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的內容豐富多樣,可以從生活、人物、事件等方面入手,自由發揮創意。接下來是一些經典的優秀作文的原創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新的思路和觀點。
冬至的風俗(專業17篇)篇一
也是冬至節的一項飲食習俗。相傳漢朝名醫張仲景看到很多窮人臘月時耳朵凍爛了,就把藥材和羊肉一起煮,撈出來后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餃子給人們吃。人們吃后,頓覺兩耳發暖。從冬至這天到除夕,凍耳朵的鄉親都被這餃子治好了。于是,民間就有了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
吃餛飩。
冬至節的又一飲食習俗,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相傳春秋戰國冬至時節,沉湎酒色的吳王夫差吃膩了山珍海味,西施就和面搟皮,做出了簸箕式的面點,獻給吳王。
祭祖。
人們在這天有冬至祭祖的習俗。祭祖的習俗有多種,如“送寒衣”,即子孫在嚴冬到來之時給故去的祖輩送去御寒的衣服。又如江南某些地方的“棺材天”,即在冬至節黑夜把老人腐朽的棺材燒掉,把遺骨移人陶甕中。人們認為舉行這樣的洗骨和二次葬,能使祖先安息于九泉之下。
祭煤窯神、生育神。
民間有的地方,還有祭祀煤窯神的習俗。相傳古時候有一位好心的姑娘,寒冬臘月為了躲避兇狠的財主,進了一個山洞。洞里有一位老爺爺給了她一塊烏黑發亮的石頭,姑娘拿到后倍感溫暖。好心的她又拿了許多黑石頭發給鄉親們,鄉親們誰有了黑石頭,家里就暖烘烘的。原來那位老爺爺就是煤窯神。于是,到了冬至,人們就會去祭祀煤窯神和那位姑娘。另外,廣東東莞的冬至節,有去廟里祭拜十二娘神析求得子的習俗。
冬至習俗南方北方有什么區別。
北方地區。
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北方多吃水餃或餛飩,南方多吃湯圓。中國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掃墓的習俗。從上海、蘇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區。冬至掃墓,現代的祖墳一般是兄弟、堂兄弟幾個人喊齊了就上山去;祭品也是各帶各的,誰家有什么東西就帶什么東西。
在北方大家都習慣吃水餃,要說這是為什么,其實和我國著名“醫圣”張仲景的有關。北方人在冬至都是吃水餃度過的,現在如果有小朋友不吃的話,家長還會嚇唬小朋友說“冬至不吃水餃,耳朵會掉哦。”
南方人地區。
在冬至則習慣吃湯圓,因為湯圓有圓滿、團圓的寓意,大家在這一天都會自己做或者在市場上買湯圓來吃,希望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滿。在一年中最冷的這一天,沒有什么比喝上一口熱湯和吃上湯圓更幸福的事了。
冬至節氣有哪些重要意義。
一、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
陰陽五行學說認為,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辟卦中,此時為地雷復卦。卦象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征陽氣初生,故稱“冬至一陽生”。
古人還曾把冬至定為一年的開始。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冬至已經是年了。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二、冬至是“數九”的開始。
從冬至開始,就進入俗話說的“數九”寒天了。也就是說,冬至是“數九”的開始,這個,就是“年”所不具備的了。
“數九”又稱“冬九九”,俗稱“交九”,是我國北方舊時流行的一種雜節氣。數九寒天,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即為“出九”,“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
有的朋友也許會問,為什么偏偏是數“九”,而不是數二、三、四、五、六、七、八呢?這應該是與陰陽消長,陽長陰消有關。九,是最大數,一九二九地數著最大數,意味著冬日的陰氣不斷消減,累至九次便到了頭,寒去春來,“春已深矣”。
舊時,民間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也許形式有異,或是寒梅,或是九體對聯,又或者是雙鉤描紅書法,但意思卻都差不多,都是每天填一筆,或者是一朵花,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也就大功告成了。
冬至的風俗(專業17篇)篇二
冬至作為一個節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宋朝以后,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古代紀念。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饑餓與死亡。
《后漢書禮儀》:"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并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但民間并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圖。
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筆劃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
