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一
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感受,尚不成熟,也不知在往后歲月里是否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現在我也不愿別人來指指點點的,也不接受批判。
因為自己生病,還有懶惰慢慢悠悠的才讀完了周先生的《人與永恒》,生病是真,也是為自己的懶惰找個心安理得的借口,來讓自己好不那么備受內心的煎熬。
孤獨、藝術、哲學、詩、真誠。你看,現在回想又到是不知道自己到底看了什么,讀書,有時也會覺得自己可笑,看的時候,總在被書中的觀點,說法震撼也好,不同意也好,等合上書本,還是不知道自己讀了些什么,想安慰自己說雖然現在不記得,但是它已經融在我的觀點了,等需要用的時候,它就會出現的,什么時候要用,考慮問題還是向別人賣弄自己的時候呢?我也不太清楚了,事實上,連那時候自己能否想起那些所謂融進自己觀點里的別人的觀點都不太清楚。我實在是看不上那些時時刻刻賣弄自己的人,但我也很難保證自己不是這樣的人,尤其是最近發現,自己所瞧不上別人身上的點,也是自己所或多或少的問題,只是自己從未發現而已,越是這樣,越看不上那些人,越看不上那些人,也就越發現自己的問題,或許一直以來討厭的是那些自己在無意識的時候扮演的“角色”,總歸還是覺得有些可笑。
“老是聽別人發表同樣的見解和感嘆,我會感到乏味。不過我知道,在別人眼里我也許更乏味,他們從我這里甚至連見解和感嘆也聽不到,我不愿重復,又拿不出新的,于是只把沉默給他們。與人共享沉默未免太古怪,所以,我躲了起來……”何嘗不是呢?只能聽到別人同樣的“見解”,感到無聊至極,陳芝麻爛谷子拿出來再嚼,實在是讓我聽的難受。不想對著這樣的觀點拍手叫好,告訴對方你真有想法。我知道自己在別人眼里或許也是這樣,只是他們很友善,沒有如我這般苛刻的對待我,我開始逃離,現在不愿再隨意與人談論這些話題,總是會覺得對方太年輕氣盛,就如“談愁的都是不識愁滋味的少年郎,而飽經人生滄桑的貝多芬卻唱起了歡樂頌”,剛二十出頭的年紀,也不敢說自己不是那少年郎,所以就更不敢隨意的發表自己的“正解”,好在,我還是一個幸運的人,身邊總歸是有一兩個愿意聽我講,我也愿意好好聽他們觀點的人。一想到這里,總覺得自己是何其幸運啊。
“真正有獨特個性的人并不竭力顯示自己的獨特,他不怕自己顯得與旁人一樣。那些時時處處想顯示自己與眾不同的人,往往是一些虛榮心十足的平庸之輩。”周先生的文筆好生犀利,處處打到人性的弱點,著實給年輕人好好的講了一堂課。只是,這遠遠不夠,人們受到諷刺,會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卻不知道該如何改變,心態(智)的改變從不在一朝一夕,難免為了改變而改變,最終落入到“角色”切換的鬧劇中。周先生這話,應是我好好掛在床頭來警示自己的,若有朝一日能走出虛榮心十足的平庸之輩的困境,這便是少了許多煩惱吧,我也希望這一日能早些到來。
在看到先生關于藝術家的描述部分,實在是很難不想起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思特里克蘭德多么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角色啊,還記得前些個月和朋友談起,他說很少有人可以理解思特里克蘭德,然而我看到的包括我問到其他人,人人都對這個主角贊不絕口,給出的理由也千篇一律,我很好奇,人們對他的贊揚在那千篇一律的背后,有多少是跟隨潮流,好吧,我承認這個問題根本不重要,只是在想安慰自己而已。通過作者的描述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他的藝術水平高超,但是藝術與生活、與責任是不相容的嗎?只有置身地獄才能覺得自己是以旁觀者來審視這一切,才追求到全面的美?憑借一個人的才,便可以忽視一個人的德,因為書中的主角光環,便成了自由的化身,理想的熱愛,成了人人敬仰的追求,放在真實的生活中這樣的行為還有多少人會吹捧,我真想聽聽那些人在那是的發言會是什么樣,我實在是很難覺得這不可笑。雖然極度討厭他們聽完我的說法之后一副居高臨下“你不懂”的樣子,但我能理解他們千遍一律的解釋,只是我們站在了不同的角度,他們的角度或說法,在網上沖浪一下就一目了然,我承認我是帶有偏見的。藝術來源于生活,它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要擺脫從來都是自己那顆遲鈍的心和不夠聰明的大腦,要擺脫環境的限制,你需要更好的方法。或許我并不是那個被極被需要的自由的靈魂。我欣賞藝術家,也欣賞他們的作品,但我絕不會和他們有太多的交集。
