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具有獨到的見解和深入的思考,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并引發共鳴。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優秀作文范文,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和指導。
2023年走遍南京城(優質22篇)篇一
是一個平凡的數字但它卻是南京的特殊日。在不計其數的“競標者”中一舉奪魁得到了青奧的主辦權。
?之所以我們能在這些“競標者”中,遙遙領先的原因是我們的魅力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多,就讓我舉幾個例子吧!一、我們都很和平。二、我們的環境很好......這次得到主辦權可以提高我們國家的經濟,也可以讓我們在各個地方架起一座永遠不塌的“和諧之橋”。
?就讓我們在2014,展現各自的魅力吧!我為我是中國人而自豪,我更為我是南京人而驕傲!
2023年走遍南京城(優質22篇)篇二
?南京,是有名的六朝古都。在進入新時期后,成為了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運動的熱潮遍布了南京的大街小巷。作為南京的市民,我真為她驕傲。在我們林業大學的運動場,活躍著好幾位老人的'身影。老人們大約60~70,個子雖不高,人卻看起來十分精神,愛穿一套運動服。正是有這樣的老人,南京才這樣有生機。當傍晚到來的時候,尤其在夏天晴朗的晚上,清風拂面,就會有一些夫妻來到廣場上,運動場,小區里的空地上隨著音樂,有的跳起優美的舞蹈,有的跳起活潑的體操,還有的沿著跑道來回的散步。希望南京的活力能長久的保持,給參加青奧會的朋友留下難忘的記憶!
2023年走遍南京城(優質22篇)篇三
一個周末的清晨,爸爸跟說要帶我去爬長城。我一聽,以為爸爸在逗我玩,心想長城在北京呢,那么遠,怎么可能?后來爸爸跟我說是去爬南京的城墻,雖說沒有北京長城長,名氣也大著呢,據說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現完整保存25。1公里。爸爸說這次帶我去登城墻,不能僅僅是玩,要讓我感受一下南京在祖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變化。
我很興奮,因為上次去爬城墻還是四五年之前姥姥帶我去的。爸爸今天沒開車,而是要帶我坐地鐵。我們先從龍江上了地跌四號線,地鐵上人不不是很多,看上去非常明亮整潔,然后到鼓樓再轉地鐵一號線,從上地鐵開始僅僅十分鐘的時間就到了玄武門。哇,以前我還是小的時候在北京、上海坐過地鐵,沒想到南京現在已經有了很多條地鐵線,出行再也不用擔心堵車了。
我們從玄武門登上了城墻,離地面大概有四五層樓那么高,雖然不是太高,但是南京城的美景也能欣賞大半了。近看玄武湖盡收眼底,湖面微波蕩漾,在太陽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好多游人在悠閑的劃著小船,偶爾還能看到幾只小野鴨在水面游蕩,一會兒又潛入水中。聽爸爸說玄武湖是國內最大皇家園林湖泊,現在免費開放。我感覺比我小時候來的時候人多了。在湖對面我看到“南京站”三個大字,那就是南京火車站。爸爸說以前的老站沒這么大,自從有了高鐵后開始改造,現在規模是以前的很多倍,我遠望也感覺是那么的宏偉。遠處高樓林立,其中有一座特別顯目,高聳入云。爸爸說那叫紫峰大廈,高達四五百米,剛建的時候是南京第一高樓。再往遠處眺望,山巒疊嶂,連綿起伏,山上樹木密密麻麻、郁郁蔥蔥。爸爸說那就是紫金山,天然氧吧,也可以稱之為南京的“肺”,聽爸爸說完,我滿滿吸了一口空氣,感覺好清新。
我們邊在城墻上走,邊欣賞著南京的美景,聽爸爸跟我講著南京的變化。我深深感受到改革開放以來,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祖國的城市建設越來越美好。我也要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的繁榮富強作出應有的貢獻。
2023年走遍南京城(優質22篇)篇四
活力青奧,魅力南京我的家鄉在美麗富饒的紫金城,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曾經是名聲顯赫的“六朝古都,十朝都會”。
而現在,南京又將在舉辦一場盛大的奧運盛事——青奧會。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南京城里逛一逛,感受一下青奧會的氣氛吧!剛剛走出家門來到寬闊的柏油馬路上,就感覺到今天的大家似乎有些今非昔比,仔細一看,原來是路邊的幾棵擋住路面的大樹被砍掉了,而且還把其他的參天大樹修剪的格外美麗,碧綠色的樹木襯托著天藍色的房屋顯得十分清秀。我又繼續向前行走,來到了一個紅綠信號燈前,此時恰好是紅燈,行人們自覺地站在路邊上等待紅燈變綠燈,要知道,這里以前可是經常有人會冒著生命危險去闖紅燈哇!就在這一念之間變燈了,行人們與一輛輛正在等紅燈的.汽車有條不紊的慢慢向前移動,這可也算是一道奇觀了吧?我想:是什么讓人們如此遵守交通規則了呢?我又轉念一想,明白了其中的奧秘:原來每一個人都想“美好青奧,和諧南京”,創建一個美麗的南京都市。
緊接著,我又來到了地鐵二號線“珠江路站”的站臺口,我不禁感慨萬千:南京政府為了這一次的青奧會做了多少貢獻呀!以前的南京都市與北京、上海等等的一線城市比起來還是有一段差距的,而現在的南京城呢?地鐵線路四通八達,公交車的線路交匯四方,一座座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完全是一個不比上海、北京差的人文之都!南京,是一幅畫,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是一座壯麗的舞臺。世世代代的南京人在這里上演著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
2023年走遍南京城(優質22篇)篇五
寒假里爸爸媽媽帶著我和姐姐去南京游玩。下午出發,到達目的地大約用三個多小時。
車子直接開到了爸爸預定好的賓館。進入賓館后。前臺的阿姨遞給爸爸一張房門卡,我們把東西收拾好后。迫不及待地出了門去欣賞南京美麗的夜景并搜尋美食。
第二天早上我們是來到了珍珠泉參觀,走近泉水就看到了泉水是那么的清澈見底,不時的還有小泡泡從地下冒出,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閃閃的,我仔細一看,原來底下都是硬幣呀!我央求媽媽給我一些錢幣,我和姐姐一人幾枚對準水里的`小泡泡扔了下去,可怎么也扔不準。
下午我們又來到了海洋公園。在那里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還觀看了大白鯨表演,可愛的大白鯨在飼養員叔叔的指揮下做著各種動作,時而有趣時而令人驚嘆!天色很晚了,我們才戀戀不舍的離開。
我們又在南京玩了幾天,這才結束了南京之旅。回到家后我總是和姐姐不停地回憶這次南京之旅的所見所聞,美麗的南京,希望下次再與你相遇!
2023年走遍南京城(優質22篇)篇六
5月4日的清晨,我和媽媽上了旅游團的專用車,經過6個多小時的奔波,終到達了第一個目的地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東郊鐘山南麓,鐘山風景區內,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筑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的風格,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筑之精華,莊嚴簡樸,別創新格。”導游阿姨介紹道,“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xxx先生的陵墓。”
我們走進中山陵,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蒼松翠柏映襯下的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面有xxx先生手書的“博愛”。沿著墓道兩側,郁郁蔥蔥的松柏伴著我們一路前行來到了陵門,陵門的門額上有xxx的手跡“天下為公”。繼續前行,導游又指著一塊碑石,說:“大家看那兒。你們看這上面寫著中國xxx葬總理孫先生于此。落款是一九二九年六月一日。”我真不相信這石碑那么“老”。
穿過了碑亭,又細細觀賞了祭堂,我們就來到了xxx先生的墓室。圓形的墓室中央,是長形的墓穴。xxx的漢白玉的臥像下,安葬著一代偉人xxx的遺體。“大家看,”導游低聲說。“這石玉雕出的表情和xxx先生去世時的神情一樣啊!”那表情那么嚴肅,又那么安詳!
無數人,進入了墓室;又有無數人走出了墓室。唯一相同的是,那肅然起敬的心情。沒有喧嘩,沒有吵鬧。有的,只是對先生的敬意。
吳可楊的媽媽提議說:“走吧,我們去買些衣裳,再去乘畫舫觀燈!”于是六個人出發了。(六個人是:我和媽媽,吳可楊和她媽媽,吳可楊媽媽的同學和她兒子,小名豆豆。)。
買好了畫舫的票,我們就等候著畫舫的歸來了。燈火多如群星,閃爍著縷縷光芒。等候乘船的時候,媽媽“咔嚓”“咔嚓”,為我們留下了那美好的時刻,留下了一張張讓人覺得美好的合影。
乘上畫舫,看著那閃爍的燈,看著那騰飛的龍,看著那晃著腦兒的鹿,以及甩著尾巴的猴子和搖著脖子的長頸鹿轉眼乘完了20分鐘,船轉了個彎兒,說明要返回了。舫船輕輕地“呼呼”了幾聲,又慢慢開回去了。
這一晚上我在賓館里睡覺,還做了一個夢,夢見偉人們又活了,在一起握手,交友!
