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教案的編寫需要考慮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接下來,為大家呈現一些優秀的六年級教案范文,希望能給大家的教學帶來一些新的靈感。
六年級教案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模板19篇)篇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清課文脈絡。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理清課文脈絡。
課前準備(資料摘抄、教具):
教學掛圖。
教學基本框架(每個階段師生活動的設想):
一、揭示課題。
1、你了解我國哪些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寫一位外國音樂家故事的課文。
六年級教案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模板19篇)篇二
[教學背景]。
由于本地灰椋鳥很少,因此學生對灰椋鳥認識不夠。而且本課上得有點匆忙,學生沒有預習就開始上了,導致學生在課上有了一定的理解上的偏差。
[現象白描]。
音樂《一個真實的故事》導入,介紹徐秀娟(徐秀娟恰好是本班一個學生的阿姨,充分運用學生資源,讓她介紹徐秀娟的事跡,學生聽得很投入。)然后學生自學并交流自學感受:
師:同學們,在讀完本文后,你有什么疑問嗎?
……。
正當學生大談自己的不解之處時,突然一個學生說:
老師,我覺得文中有一處寫得是矛盾的。
師:哦?
生:課文前面說“灰椋鳥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遠遠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而后面卻說“看,這幾只剛剛落在枝頭上,那幾只又馬上撲棱棱地飛起。它們的羽毛全變成金紅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我覺得這兩句話是前后矛盾的:前面說灰椋鳥是灰灰的,而后面卻說灰椋鳥是金紅色的。
(這時讓我想起了去年教這一課時的情景:
學生也提出了相類似的問題,可是我當時因為自己心中沒數,竟當場楞在那,并且一時間還和學生有同感呢!還表揚了學生敢于質疑教材,挑戰教材,還說:教材有點時候是會出現錯誤的!課后還饒有趣味地和同事談起這件事,結果同事卻反對我的看法,她說:你自己再讀讀課文哦!這半句意味深長的話讓我低下了頭,又重新認真讀起了文章,結果……哎!真如同事所說,我的理解是錯誤的。這件事讓我深思了許久,它讓我了解了自己教學的薄弱,更讓我懂得了要想使學生得“魚”,必須自己先取得“漁”的方法,才能授之以漁而得魚也!
因此從那以后,我每教一篇文章,必先把文章讀三遍,盡量把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都考慮好,以備不時之需。特別是教這篇課文前,我更是細心又細心地讀了又讀,以免再出現同樣的貽誤學生的場面。)。
此時同學們紛紛舉手,因為我對此問題心中有數,而且知道這問題并不難解決,只是這為學生初讀課文,對課文不熟導致產生這樣的疑問的,因此我并沒有馬上讓其他學生幫她解決這一問題,而是對她說:你真善于思考!而且敢于把自己的見解發表出來!可是如果你在把課文多讀幾遍,相信你自己就能把這個問題解決的。楊老師相信你的實力哦!
第二天上課,這位學生自己站起來說:
老師,昨天哪個問題我已經解決了。
師:哦?你怎么解決的呀?
生:昨天回家我先讀了一遍課文,可是我還是不懂,我又讀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直到讀到第五遍,我才弄懂了。
師;真會學習!(師帶頭鼓掌,學生也鼓掌)說來聽聽。
生:課文前面說得灰椋鳥灰灰的,是它的羽毛顏色。而后面說它是金紅色的,是因為那時是:夕陽漸漸西沉,晚霞映紅了天空,也映紅了刺槐林和竹林,是晚霞把灰椋鳥映紅了,所以變成了金紅色的。
后續說到這兒我們都感覺很不錯了,可是我們的學生并不滿足,此時竟然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
我覺得作者說灰椋鳥金紅色的,還帶有自己的情感因素的。前面因為作者對灰椋鳥認識不深,認為它沒什么好看的,所以說它是灰灰的,沒什么好看。而后面作者看到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內心里已經非常喜愛灰椋鳥了,他感覺灰椋鳥很美麗,所以把自己的喜愛之請就溢于言表,就說“灰椋鳥的羽毛全變成金紅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
[教學反思]:
1、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善于從文中找出問題,并敢于表達心中的疑問,這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這位學生在讀課文時發現了文章的矛盾之處,沒有隱藏自己的想法,而是勇敢地提出來,或許這是每個同學心中相同的疑問,這樣不僅解決了學生的疑問,也因此更深地理解了課文內容,更為老師日后更好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2、教師的角色定位要準確。當學生有不解時,教師應做好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的作用。第一次我就沒有很好地體現這一點,因此讓學生跟著我錯誤地理解了課文,假如我不在去深究一下,可能就此影響學生的一生。而第二次正是有了萬全的準備,才讓學生深入理解了課文,更讓學生學到了怎樣去解決問題。
3、言為心聲,文章也是作者個性的載體。學生在學習每篇文章時,也理應做個性化的解讀。而教師則應加倍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鼓勵學生對作者的情感、態度、觀點作反問,而后潛心探索,獲得更深刻更多元的理解。在學生對教材自己的看法時,教師應該及時鼓勵,年假如像我第一次那樣,在不知道對錯的情況下就隨意對學生大肆表揚的話,或許就造就了學生的隨意。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級教案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模板19篇)篇三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2、認識4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的感知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重點難點:
通過具體語言材料的感知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
三、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穿越歷史的長河,去感受一位偉大音樂家的熾熱情懷,去聆聽最壯美的旋律。
2、讀課題,自由談談感受,提問。
(“我”不在祖國,但十分思念、熱愛祖國,不然怎么要將心臟帶回祖國呢?“我”是誰?怎么會離開祖國的?為什么要離開?在什么情況下說這話的?)。
(二)自讀課文。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三)讀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問題:
1、為什么埃斯內爾會以泥土作為禮物送給肖邦?
2、面對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為何會流下激動的淚水?
3、肖邦那么愛祖國,可他為何不留下來反抗?
