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后,根據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寫下來的一篇文章。以下是一些讀者們對經典作品和現代小說的讀后感,它們或許能夠激發你對文學的熱愛和探索。
最后的姿勢讀后感(通用12篇)篇一
讀《最后的姿勢》有感最后的姿勢中的一位老師,他姓譚名千秋。在一次地震中為了保護四名同學他犧牲了,那時他才51歲。那天,他像入學一樣上課,講的是"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正當他講得起勁,忽然整棟樓都搖晃起來!地震!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在那幾秒中有四位同學沒有來得及出去,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桌子下,他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他們。
樓房變成了廢墟。救援人員從廢墟中找到了譚老師和四位同學,四位同學安然無恙,可譚老師卻永遠停止了呼吸。人們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如果有人問我長大了想當什么?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我要當一名老師,做一個像譚老師一樣忠于職守,舍已為人好老師。
最后的姿勢讀后感(通用12篇)篇二
一支粉筆積淀千秋智慧,三尺講臺寄托萬世文明。就在20xx年5月12日下午,一位老師用自己的生命為我們所有的學生上了一節珍貴的課,這節課的主題就是無私。
在5月12日房屋坍塌的一瞬間,閃現了這樣一個鏡頭:一位老師將困在教室里的四個學生立即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位老師就是譚千秋。
當我讀到:但在生死攸關的一刻,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時,已是熱淚盈眶,深深感動之余,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記得四年級時,512大地震過后,老師發動大家為災區的人民捐款,當時我一點也不積極,最后還是經過一番思想斗爭后才不舍的捐了三元錢,比起譚老師,我是這么渺小,譚老師可以無悔的將自己的生命獻給別人,而我卻連區區幾元錢也舍不得,學了這篇課文后我才明白當時我是多么自私。
我突然間被譚老師這種無形的愛帶動了,樹立了一個新的理想當一名塑造靈魂的教師,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一個真正的強者、無私的人。用一份份質樸的愛把一個個靈魂塑造。做一個像譚千秋那樣的老師,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
譚老師的這一堂課我會永遠銘記在心,他的最后這一堂課,為我們今后的人生道路又增添了幾分神彩。
最后的姿勢讀后感(通用12篇)篇三
昨天上午,我們學習了《最后的姿勢》這篇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關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這次的地震來的要比唐山大地震還要大。文章主要寫了一位英雄人物,他的名字叫譚千秋。
在五月十二日,譚老師早早地就起床來到學校上班。下午他在課堂上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忽然課桌搖晃起來,譚老師意識到情況不妙,趕緊叫學生往外跑。可是時間太短,有四位同學出不去了。譚千秋老師立即把他們拉到桌子底下,并把自己的雙臂張開,趴在桌子上,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護住了四位同學。他把生的.希望留給了自己的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
在地震時,譚老師最有可能離開教室,可他不忘學生,用自己的生命來救自己的學生。譚千秋老師在學生眼里是非常合適,優秀的一名教師。譚老師上課的內容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學再也見不到譚老師的聲音了,講臺撒謊那個再也見不到他那充滿活力的身影了。譚老師用自己51歲的寶貴的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是的靈魂。我們要永遠記住"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譚千秋老師。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譚千秋老師具有一種奮不顧身、舍己救人的精神。他這種最后的姿勢定格在永恒的瞬間,給我們留下了永恒的記憶,正如臧克家所說的:"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譚千秋老師的高尚品格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最后的姿勢讀后感(通用12篇)篇四
地震的真實、感人的故事。08年5月12日的那一天,譚老師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在下午兩點多時,譚老師在教室上課。這堂課上,他給學生們講“人生的價值”?!叭松膬r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忽然,課桌搖晃起來,地震!他意識到情況不妙,讓同學們快速跑出教室。但是,短暫的幾秒鐘,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學生都能跑出去?這時,還有四位同學沖不出去,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在地震來臨時,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成功逃生,但在生死攸關的時刻,譚老師第一個想到的`卻是學生,他對學生的愛讓他毅然決然的張開雙臂,護住學生,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把死亡和痛苦卻留給了自己。
在汶川地震中還有許多偉大的最后姿勢。如:地震后救援工作還在繼續時,有一個搶救人員,透過那廢墟的間隙看到了一位母親雙膝跪著,整個上身向前匍匐著,雙手扶著地支撐著身體,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禮,只是她的的身體被壓得變形了,看起來有些詭異。人們小心的把壓著她的廢墟清理開,在她的身體下面躺著她的孩子,包在一個紅色帶黃花的小被子里安靜的睡著,他睡熟的臉蛋讓所有在場的感到很溫暖。
這位母親與譚老師的偉大事跡,都是發生在08年汶川地震的真實故事。通過他們的最后姿勢,讓我知道愛的真諦和舍己為人的偉大精神!