5月5日,我們早早起來,吃完飯后向雨花臺出發。本想坐在車上消磨時光(但我不是不會使用時間的人只是無話可說無事可做,連有事找事也不行),沒想一會兒就到了。下車后,我們就走到了雨花臺革命烈士紀念碑下。
42。3米高的紀念碑上刻著xxx寫的“雨花臺烈士紀念碑”。媽媽們拍下了那嚴肅的紀念碑。離開了紀念碑,又去了xxx紀念館,還買了幾把雨花石。
當我們離開南京,結束我們此行的時候,那種深深的震撼依然還在我心中。現在再去掂掂那雨花石,雖小得比一塊橡皮還小,就算只有四五塊吧,也是沉沉的。
2023年走遍南京城(優質22篇)篇七
今天晚上,爸爸媽媽帶著我,奶奶和七仔進城玩兒。我和奶奶上城墻看元宵節的燈盞,爸爸媽媽就帶著七仔去公園兒玩。我就給大家說說燈盞的現場情況吧!
最震撼的燈熊貓燈:這是燈展的第一組燈,一上城墻,映入眼簾的便是中國的國寶熊貓。綠色的主色調,一只只栩栩如生,胖乎乎的熊貓。有的懶洋洋地趴在假山上曬太陽;有的看著過往的旅客搖頭晃腦,向大家問好;有的津津有味的吃著新鮮的竹子這真是為燈展開了個好頭啊!
最美的燈仙女:走著走著,只見一位仙女亭亭玉立在道路的中間,身邊圍著各種艷麗鮮艷的大花,美麗極了!
最國際的燈再往前走走,就到了國際區,這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啊!第一盞是來自新加坡的獅頭魚尾雕像,這座雕像全身呈銀色,閃閃耀眼,吸引了不少游客;第二盞是澳大利亞的的悉尼歌劇院,它的顏色有真實的白色變成了亮晶晶的金色;第三盞是神秘古埃及的金字塔和人面獸身像,精雕細琢的花燈好像把我們真的帶到了孕育古老文明的埃及。
最郁悶的燈看了不少花花綠綠的花燈后,我們來到了一盞名叫貴妃醉發現了酒的花燈前,這盞燈可真是讓我郁悶了啊!剛到跟前看了半天,怎么卻也找不到貴妃的身影,終于,經過細心的查找,我們在背景后發現了醉醺醺的.貴妃,這還不說,這位貴妃的帽子引進快掉了,唉~真是大跌眼鏡啊!
最繁盛的燈在場中央盛開著一朵美麗的粉色荷花,嬌艷欲滴,它成了全場的焦點!
最失望的燈本來這次最期待的就是喜洋洋與灰太狼的花燈了,可誰知,喜洋洋的花燈竟做的十分粗糙,真是讓人失望,不是靠著標注,我還真人不出來誰是誰呢!
最記憶深刻的燈這也是我最喜歡的燈,就在燈展快結束時的卡通區里,有著一盞功夫熊貓的花燈,功夫熊貓擺了一個功夫動作,站立在燈前,身后是師傅,嬌虎,仙鶴,螳螂,金猴和靈蛇,生動形象的卡通造型使它成為了整個燈展里我最喜歡的花燈,為這次燈展游畫下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2023年走遍南京城(優質22篇)篇八
今天,我和媽媽來到解放門的城墻下,和大聯盟,周末小記者等好多小朋友一起參加一個很有意思的活動。
我們先是聽研究明文化的專家楊老師介紹明城墻的歷史,明城墻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造的,當時一共建有四層,分別是軍墻,皇墻,京墻和外墻。現在只保存下我們現在看到的第三層京墻。一共修建了20多年。明城墻在當時是中國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墻。建造城墻的城磚都是在河邊燒制的,因為在當時船運是最方便最簡單的運輸方式,當時在很多省都沿河建造了磚窯。綿延也有十多公里長,很是壯觀。
聽完簡單的介紹后,我們又隨著小楊老師參觀了武廟水閘,這也是從明朝就開始使用了。和城墻一樣經歷了六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它一共有三道閘,當玄武湖水位太高時,就通過它排水,把水引入城內。現在呢是加了過濾網去掉堵塞水道的水草。以前沒有過濾網,聰明的工匠就用金屬做成了三把鐮刀狀的裝置,通過水流的沖擊使鐮刀轉動,切斷水草,我想可能就象現在的風車那樣子的吧。
在水閘建筑旁有很多的城磚,參觀完水閘后,大家都專心地研究起城磚來。我看到很多城磚上都刻著燒制城磚的地方,還有司調官,總甲,甲首,小甲等運送城磚的負責官員名字,以及制造這塊磚的人。那時如果磚的質量不好,可是要被殺頭的呀。城磚上刻的這些字有的是陽文,有的是陰文,還有的是雙線文,字體也各不相同。但經過我的測量,基本上每塊磚的大小規格都差不多,都是長約40厘米,寬約20厘米,高約10厘米。聽小楊老師介紹,每塊磚有20公斤重,我想自己可能連一塊磚都搬不動呢!
通過提問和小楊老師的耐心解答,我還知道了南京的城墻原來大約有33.65公里長,現在還保存有25.091公里,城墻高低不等,解放門這的城墻比較高,大約有20多米高。中華門那的最大,還建有藏兵洞。城墻每隔三五年就要小修一下,在國民黨時期曾大規模整修過一次。西安的城墻雖然保存的比南京完整,但只有18千米,沒有我們的長呢。最有趣的是以前城磚一塊塊不是象現在時用水泥混凝土粘在一起的,而是靠糯米汁粘合的,所以我們經常能在城墻的磚縫里發現小花小草,一定是糯米汁太香了!
2023年走遍南京城(優質22篇)篇九
卻沒看到我當年的風采。
時光倒回600余載,
我創下世界第一城的偉績,
那是屬于我的時代。
你可憐我身斷數截風光不再,
我笑你看不清我在重塑心脈。
多年來的'修繕整治,
我會走出一個嶄新的未來。
夢想,注定是孤獨的旅行,
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嘲笑,
但,那又怎樣?
哪怕遍體鱗傷,也要活得漂亮。
六年級:多彩的夢想。
2023年走遍南京城(優質22篇)篇十
20xx年暑假,爸爸、媽媽帶我去南京的小姑家玩。在那里我玩的非常開心,有時間,媽媽、爸爸還會帶我去。
南京的明孝陵是我最喜歡去的地方,那里有很多動物,有很多都是圓圓的、胖胖的動物,可愛極了。明孝陵的游客比中山陵的游客少的多,小姑說:“大部分的旅游團都只安排在中山陵,同時也到明孝陵的比較少。”南京的那個秦淮小吃很好吃,我以為“小吃”是在路邊吃,沒想到在大飯館里吃。
吃玩以后,小姑給我們講了在南京要玩大、中、小。大,是指長江大橋;中,是指中山陵;小是指秦淮小吃,上一次我們都去了。中山陵的游客非常多,我們沒呆多久就走了。
南京太美了,我還想在那里玩,長大我一定要考上南京大學。
2023年走遍南京城(優質22篇)篇十一
剛剛看完電影《南京!南京!》,不由想起侵華的日軍大屠殺紀念館前“家破人亡”的塑像,耳邊似乎仍在響著受傷害的母親發出的帶著鮮血和仇恨的哭聲,“逃難”中失去親人的孤兒那無助的身影在眼前不斷地閃過。1937年12月13日,一支毫無人性的軍隊在南京進行了長達6周的血腥屠殺。他們采用種種滅絕人性的手段來殘殺中國人民。昔日繁華的南京城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防空洞里,處處都有中國人民的尸體,頓時,南京城成了人間地獄,魔鬼的天堂。侵華的日軍在中國,在南京留下了人類歷史上最野蠻,最可恥的.一頁。
勿忘國恥!落后就要挨打!一個不強大的國家就會有遭受蹂躪的危險!一個不強大的民族就會遭受滅頂之災!中國人只有強大起來才能迎接更艱辛的挑戰!中國人只有強大起來才會長久立于不敗之地!
