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作文語言要簡練、準確,要避免使用過于復雜或模糊的詞語,要注重表達的準確性和精確度。在這里,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作文的特點和技巧,希望能夠對大家的寫作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端午節端午節(熱門19篇)篇一
活動目的:1.通過班會課,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向屈原學習,熱愛祖國,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活動準備:學生搜集端午節的一些資料,用于在班會課上交流。活動過程:1.學生交流對端午節的認識。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于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陜西省]。
端午節端午節(熱門19篇)篇二
今年端午節放了三天假,而在端午節那天,我去參加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考試--------全國英語等級,我報考的是英語二級。
端午節一大早,我就趕往我學英語的地方。一看,人還挺多的。我擠入人群中,在老師那里領了準考證。雖然之前進行過考前培訓,但親臨現場時,還是不免有一些緊張。我和媽媽去看了一下考前通知。等了一會,終于到了拆封試卷的時候了。sunny老師親自拆封從北京運來的試卷。這時,我不免有些緊張和好奇,我想去看一下試卷。試卷拆封了,我們拿著準考證依次進入考場,我的考號是02號,自然坐在了第二個位置。老師宣讀考試規則,就發試卷了。看試卷的那一刻,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一看試卷,哎!還比較簡單嘛。可誰知聽力考試的題目雖然題型簡單,可都是形音相近的。錄音開始時第一個單詞我就沒有聽清是mouse還是mouth。想想看,應該是mouth,我就選它吧。后面的題目比較簡單,我都會做。可誰知句子改錯的那一題,我將改過后的句子都寫在后面的.橫線上,等我做完了,監考老師卻說那題只用寫錯誤的部分!什么?題目中又沒說,后面還留那么大的空!我都寫了,怎么改?劃了?不行,不整潔。可不劃掉又怎么辦呢?算了,劃了吧,我只好下定決心劃掉了多余的英文單詞。
聽力和筆試考完后,還要考口語。我想起培訓時老師對我說口語的文章或圖畫大多數都是書本上的,于是休息的十分鐘我就把書上已經學過的文章都看了一遍。開考了,我的考號是002,所以第二個就是我,馬上就該輪到我了,我心里七上八下的,生怕考砸了。一會兒,一號就出來了!好,該我了。口語考試是隨機抽試卷考試,抽到哪張考官就問哪張的問題。我想了想去抽,抽中了a卷。我進了考場,考官開始問問題。哈哈!怎么都是“早上好”之類的?我正慶幸呢,后面的題就開始難了。最后讓我描述圖畫里的內容。我看了看,怎么也看不懂一只鳥在樹下,頭上頂一個石頭,旁邊還有一個石頭。這是書上的嗎?不是啊,算了,我亂說幾句,應付過去了。
考試結束后,我心里真是亂成一團,不知如何是好,尤其是口語。晚上媽媽散步時遇到了sunny老師,才知道那道題是還沒有學過的課文中的,不過我已經通過了。聽了這番話,我心里的石頭總算落地了。
這次考試真令我終身難忘!不管考得怎么樣,我都無所謂,畢竟是一次人生經歷,下次再遇到這種考試,我想我不會再害怕了!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關于端午節端午節的考試》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端午節端午節(熱門19篇)篇三
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我國人民的一個傳統習俗。這一天,奶奶在做粽子,我聞了那些香噴噴的粽子,迫不及待地要親自動手。我拿出了兩片粽葉,折了一個角筒,在折好的角筒里放下一捧糯米,塞上一大塊鮮肉、蛋黃。我想,做一個粽子不怎么難。結果當我準備用粽葉把糯米蓋好時,糯米卻像一個個調皮的孩子,已經蹦了出來,不聽我的指使。嚇得我手忙腳亂。奶奶看見了,急忙幫我去掉一些糯米,粽子才能包起來。接著,要給粽子扎粽繩。我認為要把粽子包扎嚴實才好吃。所以我便把粽子五花大綁起來。粽子終于做好了。那種喜悅的心情是無法形容的。
我們邊吃粽子邊看電視里的龍舟賽。龍舟樣式多種。分紅龍、黃龍、青龍、白龍數種。龍身龍腹按鱗甲模樣涂彩,色澤艷麗鮮明,圖案漂亮眩眼。不同龍舟掛著長長的不同色澤的龍須,標志突出。每只船上鼓鑼喧天,喊聲陣陣,你追我趕,力爭上游。河岸兩側人頭攢動,萬眾歡騰。前來吶喊助威的觀眾,群情激昂,歡聲震天。扣人心弦的龍舟競渡,把端午節的節日氣氛推向了高潮。
端午節不僅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還能看到激烈的龍舟賽。真是美好的一天啊!