此外,還有采用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稱作"雅圖",是在白紙上繪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記載:"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圖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然而,不管哪種九九消寒圖,在消磨時日、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簡單記錄了氣象變化。據說有經驗的老人,還能根據九九消寒圖,推測出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豐歉情況。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楊柳;七九河開,_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這種扁食不同于餃子。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后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后,來預測往后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來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么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冬至中國臺灣民俗(習俗)。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祖先,在中國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的風俗(專業17篇)篇三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冬至餃子:民諺云,“冬至不端餃子碗,凍壞耳朵沒人管”。傳說女媧用黃泥做人,一年到頭不停地做。到了冬至那天,氣候寒冷起來,黃土人的耳朵總被凍掉。她就在一個個黃土人的耳朵上都穿個小孔,用一條線通過,一頭打個結扎住,一頭塞進黃土人的嘴里,讓黃土人咬住,這才保牢耳朵沒被凍掉。以后就演變成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冬至節,人們就包耳朵形狀的餃子,意思是讓女媧做的黃土人咬住帶線(餡)的耳朵,不致于凍掉。另一種傳說則與醫圣張仲景有關。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在江南和廣東一帶,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和糯米飯的習俗,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糍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愿。
現山東滕州一帶,冬至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冬至的風俗(專業17篇)篇四
在過去,冬至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在這一天,人們都要回家過冬節,以示這一年有個歸宿。而今,關于冬至的記憶卻漸漸淡去,我們早已想不起還有這么個節日,這個節日又該如何過了。今天,又是一個冬至日,小編特將關于冬日的一些習俗打包奉上,讓我們在這寒冷的冬日里,一同回味一下那些充滿暖意的冬至風俗。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后,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作為一個節氣,冬至在春秋時代已被觀測出來,但作為一個盛大的節日,冬至節又是怎樣誕生的呢?關于這個節日,又有著什么傳說故事呢?事實上,冬至過節的風俗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個熱愛生活的民族,這從中國豐富多彩的飲食習俗中或可見一斑。中國的傳統節日幾乎都有著豐富有趣的飲食習俗,冬至自然也不例外。獨特的“冬至亞歲宴”就曾盛極一時。此外,冬至吃餛飩(餃子)的風俗流傳較廣,民間有“冬至餛飩(餃子)夏至面”。北方一些地區還有在東至吃狗肉羊肉的習慣。
冬至來到,也就意味著人們要開始面對所謂的“數九寒天”。但人們相信,冬至到了,春天也就不遠了。數九的風俗也就由此誕生。數過九九八十一天,便是一片春光好。在關于數九的風俗中,九九歌和九九消寒圖都是比較有趣的。
我國地大物博,風俗多彩。各地過冬至都有著一些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冬至的風俗(專業17篇)篇五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不知不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冬至即將來了,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冬至的來歷和風俗,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冬至,是周代出現的,到了唐朝開始成為節日,盛行于唐宋時期,相沿至今。據記載,冬至這天,日影最長,古人認為,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這一習俗一直沿用到漢朝仍是如此。
西漢時期,冬至被稱為“冬節”。《后漢書》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由此可見,西漢時期的冬至,官府不僅要舉行祝賀儀式,而且還要放假,官員不上班,商人停業,親朋互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
魏晉時期,冬至這天要接受方國和百官的朝賀。唐朝也是如此,冬至,皇帝禮會登歌,奏《昭和》。唐朝皇帝會著盛裝出席活動,百姓也會在這一天向父母尊長祭拜。
宋朝時期,冬至在民間的地位甚至超過了年節,資料記載:“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余,擇日拜神祭祖。并逐漸發展成節日宴飲活動,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在冬至這天,也是如此。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冬至習俗。
祭祖。