2023年走遍南京城(優質22篇)篇十二
知道了怎樣整齊放書本,接著,參觀了“少兒閱覽室”我們看了五分鐘的書,對了,還可以辦一張借閱卡,一次最多借兩本書,次數超過30次,需要給五角錢,然后,我們去了盲人看書的'地方,阿姨告訴我們這些書叫作“盲文;盲人是用手摸字的,我摸起來凹凹凸凸的,還去了七樓我看見每個書架上都有一個轉輪,轉一下書架就可以在軌道上移動,里面裝滿了書本,最后,我們來到負一樓,我看見地面是用玻璃做城的,玻璃下面是一個地方的景物。啊真的好神奇哦。
2023年走遍南京城(優質22篇)篇十三
南京中華門位于明代南京城正南,明洪武二年至洪武八年(1369年~1375年)在南唐都城江寧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城南門舊址拓建而成,始稱聚寶門,是中國古代軍事防御性的建筑。下面是本站帶來的南京城垣與中華門城堡。
導游詞。
僅供大家參考。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了中華門城堡。城是人類社會由野蠻向文明發展的標志之一。城在古代是重要的戰略、防御工事。也是人類生活的基本空間屏障。我國有三千年的建城史,有兩千多座大小城池。建于600多年前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的南京城垣全長33.676公里,比巴黎城墻還要長,是世界至今保存最好最大的都城城垣,是全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1356年朱元璋攻下元朝統治的“集慶路”,改名“應天”,他聽取了謀士朱升的建議“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花費20xx年的時間興建了這城池。
當年朱元璋在修筑明城墻的時候,用了黃金600萬兩,這樣的巨資一半是由國庫所撥款,另外一半是由江南的富戶攤派的。而江南首富,沈萬三認領了將近三分之一的建城費用。
修城所用的磚都是來自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五省,由20多萬工匠燒制。使用五省燒制的城磚3.5億塊,磚的規格長40cm、寬20cm、厚10cm、重約15-20kg。每塊磚的側面都刻有燒磚工匠、提調官等人的名字以及燒制時間等字樣,以示責任到人,也正因為如此嚴格的責任制才使600多年前的這座明城墻歷經戰火依然保留至今。城墻上的字揩書、行書、草書、篆書、隸書均可見到,刻字方法有陰刻和陽刻,城磚上的字數最多的達69字。南京明城墻中還使用了六朝、南唐舊城磚。
南京城墻的建設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六朝和南唐以來遺留下來的部分舊城加以整修和擴建,疏浚河道;第二階段是與鳳陽中都并建時期,對舊城垣維修加固,并向北拓寬到江邊;第三階段是集中南京建成,改造聚寶、三山、通濟等城門,這時南京城已初顯規模;第四階段開始修建外廓,周長百里,有外城門十八座。
朱元璋于1366年到1386年建造南京城垣,建造的這座城堡打破了傳統建筑中軸方位對稱的模式,而是因地制宜,負山繞水,采取沿崗垅之脊筑城;利用天然河湖,挖土方填充城墻形成高城深壕,以實戰的需要而建造的。明京城形狀似葫蘆(又說似芭蕉扇)南北長10千米,東西長5.67千米。數十萬人耗時20xx年建的南京城垣,周長33.676千米(今存23.743千米)。南京城墻高14-26m,城基寬14m,上寬4-9m;外層墻上設有雉堞(箭垛)13616個,藏兵洞200多座。除崗丘外,城下部以石灰石條石為礎,上部砌城磚,砌磚用蓼草漿、石灰、細沙、桐油拌成的夾漿粘合。明城墻之所以620xx年屹立不倒,正是因為使用了這種黏合劑。
城墻的頂部用磚砌成外高內低的斜坡,城墻兩邊內側有水槽。女墻每間隔60米,就設一個出挑70cm的石水槽,將城墻上的水排到城內石明洞,再由排水溝將水排出城外。這個排水系統同時也可以將城內地面澇水排出城外。
“內十三,外十八,城門栓子向外插。”這句南京的。
諺語。
正好說出了南京的城門數目。南京城十三個城門可以用清朝吳敬梓的歌訣來說:“三山聚寶連通濟,洪武朝陽達太平,神策金川臨鐘阜,儀風(定)淮清(涼)到石城”,甕城有一甕、二甕、三甕;外郭設門18座,由于外廓的城門多是由黃土夯制,民間俗稱“土城頭”,因此沒有保留至今的的外廓城門;但如堯化門、麒麟門、仙鶴門、安德門、江東門等仍舊做為地名使用。
中華門城堡原名叫“聚寶門”,因為正對著城南的聚寶山而得名,1931年因在它的北面修了一條中華路,而更名為“中華門”。這門上的三個字,是蔣介石先生手書的。中華門是內外秦淮河距離最近的地方,地勢極為險要,易守難攻,能起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作用。城堡南北長129米,寬118米,占地一萬六千五百多平方米,。中華門一城三甕,它的平面呈一個“目”字型,兩側有二道登城馬道,城堡內有27個藏兵洞。
中華門城堡由三個甕城組成,8.5米高的內城墻將城堡內三座甕城相連,三道甕城形成“目”字型封閉格局。城堡的東西兩側,有兩條寬11米的登城馬道,是戰時運送軍用物資上城的快道,也是將領驅馬直上的通道。馬道、內墻使守兵可居高四面向下攻擊,令突入之敵無處遁逃。在中華門城堡內,有27個大大小小的藏兵洞,藏兵洞是供士兵休息及擺放一些備戰的物資的地方,南面第一道城門的底層兩側各有3個,登城馬道下各有7個藏兵洞,第二層還有7個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在從兩側的馬道繼續走,可以到達第三層平臺,明代時第三層上建有鏑樓,現在我們已經看不到了,它毀于日本侵略者的戰火。現為平坦樓臺。中華門城堡每道甕城都有一門一閘。每道拱式門都是雙扇鐵皮包裹的木質大門,洞內設有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每道甕城上正中原原都設有一個小城樓,樓內有升降千斤閘的絞盤車,現在升降千斤閘的絞盤車已無存。現在城門洞兩側可以見到從底到頂寬20厘米的石槽就是當年升降千斤閘的長槽。但我們任然可以想象出,在冷兵器時代。敵軍攻破城門,涌入城內,城門里的千斤閘就會迅速降落,切斷敵人退路,將敵軍困在甕城之中,然后藏兵洞中伏兵四出,或萬千齊放,或礌石滾木齊下,殲敵于封死的甕中,恰如“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中華門城堡在軍事上是古城的一大屏障,對守護南京起著重要作用,西有外秦淮,西南至北為長江,故此門極為重要。1853年太平天國洪秀全率太平天國起義軍和清軍的一次次激戰、1920xx年辛亥革命時期江浙聯軍司令徐紹楨指揮部隊與張勛的清軍殊死搏斗、最驚心動魄的是抗日戰爭中的南京保衛戰,國民黨將領唐生智率領守軍84師頂住了日軍30多次進攻,與日軍展開肉搏戰譜寫了中華民族的正氣之歌。中華門城堡西面還有沈萬三故居。研究古代京城的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可以了解古人生活的都城及建城的思想觀念有重要意義。
各位游客,我們今天游覽的是南京明城垣及中華門城堡。城是人類社會由野蠻向文明發展的標志之一。在古代是重要的戰略、防御工事,同時也是人類生活的基本空間屏障。我國有長達三千年的建城史,全國共計有兩千多座城池,南京明城垣無疑是中國現存古城的經典代表,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京明城墻建于600多年前的明朝,城墻保存較完好,是世界至今保存最好最大的都城城垣。1356年,朱元璋攻下元朝統治下的“集慶路”,改名“應天”,他聽取了皖南謀士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前后共花費20xx年的時間興建了這座舉世無雙的城池。
當年朱元璋在修筑明城墻的時候,共用了黃金600萬兩,如此巨大的造城經費一部分是由國庫所撥款,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是由江南的富戶攤派的。據說僅江南首富沈萬三一人就認領了將近三分之一的建城費用。
