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許多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河南的總結范文十:在河南的旅行中,我發現了這個省份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歷史文物。
2023年河南的習俗(通用15篇)篇一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河南過清明節的時候,有哪些傳統的習俗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河南清明節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河南剪紙歷史悠久,南宋周密的《志雅堂朵鈔》中,就有一段是描寫汴梁城里,出售剪紙的盛況:“昔京都大街,有剪花樣者……。一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獨擅一時之譽。”由此看來,早在宋代,剪紙就已在民間廣泛流行,還出現了以此為生的剪紙藝人,而且技藝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盛行于河南廣大地域的傳統地方剪紙,其思維觀念,仍沒有擺脫崇神意識的本質,其動機在于冀求人類與“神靈”的交感,盡管在尋求表達方式時,其間含有多種隱喻手法(為地域文化所包容),但其全部意義,總是與人類的生存需要和愿望(求安、趨利、辟邪)緊密相連。剪紙“天地神”、“求雨”、“谷神”,就表現出庶民百姓無法與天災人禍抗爭時,仰仗神靈、魔力來驅邪避害,以求家室安寧,五谷豐登。它們與云貴、陜甘等邊遠地區的民間剪紙相比較,河南剪紙似乎已超越了早期人類對虛幻動物精靈,或直觀的“生殖圖騰”崇拜的表現形式,而進入了封建社會佛、儒、道的神權、禮教思維制約時期。剪紙“舞獅”的形象表征是舞獅活動,然而民俗內涵則是借舞獅暗喻”子孫繁衍”。圖中舞獅者的性特征為男性,手舞“雙繡球”,象征雄性的昂揚,在中原民俗活動中是“祈子”的行為。在這里,人類本能中的繁衍意識,已被納入“三綱五常”中“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倫理規范之中,這種思維規范一旦通過剪紙形式展現時,便極易為地域群體所理解、共認。
河南民間剪紙的大部分內容,與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關。喜花(結婚時貼用)“鴛鴦戲蓮”是表現人們希望“婚姻美滿、白首偕老”;窗花“金虎送錢”(視虎為萬能吉祥物),則是期盼“生活富足、金錢遍地”;“牧羊人”、“莊稼漢”、“喂豬”、“拉洋車”,表現出不同歷史時期蕓蕓眾生的生活寫真。隨著時代的變革,河南人傳統的民俗觀念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現代意識的審美需求。如今的河南農村,逐漸擺脫了貧困面貌,富裕起來的農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迫切要求以新的生活方式來滿足其物質、精神的需求。剪紙“小康人家”表現了華燈初上,勞累一天的農民悠然自得的休閑情調,充滿了溫馨之美;“看電視”,展示出農民在經濟、精神生活方面的巨大變化。“電視機”——這種只有城里人才有條件享受的高檔商品,如今已在山區、農村安家落戶。無怪圖中老農民興高采烈地翹起二郎腿,正面對電視機說天道地。老伴兒安閑地一手執鞋底,一手在發頂上磨針的動作,十分典型、細膩地刻畫出中原農村婦女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
通觀河南民間剪紙,從某種意義上講,已逐漸突破地域文化的小空間,進入到現代文化的大空間;在繼承傳統精神的基礎上,進入到個性化發展的空間,使人感到朝氣蓬勃、充滿活力。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1.倡導文明祭祀,傳播殯葬新風。
2.倡導移風易俗,共建美好家園。
3.綠色清明,文明祭祀。
4.緬懷先人鮮花祭祀,骨灰植樹回歸自然。
5.清明節到了,掃墓去吧。
6.清明掃墓文明祭奠。
7.清明時節,楊柳依依,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我無柳可折,給你發條短信:期盼早日再相逢!
8.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9.清明正當今月夜,風光別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鐘猶是春。
10.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快快在家門口上別上一條柳枝吧!
2023年河南的習俗(通用15篇)篇二
一年一度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秋節就要來到我們身邊了,你知道河南過中秋節的習俗嗎?今天本站小編特意準備了一些河南過中秋節的習俗資料,希望你能喜歡。
鐵塔燃燈是開封地區中秋的一項重要活動。鐵塔所在地的開寶寺(明代以后人們稱為鐵塔寺),景色佳麗,是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人們的游樂苑圃。燃燈是開封人民自漢代沿襲下來的習俗,每年的元宵節和中秋節其事最盛。
湯陰過去家家都要蒸月餅(白面里面放糖,蒸成圓餅狀,再用木梳、頂針一類的工具按上幾個圖案),中秋夜月上樹梢時,開始用月餅、水果之類供奉月亮。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百姓經濟寬裕,市場上月餅品種繁多,多數人家已不再蒸月餅,上供時用買的月餅和水果。供過后,要把月餅分給家人吃,以圖吉祥團圓。
南陽地區,舊時中秋節夜設茶果、月餅于庭院,焚香祭月,稱為“圓月”,以示秋季豐收,合家團圓之意。現“祭月”之俗不存,但八月十五吃月餅,走親串友之俗日盛。“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佳節倍思親”之語,說明了人們對這一節日的重視。
在鞏義,節前人們向親友饋送月餅,全家團圓:殺雞為肴。有“男不愿月”之俗。晚上在院內設案,擺月餅水果等供品,面向月亮許愿,這叫“愿月”。此外,在駐馬店地區,八月十五要吃糍粑和月餅的風俗。
是不是感覺河南中秋風俗習慣樂趣無窮,其實,中秋還有許多好玩的地方,走出去,可以一路領略風情,還可以目睹一下別樣的鄉情。
雞公山風景區,被譽為“避暑勝地”,青分楚豫,氣壓嵩衡,蜚聲中外。雞公山至今已有百年開發歷史。1902~1920xx年美國傳教士李立生、施道格兩次登山,爾后在西文報紙上大肆宣揚雞公山景色幽雅、氣候涼爽,適宜避暑。之后,在華西方人士紛至沓來,歷經幾十年的建造,雞公山由一個茺蕪偏僻的深山野嶺,變成了一座比較繁華的山城,列為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
洛陽龍門風景名勝區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于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嵩山風景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內,東距河南省會鄭州74公里,西距九朝古都洛陽77公里。嵩山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公布的首批世界地質公園,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是首批國家森林公園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嵩山風景名勝區核心區域總面積為149.4平方公里,下轄少林景區、崇陽景區、中岳景區。嵩山是萬山之祖,文化圣山。八千年的文化積淀,孕育了佛、道、儒三教薈萃、相融相生。
油茶。
油茶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間。油茶配料為面粉、花生、芝麻、香油、核桃仁、蔥等,味道濃郁,咸香適口。南陽油茶為泊來品,其起源與佛教文化有一定有淵源。
博望鍋盔。
鍋盔是用白面烤制的一種特色食品。外形似鍋,又類頭盔,通體白色,如生面曬干一般,直徑一尺余,厚二寸,每個重達四斤,食之酥香爽口,耐嚼耐饑,且久放不壞。
芝麻葉面條。
馬店芝麻葉面條,海河路和黃山路交叉口路北那家,雞頭雞爪挺辣。
胡辣湯。
許昌風味小吃多姿多彩,首當其沖的便是河南最為著名的——胡辣湯。雖然沒有沒有周口逍遙鎮的胡辣湯有名,但也有著許昌自己的味道。
2023年河南的習俗(通用15篇)篇三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節。元宵節是春節后第一個重要節日,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
1.元宵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于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節“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愿女兒孕期平安。
3.元宵節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節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節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6.元宵節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7.元宵節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8.元宵節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游,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并占眾事。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農歷的正月十五舉行。養蠶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傳說這樣做,本年的老鼠就不會吃蠶寶寶。