冬至最初在周代主要是為了向神明和祖先祈福消災,祈求來年減少饑荒與死亡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至今,我國南方沿海一帶還延續著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貢品等。在南方一些地方,還會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吃燒臘與姜飯。
潮汕地區有“東丸節,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也叫“添歲”。吃燒臘寓意來年能鴻運當頭。吃姜飯則是時節的原因,冬至需要御寒,適合進補,冬至煮臘味姜飯,適合時令。在冬至這天,廣東人還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
吃年糕。
明末清初,杭州人都有冬至吃年糕的習俗,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寓意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吃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區,冬至時節的習俗是吃冬至丸,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蘿卜絲等做餡,包成冬至丸。不僅自家吃,還會贈送親友表示祝福。有的還會帶上煮熟的冬至丸,準備水果、香、銀紙等祭品,上山掃墓,祭祀祖先。
吃餃子。
吃餃子是北方人的傳統風俗,有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還有說是為了紀念張仲景,傳說張仲景告老還鄉后,看到百姓饑寒交迫,耳朵都凍爛了,于是煮了祛寒嬌耳湯來醫治百姓,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煮成湯,再將食材撈出,做成餡,用面片包成耳朵形狀,煮熟后分給百姓,人們吃完后,凍傷的耳朵逐漸痊愈了,后來就有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會在冬至這天,吃餛飩、吃湯圓。
冬至節,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先秦時期,南北各地風俗文化各異,各地的風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節日有歷史,乏記載。很多古已有之的節俗活動在著作上鮮有記載。
據現存著作記述,周人(陜西一帶)以冬十一月為正月,冬十一月一日為歲首。周人的冬十一月一日歲首與現行“二十四節氣”的冬至日期在同陰歷十一月,因此有說從周時期起周人就有在冬至(十一月)祭祀的活動。
《史記·孝武本紀》:“其后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禪。”
《后漢書禮儀》:“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并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冬至大如年。”(《清嘉錄》)。
冬至的風俗(專業17篇)篇六
冬至,俗稱“冬節”,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在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而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黑夜會慢慢變短。在古代,國人就有“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的說法,在《清嘉錄》中,還有“冬至大如年”之說,足以見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而在中華大地上,更是流傳下來豐富多彩的冬至飲食習俗。
江南水鄉冬至節吃紅豆糯米飯。
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北方冬至要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為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圣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于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并稱之為“餃耳”、“餃子”。此后,“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里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所以,現在又有“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上海冬至家家吃湯圓。
舊時上海,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上海人在冬至這一天習慣吃湯圓,來慶祝冬至的到來。用糯米粉做成面團,里面包上各種餡料,做好的湯圓用來祭祖以及互贈親朋。
杭州人一天三頓吃年糕。
杭州人喜歡在冬至這一天吃年糕來慶祝。每逢冬至,都會制糕來祭祖或者饋贈親友。在飲食上,三餐都會做不同風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絲炒年糕等等種類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圖吉利,寓意年年長高。
中華大地上的各種冬至飲食風俗至今依然廣為流傳,足以見這一天對于百姓農耕勞作以及生活作息帶來的重要影響。的確,冬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至,在此之后又有小寒、大寒和數九接踵而至,預示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即將到來。因此從冬至之后冬季要多注意保暖,在飲食上也要多食溫熱食物,增強御寒能力。
蘇州人冬至吃餛飩憶西施。
由于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而吳國始祖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歷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