這樣一座規模宏大的城垣,動用了江南五省152個府縣大約20多萬工匠,城墻共用城磚大約3.5億塊。這些城磚來自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五省。之所以向這些省份征集城磚,是因為五省都屬長江流域,運輸城磚比較方便。大家請看,這些城磚的規格大致為長40cm、寬20cm、厚10cm、重約20kg。每塊磚的側面都刻有燒磚工匠、制磚地點、提調官等人的名字以及燒制時間等字樣。為什么要在磚上燒制如此多的信息呢,其實,是為了實行責任追究機制,防止用不合格的城磚影響造城的質量。在明朝建城時,這些城磚運來要經過重重的檢驗,一旦發現不合格城磚,可以按照名字退回重燒,數次檢驗不合格,不僅要追究燒磚人的責任,還要對監造官員、提調官員加以治罪。正是因為采取了如此嚴格的責任制,才使南京明城墻歷經600多年的戰火依然保留完好。今天我們在已經出土的城磚上發現了多種字體、城磚上的字數最少的只有一個“萬”字,最多的達69字。
南京城墻的建設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都城建設時期,主要是對六朝和南唐以來遺留下來的部分舊城加以整修和擴建,疏浚河道;第二階段是與鳳陽中都并建時期,對舊城垣維修加固,并向北拓寬到江邊;第三階段是集中力量大規模建造階段,在此期間改造聚寶、三山、通濟等城門;第四階段是南京城墻建造的后期,這時開始修建了外廓,夯土筑城,周長百里,有外城門十八座,是南京城的又一座屏障,1393年外廓才全部竣工。
朱元璋從1366年開始興建南京城,城墻直到1386年才完全合攏。中國古代的城池一般是“棋盤式”四方形的格局,而南京城垣打破了傳統建筑中軸方位對稱的模式,而是因地制宜,負山繞水;利用天然河湖,挖土方填充城墻形成高城深壕,從軍事實戰的需要建造明城墻。明城墻形狀“非方、非圓”成不規則多邊形,也稱為“葫蘆形”。
南京城由四座城池組合在一起,即宮城、皇城、京城、外廓。歷經數百年的滄桑,宮城、皇城、外廓早已毀壞,唯有高大的京城任然屹立不倒,所以人們便把京城稱為南京城,明代南京城周長33.676公里,現存長度大約為24公里。城墻的高度一般為14-21米,城基寬度約10—24米,頂部寬約4-9米;城墻上分別建有200多座屯兵的窩棚和13616個垛口,這些排列如齒狀的矮墻,它是作戰時的掩體,也稱為箭垛。
城墻修建時采用了許多先進技術,采取沿“崗隴之脊”筑城,利用山體,將制高點掌握在手中,既利于防守和攻擊,還可以省時省料,縮短工期。
上部砌城磚,磚與磚之間用糯米汁、蓼草漿、石灰、細沙、桐油拌成的夾漿粘合。這種夾漿砌墻堅固無比,明城墻之所以600多年不倒,這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為了防止雨水對城墻的侵蝕破壞,南京城垣的城墻頂部用磚砌成外高內低的斜坡,城墻兩邊內側有水槽。在女墻上,每間隔60米,就設一個出挑70cm的石水槽,將城墻上的水排到城內石明洞,再由排水溝將水排出城外。這個排水系統同時也可以將城內地面澇水排出城外。
南京明京城共設有十三座城門。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記載了一首歌訣,串聯起十三座城門的名字:“三山聚寶連通濟,洪武朝陽達太平,神策金川臨鐘阜,儀風(定)淮清(涼)到石城”。
我們今天參觀的中華門便是這十三座城門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門原名叫“聚寶門”,因為正對著城南的聚寶山而得名,1931年因修建中華路,更名為“中華門”。這門上的三個字,還是蔣介石的手書。
南京東有鐘山、西有石頭山、北有長江天塹,唯有正南面是一片開闊地,中華門成為重點防守之關卡,地勢極為險要。中華門城堡南北長129米,寬118米,占地16512平方米。它由一座主城門、三道甕城、兩條馬道、27個藏兵洞組成,高大的內城墻將城堡內三座甕城相連,形成“目”字型封閉格局。城堡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條登城的馬道,是戰時運送軍需物資登城的快道。
現在我們進入中華門城堡內,大家可以親身感受甕城的精妙結構和實用價值。甕是一種裝東西的容器,口小肚大,中華門城堡就如同這樣。在古代,當發生戰爭時,一旦敵軍攻破城門,擁入城內,守城的士兵就放下甕城城門的千斤閘,迅速降落的千斤閘切斷敵人退路,將敵軍困在甕城之中,然后藏兵洞中伏兵四出,從馬道迅速登上城墻,守兵可以居高四面向下攻擊,或萬箭齊放,或礌石滾木齊下,令進入甕城之中的敵人無處逃生,殲敵于封死的甕城中,恰如“關門打狗”“甕中捉鱉”,如果第一道甕城不慎失守,后面還有第二道、第三道甕城,終將攻入城門的敵軍全軍覆滅。
中華門城堡每道甕城都有一門一閘。門為雙扇鐵皮包裹的木質大門,非常堅固。城門的門洞內設有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閘雖然不存,但通過門洞兩側的閘槽可以想象到當年千斤閘的規模,大家請看,門洞兩側從底到頂寬20厘米的石槽就是當年設置千斤閘的長槽。那么,如此沉重的閘究竟如何來控制呢?原來,每道甕城上正中原先都設有絞關車樓,樓內有升降千斤閘的絞盤車,利用絞盤車可以輕松的控制閘的升降,可惜的是,現在升降千斤閘的絞盤車與絞關車樓均已毀,在第一道城門的中層,正中間的藏兵洞洞底,還保存著一對千斤閘絞關石柱,從這里可以窺知千斤閘的機關原理。
中華門甕城共有27個藏兵洞,這些藏兵洞是如何分布的呢?
步入城堡,我們就可以看到在第一道城門的門洞兩側,各排列著三個較小的藏兵洞,城門上中層則有七個較大的藏兵洞,坐南朝北一字排開,中洞最大,面積大約300平方米,可以容乃千人。在東西兩側的馬道下,還各有7個較小的藏兵洞,這些大大小小的藏兵洞平時可供士兵休息和存放軍用物資。戰時可用于藏兵,總共能藏兵3000人。這些藏兵洞在戰爭期間對于軍需物資的儲備和兵源的設伏,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現在在城門中層的藏兵洞內辟有城墻的建造展以及明城磚的部分實物陳列。
中華門城堡在軍事上是古城的一大屏障,對守護南京起著重要作用。歷史上曾經有過許多戰役在這里發生,1853年太平天國洪秀全率太平天國起義軍和清軍的一次次激戰、1920xx年辛亥革命時期江浙聯軍司令徐紹楨指揮部隊與張勛的清軍殊死搏斗、最驚心動魄的是1937年12月在中華門發生的南京保衛戰,國民黨將領唐生智率領守軍88師頂住了日軍30多次進攻,6000多名官兵壯烈犧牲,用血肉譜寫了中華民族的正氣之歌。
站在城墻上南面看到南京著名的雨花臺景區、古長干里遺址、外秦淮河,西面還有沈萬三故居、北面有夫子廟、內秦淮河等諸多景點,大家有興趣不妨去看看。中華門的講解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在南京的城南,有一座聞名中外的明代建筑物——中華門城堡,它原名叫聚寶門,傳說沈萬三的聚寶盆埋在了這里,才使城墻不會建了就塌,它因此得名。
星期天,我和媽媽來這里游玩。一進門,迎面是第一個甕城,它是長方形的,四面由高大的城墻圍著。里面正在舉行盆景展,一盆盆千姿百態的植物映入眼簾,有一種植物盆景叫狗骨,葉子向里卷,看起來確實有點像喂狗的骨頭,我媽指著對面的一盆盆景說:“沒想到它的親戚就在對面呀。”我一看,是狗尾草,跟它一樣姓狗,不禁哈哈大笑起來。
穿過一道券門,我們來到第二座甕城,參觀了一個關于朱元璋的展覽。接著,我們來到最后一道甕城,迎面的城墻上整齊地排列一些藏兵洞,從外面看,洞口不大,但往里一望,呀!里面真深啊!有四、五間房子那么深,可以想象當年在這個藏兵洞里藏了多少士兵呀。指示牌上說:這里一共有二十七個藏兵洞,我在底下一數,六個,望上一望,有發現城墻上還有七個,最后十四個在那里呢?媽媽帶我到了下面的草坪上,在城墻側面發現了七個,我對媽媽說,不用看,對面肯定也有七個,果然加起來確實有二十七個,我問媽媽,頂上和下面一樣寬,為什么頂上有七個,而下面只有六個呢?媽媽說:“總得留給城門洞一個地方吧。”
我走累了,看見一個石凳,便坐了下來,媽媽問我,“你知道你身后的石縫是干什么用的嗎?”我說:“不知道!”媽媽告訴我,那就是千斤閘掉下來的地方,我嚇得一躍而起,我東張西望,咻!松了一口氣,千斤閘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坐在這個位置上,總是有點不安,便匆匆離開這里。突然,我絆了一跤,看見地上有一個槽,好好的城墻,開個槽干什么?總不會是下水道吧?媽媽聽了,說:“正確!這正是城墻的排水溝。”原來水槽里還有一個洞,雨水都從那里流了出去,不然雨水也能滴水穿石的。這位古代的城堡建筑師想的真周到呀!邊上有一條可以直達城頂的樓梯,兩側是平坦而寬闊的馬道。沿著這條樓梯,我拾級而上,來到了城墻的頂上,頂上十分空曠,媽媽告訴我這里曾經有一座十分雄偉的敵樓,可惜已經被日本人炸毀了,望著這一片空曠的地面,我多么希望當時的敵樓還存在。順著了望孔往遠處眺望,美麗的金陵風光盡收眼底,秀麗的雨花臺山峰連綿,清澈的秦淮河水波蕩漾,多美呀。
中午了,該回家吃飯了。再見,中華門!下個星期我一定會抽空再來的。
2023年走遍南京城(優質22篇)篇十四
各位游客,大家好!