我先給大家介紹春節習俗,再給大家介紹元宵節習俗。春節的習俗有壓歲錢、貼春聯、貼窗花、倒貼“福”字年畫、守歲和爆竹。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春聯也叫門對、春貼、桃符等,它以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抒發美好愿望。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做成各種圖案的。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吃元宵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年)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鉆燈腳生卵葩”(就是鉆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2023年河南的習俗(通用15篇)篇四
送神慌年忙祭灶。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伴有一則凄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糊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
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允,囑他不要告訴別人。
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里。
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里,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灶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并收走了老漢的兒子。
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后,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于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準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于大人之后。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馬”。
焚燒香表后,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里念念有詞。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后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束后,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2023年河南的習俗(通用15篇)篇五
1、 開封菊花會,中國開封菊花花會始辦于1983年,開封是以菊花每年舉行一次年會的唯一的城市。
一年一度秋風勁,歲歲黃花分外香。開封菊會就像一棵大樹,深深植根于開封大地,深深植根于開封人民心中。它所產生的影響,就其廣度而言,已遠遠超過了開封的地界,名揚海內外;就其深度而言,已遠遠超出了“賞菊”的特定含義,而是作為一種成功的載體和平臺,展示著開封深厚的文化底蘊,演繹著經貿、旅游的“大戲”,推動著開封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
開封菊會之所以能夠在古城熱土上深深植下根來,有其深遠的歷史淵源,遠在唐代就初具規模。唐代詩人劉禹錫對開封菊花“家家菊盡黃,梁園獨如霜”的描述就可見一斑。至北宋,開封菊花更聞名遐邇。每逢重陽佳節,不僅民間有花市賽菊之舉,而且宮廷內也養菊、插菊花枝、掛菊花燈、飲菊花酒,甚至還開“菊花花會”。《東京夢華錄》中就有賞菊游人“婆娑于市”、“游情寓意不一而足”之類的記載。
明清時代開封養菊、賞菊之風依然盛行,清代乾隆皇帝南巡來到開封禹王臺賞菊時,就留下了“楓葉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著名詩句,并被刻在當今禹王臺公園保存的“乾隆御碑”之上。新中國成立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開封人民酷愛菊花的傳統習俗更濃。每年金秋10月,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養菊、賞菊者甚眾,花市售賣菊花和沿街叫賣菊花則自成獨特的風景,市園林部門還多次舉辦規模不等的菊展。1983年開封市第七屆人大會第17次會議決定把菊花命名為開封市“市花”,每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為“菊花花會”的會期。
2、南陽風俗,南陽喊山大賽以“祝您長壽健康”、“白頭偕老”、“家庭美滿”等美好話語為主要內容,當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喊出獨特的心里話。屆時,99位老人將一同參加登山比賽,登頂后進行喊山大賽,工作人員將借助分貝儀,根據選手的聲音大小決出比賽名次。清豐縣兒童于重陽節放紙鳶為戲。
河南文化產業網訊: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雙九重疊,所以也稱“重九”。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中最大。日月并陽,兩九相重,古籍(易經)上有:“以陽爻為九。”兩陽相重,因此又稱“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到了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節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于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后,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
各地的重陽節習俗
「河北省」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清豐縣兒童於重陽節放紙鳶為戲。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省」昌吧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缸神。滕縣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浪"的說法。
「陜西省」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面食。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浙江省」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盧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汞西省」德興縣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愿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長汀縣農家采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
「廣東省」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縣重陽節放紙鳶,并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西省」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舊時南溪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同時還有一個傳說,傳說東漢年間,汝南人桓景從費長房學道,一天費長房告訴他:“今年九月初九,你家有大災難,你馬上回家,做些彩衣袋,內裝,每人一袋,掛在肩上,登高,在山上飲菊花酒,就可以免禍。”桓景聽了,便照著辦。第二天回家一看,雞犬都死了。以后,“重九”登高可以免災得福在民間傳開并成風俗。
“重九”在浙江省正處于深秋之季,金風送爽,天高云淡,登高望遠別有一番情趣。在杭州,這一天早上許多賣小吃及賣糕餅的店均有“重陽 ”出售,糕為方形、菱形,上面嵌一些栗子,插上紅綠紙剪成的小旗。家家都買此 當早餐,以應節日。
這一天登高爬山,如登城隍山、玉皇山、寶石山、葛嶺初陽臺等。認為登高之后運氣好,萬事如意,節節升高。此俗一直到現在仍舊在各地盛行到現在。
2023年河南的習俗(通用15篇)篇六
元宵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你知道河南元宵節的習俗嗎?下面本站小編就告訴你河南元宵節的習俗,一起看看吧!