……。
檢查詞語:指名讀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詞以及新詞。說說對詞語的理解。齊讀詞語。
絕:停止。辭:辭別,離開。催:叫人趕快行動。
霧靄:霧氣。彌留之際:病重快要死的時候。
(四)分段。
根據讀了課題后的提問,給課文分段,說說段意。
(1):寫波蘭被列強瓜分,肖邦被迫離開祖國。
(2):寫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親人。
(3-4):寫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五)精讀指導。
1、學生各自再讀課文,嘗試自己解決這些問題。(要求學生邊讀邊批注。)。
2、檢查:a、“我”是誰?你怎么知道的?
b、你從第一段中,還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樣地分割。
深淵: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蘭人民遭受了苦難很深。
(正當這個富有才華的音樂家為祖國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時,他卻--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該是多么--悲憤!)。
朗讀這一節。(體會肖邦當時的悲憤之情。)朗讀時要求語調低沉、激憤,語速稍緩,重讀“不得不”。
范讀、練讀、指名讀、齊讀。
(六)學習生字。
老師范寫生字。
學生鋼筆描紅。
(七)學習第二段。
1、自讀。想:這一段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
2、交流: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
3、學生再讀這三個場景,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為什么?
4、交流:
a.埃斯內爾和同學們在肖邦懷著凄涼而又悲憤的心情離開首都華沙時來為他送行,而且老師特地為他譜寫了送別曲--《你遠在他鄉》。(想像師生詠唱送別曲時,是怎樣的神情?)。
指名讀有關語句,體會深厚的師生情。
b.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說的話“……無論……都不要……啊?想像他當時的激動神情,指名、集體讀。
c.出示:埃斯內爾又捧過……請收下吧!
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
(結合老師前面說的話思考)(老師要肖邦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朗讀體會埃斯內爾的深情。
5、此時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動呢?指名讀有關語句。抓住:”鄭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對祖國的牽掛與難舍之情。
6、朗讀全段體會師生間真摯深厚的情感。
7、指導學生背誦。(告別親友離華沙師生詠唱送別曲時老師叮囑、送禮物肖邦接杯登車去)。
8、練背。檢查。
(八)學習第三段。
1、自讀:肖邦在國外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愛國行動的?
引導學生認識肖邦用深愛的音樂表達內心的抗爭。
朗讀有關句子,從肖邦的舉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熾熱的愛國情感,身在國外,心系祖國)。
2、默讀第4自然段,想這段寫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從哪兒看出來?
(全部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徹夜地、沒有了時間的概念)。
b.朗讀體會他的這種精神。
c.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引讀這一節第一、二句。所以,引讀最后一句。
d.看插圖小結:他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幫無論在鋼琴的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就是這樣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九)繼續精讀第四段。
a.理解:彌留之際。
b.他為何得這樣的重病?
c.他為什么要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
(積聚全部的力量,請求姐姐一定要記住他的遺言。)。
d.朗讀,體會這段話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想像肖邦此時在想什么?
3、引讀第6自然段。
a.理解:與世長辭:辭:告別。永遠離開人世。
b.比較句子:
肖邦就是這樣與世長辭了。
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
當時他39歲。
當時他才39歲。
c.討論后小結: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憤之情,亡國之恨。
4、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齊讀第6節。
(十)總結課文。
課文通過波蘭音樂家肖邦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的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課題用”把心臟帶回祖國"是他愛國情懷至極的表現。
六年級教案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模板19篇)篇四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憑借課文的具體語言材料,感受肖邦熾熱的愛國熱情。
3、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時間預設:自學合作15分鐘展示15分鐘課堂練習8分鐘。
復習鞏固:
1、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2、“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國籍)音樂家________彌留之際的請求。“彌留之際”是什么意思?說說你對肖邦的了解。
導學思考:
1、給下列句子換種說法,意思不變,比較兩個句子,結合課文說說你的感受。
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4、在國外什么消息讓肖邦悲憤欲絕,他是怎么做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5、肖邦彌留之際在想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6、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深情地讀一讀課文。
達標測試:
1、讀句子回答括號里的問題:
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
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什么是“彌留之際”?肖邦為什么請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
拓展延伸:
口答:肖邦又被稱為“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他的作品主要有《_____________》、《》;像他這樣的音樂家,我國有_________、_______等;像他一樣的愛國名人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表達愛國情懷的的詩篇有《__________》《》。由肖邦忘我的工作我會想到這些成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愛國成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幾句有關“愛國”方面的古詩或名言。
六年級教案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模板19篇)篇五
一、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齊讀課題。課文講述的是波蘭鋼琴詩人、杰出的音樂家肖邦的故事。肖邦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1)這句話是肖邦在什么時候說的?
(2)一句話讓你體會到了什么?板書:愛國。
2.他為什么會離開祖國波蘭呢?(指名說)正當這個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為祖國和人民施展他的音樂才能時,他不得不離開祖國。他的內心該是多么得悲憤呀!一起讀課文的第一小節。
二、精讀第二段。
過渡:就在肖邦離開祖國波蘭的那天,發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讀課文第二節,哪些地方讓你覺得感動的,用筆在書上畫一畫。
1.出示第二小節,指名讀。
2.這段文字敘述了什么?老師和同學們為肖邦送別時的感人場面。
有哪些感人的細節?(學生交流)。
板書:詠唱送別、老師叮囑、贈送禮物3.肖邦事先知道老師和同學們為他送行嗎?(理解突然)。
4.老師和同學們是特地來為肖邦送行的。知道肖邦要走,老師埃斯內爾特地為他譜寫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
(1)埃斯內爾特是一位怎樣的老師?(指名說)知道埃斯內爾嗎?(教師簡介)。
指名說。
(3)雖然課文中沒有寫,但是我們卻讀懂了歌曲中的內容和情感。此時此刻,肖邦的內心又怎能不受到震顫呢?再來看看老師對肖邦說的話出示: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啊!讀出老師的期待和叮囑。齊讀。
6.讓肖邦最感動的,還有出示: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1)特殊禮物是什么?