歡迎來到素有“六朝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美譽的南京參觀游覽。我是江蘇省中旅的導游員__x,大家可以叫我x導,或者小x。我身旁這位是司機x師傅,他的駕駛技術十分了得,請大家放心。希望在接下來的幾天,我倆可以給大家帶來一次美好的南京之旅。
人們常說:不到故宮、長城就等于沒去過北京;不到外灘船游浦江、登東方明珠或金茂大廈就等于沒去過上海;不長到西湖、宋城就不知杭州的千年風情;那么不到中山陵你就等于白來了一趟南京。大家都是大老遠出來旅游的,有的以前也許來過,有的以后可能再來,還有的可能旅游完這一趟以后就不會再來了,所以希望大家能多看一看其中的經典精華少留一些遺憾。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及其附屬紀念建筑群,面積8萬余平方米。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16年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鐘山風景區內,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筑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的風格,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筑之精華,莊嚴簡樸,別創新格。
中山陵各建筑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均取得極好的效果,音樂臺、光華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經樓、行健亭、永豐社、永慕廬、中山書院等建筑眾星捧月般環繞在陵墓周圍,構成中山陵景區的主要景觀,色調和諧統一更增強了莊嚴的氣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偉的氣勢,且均為建筑名家之杰作,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陵墓建筑按南北向中軸線對稱布置在中茅山南麓的緩坡上,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的“自由鐘”,取“木鐸警世”之意。山下孝經鼎是鐘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鐘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鐘擺錘。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
南面入口處的石牌坊和緩長的墓道表現如鐘下的懸索。墓道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在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石階、大平臺、祭堂、墓室等建筑,與四周的圍墻形成了大鐘的本體。最高處的祭堂是陵墓的核心建筑,到牌坊平面距離700米,垂直落差73米,祭堂后的墓室表現為大鐘的鐘鈕。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孫中山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代表著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8個平臺,象征著三民主義五權憲法。臺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
整個陵墓的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花崗石墻面,顯得莊重肅穆,青色象征青天,也符合中華民國國旗的顏色——青天白日滿地紅。青天象征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以此來顯示孫中山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
主要建筑。
孝經鼎。
相當于整個鐘的掛扭,位于陵墓廣場正南,1933年秋建成,是中山大學同學與戴季陶捐贈。鼎內藏六角銅牌,刻戴母手書“孝經”全文,鼎面鑄“智、仁、勇”三字。
博愛坊。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巖牌坊,上有孫中山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石坊后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
陵門。
沿墓道前行為陵門,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蒼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
碑亭。
再進為碑亭,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闊約12米,高約17米,一塊高約9米的碑石上刻著由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國(min)黨內四大書法家之一譚延闿(另三位是于右任、胡漢民和吳稚暉)。手書的“中國國(min)黨葬總理孫中山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孫中山當年以袁世凱保證清帝退位為條件,答應薦袁以自代,辭去臨時大總統,由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所以是以國(min)黨總理的名義下葬)的鎏金大字。字為顏體。
石階。
從牌坊到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臺,落差73米。392級石階象征當時中華民國人口3億9千200萬。臺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最高的平臺有華表兩座,后為祭堂。
祭堂。
祭堂為中山陵主體建筑,處在山頂最高峰,融中西建筑風格于一體,高28.7米,長30米,寬24.7米,祭堂南面三座拱門為鏤花紫銅雙扉,門額上分別刻有:民主、民權、民生。中門上嵌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直額。
祭堂中央供奉孫中山坐像,高4.6米,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在法國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底座鐫刻六幅浮雕,是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寫照。
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孫中山手書的遺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堂后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制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孫中山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孫中山漢白玉臥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殿堂四周有反映孫中山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孫中山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總理遺囑》,穹頂上繪有巨幅國(min)黨黨徽。堂后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制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孫中山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之墓”石刻。
墓室。
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墓室在海拔165米處,與起點平面距離700米,上下落差73米。頂部用彩色馬賽克鑲嵌成國(min)黨黨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鋪砌。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孫中山漢白玉臥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琪按遺體形象雕刻的。下面安葬著孫中山的遺體。用一具美國制造的銅棺盛殮。墓穴直徑4米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瞻仰者可在圓形墓室內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臥像。
鐘頂為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臺為鐘紐,鐘錘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征,因此整個大鐘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
陵園周邊。
中山陵兩側,長眠著近代民主革命時期的一些風云人物,如孫中山的親密戰友和國(min)黨政要等。1928年,國民政府決定在中山陵東側的靈谷寺址改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增建牌坊、紀念堂及紀念塔。在由靈谷寺無梁殿改建的紀念堂內,鐫刻著北伐、抗日諸役陣亡將士姓名軍銜,據計當時共刻碑10塊,有人名33000多個。鐘山北麓,還有座莊嚴肅穆的航空烈士公墓,墓碑上刻著3306位為抗日而捐軀的中、美、蘇等國烈士姓名。
好啦,講了那么多,終于結束了,祝你們一天好心情。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走遍南京城(優質22篇)篇十五
在我的南京記憶里,有意思的景點數不勝數:雄偉的中山陵;美麗的雨花臺;令人震撼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但最使我印象深刻就數中華門城墻了。
中華門是六百多年前的建筑,在1386年才完工,前后一共花了整整21年的時間。城墻周長公里,高14-21米,下寬米,是我國、南京十三座城門當中的第一大城門。
從遠處一看,你立刻就會被它特有的的磅礴氣勢所吸引,壯麗的同時而又不失去沉穩,就像一個忠誠的士兵矗立在土地上。走進來看,城墻的縫隙上布滿了碧綠色的青藤,仿佛是一張灰綠相間的大地毯。若不是有蔚藍的天空作點綴,你絕對會以為自己走進了一個“無法”逃脫的堅固的囚籠。沒錯,這里一共有4道城門,如果有敵人強攻時,可以將敵兵引誘進這三道城門,然后降下千斤閘,關起城門,把敵軍截成三段,分兵殲滅。似如“甕中之鱉”。所以這三道城門就叫做甕城。
沿著充滿歷史氣息的臺階往上走時,我無意中發現每塊墻磚上都刻著很多密密麻麻的字,而且字體還都不一樣。導游看出了我的疑惑:“這是在明朝的時候,朱元璋建城墻時,為了保證城墻的質量而定下的一條鐵矩:每制造一塊磚,都要把制磚人的名字刻在上面,這樣,就能及早質量差的`磚了。如果第一次發現不合格的磚頭要馬上退回去重造,如果第二次發現這個人造的磚不合格的話,就要全家斬首。”“哦,原來如此。”我似懂非懂的說道。我想:或許也正是因為朱元璋的這條鐵規才使我們依然能在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欣賞到他們的智慧結晶。我十分難以想象在經歷了那么多的風吹雨打后,它還能屹立在南京的土地上,同時也證明了它的牢固。
第二層是藏兵洞。這里總共有二十七個藏兵洞。寬米,深45米,高米,可以同時藏匿士兵3000多人,同時這里也是軍糧儲備的地方。里面冬暖夏涼,在沒有爆發戰爭時,百姓們都把這當做“暖氣機”、“避暑庫”。
走到寬厚的城墻上,,再看著一望無際的南京城遠景,心中無限感慨:人生最美好的事不過如此!
吹著耳旁呼嘯的風,我似乎回到了戰爭年代――馬蹄嘶吼,烽煙四起,沖鋒聲,炮鳴聲與吶喊聲交織在一起,一切在我聽來,都是那么悅耳......
2023年走遍南京城(優質22篇)篇十六
在南京的中山陵里,我最愛玩的地方莫過于音樂臺了。
進了音樂臺,發現里面白白一片。是不是下雪了?可抬頭一望,天上掛著的太陽還笑瞇瞇的呢。定睛一看,原來是一大群一大群的潔白如玉的鴿子,我被它們深深地吸引住了,因為我最喜歡小動物了。它身上的羽毛是很純很純的白色,沒有一點雜色。
鴿子好可愛喲!黑色的小眼睛,尖尖的嘴巴啄著游人給它們的玉米粒。有的鴿子在搶食,有的鴿子隨著音樂翩翩起舞(顧名思義,怪不得這里叫“音樂臺”呢。),還有的鴿子在天空自由地展翅飛翔。
我迫不及待地買了一包玉米粒,在身邊撒了幾粒,立刻有鴿子大搖大擺地跑過來,搶著吃,一只先到的鴿子把嘴一張,就吞下了黃豆大的玉米粒,真不曉得它那小嘴是怎么吃下去的。另幾只看見了食物被它搶走,只好失望地走開或者飛走了。我趕緊又撒了一把,剛才跑掉了的鴿子們立刻調頭回來,你爭我搶著,真敏感呀!
不一會兒,我的玉米粒撒完了,我只好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那令人向往的音樂臺。
我永遠不會忘記南京美麗的音樂臺:那潔白無瑕的鴿子,那美妙動聽的音樂,那水花四濺的噴泉!
