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自然景觀獨具魅力,有著峽谷、湖泊、山脈等多樣的地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山西旅游攻略,希望能對你的旅游計劃有所幫助。
2023年山西的春節小學生(匯總21篇)篇一
農歷新年的早上,我第一個從床上跳起來,抖擻抖擻精神,活動活動筋骨,然后高高興興去叫爸媽,爸爸見我起得這么早,也不甘落后,從床上翻身便爬了起來了,媽媽和姐姐也陸續地起床了,洗完臉刷完牙,一心想到的就是吃個痛快!一想到吃,我就來勁,忙向爸媽建議做這做那,媽媽是我家的主廚,因此做什么由她這位裁判來決定,媽媽說:“很久沒吃過餃子了,包些餃子吃吧?!蔽覀兌挤浅Y澩?。
決定做什么以后,我們便分工進行了,爸爸做肉餡,媽媽揉面,我和姐姐燒水。我們干起來都十分有勁,不到半個小時,肉餡弄好了,餃子也弄好了,水也快燒開了。媽媽便熟練地包起餃子來,我和姐姐也學著包起來,我好不容易包了三個,累死了,還真難學??!媽媽說:“我就天生會做啊,不吃點苦,努力學,怎么能學得好呢?”我聽了有點慚愧,便吸取教訓,重新揚起風帆,認認真真地包了起來,這下做得更快了一些。這就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什么都應該刻苦。
過了大概二十多分鐘,揉的面已經全部做成了餃子,我和姐姐燒的水也已經在鍋里翻江倒海了。媽媽便把餃子放進鍋里,煮了起來。媽媽在中途還加了一些佐料,使餃子更加好吃,約摸過了十多分鐘吧,媽媽便把餃子撈起來,分成了四碗,在每碗中還放了一些湯。我媽剛弄好湯,我便搶了一碗津津有味地吃個痛快!由于吃得太快,舌頭都火辣辣的。
我們個個都吃得滿嘴是油,便歡天喜地去看精彩電視節目了。
啊,真是一個快樂的農歷新年??!
2023年山西的春節小學生(匯總21篇)篇二
生活中有節日,節目中有民俗;風俗使節日代代傳承,節日使生活五彩斑斕。舊時,太原地區月月有節日,而最隆重、最熱鬧,風情最濃厚的要數過年了。
舊歷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間稱過年,為區別于公歷元旦,后來又稱過大年。舊日,臘八節過后,太原人就忙著準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后,年事準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貼扎,指各種對聯、年畫、窗花、門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外打掃一遍,即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準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按照傳統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后,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財”、“一年如意”之類。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為祭祀財神之日。民國以后僅在過年時于錢垛、錢柜或專設神位神龕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雞、鴨、豬、羊。祭罷財神,方赴有買賣往來的各商戶家中拜年。
舊日過年,時間拖得很長,一直持續到二十五日天倉節之后。初五日俗稱破五,民間俗言“破五不出門”,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舉行開市,居民方始探親。初七俗稱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氣朗則利人口繁衍。初八黃昏后祭星神,于院內點燈七盞,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順遂吉利。初十俗稱“十不動日”,相傳是日老鼠娶親。十三到十六為元宵佳節,幾日之內,夜間燈火輝煌,社火秧歌,熱鬧非常,俗稱“燈節”。二十俗稱“小添倉”,二十五為“老添倉”,東西米市設立倉官神位,眾往致祭,燃放火花。過了天倉節,新春期間的熱鬧方告結束。
郊縣農家過年較之都市別有風情。晉陽一帶,除夕要壘旺火、捆旺草,門上插柏葉。旺火用炭塊壘成塔狀,子夜鐘聲響過,點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過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風俗。謂“吃翻身瓜”。在年終時,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內,用以祭祀祖先,俗稱“隔年撈飯”。初五灑掃庭院,清理垃圾,俗稱“掃窮上”。
高五寸許,頭戴紅纓帽,左手執簸箕,右手拿斗,騎著馬,馬身上馱若干口袋。將倉官爺燈放置碗內,飄浮在水甕內。放時要念:“倉官爺爺飲馬來,銀錢糧食(或麻子、黑豆)馱著來,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币源似蚯箫L調雨順、五谷豐登。
清徐縣一帶的習俗,于年節之前準備祭品“棗山”(用面加棗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長方形,分十二格(有閏月加一格),每格栽棗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種供品用小米飯一盆,上加一枚柿餅和棗,俗稱“隔年撈飯”。溫飽之家還供以全牲之羊、豬頭以及水果、核桃、柿餅、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類。元日迎神與他處不同。按時憲書所載明的喜神方位,用柏葉、石炭撿到長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時用紅紙貼于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紅紙條加十字于石炭上,兩塊石炭之間夾以百束香,點燃,俗稱“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節的文藝活動從正月十四日開始,各村踩高蹺、跑旱船、推花車、舞龍燈、壘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鎮還有背棍、鐵棍、桌棍、抬閣,扮演各種戲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裝飾華美,舞技優美動人。
不僅都市鄉村,各廟宇在過年時亦熱鬧非凡。晉祠各廟于五更大門洞開,張燈結彩、燒積薪、迎神,設餅餌棗梨祭祀。
大同春節生旺火。
大同地區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發生各種聯系。因此,煤的作用遠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
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沖天"。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后,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御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們圍起一圈,有的做游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孩子們也可以走街串巷觀察評論火堆大小,誰家的火堆大,著的旺,誰家的旺氣也大。正如清朝《大同縣志》所述:"元旦,家家鑿炭伐薪壘壘高起,狀若小浮圖。及時發之,名曰旺火,即省城達達火也。"。
如今,生旺火之風俗習慣,在大同又有發展。不但在過年時生,就連平日辦婚喪大事或者重大節日時都生,有的是在冬季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圖吉利。若論旺火規模之宏大,造型之講究,當以懷仁旺火為最。它有四大特點:一、選煤精良。在元宵節前預選優質原煤,用機械或者人工挖掘出來,再精心切割成整齊方塊;二、造型美觀。必須聘請高明師傅將旺火壘成底小、肚大、頂尖、內空的寶瓶形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燃燒凈盡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為了達到一年勝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壘砌旺火時,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體增高的尺寸大小,則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規模龐大。每年懷仁縣城內街道都要壘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噸煤壘成,高達三丈,可謂規模龐大。
2023年山西的春節小學生(匯總21篇)篇三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山西的春節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山西的春節,在臘月就開始了。臘八一到,家家熬臘八粥,接著買皇歷,麻粘兒,是山西民間特產,用芝麻與糖做成的,孩子們最愛吃。
過了臘月二十,進入節前最忙的階段,山西諺語:“二十三,打發灶君上青天;二十四,寫呀么寫對子,二十五,擦摸打掃笤卒;二十六,黑的白的蒸啊兩不鹿;二十七,關住門門洗了局;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提啊壇壇打酒酒;角兒(角兒就是餃子)捏啊三不鹿?!?/p>
小年到了,山西人傳統要祭灶,祭灶多在黃昏之時舉行,先把灶餅、芝麻糖等物品供奉在灶王爺像前,然后在像前點三柱香,一家老小要給灶王爺磕頭,再把芝麻糖到火上燒成稀,糊住灶王爺的嘴,再把草料扔到廚房頂上喂“天馬”。然后把灶王爺像揭下來,一邊焚燒,一邊祈禱。之后,燃放鞭炮為灶王爺開路。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起來,吃起來酥脆香甜。
大年三十到了。炒冷葷,蒸扣碗,拌餡包餃子,都是要干的事情。男人們貼對子,門神,女人們擺供品,燈瓜瓜,也就是桌燈,大年的燈是通宵的,不能熄。
晚上,各處都是放鞭炮與花炮的,大人們放“大禮花”,一道金光沖上了天空,竟然變出了一顆顆紅寶石,紅寶石邊上還壤著黃色,美麗極了,緊接的道道金光變成了五顏六色的.花朵,有的像玫瑰花,有的像菊花,接著炮仿佛如流星一樣過來,孩子們一般放竄天猴,一下就飛上天的那種,還有小蜜蜂……接著又熬年守歲。
子時一到,鐘聲一響,第一件事情就是開門上香,據說這是旺香開門,誰家早點,誰家就預示一年興旺,第二件事情則是上廟上香,越早越好,商號一般是掌柜的去,衣帽整齊。
大年忌諱多,語言上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如餃子破了得說“綻了”。
初一不管男女老少都要給長輩磕頭拜年,互贈禮品,還要祭祖拜神。
傳統正月初五不出門,所謂破五。正月初七稱為人節。
一直到正月十五,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家家戶戶吃元宵,元宵是一種甜而不膩、膾炙人口的民間小吃。尤其是孩子們,特別愛吃。
最重要的是還要掛花燈啊!從十四到十六,每晚都開,處處張燈結彩,五顏六色,花燈樣式很多,數不勝數。有動物的,有猜謎的,有宮燈,如意燈,飛機式的燈,料絲燈,玻璃燈,走馬燈……形形色色,異彩紛呈。
孩子們與大人們都要放煙花,毫不遜大年三十的炮火。
從十四到十六,連續三天各縣、各村都要組織大大小小各種樣式的匯演,有民間藝術,晉劇,有古老樂曲,有代表喜慶的演出,有代表幸福的演出,還有古老傳說的。
一直到正月十七,春節結束了,但還留著濃濃的年味……。
2023年山西的春節小學生(匯總21篇)篇四
大年三十那天,到處張燈結彩,家家戶戶門口都貼滿了春聯,老的、小的都穿上了新裝,整個城市都充滿了節日的氣息。在這個喜慶的日子里,大家都趕著去拜年、送禮,我們家也不例外,早早地去了外婆家。
外婆家的東西真齊全,不包括禮品,單單煙花就有小山似的一般高。我一眼便瞧見了那細長的“煙花棒”,嚷著要爸爸幫我放。當打火機接觸棒頭的那一瞬間,小小的.火苗頓時變大了,一團七彩的的火焰,像離弦的箭般冒了出來。它們閃著艷麗的光芒,像一朵小花,盛開并飄散著金色的粉末。我喜上眉梢,情不自禁地舞動起來,漸漸的,我已忘記自己身在何處,只想一直停留在那一刻,把精彩的畫面永遠記在心里。
晚上,全家人喜氣洋洋地做菜,除夕之夜,最不能缺少的是餃子和鮮魚,它們都代表了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年年有余。當美味佳肴擺滿一桌子時,就可以大飽口福了,每一道菜都讓人過目不忘,都充滿著團圓的氣息。
“噼噼啪啪”放煙花了!大家早已放下手中的碗筷,去看煙花了??炜矗粓F七彩的煙火直沖云霄,在天空中綻放,煙花閃爍著耀眼的金光,向四周擴散開來,那流光溢彩四散開來的點點金光,把夜空裝點得燦爛奪目。
那升空綻放的煙花如一個個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顆顆拖著彩帶的流星,把除夕之夜變得無比美麗。
大年三十除夕夜,歡歡喜喜過春節。祝所有的人春節快樂!
