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需要經過反復修改和完善,以適應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教學環境。接下來是一些經過實踐驗證的教學計劃示例,希望對大家的教學工作有所啟發。
山市文言文教學設計(專業17篇)篇一
1、通過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并能根據文字想象畫面。
2、了解有關的科學知識。
反復誦讀,培養語感。
1、初讀感知階段:
1師范讀,學生標劃生字詞。然后領讀生字。
2學生自由朗讀2遍,力爭讀得通暢。讀完之后,試著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容。
2、自主學習階段:
3師布置自學任務,出示自學指導。
生結合注釋默讀課文,理解詞句意思,思考想象“山市”的初生、發展、高潮三幅畫面。時間8分鐘。
3、檢查反饋階段:
4師生、生生之間以做游戲的形式來檢查詞句理解情況。
學生根據文中幾個表示時間的詞語來描繪自己想象中的畫面。
4、深化領悟階段:
5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美讀課文——投入感情,進入角色,放飛想象,物我兩忘。
5、激趣探究階段:
6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師生共同想辦法探索“山市”成因。
請學生給蒲松齡寫一封信,解釋“山市”的科學成因。
山市文言文教學設計(專業17篇)篇二
1、熟悉兩則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詞,第一課《文言文兩則》教案。
2、能根據文后的注釋理解課文,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聯系生活實際,悟出兩個故事中的道理。
2、聯系生活實際,悟出兩個故事中的道理。
第一課時(完成《學奕》的學習任務)。
1。讀課文,熟悉本文生字生詞。
2、結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句話。
3、檢查預習:
(1)出示生字生詞,指名認讀,隨時糾正不正確的讀音。
(2)指名讀文。
(3)檢查自己結合注釋對文的理解情況。
(只要能說出每句話的大致意思就行。)。
讀熟課文,讀懂故事。
1、讓學生自由反復誦讀,重點指導讀好"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前一句讀出疑問的語氣,后一句讀出肯定的語氣。
2、師生共同討論,再進一步結合注釋,聯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
3、同座互相說說故事的內容。
4、練習背誦課文。
1、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總結出一個什么道理?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總結說一說,教案《第一課《文言文兩則》教案》。
2、引導學生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
(聯系實際談談,目的是進一步認識專心致志做事的重要性。)。
把以前學過的文言成語故事再講一講背一背;把自己了解到的有關文言故事講給同學們聽。
第二課時,完成《兩小兒辯日》學習任務。
1、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語句,注意停頓。
2、說一說《兩小兒辯日》講的是件什么事。
3、檢查預習。
(1)教師指導理解"孰、為"兩個字的意思和讀音。
(2)生生互動,交流收獲,質疑解疑。(你讀懂了哪一句?還有哪些問題?誰能解答這些疑問?)。
(3)師生合作交流,重點解決文中的兩個問題。
(補充資料:太陽距離地球到底有多遠。)。
三、
1、看了兩小兒的表現,你想對兩小兒說些什么?
2、作為孔子能坦白自己也有所不知,你想對孔子說些什么呢?孔子是一個什么人物,結合手中的資料談一談。
3、這么博學的人也有不懂得問題,從中你悟出了什么?
4、練習背誦課文。
1、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2、讀《列子》這本書,試著背誦其中的一兩篇。
山市文言文教學設計(專業17篇)篇三
2、掌握一事一議的寫作手法。
師助:蒲松齡以及《聊齋志異》的基本信息。
一讀課文,讀字音,讀節奏。
基本思路:1、讓學生自己先來讀文章,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感,標出困惑。
2、小組內部交流個人遇到的困惑,記下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
3、全班交流各小組遇到的困惑。
4、一生朗讀全文,其他學生聽讀,聽讀完后指出還有哪些字音與節奏存在不足。
5、聽朗誦錄音帶,在與名家朗讀的對比中找出自己還需改進的地方,并作出重點標注。
師出示重點字讀音:窘苫少時暇寐黠。
少:多少;少年。
暇、遐、瑕、瑕的區別。
師出示重點句子節奏劃分:而兩狼之并驅如故(轉折詞“而”后需停頓)(后置狀語“如故”前需停頓)。
其一犬坐于前(主謂之間需停頓)。
蓋以誘敵(句首發語詞“蓋”后需停頓)。
師結:學習文言文,生字宜多關注多音字以及形似字。
朗讀節奏劃分技巧:主謂之間要停頓。
轉折詞后要停頓。
狀語后置要停頓。
基本思路:1、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疏通全文主要內容,劃出難以解釋的字、句。
2、小組內部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難問題,記好組內未能解決的困惑。
3、全班交流各組內的困惑。
師出示重點實詞:綴、窘、敵、去、久之、幾何。
洞、隧、犬。
止有剩骨的“止”
生揣摩:每一行字,有什么共同點?
其一,古今意義不同;其二,詞性發生了變化;其三,是通假字。
師出示重點虛詞:以:投以骨蓋以誘敵。
之:久之又數刀斃之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師出示重點譯句:而兩狼之并驅如故(倒裝)。
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詞類活用)。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詞類活用)。
3、明確翻譯后,試著復述故事情節,以便檢測學生對重點字詞句的把握。
三讀課文,讀情節,讀形象。
1、讀課文,讀出故事的情節,即: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2、分析狼和屠戶的性格特點。
示例: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貪婪。
四讀課文,讀中心,讀寓意。
3、郭沫若評價《聊齋志異》的對聯。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借助上面兩則材料中的紅色字體,讓學生明確狼這一形象在文中所代表的寓意,筆觸直指貪官污吏一類的惡人。
師結:本文采取了先敘事,后議論抒情的寫作模式,這種寫作手法叫做“一事一議”,其好處在于可以將深刻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給人以啟迪,給人以思考。
五、堂清檢測。
1、作者?代表作?
2、釋詞:綴敵洞隧幾何犬。
3、譯句:其一犬坐于前。
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六、布置作業。
1、我當出題人。
要求:實詞以及句子的選擇要與本課提到的方法規律相吻合。
要求:用上一事一議的寫作手法。
山市文言文教學設計(專業17篇)篇四
1、學習“每”“輒”等詞的古義;了解“未之知”這種與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的句子。
2、學會分析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3、領會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1、文章表現出來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
2、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質疑法、討論法
媒體設計:(略)
教學課時:1
(一)
1、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學家與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明代“公安派”領導人物。文學是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主張。
2、我們久居城內,滿眼都是紅墻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滿地綠意,滿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勝。這篇文章就是作者與友人游歷了滿井后寫的一篇浸透著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懷的文章。
(二)
1、整體把握文章
(1)讀文章,消滅文字、詞語障礙注意“斫、遁、礫、茗、鵠、呷、蹇”等幾個字的讀音。
(2)教師范讀并補存注釋
每:每每
輒: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3)同桌合作,參考工具書及課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時圈畫疑難詞句,并向老師提出質疑。
(4)集體解疑,教師點撥。
(5)復述課文內容
2、了解課文內容
(1)作者圍繞“滿井”寫了哪些內容?