端午節端午節(熱門19篇)篇四
我昨夜錯了!!錯大發了!!!
以為昨夜加個班,忍個覺,敷衍一次打卡,今兒就能騰出時間來看6貼起來!禮品擺出來!活動搞起來!!
一個小妹的孩子發燒,突然休假一天。
于是,各種忙!!往死里忙!!!
早上很早和oppo爭執了一下,小小的痛快。
這女子強勢許久了,工作能力是有的,很犀利的一個人。動不動用錢來威脅我,居然用錢來威脅我!一會要下我的促銷!一會要終止合作!!實在恨了被她壓得死死的感覺,說也說不過她。
氣過后,又彼此電話寬慰。
我們真是賤賤的。
今天看到劉韜前妻發的朋友圈,一張驚艷的美顏,卻是楚楚可憐的表情,頭上頂了幾句憤世妒俗的句子。
我忍了忍,沒忍住,給她留言;“那就不去想,努力過好自己!你自己過好了,其它都是扯蛋!”
我想她一定會覺得莫名其妙,因為我們從不往來。
我想,我在她眼里,一定是個愛錢如命的土婆。
而在我眼里,她曾是一個一文不值的花瓶!
除了長得漂亮,簡直一無是處!!
朋友圈都知道,她老公是“絕頂”好男人!!每天守店賣手機修手機辦理電信業務還要管孩子。
她呢,每天花錢如流水,去打麻將賭博桑拿按摩做頭發美容院和男人開房……。
朋友圈有句人人皆知的玩笑話:“謝念上輩子一定是拯救了銀河系,這輩子才嫁給了劉韜,而劉韜上輩子一定是挖了別人墻角,這輩子才取了這么個婆娘!”
劉韜說;我只有一個愿望,每天有頓熱乎飯吃就可以了。
頓了頓,用一副無奈悲痛的語氣說;可是就連這個要求,她都做不到。
我以前是深深同情劉韜。嫌棄謝念,甚至覺得她真是我們女人的敗類。
直到現在發現劉韜和潘瑩的故事。
謝念,我真想對你說;
不過以前怎樣,發生了什么,希望你能及時的懸崖勒馬,努力、認真的去生活!
不要破罐子破摔,不要發朋友圈裝可憐博同情,生活是你自己的,你現在無論怎么裝著受害者,別人只會在心里送你一句“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你只有認知自己,反思自己曾經的痛處,改過自新,披荊斬刺,才能翻盤!!
你那么美麗妖嬈,這是多少女人嫉妒的資本!希望你把生活拾起來,把它打理得服服帖帖,整理得干凈清爽,一如你收拾自己美麗的容顏!
你并不笨啊!你把重心都放到了哪里?聽說你還是不守店去麻將,且從不打小牌。
我有些著急,多想讓你靠近晚情,看她的書,聽她的話,進她的群。
想想而已,我不敢的。你定會反感我多管閑事。
且,你過得好不好,真的于我沒有關系,我甚至嫉妒過你的美麗。
可又不想多年以后,看到你仍是孑然一身。
還在靠著顏值,賣弄可憐。
端午節端午節(熱門19篇)篇五
今天是,我非常的期待,因為今天可以吃到粽子,于是,我就拉著爸爸去街上買了粽子。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的打開包裝就開始吃,我剝開竹葉,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其中包裹著糯米和紅棗,這棗可是主角啊,如果沒有棗,那可是只有大米飯的味道了。可是一添上棗,味道可就大變樣了。咬一口,甜甜的,香香的,真是讓我大飽口福啊!