2023年山西的春節小學生(匯總21篇)篇五
刀削面,你吃過嗎?這可是山西著名風味小吃,我最愛吃了。
刀削面的做法很簡單,只要把面粉澆上少量的水,團成面團,再把面團托在左手上,右手拿一片薄刀片,然后就像削皮一樣一片一片的削在鍋里。那熟能生巧的手法,要是不練上幾天幾夜,肯定是不行的。
刀削面的看相也不賴。在一條條晶瑩剔透的面條上,點綴上幾葉綠色的香菜,幾片褐色的牛肉??戳酥笞屓恕翱谒绷魅С摺钡断髅骐m然看相好,但是吃法也很有講究,它那誘人的香味不得不讓人點一碗嘗嘗。
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去吃刀削面,來到刀削面店,我趕緊找了一張位子坐下,點了兩碗刀削面?!皝韲D”聽店小二的聲音,我就知道我最愛吃的刀削面到手了。聞到那令人垂延三尺的香味,我就迫不及待地抽出筷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媽媽見了忙說:“呀,不是你這樣吃的,這樣吃的話就品嘗不出鮮味了。”因為我太喜歡吃了,所以沒理會媽媽說的話,仍然這樣吃著,結果吃完了都沒品嘗出是什么味兒。
大家可不要像我一樣吃哦!否則就吃不出味了??墒锹哉娴淖屓撕茈y做到啊!
文檔為doc格式。
2023年山西的春節小學生(匯總21篇)篇六
20xx年01月24日11:10鳳凰網歷史綜合【大中小】【打印】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土,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貼倒有,三十大家歡樂吃扁食。"。
生活中有節日,節目中有民俗;風俗使節日代代傳承,節日使生活五彩斑斕。舊時,太原地區月月有節日,而最隆重、最熱鬧,風情最濃厚的要數過年了。
舊歷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間稱過年,為區別于公歷元旦,后來又稱過大年。舊日,臘八節過后,太原人就忙著準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后,年事準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貼扎,指各種對聯、年畫、窗花、門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外打掃一遍,即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準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按照傳統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后,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財"、"一年如意"之類。
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為祭祀財神之日。民國以后僅在過年時于錢垛、錢柜或專設神位神龕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雞、鴨、豬、羊。祭罷財神,方赴有買賣往來的各商戶家中拜年。
舊日過年,時間拖得很長,一直持續到二十五日天倉節之后。初五日俗稱破五,民間俗言"破五不出門",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舉行開市,居民方始探親。初七俗稱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氣朗則利人口繁衍。初八黃昏后祭星神,于院內點燈七盞,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順遂吉利。初十俗稱"十不動日",相傳是日老鼠娶親。十三到十六為元宵佳節,幾日之內,夜間燈火輝煌,社火秧歌,熱鬧非常,俗稱"燈節"。二十俗稱"小添倉",二十五為"老添倉",東西米市設立倉官神位,眾往致祭,燃放火花。過了天倉節,新春期間的熱鬧方告結束。
郊縣農家過年較之都市別有風情。晉陽一帶,除夕要壘旺火、捆旺草,門上插柏葉。旺火用炭塊壘成塔狀,子夜鐘聲響過,點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過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風俗。謂"吃翻身瓜"。在年終時,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內,用以祭祀祖先,俗稱"隔年撈飯"。初五灑掃庭院,清理垃圾,俗稱"掃窮上"。
在古交山區,春節期間的活動最為豐富。于除夕夜張掛祖先神幛,族內各戶均要送供品一份,當年內生男孩之家要供雞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壺。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輩給長輩叩頭,俗稱"盤輩數",然后歡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塋,焚香叩頭,鳴放爆竹,俗謂"送神'"。"隔年撈飯"之俗與晉陽多有不同,年終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撈在碗內,上擺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過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曬干,攪在糞內,俗言可以蟲災。正月初五為"送窮日"。于初四下午清掃室內庭院,五日拂曉將臟士送到村外,燒香三柱,鳴放爆竹,表示送走窮氣。這一日的飯食為蒸莜面或蒸饅頭,俗謂"餾窮氣"。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內供獻莜麥面制成的谷穗狀食品,焚香敬紙,燃放爆竹,禱告天地,祈求五谷豐登。一些地方則須先稱好五谷各一份,以紙包好,同時供于院內。供后復稱,如某種糧食份量增加,俗謂是年收成最好。這一風俗事象,俗稱"接籽頭"或"搶籽頭"。到正月十五,除進行燈節活動外,還有送瘟神的習俗。各村在五道廟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壘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饅頭?;顒娱_始,敲鑼打鼓,抬一筐籮逐戶收集一把五谷糧食,從衣服上撕一條布或棉絮和按每戶人數剪的紙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將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燒香放鞭炮,以火燃燒,意謂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倉節時,俗用谷面或軟米面捏成倉官爺、谷囤、糧倉及各種家畜家禽形狀的燈若干盞,內包煮熟的紅棗豆子,燈芯用細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燈內注油,將糧倉燈放在存糧處,牛燈放在牛圈窗臺,雞燈放在炕頭,狗燈放在門上邊,貓燈放在墻角等,一一點燃。倉官爺燈高五寸許,頭戴紅纓帽,左手執簸箕,右手拿斗,騎著馬,馬身上馱若干口袋。將倉官爺燈放置碗內,飄浮在水甕內。放時要念:"倉官爺爺飲馬來,銀錢糧食(或麻子、黑豆)馱著來,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清徐縣一帶的習俗,于年節之前準備祭品"棗山"(用面加棗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長方形,分十二格(有閏月加一格),每格栽棗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種供品用小米飯一盆,上加一枚柿餅和棗,俗稱"隔年撈飯"。溫飽之家還供以全牲之羊、豬頭以及水果、核桃、柿餅、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類。元日迎神與他處不同。按時憲書所載明的喜神方位,用柏葉、石炭撿到長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時用紅紙貼于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紅紙條加十字于石炭上,兩塊石炭之間夾以百束香,點燃,俗稱"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節的文藝活動從正月十四日開始,各村踩高蹺、跑旱船、推花車、舞龍燈、壘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鎮還有背棍、鐵棍、桌棍、抬閣,扮演各種戲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裝飾華美,舞技優美動人。
不僅都市鄉村,各廟宇在過年時亦熱鬧非凡。晉祠各廟于五更大門洞開,張燈結彩、燒積薪、迎神,設餅餌棗梨祭祀。
舊日過年,太原一地尚有許多風俗故事,表現出那時人們的忙亂、繁瑣、迷信心態。山西人過春節,實際上打臘月就開始了。人管臘月叫"慌天",是和七月"閑"相對應的。一進臘月門,商家忙著準備上市的年貨,普通人家也要裁購全家新衣。老老少少歡歡喜喜盼過年。
臘八一到,吃臘八粥,街上出現平時不常見的請香(香為供品一不用買而用請)。請家堂,灶神,香爐供器,燈瓜瓜(民間供神器具,燒瓷成碗狀,中間有一空柱物,可穿燈埝點燃)。接著買皇歷,炒米怡脫兒,麻粘兒(山西民間特產,一種糖做的),蜜供,核桃,柿餅等。
過了臘月二十,進入節前準備最繁忙階段。諺語:二十三,打發灶君上青天;二十四,割哈對子寫啊字;二十五,擦摸打掃笤卒;二十六,黑的白的蒸啊兩不鹿;二十七,關住門門洗了局;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提啊壇壇打啊酒;三十日;決兒(角兒即餃子)捏啊三不鹿。
一年一度的春節供品,山西人是很講究的。在發面,蒸的火候上掌握,以饃饃開花為佳,表示喜訊。蒸品有蓮花大供,棗山山,門兔兔,水缸上要放面魚,有錢的還供豬牛羊頭三牲,家窮的則以面蒸代替。
這一會可能因為所有的家神休息上天陸游,百無禁忌,無需挑日。因此,結婚辦事的也瞄準時機成倍成長。年節忙,婚禮忙,雖然是忙上加忙,但對于中下等家庭,喜宴菜肴順帶過年一次性消費,也避免了浪費,也算良風佳俗吧。
山西人稱出席為"年除"。炒冷葷,蒸扣碗,拌餡包餃子,兄弟爺奶三帶聚會吃團圓飯,少說也的十來口,所以占用很長時間。男人貼對子,門神,大掃除。擺供品,桌燈,神豬,準備晚上迎神祭祖。中午還要抬上菜肴上墳祭供,大年的燈是通宵著的,不能熄。
等點燈的時候,各處都是放鞭炮的,迎神開始。神前供桌上,蠟燭點上,壁燈和桌燈也都點蠟燭,窮人家點不起蠟燭,只在紙糊的燈中放燈瓜瓜。接神儀式開始,家藏上掀,燒表紙,除主要的天地爺,家堂爺外,還有灶王門神土地等,都要一一上香敬紙,娃娃門也跟在家長們口面滿院磕。接著熬年守歲?,F在有中央電視臺文藝晚會,舊時沒電視的時候只要打麻將,娃娃們一般就睡覺了,家長則把壓歲錢放在枕頭旁。