討論明確:柳、土、冰、山巒、鳥、魚、游人
(2)作者抓住了這些事物怎樣的特點?
討論明確:水——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水光明麗的特點
柳——柳條將……寸許
則寫出了春天柳條的柔軟與麥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齊喜人的情景。
……
(3)這篇文章除了寫滿井早春景物之外,還寫了些什么內容呢?試分析他們在表達文章主題上的作用。
討論明確:首段寫燕地早春之特征。表達作者“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無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為后文出游做鋪墊。
尾段則表述了作者將以這次游覽為起點,在公事之余繼續出游的愿望。并表達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墮事”之處。
這篇短文優美動人,融情于景。文辭簡潔而又清麗自然,意趣蘊藉。
1、依據課文寫出漢字并為之注音
飛沙走()波色()明清()見底()然如拭鮮()明媚泉而()者
2、翻譯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3、找找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說說他們的好處。
山市文言文教學設計(專業17篇)篇五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課后注釋聯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內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1、布置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多媒體課件。
2課時。
第一課時(學習《學弈》)。
1、師: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先聽老師范讀課文,再跟老師讀課文。(范讀時做到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感染學生,激發誦讀興趣。領讀時有意識地讓學生感悟語速和斷句方法。)。
2、學生自由練讀,把不認識的字注上音,并在練習本上寫兩遍。
3、在學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確讀法后,練習熟讀。
1、弈是什么意思?學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一話,然后說說這篇文章主要講什么內容?
3、同桌互講,相互糾正補充,不懂的記下來。
4、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說全文大意。
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1)把你和同學都讀不懂的句子提出來。(結合學生提問重點理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思援弓繳而射之、為是其智弗若與、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這幾句話。)。
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得出一個什么道理?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
(2)指名說說思援弓繳而射之的意思。你從哪個詞知道射的是天鵝呢?(之字。)。
(3)指名說說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意思。這句話中的之是指哪個人。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奇怪嗎?兩個人一起學習,可是學習效果卻不相同。用書上的話說說原因。
指名讀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師范讀,讓學生體會怎樣讀聽得更清楚,學生指出老師停頓的地方然后試著讀讀。
(4)為是其智弗若與?這句意思是什么?
師:哪個詞是第二個人?這句話該怎么讀呢?指名讀,齊讀。
課件出示全文及朗讀錄音,生邊看邊跟讀體會語感,然后練習把全文朗讀好,最后師生合作背誦全文。
拓展讀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又為學生熟知的文言成語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二課時(學習《兩小兒辯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嗎?你能講講他的故事嗎?(學生講述,老師結合學生的講述補充孔子的生平,介紹他是一個極有名的學問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這么有學問,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國時,卻被兩個小孩的一個簡單的問題給難住了,你們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難題了嗎?今天我們就學習《兩小兒辯日》。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重點理解辯字)。
1、自由讀課文,憑自己的理解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學生對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們是怎樣學習《對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點字詞;
二要讀出詩文韻味;
三要感悟人文內涵(意境、感情、哲理)。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解決。
2、同桌互相讀文,糾正字音。
3、反復讀文,把課文讀熟。
4、學生對照注釋,自己理解課文,記下不懂的問題。
5、按學習《學弈》的方法自學課文,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
出示測試題,各小組搶答積分,評出優勝學習小組。
1、回答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為:也:
如:此:乎:始出:小兒:
2、兩小兒在辯論什么?(太陽大小?太陽冷熱?太陽遠近?)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讀好兩小兒的話,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誦課文,看哪組能讀出古文韻味。
1、各組提出分歧較大的問題以及不懂的問題,同學交流討論。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小孩爭的是什么問題,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小孩是根據不同的感覺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
2、你同意他們的意見嗎?用科學知識解答兩小兒提出的問題。(根據學生回答引導學生課下收集資料,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
3、這個故事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你想對他說什么?
(引導學生肯定兩小兒敢于嘲笑孔子,挑戰權威;或贊揚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練習有感情背誦課文。
5、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容,看哪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準備)。
6、向學生推薦閱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
山市文言文教學設計(專業17篇)篇六
1、熟悉兩則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詞,第一課《文言文兩則》教案。
2、能根據文后的注釋理解課文,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聯系生活實際,悟出兩個故事中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背誦兩則文言文
2、聯系生活實際,悟出兩個故事中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完成《學奕》的學習任務)
一、預習探究
1.讀課文,熟悉本文生字生詞。
2、結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句話。
3、檢查預習:
(1)出示生字生詞,指名認讀,隨時糾正不正確的讀音。
(2)指名讀文。
(3)檢查自己結合注釋對文的理解情況
(只要能說出每句話的大致意思就行。)
二、合作交流
讀熟課文,讀懂故事
1、讓學生自由反復誦讀,重點指導讀好"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前一句讀出疑問的語氣,后一句讀出肯定的語氣。
2、師生共同討論,再進一步結合注釋,聯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
3、同座互相說說故事的內容。
4、練習背誦課文。
三、品讀感悟
1.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總結出一個什么道理?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總結說一說,教案《第一課《文言文兩則》教案》。
2.引導學生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
(聯系實際談談,目的是進一步認識專心致志做事的重要性。)
四、擴展延伸
把以前學過的文言成語故事再講一講背一背;把自己了解到的有關文言故事講給同學們聽。
第二課時,完成《兩小兒辯日》學習任務
一、預習探究
1、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語句,注意停頓。
2、說一說《兩小兒辯日》講的是件什么事。
3、檢查預習
二、合作交流
(1)教師指導理解"孰、為"兩個字的意思和讀音。
(2)生生互動,交流收獲,質疑解疑。(你讀懂了哪一句?還有哪些問題?誰能解答這些疑問?)
(3)師生合作交流,重點解決文中的兩個問題。
(補充資料:太陽距離地球到底有多遠。)
四、品讀感悟
1、看了兩小兒的表現,你想對兩小兒說些什么?
2、作為孔子能坦白自己也有所不知,你想對孔子說些什么呢?孔子是一個什么人物,結合手中的資料談一談。
3、這么博學的人也有不懂得問題,從中你悟出了什么?