(2)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
(3)深情地讀。
7.聽了憂傷動情的送別曲,聽著老師的殷切囑托,又面對這樣一份特殊而厚重的禮物,肖邦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情感。文中沒有出現肖邦的只字片語,那么你能讀懂他此時的內心嗎?你從哪里感受到的?(激動的淚水、鄭重、回首)從肖邦的.一舉一動中,其實我們看到他已經理解、體會了老師的一片心意。此時的肖邦什么也沒說,但心中一定有千言萬語,肖邦心里在想什么?指名說。出示: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心想:
8.送別的場面讓人難以忘懷,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齊讀第二小節。
三、精讀第三段。
過渡:就這樣,帶著對祖國的熱愛,肖邦離開了祖國。這一去就是十八年。身在異鄉的他,又是以怎樣獨特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呢?默讀課文3-4小節。
板書:創作音樂。
1.出示第三小節。
(1)什么是悲憤欲絕?
(2)什么消息令他悲憤欲絕?
(3)他是怎么做的?
(4)著名的《革命練習曲》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創作、誕生的。(播放《革命練習曲》)從樂曲中,能讓人聽到什么?樂曲的旋律催人奮進,仿佛聽到荷蘭人民的吶喊與抗爭。每一個音符,每一句旋律都浸透著他滿腔的愛國情懷!肖邦想通過樂曲告訴人們什么?浪漫派大事舒曼稱肖邦的音樂象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這期間,肖邦創作了許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音樂作品,反映出他對故國家園的懷念,對民族獨立的渴望和憂國憂民的情懷。故鄉情,亡國恨,時常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來。肖邦的音樂不僅是在訴說波蘭的美和憂傷,而且訴說的是一種熾熱的愛國之情。
2.肖邦如何進行音樂創作的?
(1)指名讀第四小節。
(2)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3)讀出肖邦思念祖國、熱愛祖國的情懷。四、結束。過渡:時間在肖邦緊張的工作中消逝,肖邦的生命化成了音樂,但他的生命則在一天天衰退。看看課本上是怎么寫的?指名說肖邦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雖然沒有回到祖國,但是永遠也沒有忘記生他養他的祖國,一直到他臨終前,這是肖邦的遺囑。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現在再讀,你對這句話又有了怎樣的理解和體會?肖邦為什么請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指名說。
3.(播放音樂)1849年10月,39歲的肖邦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遵照肖邦的遺囑,他的朋友取出前從波蘭帶回的銀杯,把杯子里保存了18年的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他的心臟也運回了波蘭。肖邦雖然離開了人世,但是他的心永遠在祖國人民心中跳動,他的音樂也成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留給了世界人民。
板書設計:
愛
國老師叮囑。
創作音樂贈送禮物。
六年級教案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模板19篇)篇六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以熱愛祖國的感情貫穿全文的,主要寫了列強瓜分了波蘭,使肖邦“不得不”滿懷悲憤之情忍痛離開祖國,師生送別時,詠唱《即使你遠在他鄉》,贈送泥土這一“特殊禮物”。肖邦身處異國他鄉,日夜思念祖國,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即使在彌留之際也請求死后把他的心臟帶回去,他要長眠在祖國地下,愛國之情一覽無遺。
根據課文的主題,我覺得只有通過充分的朗讀才能感知這濃濃的愛國之情。比如埃斯內爾對肖邦說的話,肖邦的舉動,肖邦的忘我的工作,等等,都需要好好地品讀。我們采用了自由讀、指名讀、比賽讀、分角色朗讀和配樂朗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肖邦的憂傷和憤慨,感受到他強烈的愛國情懷。
課文中有兩處值得提醒學生的地方,一處是埃斯內爾送肖邦祖國波蘭的泥土的蘊意,第二處是肖邦讓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意義,學生們通過品讀,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含義。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肖邦的愛國之情,課堂內外我都進行了拓展延伸,比如介紹愛國志士,引導學生閱讀愛國情感的文章,學生們被文中深深的愛國情懷所感動,對愛國的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檔為doc格式。
六年級教案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模板19篇)篇七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穿越歷史的長河,去感受一位偉大音樂家的熾熱情懷,去聆聽最壯美的旋律。
2、讀課題,自由談談感受。
二、自讀課文: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三、讀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問題:
1、為什么埃斯內爾會以泥土作為禮物送給肖邦?
2、面對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為何會流下激動的淚水?
3、肖邦那么愛祖國,可他為何不留下來反抗?
……。
四、再讀課文,嘗試自己解決這些問題。
要求學生邊讀邊批注。
五、采用多種形式讀懂、讀好課文,體會文章所表達的強烈愛國情感。
1、第一自然段,相機理解“瓜分”。重點引導學生品讀最后一句,注意重點詞“滿懷悲痛”、“不得不”。
2、第二小節(重點指導)。
(1)指導閱讀埃斯內兒的兩句話,感受師生情深,愛國情濃。(采用評讀、議讀的方法)。
(2)最后一句,在朗讀時指導學生從肖邦的動作、神情“鄭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對祖國的牽掛與難舍之情。
3、第3、4小節,引導學生認識肖邦用深愛的音樂表達內心的抗爭。
4、第5、6小節,抓重點句“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與祖國的地下。”激發學生理解肖邦對祖國的赤忱之愛。
六、輕聲自由再讀全文,檢查對問題的理解,交流。
老師相機評論,.總結。
七、默讀,感悟。
八、交流感悟。
精彩片斷。
生:(疑惑地)老師,既然肖邦那樣愛國,為什么不留在國內呢?
師:(笑)胡陽陽,按你的想法,肖邦應該怎么做呢?