子時一到,鐘聲一響,準界正式開始,第一件大事是開門上香,據說這旺香開門早誰先點,預示一年興旺。祭祀的時候不讓女人,這一儀式大多都是男子執行,然后放表跑,順便把旺火里的柏葉,松枝,散線香點上。第二件事則是上廟上香,越早越好,商號一般都是掌柜的去(即經理),長袍馬褂,衣冒整齊。家庭由家長帶領換新衣的男孩持香前去。
大年忌諱多,語言上不能說:起聳拉死離破爛倒塌損閉等不吉利的字眼,如餃子煮破了得說"綻了"。行為舉動:不打罵牲畜,不責打孩子,不用尖刀,不擦摸打掃等。
從除夕開始,民間吹奏班子就挨家吹奏,名叫"送財神"。人們為討吉利,無不以錢物贈送。實際上就是變相斂財,人們叫"刮街"。
這一天,不管早兩天還鬧的面紅耳赤,還是打的頭破血流,今天街頭相遇,都是恭喜發財、高升、過年好、給您拜年的吉利話。
傳統習俗,這天中午祭祖拜神后,合族吃團圓飯。從初二起走親訪友拜年,互送禮品。新婚夫婦也要拜年,一直到初八初九,中旬初五不出門,所謂破五,初七不出門,所謂七眼。初十是使不動,二十小添倉,二十五黑添倉(山西地方方言)。百家忌,都不出門,到這春節基本結束。
現在敬神大部分之在家里院里表現個形式了,上廟什么的也早就沒了,廟都沒了還上什么廟啊。
現代基本上就是包餃子,做些菜,然后除夕的時候看電視,玩玩麻將什么的,第二天家里子女都回來吃個飯,下午繼續玩麻將,現在人忙了,春節的一些老習俗也就淡薄了,只有些村里的老人還在重復著古老的儀式。
正月初七日,稱為人節。舊俗將六畜、五谷與人從正月初一日開始排位輪值。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初八為谷日。人日又稱"人節"。
從正月初一日開始,民間舊習用天干、地支來測算吉兇禍福。主要尋十天干中的"辛"日,十二地支中的"辰"日。那一天對到辛日,則意味那一天交好運。辛日越靠近元旦越好。初幾是辛日,便稱"幾日得辛(幸)"。
那一天對到"辰"日,則意味著當年是"幾龍治水"。一龍治水,意味著雨澇;十二龍治水,意味著干旱。假如初七日逢辰,則雨水均勻,意味豐收。如今,測算日子的習慣漸少,代之而起的是早上觀察天氣的陰晴變化,并根據當地歷代人們總結出來的經驗,以猜測本年度的年景豐欠。陽城等地舊有"此日清和,民無災難"的俗話。
晉東南地區要于"人日"之夜,焚香點燈。并用煮熟的稷米祭祖北斗星,進行祈?;顒?。臨縣等地習慣在門前或地里堆一堆谷糠煨燃,稱作"灸地"。
晉南地區習慣用彩色絲線和綾綢制作首飾、稱作"彩勝"。這天男子往往進行游宴。呂梁地區習慣"跳麻老姑"游戲。用椿木制作一個女形人物,兩人先閉住眼默禱數字。然后,升起木人跳躍跳到與默禱數字吻合時,觀察麻老姑的向背,面向人則為吉刮,背向人則為不吉利。
也有的地方習慣在這一天祭拜百神,祈祝人口平安。和順縣等地,又講究上墳拜掃。人節,民間婦女忌用針,忌紡線,忌吃米飯,傳統習慣要吃七樣蔬菜做成的飯菜。晉西北地區一些縣將人節稱為"再過年"。鳴炮張燈,做席豪飲,盛況不亞于春節。
2023年山西的春節小學生(匯總21篇)篇七
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的山西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自然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從山西各地如何過春節就能夠看出來。山西各地,不管是在城里還是在農村,都洋溢著濃濃的年味?,F在我們就來看看山西各地都是如何過春節的,體會那絢麗多彩的年俗。
一、太原南郊――過年過足兩個月。
在臘月初一起,太原南郊村里家家戶戶就都開始進入了過年的準備過程,這一天,家家都要炒五谷,就是把玉米、小麥、高粱、黃豆、瓜子等放在鍋里炒熟,以此祈求來年五谷豐登不生蟲害。五谷炒好后,孩子們把自己的小口袋裝得滿滿的,然后整個村子地串門,互相交換著嘗嘗哪家媽媽的手藝最好,炒出的五谷又香又酥……炒五谷的香味和著孩子們的歡笑,回蕩在村莊上空,輕輕地拉開了年的序幕。
臘月三十,過年的高潮已醞釀到了極致,除夕下午家里的男主人會扛著大掃帚,認真地把屋前的大院掃得干干凈凈,而在他身后的屋子里,心靈手巧的女人,會用粉紅、金黃、翠綠、天藍、濃紫等色彩艷麗的紙張,剪出網狀鏤空、帶有穗子的五色紙,形狀像是一朵盛開的花,在除夕傍晚,這些美麗的“花朵”就會被粘貼在對聯、院墻、福字、堂屋等顯眼的位置上。當天的年夜飯是不吃餃子的,餃子包好了,年初一早上煮來吃,這叫做吃“連年飯”,大約是取衣食豐足,一年連一年的意思吧。
在正月初一,真正的年來到了,一整天,村人都會四處游走拜年。正月初二,在我們這里是在外的游子歸家祭祀先祖的日子。正月初三,是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五,又叫破五,人們燃放大量煙花爆竹,表示破除過年期間的眾多禁忌。家鄉有句俗語叫“不出正月都是年”,整個正月里,所有人家都會不斷走親戚或款待親友,處處都是歡聲與笑語。
二、太原河西――羊肉餃子年味足。
一提起春節,讓老太原人最念念不忘的應該還是大年初一的那頓羊肉餃子。
為了這頓餃子,人們往往提前半年就開始準備。七月炎夏時節,有經濟能力的人家便會開始挑選羊。這選羊還別有一番講究。據老一輩太原人講,這羊不能肥不能瘦,不能幼不能老,而要選骨骼剛長成、身上還沒開始長肉的“架子羊”。選好了羊,就要在院子里圈一個只夠一只羊容身的羊圈,把“架子羊”趕進去后,只需好吃好喝地喂養就可以了。這樣,一直到大年三十。半年前的“架子羊”此時已長得膘肥體壯,人們磨刀霍霍的時機也就到了。宰了羊,羊肉會被剔出來,而羊頭、羊蹄和羊皮都會被另外放置起來。
在年三十晚上,羊頭、羊蹄和羊皮便成了當晚的主角。家中的長輩會拿出一個祭盤,將羊頭和四個羊蹄按整羊的樣子擺好,然后用整張的羊皮將祭盤蒙住,只露羊頭和四個羊蹄。隨后,便是祭拜天地神的儀式。簡單的儀式過后,祭盤便留在神龕上,直到整個新年過去。
而剔下來的羊肉會在守歲的時候端出來,這時已有人將羊肉剁碎,并加好佐料。于是整個除夕夜,便是一家老小圍坐在熱乎乎的炕頭,歡歡喜喜包羊肉餃子。大年初一的第一頓飯便是帶著家鄉味道的羊肉餡餃子。
三、左權――豆腐頭腦和面茶。
在春節要守歲,要吃餃子,還要放炮。故鄉在晉冀交界,春節風俗和多數北方地區幾乎沒有什么區別。但有兩樣習慣,卻是在外地很少見到的。
一個是大年初一早上天亮之前吃頭腦。頭腦是山西名吃,用黃芪、羊肉、長山藥、黃酒等制成,傳說由傅山發明,算是一種滋補食品。但故鄉的頭腦卻很簡單,只是用豆腐和粉條同炒,吃時撒蔥末。但為什么這樣吃,爺爺奶奶輩的人也說不上來。其它地方很少有大的節日專吃炒豆腐的風俗,似乎只有蘇南人有冬至吃大蔥炒豆腐的習慣,但一個在蘇南,一個在晉中,應該只是巧合吧,說不上有什么淵源。
另一個是大年初二早上喝茶。廣東一帶有喝早茶的習慣,左權也叫早茶,但只是在大年初二暢喝,而茶也不是廣東習慣的茶市,而是用小米面和玉米面混和后炒成的一種“面茶”,加水煮開,滿屋子有一種特別的香味。面茶里還要煮素餃子和豆腐條,總之都是素食,絕無半點葷腥。曾經問過很多人,只知道河北一帶有這樣的炒面茶法,但沒有人說得清正月喝面茶的來歷和講究。
四、盂縣――點燃年草迎年神。
在大年初一的清晨,家家戶戶都要舉行一個儀式――迎神,大約是早上五點,天還沒有亮,人們點燃提前一天準備在院子里的年草,其實就是一些莊稼的秸稈,這與山西好多地方不同,盂縣也是產煤大縣,可是卻不是用煤燒旺火,而是燒年草,期望通過這個儀式,驅除往日的煩惱與不幸,祈禱來年五谷豐登,同時也寄托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所有美好的憧憬。
這堆年草大約能燒半個鐘頭左右,在這半個鐘頭里,全家老小都得起來,穿好新衣戴好新帽,然后大聲向自家的長輩們道“過年好”,仿佛新的一年的運道都在這新年第一縷陽光到來之前的祝福聲里了。每一個接受祝福的人,都會有一年的好心情,好運氣。
之后是家里成年的男人們,開始燃放爆竹,這幾乎是各家同時開始,剎那間,金蛇狂舞,銀舌騰空,一派火樹銀花。于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個黎明來到了,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新的希望洋溢在人們的臉上。
等到天亮了,一家人相伴三五成群地出去給本家族的人拜年,走在街上,無論碰到誰,都是三個字的問候“過年好”,原先晚輩給長輩們拜年是要磕頭的,現在伴隨著移風易俗,這個跪拜的儀式免了,可是新春的祝福一點也沒有少,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這時的祝福才最合時宜,最有力量。
趕到快八點的時候,出門拜年的人,陸陸續續回來,家里已經熬好了土豆豆腐的素頭腦,煮好了熱氣騰騰的餃子,當然還有滿盤滿碗兒的各式佳肴,新年的第一頓飯就緒了,懷揣著每個人真摯的祝福,吃飯的胃口當然會格外地好。
五、鄉寧――棗花饃饃送親友。
在鄉寧的春節,承繼了整個晉南熱烈、濃重的風格。按照鄉寧的傳統習俗,正月初一到初五是不許動火做飯的,因此人們要在春節前把面食準備好。但現在“不生火做飯”的習俗已經改變,但在年前準備面食的風俗還是保存了下來。
蒸“棗花饃”是家家戶戶最開心的事兒,春節期間蒸年棗花饃不僅供自家食用,它還是正月拜年走親戚時的主要饋贈禮物。因此蒸饃時,在數量上要比平時多得多。在農村,街坊鄰居,三五合伙兒,互相幫忙,往往一戶人家要蒸上一整天,待到天黑時,戶均一百二十多個棗花饃也就蒸成了。棗花饃分為兩種,即“大饃”和“小饃”?!按箴x”是給比自己輩分大的親友準備的,“小饃”是給平輩親友準備的。棗花饃的樣子像一把金“如意”,美味自不必說。“棗花饃”,和鄉寧人的“年”貼得最近。紅棗和面粉,誰家都有,做成棗花饃,最普通卻最有年味兒。
5.春節簡介春節的由來。
7.春節的風俗習慣。
8.春節的節日風俗資料。
9.春節的起源及風俗。
10.苗族的春節風俗。
2023年山西的春節小學生(匯總21篇)篇八
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土,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貼倒有,三十大家歡樂吃扁食。"。
生活中有節日,節目中有民俗;風俗使節日代代傳承,節日使生活五彩斑斕。舊時,太原地區月月有節日,而最隆重、最熱鬧,風情最濃厚的要數過年了。
舊歷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間稱過年,為區別于公歷元旦,后來又稱過大年。舊日,臘八節過后,太原人就忙著準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后,年事準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貼扎,指各種對聯、年畫、窗花、門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外打掃一遍,即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準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按照傳統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后,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財"、"一年如意"之類。