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長興河南人最獨特的習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戶戶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紅紙扎上燈籠,點燃其間的蠟燭任其燃盡。元宵節一般的習俗是賞花燈、猜燈謎、吃湯圓、舞獅,即使是河南人,也少見在祖宗墳前點燈的習俗。
在河南信陽商城、光山、新縣的部分地區有這么個送燈的習慣:每年正月15晚上,每家都要給家里死去的新老先人的墳前送燈,表達對先人的紀念,讓先人在另一個世界沒有黑暗,不再孤獨。送燈就是去墳前點蠟燭,蠟燭外面用個簡易的燈罩罩好防風,送燈時候會放炮,放禮花,燒香燈。燈罩一般是自已做的,用各種顏色的彩紙做成。
送燈是很隆重的,我們家鄉有句話“xx大似年”,“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可見送燈的隆重。十五這天,不管離家多遠,遠在外地的游子都要回到家鄉,中午吃團圓飯,晚上送燈。如果哪家祖墳沒有人送燈,就說明這家人沒有后人了,這是每家人都忌諱的。
我們每年正月十五吃過團圓飯,要燒紙拜祖先后才開始吃。飯后,就由家里的小孩或年輕人,削竹簽,粘燈罩。當然蠟燭是提前買好的。如果祖墳比較遠的話,就得提前早早準備了。當竹簽,燈罩準備好后,就由大人領著小孩們成群結隊到祖墳上去送燈了。到祖墳后,先要在墳頭上壓墳頭紙,一般壓三疊,正中一疊,兩邊分別一疊。意思是,兒孫們來看望祖先了,也表明這座墳有后人,也就是后繼有人。來來往的人看到達墳頭紙后,就知道這墳還有后人。(當然這壓墳頭紙還有由來,下面再說。)然后,將墳前雜草拔掉或砍凈,插上一排竹簽,三至四支竹簽一組,圍成燈罩大小,在中間栽上一要蠟燭,罩上燈罩。待天快黑時,點著蠟燭。這個過程在我們老家叫“發亮”。接著燒紙,放鞭炮和禮花。然后,大人小孩們磕頭,說些祖先我們來看你了或祈求保佑的話。
在正月十五的下午,在墳地或路上,你會看見到處是人,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等到天黑后,漫山遍野都是五顏六色的燈,一片片,一串串,象天上的星空。你會聽見到處都是炮聲,到處都是盛開的禮花,你真正才會感到什么是節日,什么是發至內心的喜悅,什么是心甘情愿的奔波。只有這一天,小孩一個人走在墳地也不會害怕,也只有這一天,老人小孩、姑娘、媳婦齊上陣,同姓家族共歡樂。
1.堯山。
首批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首批國家級溫泉旅游度假區,國家級文化旅游服務標準化示范區;全國資源型城市重點旅游區人文歷史旅游項目;中華九大仙草之首---堯山金釵石斛屬地藥材;夏季著名的避暑勝地;著名的防霾、療養勝地,堯山全年無霾,碧水藍天,三百六十五天清新空氣和水質吸引著諸多中老年人在此療養康健。
2.重渡溝。
3.龍峪灣。
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河南省洛陽市西南165公里處的欒川境內,目前已開發12個景區218景點,河南省十佳山水景區,全國文明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境內山巍、水澈、峰奇、石怪、洞幽、瀑壯泉清,森林茂密、植被原始、奇峰林立、古木參天,有黑龍潭、白馬潭、仙人瀑布、彩虹瀑布、青龍瀑布;仙人洞、藏兵洞、貞女洞、帽盔洞。是避暑、度假、聚會、療養的最佳場所。
1、嵩山。
嵩山位于河南省中部,地跨伊川、洛陽、偃師、鞏義、登封、新密等縣市東西長約60公里,主體包括少室山和太室山。在堯舜時期稱為方山,夏商時稱崇山、春秋稱嵩高、岳山;770年武則天登嵩山時稱中岳,漢武帝登山時封太室山為“萬歲峰”并并根據《詩經》改嵩高山為嵩山,這是名字的由來。
2、王屋山。
王屋山位于濟源市西35公里處,一天壇峰為中心,面積達265平方公里。因其在《禹貢》記載“以其山形如王者之屋”,所以得名為王屋山。王屋山又是一出以道教文化為特色的道教圣地,著名的有:陽臺宮,迎恩宮,紫薇宮被稱之為道教三宮!自然景觀有天壇云海,天壇倒影,天壇日出,王母仙燈等自然景觀。
3、老君山。
老君山,位于洛陽市西南方約150公里處,是伏牛山脈的主峰。老君山是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景區之一,記錄了十九億年前造山等地質構造的演變過程,山中具有獨特的“滑脫峰林”地貌、壯觀的石林景區等景觀群,非常震撼心靈。山中樹木茂盛,風景如畫,處處都能看到山泉從山石縫隙中溢出,在郁郁蔥蔥的山林中隱藏著十幾處瀑布,清澈的激流從數十米高的崖頂跌落下來。雨后的老君山,云霧環繞在各個山峰中,如果你去山頂,還有機會觀賞到極美的云海和日出。老君山風景區面積龐大,主要分為居中的老君山主景區、西部的追夢谷景區和東部的寨溝景區。