爸爸說:“你只知道吃粽子,但是你了解吃粽子的來歷嗎?”我搖了搖頭。爸爸接著說:“粽子也叫‘角黍’。傳說,屈原跳江自殺,人們紛紛搜救,想把屈原的尸體打撈上來,當時,人們包起飯團,投進江中,以免魚蝦、蛟龍損壞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把包粽子的事情延續下來了。”我點了點頭,知道了粽子的來歷。
知道了吃粽子的來歷,我覺得真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節日,屈原偉大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端午節端午節(熱門19篇)篇六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
有些小朋友會問: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賽龍舟呢?這個問題我來告訴你吧,相傳龍舟競賽都是為了撈救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則是為了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還有一些小朋友想問:“端午中的“午”與數字“五”音多么的像呀,一定有一些關于“五”的風俗,可就不知道有哪些?的確有很多,如每家在端午節那天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還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并且這一天有許多孩子額頭上都有用雄黃酒寫的“王”字。有些孩子沒有寫,我想應該是爸媽認為只要有做人的品德就行了,不需要是第一,稱“大王”吧!在這天中,有的孩子還佩戴著五顏六色的香囊呢!
昨天我一起床奶奶就給我燒了兩只粽子,還在我的褲子上掛了香囊,我一邊吃著粽子一邊聽奶奶講端午節的由來。吃好早飯奶奶帶我去菜市場買了艾草,奶奶說:“掛在門上可以辟邪。”買好菜我們剛剛回到家,姑姑和姐姐來我們家過端午節,我們一家人準備開開心心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不過昨天真的很開心······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都能有口福嘗到奶奶親手包的粽子,因為奶奶包的粽子有許多特別的講究,所以我最愛吃奶奶包的粽子。要說奶奶包的粽子為什么那么好吃,那是有秘訣的。
因為奶奶退休前,是在國營的糧店里工作的,所以她對糯米的挑選有獨到的心得,所以基本上經過奶奶法眼挑選的都是顆粒圓潤的優質糯米,然后再配上最新鮮的粽葉和品種繁多的餡料,那自然是與眾不同啊。包粽子前,奶奶先要把粽子葉放在鍋里煮一會兒,據說煮后就能發出更濃郁的香味。然后再把葉子兩頭剪掉,把不好的挑出來……經過一道道的工序,最后,粽子可以放在大鍋里煮了,而這煮粽也是外婆的獨門一絕,因為越大的鍋子煮出的粽子越香,鍋內的粽子在蒸煮時香味會互相滲透哦。奶奶包粽子用到的配料可多了,除了有傳統的豬肉,蛋黃、紅豆、紅棗,還有香菇、鮮嫩筍絲、蝦肉、金針黃花菜、新鮮魚肉等獨門配料……粽子比在外面賣的那種小一些,但卻好吃多了。
一口咬下去,香味四溢,又香又糯。現在,人們幾乎什么時候都能吃到粽子,在超市、街邊飲食店都可覓到它的蹤影,可那些粽子似乎都缺少一股特有的香氣,不是糯米不夠糯,就是餡料單一和太少,所以吃來吃去,還是外婆包的粽子味道最鮮美,因為她飽含了外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我們親情與關愛……這個端午呀!我一定會過得很開心!