在冬至,蘇州人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后來,為了紀念西施創造的這種美食,蘇州人便把餛飩定為冬至節的食物。
寧夏冬至要吃“頭腦”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后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粉湯餃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羊肉粉湯餃子做法獨特,味道香辣可口,現在已成為銀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潮汕地區冬至祭祖先、吃甜丸。
在潮汕地區,冬至又稱“小過年”,是民間一個大節日。在這一天老百姓要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圍桌共餐。在沿海地區,則要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祭拜祖先,為漁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歸來。
潮汕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之說,其中“冬節圓”就是湯圓了,在潮汕地區又叫甜丸,在冬至這一天吃甜丸的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在很久以前,這些甜丸不僅是用來吃,人們還將甜丸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梁之上,一來是這甜丸圓圓的,預示明年豐收、全家團圓,二來是為了答謝老鼠給農民送來五谷種子。如今人們也不在貼甜丸,不過冬至節吃湯圓的習俗依舊流傳至今。
福建冬至吃“丸子湯”
《八閩通志·興化府風俗·冬至》載:“前期糯米為丸,是日早熟,而薦之于祖考。”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田俗叫“冬至暝”。這天傍晚,家家廳堂上紅燭通明,燈光如晝,寓意事業輝煌。桌上以紅柑為“果岳”(即是把紅柑堆疊成小山岳狀,故名)。紅柑的最頂層插上“三春”(即民間剪紙者用紅紙剪成福祿壽的紙花)一支,用紅紙條封腰的箸子一副(十雙)和生姜、板糖各一塊,一家人洗手面,家長點燭上香,放了鞭炮,開始“搓丸”。
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當年有新婚的,則是搓紅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會更紅火。這時,女的穿上紅衫,在燈光下分外耀目,孩子們笑口開顏,天真活潑。大家一齊圍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們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躍躍欲試”。主婦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開水揉捏成圓形長條,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圓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興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寶、聚寶盆;有的在捏小狗、小豬,取“運氣好,狗仔銜元寶”及“做狗,做豬,做元寶”的俗諺,寓有“財源廣進、六畜興旺”的意思。孩子們對小狗、小豬最有興趣,歡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媽媽、奶奶都在做豬!”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來。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鵲丸”(俗叫“客鳥丸”)。孩子們搓來搓去總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長長的,連他自己也覺得好笑起來。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愛。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撿起來,吹去沾上的灰塵,不然的話,今后會長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兒童從小就要愛惜糧食。“搓丸”畢,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蓋子,擺在“灶公”灶前過夜。
更多。
冬至的風俗(專業17篇)篇七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后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3]。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后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4]。“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風俗(專業17篇)篇八
冬至節來臨,佛山民間普遍的習俗是“祭祖”、拜祭祖先,稱之為“冬祭”,這一天,家家例必劏雞,同時備燒肉、崧糕、柑、蘋果等取其“生生猛猛,紅皮赤壯,生發高升,金銀滿屋,平平安安”的好意頭。除拜祭祖先外,民間還有吃冬至節飯的習俗,拜祭祖先后合家吃冬至節飯。
南海區大瀝鎮鹽步平地村的“冬祭”習俗就很有代表性:宋末明初,平地村黃姓族人就已經有冬祭習俗。現存的'平地村黃氏大宗祠建于清代乾隆年間,尊奉大太公——德政公。每年的冬祭禮就在此舉行。
祭祖儀式由年紀和輩分最高的長者主持。三聲銅鑼響過,年滿60歲以上的男丁,身穿傳統長衫馬褂,按輩分依次進入祠堂,還有選家中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齊全的男童數名,稱為“攜童”,隨長輩進入祠堂行祭禮。