2023年河南的習俗(通用15篇)篇七
年夜飯過后,一家人圍坐一起,吃糖果、嗑瓜子、嘮嘮親朋、拉拉家常,子女依次給長輩叩頭辭歲,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全家人徹夜不眠,謂之“守歲’、“熬年”。守歲到五更時,在供桌之上擺好祭品,點燃香燭,一家人依長幼輩份,依次向祖宗跪拜致祭,恭祝“年福”。
大年初一,河南人雞鳴即起,穿著新衣,競相燃放鞭炮。河南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行“接年”或“迎財神”之禮。而后,煮好餃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大年初一忌諱諸多,如掃地、倒垃圾、動剪刀、大聲喧嘩等都視為不吉利之舉。
很難一句兩句話就說清楚廟會是什么,可是只要去河南大大小小的廟會上轉那么一圈,就立刻樂陶陶地明白了——廟會,首先得有座廟,在廟里安排一個值得信任的神;找個好日子來和神打個招呼,拜神祭祖的香火是不能少的;再給自己吃點什么買點什么,聽聽那些古老的傳說,再把傳說講給沒聽過的人……廟會很有意思,想體會廟會的樂趣,首先,你得不怕擠——不擠的廟會,肯定不是好廟會。
河南走親戚規矩甚多,歷時很長,貫穿了整個年節。初一之前稱拜早年,十六以后稱拜晚年,初一至十五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后即告結束。拜年要先長輩、后平輩,先近鄰、后遠親。不同輩分和親屬之間在時間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習俗至今在河南民間廣為流傳。到長輩家拜年要攜帶酒肉、糖果之類禮品。長輩們根據自家的親戚情況,早早的安排好了酒菜,在約定俗成的時間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來。拜年客到后,有的行磕頭之禮,有的以寒暄代之,互相祝福后即食午飯。
之所以稱“破五”,意為從此可以破除過年期間的禁忌。是日早起吃餃子、放鞭炮之習相沿不變。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河南平頂山、許昌、南陽、寶豐一帶一般中午放鞭炮,不過破五不準吃面條或面稀飯,吃饅頭不準剩。
正月十五豫南一帶,有“偷個燈頭兒,生個孫猴兒”的風俗,點燈盞時,鄰家子女可悄悄將燈油燃盡的“面燈”拿走,俗稱“偷燈盞”。有的地方自家所點燈盞,當晚不收,讓其盡油而燃,次日再加油點燃,稱“續燈”。一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燈”,“面燈”或“燈饃”要收起打發“要飯的”,稱“舍神果”。
油炸肉丸+酥肉,安陽人每家過年必備菜之一五香鹵豬舌接下來就是老爸最拿手的硬菜了:紅燒鯉魚,那叫一甜、辣、香壯士饑餐——腐鹵肉,別只看長相,這肥而不膩。涼拌酸辣包菜,讓人吃了滿口留香~雖然春節期間美味佳肴眾多,但是小伙伴們也要注意健康飲食哦!
除夕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在除夕吃餃子,有“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在河南人的`年夜飯里,“餃子”絕對是重頭戲,沒有餃子的年夜飯是難以想象的。即使現在很多人年夜飯安排在餐廳、酒店,但在河南人的除夕團圓飯桌上,沒有哪一道菜可以蓋過餃子的風頭!將餃子從外圍一圈一圈地擺起,直到擺滿為止,民間俗稱為“圈福”。
除了餃子外,魚,因“魚”和“余”諧音,有“吉慶有余”、“年年有余”的象征,也成了河南人除夕飯桌上的第二主角。紅燒鯉魚是最常見的一種做法。
每一位河南人,都會有一種燴面情結。小編一位河南朋友,一聽到燴面,眼睛立馬亮了。
在鍋中放入適量水加入高湯放入胡辣湯料、胡椒、辣椒等,大火讓其燒開;待鍋中水燒開后,放入羊肉、面筋。待羊肉、面筋熟后將適量面筋水倒入鍋中,燒至湯汁變稠時,放入粉條、蔥、精鹽、味精、醬油,文火熬制5分鐘即成;起鍋盛湯,依據個人口味放入適量香油、醋。
將豬肉洗凈、切成筷子條,一寸長;雞蛋、粉芡、面粉、油一起制成小酥糊,把肉拌勻;鍋里倒入油,油熱6成,將拌好的肉條入鍋炸至顏色稍稍變黃撈出、重油一次;把炸好的肉放入碗內,加入八角、花椒、蔥、姜、味精、高湯、鹽、料酒、醬油。上鍋大火蒸90分鐘,如果等不及,可用高壓鍋,十幾分鐘就好了。
2023年河南的習俗(通用15篇)篇八
幾天前的一場雨雪還未在記憶中消融,春回的腳步卻已叩聞你的雙耳。“立春”已悄悄來到人間。一年之計在于春,作為“打頭陣”的立春,一直都是受古人極其重視的大日子。
古代立春就是“春節”,你知道嗎?