2023年走遍南京城(優質22篇)篇十七
南京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歷史事件。《南京城》紀錄片通過豐富的影像資料和講述,深入挖掘了南京城的歷史背景以及人文關懷,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次觀看紀錄片的過程中,我對南京這座城市和它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第一段:南京城的歷史變遷。
南京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也是我國四大古都之一。在紀錄片中,南京城的歷史悠久、變遷多端的歷史背景向我們展現。從“六朝金粉地,十里長街花”,到后來的明朝幾乎十年一戰,由此可見南京城的歷史變遷是如此之大。同時,南京還是中國重要的政治、文化、軍事中心,是第一次國共合作、南京大屠殺等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地方。在這些歷史事件中,南京城大加磨練,悉數承擔起了時代賦予的重任。
第二段:南京的人文氣息。
紀錄片中展現了南京城的建筑風情、人民風貌以及南京人的個性。南京有著獨特的文化氣息和人文精神,這種文化氣息不僅是南京不斷發展壯大的力量,同時也是南京城蘊含的精神財富。例如,在紀錄片中,介紹的一些南京城“代表性”的場所,例如夫子廟、明孝陵、中山陵等等,都是非常有文化氣息和代表性的地標建筑。同時,在技藝和語言上,南京有著獨特的特點。例如,南京話和南京民間藝術,是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南京文化的寶藏。
第三段:南京的美食文化。
紀錄片中介紹的南京美食文化,也是南京城內部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從南京大排檔到老常州、到南京小吃等等,南京的美食文化令人難以忘懷。南京的美食有著獨特的謀劃口味、菜品都是取自南京多年文化沉淀和地形風貌,因此讓許多人朝思暮想。這些美食不僅支撐了南京人的日常生活,也成為了南京的城市品牌。
第四段:南京的未來發展。
南京城的未來發展也是紀錄片中將重點力闡述的話題之一。在紀錄片中,南京的未來發展被描繪成一個具有廣闊前景和美好展望的城市。南京有著龐大的經濟市場和文化市場,是一個非常有活力的城市。同時,南京也是一個非常注重科技創新的城市,鼓勵人才到南京創業、并支持新的創業模式和商務模式發展。在未來,南京將繼續加強這些壯大的市場和產業,成為中國的核心城市。
第五段:我的感悟。
在觀看《南京城》的紀錄片過程中,我對南京的歷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和理解,尤其是對南京美食文化和人文氣息的認識。南京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城市,在未來這座城市必將繼續發展壯大,成為一個擁有更好未來的城市。我希望自己可以有機會去南京去品嘗南京美食文化的底蘊。
2023年走遍南京城(優質22篇)篇十八
自古以來,南京就是一個充滿紛繁世界的城市,歷經風雨,歷經滄桑。在中國的井井有條的現代化城市中,南京是個極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元素的城市。而南京城的紀錄片是對南京這座城市的生態、文化、歷史以及未來的一個全面記錄和展示。近日我參觀了這項紀錄片的制作,看到了一些東西,也領悟到了更多南京這座城市的真實面貌,讓我重新審視和了解正在不斷發展的這座城市。
第二段:南京城的呈現。
南京城的紀錄片很生動地讓我看到了南京這座城市的新舊面貌。紀錄片通過秦淮河、中山陵、玄武湖、瞻園等多個景點,展現了南京城內豐富的文化、歷史、自然風光以及當下的城市建設的情況。從紀錄片中,不難看出南京城固執的這份底子,純凈、迷人的江南風光在現代化進程中仍然得到了保護和發揚。現代化改造在南京做得非常有條有理,這使這座城市既保留了自己的歷史特征,又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一系列的城市建設在保持南京固有地方文化的同時,讓人們感受到南京作為中華文明的一個縮影。
第三段:南京人的精神。
南京人的精神也是紀錄片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南京人豁達、開朗,堅韌不拔,值得稱贊。這一精神在南京城建設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紀錄片中,我看到了南京這座城市的很多項目都是由南京人奮斗和主持完成的,他們在這座城市上的付出和堅持為南京的發展增添了不少的動力。南京人要在不斷探索中,成就一座具有文化感的現代化城市,這就是南京的生命力,更是南京人的驕傲。
第四段:遺產和記憶的回顧。
紀錄片中不僅展示了南京城市的現狀和發展,更回顧了南京歷史上到現在的風碧,令我產生了強烈的感觸。戰爭的遺產是南京人們心中不堪回首的記憶,然而紀錄片卻表現得非常細膩,穿插其中,且不刻意制造對比,在南京人的記憶里永遠留下一道刻骨銘心的疤痕,卻也驅動著南京人按照自己的目標和愿景建設著這座城市。看到紀錄片中南京在文化和歷史方面的遺產被保護和傳承,讓我感到很自豪。
第五段:對南京未來的看法。
南京城的紀錄片有助于人們了解南京的遷移和發展,從而為南京的未來發展提供方向和動力。我相信南京這座城市將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進步,變得更加美好和璀璨。未來的南京將傳承更多的歷史文化和底蘊,進一步弘揚南京人的精神,爭取為南京打造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總結:
紀錄片給了我一個深入了解南京這座城市的機會。南京這座城市的智慧與開放,讓我對南京未來的發展充滿了期待。南京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它的美麗和智慧來自于它千百年來的文明和底蘊。南京的歷史和現在,不僅是儲存經驗的倉庫,也是為未來開辟的航程。我相信,南京的未來會更加璀璨輝煌。
2023年走遍南京城(優質22篇)篇十九
星期日,我和外婆外公以及舅舅一起去南京的海底世界游玩。
坐著舅舅的車,我讓舅舅開快點,我都迫不及待地想去看海豚和海獅了。我們一路上說說笑笑。我們終于到了南京了,我們是中午到的,要吃飯,就去吃了南京的海底撈。吃好了,我和外婆外公和舅舅去海底世界了。
到了海底世界,一進門,就就看見水母和小魚兒,都在自由地游動著。我們去海底世界里面了,里面有像筷子一樣長的龍蝦和發呆的小魚兒,非常可愛。我們進了海底世界的第二層,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東西,所有的小魚和其它的動物都在上面。我看到了魔鬼魚,像被壓扁的魚一樣,還有像課桌那么大的烏龜,我有點被嚇到了。這應該是生活在海底上千年的海龜吧!
到了看海豚和海獅表演的時候了,海豚先上場,我非常興奮,到了海豚身邊,我摸了摸它,和它親吻了一下,但我還是有點害怕。海豚游泳的時候非常好玩,海豚游著游著,猛地跳一下,摸到了上面吊著的球,表演很精彩。海獅上場了,海獅挑到了一個大姐姐,和它一起玩,大姐姐非常興奮,和我一樣。
我覺得這是我最興奮的一次,我非常喜歡海底世界,我愛海底世界的生物。
2023年走遍南京城(優質22篇)篇二十
《南京城》是一部由中國中央電視臺和南京電視臺聯合出品的紀錄片,以南京這座歷史名城為主題,從城市角度探究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該紀錄片以南京城為主線,從城墻、門樓、文化、歷史等多個方面,深入挖掘了南京這座城市的傳統文化、歷史發展和城市建設的變遷。
第二段:觀后感。
看完《南京城》這個紀錄片,我深深地感到,南京是一座有著豐富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從古代的城墻和門樓,到現代城市管理的改革開放,南京在城市建設方面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水平。可以說,《南京城》這個紀錄片詳細展現了南京城的魅力和精髓,令人感到敬畏和欣喜。
第三段:南京城的歷史變遷。
南京是中國古代六朝時期的都城,有著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南京城》中介紹了南京的歷史變遷,特別是明代和清代南京的城墻和門樓的歷史故事。南京的實際面積不算太大,但它的城墻堪稱是全球保存最完好的城墻之一。南京的城墻有著嚴密的平面結構,采用翹曲線型式,底部厚而頂部薄。而且,南京還有著全球保存最完整的城門樓——中華門和金陵門。這證明了南京曾經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中心之一。
《南京城》中介紹了南京的文化底蘊和傳承。從南京的學宮和科舉制度、從南京的書院和文化教育、從南京的藝術和手工藝,到南京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南京的文化傳承是非常長久而且豐富多彩的。通過《南京城》這個紀錄片,我們可以感受到南京文化的魅力和貢獻,它為中華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第五段:南京城的未來發展。
紀錄片中,也介紹了南京城市的未來發展。隨著南京市的經濟和人文素質的不斷提高,南京所展現出來的城市面貌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宜居南京”、“現代化南京”等發展戰略正在不斷推進,南京的城市建設也在不斷地升級和完善。南京還計劃通過建設“文化大館區”、“可持續發展區”等新區域,提高南京的文化和新業態發展水平,推動南京城市的更大發展。
總結:
《南京城》這個紀錄片,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南京這座城市的悠久文化和歷史。雖然南京的歷史變遷和文化遺產都非常豐富,但南京也在積極探索發展之路,努力讓南京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化和人文素質的城市。南京的人民和領導者都在為這個城市的發展而努力奮斗,我相信南京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
2023年走遍南京城(優質22篇)篇二十一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了中華門城堡。城是人類社會由野蠻向文明發展的標志之一。城在古代是重要的戰略、防御工事。也是人類生活的基本空間屏障。我國有三千年的建城史,有兩千多座大小城池。建于600多年前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的南京城垣全長33。676公里,比巴黎城墻還要長,是世界至今保存最好最大的都城城垣,是全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1356年朱元璋攻下元朝統治的“集慶路”,改名“應天”,他聽取了謀士朱升的建議“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花費20xx年的時間興建了這城池。