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為祭祀財神之日。民國以后僅在過年時于錢垛、錢柜或專設神位神龕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雞、鴨、豬、羊。祭罷財神,方赴有買賣往來的各商戶家中拜年。
舊日過年,時間拖得很長,一直持續到二十五日天倉節之后。初五日俗稱破五,民間俗言"破五不出門",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舉行開市,居民方始探親。初七俗稱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氣朗則利人口繁衍。初八黃昏后祭星神,于院內點燈七盞,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順遂吉利。初十俗稱"十不動日",相傳是日老鼠娶親。十三到十六為元宵佳節,幾日之內,夜間燈火輝煌,社火秧歌,熱鬧非常,俗稱"燈節"。二十俗稱"小添倉",二十五為"老添倉",東西米市設立倉官神位,眾往致祭,燃放火花。過了天倉節,新春期間的熱鬧方告結束。
郊縣農家過年較之都市別有風情。晉陽一帶,除夕要壘旺火、捆旺草,門上插柏葉。旺火用炭塊壘成塔狀,子夜鐘聲響過,點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過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風俗。謂"吃翻身瓜"。在年終時,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內,用以祭祀祖先,俗稱"隔年撈飯"。初五灑掃庭院,清理垃圾,俗稱"掃窮上"。
在古交山區,春節期間的活動最為豐富。于除夕夜張掛祖先神幛,族內各戶均要送供品一份,當年內生男孩之家要供雞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壺。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輩給長輩叩頭,俗稱"盤輩數",然后歡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塋,焚香叩頭,鳴放爆竹,俗謂"送神"。"隔年撈飯"之俗與晉陽多有不同,年終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撈在碗內,上擺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過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曬干,攪在糞內,俗言可以蟲災。正月初五為"送窮日"。于初四下午清掃室內庭院,五日拂曉將臟士送到村外,燒香三柱,鳴放爆竹,表示送走窮氣。這一日的飯食為蒸莜面或蒸饅頭,俗謂"餾窮氣"。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內供獻莜麥面制成的谷穗狀食品,焚香敬紙,燃放爆竹,禱告天地,祈求五谷豐登。一些地方則須先稱好五谷各一份,以紙包好,同時供于院內。供后復稱,如某種糧食份量增加,俗謂是年收成最好。這一風俗事象,俗稱"接籽頭"或"搶籽頭"。到正月十五,除進行燈節活動外,還有送瘟神的習俗。各村在五道廟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壘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饅頭?;顒娱_始,敲鑼打鼓,抬一筐籮逐戶收集一把五谷糧食,從衣服上撕一條布或棉絮和按每戶人數剪的紙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將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燒香放鞭炮,以火燃燒,意謂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倉節時,俗用谷面或軟米面捏成倉官爺、谷囤、糧倉及各種家畜家禽形狀的燈若干盞,內包煮熟的紅棗豆子,燈芯用細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燈內注油,將糧倉燈放在存糧處,牛燈放在牛圈窗臺,雞燈放在炕頭,狗燈放在門上邊,貓燈放在墻角等,一一點燃。倉官爺燈高五寸許,頭戴紅纓帽,左手執簸箕,右手拿斗,騎著馬,馬身上馱若干口袋。將倉官爺燈放置碗內,飄浮在水甕內。放時要念:"倉官爺爺飲馬來,銀錢糧食(或麻子、黑豆)馱著來,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清徐縣一帶的習俗,于年節之前準備祭品"棗山"(用面加棗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長方形,分十二格(有閏月加一格),每格栽棗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種供品用小米飯一盆,上加一枚柿餅和棗,俗稱"隔年撈飯"。溫飽之家還供以全牲之羊、豬頭以及水果、核桃、柿餅、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類。元日迎神與他處不同。按時憲書所載明的喜神方位,用柏葉、石炭撿到長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時用紅紙貼于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紅紙條加十字于石炭上,兩塊石炭之間夾以百束香,點燃,俗稱"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節的文藝活動從正月十四日開始,各村踩高蹺、跑旱船、推花車、舞龍燈、壘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鎮還有背棍、鐵棍、桌棍、抬閣,扮演各種戲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裝飾華美,舞技優美動人。
不僅都市鄉村,各廟宇在過年時亦熱鬧非凡。晉祠各廟于五更大門洞開,張燈結彩、燒積薪、迎神,設餅餌棗梨祭祀。
舊日過年,太原一地尚有許多風俗故事,表現出那時人們的忙亂、繁瑣、迷信心態。
2023年山西的春節小學生(匯總21篇)篇九
照我們安徽碭山的老規矩,農歷新年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天還沒亮呢就聽見別人在放炮了,害得我連覺都沒睡好,第二天眼睛四周黑黑的,都成熊貓眼了。
臘月二十四必須大掃除,這一天我可累壞了,又是擦玻璃又是洗地板的,出了一身的汗。大人們則忙著備年貨,把雞肉、豬肉、魚肉、青菜、年糕等年貨準備充足。
最熱鬧的就是初夕,這天家家都忙著貼春聯、貼年畫。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就是包餃子和放鞭炮。大人們圍在一起,有的人在和面,有的人在搟皮兒,有的人在拌餡兒,有的'人在準備燒火的柴火……包餃子時還要在餃子皮里放上錢和紅棗。
預示著新的一年日子紅紅火火。我則忙著放鞭炮,“霹靂”“啪啦”的聲音不絕于耳。最熱鬧的就屬晚上了,各種形狀,各種顏色的煙花在天空不停地綻放,有的像一串串明亮的珍珠;有的像一朵怒放的花朵;有的像天女散花。這些美麗的煙花剎那間把整條街都照亮了,整個村子的天空變成了五彩繽紛的世界。
大年初一是新年,這一天大家早早起來,吃完餃子就去給老人拜年,我們這兒叫串門。我可高興了,因為從這一天開始我就可以串親戚,可以收到長輩們送的紅包。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這天晚上要吃元宵,我和村里其它孩子們則打著各色燈籠四處游玩,煙花又在此刻重新裝點起美麗的夜空。一個個孔明燈就像天空中明亮的星星,帶著人們的美好愿望消失在漆黑的夜空中。
家鄉的農歷新年在正月十五的香甜元宵中結束了,可我還沉浸在熱鬧、祥和的農歷新年中。
2023年山西的春節小學生(匯總21篇)篇十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大同,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是我國第一批5a級旅游景區。云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
云岡石窟門票:150元。
2023年山西的春節小學生(匯總21篇)篇十一
生活中有節日,節目中有民俗;風俗使節日代代傳承,節日使生活五彩斑斕。舊時,太原地區月月有節日,而最隆重、最熱鬧,風情最濃厚的要數過年了。
舊歷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間稱過年,為區別于公歷元旦,后來又稱過大年。舊日,臘八節過后,太原人就忙著準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后,年事準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貼扎,指各種對聯、年畫、窗花、門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外打掃一遍,即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準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按照傳統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后,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財”、“一年如意”之類。
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為祭祀財神之日。民國以后僅在過年時于錢垛、錢柜或專設神位神龕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雞、鴨、豬、羊。祭罷財神,方赴有買賣往來的各商戶家中拜年。
舊日過年,時間拖得很長,一直持續到二十五日天倉節之后。初五日俗稱破五,民間俗言“破五不出門”,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舉行開市,居民方始探親。初七俗稱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氣朗則利人口繁衍。初八黃昏后祭星神,于院內點燈七盞,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順遂吉利。初十俗稱“十不動日”,相傳是日老鼠娶親。十三到十六為元宵佳節,幾日之內,夜間燈火輝煌,社火秧歌,熱鬧非常,俗稱“燈節”。二十俗稱“小添倉”,二十五為“老添倉”,東西米市設立倉官神位,眾往致祭,燃放火花。過了天倉節,新春期間的熱鬧方告結束。
郊縣農家過年較之都市別有風情。晉陽一帶,除夕要壘旺火、捆旺草,門上插柏葉。旺火用炭塊壘成塔狀,子夜鐘聲響過,點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過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風俗。謂“吃翻身瓜”。在年終時,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內,用以祭祀祖先,俗稱“隔年撈飯”。初五灑掃庭院,清理垃圾,俗稱“掃窮上”。