“真誠如果不講對象和分寸,就會淪為可笑。真誠受到玩弄,其狼狽不亞于虛偽受到揭露。”圓滑世故總在被人們所嘲諷,人們嘲諷的對象終究還是他們自己。多有趣呀,也是前段時間發生的故事,現實的事情卻在書本中再現,是我在和一個朋友分享自己的人際交往小技巧,現在卻覺得自己所作的很沒有必要,本來自己知道即可,還多此一舉的分享給別人。但也是證明了自己的做法是對的,很多場合不是不講真誠,只是展現了另一個真實的自己的角色吧,畢竟人是多面的,在合適的時候展現出來合適的角色即可,但長久相處的關系卻很難如此,有太多面是自己無意識展現的,久而久之也就展現了所有面,但也不要忘記最親近的人最光彩的那面,因為那是最容易被生活的茶米油鹽所掩蓋的。
“文人最難戒的毛病是賣弄。說句公道話,文字本身就誘惑他們這樣做。他們慣于用文字表達自己,而文字總是要給人看的,這就很容易使他們的表達變成一種表演,使他們的獨白變成一種演講。他們走近文字如同走近一扇面向公眾的窗口,不由自主地要擺好姿勢。有時候他們拉上窗簾,但故意讓屋里的燈亮著,以便把他們的孤獨、憂傷、痛苦等等適當地投在窗簾上,形成一幅優美的剪影。即使他們力戒賣弄,決心真實,也不能擔保這訴諸文字的真實不是又一種賣弄。”文人的賣弄也難全怪文人,畢竟寫在作文紙上,或呈現在那一畝三分電子屏上,一篇慵懶的散文有多少普通人能看兩眼就知道作家水平的,總歸華麗的文字更吸引人的眼球,更諷刺的事情,好的文章從來不是華麗的辭藻堆砌出來的,但是人們總會被華麗的辭藻奪去了目光,從而來判定作者的文學功底。就像短視頻/自媒體時代,視頻市場從幾十分鐘到幾分鐘再到幾秒,人們越來越不愿意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因為這樣高強度的刺激足夠滿足自己空虛,一眼即可選出高下。時代在進步,但在某些方面我們更喜歡上個世紀,卻也知道自己根本無法在上個世紀生存,于是想追求一個自己構想的各個時代的長處相結合而成的完美時代。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二
周國平先生的《人與永恒》,是他寫下的內心的感思,書中道出了人生真諦。我讀后的感想如下,特與大家分享!
書中對幸福與痛苦的解說,使我不斷的思考。在世界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謎。周先生說“人是一種講究實際的植物,他忙著給自己澆水、適肥、結果實、但常常忘記了開花。”我想開花是生命的過程。從生到死,有多遠,只是呼吸之間,人的起點和終點都一樣,人會遇見不同的路途風景,但人的心情大多是相似的:悲傷與快樂!與其悲傷生活還不如開心快樂過好每一天。
周先生語錄:“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反過來說,不善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此書讓我心靈沉淀,免除浮躁。懂得去學會享受孤獨。
我活著,不單是為了體驗生活,辛酸的,痛苦的,這都是一種豐富的生命。歡樂和痛苦是我們應具備的。我們生活在眼前,不能忘記了永恒和無限,不能忘掉了生命的悲壯和美麗。
這本書,《人與永恒》,讓我思考永恒,鞭策自己做個有深度的人,學會從容,試著坦然!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三
我喜歡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_包括弱點。
那些有著明顯弱點的人更使我感到親切。
沒有一種人性的弱點是我所不能原諒的,但有的是出于同情,有的是出于鄙夷。
人性是有弱點的,人人都有自己的弱點。認識到這一點,對人對己的態度或許會更寬容、更平和了吧。
給人帶來最大快樂的是人,給人帶來最大痛苦的也是人。
人的社會化程度越高,受人際關系的影響越大,快樂常在,痛苦也不會少,你既離不開人群,那就要學會坦然面對這樣的痛苦。
人是一種講究實際的植物,他忙著給自己澆水、施肥、結果實,但常常忘記了開花。
很生動形象的比喻。記得不要忘記開花哦!