4、練習背誦課文
五、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2、讀《列子》這本書,試著背誦其中的一兩篇。
山市文言文教學設計(專業17篇)篇七
1、學生能從歷史評論的學習中,進一步了解如何處理議論文中觀點和材料的關系。
2、學生能品味出人們把握和認識歷史的不同的方式和感情態度。
3、學生通過對文本的研習,學習審視歷史,反思歷史,接受和借鑒歷史經驗,提高認識社會的能力。
從文本入手,激發學生問題探討的熱情,并由文本聯系實際,發揮創造性思維,以史為鑒,學以至用。
一、激發閱讀興趣,調動探究欲望。
在前一課時結束時,出示一首小詩“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讓學生猜寫的是歷史上的哪家父子。學生當然明白老師的意圖,一猜就猜出來。馬上指出三人文學成就很高,父親寫過《六國論》,兒子蘇軾和蘇轍也寫過《六國論》,就在《讀本》上,不失時機的布置閱讀蘇轍《六國論》的任務:
1、找出蘇轍關于六國滅亡的觀點。
2、編寫文章的論證結構。
二、比較閱讀,探究六國滅亡的原因。
(一)師生對話,弄清蘇轍的觀點及論證過程。
蘇轍的觀點: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
即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六國的謀士只看到眼前利益,沒有戰略眼光,并且不知道天下的形勢,不援助韓魏而互相殘殺。
論證過程:
提出觀點: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
分析論證:
1、秦與諸侯爭奪的不在齊、楚、燕、趙,而在韓魏之郊。
2、秦進攻燕、趙,不曾有韓魏兩國襲擊的憂慮,因為韓魏抵擋秦國受挫后依附了秦國
3、韓和魏不能單獨抵抗秦國,可是天下的諸侯卻依靠它來抵擋秦國
總結六國諸侯不知定出協助韓魏抗擊秦國的策略,卻貪圖好處,背棄盟約,互相殘殺。
蘇詢的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論證過程:
提出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分析論證:
1、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2、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二)學生討論,探究六國滅亡的原因。
兩人的觀點各不相同,而論證過程都很嚴密,都能自圓其說,對同一段歷史,父子兩人的看法迥然有別。其實關于六國滅亡的原因,清代的李楨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不采用孟子的仁義學說,不施行仁政。你你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引發學生討論。
【附】討論結果:
1、一個國家和朝代的興亡,首先在于人君的素質。秦始皇胸懷統一天下的大志,其他六國的國君要么是碌碌之輩,要么沒有雄才大略。
2、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經濟飛速發展,為它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而六國雖有改革,但不徹底。
3、秦王恨毒,不留后患,不放虎歸山。長平之戰40多萬降秦趙軍被活埋。
4、六國不誠信,“合縱”不徹底,尤其楚國只圖眼前利益。
5、六國沒有認清共同的敵人。
6、天下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六國滅亡,秦統一天下是必然趨勢。
……
(三)活用文本,探討現代社會如何以史為鑒。
總結歷史經驗借古諷今,向統治階級發出建言或警言,是歷代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也是我們民族的傳統和精神。像這樣的文章,在中學里已經學過不少,我帶領學生回顧一下學過的文章中史論家關于天下興亡的觀點,以激發愛國熱情,并指出現代社會飛速發展,在新的發展形勢下也存在這種種弊端,我們如何以史為鑒,革除社會弊端,讓社會機體能無障礙運轉,組織學生小組討論。
【附】討論結果
1、六國為了各自的利益,沒有堅持“合縱”政策而被秦所滅中,我們可以明白,在商業經濟中,大家遵守行業行規非常重要。不至于導致不公平競爭,反而讓某個企業吞并。
2、六國經常受利益的誘惑,彼此缺乏誠信,反而害了自己。現代社會提倡誠信也非常重要。
3、秦由于改革,實力增強,奠定了統一六國的基礎。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內部也應該苦練內功,增強實力,才會立于不敗之地。
4、楚國因貪圖小利,而上了秦國的當。腐敗貪污分子應該從中獲取教訓。
5、作為領導者,應該耳根堅定,不能輕信。對方經常會用反間計。
6、“有勇無謀者,莽夫也”,秦王就是個懂得用腦子的人,作為領導者應該善于找出矛盾所在,才能夠各個擊破。
……
我之所以組織《六國論》的探究學習,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以發展人的素質為基點,以全面提高人的社會效能為最終目的。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新教材的開放性,教師應積極拓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努力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學生的學習方式一定要實現三個轉變:第一要轉變他律的被動學習現狀,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第二要轉變單一的個體學習現狀,培養合作交流能力;第三要轉變機械的接受學習現狀,培養探究實踐能力。課堂上,應給學生更大的空間,讓他們自主地學習,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增長創造性思維。所以,我以教師的教為本位的教學觀轉向以學生的學為本位的教學,以書本知識為本位的價值觀轉向以學生發展為本位的價值觀。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動手、動口、動腦的學習活動中,真正地體驗到自我的存在,感受到情感的滿足和自我的力量,感受到自己創造的沖動與潛力,把學習看成是“我要學”的快樂事。這樣,課堂教學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山市文言文教學設計(專業17篇)篇八
知識目標:
1、能夠熟練說出作者及其作品的相關常識。
2、熟讀課文,準確解釋課文中的時間詞、形容詞,熟練翻譯課文大意。
能力目標:
能夠概括出山市的形成順序,描繪其神奇壯麗的幻境。情感目標: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道理,增強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熟讀課文,準確解釋課文中的時間詞、形容詞,熟練翻譯課文大意。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朗讀、討論教學儀器多媒體課時安排2課時。
學生活動內容與方式預期達效果反思記。
1、查閱與作者蒲松齡相關的資料,簡單了解《聊齋志異》。
2、讀課文至少三遍,給你認為比較重要的詞注音并抄寫。
(展示幾幅海市蜃樓的圖片)提問:你見過這樣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嗎?(學生自由發言)在夏天,沿海一帶或沙漠地區,經常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事物的影像,古人無法解釋,誤認為是大蛤蜊吐氣形成的,因此,就稱為“海市”或“海市蜃樓”。這種現象,有時人們在山區也可以看到,人們就稱之為“山市”(出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隨著清代的著名作家蒲松齡來觀賞一次山市的出現過程吧!