端午節端午節(熱門19篇)篇七
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從古到今有許多關于的典故,如屈原,伍子胥等。
每到,我家門上都會掛上一把菖蒲和艾草,那是媽媽買的,門口就飄著一股特殊的香味了。我搞不懂這是為什么,就去問媽媽:“媽媽,為什么要掛菖蒲和艾草呢?”媽媽摸摸我的頭說:“有許多的傳說,其中就有說這一天是個惡日,有各種蚊蟲妖邪出現。艾草是用來除蟲的,它的香味能驅趕蚊蟲,菖蒲是用來避邪的,意寓著健康平安。而且干的艾草葉用來給你們洗澡可以保護皮膚哦。”聽了媽媽的介紹,我才知道原來它們都是好東西呀。
的這一天,我家的菜會特別豐富,媽媽總會按照外婆家的風俗,給我找與“黃”字有關的菜:紅燒黃魚,涼拌黃瓜,蒸咸蛋黃……而爸爸也會親自下廚燒一盤大肉,里面有整個雞蛋和大蒜。不管我們愛不愛吃,爸爸都要求我和弟弟每一樣都吃一點。要是老家過節,奶奶還會給我們的脖子上和手上綁上由幾種顏色組成的彩線。
現有許多國家都過起了,韓國已向世界教科文組織申請了。希望我們的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
端午節端午節(熱門19篇)篇八
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端午節里的一些民間風俗活動;
2、知道端午節時中國人的節日。
準備:
1、幼兒用書《民間風俗活動》、賽龍舟的一段錄像;
2、幾個打打小小的香包;
3、一個大粽子,幼兒每人一份小粽子。
過程:
1、出示粽子,引出話題:
教師出示大粽子:
——“這是什么?你吃過嗎?什么味道?”
“過什么節日要吃粽子?”
介紹節日名稱“端午節”: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中國人就要過端午節。”
“那么端午節時怎么來的呢?這個節日表示什么意思?讓我們來聽故事。”
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
——“現在你知道端午節時怎么來的嗎?”
“你喜歡屈原嗎?你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閱讀《民間風俗活動》,了解端午節里的一些民間風俗活動:
——“在端午節里人們還要干什么?”(出示香包,看看聞聞)。
觀看錄像片,感受賽龍舟時緊張歡樂的氣氛。
3、品嘗粽子,體驗快樂:
幼兒自己剝粽子,體驗快樂:
交流粽子的味道。
粽子(泥塑)。
目的:
1、學習用彩泥表現不同形狀的粽子;
2、體驗中國民族節日的快樂。
準備:
1、范例粽子。
2、彩泥、彩帶。
3、幼兒用書《粽子》。
過程:
1、出示粽子,引出話題。
——“什么節日要吃粽子?你們吃過什么粽子?”
“粽子是從哪里來的?”
2、幼兒學包粽子。
——今天,我們用彩泥來做粽子,好嗎?
幼兒用彩泥自由的搓、捏、壓、團,做出不同形狀的粽子。
嘗試用彩帶捆綁粽子。
——你們可以請來時幫幫忙。
3、分享、欣賞泥工藝品。
——你做的粽子用什么餡?什么味道?
端午節端午節(熱門19篇)篇九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這天,我早早地起了床,對媽媽興奮地說:“今天是,早餐要吃粽子啰!”
媽媽笑了笑說:“早已經買好了,是你愛吃的豆沙粽。”
“真的?”我幾乎要跳起來了,“快點給我吃。”
煮好之后,我看到小小的粽子用清香碧綠葦子葉包著,4個角4個面。
我迫不及待地拆掉紅線,展開葉子,露出了像珍珠一樣晶瑩剔透的糯米,咬一口,甜絲絲、香噴噴,美味極了!