心理學家們說:首先有欲望,然后才有禁忌。但事情還有另一面:首先有禁忌,然后才有觸犯禁忌的欲望。犯禁也是人的一種無意識的本能,在兒童身上即可找出大量例證。
許多無關緊要的禁忌,反倒刺激或誘惑了人們觸犯禁忌的欲望。這一現象真該引起父母、廣大教育工作者,各類管理者的反思啊!
每個人的個性是一段早已寫就的文字,事件則給它打上了重點符號。
人的個性是天性與后天環境熏陶的結果,人生中一個又一個事件一方面作為人的個性的展示平臺,淋漓盡致地再現了人的個性特征,同時又斷面強化著人的個性品質。
久住城市,偶爾來到僻靜的山谷湖畔,面對連綿起伏的山和浩淼無際的水,會感到一種解脫和自由。然而我想,倘若在此定居,與世隔絕,心境也許就會變化。盡管看到的還是同樣的山水景物,所感到的卻不是自由,而是限制了。
并非是人此一時彼一時地不靠譜,不同狀況下自然會產生不同的心境,因為人終究是社會化的動物,需要的只是適度的自由和解脫罷。
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
人的一生中快樂與痛苦往往如影隨形,假如我們能夠把痛苦和歡樂當作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那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無比的!
生命平靜地流逝,沒有聲響,沒有浪花,甚至連波紋也看不見,無聲無息。我多么厭惡這平坦的河床,它吸收了任何感覺。突然,遇到了阻礙,礁巖崛起,狂風大作,拋起萬丈浪。我活著嗎是的,這時候我才覺得我活著。
靜如止水的日子里,人往往會倍感無聊,波瀾壯闊卻又不是誰都能承受的。人到底要怎么樣的生活呢?!
相對于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相對于生命,歷史不過是細節。
直接面對自然和生命,人世間的一切都不過是細枝末節罷了!
別太在意結果,真誠地愛過,深切地痛過,此生足矣!
我不知道什么叫愛情。我只知道,如果那張臉龐沒有使你感覺到一種甜蜜的惆悵,一種依戀的哀愁,那你肯定還沒有愛。
我不知道什么是愛情,但我明白我愛或者是不愛。
人們常說,愛情使人喪失自我。但還有相反的情形:愛情使人發現自我。在愛人面前,誰不是突然驚喜地發現,他自己原人與永恒讀書筆記 來還有這么多平時疏忽的好東西他渴望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獻給愛人,于是他尋找,他果然找到了。呈獻的愿望導致了發現。沒有呈獻的愿望,也許一輩子發現不了。
與其說有理解才有愛,毋寧說有愛才有理解。愛一個人,一本書,一件藝術品,就會反復玩味這個人的一言一行,這本書的一字一句,這件作品的細枝末節,自以為揣摩出了某種深長意味,于是,"理解"了。
理解未必產生愛,但是愛了就會有也渴望有更多的理解。
一切終將黯淡,唯有被愛的目光鍍過金的日子在歲月的深谷里永遠閃著光芒。
那永遠閃爍的是愛的光芒,人是向光性的動物吧,一生為愛而奔波勞碌,即使如飛蛾撲火一樣也在所不惜。
愛情與事業,人生的兩大追求,其實質為一,均是自我確認的方式。愛情是通過某一異性的承認來確認自身的價值,事業是通過社會的承認來確認自身的價值。
自我價值的確認是否也是一種本能的需求呢?