2、誰來為大家簡單介紹你了解的蒲松齡及《聊齋志異》介紹作者、作品:投影補充.作者: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但屢應省試皆落第,七十一歲才補為貢生。他用數十年的時間寫成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白居易在香山/歐陽修六一歡/李清照號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蘇軾爬東坡/李白采青蓮記住這些號)作品:《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收錄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說為主,此外還有散記特寫、隨筆寓言等,主要寫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錄一些奇特的.事。構思奇妙,語言生動。
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奐huan邑yi冥ming甍meng垣yuan睥bi睨ni亙gen莽mang霄xiao扉fei縹piao緲miao逾yu倏shu2、學生兩人一組,再將課文讀給自己的前后桌聽。
3、全班齊讀課文一遍。
1、自己結合課下注解,翻譯課文,并畫出自己不會翻譯的句子及詞語。
2、班中交流翻譯解決難譯的句子。
3、比賽翻譯課文。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復習重點字的讀音、意義。
2、翻譯課文。(抄一句原文,翻譯一句。)。
3、查閱相關材料,看山市、海市是怎樣形成的?
山市文言文教學設計(專業17篇)篇九
1、熟悉兩則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詞。
2、能根據文后的注釋理解課文,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聯系生活實際,悟出兩個故事中的道理。
2、聯系生活實際,悟出兩個故事中的道理。
第一課時(完成《學奕》的學習任務)。
1、讀課文,熟悉本文生字生詞。
2、結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句話。
3、檢查預習:
(1)出示生字生詞,指名認讀,隨時糾正不正確的讀音。
(2)指名讀文。
(3)檢查自己結合注釋對文的理解情況。
(只要能說出每句話的大致意思就行。)。
讀熟課文,讀懂故事。
1、讓學生自由反復誦讀,重點指導讀好"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前一句讀出疑問的語氣,后一句讀出肯定的語氣。
2、師生共同討論,再進一步結合注釋,聯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
3、同座互相說說故事的內容。
4、練習背誦課文。
1、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總結出一個什么道理?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總結說一說。
2、引導學生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
(聯系實際談談,目的是進一步認識專心致志做事的重要性。)。
把以前學過的文言成語故事再講一講背一背;把自己了解到的有關文言故事講給同學們聽。
第二課時,完成《兩小兒辯日》學習任務。
1、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語句,注意停頓。
2、說一說《兩小兒辯日》講的是件什么事。
3、檢查預習。
(1)教師指導理解"孰、為"兩個字的意思和讀音。
(2)生生互動,交流收獲,質疑解疑。(你讀懂了哪一句?還有哪些問題?誰能解答這些疑問?)。
(3)師生合作交流,重點解決文中的兩個問題。
(補充資料:太陽距離地球到底有多遠。)。
1、看了兩小兒的表現,你想對兩小兒說些什么?
2、作為孔子能坦白自己也有所不知,你想對孔子說些什么呢?孔子是一個什么人物,結合手中的資料談一談。
3、這么博學的人也有不懂得問題,從中你悟出了什么?
4、練習背誦課文。
1、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2、讀《列子》這本書,試著背誦其中的一兩篇。
山市文言文教學設計(專業17篇)篇十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課后注釋聯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內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1.布置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學習《學弈》)
一、讀通全文,感悟讀法。
1.師: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先聽老師范讀課文,再跟老師讀課文。(范讀時做到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感染學生,激發誦讀興趣。領讀時有意識地讓學生感悟語速和斷句方法。)
2.學生自由練讀,把不認識的字注上音,并在練習本上寫兩遍。
3.在學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確讀法后,練習熟讀。
二、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學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一話,然后說說這篇文章主要講什么內容?
3.同桌互講,相互糾正補充,不懂的記下來。
4.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說全文大意。
三、導悟相濟,突破難點
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1.把你和同學都讀不懂的句子提出來。(結合學生提問重點理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思援弓繳而射之”、“為是其智弗若與”、“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這幾句話。)
(1)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得出一個什么道理?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
(2)指名說說“思援弓繳而射之”的意思。你從哪個詞知道射的是“天鵝”呢?(“之”字。)
(3)指名說說“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意思。這句話中的“之”是指哪個人。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奇怪嗎?兩個人一起學習,可是學習效果卻不相同。用書上的話說說原因。指名讀“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師范讀,讓學生體會怎樣讀聽得更清楚,學生指出老師停頓的地方然后試著讀讀。
(4)”為是其智弗若與?”這句意思是什么?
師:哪個詞是第二個人?這句話該怎么讀呢?指名讀,齊讀。
四、流利朗讀,積累語言
課件出示全文及朗讀錄音,生邊看邊跟讀體會語感,然后練習把全文朗讀好,最后師生合作背誦全文。
五、遷移訓練、練讀古文拓展讀“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又為學生熟知的文言成語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習《兩小兒辯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嗎?你能講講他的故事嗎?(學生講述,老師結合學生的講述補充孔子的生平,介紹他是一個極有名的學問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這么有學問,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國時,卻被兩個小孩的一個簡單的問題給難住了,你們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難題了嗎?今天我們就學習《兩小兒辯日》。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重點理解“辯”字)
二、初讀課文,梳理學法
1.自由讀課文,憑自己的理解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學生對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們是怎樣學習《對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點字詞;二要讀出詩文韻味;三要感悟人文內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讀熟課文,自學理解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解決。
2.同桌互相讀文,糾正字音。
3.反復讀文,把課文讀熟。
4.學生對照注釋,自己理解課文,記下不懂的問題。
5.按學習《學弈》的方法自學課文,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
四、激勵測試,交流感悟
出示測試題,各小組搶答積分,評出優勝學習小組。
1.回答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兒:
2.兩小兒在辯論什么?(太陽大小?太陽冷熱?太陽遠近?)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讀好兩小兒的'話,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誦課文,看哪組能讀出古文韻味。
五、深化感悟,明確寓意。
1.各組提出分歧較大的問題以及不懂的問題,同學交流討論。(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小孩爭的是什么問題,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小孩是根據不同的感覺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
2.你同意他們的意見嗎?用科學知識解答兩小兒提出的問題。(根據學生回答引導學生課下收集資料,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
3.這個故事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你想對他說什么?(引導學生肯定兩小兒敢于嘲笑孔子,挑戰權威;或贊揚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練習有感情背誦課文。
5.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容,看哪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準備)
6.向學生推薦閱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
山市文言文教學設計(專業17篇)篇十一
b:學習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d: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道理。
重點:反復朗誦,積累文言詞語。
難點: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教學過程?:
(學生自由發言)。
二、介紹作者、作品:投影補充.
三、指導朗讀:
3、齊讀課文一遍。
四、理解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畫下能解決的句子。
2、四人小組交流疑難句子,合作解決。(未能解決的全班交流)。
4、山市的具體變化如何,畫出描繪的詞語?