參祭者個個神情肅穆,向先人緬懷,奠茶、奠酒三巡,誦讀祭文后,行三跪九叩禮。祭禮畢,開筵吃冬祭飯,冬祭飯俗例備“三扣三硬三炒”菜式,稱之為“九大簋”。飯后,黃氏族人在祠堂門口領取“太公豬肉”。按俗例,黃氏男性族人可領一份,70歲以上可領兩份,90歲以上的長者,只要拿得動,要多少可拿多少。
建國后,平地村的冬祭習俗停止了數十年,后從開始恢復,且隨時代的進步不斷移風易俗。過去只許男性進祠行祭禮,也只有男丁才可領太公豬肉。如今女性同男性一樣可以進祠堂參與拜祭。冬祭,恢復了穿傳統民族服裝短袴長衫,莊重地進祠行祭拜禮,近千人參加了祭祖儀式,筵開百席,十分隆重。
另外,佛山民間逢冬至,還有一些特殊的習俗,如食俗中有“冬至魚生夏至狗”的習俗流傳。冬至吃魚生早在清代就形成風俗,屈大均詩有“鲙成雙蝶食如流,冬至魚生絕勝秋”之句。
佛山順德區民間有冬至“打邊爐”習俗,且歷史久遠。“冬至祀祖,燕(宴)宗族。風寒召客,則以魚、肉、蜆、菜雜烹,環鼎而食,謂之‘邊爐’。”故“打邊爐”成為順德民間冬至應節的飲食習俗。
冬至的風俗(專業17篇)篇九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后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制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云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后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中國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冬至的風俗(專業17篇)篇十
-->
1、餃子。冬至吃餃子幾乎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冬至餃子是漢族風俗,流行于全國大部地區,指冬至節吃水餃或餛飩的習俗。
2、湯圓。北方冬至吃餃子,南方冬至吃湯圓。冬至吃湯圓除有團圓、圓滿之意,也具有“取圓以達陽氣”之意。因為自古民間即有天地的觀念,天代表陽、乾,冬至之后陽氣開始日漸回升,故言“冬至一陽生”為使陽氣回復,于是以圓象徵迎接陽氣,此外,大團圓、凡事圓滿乃民間普遍的期望,吃湯圓祈求圓滿更是人們共同的心愿。
3、狗肉。狗肉能夠起到補氣和溫腎助陽的作用,是冬季進補的最佳選擇之一。
4、八寶粥。熱騰騰的八寶粥很適合冬天飲食溫熱軟的要求,中醫認為食粥可健脾溫胃,且有一定的滋陰作用,正好對抗冬季干燥的特性。
5、堅果。中醫認為堅果多性味偏溫熱,其他季節吃得多容易上火,而寒冷的冬季則是“雪中送炭”了。此外,堅果多數能補腎,與冬季的對應臟器“腎”正好呼應。適量食用堅果,稱得上是冬至養生的竅門。
冬至的風俗(專業17篇)篇十一
冬至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后,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臺灣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地回升。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后,來預測往后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臺灣的早晚)。
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么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湯圓、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1.餃子。
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吃餃子這種習俗。
2.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3.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4.湯圓。
湯圓是冬至的必備食品。這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南方地區民諺云:“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5.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6.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愿。
7.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8.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至的風俗(專業17篇)篇十二
“至不碰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每逢冬至的時候,家家戶戶的桌子上就一定會出現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今天,我們課堂上也上演了一場與餃子有關的活動。
包餃子開始了,老師拿起一大塊面團,用力拉了拉,用刀切成了一個個的小面團,然后用搟面杖搟成皮,老師搟著面皮,面皮像在歡樂的跳舞。這時,同學們也都躍躍欲試,老師先讓xx同學上來搟,xx同學摩拳擦掌,走到了講臺前。他拿起搟面杖,左搟搟,右搟搟,可是面皮總會粘在搟面杖上,沒想到最后他卻搟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形狀等腰三角形。看完xx同學搟的面皮,再看老師搟的,同學們都目瞪口呆了,xx同學羞紅了臉,灰溜溜地回到了座位上。
面皮搟好,開始包餃子了。xx同學先包,只見她拿起一個面皮放在了掌心里,接著她用筷子夾起一些餃子餡,放在餃子皮中間。然后開始沿著餃子皮的周圍捏了起來,捏了之后餃子皮又開了,她又捏,又開!她急得一頭汗。最后,她使出了吃奶的力氣,終于“制服”了那個餃子。
該我包餃子了,我夾起一大塊餃子餡,放在餃子皮上面,又用筷子壓均勻。然后,我捏著餃子皮,讓兩邊融合在一起,最后我又把餃子的兩個角捏在中間,就成了一個完整的餃子了。哎,原來包餃子也不容易呀!
吃著餃子,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老師在背后為我們的辛苦付出,這真是一次別具一格的包餃子!