當年朱元璋在修筑明城墻的時候,用了黃金600萬兩,這樣的巨資一半是由國庫所撥款,另外一半是由江南的富戶攤派的。而江南首富,沈萬三認領了將近三分之一的建城費用。
修城所用的磚都是來自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五省,由20多萬工匠燒制。使用五省燒制的城磚3。5億塊,磚的規格長40cm、寬20cm、厚10cm、重約15-20kg。每塊磚的側面都刻有燒磚工匠、提調官等人的名字以及燒制時間等字樣,以示責任到人,也正因為如此嚴格的責任制才使600多年前的這座明城墻歷經戰火依然保留至今。城墻上的字揩書、行書、草書、篆書、隸書均可見到,刻字方法有陰刻和陽刻,城磚上的字數最多的達69字。南京明城墻中還使用了六朝、南唐舊城磚。
南京城墻的建設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六朝和南唐以來遺留下來的部分舊城加以整修和擴建,疏浚河道;第二階段是與鳳陽中都并建時期,對舊城垣維修加固,并向北拓寬到江邊;第三階段是集中南京建成,改造聚寶、三山、通濟等城門,這時南京城已初顯規模;第四階段開始修建外廓,周長百里,有外城門十八座。
朱元璋于1366年到1386年建造南京城垣,建造的這座城堡打破了傳統建筑中軸方位對稱的模式,而是因地制宜,負山繞水,采取沿崗垅之脊筑城;利用天然河湖,挖土方填充城墻形成高城深壕,以實戰的需要而建造的。明京城形狀似葫蘆(又說似芭蕉扇)南北長10千米,東西長5。67千米。數十萬人耗時20xx年建的南京城垣,周長33。676千米(今存23。743千米)。南京城墻高14-26m,城基寬14m,上寬4-9m;外層墻上設有雉堞(箭垛)13616個,藏兵洞200多座。除崗丘外,城下部以石灰石條石為礎,上部砌城磚,砌磚用蓼草漿、石灰、細沙、桐油拌成的夾漿粘合。明城墻之所以620xx年屹立不倒,正是因為使用了這種黏合劑。
城墻的頂部用磚砌成外高內低的斜坡,城墻兩邊內側有水槽。女墻每間隔60米,就設一個出挑70cm的石水槽,將城墻上的水排到城內石明洞,再由排水溝將水排出城外。這個排水系統同時也可以將城內地面澇水排出城外。
“內十三,外十八,城門栓子向外插。”這句南京的諺語正好說出了南京的城門數目。南京城十三個城門可以用清朝吳敬梓的歌訣來說:“三山聚寶連通濟,洪武朝陽達太平,神策金川臨鐘阜,儀風(定)淮清(涼)到石城”,甕城有一甕、二甕、三甕;外郭設門18座,由于外廓的城門多是由黃土夯制,民間俗稱“土城頭”,因此沒有保留至今的的外廓城門;但如堯化門、麒麟門、仙鶴門、安德門、江東門等仍舊做為地名使用。
中華門城堡原名叫“聚寶門”,因為正對著城南的聚寶山而得名,1931年因在它的北面修了一條中華路,而更名為“中華門”。這門上的三個字,是蔣介石先生手書的。中華門是內外秦淮河距離最近的地方,地勢極為險要,易守難攻,能起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作用。城堡南北長129米,寬118米,占地一萬六千五百多平方米,。中華門一城三甕,它的平面呈一個“目”字型,兩側有二道登城馬道,城堡內有27個藏兵洞。
中華門城堡由三個甕城組成,8。5米高的內城墻將城堡內三座甕城相連,三道甕城形成“目”字型封閉格局。城堡的東西兩側,有兩條寬11米的登城馬道,是戰時運送軍用物資上城的快道,也是將領驅馬直上的通道。馬道、內墻使守兵可居高四面向下攻擊,令突入之敵無處遁逃。在中華門城堡內,有27個大大小小的藏兵洞,藏兵洞是供士兵休息及擺放一些備戰的物資的地方,南面第一道城門的底層兩側各有3個,登城馬道下各有7個藏兵洞,第二層還有7個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在從兩側的馬道繼續走,可以到達第三層平臺,明代時第三層上建有鏑樓,現在我們已經看不到了,它毀于日本侵略者的戰火。現為平坦樓臺。中華門城堡每道甕城都有一門一閘。每道拱式門都是雙扇鐵皮包裹的木質大門,洞內設有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每道甕城上正中原原都設有一個小城樓,樓內有升降千斤閘的絞盤車,現在升降千斤閘的絞盤車已無存。現在城門洞兩側可以見到從底到頂寬20厘米的石槽就是當年升降千斤閘的長槽。但我們任然可以想象出,在冷兵器時代。敵軍攻破城門,涌入城內,城門里的千斤閘就會迅速降落,切斷敵人退路,將敵軍困在甕城之中,然后藏兵洞中伏兵四出,或萬千齊放,或礌石滾木齊下,殲敵于封死的甕中,恰如“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中華門城堡在軍事上是古城的一大屏障,對守護南京起著重要作用,西有外秦淮,西南至北為長江,故此門極為重要。1853年太平天國洪秀全率太平天國起義軍和清軍的一次次激戰、1920xx年辛亥革命時期江浙聯軍司令徐紹楨指揮部隊與張勛的清軍殊死搏斗、最驚心動魄的是抗日戰爭中的南京保衛戰,國民黨將領唐生智率領守軍84師頂住了日軍30多次進攻,與日軍展開肉搏戰譜寫了中華民族的正氣之歌。中華門城堡西面還有沈萬三故居。研究古代京城的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可以了解古人生活的都城及建城的思想觀念有重要意義。
2023年走遍南京城(優質22篇)篇二十二
南京城市概況導游詞怎么寫?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同時又是一座嶄新發展的城市,所以旅游的人數一定不少,下面就來閱讀南京概況導游詞范文吧!
各位游客大家好!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南京中華旅行社對大家來南京旅游觀光表示熱烈歡迎。
我姓王,是本團導游。
能為大家做導游是我的榮幸,我和司機王師傅一定為大家服務,盡力滿足大家的要求,幫助大家解決問題和困難,使大家乘興而來,滿意而歸。
希望通過我的介紹,讓古老而又美麗的南京給大家留下一個難忘的印象。
在此我祝大家旅途愉快!
現在我將南京向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南京簡稱寧,位于江蘇省西南部,處于長江下游黃金地帶,地跨長江兩岸。
人杰地靈,物華天寶,南京市面積約6597平方公里,人口近800多萬,下轄11個區2個郊縣,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氣候屬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是一處十分理想的旅游勝地。
南京歷史悠久,是我國著明的四大古都之一。
素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之譽。
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建“越城”開始,已2400多年的建城史。
歷史上正式建都于南京是從東吳孫權開始的,以后東晉、宋、齊、梁、陳都先后在此建都。
因此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
此后南唐、太平軍天國、中華民國也在此建都,所以南京又有“十朝都會”之說。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南京的經濟在騰飛,南京旅游業在大力發展,南京已成為我國東部地區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支柱產業有:電子業、汽車業、石化業、鋼鐵業、電力業。
南京正在加大城市的基礎建設,提高南京外商投資的硬環境。
南京又是國家級園林城市、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衛生城市等。
南京有旅游景點兩百多處,吸引著眾多國內外的游客。
南京的城市特點是集:“人文、綠都”為一體。
因此,南京將成為經濟發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鮮明、人居環境更為優美、社會更加和諧的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
各位游客: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我們中華旅行社全體員工對大家來到我們南京光觀游覽表示熱忱的歡迎,在這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王,大家在接下來的行程當中稱呼我小王或者王導就可以了。
我會本著賓客至上,服務第一的宗旨為大家盡心盡力的去做好服務工作,同時呢,也希望我的工作能夠得到各位的配合與支持,從而促進我們服務質量的提高,使大家能夠玩的愉快,走的順利。
南京風景秀麗,歷史悠久,美好山水正期待您的領略,秀麗風光正等待您的欣賞。
愿此次的南京之旅能夠成為您的度假天堂。
在這里預祝各位在接下來的行程當中玩的開心,玩的順利。
稱心而來,滿意而歸。
南京簡稱“寧”,地處富饒的長江三角洲,北切遼闊的江淮平原,他是江蘇省的省會,全省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同時也是長三角地區的中心城市之一及長江流域的中心城市之一。
南京面積6598平方公里,人口近800萬,氣候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所以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南京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水,依鐘山而扼長江,山環水繞,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素有“鐘山龍盤,石城虎踞”之稱。
南京的歷史也是非常悠久,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素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美譽。
三國時的東吳,而后的東晉、宋、齊、梁,陳都相繼在此定都,所以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
而后的南唐,明初,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又相繼在此定都,所以南京也被稱為十朝都會。
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同時又是一座嶄新發展的城市。
南京也是我國東部的綜合型工業基地,支柱性產業有電子業、汽車業、石化業、鋼鐵業和電力業,南京又是國家級園林城市、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衛生城市等。
南京有世界文化遺產的明孝陵,以及中山陵,夫子廟等全國5a級風景旅游區及多個4a級景區,同時還有兩百多處景點,數額眾多南來北往的游客到此觀光游覽。