6、再次朗讀課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六、布置作業?。
1、課后朗讀課文。
2、課后課后查閱資料:可參考高中物理第二冊191頁?作者郵箱:?。
山市文言文教學設計(專業17篇)篇十二
教學目標:
a: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b:學習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c:體會山市的形成(是以什么為順序的?)及神奇壯麗的幻境(山市的變化是迅速還是緩慢?)。
d: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道理。
重點:反復朗誦,積累文言詞語。
難點: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展示幾幅海市蜃樓的圖片)提問:你見國這樣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嗎?
(學生自由發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帶或沙漠地區,經常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事物的影像,古人無法解釋,誤認為是大蛤蜊吐氣形成的,因此,就稱為“海市”或“海市蜃樓”。這種現象,有時人們在山區也可以看到,人們就稱之為“山市”(出示課題)。
二、介紹作者、作品:投影補充.。
作者: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但屢應省試皆落第,七十一歲才補為貢生。他用數十年的時間寫成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白居易在香山/歐陽修六一歡/李清照號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蘇軾爬東坡/李白采青蓮)。
作品:《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收錄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說為主,此外還有散記特寫、隨筆寓言等,主要寫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錄一些奇特的事。構思奇妙,語言生動。
三、指導朗讀:
1、小聲自讀,劃出讀不準的字,同桌交流解決。
2、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3、齊讀課文一遍。
四、理解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畫下能解決的句子。
2、四人小組交流疑難句子,合作解決。(未能解決的全班交流)。
3、山市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是以什么為順序的?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這表現了山市的變化是迅速還是緩慢?)。
4、山市的具體變化如何,畫出描繪的詞語?
5、請學生以這個過程,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以圖畫或語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腦海中的“山市”。
6、再次朗讀課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開頭,我們提到了海市蜃樓,這種奇觀古人是無法解釋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氣而成的想象。可我們現代人已經懂得了它的科學道理,你知道么?(課后查閱資料:參考高中物理第二冊191頁)。
六、布置作業。
1、課后朗讀課文。
2、課后課后查閱資料。
山市文言文教學設計(專業17篇)篇十三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能力目標: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
豐富想象,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山市”神奇、壯麗的幻景。
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
教學重點:發揮想象,體會“山市”這一自然現象的神奇,并再現“山市”。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用具:板書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1.預習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注意語速。
借助工具書和書中注釋疏通文意,準備復述課文。
2.導入:
同學們,感覺到冬天已經來到了嗎?是啊,春時的嫩芽嬌花,夏季的綠樹濃蔭,秋天的滿地落紅,冬日的漫天飛雪,這些自然現象我們每個人每年都能看到。可是有的種美麗神奇的自然現象卻好多年都難得一見,比如“海市蜃樓”,即使在現代社會也要借助照相、攝像等技術才能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看到,而在古代則是多數人一生都無緣看到。幸好清代有一位寫狐寫鬼的文學家蒲松齡,根據目擊者的敘述描繪了一次這樣的景觀--山市(山市蜃樓),彌補了古人不得一見的遺憾。今天,讓我們走進《山市》這篇課文,通過文字描述來欣賞一下古人是如何記錄這種奇特的景觀的。
(板書題目作者)學生記住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
3.誰來為大家簡單介紹你了解的蒲松齡及《聊齋志異》介紹作者、作品:
投影補充.作者: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但屢應省試皆落第,七十一歲才補為貢生。他用數十年的時間寫成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作品:《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收錄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說為主,此外還有散記特寫、隨筆寓言等,主要寫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錄一些奇特的事。構思奇妙,語言生動。聊齋:蒲松齡的書屋名稱。志:記述。異:奇異的故事。
4.整體感知,熟讀課文。范讀,指名朗讀。全文讀3遍。
5.自己結合課下注解,翻譯課文,并畫出自己不會翻譯的句子及詞語。
交流翻譯解決難譯的句子。(一、二分鐘課堂討論,巡視)。
指名三個學生翻譯全文,呈現重點譯句。
6.全班齊讀課文。
7.啟發提問,理通文意。
1)“山市”從開始到最后一共出現過幾幅畫面?(用原句回答)。
“山市”的全程變化是以什么順序記敘的?
時間順序。
請同學在原文中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這些詞表現了“山市”的變化是迅速還是緩慢?
明確:三個畫面:塔和宮殿--城郭和其他建筑--危樓一座。
時間詞語:“忽”“無何”“未幾”“既而”“逾時”“倏忽”
2)、山市的具體變化如何,畫出描繪的詞語?用原文回答。(板書)。
3)、為什么那時候的人把“山市”稱為“鬼市”?