冬至的風俗(專業17篇)篇十三
今天是冬至,我們上學的時候,姚老師讓我們自己嘗試下包餃子,我聽了,可興奮了。
放學,回到了家,我打開電腦看作文要求是什么?看完老師提出的要求后,媽媽對我說:“笑笑,你有沒有聽說這樣一句話呀?”我急忙說:“是什么呀?”媽媽笑著說:“這句話就叫,冬至餃子,夏至面。”看來冬至天吃餃子是一個老傳統了,我要去與面了。
我在面盆里放上面,倒上水把面與成團,讓它醒一會,我先去拌餃子餡,把韭菜切碎,與上絞好的肉餡,放上些鹽與油,一聞啊:真香。接下來就該搟皮了,我用小勺挖上餡放皮里,在姥姥的指導下,把餃子沿邊一點點的捏在一起,這樣一個餃子就包好了,雖然不好看,但我想,只要多包幾個就會好的,餃子包完了,就該下餃子了,我在鍋里添上了水,待水燒開了,我把餃子慢慢的放到鍋里,下餃子的時候,一定要慢,要不然會被開水燙傷的,下到鍋里的餃子,要用勺子輕輕的攪著,等開鍋后倒上三次涼水,再開鍋后,餃子就可以出鍋了。盛在盤子里的餃子,個個水靈靈的,看看就誘人,吃上去一定非常香,當然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添加上些蒜泥與醋。
姥姥說:冬至天里吃了餃子,這個冬天就不會被凍掉耳朵了。我聽了開心的笑了,其實我心里更開心的`是這次包餃子的過程中,我體驗到了許多快樂,也感受到了大人們做飯的辛苦。
冬至的風俗(專業17篇)篇十四
隨著一天天過去,天氣也逐漸變冷。我盼啊盼,終于盼到了冬至。
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節日冬節,也稱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觀察出了冬至,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宗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樞的日子,這一天之后,陰氣漸消,陽氣漸長,至明清時期,冬至這天皇帝到天壇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在北方,每年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有這樣的說法: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一碗熱騰騰的餃子,在冬日帶給家人的不僅是溫飽,更是暖心的祝福與寄托。這種習俗,是為了紀念醫圣張仲景。相傳東漢末年,張仲景看到大批難民不光衣不遮體,而且耳朵都凍裂,潰爛發炎了。他在冬至這天,將煮好的肉和藥材搗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這便是餃子的.雛形。人們吃了后,贊不絕口。幾天后,凍裂的耳朵也因為吃了餃子,喝了湯而痊愈了。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是天氣越來越寒冷了,提醒大家要多多增加衣物,小心凍僵哦!
寧波市鄞州區中河實驗小學403班:史聞天。
冬至的風俗(專業17篇)篇十五
冬至前一晚,蓮都家家戶戶都要燒上一桌美味佳肴祭祖(方言稱為:做干飯),紀念逝去的家人。在這一天晚餐,全家人一起吃一頓團圓飯。
景寧。
景寧當地,各家里的大人每年在冬至這天都會做一點湯圓、麻糍之類的給小孩吃。
云和。
“打年糕,吃年糕”是冬至這天云和人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當地的畬族民眾還會制作一種黃年糕,人們從山上砍某種柴,回家后燒成灰,用燒開的水泡開,稱為“灰堿”,據當地人說,這種“灰堿”含鉀量很高,用它做出來的黃年糕,吃了既強身健體,又預示未來的`日子紅紅火火,年年攀高。
縉云。
當地人在冬至這天做“冬節果”,與平時見到的包子不同,冬節果的果皮是由山粉和毛芋做的,不像面粉那么有韌性,包起果子來特別講究技巧。做好了果子,再墊上用油炒過的果葉,放入蒸籠蒸一刻鐘,清香四溢、筋斗柔韌的冬節果就出爐了,吃起來柔軟可口,禰香久而不散。
冬至的風俗(專業17篇)篇十六
冬至日祭祀祖先,祭畢,閡家聚餐,分享祭品。
以米粉做湯團,或者包制餛飩。
窖藏鮮花在市場上出售。
婦女向茸長敬獻鞋襪,小輩拜望問候尊長。
女兒出嫁后回家探親的,這天晚上必要返回夫家。
腌演肉、魚、雞、鴨以及各種蔬菜,準備過年。
九人相約宴飲小聚,從數九中的一九至九九,各做東道主一次,叫作消寒會。
畫素梅一枝,花瓣共為八十一枚,每天染一枚花瓣的頗色,花瓣染盡而九九出,則春色巳深,稱之為九九消寒圖。
禁戒房事,節制嗜欲,多休息,安靜毋蹂,注意養生。
歷代統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禮,是歷代帝王禳災祈福,在冬至日必須舉行的一種儀式。
北宋時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舉行,明清時則在北京天壇的圓丘。圓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圓土丘,它像征著天圓,故用來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齋戒沐浴,住在齋宮,冬至日舉行祭天大典。
在民間,有于冬至日祭祖的習俗。冬至祭祖之禮與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時,人們還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古時流傳有向老人敬獻鞋襪的習俗,此習俗現代仍然十分流行。閩臺有俗諺“冬至大過年,唔(“不”的意思)返無祖宗”,所有外出謀生的人都要在冬至節時趕回家鄉過年,表示年終有歸宿。
在廣東潮汕地區,冬至這日要備齊三牲和果品,去祠堂祭祀祖先,此后家人圍桌共食,祭拜通常要在中午前完成,午餐家人聚會。但在饒平之海山沿海地區,則會趕在漁民出海捕魚前,清晨來祭祖,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平安歸來。而在廣東惠安,冬至節除了祭祖,還有清明節相同的一些習俗,如冬至日前后十天內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沒有忌諱。