生:他應該拿起武器參加反抗沙俄統治的起義。
師:(掃視全班同學)哦,行嗎?大家想想。
生:不行。肖邦是波蘭著名的音樂家,會受到沙俄侵略者的殘酷迫害的。課文不是寫他“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嗎?(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
生:反正我覺得他應該拿起武器與敵人斗爭。
師:你想想:華沙爆發的反抗沙俄統治的起義會因為肖邦加入,就反敗為勝了嗎?·。
生:(語塞).。
師:同學們,反抗侵略者的斗爭就只有一種方式嗎?
生:(恍然大悟)哦,我明白了,肖邦最有力的武器是他的音樂作品。
生:是啊,像《革命進行曲》那催人奮起的旋律會使披蘭人民振奮起來。那充滿思鄉情、亡國恨的作品會讓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都來關注波蘭的命運,譴責侵略者的暴行。
生:(點頭)我想通了,這就是肖邦熱愛祖國的最好方式,難怪他在國外夜以繼日“工作、工作、再工作”的呢。
(大家點頭)(喻芳)。
這一片斷妙在教者抓住一學生質疑的契機,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在解疑的同時,深化了對文章思想內涵的理解,升華了他們的愛國情感。
參考資料。
肖邦(1810~1849),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因祖國受沙皇俄國侵占,肖邦被迫來到法國巴黎。這期間,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方面,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這時寫成的,反映了他對被侵占的故國家園的懷念,對民族獨立的渴望和憂國憂民的情懷。思鄉情,亡國恨,時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來。
肖邦的創作以鋼琴作品為主,還涉獵各種舞曲、幻想曲、敘事曲、前奏曲、奏鳴曲等。他的音樂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樹一幟的浪漫抒情風格,為歐洲的浪漫主義音樂增添了奪目的光彩,被稱為“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
六年級教案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模板19篇)篇八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你了解我國哪些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寫一位外國音樂家故事的課文。
六年級教案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模板19篇)篇九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寫的是波蘭遭到外國列強的瓜分,音樂家肖邦被迫流落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的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因此我對本課的教學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1、揭題質疑。
2、帶著問題初讀探疑。
讓學生通過讀,體會到了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的無奈,通過從課內課外獲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憤中離開祖國的不得已:正是在這樣一種動蕩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督促著肖邦出國去深造,并通過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
3、深讀課文,抓重點句。
肖邦的那份強烈的愛國情感,與他離開祖國前夕,他的老師和同學特地為他送行時的諄諄囑托,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課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段,描寫具體細致,情感渲染淋漓盡致。
4、討論解疑、悟情。
我抓住“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這幾個“送別”場面,引導學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從肖邦的神態、動作中體悟他滿懷愛國之心、報國無門、遠走他鄉的無奈和憂憤,當然還有一份對祖國的不舍。當《即使你遠在他鄉》的送別曲在課堂中響起時,我相信,學生此刻已經走進了肖邦的內心……這樣,順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異國他鄉用音樂作為武器、拼命工作、憂憤而死的生活經歷,就能理解肖邦對祖國至死不渝的熱愛和眷戀。
通過這四步,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肖邦不僅是一個杰出的音樂家,還是一個滿腔熱情的愛國者,從而使學生對肖邦的敬仰之情達到沸騰的頂點,同時也使學生在心中升騰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導學生背誦第2自然段。
六年級教案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模板19篇)篇十
生1:你總說我們的文章干巴巴的,現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寫人物的動作,“緊緊地握住”“捧過”“回首望了望”等這些寫得很傳神。
生2:作者還描寫的了埃斯內爾送別時說的話,抓住語言來描寫。生3:作者的語言描寫值得學習,只寫了老師的話,而沒有像我平時作文那樣一問一答,特別羅嗦,像流水帳,現在我知道了語言描寫不一定要一問一答。
生4:作者沒有一問一答,但描寫了肖邦的反應:“感動地點了點頭”“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等,讓我們覺得情意深長。
師:是啊,此時無聲勝有聲啊!
為了指導好背誦,也為了體會情感,我說,作者的文字總是包含著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寫了送別的幾個小場景,能讀出其中的情感嗎?說實話,這幾個小場景,在教學資料上有:告別親人離華沙,師生詠唱送別曲,老師叮囑送禮物,肖邦接杯登車去。
可是孩子們的概括更讓驚訝:歌別、話別、禮別、目送。
我問為什么會想到這樣概括的。一個孩子居然說,你以前教我們學送別詩的時候說的啊!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情在歌中。
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話別情深。
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呀!”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以物寄相思。
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滿目皆情。
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突然發現,學生的思維走得比我遠。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級教案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模板19篇)篇十一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講述了波蘭音樂家肖邦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故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他靈魂深處的吶喊,是他愛國情懷的充分表現。這是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教學時我抓住了這條情感主線,披文入情,因文悟道,力爭做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和情感陶冶相結合。首先是以讀為手段,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醞釀情感,以此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當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對肖邦的愛國情感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就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通過補充文中的空白處,從而讓學生深刻體驗肖邦以及他的老師、同學們那種強烈的愛國之情。如讀到“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讓學生想象:如果你是埃斯內爾,你會通過歌聲對肖邦說什么?小組練寫歌詞;讀到“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讓學生說說:這是肖邦會對老師、同學說些什么?孩子們在語言訓練中,走進人物的世界、走進人物的內心,去充分體驗他們的內心感受,再把這種感受送到文中,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有了這樣一個學習的過程,才會醞釀出豐富的情感,才會真正與作者產生共鳴。
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學生理解上的一個難點。首先引導學生弄清“彌留之際”是什么意思,肖邦彌留之際哪來的力量“緊緊握住姐姐路德維卡的手”這兩個問題。再讓學生反復朗讀肖邦的話,體會他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六年級教案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模板19篇)篇十二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送別場景情真意濃,感人肺腑。字里行間都流露出濃濃的師生情,深深的愛國意。“愛國情懷”是貫穿全文的一條情感主線,無論是師友送行時贈送泥土的`“特殊禮物”,還是身處異鄉時肖邦忘我的音樂創作,以及彌留時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長眠祖國的地下,都突出了這條情感主線——熾熱執著的愛國情!給人以深沉而強烈的藝術感染。
在精讀訓練時,我就牢牢地抓住了“愛國主義”這條情感線索展開教學。首先,我讓學生通讀全文,感受一下文章主要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為學生學習課文牽出了一條主線。然后讓學生根據這條主線去學習課文,找出能夠體現肖邦愛國主義情感的行動和畫面,學生有了這根導線學起來就有了方向,對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是比較好的,有很多細節都注意到了。比如說:“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馬車,疾馳而去。”應該說這個細節本不在我的預設之內,但是有一個學生就說:“肖邦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心里在說:我最親愛的祖國,我一定不會忘記你的,我一定會回來的。還有學生說:“泥土用銀杯來裝,可以看出他們是怎樣的熱愛祖國,珍愛祖國的一點一滴,泥土竟然用銀杯裝,而不是普通的玻璃杯或其他容器。”
所以說,學生對文本的體驗是不同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多角度去感悟文字,只要老師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目標,讓學生學有方向,就一定會學有所成。
六年級教案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模板19篇)篇十三
學習內容:精讀課文第2—6自然段。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課文第2—6節,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2、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通過指導學生朗讀品味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肖邦的愛國主義情感。
學法指導:讀、思、議圈點勾畫、做批注,組內交流,練習拓展。
學案內容:
一、資料搜索。
1、課前搜集古今中外的一些愛國人士及關于他們的感人事跡。
2、課前搜集積累與愛國有關的名人名言。
二、互動探究。
1、探究的問題:
(1)肖邦既然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還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2)埃斯內爾老師為什么要送肖邦一個盛満泥土的銀杯?