8.課件展示幾幅海市蜃樓的圖片)提問:你見過這樣的景象么?你知道在哪里能見到這樣的景象?(學生自由發言)在夏天,沿海一帶或沙漠地區,經常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事物的影像,古人無法解釋,誤認為是大蛤蜊吐氣形成的,因此,就稱為“海市”或“海市蜃樓”。這種現象,有時人們在山區也可以看到,人們就稱之為“山市”。
(關于海市蜃樓:大氣中存在著光的折射現象,當空氣中各層的密度有較大差異時,遠處的光線就會透過密度不同的空氣而發生折射,這樣,空中就會就會出現了遠處物體的影象。)。
9.小結。
全文中作者采用虛實、詳略、動靜相結合的筆法,繪聲繪色地描繪了山間蜃景中變幻莫測的各樓各景,寫得極有情味,令人目不暇接、回味無窮。
10.作業:
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二題。
觀察以上六幅海市蜃樓的照片,任選其中一幅,用現代文仿照課文的寫法,描述你觀察到的海市蜃樓的景象。(不少于200字)。
板書設計:
山市。
發生塔和宮殿。
發展城郭和其他建筑。
高潮危樓一座。
教學后記:
本課是一篇自讀文言文課文,內容新奇生動,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始終不脫離文本,在一課時內以讀帶講,以學生為主體,全文的閱讀至少四遍,文意的串講由學生自己完成,教師只強調重點實詞的積累和落實,重點突出、效果明顯。并且初步訓練了閱讀過程中圈點勾畫的讀書方法。我想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文言文課文教學中應該繼續堅持的教學環節。
山市文言文教學設計(專業17篇)篇十四
本單元內容共有七節,每一節基本圍繞一個主題來選擇和編排《論語》中的材料,所選擇的材料往往是學習古代漢語的經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鑒賞價值。第一節是講孔子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精神。第二節講孔子與弟子之間的關系。第三節講孔子的生存智慧。第四節講孔子的“仁”的學說。第五節講孔子對“義”的堅守。第六節講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二、學情分析。
1、學習選文,積累文言字詞句和寫法方面的知識。
2、較為系統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了解他對社會人生問題的思考。
3、從孔子的思想和思考中找到立身處世的借鑒。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評點法。
四、學法指導。
1、細讀《論語》,找出關于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并加以理解,進一步培養文言閱讀能力。
2、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
3、聯系自身學習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五、教學目標:
1、理解、運用《論語》中關于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文言閱讀能力。
2、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
3、聯系自身學習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六、教學重點:
1。結合孔子的經歷,分析《論語》一書的主要思想內涵。
2、重點欣賞書中關于學習和為人處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盡可能背誦。
七、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內蘊;引導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課:
1、百代馨香,德配天地。
萬世師表,道貫古今。
2、刪詩書,定禮樂,創儒學,傳經藝,師表萬世;
贊周禮,寫春秋,立杏壇,育才德,桃李三千。
3、“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月全世界諾貝爾獲得者集會巴黎時的宣言。
4、孔子,是一個志在報國又無人重用的閑人,又是一個周游列國、苦尋門路的忙人,更是一個到處碰壁、從不回頭的強人。
二、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被譽為“萬世師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生于周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生有異質,學無常師。嘗問禮于老子,學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年五十攝魯國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國,年六十八返魯。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一)、孔子的歷史貢獻。
1、刪《詩經》《尚書》,定《禮記》《樂記》,贊《易經》,修《春秋》,以傳先王之道。
2、興辦私學。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孔子世家》。
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二)、孔子思想。
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余年。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系,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
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展。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創立理想社會,通過潛志躬行“內圣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才被中國人尊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
(三)、【頒獎辭】。
中華文化的先驅:孔子。
他用最銳利的智慧開啟了那一道道塵封的門,陽光從那錯開的門縫間擠出來,于是門外面鋪滿黃金;他用最樸實的教誨鑄造了一把堅韌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銘心!于是,子子孫孫有了一條光明的大道。
(四)、孔子及儒學的命運。
孔子門人及其后學均推尊孔子。亞圣孟子認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會的至高準則。
先秦諸子對孔子毀譽不一。
道家以自然無為為宗旨,蔑視禮法,對于儒家的禮儀道德持否定態度。
墨家對于儒家學說非議頗多,批評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張“述而且作”,批評孔子和儒家的繁瑣禮儀。
法家學說思想上與儒家對立,商鞅認為,孔子學說與法家農戰思想對立,致使國家“必貧而削”。韓非對孔子個人頗為尊重,但他認為孔子學說不合時宜。
當時民間一般看法:孔子是博學成名的大學者。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天不生仲尼,萬古長于夜。意思是:如果沒有孔子,中國的歷史會比黑夜還長。
漢平帝時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
唐代開始加封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代以后封為“大成至圣先師”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羅大經《鶴林玉露》載:
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五四時期的評孔思潮。
五四時期,孔子及其學說的歷史命運經受了一次空前嚴峻的時代性考驗。新文化運動要破除以孔子之道為代表的中國封建主義文化信念、價值體系,要對歷史的孔子及其學說進行重新認識,將它從封建主義意識形態中拯救出來;要樹立民主與科學的精神,進行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根本改造。
于丹在“百家講壇”開講《論語》心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
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內心有一種定力去對抗外界。
耳順就是悲天憫人理解與包容。
只有建立內心的價值系統,才能把壓力變成生命的張力。
孔子思想的世界影響。
日本當代學者金古冶:“日本自古以來就收到孔子的巨大影響,獲益頗深……近年來孔子思想對于日本的現代化發生過很大作用的說法也頗為流行。記載孔子言論的《論語》如今仍在日本受到廣泛推崇。”
新加坡前總理、國際儒學聯合會名譽理事長李光耀:“從治理新加坡的經驗,特別是1959到1969那段艱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過儒家價值觀的熏陶,我們是無法克服那些困難和挫折的。”這些價值觀“為新加坡的繁榮進步做出了貢獻。”
1、《論語》是早期語錄體散文,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纂錄而成。
2、《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
3、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
4、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并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并有重復章節出現。
5、《論語》記錄孔子的言論大致有四種體式:格言體、答問體、對話體、議事體。
練習:
《論語》是一部___體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輯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宋儒把《論語》和《___》《___》《___》合稱為“四書”。
(語錄門人再傳弟子中庸孟子大學)。
孔子,名,字,家學派創始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張,鼓勵人們,即“出來做事”。開___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___人,身通六藝者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歷代統治者尊奉為至圣先師。
(丘仲尼儒仁禮治入仕私人千七十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讀、譯、背,做好積累工作。
2、理解《論語》中關于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文言閱讀能力。
3、感受孔子光輝的人格魅力,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
教學重點:
1、欣賞書中關于學習和為人處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盡可能背誦。
2、重點討論從古至今人們對孔子的評價。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內蘊;引導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本課主要是引導學生去欣賞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論語》,而該經典主要是談學習態度、方法和思想修養的,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教師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營造背誦課文的氣氛,在讀中理解、領會其內涵,力爭當堂熟讀成誦。
2、討論評點法。教讀本文采用評點式,就內容、寫法及現實意義評點。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探究、質疑,調動學習積極性。
課前布置預習任務:
1、學生將文本中出自《論語》的句子全部挑出(39句),教師將學生分小組,通過查閱資料,每組翻譯并試著理解6――7句,將本組合作完成的結果集中打印出來。
2、認真閱讀課文,思考:《論語》具體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內容,體現了孔子什么觀點?
3、查閱資料,試著去尋找對孔子的不同評價的`文字并加以比較。
教學過程:
一、簡單復習上節課主要內容,導入本課:
上節課了解了孔子與《論語》,那位同學能夠給大家簡單說一說?(不足之處其余同學補充)。
這節課讓我們一起結合文本,進一步走近孔子,對孔子做一個更深入的了解。
二、結合學生課外作業,完成讀、譯、背,做好積累工作。
1、學生按小組展示預習結果。每組同學共同朗讀本組承擔的句子,隨后由一名代表將本組中的一句翻譯并簡要闡述自己的理解。其余小組記錄并隨時補充自己的見解。
2、各小組各展示一句之后,將各組合作完成并打印出來的結果相互傳閱學習。
明確:主要有治學、從政、修身養性和交友治道等方面,體現了孔子“克己復禮”的思想。
四、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如何評價孔子的言行和觀點?從古至今人們對孔子有哪些評價?