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同時也是節氣譜中的四大“立”節之一,立春在古代有著非常重要的存在感。但鮮為人知的是,立春在古代被稱為“春節”,一直延續到民國后才將每年的正月初一定為春節。據史料記載,古代立春之日有隆重的國家“party”――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民間也相應舉行類似活動。
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河南正好被包含其中。把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這種劃分方法稱為天文劃季。但沒有考慮地理和氣象因素,與實際差別很大,卻與黃河中下游的農業生產關系緊密。因此,立春后,農民朋友做好備耕工作沒錯,但作為春天開始的標志有些早了。
春節隨著立春走,有時在前有時在后。
在有些讀者的意識里,立春不應該在春節之后嗎?原來,立春的日子比較固定,在每年公歷的2月3日-5日。但春節卻不一定,有時在立春前,有時在其后。比如,2014年春節是1月31日,此后4天立春;而2015年春節在2月19日,但立春在2月4日。
這是什么緣故呢?由于涉及我國傳統歷法的計算,簡單描述兩者關系,就是“春節隨著立春走”,春節一般都是距立春最近的一個初一。大家都熟悉,農歷中一個月不一定滿30天,所以就會出現春節、立春錯位的情況。不是今年立春提前了,而是春節滯后了。
有沒有立春和春節正好同一天的呢?答案是有,按照計算,在2038年,春節和立春將會“喜相逢”,上演“初一春”。
咬春、打春牛,這些習俗很好玩。
一個如此重要的節日,“立春”當然少不了很多好玩的習俗。除迎春外,數“咬春”和“打春牛”流傳最廣。
在立春這一天,民間有吃蘿卜、姜、蔥、面餅的習慣,俗稱“咬春”。另一個更為大家熟悉的名字就是咬春餅,把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做成餅食用,既可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一舉兩得。
“打春牛”是跟古代農業為主的社會密不可分的。人們在這一天,用桑木為骨架做成春牛,然后由當地官員執鞭策打,以表示春耕的開始。在鞭打同時,還會喊一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等祝福的話語。流傳至今的一首詩,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的情形,“年年春打六九頭,煙花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鑼鼓,圍看府尹鞭春牛”。
出門看天氣。
今天白天,全省晴天間多云,西北風2到3級轉偏北風4級左右。最低溫度:北部零下5℃到零下3℃,其他地區零下3℃到零下1℃。最高溫度,西部、南部7℃-9℃,其他地區5℃-7℃。明天,西部、西南部晴天轉多云,其他地區晴天間多云。后天,全省多云到晴天。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河南的習俗(通用15篇)篇九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這首過年謠,反映了河南民間過年的大事記。
鄭州過大年正月初五補“補丁”
在鄭州及周邊一帶,春節習俗里有正月初五吃面皮補“補丁”一說。據說,早些年在鄭州周邊的農村,這一習俗顯得尤為重要。過了大年初一,除了正月十五重要外,初五往往也被看做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
正月初五吃面皮補“補丁”,一是因為新年期間有很多忌諱,比如期盼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不吵架不罵人,不摔盆不打碗等,以圖吉利。
另外一個說法,說是為了“補窟窿”。以前的老百姓不富裕,過去的一年可能欠了不少債,老百姓管這些債叫“窟窿”。新的一年,吃些面皮就是為了補這些“窟窿”,這反映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期盼的一種表達方式。
開封過大年舞獅民俗藝術不可少。
開封民間稱春節為“過年”。但是,過年并非單指陰歷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臘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開封傳統民俗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特色濃郁。春節期間,各類民俗表演隊會聚一堂,有舞獅、盤鼓、高蹺、旱船、嗩吶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
洛陽過大年歡天喜地串門走親戚。
正月初一至初五,洛陽人跑得最歡!管他是“懶漢”也好,勤快人也罷,無不面帶微笑,手捧禮品,歡天喜地串親戚。
初一串的,一般是同族親戚。初二到初五,串親戚的對象就復雜了,凡是沾親帶故的,都得走到串到,拜個年,問個好,喜把春來報。
平頂山過大年記得不要說不吉利的字喲。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平頂山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
這一天忌用不吉利的字眼,病、死、苦、貧、災、亂、荒、殺等,若小孩子說了忌言時,大人馬上會糾正說“童言無忌”。
安陽過大年初一吃燴菜。
對于安陽人來說,大年初一早上一般吃餃子;到了初一的中午,安陽的老百姓大多會做上一鍋特有的“安陽燴菜”。
安陽地區初一中午吃燴菜的習俗由來已久。以前的時候,普通百姓做的燴菜一般用豆芽、白菜、土豆、紅薯等墊上底,然后用大塊的皮渣封頂,最后用大肉蓋上一個尖。而生活稍微富裕的人們則會在燴菜中加入酥肉等肉類,這也被稱作“上燴菜”。
鶴壁過大年不得不去的廟會。
說起河南地區的廟會活動,就一定不能不提浚縣廟會了。浚縣廟會有“華北第一大古廟會”之稱。浚縣一年一度的“正月廟會”聞名遐邇,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態文化的縮影。
浚縣正月古廟會會期從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長達一個月,會期長,規模大,保持著明清特色,吸引著晉冀魯鄂皖周邊20個省市以及海內外的數百萬香客游人。
新鄉過大年麻糖你吃了嗎。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這一天的習俗是“送灶爺”,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述職,所以新鄉老百姓家家戶戶會在灶王爺前敬獻芝麻糖,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多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給家里一個更紅火的光景。
焦作、濟源過大年必備一大卷鞭炮。
焦作、濟源,過年沒有炮聲就沒有年味兒。整上這么一大卷鞭炮,放到年夜飯開始,迎接新年!不過現在空氣污染嚴重,大家請遵守地方法規,少放或不放吧。
濮陽過大年磕頭有學問。
磕頭,是豫北鄉村過春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濮陽磕頭是講究順序的,磕罷祖先磕長輩。給自家的爺爺奶奶磕頭、給父母磕頭,接著再到近門和鄰居家磕。
許昌過大年“撮”一頓。
在許昌民間,凡遇婚嫁生子、生日祝壽、客人來訪、朋友聚會等,都離不開一個字“吃”,春節是個團聚的時節,怎能離開“吃”?在家中也好,去飯店也罷,總要擺酒設宴,“撮”上一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獨特的風俗。
漯河過大年初十祭石頭生辰。
在大年初十這天,要祭石頭生辰,禁止搬動任何的石頭,包括石磨,石材廠以及用石頭做的中藥磨床。因此,這天也被叫做“石不動”。
三門峽過大年靈寶“罵社火”
三門峽靈寶市最獨特的年俗當屬“罵社火”,現在已被批準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罵社火”由來已久,相傳堯舜時期就有了,如今,罵的內容豐富多樣,已成反映民意、教育公眾、扶正社會風氣的利器。