所以南京是一個集山、水、城、文為一體,充滿經濟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環境優美的現代化中心城市,是一座融古都特色與現代文明為一體的濱江城市。
南京以“博愛之都”聞名海內外,是江蘇省的省會城市,全省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全市面積65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800萬人,下轄11區2縣。
南京位于長江下游的中心地帶,主要是丘陵盆地地形,城區附近東有紫金山,西有清涼山,南有牛首山,北有棲霞山。
紫金山由東向西延伸,從南京城中橫穿而過,使南京城南城北形成了兩條水系,南為秦淮河,北為金川河。
除此之外,還有玄武湖和莫愁湖宛如兩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南京的城東和城西。
山與水的交織,共同造就了地形險要,山水壯麗的南京城。
由于南京城山環水繞,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命范蠡最早在此建城,也就有了南京的第一個名字“越城”。
從越城算起,南京的建城史已有近2500年。
古城南京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位列我國四大古都之一,在此定都的朝代有:東吳、東晉、南朝時的宋、齊、梁、陳、以及后來的南唐、明初、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故而南京又被稱作“六朝古都”、“十朝都會”。
歷朝歷代為南京留下了許多名字,如:金陵、秣陵、建鄴、建康、蔣州、江寧、昇州、集慶、應天、天京等,有些名字作為南京的地名沿用至今。
南京的得名來源于明朝初年,當時的南京叫應天府,朱元璋曾經打算把都城遷到開封,將開封命名為北京,應天府稱南京,后來國都雖然沒有遷成,但是南京的名稱卻一直保留下來。
中國的近代史從南京開始,也在南京結束。
1842年,清政府在南京下關的江面上與英國侵略者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標志著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的全新時代。
今日南京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管道等運輸方式齊全,是華東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已開通覆蓋國內45個城市以及韓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地在內的國內外航線。
南京港地處長江下游黃金水道,目前通航五大洲近50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南京市實施了規模空前的城市建設,南京第二長江大橋、南京第三長江大橋、玄武湖隧道、九華山隧道、賽虹橋立交橋、華東最大的雙橋門五層立交等均已建成通車,大大提高了城市的交通能力,進一步優化了南京的投資環境。
南京是我省惟一跨江發展的城市,在我省沿海、沿江、沿線開放格局中處于樞紐位置,是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全國六大通訊樞紐之一。
目前已形成了以“電子、石化、鋼鐵、汽車”四大支柱產業。
近年來,南京外向型經濟成果顯著,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明顯增加。
金陵石化、南汽集團、熊貓電子等著名企業實力雄厚、產品暢銷國內外,蘇寧集團已經成長成為中國零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龍頭老大,在業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同時,南京還是全國高等教育和科研重鎮,科教實力雄厚,綜合實力僅次于北京、上海。
教育、科技的發達,為南京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南京城市品牌眾多,多次被評為全國十佳衛生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十佳城市、全國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環保模范城市等稱號。
南京的綠化水平全國聞名,森林覆蓋率達到23%,森林與城市綠地在改善環境和調節氣候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南京的市樹是雪松,市花為梅花。
說到咱們南京,不得不提的就是與“吃”、“喝”、“玩”、“穿”相對應的四大特產:鹽水鴨、雨花茶、雨花石和云錦。
鹽水鴨皮薄肉嫩、口味鮮美,是受到中外游客普遍歡迎的著名特產。
雨花茶是中國的十大名茶之一,茶葉條索緊直、形似松針,茶水色香味俱全。
雨花石是在特定地質條件下形成的,紋理優美、象形絕倫,是文人雅士的珍愛之物。
云錦是明清兩代的貢品,色彩艷麗、燦若云霞,與蘇州宋錦、成都蜀錦齊名。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南京豐富的旅游資源,東以鐘山風景區為主,囊括了中山陵、明孝陵、靈谷寺以及“水上明珠”玄武湖;西以石城風景區為看點;南以著名的秦淮風光帶為主打,實乃南京城的民俗風情薈萃之所;北以沿江風景區為主,包含了長江大橋、閱江樓和靜海寺等景點;這四個景區繞南京主城一周,彼此之間相互聯結,由明代城墻蜿蜒貫穿其中,交錯形成了名揚中外的明城墻風光帶。
集山、水、城、文為一體的南京,山川形勝,虎踞龍蟠,襟江帶湖,大氣磅礴,城墻巍峨,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林木蒼翠,正以博大的胸懷迎接著八方來客。
一路游來,江南的美景游了不少,美食也品了不少,美女呢,也見過不少。
大家開心我也開心。
不過肯定還有不少的遺憾,江南的美景太多了,不可能在這短短的幾天就全部看到,我所能做的就是帶大家欣賞更多的美景,多了解這里的風土人情文物特產。
也許有的人還有機會再來,也許有的人可能再沒有機會來了,一路上大家對我的工作都很支持,我很感謝,讓我們一起拋開遺憾,收藏美麗!
快到南京了,說起南京帶給我的感受,可謂愛恨交加。
為什么呢?
聽我慢慢道來。
在南京呆過一年半載的人,都知道,夏天像個大火爐,那個熱呀,恨不得蒼蠅蚊子都能中暑;冬天像個大冰窖,那個冷呀,好像睡覺也會凍翹翹。
三言兩語難以表達我的討厭。
為什么會這樣呢?就要說到它的地勢了。
聽聽諸葛孔明怎么說的。
在赤壁之戰前,諸葛亮應孫權之約,下江南共商抗曹大計,騎著小毛驢,搖著鵝毛扇,考察建鄴后(今南京),說“鐘山龍蟠,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也就是說,在南京,東有綿延起伏的鐘山,像一條盤龍;西有巍然的石頭城屹立于大江之濱,像一只猛虎蹲踞著,這一切暗合古時傳統的好風水:左青龍,右白虎,后人簡稱為“虎踞龍蟠”。
大山小山整把南京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了個口兒。
造物主偏愛南京,又送給她什么?長江,對了。
古人沒翅膀,沒大橋,沒飛機,沒大炮,敵人只能望江興嘆。
所以嘛,封建帝王想:“南京好,美景多,美人嬌,躺在里面睡大覺”。
更關鍵的是,南京有個凝聚了金陵王氣的寶物,就是貔貅,南京的市徽。
它是上古的神獸,英勇善戰而且招財進寶、驅邪消災。
大家要記得帶個回去喲,是個好東西。
于是乎,12個朝代在南京這個大搖籃中,上演了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的歷史劇。
想當年,蔣家王朝也曾妄想據長江天險二分天下。
南京深得帝王寵愛,可總是“紅顏薄命”。
因為兵家必爭之地,自然會血雨腥風。
改朝換代就像小孩子搭積木一樣,不滿意,推翻再重來;犧牲的將士就像朱元璋手中捏的`雞,死了還有鴨子替代;從天子到臣子到小卒子最后到凡夫俗子的墳墓就像路上的紅綠燈一樣,沒兩步就亮起來。
不好,不能講了,要不然大家夜里睡不著找我嘮磕,怎辦?不好意思,少說點,就打對折,就說近幾百年的吧。
明朝。
葬朱元璋馬皇后的明孝陵,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提到朱元璋,不能不提長35.267公里的明城墻,這個數據是最新的,用美國佬的軍用衛星測量出來的。
當年朱元璋采納謀士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借沈萬三的聚寶盆修筑了固若金湯的城墻。
如今以中華門城堡最雄偉,也是保存得最好。
如果有機會,登臨中華門,我們既可領略明城墻的雄偉堅固,又可以回味書上報上口頭上的種種歷史傳說,還可以幻想種種可能的結果。
當年,為了不按約定在五更雞叫時還聚寶盆,朱元璋下令殺光全城的雞。
從此,南京沒有雞子,就吃鴨子了。
南京的板鹽、鹽水鴨,皮白肉粉骨頭綠,極具地方特色。
至于其中詳細故事過會一一道來。
為了江山社稷安穩,朱元璋建城墻;為了集中政權,樹立朱氏子孫的威信,朱元璋比“杯酒釋兵權”的趙匡胤更狠毒,造了一座功臣樓。
皇上的心計只有劉伯溫一人知曉,就裝病告老還鄉,臨行前到中山王徐達府上——瞻園。
忘了,這園子是朱元璋親自在泱泱金陵挑選的寶地,建成豪華的王府作為自己當初的吳王府,后來登基作了皇帝,送給徐達的。
軍師悄悄說:“樓成擺慶功宴時,你要緊追皇上,寸步不離。
切記切記。
兄弟過此別過”。
結果,除徐達外,其它功臣元老都隨一聲炮響而無影無蹤。
清朝。
南京遭到的罪孽與揚州相比較少,康熙贊朱元璋“治隆唐宋”,就是夸他功勞高過唐太宗和宋太祖。
為什么?得民心者得天下。
南京是明都遺都,反清復明的首領都集聚于此,清朝要國泰民安,想讓魚米之鄉的江南搞好農業生產,就得收攏人心。
康熙甚至拜明孝陵,乾隆六下江南也有這原因。
太平天國。
清軍鎮壓,無數軍兵死于戰亂。
天王洪秀全本葬在榮光大殿下,后曾國荃令士兵掘墓、鞭尸、焚燒,最終真可謂灰飛煙滅。
想想生前貴為萬人之上的天子,死后連安身之地都沒有。
人生在此,在好好享受每一天的同時,再想想還有什么地方沒去的,什么景點沒玩的,什么好吃的沒嘗的,什么漂亮的沒買的。
短短人生幾十年,少太了,我還要向蒼天再借五百年,唉呀,那不成了老不死的了嗎。
扯遠了。
在當年燒成廢墟的天王宮殿上建兩江總督府,后又擴建為總統府。
人們常說,北有故宮,南有總統府。
故宮是封建文化的最高代表,體現了帝王之風;總統府是中外文化碰撞的火花,中西合璧。
二者有相似之處,但也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帝王由故宮走向金鑾殿,卻從總統府走向墳墓。
如今總統府是中國最大的近代史遺址博物館。
到南京不去總統府就等于去北京不去故宮一樣,白來一趟。
南京的歷史說個幾天幾夜也未必能夠說完,先到此為止。
接下來,我們即將到達行程的第一站——中山陵,這是偉大的國民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長眠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