在我國臺灣還有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人們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表不忘先祖。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聚到祖祠中按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款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飲酒,相互聯絡久別疏遠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祭祀祖先。在臺灣一直代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民間把冬至義稱為作“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這大起,每隔九天作為一個“九”,共分成9個“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l天之后便進入春天。冬至之后數九九在全國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們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景物特征、農事物候及風俗習慣,編排出了各種數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這些諺語和順l:i溜在許多古籍:卜部多有記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這首順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數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不僅僅是人們多年來對氣候的經驗總結,也是人們在嚴冬時節對春天的一種企盼。
在閩南,潮汕一帶,每逢冬至,除了吃湯圓外,還要搓兩個大的圓仔貼在大門環上,象征團圓、吉利。
這個風俗源于一個民間傳說:一年的冬至,有一個老乞丐無錢掩埋凍死的妻子,只好將女兒賣給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兒痛不欲生,一時昏了過去。老乞丐連忙討來一碗米湯,一口一口地給女兒喂下去,慢慢地女兒終于蘇醒過來。老乞丐又為女兒討來幾粒糯米圓,勸慰女兒:“我們今日分別,就像這圓仔分成兩半,現在咱們一人吃一半,等將來日子好了,咱們團圓了,再吃圓仔。”之后,老乞丐告別了女兒,掩埋了妻子之后就又上路乞討了。三年過去了,老乞丐依舊沒有回來找女兒,女兒想念父親,盼望父女倆早日團圓。在一年的冬至節,她心生一計向主人建議說:“冬至時大家都吃圓仔,我們也應該把圓仔敬獻給門神才是。”主人同意了,她搓了兩個大圓仔粘在門環上,以寄托自己對父親的思念。她的`孝心感動了后人,人們相沿成俗,流傳至今。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載:“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五日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據《辭海》載:“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開始。”冬至,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潮汕地區民間一個大節日,有“小過年”之俗稱。
潮汕各市縣冬至之習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習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但沿海地區如饒平之海山一帶,則在清晨便祭祖,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
吃甜丸:此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但這個習俗還包含著一個有趣的陋俗:人們在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梁、米缸等處。為什么要這樣做呢?相傳有兩個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圓,是表示好意義,它預示明年又獲豐收,家人又能團聚。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頭,這有如少數民族的“潑水節”一樣。如果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門拜訪,讓外人碰上它,這些外人也會交上好運。所以,這一天人們不希望有外人上門拜訪。一是專放給老鼠吃的。相傳五谷的種子,是老鼠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種的,農民為報答老鼠的功勞,約定每年收割時,應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來,因為有一個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氣之下便向觀音娘娘投訴,觀音娘娘聽后也覺得可憐,便賜給它一副堅硬的牙齒,叫它以后搬進人家屋內居住,以便尋食,自此,老鼠便到處為害了。成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這個“到處貼甜丸”的陋俗畢竟行不久,它不僅不衛生,而且有損美觀和十分浪費,也就自然消亡了。而這個“吃甜九”的習俗則一直流傳至今。