商丘過大年崇火習俗仍存。
燧人氏在商丘鉆木取火,開啟中華文明。燧皇陵、火神臺(閼伯臺)、火神節廟會及火文化的習俗,成為商丘龐大火文化的組成部分。
周口過大年拜太昊陵。
遇到過年,太昊陵前可謂水泄不通,摩肩接踵。人們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表達著對祖先的無限敬仰。這種祭祀從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一直持續到農歷二月二,并形成一年一度的太昊陵人祖廟會。
駐馬店過大年破五習俗。
駐馬店地區,春節期間禁忌頗多,正月初五破禁,俗稱“破五”。即正月初一至初五期間,忌抖床、掃地、動土、倒垃圾、潑污水、赴井擔水、用剪刀。初五過后,一些年規可以破除,百業漸次轉入正常活動。
送燈這個習俗可謂久遠,如今堅持的人已經不多了。三十傍晚,鄉村各家各戶要將用紙扎成的燈籠,接上立柱,送于墳上,長夜照明,以讓先祖隨人“過年”。此燈于初一早上收回。
信陽過大年臘肉成一絕。
2023年河南的習俗(通用15篇)篇十
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歷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為破五節,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后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閑日。
林州民間將春節稱為過年,但過年并非專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頭和年尾。一進入臘月便有"年味兒"了。
臘月初八這天的早餐,民間要吃"臘八粥"。粥用小米、柿塊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稱"柿疙瘩白湯"。農婦均要在太陽未出前將粥做好,扳上南墻一谷堆兒,口曰:"臘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墻一谷堆兒,小鴰不蹬俺家谷"。吃"臘八粥"據文獻記載,林州是從宋朝開始的。原來的意思是人們用一年的收獲祭祀祖先、祭祀眾神并慶祝豐收。后來,由于林州災害頻繁,逐漸演變為吃"臘八粥",預祝來年粱谷豐登。目前林州民間尚有"吃了臘八粥,來年好收田"的俗語。
二十三,打發老灶爺上天。人們為了讓灶王向玉帝為民請命,好話多說,就在灶王牌位兩邊的對子上寫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為了防止灶王匯報假情況,就用芝麻糖當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掃房子。民間傳說灶王為天帝督使,負責察看家人功過,凡是有過者,要在墻上劃道記號,到年終臘月二十三上天匯報,祿一五更接天旨后帶天兵回民間按墻上記號進行懲罰。人們為了消除隱患,待打發灶王爺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動手打掃房子,這就形成了"二十四掃房子"的習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們將浸泡的黃豆磨碎,揉沫過籮去渣,煮沸點漿成塊,撈入篩子積壓而成。事后均將豆腐切小塊放入加鹽的清水里保存,供春節期間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鍋宰殺豬羊,割肉者,量家財而行,富者備至正月十五;貧者備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著吃。是貧家富家都要辦的一件事,也是過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據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夠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數量。
二十八大貼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間大都請人寫。
對聯。
有個別農家利用家花來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還要貼門神。門神像多為秦瓊、敬德、大刀關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貼對子講究"窮簽(橫聯)富對子"即橫楣紙要小對子紙要肥。1980年以后農村又興起了貼雙對聯即除在門框上貼一幅外另在門垛墻上再貼一幅巨聯。還有用菱形紙寫上一斗方子上寫"福"字下豎寫一條"出門見喜"或"迎喜接福"或"歡度春節"之類貼在門口或迎壁墻上。庭樹上貼有"滿院春色"石磨上貼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貼"青龍大吉"車上貼"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貼"六畜興旺"糧食屯上貼"米麥滿倉"桌子上貼"日進斗金"衣柜上貼"衣服滿箱"床頭上貼"身體平安"。與此同時各種神牌寫刷一新除廚房用綠色紙(意在免火災)寫外其余均用紅紙寫成。里里外外一派紅光吉祥。
二十九撒蠟走。是日晚上,以相鄰近的大村莊為首,組成數十人提燈籠、敲大鼓、拍大鐃、捧香卷,到各村寺廟神位前,點燃蠟燭,焚燒香箔,意在祭神驅邪送福音。村上的人們集中在圣地,等候著送福音的隊伍到來。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燈火輝煌。1950年后,此俗消失,改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鍋。捏仁即捏扁食,出鍋即用油炸食品。這兩項是臘月三十這天最緊張而繁重的活兒。是日,從早開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動手,盤餡的盤餡,和面的和面,待盤好餡和好面后,就圍在炕邊捏扁食。婆媳小姑邊捏邊逗,十分快樂。所包的扁食要足夠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點左右。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鍋,撈到小盤內,每個盤子兩個,由主婦在家燒香點紙禱告列祖列宗:"有話您先知,有飯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財發。"另由家中男人用條盤端著到墳上祭祖,每個墳頭放一小盤,燃炮叩頭。這些事辦完后,開始油炸,凡是該過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頭(上供用的豬肋條),菜類食品統統下鍋炸,但頭一鍋都要先拿一點,填入灶膛里,讓灶王初一五更回來吃。當然,如果農歷臘月小,這一天的活動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幣扁食。這是林縣民間盛行的習俗。在三十包扁食時,將數枚硬幣分別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飯,誰吃到硬幣扁食誰在這一年就有福,給全家老少帶來極大的樂趣。人們都爭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為了吃住錢,破例地多吃扁食,樂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燈。三十傍晚,縣南鄉村各家各戶要將用紙扎成的燈籠,接上立柱,送于墳上,長夜照明,以讓先祖隨人過年。此燈于初一早上收回。
攔門棍。三十晚上,人們習慣在大門里門檻跟放一根桃木棍,沒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進家。
2023年河南的習俗(通用15篇)篇十一
初一磕頭。人們天不明吃罷扁食后,晚輩先給家中長輩磕頭,然后結伙去別家(一般是本族)磕頭拜年。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頭外,其余都到左鄰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親族新友拜年。若晚輩是小孩,或新婚媳婦,長輩要給幾個壓歲錢。