(3)肖邦為什么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2、探究的方法:讀、思、批注、組內交流。
(上課前每個同學自主預習,在書上相應位置批注,寫下自己的想法和疑問,語言要簡潔。)。
三、矯正反饋。
1、埃斯內爾給肖邦的特殊禮物是,用意是。
2、我學習了課文知道肖邦的鋼琴曲代表作,那的旋律表現了波蘭人民的。
3、“彌留之際”意思是,肖邦在(城市名)與世長辭,當時,他才歲,“才”表達了作者之情。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我從這句話中讀出了。
六年級教案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模板19篇)篇十四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2、通過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泥土為什么是特殊的禮物,肖邦為什么要把心臟帶回祖國,兩者之間有什么必要的聯系。
2、深刻體會肖邦對祖國的摯愛。
教學準備:小黑板摘抄兩段話:一是肖邦的遺言,二是老師的臨別囑咐。
教學時間:兩教時。
1、審題自學,初步明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弄清肖邦外出原因。(是戰斗還是逃避)——(英雄—懦夫)。
教學設計:
一、初讀課文,了解大義。
2、自由讀課文:讀通句子,將課文讀正確。
3、分節讀課文,在歸納節意的基礎上,練習分段、合并段意。
(1)不得不離開祖國??????(2)帶著泥土,離開祖國。
(3)思念祖國,忘我工作???(4)與世長辭,請求將心臟帶回祖國。
4、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波蘭被列強侵占(滄陷),音樂家肖邦流落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以奮工作,彌留之際請求姐姐把心臟帶回祖國的故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5、默讀質疑(疑是學習進程的推進器,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通過質疑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1)國難當頭,肖邦選擇離開,到底是英雄還是懦夫?
(2)埃斯內爾老師把“泥土”作為特殊的禮物,到底是什么用意?
二、圍繞小專題,展開學習討論。
1、國難當頭,肖邦選擇離開,這是為什么呢?
(1)列強瓜分???十分之九????陷入深淵。
(2)滿懷悲憤?不得不。
簡介肖邦。他是如何發揮才華,為祖國工作的經歷。
2、老師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的禮物贈送給肖邦呢?
(1)通讀第二自然段,劃分場景。
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泥土——接受禮物——登車疾馳。
(2)理解老師的話。
“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祖國呀!”
“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3)此情此景,肖邦的表現是什么呢?
——肖邦感動地點了點頭。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鄭重地……。
(4)從這些語句中,體會到什么呢?
師生之間的真摯情感。
老師對肖邦的厚望:雖然離開了祖國。但不能忘記祖國。
波蘭人民對祖國的摯愛。
“一腔熱血化作了音符”
“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吶喊與抗爭”
“時間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沒有了時間的概念”
愛國之情與愛國之曲《革命進行曲》。
(2)肖邦為什么要求把心臟帶回祖國?其用意是什么?
(3)出示老師的臨別囑咐(讀)。
體會肖邦臨終遺言,能體會到什么?此時你最想說的是什么?
(4)補充閱讀陸游的《示兒》——臨終遺言。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體會古今中外愛國志士的共同心愿:渴望和平、統一。
三、指導背誦,體會感情,積累語言。
1、熟讀第二自然段,準備背誦(交流記憶方法)。
(告別—送行—叮囑—送禮—受禮)。
2、按自己的記憶方法練習背誦。
(背誦能加深課文的理解,是語言和思維訓練的有效結合。這里不是機械地強記,而是充分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創造性地記憶背誦。)。
板書設計。
不得不離開。
肩負祖國人民的囑托。
(肖邦的心愿)???????????????臨終寄托心愿。
六年級教案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模板19篇)篇十五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2、認識4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的感知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通過具體語言材料的感知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
教具準備: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三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1、今天,我們一起穿越歷史的長河,去感受一位偉大音樂家的熾熱情懷,去聆聽最壯美的旋律。
2、讀課題,自由談談感受,提問。
(我不在祖國,但十分思念、熱愛祖國,不然怎么要將心臟帶回祖國呢?我是誰?怎么會離開祖國的?為什么要離開?在什么情況下說這話的?)。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可能提出的問題:
1、為什么埃斯內爾會以泥土作為禮物送給肖邦?