譚老師您和那位位的母親讓我們永遠記住了!
最后的姿勢讀后感(通用12篇)篇五
譚千秋一個很平凡的人,平凡得令我們感到陌生。雖說平凡但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使他不再那么平凡。而現在的他的精神已經銘記在了我的心中,他的精神會永傳千秋!
當我讀了這篇課文時,我被深深地感到了,當時他的舉止是多么的令人震撼??!在地震來臨的那一刻,譚老師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而是他的學生。當有四位同學唄困住時,譚老師竟把生的希望留給了他們,他拋棄了親人和孩子,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就是保護好自己的學生??墒?,在譚老師的眼里,學生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張開雙臂,保護學生。雖然是譚老師死前的'最后一個動作,但是那個姿勢在我的心中是神圣高潔的!雖然譚老師犧牲了,但他永遠活在我的心中!他恪盡職守,舍已為人的形象將定格在人們的記憶里!
最后的姿勢讀后感(通用12篇)篇六
今天,我們學習了《最后的姿勢》這一課,我思緒萬千。
事情的主人公,是一位普通的小學教師――譚老師。他在地震發生時,只為學生著想,卻沒有為自己和女兒想過。在他眼中,“人生的價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這些他都做到了,但卻因此失去了生命。這也許正如司馬遷所說:“人總是要死的,有的輕于鴻毛,有的重于泰山?!?/p>
地震時,他選擇了救護學生,卻忘記了自己和女兒,這是他的大公無私。
地震時,他選擇了死死護住學生,即使后腦勺被砸得深凹下去……這是他的舍己為人。
地震時,他告訴學生,什么都不要拿,這是他的臨危不懼。
地震時,他選擇飛身撲到學生身上,即使他知道這樣做會死,這是他的勇于獻身。
譚老師,您是在太偉大了!您的才華,您的做法,您的舍生忘死……您的一切一切都值得我們敬佩。我們贊頌您: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勢讀后感(通用12篇)篇七
“忽然,課桌搖晃起來!地震!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學們迅速沖出教室,往操場跑去。”
譚老師的那一聲吼,把同學們從驚呆中拉了回來……。
“但是那短暫的幾秒鐘,哪里能讓所有的學生能跑出去?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瞬間,還有四位同學沖不出去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p>
在那短暫的幾秒鐘,譚老師做出了一個決定——犧牲自己,保護學生!而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的樣子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是人們對他的贊頌。
教師,是一個可以為了學生不顧一切的職業。
5月12日下午,是吳忠洪老師的英語課。
“beach、beach……”2點28分,距離下課還有幾分鐘,帶領大家復習完了舊單詞的吳老師又在黑板上寫下了又一個單詞。
然而就在這時,地板劇烈地搖動起來,門窗“哐哐”地發出響聲,桌上的東西全被甩了出去。根本沒有意識到危險的同學們,面對突發的地震,一下子就全傻了。“同學們,快跑!快點下樓,地震了!”吳老師扯著嗓子的吼聲,把同學們從驚呆中拉了回來。
眼看門框要倒,吳老師牢牢地將門框扳住,引導著同學疏散。
就在千鈞一發的時刻,吳老師忽然轉身跑向四樓——還有兩名同學還在樓上!
5月12日的大地震,一名又一名老師,做出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決定。
最后的姿勢讀后感(通用12篇)篇八
前幾天,我學習了一篇課文叫《最后的姿勢》,我被譚老師那舍棄自己,保護學生的精神所感動。
當我讀到“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瞬間,還有四位同學沖不出去!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蔽冶蛔T老師這一舉動感到震驚,在那千鈞一發之際,人生閱歷豐富的他本來有極大的可能可以逃出這危險的地方,但是他第一個想到的卻是學生,對學生的愛讓他毅然地張開雙臂,護住四位學生,把生的希望留給了他們,寧可自己被碎裂的磚塊、水泥板砸得腦部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而不醒人世,也不愿意同學們受到一分一毫的傷害,這讓我十分的感動,十分的敬佩譚老師舍己為人的精神!
