣手。因“不護細行”被貶龍標(黔陽)尉。
3、讀詩品詩。
指導朗讀詩歌。
4、感悟詩意。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風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品詩欣賞。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而于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五溪,雄溪、樠溪、酉溪、舷、辰溪之總稱,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
6、總結。
楊花:漂泊無定。
寫景:離愁別緒。
子規:不如歸去。
明月:陪伴友人、抒情、關懷、思念。
主題:表達了朋友的關切和同情。
探究。
1在詩中找出與懷化有關的內容。
答:龍標、五溪、夜郎。
2作者為何要寫楊花與子規?
答: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節,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傳說它是蜀國國王杜宇魂化而成,叫聲凄涼哀婉。因此,可以說,詩中開頭一句的寫景,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3作者為何“寄愁心與明月”?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答:遠在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給千里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憂了。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這里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
4本詩主題是什么?
答:借月抒懷,表達驚訝、悲憤、同情、關切、安慰之情。
第二課時。
課堂同步練習。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專業16篇)篇九
1、使用講學稿,學有所依,目標明確。講學稿是有效引導學生完成課業任務的有力保障。可以說它涵蓋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法等各項內容,學、講、練結合,手、腦、眼并用,使生擺脫了原有的只聽不看、只聽不練的單調的學習模式,克服了固有的學習惰性。講學稿以書面的形式把所學的內容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為教師直觀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提供了有力依據,也為學生構建知識框架起到了重要作用。
2、本節課內容的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1)本首詩是學生升入初中以來,接觸到的第一首唐詩,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采用了詩詞誦讀四步法:知作者——誦詩文,——品詩句——悟詩情。這不僅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方法,也對今后的詩詞學習起到了指導的作用。(2)就中考而言,詩詞誦讀必不可少,其考察范圍不拘一格,單靠抓重難點,已遠不能滿足中考要求。本首詩也不例外,考慮到學生的基礎較為薄弱,故講學稿內容涉及了作者、易混字詞、朗讀節奏、文學常識等最基本的知識,旨在提示、強化學生記憶,夯實基礎。對重難點問題的生成,也不是一蹴而就,力求把知識問題化、問題梯度化,使問題的解決水到渠成,做到了由淺入深,層層深入。(3)板書設計,一目了然,構建了知識框架。合理有效的板書為本節課的內容起到了總結概括的作用,便于學生對知識整合與識記,形成了知識框架,達到了概括能力提升的目的。
二、不足之處。
1、學生學習步調不一致,教師缺乏靈活多變的調控措施。在自主學習環節,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快速完成任務,而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學習相對滯后,速度較慢。為照顧到全體學生,教師不得不耐心等待,致使優等生相對時間閑置,出現了時間浪費的現象。我想今后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引導優等生:(1)反復識記,加深印象。(2)優幫差,提升自我能力。(3)回歸文本,為質疑問難做充分準備。總之,力爭使每位學生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讓他們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能力。
2、小組合作欠積極,教師缺乏相應的激勵措施。在小組合作討論環節中,組員顯示出較大的盲目化、形式化,“做個樣子給老師看”的心里很嚴重。如:當老師提到對“楊花”這一意象的理解時,很多學生不從問題本身入手,大膽質疑討論,而是急于翻閱參考資料,盲目求助于組員,更有甚者,泰然處之、坐享其成。對這一現狀,教師顯得無所適從。我想,今后應采用多種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做一些嘗試。(1)采取小組積分,引入競爭機制。(2)充分發揮組長的協調作用,把任務下達到每個組員,發揮整體優勢。(3)對學生的回答多鼓勵少批評。(4)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對較難的問題,適時地給予點撥指導。避免過度等待、不等待兩種極端現象的出現,提高課堂效率。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專業16篇)篇十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是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以抒發感憤,寄托慰藉,表達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之意。首句寫出了春光消逝時的蕭條景況,渲染了環境氣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對王昌齡“左遷”赴任路途險遠的描畫,顯出李白對詩友遠謫的關切與同情;三、四兩句寄情于景,對詩友進行由衷的勸勉和寬慰。全詩選擇了楊花、子規、明月、風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編織出一個朦朧的夢境,雖未追敘與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誼,但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把友情抒發得真摯感人。
【知識與能力】。
1.學生背誦,感知詩意。(重點)。
2.學生品味,感悟詩情。(重、難點)。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讀,賞析,感悟。
3.多媒體輔助教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理解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
一、課前推詩,啟迪詩心。
(一)學生說詩。
(二)教師評詩。
平時,我們經常不知道作者的詩說是李白的,何止是張冠李戴啊!網上還傳說李白是預言家呢!(看ppt)其實,要說李白的預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說“隨風直到夜郎西”,后,他被貶到比湖南夜郎縣更西的貴州夜郎國。
二、知人論世,走近詩人。
(一)詩人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生西域碎葉城(吉爾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與“詩圣”杜甫并稱“李杜”。其詩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清新,音律和諧,意境奇妙。寫月名,捉月死。
