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八年級語文同步篇一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①口吻()②媒介()③煞風景()④頤()和園
⑤點綴()⑥攝()影⑦孕()育⑧前瞻()后顧
2.解釋下列詞語。
①美感:②史詩:
③駐足:④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①雖然綠水依舊繞人家,但徹底(摧毀摧殘毀壞)了畫家眼中的結構美。
②每當其間(呈現顯現出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fā)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③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xié)同(奏出唱出譜出)形于色的樂曲。
④雖然濱江多垂柳,滿山開桃花,但脂粉顏色哪能(左右控制制約)結構之美呢!
4.填上適當的關聯(lián)詞語。
①“小橋流水人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重于繪畫的形式美。
②為了畫錢塘江大橋,我曾兩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總處理不好那龐大的六和塔與長長的橋的關系,構不成畫面。
③喜鵲構成的橋意義好,形式自由,生動活潑。
④起到構成及聯(lián)系之關鍵作用的形象,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5.在作者看來,“橋”美在何處?
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
(一)
石拱橋自身的結構就很美:圓的橋洞、方的石塊、弧的橋背,方、圓之間相處和諧、得體,力學的規(guī)律往往與美感的規(guī)律相拍合。不過我之愛橋,并非著重于將橋作為大件工藝品來欣賞,也并非著眼于自李春的趙州橋以來的橋梁的發(fā)展,而是緣于橋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鄉(xiāng)烏鎮(zhèn)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fā)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那拱橋的強勁的大弧線,或方橋的單純的直線,都恰好與蘆葦叢構成鮮明的對照。早春天氣,江南鄉(xiāng)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游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湖水蒼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單純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現一座長橋,臥龍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幾百上千年的年齡。人們珍視長橋之美。頤和園里仿造的.盧溝橋只17孔,蘇州的寶帶橋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橋緩緩看一遍,你會感到像讀了一篇史詩似的滿足。廣西、云南、貴州等省山區(qū)往往碰到風雨橋,橋面上蓋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畫中點綴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橋下多半是急流,人們到此總要駐足欣賞飛瀑流泉,畫家和攝影師們必然要在此展開一番搏斗。
6.能夠表明作者愛橋的原因的句子是。
7.上述兩段文字從結構上看是關系。
8.用“‖”標出第二段的層次并概括層意:①層
②層
③層
9.第二段中使用的說明方法有、、。
10.簡要概括本文在語言方面的特點。
(二)
八年級語文同步篇二
3.(1)精神疲乏,氣力使盡,形容高度疲勞。
(2)指光輝的事跡和偉大的精神長久流傳,永不磨滅。
(3)嚴肅而恭敬
4.×√×√√
5.略
6.a
二、閱讀鑒賞
(一)
1.表現了敵人的兇殘,表明“方場”區(qū)域處在危險的境地,更襯托老婦人不顧危險埋葬戰(zhàn)士的愛心。
2.看到戰(zhàn)死的士兵,老婦人有失去親人的悲痛,情感都郁積于心,很想說出來。
3.“直著身子”是因為她的年老,不能匍匐,也不能快跑。這一舉動表現出老婦人“一定要為戰(zhàn)死的孩子祈禱、安葬,哪怕犧牲生命”的內心活動。
4.多年輕、多勇敢的孩子,不能讓你孤零零地獨自在這兒。(答案不)
(二)
1.一位德國母親收留交戰(zhàn)的美、德士兵。平安的度過了一個圣誕夜。
2.“這回事”指相互為交戰(zhàn)雙方的這一事實:“孩子們”指德國兵和美國兵。
3.母親親眼看到不共戴天的敵人能夠友好的相處,非常高興,她相信兩國人民之間沒有仇恨,戰(zhàn)爭很快就會結束的,所以很“激動”。
4.文中的母親是一個勇敢、慈愛、富有同情心、有著博大胸懷的人。雖然她是德國人,但她也是戰(zhàn)爭的受害者。她痛恨戰(zhàn)爭,渴望和平。因此,當美國士兵像向她求救時,她才會置生死于度外,毫不猶豫的收留他們,并殺掉家中的公雞來款待他們。這位母親是偉大而可敬的。
《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
1.jǐyǔ琉璃fàláng繚hài曦瞥jiè篋
2.(1)cdaeb(2)bc(3)a
3.提示:任選文中的句子,注意對美法聯(lián)軍的“贊譽”是反語,反話正說。
4.擊敗——打敗大勝——小勝力挫——力克
5.不可名狀仿佛
6.b
二、
(一)
1.亞洲文明的代表或亞洲文明的象征。
2.總評,以全球眼光肯定其藝術價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3.因為圓明園是幻想藝術的代表作,用“詩人”修飾“建筑師”是為了強調其富于幻想的特點。
4.凸顯出侵略者行徑的野蠻。
5.圓明園雖然當時是皇家花園,但歸根結底,是屬于全人類的。
(二)
1.在這里體驗品味、領悟、研究的意思。
2.這里運用了借喻,指圓明園被焚毀。
3.第一部分總的介紹圓明園的美麗,卻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第二部分具體介紹“大水法”這一景觀;第三部分具體寫漢白玉的精神。
4.文中用圓明園的“原本”的樣子和現在的殘骸進行比較,以此來英法聯(lián)軍的卑劣行徑。
5.“他覺得這奇觀不應該在不文明的大清帝國,他覺得中國人不配享受這大水法。”這里刻畫了英法使臣馬戛爾尼陰暗丑陋的內心世界,他的驕橫,他的強盜邏輯,他的貪婪卑劣的心理都很具有代表性。文章通過對此人的描寫,來揭露西方列強的本質,使人窺見了歷史的悲劇皆源于罪惡的心理。
6.贊美漢白玉寧愿粉身碎骨,也不茍且偷生。實則贊頌中國人的氣節(jié)。
八年級語文同步篇三
《愚公移山》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3.反復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yǎng)文言文自讀能力。