傳說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紀念他的愛國精神,我想:我們也要像他一樣熱愛自己的祖國。
端午節端午節(熱門19篇)篇十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很多,像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有清明節、中秋節、國慶節、春節……。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家鄉是怎樣過的。
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據說屈原自投汨羅江后,人們哀悼他,怕他的尸體給魚龍吃掉,每當這天都用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投雞蛋、粽子讓小魚小蝦吃。到了后來就演變成快到時家家都買糯米,包粽子,插艾葉,小孩都戴荷包、系五彩線。
這一天我們家人都早早的起來,去外邊踏青,到河邊走走,往臉上撩一捧河水,順便采些艾蒿有時也帶回一兩枝柳樹的枝條回家,插在門框邊,窗臺上,出發前奶奶會把五種顏色的線混合搭配在一起,系在我的脖子上、手和腳上。大街上有好多人,還有賣東西的,媽媽也給我買很多好看的荷包戴。說是要到節后下第一場雨時摘下來,扔到外面,把晦氣,還有身體的毛病隨著雨水一起沖走,這一年就會快快樂樂,健健康康。
回來之后,我們一家人坐在桌前包粽子,有時也會提前幾天就包好,到過節時就省事了。我和奶奶學著包粽子,可怎么也包不好,奶奶說要包結實了粽子才會好吃,水不會浸到里面。過了好一會,我才把粽子完全弄好了一個,用馬蓮草使勁捆了一圈又一圈,扎的很結實,呵呵,我終于放松了。包粽子是需要有耐心的,不是馬馬虎虎就能包好的,就像學習一樣,要認真,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做好。
粽子煮好了,早餐開始了,同時都端上來的還有煮雞蛋,我挑一個大的雞蛋讓媽媽也拿一個和媽媽頂,媽媽的雞蛋被我的頂破了…。就在歡聲笑語中我們結束了端午的早餐,新的一天開始了。
我們家鄉的就是這樣過的,你們那里是怎樣的呢,是不是也很有特色呀,我很喜歡過。
端午節端午節(熱門19篇)篇十一
在我的記憶里,端午節吃粽子與文峰塔、艾葉、五色線是聯系在一起的。
當時縣城很小,四周是一片片土地,記憶中,去文峰塔時走很遠的路,過一條小河(今儀川河),經過一片片菜地,和一片蘆葦地,經過連家莊村中的那一棵大槐樹……走上一條塵土飛揚向上爬的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才能到了文峰塔下面,一路上人們攜老帶幼,人流從四面八方趕來。少數人騎著自行車、大部分是步行而來,此時此刻山上山下,人頭攢動,城附近的鄰村上下男女老少都匯集在這里,這也是一年一度的大聚會。賣冰糕的小商販用自行車帶著小木箱,五分錢的冰糕,成為孩子們眼中的美味。
端午節: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端午節端午節(熱門19篇)篇十二
這“端午節”有個來歷,傳說從前有一個叫屈原的偉大愛國詩人,因為反對妥協,主張聯齊抗秦,受到楚國權臣的打擊和陷害,先后遭到杯王和頃襄王的貶謫和放逐。屈原離開郢都以后,沿長江東下,踽踽獨行,顏色憔悴,披著長發,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他不知道為什么世界會是這樣黑白混淆,忠奸顛倒,美丑不分。他禁不住內心的.憤怒,一面大聲呵斥吟誦,一面提起筆來,洋洋灑灑在石壁上寫下一篇奇絕千古的《天問》。他深知自已無法同現實調和,最后自投于汩羅江,結束了他悲壯的一生。
當地老百性都非常尊敬和愛戴屈原,生怕他的尸體被魚吃掉,就投下一種用棕葉包米的東西—棕子喂魚,好讓魚不去吃屈原。以后,每年都以此方法來紀念屈原。
今天正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我一大早就聞到濃濃的棕子清香,于是趕緊洗瀨,急不可待地坐到餐床邊津津有味地吃起了棕子。我想:為什么象屈原這樣的忠臣要被放逐,還要遭到壞人的打擊和陷害,那些奸臣為什么不會考慮國家會不會被人家吞并掉,總有一天,國家肯定要栽在他們的手里,還有那個笨大王,怎么也不知道屈原是個忠臣呢,真是笨。雖然心中替屈原打不平,但一點不影響我吃棕子的好胃口。
我以后要學習屈原,一定要做一個能為祖國做貢獻的人。
端午節端午節(熱門19篇)篇十三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采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后就插在門框上,據說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過后的艾葉采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著,讓艾煙來熏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干,擰成“煙繩”,夏天用來熏蚊子,因為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說可以辟邪保平安。剛扎上的時候,色彩很鮮艷。時間一長,被水濕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據說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來曬干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著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著香囊,不能去瓜地,說一去就把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1、吃粽子