在網上,我看到了一位和譚老師截然不同的老師,簡直就像是一對反義詞呀!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時候,范老師不顧一切地往外沖,也不管教室里的同學的安全,只管自己,他實在是太自私了!跟譚老師相比實在是相差太遠了!
“譚老師,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用生命捍衛為人師表的道德準則,是真正意義上的“靈魂工程師。”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譚老師的精神是永存的,他將永遠活在我們心里,永生難忘。
最后的姿勢讀后感(通用12篇)篇九
《最后的姿勢》這本書中,描寫了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師,他叫譚千秋。在2008年的地震中,他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5月12日的一天,譚千秋老師早早地起床,帶著小女兒去散步,然后去學校上課。
天空陰沉沉的。譚老師正在給同學們講“人生的價值”。忽然,樓房開始搖晃起來,地震來了!譚老師趕緊把學生送出教室,可是,還有四位同學來不及出去了,譚老師將他們拉到課桌下,把自己的雙手撐在課桌上,護住了四位同學。地動山搖,水泥板重重地砸了下來,樓房塌陷了。
13日22點12分,當人們搬去譚老師身上最后一塊水泥板時,在場的人都驚呆了!他張開雙臂,后腦被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四個學生都還活著。救援人員、老師、學生都被譚老師的偉大舉動感動了!
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人們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他是一位父親,他的父愛無微不至;他是一名老師,他的師愛偉大無私。
當災難來臨時,他沒有只顧自身的安全,而是堅強不屈地擔負起了保護學生的職責。他那張開的雙臂,是恪盡職守的雙臂。我們會牢記那永恒的瞬間,牢記他那舍己救人的偉大精神。
最后的姿勢讀后感(通用12篇)篇十
讀完課文《最后的姿勢》,我有很大的感觸,課文中的譚千秋老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課文主要講述了5月12日,譚千秋老師正在給同學們上課,突然間天搖地動,在樓房即將坍塌的瞬間,他將逃不出去的四位學生拉到課桌下,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位學生。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勺被砸的深凹下去,四位學生都活了下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人們被震撼了,譚老師最后的姿勢,譜寫成生命的贊歌:“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讀完這篇課文,我被深深的打動,譚老師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四個學生的新生,他雖然是一位普通的老師,但他更是一位偉大的英雄,在生死攸關的那一刻,他把希望留給了孩子。
譚老師令我感動,此時此刻,我想對您說:“您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您誓死保護學生的壯舉,不僅令我永生難忘,更會激勵更多的人以您為榜樣。
譚千秋老師,您英勇無畏、舍生忘死、拼盡全力保護學生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最后的姿勢讀后感(通用12篇)篇十一
難道譚老師自己跑不出去嗎?不!老師離門是最近的。想象一下,你有兩種選擇:一是自己跑出去,一群學生們死;二是一群學生跑出去,自己死。在這種緊急情況下,譚老師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這需要多么大的勇氣??!
據我所知,他有個小女兒,難道他忍心拋棄可愛的小女兒嗎?不!舍不得,但他為了更多可愛的學生,舍棄了自己的親生骨肉,可見譚老師對學生的愛心。
譚千秋,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人們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是啊,譚老師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最后的姿勢讀后感(通用12篇)篇十二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我剛領完新書回來,閑著沒事干,便拿出新語文書翻了起來。
突然,一個特別的題目吸引了我的眼球,那就是《最后的姿勢》。
課文的主人公是譚千秋,他是一位恪盡職守,大愛無私的老師。當地震發生時,大部分學生都逃出了教室,但在那短暫的幾秒鐘內,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同學都能跑出去?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瞬間,還有四位同學沖不出去了!這時,探前期歐老師便用他51歲的寶貴生命換來了四位同學的生還。
當我讀到第一個發現譚老師的救援人員,獲救的學生和一位老師說的話時,我的心靈被震顫了。我不由自主的對這位普通的老師充滿了敬意。我想象中的譚老師是這樣的:身著普通的襯衣褲子,戴著一副眼鏡,認真的在批改作業。
就是這樣一位普通的老師,卻救了四位同學的寶貴生命。如果我們人人都像譚老師一樣,那我們的世界將會變得多么美好!他這種恪盡職守,大愛無私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