2、面對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為何會流下激動的淚水?
3、肖邦那么愛祖國,可他為何不留下來反抗?
檢查詞語:指名讀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詞以及新詞。說說對詞語的理解。齊讀詞語。
絕:停止。辭:辭別,離開。催:叫人趕快行動。
霧靄:霧氣。彌留之際:病重快要死的時候。
根據讀了課題后的提問,給課文分段,說說段意。
一(1):寫波蘭被列強瓜分,肖邦被迫離開祖國。
二(2):寫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親人。
三(3-4):寫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1、學生各自再讀課文,嘗試自己解決這些問題。(要求學生邊讀邊批注。)。
2、檢查:a、我是誰?你怎么知道的?
b、你從第一段中,還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樣地分割。
深淵: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蘭人民遭受了苦難很深。
(正當這個富有才華的音樂家為祖國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時,他卻--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該是多么--悲憤!)。
朗讀這一節。(體會肖邦當時的悲憤之情。)朗讀時要求語調低沉、激憤,語速稍緩,重讀不得不。
范讀、練讀、指名讀、齊讀。
老師范寫生字。
學生鋼筆描紅。
抄寫生字新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一段。
第二教時。
1、你從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波蘭。)。
2、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一段。
過渡:那不得不離開的場面是怎么樣的?一定令人難忘吧!
1、自讀。想:這一段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
2、交流: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
3、學生再讀這三個場景,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為什么?
4、交流:
a.埃斯內爾和同學們在肖邦懷著凄涼而又悲憤的心情離開首都華沙時來為他送行,而且老師特地為他譜寫了送別曲--《你遠在他鄉》。(想像師生詠唱送別曲時,是怎樣的神情?)。
指名讀有關語句,體會深厚的師生情。
b.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說的話無論都不要啊?想像他當時的激動神情,指名、集體讀。
c.出示:埃斯內爾又捧過請收下吧!
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
(結合老師前面說的話思考)(老師要肖邦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朗讀體會埃斯內爾的深情。
5、此時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動呢?指名讀有關語句。抓住:鄭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對祖國的牽掛與難舍之情。
6、朗讀全段體會師生間真摯深厚的情感。
7、指導學生背誦。(告別親友離華沙師生詠唱送別曲時老師叮囑、送禮物肖邦接杯登車去)。
8、練背。檢查。
1.自讀:肖邦在國外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愛國行動的?
引導學生認識肖邦用深愛的音樂表達內心的抗爭。
朗讀有關句子,從肖邦的舉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熾熱的愛國情感,身在國外,心系祖國)。
2.默讀第4自然段,想這段寫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從哪兒看出來?
(全部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徹夜地、沒有了時間的概念)。
b.朗讀體會他的這種精神。
c.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引讀這一節第一、二句。所以,引讀最后一句。
d.看插圖小結:他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幫無論在鋼琴的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就是這樣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至三段。
背誦第二段。
第三教時。
1.課文前三段分別講了什么?
2.讀一讀你喜歡的自然段。說說為什么?
3.檢查,背誦情況。
先一凳相互檢查,再指名背,集體背。
a.理解:彌留之際。
b.他為何得這樣的重病?
c.他為什么要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
(積聚全部的力量,請求姐姐一定要記住他的遺言。)。
d.朗讀,體會這段話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想像肖邦此時在想什么?
3.引讀第6自然段。
a.理解:與世長辭:辭:告別。永遠離開人世。
b.比較句子:
肖邦就是這樣與世長辭了。
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
當時他39歲。
當時他才39歲。
c.討論后小結: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憤之情,亡國之恨。
4、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齊讀第6節。
課文通過波蘭音樂家肖邦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的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六年級教案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模板19篇)篇十六
1、播放肖邦的《革命進行曲》,請學生談談聽后的感受。
2、師提問:同學們知道這首曲子是誰作的?課件出示肖邦的畫像,簡介肖邦。
3、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與肖邦有關,板書課題。指導書寫“肖邦”兩個字。
4、從這個課題你看出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嗎?
[設計說明]在催人奮起的《革命進行曲》中開始新課,并讓學生針對課題提問,能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跨越時空,仿佛身處戰爭年代,營造了一個學習的氛圍,并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1、輕聲或默讀課文,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邊讀邊思考剛才所提的問題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3)讀完文章后,你知道文章主要講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說什么?
2、討論、交流:
(1)討論揭題時的問題答案在文中哪一部分,并指導分段。
(2)說說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說什么。
[設計說明]初讀課文時,便讓學生邊讀邊思考,讓學生在發現中品嘗到探究的樂趣,為下文的'愿學、樂學打下基礎。
1、分小組學習討論:從文章的哪些內容可以體會到肖邦十分愛國。
2、交流、學習。
(一)指導學習第一段。
(1)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學生自由暢談自己的感受。(“不得不”說明肖邦是舍不得離開自己的祖國,而且,離開時他滿懷悲憤,說明他心憂國家。)。
(2)指名讀第一段,思考:你還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為什么離開祖國。
2指讀有關語句。
在世界地圖上找出歐洲、波蘭及俄國。
理解:瓜分、深淵。
(3)指導朗讀。
(二)指導學習第三段。
學生交流找到的最能體現肖邦熱愛祖國的句子。
(1)肖邦得知這一消息,悲憤欲絕。他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化成了音符,寫下了著名的《革命進行曲》。
1是什么消息使肖邦悲憤欲絕?