上墳掃墓:這是冬至另一項活動。按潮汕習俗[9],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一般情況,人死后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過冬紙”。但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經常下雨,道路難走;冬至時則氣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還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的俗諺。據載:“人們對此有二種解釋:一說冬至是小過年,過了小年也就應多加一歲了;一說此俗諺是出自犯人。古時每年秋天,都是殺人的季節,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處決,如果到冬至尚未處決,則循例可延至明年再處決,所以說‘又多一歲”’。
潮汕習俗,是潮汕文化的一個內容。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對于好的習俗便繼承下來,對于不好的陋俗就丟棄了。冬至這個“上墳掃墓”是紀念先人艱苦創業和“吃甜丸”是預示來年又獲豐收的習俗,自然就沿襲下來。
冬至的風俗(專業17篇)篇十七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民間還用冬至日到來的早晚及天氣好壞來判斷來年的天氣,有:“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的說法,作為一個節氣,冬至在春秋時代已被觀測出來,但作為一個盛大的節日,冬至節又是怎樣誕生的呢?關于這個節日,又有著什么傳說故事呢?事實上,冬至過節的風俗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餃子、甜丸、擂圓、年糕,今天你家吃什么?每個節氣,最熱烈的話題往往是“吃什么”,冬至的吃食也很豐盛。北方流行吃餃子,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廣東潮汕地區流行“甜丸”,就是湯圓;蘇州在冬至會吃餛飩,據說是為了紀念西施;上海也是湯圓,“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杭州冬至吃什么?這個問題可能把大部分年輕人給難倒了。按照習俗,冬至日這一天杭州人要吃年糕,而且一天三餐都是年糕。杭州有句老話叫“冬至年糕年年高”。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吃的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兒炒年糕,晚上是雪里蕻、肉絲兒、筍絲兒湯年糕。三餐的年糕不重樣。
在臺州,冬至有吃擂圓的傳統,擂圓即圓圓潤潤、團圓之意。擂圓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面團,再摘成調料碟大小的圓子揉圓,煮熟后放在豆黃粉里滾拌,因為這個過程臨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而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后磨成粉再拌入紅糖,味道香甜濃郁,配上糯米圓的細膩糯軟,令人食欲大增。夾一個粘滿豆粉的'擂圓,趁熱咬上一口,甜滋滋、軟綿綿的。
我們來說說冬至作為天氣的“風向標”,它預示著怎樣的天氣趨勢。冬至到了,也就是數九寒天的日子到了。因為冷,因為難熬,人們對冬至后的日子刻骨銘心,就開始一天天數著過日子,這就有了數九,即從冬至日開始進入數九天,數完九九八十一天后寒冬就過去了,春天就來了。
在難熬的九九八十一天里,人們還發明了“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楊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九數盡,便迎來春暖花開。
為挨過漫長冬季,古人還發明了“九九消寒圖”,以打發時間緩解寒冬威脅下的恐懼,這也是一種逍遙境界。現在,我們也不妨來畫一張消寒圖,從今天開始,每天在這上面畫一筆,等你畫完這幅畫的時候,冬季就過完了。這是一種很有傳統特色又好看的日歷。
冬至(wintersolstice),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從周朝開始就有過冬至節的記載。
過冬至節,全國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色。浙江臺州人習俗過冬至節很重要,一是在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菜肴里的紅燒豬肉、紅燒豆腐、紅燒海鮮這三樣是必不可少的。菜肴、食物做好了首先要祭奠祖先,告訴祖先今天過冬至節了,同時默默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吃“冬至圓”,告訴孩子:“你們長一歲了”。
臺州人過冬至節最有特色的是吃“冬至圓”,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做,真是“家家搗米做米團,定是明日冬至節”。臺州人吃的“冬至圓”有兩種,有甜、咸之分。“冬至圓”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粉。甜的“冬至圓”有的地方叫“擂圓”、“硬擂圓”(要用方言讀)、“翻糙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