學過詩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靜夜思》、《贈汪倫》、《夜宿山寺》、《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望天門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秋浦歌》(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二)背景解說。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為好友王昌齡(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詩家天子”,與李白并稱“七絕圣手”;學過《芙蓉樓送辛漸》、“唐人七絕壓卷之作”《出塞》)被貶夜郎而作。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與李白傲岸不羈較為相似,因“不護細行”而被謗貶龍標尉。李白此時正在揚州,聽此不幸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詩情。
(一)朗讀試背:聽讀、齊讀。(節奏、平仄、押韻)。
(二)感知意象:楊花、子規、明月。
(三)品悟感情:憂傷、同情、牽掛、安慰。
四、深入品味,鑒賞詩美。
(一)語言美:自然流暢,生動形象。
(二)韻律美:平仄諧調,押韻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摯淳樸,深切感人。
五、布置作業,拓展詩境。
1.默寫這首詩。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詩并標上平仄。
3.探究“龍標”、“五溪”、“夜郎”的變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專業16篇)篇十一
古詩簡析: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首句于景中見情,次句便直敘其事。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意味,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教學目標: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能根據注釋,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4.通過品悟、誦讀,了解內容,體會古詩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讀題,介紹背景,解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王昌齡:唐代詩人,天寶年間被貶為龍標縣尉。左遷:貶謫,降職。龍標:唐代縣名,在今湖南黔陽縣,唐時這里還是非常荒遠的地方。
2.初讀課文,讀準讀通詩句。
(1)師范讀,學生評一評。
(2)學生練讀,互評。
(3)比一比,看誰讀得好。
3.精讀課文理解古詩。
分組合作學習古詩,學生可以運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問題與小組交流。解決不了的可動筆記一記,以便在班上交流解決。
4.品讀悟詩情。
針對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悟情。
(1)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楊花落盡了,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叫,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2)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回讀全詩,感受意境。
拓展延伸。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站在高高的黃鶴樓上,遠眺孤舟,寫的是遠景。而王維捕捉的是船夫蕩槳的細節,寫的是近景。同樣寫送行,李白之瀟灑與王維之細膩,可見一斑。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專業16篇)篇十二
1.楊花,子規(如果答“揚花紛紛”“子規悲鳴”類的答案只可得1分。
2.抒發了詩人對遠方的友人的關心,思念和同感情。(答到一點得1分,答到兩點或兩點以上可得2分)。
3.遠在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給千里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憂了。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這里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深地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
4.明月本是無知無情的,但詩人通過豐富的想象,賦予了明月以人的情感色彩,將月亮人格化了,形象巧妙地表達了對友人的關心與牽掛。
5.楊花和子規鳥。渲染了無限悲涼感傷的氣氛。
6.詩人聽說友人將左遷龍標時的惆悵和戀戀不舍之情。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專業16篇)篇十三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這首七絕,是李白寫給他的好友王昌齡的,題為《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新唐書.文藝傳》載王昌齡左遷龍標(今貴州省錦屏縣隆里鄉)尉(古人尚右,故稱貶官為左遷),是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說,他的得罪貶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問題,而只是由于生活小節不夠檢點。在《芙蓉樓送辛漸》中,王昌齡也對他的好友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沿用鮑照《白頭吟》中“清如玉壺冰”的比喻,來表明自己的純潔無辜。
李白在聽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寫了這一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卻相當沉重。
它一開頭便擇取兩種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楊花即柳絮。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相傳這種鳥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鳴聲異常凄切動人。龍標在這里指王昌齡,以官名作為稱呼是唐以來文人中的一種風氣。五溪為湘黔交界處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這一帶還被看作荒僻邊遠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齡要去的貶所。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實際卻包含著比較豐富的內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寫了時令,也寫了氣氛,既點明題目,又為下二句抒情張本。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二句緊承上文,集中抒寫了詩人此時此地的'情懷。“風”字亦作“君”。這里所謂“夜郎”并不是指漢代的夜郎國,而是指隋代的夜郎縣,其地當在今湖南辰溪一帶(見《輿地紀勝》卷七十一);而龍標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說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蘊藏著豐富的內容,值得細細玩味。詩人為什么滿懷愁思呢?不妨說,這里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
王昌齡貶官前為江寧丞,去龍標是由江寧溯江而上的;遠在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自然無法與老友當面話別,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給千里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憂了。