走親戚。走親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閨女攜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況外,都要回拜。民間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節"之說。
破五節。農歷正月初五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們認為,初五、十四、二十三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后的第一個不吉日,非常忌諱"走親串友",積壓自在家改善生活過節。是日寅時,家庭主婦還掏爐灰少許,送至當街十字路口,俗稱"送窮灰"。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這段時間,孩子們一律不挨打挨罵,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開心,那怕有了過失,也不挨打挨罵,這是老輩人傳下的規矩。如打罵孩子,就會遭到眾人譴責。所以孩子們最盼望的是過年。
共
3
頁,當前第。
3
頁
1
2
3
2023年河南的習俗(通用15篇)篇十二
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于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準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于大人之后。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馬”。
焚燒香表后,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里念念有詞。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后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束后,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人們擠擁不動,爭買祭灶火燒。農村大多是自己動手,發面、炕制,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于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2023年河南的習俗(通用15篇)篇十三
2月4日是農歷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風俗又有不同的表現。“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風俗又有不同的表現。
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dd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立春這一日,我國民間的咬春的另一種食品就是蘿卜。因為蘿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北方吃蘿卜,河南的大部分地域也都傳承這一習俗.南方吃生菜與吃蘿卜有同樣的意義。同時,在立春時,還有春宴用的春盤。春盤有專用蘿卜做的,也有用五種辛辣蔬菜做的五辛盤。五辛的一種解釋是蔥、蒜、椒、姜、芥。實際上,食五辛不僅可以驅寒,還可以殺菌,也是古人的養生健身之道。
立春時的穿著也是有講究的。官方迎春穿青衣,戴青色頭巾。清代官員要穿吉服或者朝服。老百姓穿什么呢?那就花樣繁多了。
青年婦女頭戴彩花,稱為春花。孩子則除了穿花衣以外還要放炮。兒歌說:“新年到,新年到,閨女要花兒要炮”。除春花外,還有春燕、春蝶和春蛾,這些紙做的飾物都一起上了少女的頭。燕子是春天的象征,也是吉祥的象征。如果誰家有燕子來做窩,不僅象征吉祥,而且還象征多子多福。古時,人們把多子多福看成是門第興旺的表現,沒有計劃生育這回事。
孩子不光放鞭炮,也得穿戴點什么。于是布做的春雞和春娃就上了孩子的帽子和衣服。“雞”與“吉”諧音,因而也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迎春禮中的春杖也被婦女微縮后戴在頭上。真正的春杖是官方鞭春用的,沒有老百姓的份兒。百姓便把微縮的春杖戴在頭上,也就算是重在參與了。朝廷迎春時旗幟為青色,老百姓也就把青色的小旗戴在頭上了。
人在立春時要打扮,房屋也不能虧待了。于是有人寫了“宜春”二字,貼于房門之上。再發展一下,“春”字、“福”字、“壽”字也都上了門。直到現在,元旦春節期間仍然“福”字滿天飛,還要倒貼,告訴人們“福到了”。
人打扮了,房屋打扮了,于是牛也跟著打扮起來,馬也沾了光。牛角、馬耳上有了紅布,或者用紅綠色搽牛角。古人認為,紅色不僅象征吉祥,而且可以驅邪避災。
2023年河南的習俗(通用15篇)篇十四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年味兒也越來越濃。你知道河南春節習俗嗎?下面本站小編精心整理了河南春節習俗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三十晚上熬一宿。
年夜飯過后,一家人圍坐一起,吃糖果、嗑瓜子、嘮嘮親朋、拉拉家常,子女依次給長輩叩頭辭歲,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全家人徹夜不眠,謂之“守歲’、“熬年”。守歲到五更時,在供桌之上擺好祭品,點燃香燭,一家人依長幼輩份,依次向祖宗跪拜致祭,恭祝“年福”。
大年初一有禁忌。
大年初一,河南人雞鳴即起,穿著新衣,競相燃放鞭炮。河南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行“接年”或“迎財神”之禮。而后,煮好餃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大年初一忌諱諸多,如掃地、倒垃圾、動剪刀、大聲喧嘩等都視為不吉利之舉。
中原南北東西擠廟會。
很難一句兩句話就說清楚廟會是什么,可是只要去河南大大小小的廟會上轉那么一圈,就立刻樂陶陶地明白了——廟會,首先得有座廟,在廟里安排一個值得信任的神;找個好日子來和神打個招呼,拜神祭祖的香火是不能少的;再給自己吃點什么買點什么,聽聽那些古老的傳說,再把傳說講給沒聽過的人……廟會很有意思,想體會廟會的樂趣,首先,你得不怕擠——不擠的廟會,肯定不是好廟會。
人民間傳統習俗“走親戚”
河南走親戚規矩甚多,歷時很長,貫穿了整個年節。初一之前稱拜早年,十六以后稱拜晚年,初一至十五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后即告結束。拜年要先長輩、后平輩,先近鄰、后遠親。不同輩分和親屬之間在時間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習俗至今在河南民間廣為流傳。到長輩家拜年要攜帶酒肉、糖果之類禮品。長輩們根據自家的親戚情況,早早的安排好了酒菜,在約定俗成的時間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來。拜年客到后,有的行磕頭之禮,有的以寒暄代之,互相祝福后即食午飯。
人民間傳統習俗“破五”
之所以稱“破五”,意為從此可以破除過年期間的禁忌。是日早起吃餃子、放鞭炮之習相沿不變。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河南平頂山、許昌、南陽、寶豐一帶一般中午放鞭炮,不過破五不準吃面條或面稀飯,吃饅頭不準剩。
人民間傳統習俗偷燈頭兒。
正月十五豫南一帶,有“偷個燈頭兒,生個孫猴兒”的風俗,點燈盞時,鄰家子女可悄悄將燈油燃盡的“面燈”拿走,俗稱“偷燈盞”。有的地方自家所點燈盞,當晚不收,讓其盡油而燃,次日再加油點燃,稱“續燈”。一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燈”,“面燈”或“燈饃”要收起打發“要飯的”,稱“舍神果”。
油炸肉丸+酥肉,安陽人每家過年必備菜之一五香鹵豬舌接下來就是老爸最拿手的硬菜了:紅燒鯉魚,那叫一甜、辣、香壯士饑餐——腐鹵肉,別只看長相,這肥而不膩。涼拌酸辣包菜,讓人吃了滿口留香~雖然春節期間美味佳肴眾多,但是小伙伴們也要注意健康飲食哦!