2023年山西的春節小學生(匯總21篇)篇十二
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土,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貼倒有,三十大家歡樂吃扁食。"。
生活中有節日,節目中有民俗;風俗使節日代代傳承,節日使生活五彩斑斕。舊時,太原地區月月有節日,而最隆重、最熱鬧,風情最濃厚的要數過年了。
舊歷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間稱過年,為區別于公歷元旦,后來又稱過大年。舊日,臘八節過后,太原人就忙著準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后,年事準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貼扎,指各種對聯、年畫、窗花、門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外打掃一遍,即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準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按照傳統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后,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財"、"一年如意"之類。
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為祭祀財神之日。民國以后僅在過年時于錢垛、錢柜或專設神位神龕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雞、鴨、豬、羊。祭罷財神,方赴有買賣往來的各商戶家中拜年。
舊日過年,時間拖得很長,一直持續到二十五日天倉節之后。初五日俗稱破五,民間俗言"破五不出門",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舉行開市,居民方始探親。初七俗稱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氣朗則利人口繁衍。初八黃昏后祭星神,于院內點燈七盞,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順遂吉利。初十俗稱"十不動日",相傳是日老鼠娶親。十三到十六為元宵佳節,幾日之內,夜間燈火輝煌,社火秧歌,熱鬧非常,俗稱"燈節"。二十俗稱"小添倉",二十五為"老添倉",東西米市設立倉官神位,眾往致祭,燃放火花。過了天倉節,新春期間的熱鬧方告結束。
郊縣農家過年較之都市別有風情。晉陽一帶,除夕要壘旺火、捆旺草,門上插柏葉。旺火用炭塊壘成塔狀,子夜鐘聲響過,點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過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風俗。謂"吃翻身瓜"。在年終時,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內,用以祭祀祖先,俗稱"隔年撈飯"。初五灑掃庭院,清理垃圾,俗稱"掃窮上"。
在古交山區,春節期間的活動最為豐富。于除夕夜張掛祖先神幛,族內各戶均要送供品一份,當年內生男孩之家要供雞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壺。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輩給長輩叩頭,俗稱"盤輩數",然后歡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塋,焚香叩頭,鳴放爆竹,俗謂"送神'"。"隔年撈飯"之俗與晉陽多有不同,年終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撈在碗內,上擺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過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曬干,攪在糞內,俗言可以蟲災。正月初五為"送窮日"。于初四下午清掃室內庭院,五日拂曉將臟士送到村外,燒香三柱,鳴放爆竹,表示送走窮氣。這一日的飯食為蒸莜面或蒸饅頭,俗謂"餾窮氣"。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內供獻莜麥面制成的谷穗狀食品,焚香敬紙,燃放爆竹,禱告天地,祈求五谷豐登。一些地方則須先稱好五谷各一份,以紙包好,同時供于院內。供后復稱,如某種糧食份量增加,俗謂是年收成最好。這一風俗事象,俗稱"接籽頭"或"搶籽頭"。到正月十五,除進行燈節活動外,還有送瘟神的習俗。各村在五道廟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壘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饅頭?;顒娱_始,敲鑼打鼓,抬一筐籮逐戶收集一把五谷糧食,從衣服上撕一條布或棉絮和按每戶人數剪的紙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將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燒香放鞭炮,以火燃燒,意謂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倉節時,俗用谷面或軟米面捏成倉官爺、谷囤、糧倉及各種家畜家禽形狀的燈若干盞,內包煮熟的紅棗豆子,燈芯用細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燈內注油,將糧倉燈放在存糧處,牛燈放在牛圈窗臺,雞燈放在炕頭,狗燈放在門上邊,貓燈放在墻角等,一一點燃。倉官爺燈高五寸許,頭戴紅纓帽,左手執簸箕,右手拿斗,騎著馬,馬身上馱若干口袋。將倉官爺燈放置碗內,飄浮在水甕內。放時要念:"倉官爺爺飲馬來,銀錢糧食(或麻子、黑豆)馱著來,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清徐縣一帶的習俗,于年節之前準備祭品"棗山"(用面加棗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長方形,分十二格(有閏月加一格),每格栽棗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種供品用小米飯一盆,上加一枚柿餅和棗,俗稱"隔年撈飯"。溫飽之家還供以全牲之羊、豬頭以及水果、核桃、柿餅、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類。元日迎神與他處不同。按時憲書所載明的喜神方位,用柏葉、石炭撿到長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時用紅紙貼于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紅紙條加十字于石炭上,兩塊石炭之間夾以百束香,點燃,俗稱"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節的文藝活動從正月十四日開始,各村踩高蹺、跑旱船、推花車、舞龍燈、壘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鎮還有背棍、鐵棍、桌棍、抬閣,扮演各種戲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裝飾華美,舞技優美動人。
不僅都市鄉村,各廟宇在過年時亦熱鬧非凡。晉祠各廟于五更大門洞開,張燈結彩、燒積薪、迎神,設餅餌棗梨祭祀。
舊日過年,太原一地尚有許多風俗故事,表現出那時人們的忙亂、繁瑣、迷信心態。山西人過春節,實際上打臘月就開始了.人管臘月叫"慌天",是和七月"閑"相對應的.一進臘月門,商家忙著準備上市的年貨,普通人家也要裁購全家新衣.老老少少歡歡喜喜盼過年.
臘八一到,吃臘八粥,街上出現平時不常見的請香(香為供品一不用買而用請).請家堂,灶神,香爐供器,燈瓜瓜(民間供神器具,燒瓷成碗狀,中間有一空柱物,可穿燈埝點燃).接著買皇歷,炒米怡脫兒,麻粘兒(山西民間特產,一種糖做的),蜜供,核桃,柿餅等.
過了臘月二十,進入節前準備最繁忙階段.諺語:二十三,打發灶君上青天;二十四,割哈對子寫啊字;二十五,擦摸打掃笤卒;二十六,黑的白的蒸啊兩不鹿;二十七,關住門門洗了局;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提啊壇壇打啊酒;三十日;決兒(角兒即餃子)捏啊三不鹿.
一年一度的春節供品,山西人是很講究的.在發面,蒸的火候上掌握,以饃饃開花為佳,表示喜訊.蒸品有蓮花大供,棗山山,門兔兔,水缸上要放面魚,有錢的還供豬牛羊頭三牲,家窮的則以面蒸代替.
這一會可能因為所有的家神休息上天陸游,百無禁忌,無需挑日.因此,結婚辦事的也瞄準時機成倍成長.年節忙,婚禮忙,雖然是忙上加忙,但對于中下等家庭,喜宴菜肴順帶過年一次性消費,也避免了浪費,也算良風佳俗吧。
山西人稱出席為"年除".炒冷葷,蒸扣碗,拌餡包餃子,兄弟爺奶三帶聚會吃團圓飯,少說也的十來口,所以占用很長時間.男人貼對子,門神,大掃除.擺供品,桌燈,神豬,準備晚上迎神祭祖.中午還要抬上菜肴上墳祭供,大年的燈是通宵著的,不能熄.
等點燈的時候,各處都是放鞭炮的,迎神開始.神前供桌上,蠟燭點上,壁燈和桌燈也都點蠟燭,窮人家點不起蠟燭,只在紙糊的燈中放燈瓜瓜.接神儀式開始,家藏上掀,燒表紙,除主要的天地爺,家堂爺外,還有灶王門神土地等,都要一一上香敬紙,娃娃門也跟在家長們口面滿院磕.接著熬年守歲.現在有中央電視臺文藝晚會,舊時沒電視的時候只要打麻將,娃娃們一般就睡覺了,家長則把壓歲錢放在枕頭旁。
子時一到,鐘聲一響,準界正式開始,第一件大事是開門上香,據說這旺香開門早誰先點,預示一年興旺.祭祀的時候不讓女人,這一儀式大多都是男子執行,然后放表跑,順便把旺火里的柏葉,松枝,散線香點上.第二件事則是上廟上香,越早越好,商號一般都是掌柜的去(即經理),長袍馬褂,衣冒整齊.家庭由家長帶領換新衣的男孩持香前去.
大年忌諱多,語言上不能說:起聳拉死離破爛倒塌損閉等不吉利的字眼,如餃子煮破了得說"綻了".行為舉動:不打罵牲畜,不責打孩子,不用尖刀,不擦摸打掃等.
從除夕開始,民間吹奏班子就挨家吹奏,名叫"送財神".人們為討吉利,無不以錢物贈送.實際上就是變相斂財,人們叫"刮街"。
這一天,不管早兩天還鬧的面紅耳赤,還是打的頭破血流,今天街頭相遇,都是恭喜發財、高升、過年好、給您拜年的吉利話。
傳統習俗,這天中午祭祖拜神后,合族吃團圓飯.從初二起走親訪友拜年,互送禮品.新婚夫婦也要拜年,一直到初八初九,中旬初五不出門,所謂破五,初七不出門,所謂七眼.初十是使不動,二十小添倉,二十五黑添倉(山西地方方言).百家忌,都不出門,到這春節基本結束.