2聯系電影電視想象波蘭人民起義失敗,一個個倒在敵人的槍口下的情景。再次聽《革命進行曲》,說說波蘭人民聽到那催人奮起的旋律后會如何吶喊與抗爭。
(2)指名讀第4自然段,說說從肖邦的舉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交流、理解“徹夜”。
2出示:工作工作再工作讓學生點標點。(讓學生比較頓號與逗號的區別)。
3引讀。
[設計說明]學生所處年代是和平安定的,與戰爭年代相距甚遠,因此教師逐步引導學生感悟文章內容,在音樂的感染下,更易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體會肖邦的音樂在波蘭人民抗戰中的作用。
四、看插圖,小結:肖邦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還是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第二課時。
1、說說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2、交流。(肖邦既然那么愛國,為什么還要離開祖國,為什么不留在祖國和波蘭人民一起抵抗侵略者?)。
(一)討論學生的疑問。
1、學生分組討論肖邦為什么離開祖國?(師提示指導:反抗侵略者的斗爭只有一種方式嗎?)。
2、出示:德國音樂評論家舒曼對肖邦的評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叢里的一尊大炮。”
[設計說明]發現和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倡導學生提出并解決問題,更能點燃學生求知的激情,而且能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讓他們更積極地探究下文。
(二)指導學習第二段。
1、過渡:肖邦如此愛國,他不得不離開祖國,他告別親人、朋友,離別的情景一定令人難忘。
2、默讀第二段弄清文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哪兒最能觸動你的心弦?
3、交流指導朗讀。
(1)從“突然”一詞可以看出師友前來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而且送別曲是老師特地為他譜寫,體會到他們之間深厚的師生情誼。
(2)老師緊緊握住肖邦的手,說明老師何等激動。
(3)老師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
3、課件播放師友送別肖邦的情景并配上《即使你遠在他鄉》的送別曲,讓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中分組討論想象埃斯內爾與肖邦的動作、神情、心情。可以寫在書旁邊,然后,把這段改寫成劇本的形式進行表演。(如學生喜歡也可以感情朗讀。)。
[設計說明]讓學生改寫并表演,是以課文為載體,在創設的情境中滲透創新作文訓練。讓學生表演更能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肖邦難以離開祖國,也體現了學科整合的思想。
小結過渡:就這樣,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離開了他深愛著的家園,上路了。他像一匹戰馬開始乘風飛馳,他把熾烈燃燒著的感情凝結在音符里,他的一個個音符激勵著波蘭人民,同時,也化做一把把李見刺向敵人的心臟。他生命不息,戰斗不止。即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那顆熾熱的愛國心依然滾燙。
(三)指導學習第四段。
1、指名讀。
2、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1)什么叫“彌留之際”?
(2)肖邦為何病得這樣重?
(3)肖邦彌留之際哪來的力量“緊緊握著”姐姐的手?
(4)肖邦此時會想些什么?
(5)指導讀肖邦的話。
3、引讀最后一個自然段:年輕的、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
(1)理解“與世長辭”。
(2)讀一讀,比一比,說說有什么不同。
1肖邦就這樣與世長辭了。肖邦就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鄉與世長辭了。
2當時他39歲。當時他才39歲。
(3)指導讀好第四段。
1、總結:課文講述了波蘭音樂家肖邦身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把心臟帶回祖國”,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他靈魂深處的吶喊,是他愛國情懷至極的表現。
2、延伸交流,古今中外,無論是浴血奮戰的勇士或是文人墨客、藝術家,無一不是深深地熱愛著自己的祖國,小組交流課前收集的故事與詩歌。
3、再次播放《革命進行曲》,同時出示波蘭是人維特維斯基的詩《戰士》。齊聲朗讀,結束新課。
[設計說明]愛國總讓學生認為太高尚、太偉大,通過故事中人物的榜樣作用,讓學生明白愛國并不都表現為輝煌而壯烈的行動,一些小事有時更能體現這種偉大的精神。
六年級教案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模板19篇)篇十七
上完蘇教版第十一冊第三課《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下課的鈴聲響了,師生再見后,我夾著書本剛走出教室,就聽到孩子們喊道:“黃老師,下堂課咱們還上語文課!”聽到喊聲,我停住了腳步,轉過頭笑了笑說:“那怎么行呢,下節課是音樂課!”“你不能和音樂老師商量一下嗎,請她讓你節課!”孩子們一致要求道。
看著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激動,讓我深深地感到這節語文課上成功啦!孩子們一項喜歡的音樂課都不愿意上了,情愿上語文課,這是多么難得呀!這充分證明了孩子走進了課文,他們與作者的心相互碰撞,產生了共鳴。真正“觸摸”到了語文。筆者的做法與感想總結出來與同行們共勉。
1、作詞引情。
“肖邦的老師埃斯內爾和同學唱著《即使你遠在他鄉》為肖邦送行。”文中沒有出現歌詞內容,我便引導學生圍繞文章的中心聯系上下文的內容作詞,并用上自己喜歡的且適合此情此景的旋律唱一唱。孩子們一聽興趣盎然,寫好詞后,便深情地唱了起來,真切地表達了師生、同學間依依離別的情懷及濃濃的愛國情。課堂在孩子們的歌聲中升騰到了高潮。
感想一:學生從文本對話中汲取了寫作的營養,應不失時機地通過課堂練筆,積極遷移,發展文本語言。更為重要的是,應打破以課堂為中心、學科為本位的樊籬,實現學科間、課堂內外、校內外、文本學習和實踐活動、學和用的大整合。一場演講,一次課外調查,一次參觀……無不是在豐滿著文本。
2、歌曲煽情。
當講到“肖邦得知起義失敗的消息,悲憤欲絕,譜寫了著名的《革命進行曲》”時,我滿含激情地說:“我們偉大的祖國也曾遭受過帝國主義列強鐵蹄的踐踏,一些音樂家雖不能拿起刀槍親臨戰場殺敵,但他們寫下了催人奮起的革命歌曲,喚起了人民的吶喊與抗爭,你們此時此刻仿佛聽到了什么?”學生們便情不自禁、不約而同地高唱起“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孩子們激情四射。
感想二:將語文教學置于學生真實的生活認知、生活意志、生活情感等背景中,順水推舟地把作為學習形式的聽、說、讀、寫自然而然地融合在生活中,使閱讀文本的活動與他們生活焦點、精神焦點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樣,就拉近了學生和文本間的距離。
學生在情景中,在生活中,在實踐中,通過主動的親身體驗獲得的知識,才是最寶貴的、最難忘的個人財富。這就是“觸摸知識”吧。伽利略說:“你之法教別人的任何東西,你只能幫助別人發現一些東西。”說的不也是這個道理?我們的語文要走進有效教學,也必須讓學生“觸摸”中去獲得。
(第一范文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帶回祖國)本文轉載。
六年級教案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模板19篇)篇十八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2、通過朗讀感悟,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抓住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在訓練語言文字的同時,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感。
2、交流。
1、師:是啊,當波蘭十分之九的領土落到沙皇俄國手里時,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忍痛離國(相機板書:忍痛離國)就在肖邦離國祖國波蘭的途中,發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請同學們輕讀第二自然段。
2、指名說。(相機板書:師生送別)。
3、在這深情離別的時刻,文中哪個畫面最令你感動?再去讀讀第二自然段,找出相關的句子來。
4、交流:
(1)“在城郊,馬車突然被一大群人攔住,原來是肖邦的老師埃斯內爾和同學們來為他送行。他們站在路邊,詠唱這埃四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
出示:“即使你遠在他鄉,。”
師:我想,同學們的千言萬語,都化作了那首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的歌詞。出示歌詞:
“不論你在哪里逗留/不論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遠不會把祖國遺忘/愿你懷著一顆溫暖志誠的心/永遠不停對祖國的愛/”
師:讀歌詞,說說你從中讀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濃濃的愛國之情)。
師:讓我們將這依依惜別的情感,濃濃的愛國情讀出來。(指名讀、齊讀)。
(2)“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啊!”