餃子。
除夕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在除夕吃餃子,有“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在河南人的年夜飯里,“餃子”絕對是重頭戲,沒有餃子的年夜飯是難以想象的。即使現在很多人年夜飯安排在餐廳、酒店,但在河南人的除夕團圓飯桌上,沒有哪一道菜可以蓋過餃子的風頭!將餃子從外圍一圈一圈地擺起,直到擺滿為止,民間俗稱為“圈福”。
魚
除了餃子外,魚,因“魚”和“余”諧音,有“吉慶有余”、“年年有余”的象征,也成了河南人除夕飯桌上的第二主角。紅燒鯉魚是最常見的一種做法。
每一位河南人,都會有一種燴面情結。小編一位河南朋友,一聽到燴面,眼睛立馬亮了。
胡辣湯。
在鍋中放入適量水加入高湯放入胡辣湯料、胡椒、辣椒等,大火讓其燒開;待鍋中水燒開后,放入羊肉、面筋。待羊肉、面筋熟后將適量面筋水倒入鍋中,燒至湯汁變稠時,放入粉條、蔥、精鹽、味精、醬油,文火熬制5分鐘即成;起鍋盛湯,依據個人口味放入適量香油、醋。
扣碗酥肉。
將豬肉洗凈、切成筷子條,一寸長;雞蛋、粉芡、面粉、油一起制成小酥糊,把肉拌勻;鍋里倒入油,油熱6成,將拌好的肉條入鍋炸至顏色稍稍變黃撈出、重油一次;把炸好的肉放入碗內,加入八角、花椒、蔥、姜、味精、高湯、鹽、料酒、醬油。上鍋大火蒸90分鐘,如果等不及,可用高壓鍋,十幾分鐘就好了。
2023年河南的習俗(通用15篇)篇十五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就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那么河南的春節有哪些呢?就讓我給你細細道來。
我們這里的春節是從臘月初旬開始的。“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臘八這天,家家都熬臘八粥。為什么要熬粥呢?是因為人們想來年有個好收成。
臘月二十三是祭灶。天一擦黑:鞭炮聲從四面八方響起,便有了過年的味道。這天不僅要放炮,還要吃祭灶糖,我們一般吃麻糖,是一種麥芽糖上面沾滿了芝麻,吃起來又甜又黏。
過了二十三,大家都得大掃除,并且還要把年貨準備齊了。除夕這一天是最熱鬧的,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家家都貼上了紅紅的春聯以及年畫。傍晚,家家都在忙做團圓飯,小孩子們還要給長輩們送餃子。大人們都要給小孩子們壓歲錢;這時家家都響起了鞭炮聲,然后大家圍在一起吃團圓飯,吃完團圓飯大家有的看春晚;有的打牌,打一個通宵;另外,還要守歲,大家不過十二點不能睡覺。到了十二點新的一年又開始了,有是一陣“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震耳欲聾。
正月初一的時候,大家都忙著走親戚,拜年。
元宵節,大家都忙著買元宵;街上像辦喜事似的,到處張燈結彩,小孩子們有的上街燃花炮;有的挑燈籠真是熱鬧非凡哪!這一天大家必須得吃元宵呀!
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春節也就結束了,一切又恢復正常了。學生該去上學了,大人們又去照常做事了。春節就這樣結束了。
1.2、煎堆。所謂“煎堆碌碌,金銀滿屋。”廣東人制作煎堆由來已久,在煎堆“家族”中,品種眾多,有石岐煎堆、九江煎堆、空心煎堆龍江煎堆等。而廣州地區、港澳地區則以九江煎堆為主。煎堆五味調和,咸甜適當,意謂人丁興旺,花開富貴,合家平安,萬事大吉,寓示著人們的美愿。
1.3、角仔。角仔又稱“油角”,是廣州人過年的必備食品,不少家庭現在還保留這自炸油角的習慣。角仔的形狀與餃子相似,但比餃子要飽滿得多。角仔在新年中代表的是飽滿的荷包,荷包鼓鼓,餡越多,來年荷包就越鼓。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后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
年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并不止于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