讓我們承認,無論短暫的邂逅,還是長久的糾纏,無論相識恨晚的無奈,還是終成眷屬的有情,無論傾注了巨大激情的沖突,還是伴隨著細小爭吵的和諧,這一切都是愛情。每個活生生的人的愛情經歷不是一座靜止的紀念碑,而是一道流動的江河。當我們回顧往事時,我們自己不必否認、更不該要求對方否認其中任何一段流程、一條支流或一朵浪花。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四
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意義本身,而在于尋求!生與死,愛與孤獨,自然與生命,真實,美等等,是人們對永恒的探索。讀完這本書,讓我對身邊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認識,尤其書中對幸福與痛苦的解說,使我不斷的思考。
一直渴望恬淡而平靜的生活,不需要歡笑,同樣也不會有痛苦;一直害怕遇到障礙,害怕礁巖崛起,狂風大作的海面將我淹沒。讀了《人與永恒》才突然明白,人生最可悲的,便是生命力的乏弱!
周國平先生通過文字,闡述了自己對自然與生命的理解、看法以及兩者的相互關系。雖然只是短小的幾段文字,卻足以震撼我的心靈,使我不禁對以前的自己產生思考。
我之所以渴望平淡,并非是真正喜歡這種生活,排斥轟轟烈烈的人生,。相反,正是因為我向往精彩的人生,而產生了害怕得不到轟轟烈烈,害怕為此要付出巨大代價的想法,所以,何不接受平淡,至少這樣不會有失敗。
我之所以渴望平淡,是怕自己受不住大喜大悲,是怕不再平淡的日子將會承受更多的坎坷磨難。所以,我屈服于平淡,我跪倒在了阻礙面前。是的,我討厭失敗,我害怕阻礙,于是我甘愿讓生活化為一汪平靜的湖水。但我并沒有注意到“生命”這個美麗的詞所潛藏的美被就此掩蓋了。我們活著,不就是為了時時刻刻體驗生活,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種豐富的生命之美。歡樂和痛苦才是我們應具備的表情。然而,這樣的時候很少,大多數時候,我們倒像是無生命的機械一樣活著,沒有表情,被一個個巨大的四四方方的盒子籠罩著。我們總生活在眼前,忘記了永恒和無限,忘掉了生命的悲壯和美麗。
無論我的人生平淡與否,無論我的前方或易或難,我都欣然接受。我會努力去感受——生命力存在的那種充實!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五
《人與永恒》是周國平先生的著作,我利用閑暇時間有幸拜讀了這本書,這本書是他隨手寫下的內心的點滴感悟。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本身并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于意義本身,而在于尋求的過程!生與死,自然與生命,等等,是人們對永恒的探索。在閱讀了這本書后,也讓我對身邊的事物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尤其是書中對與幸福與痛苦的解說,讓我不斷的去思考。
定理一:幸福是一種一開始人人都自以為能夠得到,最后沒有一個人敢說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定理二: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痛苦的。由此得出定理三:世上沒有不可忍受的痛苦。對我而言,生與死的兩頭都很遙遠,無法感受生命開始的神圣,也無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懼。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尋找一路走,終點無非就是一個終結,但我還是在尋找,尋找生活中屬于我的幸福,當讓有時也會迷路,敲了敲痛苦家的門。
幸福會藏在未來引領我們去尋找他,但當我們匆匆走過后,去發現幸福只能在記憶中找到。難道幸福這么難得到嗎?還是我們普遍善于舍棄呢?珍惜身邊的幸福,那是我們擁有的最大財富。幸福與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們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無論我的前方或易或難,我會努力去感受——幸福與痛苦存在的那種充實!
在世界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謎。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之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意義本身,而在于尋求。
從生到死,人的起點和終點都一樣,人會遇見不同的路途風景,但人的情緒大多是相似的:快樂與悲傷,程度的不同只在于兩者的界限區分不同,就這樣形成兩種人,樂觀者與悲觀者。對我們年輕人而言,生與死的兩頭都很遙遠,無法感受生命開始的神圣,也無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懼。我們只是在行走,一路尋找一路走,“生”在腳下延續,“意義”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腳印里,始終遍尋不見。但我始終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級,就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