師:你能讀好這段話嗎?從中你又讀出了什么?(深厚的師生情、滿腔的愛國情)。
指導朗讀。
(3)“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
師:如果沒看課文,你覺得埃斯內爾送給肖邦的特殊禮物會是什么?為什么?
師: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波蘭的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從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告訴弟子,時刻不要忘記自己的波蘭人,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用心良苦)。
5、面對老師和同學的深情送別,肖邦又是怎么表現的呢?引讀:當老師和同學詠唱《即使你遠在他鄉》為他送別時,肖幫_____________________;當埃斯內爾把盛滿波蘭泥土的銀杯作為特殊禮物送給他時,肖幫_____________________;當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銀杯時,肖幫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肖邦始終沒有說話,他真的沒有話說嗎?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萬語想對老師和同學訴說!他會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拿出紙和筆,將肖邦心中所想說的話寫下來。
6、交流。
師:肖邦帶著對祖國的千般依戀,對老師和同學的萬般不舍,登上馬車,離開了波蘭首都華沙。可是,就他離開祖國的那幾天,發生了一件令他悲憤欲絕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
1、自讀思考。
2、交流。追問:什么叫悲憤欲絕?肖邦“悲”的是什么?“憤”的又是什么?(悲的是起義失敗,波蘭人民又將陷入被欺凌、被壓迫的深淵;憤的是沙皇俄國的侵略暴行)從中你讀出了什么?(肖邦對祖國的無限忠誠與熱愛)。
3、欣賞《革命練習曲》片斷。
4、默讀第四自然段,說說讀懂了什么?(肖邦廢寢忘食地工作,沒了時間的概念)。
5、師:就是在這樣一種忘我的工作狀態下,肖邦還在時刻思念著祖國。(相機板書:日夜思念)。
1、齊讀第五自然段。說說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
2、師:作者在這時用了“終于”一詞,你是怎么理解的,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4、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地握住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1)、你覺得這句話應該怎么讀?為什么?
(2)、個別讀,齊讀。
5、引讀第六自然段。肖邦就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當時他——才39歲。(相機板書:與世長辭)。
(1)、從這個“才”字中,你讀出了什么?(惋惜、傷感)。
(2)、個別讀,齊讀。
1、今天,我們一起走近了波蘭大音樂家肖邦。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覺得肖邦是個怎樣的人?(愛國、富有才華、酷愛音樂)。
2、針對板書總結。是啊,肖邦的愛國就體現在他忍痛離國時的滿懷悲憤,體現在師生送別時對祖國的無限依戀,體現在徹夜工作時對祖國日夜的思念,更體現在與世長辭前的深情囑托。同學們,讓我們滿懷著對肖邦的敬意,再次齊讀課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1、搜集有關肖邦的小故事,準備交流。
2、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六年級教案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模板19篇)篇十九
學完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一個長眠在異國他鄉,靈魂卻渴望回歸祖國的一顆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動了。我相信學生們同我一樣,也一定或多或少會有感動。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因此我對本課的教學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1、揭題質疑
2、帶著問題初讀探疑
讓學生通過讀,體會到了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的無奈,通過從課內課外獲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憤中離開祖國的不得已:正是在這樣一種動蕩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督促著肖邦出國去深造,并通過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
3、深讀課文,抓重點句
肖邦的那份強烈的愛國情感,與他離開祖國前夕,他的老師和同學特地為他送行時的諄諄囑托,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課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段,描寫具體細致,情感渲染淋漓盡致。
4、討論解疑、悟情
我抓住“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這幾個“送別”場面,引導學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從肖邦的神態、動作中體悟他滿懷愛國之心、報國無門、遠走他鄉的無奈和憂憤,當然還有一份對祖國的不舍。當《即使你遠在他鄉》的送別曲在課堂中響起時,我相信,學生此刻已經走進了肖邦的內心……這樣,順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異國他鄉用音樂作為武器、拼命工作、憂憤而死的生活經歷,就能理解肖邦對祖國至死不渝的熱愛和眷戀。
通過這四步,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肖邦不僅是一個杰出的音樂家,還是一個滿腔熱情的愛國者,從而使學生對肖邦的敬仰之情達到沸騰的頂點,同時也使學生在心中升騰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導學生背誦第2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