明確:
1、春秋戰國時代,孔子門人及其后學者均推尊孔子。門人中以子貢為代表,他對孔子贊美備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擬為高天、日月、木鐸,凡人是永遠不可企及的,認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亞圣孟子認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會的至高準則。然而當時民間一般看法認為孔子是博學成名的大學者。
墨家對于儒家學說非議頗多,批評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張“述而且作”,批評孔子和儒家的繁瑣禮儀。
道家以自然無為為宗旨,蔑視禮法,對于儒家的禮儀道德持否定態度。
先秦法家學說思想上與儒家對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認為孔子學說與法家農戰思想對立,致使國家“必貧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對孔子個人頗為尊重,但他認為孔子學說不合時宜。
2、宋元時期對孔子的評價總體上是對孔子推崇備至,進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環和綱常倫理來維護其封建統治。
3、自從戊戌變法和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學術界和政界對孔子的評價就褒貶不一。特別是毛澤東在文革初期給郭沫若的詩里御筆一批,“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吹響批孔的號角,引發了全國口誅筆伐的狂潮。
五、教師總結: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孔子盡管有的觀點我們不能完全認同,盡管他的“唯女子和小人難養也”讓很多女性不高興,但是就像烏云無法擋住太陽的光輝一樣,孔子的魅力是無法抵擋的。當然,由于時代在變化,社會在進步,我們也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提高自己。
應該說,孔子提倡以天、地、君、親、師來規范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又以仁、禮、義、智、信來規范道德標準與行為準則,是有助恢復社會穩定,符合歷史發展需要的治國理念。不僅如此,孔子提倡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有教無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以及其他無數的教誨,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和人文主義色彩,成為兩千多年來從帝王到平民立德立行,治國治學的座右銘,人類文化思想寶庫中的精品。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這種說法未免言過其實。但孔子的思想與學說,確實是兩千多年來照亮中國歷史與中國人思想的一盞明燈。《華盛頓郵報》曾經寫道:“雖然孔子活在兩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誨對今天世界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六、布置作業:
1、認真背誦《論語》中的精彩片段。
2、請閱讀《論語》,根據對孔子的了解,以《我為孔子正名》為題寫一篇小文章以及一段頒給孔子的頒獎詞。
山市文言文教學設計(專業17篇)篇十五
創意說明:
學生初學文言文,教師從指導學習方法這一角度來設計教學。“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學習本文,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教學步驟:
一、情景導入。
由“海市蜃樓”的圖片或有關錄像導入,引起學生興趣。
二、教師指導朗讀。
文言文的學習,重在朗讀。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培養文言文語感,在朗讀中理解文意,懂得“好文不厭百回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教給學生文言文“五讀法”:初讀通語句,再讀明大意,三讀有感情,四讀品內涵,五讀得啟迪。
三、學生自由朗讀。
四、疏通文意。
學生看注釋講解大意,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質疑,全班交流。
五、探究想象。
1.山市出現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明確:三階段。初生階段:孤塔高聳到宮殿出現,發展階段:城郭的出現,高潮階段:危樓的出現。
2.想象描述:山市是怎樣一幅畫面。
3.用科學知識解釋山市的形成。
六、布置作業。
1.積累本課的四字短語,并弄通其義。
2.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述美麗神奇的山市。
創意說明: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通過“讀講畫說”全面理解課文,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教學步驟:
一、讀老師出示讀書方法,學生根據方法自由讀。在讀中識記生字詞,讀出正確節奏,讀出語感,讀中通曉大意。
二、講學生根據注釋自己講解文意,并小組交流討論,相互質疑。在講中弄懂全文,弄清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三、畫畫出山市形成的幾個過程,在畫中進一步理解課文,并感受山市的奇特美。
四、說說山市的成因,運用科學知識解釋其中道理。培養科學探索精神。
五、布置作業收集有關山市或海市蜃樓的故事。
[教學設計c]?創意說明:從蒲松齡的創作風格角度來指導教學,從而加深對蒲松齡的理解。
教學步驟:
一、學生課外閱讀《聊齋志異》。
二、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篇寫讀書筆記。
三、課堂交流讀書筆記,評出最佳讀者。
四、學習《山市》,領略山市的奇特之美,進一步體會蒲松齡的創作風格。
五、布置作業:課外了解山市的成因。
山市文言文教學設計(專業17篇)篇十六
《山市》出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山市,山中蜃景,與“海市蜃樓”相似,是大氣中由于光線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因出現在山上,所以稱為“山市”。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山市文言文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恒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少。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云。
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有名的八景之一,但好幾年也難得見到一次。有位名叫孫禹年的公子,同幾位志同道合朋友(在)樓上飲酒,忽然看見(奐山)山頭有一座孤零零塔聳立起來,高高地插入青天。(大家)面面相覷,驚疑不定,心想附近并沒有這么個禪院。沒過多久,又出現了幾十座高大的宮殿,碧綠色的琉璃瓦,飛翹的殿檐,(人們)這才明白是(出現)山市。不到一會兒,只見一座高高低低的城墻,連綿不斷有六七里長,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景物)有像樓一樣的,有像廳堂一樣的,有像街巷一樣的,(一個個)清晰地出現在眼前,(多得)可以用億萬來計算。忽然,一陣大風刮起,空氣中的塵土之大,城市變得隱隱約約。接著,風停了,天空又變得晴朗起來,剛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樓,直插云霄,這座樓每層有五間,門窗全都是大開著的;每一行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透露出)那是樓那邊的天空。