借明月以抒發了思念家鄉懷念朋友的感情,這種聯想和表現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詩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現過。鮑照詩:“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湯惠休《怨詩行》:“明月照高樓,含君千里光。”南朝樂府《子夜四時歌》中也有“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們和李白這兩句詩相比,李詩可以說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前代詩人還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聯想到異地的親友或進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這里不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讓明月作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邊遠荒涼的所在。
中國古詩的體裁至唐代而大備。作為一代宗匠的李白,無論對于哪種體裁,用起來無不得心應手、揮灑自如;不過其中尤以歌行和七絕的精湛成就為后人所津津樂道。在李白集中,題材是懷人贈別而體裁又是七絕的多達數十首,但絕無一首構思或表現方法雷同。“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用“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用“比”,“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寓情于景,“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哭晁衡卿》)情景交融。不管用哪種手法,都能真切而生動地傳達出作者對朋友的一片赤誠,使人回味無窮;而本篇則以想象的馳騁和構思的別致在同類詩篇中獨具一格。詩人匠心獨運和技巧之嫻熟,于此也可窺見一斑。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專業16篇)篇十四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注釋]。
聞:聽說。
王昌齡(698-757?):唐代詩人。《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好詩。在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燦的群星之一,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王昌齡貶龍標尉的時間不可確考,有人推測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左遷:古人尊右卑左,習慣上稱降職為左遷。即貶官。
龍標:今湖南黔陽,王昌齡這次是被貶為龍標尉。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
遙:遠遠地。
子規:即杜鵑鳥,又稱布谷鳥。
五溪:唐人所說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當時屬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貴州東部。
與:給。
隨君:一作隨風。
夜郎:漢代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曾在今貴州西部、北部和云南東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區建立過政權,稱為夜郎。唐代在今貴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設過夜郎縣。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縣境,與黔陽鄰近)。李白當時在東南,所以說“隨風直到夜郎西”。
[譯詩、詩意]。
楊花落盡啦,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
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
伴隨著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賞析一】。
《新唐書·文藝傳》載王昌齡左遷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尉(古人尚右,故稱貶官為左遷),是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說,他的得罪貶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問題,而只是由于生活小節不夠檢點。在《芙蓉樓送辛漸》中,王昌齡也對他的好友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沿用鮑照《白頭吟》中“清如玉壺冰”的比喻,來表明自己的純潔無辜。李白在聽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寫了這一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而于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五溪,雄溪、樠溪、酉溪、溪、辰溪之總稱,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這里的夜郎,并不是指位于今貴州省桐梓縣的古夜郎國,而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縣的夜郎縣。沅陵正在黔陽的南方而略偏西。有人由于將夜郎的位置弄錯了,所以定此詩為李白流夜郎時所作,那是不對的。
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意境,已見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缺,隔千里兮共明月。臨風嘆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曹植《雜詩》:“愿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都與之相近。而細加分析,則兩句之中,又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通過詩人豐富的想象,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夠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遼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遷謫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啊!
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所形成的巨大的特點之一和優點之一。當詩人們需要表現強烈或深厚的情感時,常常用這樣一種手段來獲得預期的效果。(沈祖棻)。
【賞析二】。
“我寄愁心與明月”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專業16篇)篇十五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于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意味,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專業16篇)篇十六
又是一個漫漫長夜,卻被那左遷的消息無情地擊碎。李白,你的心痛,我明白。落盡的楊花,啼叫的子規,傾訴著你對王昌齡深深的同情之心與關切之意。飄零之感,離別之意,在你的心中回蕩。明月,在空中照著你,也照著他;你向著他,也向著明月,訴說著你的愁心和思念。
月明幾凈,明月的傾聽,回蕩著凄涼,沉浸著憂傷。你的悲痛,無人能解,只有明月明白。然而,詩仙終究是那個豪邁的詩仙,盡管人隔兩地,難以相隨,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詩仙的愁思,就寄予了明月,讓它隨風而去,月照五溪,一路相隨。你只是對他說了一句:月亮代表我的心。
你的心,月懂,所以月是你的知音;而你,終究是要回歸本我,成為那率性而為的詩仙。不是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才是原來的你,本真的你!這才是狂傲的你,放蕩不羈的你!
而你對好友王昌齡的情義,一如明月,潔凈凄婉——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既有鐵骨,亦有柔情的男子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