全國人民都有一個共同的.習俗,就是要在端午節吃粽子,這個習俗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棱有角,內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
魏晉時期,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中,也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后,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2、煮雞蛋
在膠東地區,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一樣不可。女媧得知此事后,便去找瘟神說:“今后凡是我的嫡親孩兒,決不準許你傷害。”
瘟神知道女媧法力無邊,不敢和她作對,就問:“不知娘娘下界有幾個嫡親孩兒?” 女媧一笑說:“我的孩兒很多,這樣吧,我在每年端午這天,命我的嫡親孩兒在衣襟前掛上一只蛋袋,凡是掛有蛋袋的孩兒,都不準許你胡來。”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見孩子們胸前都掛著一個小網袋,里面裝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為都是女媧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動手害人了。這樣,端午吃蛋的習俗逐漸流傳開來。
3、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雙槳同時劃的動作,可以使身體的雙側都得到很好的鍛煉。“劃船運動中的后拉、前推、搖槳等動作,對上半身的肌肉是非常好的鍛煉,提高了肌肉質量,以及協同工作能力。”
4、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5、帶葫蘆
端午節帶葫蘆是歷來的風俗,小孩、成人佩帶葫蘆,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佩帶傳統文化寓意“福祿”的葫蘆,可以化戾氣為平和,增強福緣氣場。 葫蘆的枝“蔓”與萬諧音,每個成熟的葫蘆里葫蘆籽眾多,漢族就聯想到“子孫萬代,繁茂吉祥”;葫蘆諧音“護祿”“福祿”,加之其本身形態各異,造型優美,無須人工雕琢就會給人以喜氣。
《關于端午節端午節習俗》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端午節端午節(熱門19篇)篇十四
從睡夢中醒來,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從人們的笑聲中美好的遐想中感受到了端午節的美好和神圣。端午節的早晨既讓人鍛煉了身體,又讓人們知道了先民們對美好生活的盼望。
吃完了兩個雞蛋,我們便背著包袱來到了三角山的`腳下,我們順著山間那蜿蜒盤旋的小路,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看到了龐大的巖石、強壯的綠樹、香氣撲鼻的鮮花、活潑的昆蟲、清澈的小溪,綠油油的小草......
走著走著,終于走到了三角山的山頂。站在山頂眺望遠方,俯視下方,人們常說:“功夫不負有心人”,站得高,望得遠。看到了那幢幢高大的樓房,條條川流不息的街道.......,站在山頂上,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令人流連往返。走了一段路,我們都筋疲力盡了,就坐在大巖石上,欣賞著美麗的風景,吃著香噴噴的的飯菜,讓人更加貼近大自然,體會出大自然的神秘和絢麗。伴隨著人們的吶喊聲,天空中的無數“小水兵”羨慕極了,也來到了人們的身邊,天空中雖然下著蒙蒙小雨,但大家一點都不遺憾,而且更加喜歡三角山了。 等回到了家,已經七點多了,吃著媽媽包著美好愿望的粽子,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在那美好的端午節的早晨,我們又盼望著明天,我們每個小朋友的節日————“六一”兒童節。
端午節端午節(熱門19篇)篇十五
今天是地震后的第一個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本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粽子、皮蛋的日子,但是這次地震中奪去了很多人親人的生命,所以很多人無法跟自己的親人團聚,一起過端午節。但是我在電視上看到了這樣感人的一幕。很多的解放軍與自愿者都去陪同那些失去了親人的人們與他們一起過端午節,給他們帶來了許多粽子叫做“愛心粽子”。讓他們深深的感受到了全國人民與黨中央對他們的關心與關懷。
給奮不顧身,舍己為人,奮戰在第一線的解放軍、自愿者叔叔們與醫護人員以最真誠的敬意來感謝你們!