現在敬神大部分之在家里院里表現個形式了,上廟什么的也早就沒了,廟都沒了還上什么廟啊.
現代基本上就是包餃子,做些菜,然后除夕的時候看電視,玩玩麻將什么的,第二天家里子女都回來吃個飯,下午繼續玩麻將,現在人忙了,春節的一些老習俗也就淡薄了,只有些村里的老人還在重復著古老的儀式。
正月初七日,稱為人節。舊俗將六畜、五谷與人從正月初一日開始排位輪值。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初八為谷日。人日又稱"人節"。
從正月初一日開始,民間舊習用天干、地支來測算吉兇禍福。主要尋十天干中的"辛"日,十二地支中的"辰"日。那一天對到辛日,則意味那一天交好運。辛日越靠近元旦越好。初幾是辛日,便稱"幾日得辛(幸)"。
那一天對到"辰"日,則意味著當年是"幾龍治水"。一龍治水,意味著雨澇;十二龍治水,意味著干旱。假如初七日逢辰,則雨水均勻,意味豐收。如今,測算日子的習慣漸少,代之而起的是早上觀察天氣的陰晴變化,并根據當地歷代人們總結出來的經驗,以猜測本年度的年景豐欠。陽城等地舊有"此日清和,民無災難"的俗話。
晉東南地區要于"人日"之夜,焚香點燈。并用煮熟的稷米祭祖北斗星,進行祈?;顒印ER縣等地習慣在門前或地里堆一堆谷糠煨燃,稱作"灸地"。
晉南地區習慣用彩色絲線和綾綢制作首飾、稱作"彩勝"。這天男子往往進行游宴。呂梁地區習慣"跳麻老姑"游戲。用椿木制作一個女形人物,兩人先閉住眼默禱數字。然后,升起木人跳躍跳到與默禱數字吻合時,觀察麻老姑的向背,面向人則為吉刮,背向人則為不吉利。
也有的地方習慣在這一天祭拜百神,祈祝人口平安。和順縣等地,又講究上墳拜掃。人節,民間婦女忌用針,忌紡線,忌吃米飯,傳統習慣要吃七樣蔬菜做成的飯菜。晉西北地區一些縣將人節稱為"再過年"。鳴炮張燈,做席豪飲,盛況不亞于春節。
2023年山西的春節小學生(匯總21篇)篇十三
山西各地,不管是在城里還是在農村,都洋溢著濃濃的春節年味。你知道山西省春節習俗嗎?下面本站小編精心整理了山西省春節習俗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從臘月初一起,太原南郊村里家家戶戶就都開始進入了過年的準備過程,這一天,家家都要炒五谷,就是把玉米、小麥、高粱、黃豆、瓜子等放在鍋里炒熟,以此祈求來年五谷豐登不生蟲害。五谷炒好后,孩子們把自己的小口袋裝得滿滿的,然后整個村子地串門,互相交換著嘗嘗哪家媽媽的手藝最好,炒出的五谷又香又酥……炒五谷的香味和著孩子們的歡笑,回蕩在村莊上空,輕輕地拉開了年的序幕。
臘月三十,過年的高潮已醞釀到了極致,除夕下午家里的男主人會扛著大掃帚,認真地把屋前的大院掃得干干凈凈,而在他身后的屋子里,心靈手巧的女人,會用粉紅、金黃、翠綠、天藍、濃紫等色彩艷麗的紙張,剪出網狀鏤空、帶有穗子的五色紙,形狀像是一朵盛開的花,在除夕傍晚,這些美麗的“花朵”就會被粘貼在。
對聯。
院墻福字堂屋等顯眼的位置上。當天的年夜飯是不吃餃子的,餃子包好了,年初一早上煮來吃,這叫做吃“連年飯”,大約是取衣食豐足,一年連一年的意思吧。
正月初一,真正的年來到了,一整天,村人都會四處游走拜年。正月初二,在我們這里是在外的游子歸家祭祀先祖的日子。正月初三,是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五,又叫破五,人們燃放大量煙花爆竹,表示破除過年期間的眾多禁忌。家鄉有句俗語叫“不出正月都是年”,整個正月里,所有人家都會不斷走親戚或款待親友,處處都是歡聲與笑語。
提起春節,讓老太原人最念念不忘的應該還是大年初一的那頓羊肉餃子。
為了這頓餃子,人們往往提前半年就開始準備。七月炎夏時節,有經濟能力的人家便會開始挑選羊。這選羊還別有一番講究。據老一輩太原人講,這羊不能肥不能瘦,不能幼不能老,而要選骨骼剛長成、身上還沒開始長肉的“架子羊”。選好了羊,就要在院子里圈一個只夠一只羊容身的羊圈,把“架子羊”趕進去后,只需好吃好喝地喂養就可以了。這樣,一直到大年三十。半年前的“架子羊”此時已長得膘肥體壯,人們磨刀霍霍的時機也就到了。宰了羊,羊肉會被剔出來,而羊頭、羊蹄和羊皮都會被另外放置起來。
年三十晚上,羊頭、羊蹄和羊皮便成了當晚的主角。家中的長輩會拿出一個祭盤,將羊頭和四個羊蹄按整羊的樣子擺好,然后用整張的羊皮將祭盤蒙住,只露羊頭和四個羊蹄。隨后,便是祭拜天地神的儀式。簡單的儀式過后,祭盤便留在神龕上,直到整個新年過去。
而剔下來的羊肉會在守歲的時候端出來,這時已有人將羊肉剁碎,并加好佐料。于是整個除夕夜,便是一家老小圍坐在熱乎乎的炕頭,歡歡喜喜包羊肉餃子。大年初一的第一頓飯便是帶著家鄉味道的羊肉餡餃子。
春節要守歲,要吃餃子,還要放炮。故鄉在晉冀交界,春節風俗和多數北方地區幾乎沒有什么區別。但有兩樣習慣,卻是在外地很少見到的。
一個是大年初一早上天亮之前吃頭腦。頭腦是山西名吃,用黃芪、羊肉、長山藥、黃酒等制成,傳說由傅山發明,算是一種滋補食品。但故鄉的頭腦卻很簡單,只是用豆腐和粉條同炒,吃時撒蔥末。但為什么這樣吃,爺爺奶奶輩的人也說不上來。其它地方很少有大的節日專吃炒豆腐的風俗,似乎只有蘇南人有冬至吃大蔥炒豆腐的習慣,但一個在蘇南,一個在晉中,應該只是巧合吧,說不上有什么淵源。
另一個是大年初二早上喝茶。廣東一帶有喝早茶的習慣,左權也叫早茶,但只是在大年初二暢喝,而茶也不是廣東習慣的茶市,而是用小米面和玉米面混和后炒成的一種“面茶”,加水煮開,滿屋子有一種特別的香味。面茶里還要煮素餃子和豆腐條,總之都是素食,絕無半點葷腥。曾經問過很多人,只知道河北一帶有這樣的炒面茶法,但沒有人說得清正月喝面茶的來歷和講究。
2023年山西的春節小學生(匯總21篇)篇十四
大年初三,爸爸、媽媽開車帶我去山西省游玩。第一站,我們來到了大同市的云崗石窟,當石窟上的石像近在眼前時,看著石像上留下的歲月的痕跡,我覺得它是那么雄偉高大!
第二站,我們去了懸空古寺,看著懸掛在山邊的寺廟,讓我為古代人們的聰明才智大為感嘆!
第三站,我們去了應縣木塔,看到了古老的木塔,竟然全部是由木頭建造而成的,沒有一根釘子,真是神奇。在那我知道了古代魯班的傳說,知道了中國古老的建筑工程。
第四站,我們去了太原的'平遙古城,在古城外我們坐游覽車圍著古城墻一路進到古城中心,古城墻上的磚都已經被侵蝕了,可是古城內的街道卻很熱鬧,道路兩邊都是小店,有小吃、有客棧等等。我們還吃了不少當地有名的小吃,其中“平遙牛肉”和“沙棘果汁”是我最喜歡吃的。
這次山西之旅,我很開心,在玩的同時我還知道了很多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2023年山西的春節小學生(匯總21篇)篇十五
放寒假了、我最期待的節日——春節就要來臨了。
今年的春節與往年不同,我陽城縣下發了《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通知,這將是我度過的第一個沒有鞭炮的'春節,聽到這個消息后,我想:這個春節太沒意思了,聽不到熱鬧的鞭炮聲,也看不到絢麗的煙花,那它還有什么好玩的呢?這時,爸爸說:“你別急,到了晚上我們一起去看燈展,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晚上的縣城如同披上了一件五彩斑斕的時裝,展現出嫵媚的一面來。
以前,我覺得有鞭炮的春節很美,但現在我覺得沒有鞭炮的春節也很美!
2023年山西的春節小學生(匯總21篇)篇十六
巍峨的古老城垣厚重深沉,古城內的街道、店鋪和民居依舊保持著傳統的布局和風貌,濃郁的晉商文化氣息,淳樸的晉中民風,平遙散發著安靜而內斂的悠久氣質。
平遙古城交通:去往平遙有多種途徑,鐵路和公路均可便捷地到達。平遙沒有機場,選擇乘坐飛機的話,需要先到達太原機場,再轉乘客車或火車前往。平遙現有兩個火車站,分別為平遙火車站和平遙古城站(平遙東站),其中平遙火車站距離古城較近,是普速列車站,平遙古城站為動車高鐵車站。在平遙縣城內可以乘坐出租車或電瓶車到達古城景區,步行路程也不遠。平遙古城內可以選擇電瓶車或人力三輪車,或者租用自行車游覽古城。
平遙古城門票:免費鎮國寺:30元雙林寺:40元平遙古城景點聯票:150.00元。
2023年山西的春節小學生(匯總21篇)篇十七
山西2020春節放假安排時間表:1月24日至30日放假調休,共7天。1月19日(星期日)、2月1日(星期六)上班。
了解完放假時間,相信大家對請幾天假,拼假幾天心里大概有個譜了,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如何拼假最劃算。
因為20春節后1月31日(周六)、2月1日(周日)要正常上班,所以,還是要從年前著手拼假。也就是說,2020年1月20日、21日、22日、23日這四天請假,加上年前最后一個周六周日是1月18、19日,只需情四天假,就能享受從1月18日到1月30日豪華13天假期。
當然也有人想要年后請假,那么,年后就沒有辦法和周六周日拼假了,只能是和七天假并在一起。比如:請三天假加上七天春節假期,這樣就有10天的小長假了。
還有一種更理想的拼假攻略,年前請4天假,年后請3天假,這樣就能享受長達16天的假期。很多人覺得這樣很難請下假來,那么,不如把年休假放在此時用,這是最理想的方案。比如:年后休3天年休假,年前請4天假。即能保住工資,又能拼出長假,一舉兩得。
2020年春節火車票預售期。
說到春節拼假,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春節的火車票難買,下面就來看看2020年春節火車票預售期:
通常春運從臘月十六開始,到正月廿五結束,共計40天,節前15天,節后25天。如果2020年按照此方案算,那么2020年1月10日(臘月十六)春運開始,到2020年2月18日(正月廿五)春運結束。
鐵路春運火車票互聯網和電話訂票提前30天發售,車站售票窗口、代售點仍提前28天發售。12306網站(含手機客戶端)會成為售票主渠道作用,12306會在預售期當天上午十點開始預售,所以,大家不用熬夜等待了哦。
2020春節加班工資怎么算。
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是法定節假日三倍工資。
1月25日(初一)至1月27日(初三)為春節法定節假日。根據相關法規,用人單位在此期間安排勞動者加班的,應按照不低于勞動者本人日或小時工資的300%另行支付加班工資。
除夕、初四、初五、初六算周末兩倍工資。
1月24日(除夕)、1月28日(初四)至1月30日(初六)四天里,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加班的,可以選擇給勞動者安排補休而不支付加班工資,如果不給補休,則應當按照不低于勞動者本人日或小時工資的200%支付加班工資。
計算加班工資時,日工資按平均每月計薪天數21.75天折算,小時工資則在日工資的基礎上再除以8小時。在確定加班工資的計算基數時,勞動合同對工資有明確約定的,按不低于勞動者所在崗位相對應的工資標準確定。勞動合同對工資沒有明確約定的,按集體合同約定執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無任何約定的,按勞動者本人所在崗位正常出勤月工資收入的70%確定。
按照山西執行的月最低工資標準1700元計算,勞動者在初一、初二、初三當天加班,每天的加班工資至少有231元。在除夕、初四、初五、初六當天加班每天加班工資有154元。
2023年山西的春節小學生(匯總21篇)篇十八
生活中有節日,節目中有民俗;風俗使節日代代傳承,節日使生活五彩斑斕。舊時,太原地區月月有節日,而最隆重、最熱鬧,風情最濃厚的要數過年了。