一層層地指著數,樓越高亮點越小,數到第八層,亮點才如星星一般大了;又往上數,就昏暗得看不分明,沒法計算層次了。樓上的人往來匆匆,有靠著的,有站立的,形態各不一樣。過了一會,樓漸漸低矮下來,可以看見樓頂了,慢慢地又像平常的高樓一樣了,又漸漸地像座高房子,突然間又只像拳頭那么大,像豆粒那么小,接著就什么也看不見了。
又聽說有起早趕路的人,看見山上有店鋪集市(人來人往),和人世間沒有兩樣,所以又叫“鬼市”。
縱觀山市出現的全過程,可分四個階段。
初生階段。
這是目擊者眼中的畫面。文章還描寫了目擊者的心理變化:見孤塔時,彼此“相顧驚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現的,而且跟實讀者帶到目擊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寫仍是目擊者所見畫面,但讀者在感覺上發生了變化:一切都如同親見。
發展階段。
先總寫一筆:“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頗有恢宏的氣象。然后分寫:“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雖然寥寥數語,卻可以誘發讀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圖》相似的畫卷來。這幅畫卷最后在風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悵然。
高潮階段。
因“風定天清,一切烏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漢的危樓,所以樓的形狀看得格外清楚,連樓外天空也顯現了出來,給人的感覺是距離比先前的城郭縮短了一些。更為特殊的是,樓上還有來來往往的人,或憑或立,與人有照應開頭的作用,說明奐山這個地方確實能看到這種奇異的現象。
時間的變化:忽——無何——未幾——忽——既而——逾時——倏忽。
景致的變化:孤塔——宮殿——城郭——危樓——消失。
消退階段。
景象全部消失,山市景象結束。作者的最后一句話和第一句話相呼應,給山市增加了神秘感。
主題思想。
《聊齋志異》以談狐說鬼的形式.揭露當時現實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惡,對科舉制度和禮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筆調描繪了青年男女相愛的故事。但書中也存在著一些宣傳“忠,孝,節,義”的封建倫理觀念和迷信色彩。
1、懸是作者筆鋒一轉“然數年恒不一見”,又給山市增添了一些神秘的氣氛,讀者的好奇心被強烈的激發了。
融情入景。
以情襯景。作者在描寫時,是通過孫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來描寫山市奇景的。孫禹年在與朋友飲酒時,忽然看見遠處奐山山峰上出現了隱隱約約的高聳的“孤塔”,他們不禁“相顧而疑”,因為此處根本就沒有寺院,哪來的孤塔呢?這種強烈的驚奇、迷惑的情緒,既是對離奇的山市景色一種烘托,又是感染讀者的一種媒介。作者在描述的過程中融入了這種情緒,一步步吸引讀者,去揭開山市的秘密。文中伴隨著驚異的情緒波動,層層展開描寫,使山市的每一景物,每一次變幻都給人以新奇的感覺。接著,“孤塔”旁又出現了數十所華麗的宮殿,直到此時,作者才點明了“始悟為山市”。孫某及其朋友由“驚疑”而“悟”。伴隨著“悟”而來的`應該是輕松、釋然的心情,集中精神觀賞難得一見的山市奇觀。
樓上各色人的活動,細膩地點染了樓中人物的姿態和神韻。如果說,前面是以粗、虛、略的筆法勾勒了城市的概貌,寫起來氣勢飛動的話,那么后面則是以細、實、詳的筆墨,具體描繪了山市中的一樓一景,一人一態,寫得極有情味,這樣的描寫,我們不只是看到了“山市”里的高樓、城郭,而且似乎觸摸到了“山市”里人情風俗的氣息。同時,也使得本是無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富有實感。同時,作者在描繪景物時點到為止,給讀者留下了無限想像與玩味的空間。
動靜互變。
山市景象變幻不定,作者著力捕捉山市的每一次變化,在短短的一百字中,將其描寫的生動、形象、令人拍案叫絕。
絕大多數人只能望而興嘆。這篇文章是根據目擊者的敘述寫的,它歷歷如畫地再現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過程,無論是大筆勾勒或工筆描摹,都能曲盡其妙。
山市文言文教學設計(專業17篇)篇十七
選自蒲松齡文言短篇小說《聊齋志異》的《山市》一文描述的是觀看如“海市蜃樓”般的“山中‘鬼市’”。因為其所睹景色瞬息萬變,虛無飄渺。學生對幻景除了感覺神秘外,定然還具有好奇心。因此,《山市》是篇發展學生想象力的好文章。筆者認為,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著手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以口頭復述來發展學生最基本的再造想象能力。在疏通字詞、選定幻景“孤塔聳起、城垣連亙、危樓接天”三個層次后,可讓學生進行小組復述。這種不翻看文章的復述,就已經是要據文詞景物添加個人憑生活印象的造景了。這種再造景色風物的能力,是學生應具有的基本想象能力。它植根于語言土壤,出自語言又糅合進自己的想象成分,極為可貴。能畫虎似虎是高境界,能畫虎似貓次之,即使畫虎類犬也還不錯;我們教師總應尊重學生、放手讓學生不惜組內復述再復述,以期人人過關。
以畫幻景主圖來發展學生憑文譯景空間想象能力。讓學生推薦三位在小學時的畫圖高手上黑板各畫一幅上述三景的插圖。再請評畫員來評論,也可集體加以評論畫作優劣程度。舉“危樓接天”為例來議,如果畫工只將其在黑板上從下沿畫到上沿,再高再大也不見其高大,因為它只有黑板寬度的高度。說明該生缺乏想象力。如果有學生提出這樣的修改意見:在“危樓”的下半截后景中添畫“太陽或月亮”來以襯其高,就想象得不錯了。更有甚者,能借“孤塔聳起,直插青冥”中以云彩襯塔高的“云彩”來截斷“危樓”以映襯“危樓”之高聳入天;又或以“兩三層云”來截“危樓”成三四段,使“危樓”高出九霄,想象力可以說極為豐富了。相比較來說,“高塔”已不易畫,它已需要想象,要用上映襯法(即美術中烘云托月法);“宮闕連亙六七里”就不能平鋪直畫了,而要錯落交疊想象成立體,故它是發展空間想象力的好材料;而上述“危樓入天”有多處襯景,則更能表明學生再造想象力已相當發達了。從語言轉譯為畫作,是以語意的物什轉化為視覺直觀的物什,不失為發展想象力的一種生動的方法。或許有人會說,這不將語文課上成美術課了嗎?既然這樣,我們是否也可以反問一句:新課標不是要提倡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和全面發展嗎?換一句話說,就是語言稍嫌遲鈍,繪畫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也理該得到想象力的發展。倒不是蠻不講理而認為在教學中總要好生、次生一視同仁,至起碼本文中可以這樣來試著去做。
以擴展性復述來發展學生創造性想象能力。在筆者看來,“危樓入天”后的“又有早行者,見人煙市肆,與世無別”中的“人煙市肆”是文章沒詳細介紹的一處景色。讓學生據這“人煙市肆,與世無別”八個字去用一至二百來字加以擴充式復述,既是品味語言的具體的細致描繪,可起到錘煉語言的作用,更是促成學生創造性想象的絕妙契機,因為以“孤塔聳起”文段等的復述基本是照本宣科,而據只有概括性詞語的復述不動用生活場景幫助想象實在不能。當然,這時的創造性想象是有限制的:“古代、店肆、與世無別”就是框架。這種創造性想象的自由度又有文字限制,換句話來說,真正為戴著鐐銬在跳舞。雖則如此,筆者覺得該文中這樣的創造性想象力發展點,最該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