今年端午節是第一個成為全國假期的端午節,3天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總能給在百忙之中的人們一絲喘息休息的機會。特別是剛剛經歷的汶川大地震的四川,這個端午節就好像是久旱之后的甘露,浸潤著每個對地震驚魂未定的人們的心靈。
端午節端午節(熱門19篇)篇十六
“粽子香,香廚房。
艾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這是奶奶在端午節時教我的歌謠。記得爸爸常跟我說起他童年的往事,在他的故事里,端午節對他是一個充滿好奇而又充滿期待的節日:在初夏那個節日的晚上,剝開一個粽子,滿屋飄香,大家圍在一起,小孩纏著大人講那個熟悉但卻百聽不厭的故事:兩千多年以前,古老的中國戰火紛飛,在農歷五月初五的那一天,有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看到自己的國家面臨著亡國危運,而他心中的抱負卻無法實現,他悲痛欲絕懷抱著石頭投向波濤滾滾的汨羅江,他就是屈原;漁民劃著船,四處尋找他們愛戴的屈原,他們為了讓水中的魚兒不吃掉屈原的身體,就把糯米裹在散發著清香的竹葉里,投到了江里每當故事講到這時,大人們總會指著天空說:“你看,天空中那顆最明亮的星星,就是屈原化成的。”而小孩子們便會抬起頭遙望著那深邃的天空,尋找那顆最明亮的星星。
我們已經不能理解父輩們少時的期待了,只要我想,隨時都可以吃到各式各樣的粽子,而粽子的味道似乎也越來也乏味,而我們感興趣的是笑容可掬的.麥當勞叔叔,那慈眉善目的肯德雞爺爺;我們也對那古老的故事也缺乏興趣了,只要我想,我隨時可以在網上看米老鼠和唐老鴨!對奶奶教我的歌謠,我也覺得有些老土,只要我想,我隨時可以在我的mp3播放器中錄制各類搖滾歌曲!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聽到這首童謠,一定會想到端午節。今天,我就來講說說端午節吧。
一般人認為端午節起源于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也有一些人認為是為了紀念自殺后,被吳王投入江中的伍子胥。總之,類似的傳說五花八門,但最權威的說法是紀念屈原說了。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后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 因為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它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就拿我們重慶來說吧,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聽老人說這樣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竹葉清香的粽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還沒等粽子出籠,饞嘴的我早已踮起腳,準備大吃一場了。
我在網上查了查,知道了我們中國的民族傳統節日還有春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清明節等,并且知道了這些節日的來歷和紀念方式。我為我們悠久的中華文化而自豪!
端午節端午節(熱門19篇)篇十七
家鄉有許多的傳統節日,如:重陽節,春節,中秋節,清明節等,我最喜歡的節日就是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
端午節那天要吃那香噴噴的粽子,可是你們知道為什么要吃粽子嗎?
傳說有這樣一個故事:曾經有一位愛國詩人屈原,因為自己的國家破亡,于是便憤恨跳江,人們怕江里的魚兒吃掉屈原,于是便包粽子,將粽子投到江里給魚兒吃。屈原跳江時是農歷的五月初五,人們為了紀念屈原,便將這天定為端午節。
知道了端午節的來歷,可是你們會包粽子嗎?要先到店里買粽子葉子,再買點糯米,花生,葡萄干等,先把粽子葉清洗干凈,然后把糯米,花生等食物放到粽子葉子上,按照三角形的`形狀包起來,最后用繩子一綁就好了,由于我是初學者,總是把它包不緊,哎!管它三七二十一呢,先蒸上再說,蒸了一個小時后,打開一看,雖然皮已經開了,但仍然飄著那清香般的粽子味,再嘗一口,更是無比的美味。
有些人吃過粽子后,還要賽龍舟。雖然我沒有真正看過龍舟比賽,但是依然能想象出那熱鬧的場面。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端午節!同時我們也應該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上課認真聽講,不做小動作,尊老愛幼。在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樣長大才能為祖國做出貢獻。
?