舊歷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間稱過年,為區別于公歷元旦,后來又稱過大年。舊日,臘八節過后,太原人就忙著準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后,年事準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貼扎,指各種。
對聯。
年畫窗花門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外打掃一遍,即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準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按照傳統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后,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財”、“一年如意”之類。
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為祭祀財神之日。民國以后僅在過年時于錢垛、錢柜或專設神位神龕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雞、鴨、豬、羊。祭罷財神,方赴有買賣往來的各商戶家中拜年。
舊日過年,時間拖得很長,一直持續到二十五日天倉節之后。初五日俗稱破五,民間俗言“破五不出門”,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舉行開市,居民方始探親。初七俗稱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氣朗則利人口繁衍。初八黃昏后祭星神,于院內點燈七盞,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順遂吉利。初十俗稱“十不動日”,相傳是日老鼠娶親。十三到十六為元宵佳節,幾日之內,夜間燈火輝煌,社火秧歌,熱鬧非常,俗稱“燈節”。二十俗稱“小添倉”,二十五為“老添倉”,東西米市設立倉官神位,眾往致祭,燃放火花。過了天倉節,新春期間的熱鬧方告結束。
郊縣農家過年較之都市別有風情。晉陽一帶,除夕要壘旺火、捆旺草,門上插柏葉。旺火用炭塊壘成塔狀,子夜鐘聲響過,點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過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風俗。謂“吃翻身瓜”。在年終時,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內,用以祭祀祖先,俗稱“隔年撈飯”。初五灑掃庭院,清理垃圾,俗稱“掃窮上”。
在古交山區,春節期間的活動最為豐富。于除夕夜張掛祖先神幛,族內各戶均要送供品一份,當年內生男孩之家要供雞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壺。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輩給長輩叩頭,俗稱“盤輩數”,然后歡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塋,焚香叩頭,鳴放爆竹,俗謂“送神’”?!案裟険骑垺敝着c晉陽多有不同,年終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撈在碗內,上擺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過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曬干,攪在糞內,俗言可以蟲災。正月初五為“送窮日”。于初四下午清掃室內庭院,五日拂曉將臟士送到村外,燒香三柱,鳴放爆竹,表示送走窮氣。這一日的飯食為蒸莜面或蒸饅頭,俗謂“餾窮氣”。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內供獻莜麥面制成的谷穗狀食品,焚香敬紙,燃放爆竹,禱告天地,祈求五谷豐登。一些地方則須先稱好五谷各一份,以紙包好,同時供于院內。供后復稱,如某種糧食份量增加,俗謂是年收成最好。這一風俗事象,俗稱“接籽頭”或“搶籽頭”。到正月十五,除進行燈節活動外,還有送瘟神的習俗。各村在五道廟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壘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饅頭?;顒娱_始,敲鑼打鼓,抬一筐籮逐戶收集一把五谷糧食,從衣服上撕一條布或棉絮和按每戶人數剪的紙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將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燒香放鞭炮,以火燃燒,意謂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倉節時,俗用谷面或軟米面捏成倉官爺、谷囤、糧倉及各種家畜家禽形狀的燈若干盞,內包煮熟的紅棗豆子,燈芯用細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燈內注油,將糧倉燈放在存糧處,牛燈放在牛圈窗臺,雞燈放在炕頭,狗燈放在門上邊,貓燈放在墻角等,一一點燃。倉官爺燈高五寸許,頭戴紅纓帽,左手執簸箕,右手拿斗,騎著馬,馬身上馱若干口袋。將倉官爺燈放置碗內,飄浮在水甕內。放時要念:“倉官爺爺飲馬來,銀錢糧食(或麻子、黑豆)馱著來,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币源似蚯箫L調雨順、五谷豐登。
2023年山西的春節小學生(匯總21篇)篇十九
俗話說:“五千年歷史看山西?!苯衲甏汗?,我們到山西旅游,去了解山西的文化及悠久的歷史。
一、晉祠。
在山西旅游的第一站是晉祠。
晉祠在山西的中南部,黃河第二大支流晉水的源頭就在這里。當年周王封他的弟弟唐叔虞當晉候,把山西地區治理得人丁興旺,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唐叔虞建造了晉祠。
晉祠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了。這里還是風水寶地。山西缺水,可這里卻水源豐富,水稻也長得生機勃勃。
晉祠有著名的三匾。它們分別是水鏡臺的匾、難老泉的匾和“對岳”大牌坊的匾。
水鏡臺的匾有兩塊,是由兩個舉人寫的。這兩個舉人是叔侄關系。水鏡臺從后面看像一個亭子,從前面看像一個閣樓,而從正面看,則是一個戲臺。在戲臺的地下埋了很多倒扣的缸,由于聲音在固體里比在空氣中傳播要快,所以聲音能傳得很遠,在這個戲臺上唱戲,整個晉祠都能聽見??傊@個建筑集亭臺樓閣的特點于一身,又融入了聲學原理,真是一絕。
對岳大牌坊的匾,是有來歷的。據說一個人的母親得了怪病,他便請道士來給他母親治病。道士告訴他要“添磚加瓦”。他找了一個朋友,問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朋友就告訴他說,道士讓你在晉祠蓋一個建筑。于是這個人來到晉祠,發現晉祠什么建筑都有,就是沒有牌樓,就讓人建了一個牌樓,上面還寫著“對岳”二字,寓意要尊重父母。本來他只想建一個普通的牌坊,可是剛剛開始建,他母親的病就好了,于是他便把牌坊建得很大,也成為晉祠中唯一的一座牌坊。
難老泉的匾也很有名,上面有“難老泉”三個字。它是晉水的源頭。晉祠的水稻就是由難老泉澆灌的。但這里的水稻不能當貢品,因為難老泉的水是從水母娘娘的屁股地下流出來的。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傳說中的水母娘娘是個小姑娘,由于樂于助人,神仙送給她一根鞭子,鞭子提到哪里,水就漲到哪里。可他的一個鄰居很嫉妒,把鞭子偷走了,于是村里發了大水。危急時刻,小姑娘立刻坐到水桶上,把水堵住,村子里的人得救了。人們就尊稱她是“水母娘娘”,又說難老泉的水是從她屁股里流出來的。
難老泉不僅牌匾有名,它還是晉祠的三大奇跡之一。另外兩個奇跡是是周柏和圣母殿里的42個侍女像。
先說說周柏。這棵大柏樹很古老,是西周時栽在圣母殿旁。最初有兩棵柏樹,可其中一棵在清朝被一個農民砍了,后來另一棵便開始向左邊傾斜。為了挽救它,人們便用支架把這棵樹架起來。在這棵周柏的樹干上,還有個極其光滑、像眼睛的圓形。據說摸了能長命百歲。我使勁伸出手摸了一把,但愿我能長壽吧。
另一個奇跡是圣母殿里的42個侍女像。她們是侍奉圣母邑姜的,一個個雕刻得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個頭帶大紅花的侍女,她是演京劇中花旦的演員,從側面看是個笑臉,因為她很受圣母的寵愛;可是從正面看卻顯得愁眉苦臉,那是因為她擔心老了以后會失寵。在道教里,這個侍女被稱為“陰陽臉”。
圣母殿里不但侍女像很漂亮,外觀也很豪華。它總共由八根柱子支撐著,每根柱子上雕有一條栩栩如生的龍。而且我知道,這些龍是由建好宮殿后剩下的材料雕成的。看來古人也懂得要節省資源的道理。
除了圣母殿,魚沼飛梁和獻殿也是晉祠的另外兩個國寶級建筑。
“魚沼飛梁”的含義,是架在方形魚池的大橋。她呈十字形,在中國絕無僅有。我以前只在畫上見過十字形橋,也許就是這座橋吧!
獻殿的樣式和北京的宮殿一樣,外觀沒什么新奇,但這個宮殿是這種類型的建筑中最早的一個。而且在建筑時沒用一根釘子,全是靠木頭與木頭之間叉接而成的,能保存幾千年,也很不容易了。
二、平遙古城。
離開了晉祠,我們去參觀了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建于周宣王時期,于洪武年間重建。從高處看,平遙古城像一只正在向南爬行的烏龜。里面有80多條古老的街道。
平遙古城雖然很小,但它的防御很嚴密。外城高達幾十米,每隔幾米就有一個堡壘,不易攻破。萬一外城攻破,守城的士兵立刻就會關閉外城門。敵人進入內城后,就搭起云梯攻城??稍诔菈Ω咛?,有很多帶著刺的棒子,居高臨下,敵人不得不挪動云梯。萬一云梯在挪動時塌了,就會“梯毀人亡”。即使敵人爬了上來,城墻上的幾尊大炮,也會把敵人再次打下去。敵人只好往城外跑,但城門早就關閉了,所以敵人只能在城里等死??梢哉f,這個古城真是易守難功啊!
平遙是中國明朝以來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其中古縣衙給我印象最深。中國縣衙有三個大門。左邊和右邊的大門是一般人去縣衙時走的,中間的門只有在貴賓來的時候才開。衙門的第一個院子的兩側,分別是收老百姓錢和糧食的地方,這有些類似于今天的“糧食局”和“稅務局”。
縣衙的中間是縣官辦公的地方??h官就在這里審犯人。縣衙的門口有兩塊跪石,“原告”跪在右邊,“被告”跪在左邊??h官的桌子上有兩個筐,一個放黑叉,一個放紅叉。舉黑叉的意思是打板子,舉紅叉就是處死。其實縣官的地位并不高,不能處死犯人,所以紅叉僅僅是個擺設而已。
在這間房子的兩側,擺放著用來打犯人的板子。據說用板子的正面打犯人的時候,聲音很響,但被打的人并不太疼;而用側面打恰恰相反。如果犯人的家屬給錢賄賂,行刑的人就用正面打,不給錢就用側面打。所以在一些動畫片里,看到一個人被打得很響時,別以為他很疼。可見在古時候,腐敗行為也是十分嚴重的。
在平遙,我們還去參觀了票號,這就是中國最早的銀行。在清朝以前,山西經濟很發達,金融業也遍布全國,號稱“匯通天下”。這時的票號和現在的銀行一樣,也有防偽措施,同樣有密碼??梢哉f,票號是中國商業經濟的開端。
三、懸空寺。
山西旅游,有一個不能不去的地方,叫懸空寺。
懸空寺在北岳恒山中,建于北魏時期。據說,當時皇帝本來想建一座“玄空寺”,但工匠沒有聽清,把“玄”聽成了“懸”,于是才有了這樣一個天下奇觀,真叫“歪打正著”。
懸空寺離地面有50米,寺廟有三分之二架在山上,剩下的部分則由很多鐵柱子支撐。我在寺里參觀的時候,感覺一搖一晃的,好像要掉下來,其實寺院仍舊十分穩固,真是有驚無險。
懸空寺雖然小,但里面供的文殊菩薩、千手觀音……應有盡有。懸空寺經歷了1500多年的風風雨雨,到現在還是這樣壯觀,真是個奇跡。
有意思的是,一千多年來,懸空寺一會耳叫“懸空觀”,一會兒叫“懸空寺”。原來,這一千多年間,佛道相爭,每隔一百多年,道士就會占領懸空寺,把和尚趕走,懸空寺就改為懸空冠了;又過了一百多年,道士又被趕走,和尚又回來了,于是又改外懸空寺。不過從道光皇帝開始,道士就沒有進入懸空寺過。
最初的時候,懸空寺離地面有一百多米,后來隨著河床沉積,現在只有50多米高了。環境學家說,按照這樣的趨勢,再過1500多年,懸空寺就不懸空了。所以我們要努力減緩泥沙沉積的速度,保護這個天下奇觀。
四、云岡石窟。
離懸空寺不遠,是山西省的又一個必去之地,是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也建于北魏時期,是中國的三大石窟之一。另兩個石窟是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和河南的龍門石窟。
雕刻石窟的方法很有趣。先從天窗里爬進去雕刻,雕刻完后,再從大門出來。石窟最高的佛像是釋迦牟尼的雕像,有17米高,是用金子作的涂料。據說涂料是從阿富汗運來的。
有一個佛像底下有一個“托臂力士”??脊艑W家們發現,這尊佛像的手臂快要風化了,就做了一個柱子來支撐它的手臂??墒怯钟X得這個柱子不美觀,就把柱子雕成了一個“托臂力士”。
我還看見一個千瘡百孔的佛像。原來,一個佛像被雕好后,人們就要往佛像上面扎一些洞,這是為了方便涂色。但是由于年代久遠,顏色都褪色了,佛像也風化掉了,最后就成了這個樣子。
我覺得,云岡石窟的規模絕對不亞于河南的龍門石窟。但是我也發現,第三窟和第四窟的佛像已經完全風化了。所以云岡石窟的命運也很讓我擔憂。
在山西短短的幾天,我們還參觀了五臺山、喬家大院等其他幾個景點。時間真是不夠用啊。
山西之行,確實感覺到它的歷史特別悠久,文化也很繁盛。可是這里污染實在太嚴重了,以至于被認為是“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我們應該保護山西的文化,并讓山西減輕污染。否則,若干年后,山西的文化就只能在史書里找了。
2023年山西的春節小學生(匯總21篇)篇二十
山西2020春節放假安排時間表:1月24日至30日放假調休,共7天。1月19日(星期日)、2月1日(星期六)上班。
了解完放假時間,相信大家對請幾天假,拼假幾天心里大概有個譜了,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如何拼假最劃算。
因為2020年春節后1月31日(周六)、2月1日(周日)要正常上班,所以,還是要從年前著手拼假。也就是說,2020年1月20日、21日、22日、23日這四天請假,加上年前最后一個周六周日是1月18、19日,只需情四天假,就能享受從1月18日到1月30日豪華13天假期。
當然也有人想要年后請假,那么,年后就沒有辦法和周六周日拼假了,只能是和七天假并在一起。比如:請三天假加上七天春節假期,這樣就有10天的小長假了。
還有一種更理想的拼假攻略,年前請4天假,年后請3天假,這樣就能享受長達16天的假期。很多人覺得這樣很難請下假來,那么,不如把年休假放在此時用,這是最理想的方案。比如:年后休3天年休假,年前請4天假。即能保住工資,又能拼出長假,一舉兩得。
2020年春節火車票預售期。
說到春節拼假,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春節的火車票難買,下面就來看看2020年春節火車票預售期:
通常春運從臘月十六開始,到正月廿五結束,共計40天,節前15天,節后25天。如果2020年按照此方案算,那么2020年1月10日(臘月十六)春運開始,到2020年2月18日(正月廿五)春運結束。
鐵路春運火車票互聯網和電話訂票提前30天發售,車站售票窗口、代售點仍提前28天發售。12306網站(含手機客戶端)會成為售票主渠道作用,12306會在預售期當天上午十點開始預售,所以,大家不用熬夜等待了哦。
2020春節加班工資怎么算。
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是法定節假日三倍工資。
1月25日(初一)至1月27日(初三)為春節法定節假日。根據相關法規,用人單位在此期間安排勞動者加班的,應按照不低于勞動者本人日或小時工資的300%另行支付加班工資。
除夕、初四、初五、初六算周末兩倍工資。
1月24日(除夕)、1月28日(初四)至1月30日(初六)四天里,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加班的,可以選擇給勞動者安排補休而不支付加班工資,如果不給補休,則應當按照不低于勞動者本人日或小時工資的200%支付加班工資。
計算加班工資時,日工資按平均每月計薪天數21.75天折算,小時工資則在日工資的基礎上再除以8小時。在確定加班工資的計算基數時,勞動合同對工資有明確約定的,按不低于勞動者所在崗位相對應的工資標準確定。勞動合同對工資沒有明確約定的,按集體合同約定執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無任何約定的,按勞動者本人所在崗位正常出勤月工資收入的70%確定。
按照2017年山西執行的月最低工資標準1700元計算,勞動者在初一、初二、初三當天加班,每天的加班工資至少有231元。在除夕、初四、初五、初六當天加班每天加班工資有154元。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山西的春節小學生(匯總21篇)篇二十一
山西各地,不管是在城里還是在農村,都洋溢著濃濃的年味。你知道山西春節習俗嗎?今天本站小編特意準備了一些山西春節習俗資料,希望你能喜歡。
一、太原南郊——過年過足兩個月。
從臘月初一起,太原南郊村里家家戶戶就都開始進入了過年的準備過程,這一天,家家都要炒五谷,就是把玉米、小麥、高粱、黃豆、瓜子等放在鍋里炒熟,以此祈求來年五谷豐登不生蟲害。五谷炒好后,孩子們把自己的小口袋裝得滿滿的,然后整個村子地串門,互相交換著嘗嘗哪家媽媽的手藝最好,炒出的五谷又香又酥……炒五谷的香味和著孩子們的歡笑,回蕩在村莊上空,輕輕地拉開了年的序幕。
臘月三十,過年的高潮已醞釀到了極致,除夕下午家里的男主人會扛著大掃帚,認真地把屋前的大院掃得干干凈凈,而在他身后的屋子里,心靈手巧的女人,會用粉紅、金黃、翠綠、天藍、濃紫等色彩艷麗的紙張,剪出網狀鏤空、帶有穗子的五色紙,形狀像是一朵盛開的花,在除夕傍晚,這些美麗的“花朵”就會被粘貼在。
對聯。
院墻福字堂屋等顯眼的位置上。當天的年夜飯是不吃餃子的,餃子包好了,年初一早上煮來吃,這叫做吃“連年飯”,大約是取衣食豐足,一年連一年的意思吧。
正月初一,真正的年來到了,一整天,村人都會四處游走拜年。正月初二,在我們這里是在外的游子歸家祭祀先祖的日子。正月初三,是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五,又叫破五,人們燃放大量煙花爆竹,表示破除過年期間的眾多禁忌。家鄉有句俗語叫“不出正月都是年”,整個正月里,所有人家都會不斷走親戚或款待親友,處處都是歡聲與笑語。
二、太原河西——羊肉餃子年味足。
提起春節,讓老太原人最念念不忘的應該還是大年初一的那頓羊肉餃子。
為了這頓餃子,人們往往提前半年就開始準備。七月炎夏時節,有經濟能力的人家便會開始挑選羊。這選羊還別有一番講究。據老一輩太原人講,這羊不能肥不能瘦,不能幼不能老,而要選骨骼剛長成、身上還沒開始長肉的“架子羊”。選好了羊,就要在院子里圈一個只夠一只羊容身的羊圈,把“架子羊”趕進去后,只需好吃好喝地喂養就可以了。這樣,一直到大年三十。半年前的“架子羊”此時已長得膘肥體壯,人們磨刀霍霍的時機也就到了。宰了羊,羊肉會被剔出來,而羊頭、羊蹄和羊皮都會被另外放置起來。
年三十晚上,羊頭、羊蹄和羊皮便成了當晚的主角。家中的長輩會拿出一個祭盤,將羊頭和四個羊蹄按整羊的樣子擺好,然后用整張的羊皮將祭盤蒙住,只露羊頭和四個羊蹄。隨后,便是祭拜天地神的儀式。簡單的儀式過后,祭盤便留在神龕上,直到整個新年過去。
而剔下來的羊肉會在守歲的時候端出來,這時已有人將羊肉剁碎,并加好佐料。于是整個除夕夜,便是一家老小圍坐在熱乎乎的炕頭,歡歡喜喜包羊肉餃子。大年初一的第一頓飯便是帶著家鄉味道的羊肉餡餃子。
三、左權——豆腐頭腦和面茶。
春節要守歲,要吃餃子,還要放炮。故鄉在晉冀交界,春節風俗和多數北方地區幾乎沒有什么區別。但有兩樣習慣,卻是在外地很少見到的。
一個是大年初一早上天亮之前吃頭腦。頭腦是山西名吃,用黃芪、羊肉、長山藥、黃酒等制成,傳說由傅山發明,算是一種滋補食品。但故鄉的頭腦卻很簡單,只是用豆腐和粉條同炒,吃時撒蔥末。但為什么這樣吃,爺爺奶奶輩的人也說不上來。其它地方很少有大的節日專吃炒豆腐的風俗,似乎只有蘇南人有冬至吃大蔥炒豆腐的習慣,但一個在蘇南,一個在晉中,應該只是巧合吧,說不上有什么淵源。
另一個是大年初二早上喝茶。廣東一帶有喝早茶的習慣,左權也叫早茶,但只是在大年初二暢喝,而茶也不是廣東習慣的茶市,而是用小米面和玉米面混和后炒成的一種“面茶”,加水煮開,滿屋子有一種特別的香味。面茶里還要煮素餃子和豆腐條,總之都是素食,絕無半點葷腥。曾經問過很多人,只知道河北一帶有這樣的炒面茶法,但沒有人說得清正月喝面茶的來歷和講究。
糖燒肘子。
糖燒肘子是山西風味宴席中的優質甜菜,作為春節家宴的壓軸戲。
做法:
1.豬前肘子用鐵叉串上,用明火把肘子表皮均勻地燒糊;。
2.豬肘燒呈黑色并起小泡時放入開水中浸泡至肉皮回軟,約30分鐘;。
3.浸泡回軟后用竹刷刷去糊皮后沖洗干凈,保持皮面美觀完整;。
4.刷洗干凈后入開水鍋加蔥段、鮮姜片及料酒,大火燒開,用小火煮至七成熟;。
7.炸制肘皮表面成棗紅色時撈出瀝干油;。
9.蓮子洗凈加清水沒過,放入冰糖,上籠蒸透取出;。
10.大紅棗洗凈去兩頭,用筷子通去棗核,呈筒狀;。
11.把蒸好的蓮子鑲嵌在大紅棗中;并逐個圍在肘子的四周;。
14.調勻好的糖汁淋在肘子和紅棗上即成。
1.解州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位于運城市解州鎮西關,距離運城市區約20余公里。因為解州附近的常平村是三國蜀將關羽的故鄉,所以這座關帝廟也被稱為“武廟之祖”。解州關帝廟始建于隋代,現存的建筑基本都是清代重建的。整個關帝廟分為正廟和結義園兩部分。進入景區后,先是來到結義園。園中有結義坊、君子亭等主體建筑,園中種植了不少古柏,還有小橋流水、亭臺樓閣,是個休閑的好地方。
2.永樂宮。
永樂宮,始建于公元1247年,是為了紀念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共用了110多年才修建完工,是現存最大的元代道觀。永樂宮原建在芮城縣城以西的永樂鎮,建國初期由于水庫工程而搬遷到現在的位置。永樂宮游玩起來非常方便,當你進入大門后,沿著中軸線由南至北向前步行游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