端午節端午節(熱門19篇)篇十八
早晨,天氣陰沉沉的.幾日來,家里發生了點事情,我一直也沒有走出陰影,時時想起來坐著發呆.走到教室門口,一個孩子看見我"嗖"地鉆進了教室.小家伙又想干什么我心里暗暗地嘀咕著.
走進教室,來了十幾個孩子,都七手八腳放椅子.孩子似乎看出我的變化,都懂事多了.放完椅子,孩子們該值日的值日,該讀書的讀書.漸漸的,教室的人多了,書聲朗朗.那個早晨看見我鉆進教室的孩子時時用眼瞟著我,好像在偷偷地觀察著我.我裝著沒看見,時而傾聽著悅耳的讀書聲,時而想著自己的心事微微嘆氣.
是啊,快過端午節了,應該是讓每個人都感受到愛意濃濃的端午節,我吸了一口氣,心里充滿了希翼.
一年中有許多節日,除春節外,我最喜歡的`節日莫過于端午節。因為端午節蘊含著我國一些民族風俗特色;而且這一天人們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便有了香甜可口的粽子。
端午節這天不但有粽子,還有有趣的賽龍舟,搶鴨子等熱鬧非凡的節目。 在我的記憶中有過那么一次難忘的回憶: 吃過午飯,叔叔帶我去看龍舟比賽。那是我有生以來的第一次。哇,橋上,桃江河邊都擠滿了人,真可稱得上人山人海,選手們早已準備好了,岸邊的龍舟五彩繽紛,活像一條條花鱗龍。選手們的衣著與《安塞腰鼓》中那群茂騰騰的后生的衣著相仿,也都是元氣淋漓的后生;那舟上的大鼓聲音如雷,可與安塞腰鼓比美。 比賽開始了,哨聲一響,龍舟如離弦之箭向前劃行,各隊船員竭盡全力,都想為自己家鄉添一份光彩。忽兒這條龍舟在前,忽兒那條龍舟在后,這樣一進一退,真是令人眼花繚亂,此時我的心中也產生出一種感嘆:太棒了,實在太精彩了,不知今年的冠軍花落誰家?哈哈,一陣笑聲把我的注意力引向了南方,原來,綠隊的龍舟在旋渦中打轉,看得令我也不禁笑了起來。這時,鼓聲響了起來,震耳欲聾,好像是在給綠隊加油,鼓勁,綠隊也不甘示弱,終于劃出了旋渦,雖然是最后一名,但綠隊的精神值得人們贊賞。 賽龍舟已完,搶鴨子節目即將開始。只見幾籠鴨子被投入水中,便有幾十個青年跳入水中去搶鴨子,也許是太興奮了吧,有的到手的鴨子也飛了,有的則因搶鴨子用力過猛而摔倒在水里......總之,這個節目是在歡笑中結束的。
在回家的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還沉浸在剛才看龍舟的興奮之中。
端午節端午節(熱門19篇)篇十九
說起端午節,大家一定很熟悉吧!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
粽子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采用新鮮竹葉,因為乾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浣溪沙》這首詩是宋朝詩人蘇軾寫的: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看完我這篇文章,你是不是有知道了許多關于端午節的知識啊!希望大家過一個愉快的端午節!
今天讓我歡天喜地的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到了,我從媽媽那剛一打聽到,就高興的歡蹦亂跳。因為呀!這個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的來源是由于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賽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很多人有個疑問: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比賽劃龍船呢?事情是這樣來的。一個偉大詩人屈原愛國,為皇帝出謀劃策,但有些紅眼病者覺得屈原勢力太大,多管閑事,天天在皇上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慢慢的皇上相信了那些荒唐的謊言,把屈原撤了職,流放到湘南去。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而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經常到汩羅江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到了公元前278年5月初五那天,抱著塊大石跳河自殺了。附近的`老百姓得知,大家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海,到處波浪起伏,哪兒有屈原的什么痕跡。大伙很傷心,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也讓江里的魚蝦、蛟龍、魚······等動物飽了肚子,就不再傷害屈原的身體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都照辦了,后來他們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的小船改為賽龍船。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