4.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過程方法
以多樣化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語感,通過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加深對文章內涵的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教學重難點】
難點: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yǎng)語感。
2.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難點:1.培養(yǎng)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jié)的作用。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戶曉,同學們耳熟能詳,愚公移山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請看動漫flash——愚公移山。(學生欣賞畫面,品味美妙的樂曲。)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背誦課文。學生循聲跟讀。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
懲/山北之塞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3.學生根據注釋提示,借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4.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資料內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應一厝朔東無隴斷焉
(2)對加點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懲山北之塞a.處罰b.警戒c.苦于
出入之迂也a.繞遠b.迂腐c.困難
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
雜然相許a.允許b.贊成c.答應
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語氣助詞
(3)一詞多義
方
方其遠出海門
方七百里
曾
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若孀妻弱子
且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其
河曲智叟亡以應懼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其妻獻疑
帝感其誠
曾益其所不能
死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吾義固不殺人
之
以君之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告之于帝
甚矣。汝之不惠
(4)翻譯下列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投渚渤海之尾。
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學生自由回答,其余學生評價或補充。答案略寫。
三、整體感知,理解課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達七百里,高達七八千丈。它們原來位于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
山北面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歲了,向著大山居住。苦于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繞遠路,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和你們竭盡全力鏟平這兩座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達到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您的力氣,像魁父這樣的小山丘也不能鏟平,能把大行、王屋怎樣呢?再說把石頭和泥土往哪兒放呢?”大伙紛紛說:“把土石投到渤海邊上、隱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領子孫當中能挑擔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運到渤海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才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前來幫忙。夏去冬來,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就憑你在世上這最后的幾年,剩下的這么點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這大山的土石怎么樣?”北山愚公長嘆一口氣說:“你思想太頑固,頑固得不開竅,連個寡婦、孤兒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我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永無窮盡,可是這兩座山卻不會再增高加大,還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山神知道了這件事,害怕愚公挖山不止,就把這件事稟報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起兩座大山.-座放置在朔方東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交通了。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用頑強的艱苦奮斗精神去戰(zhàn)勝困難。
教學設想
1、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
2、利用課本劇表演,培養(yǎng)學生的組織、創(chuàng)新能力。
3、采用啟發(fā)式教學,運用富有啟發(fā)性問題引起學生討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聽歌《愚公移山》(屏幕演示),從而導入課文分析講解。
二、課文分析:
1、本文如何通過對比和烘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解析:本文除了用夸張的手法外,還通過烘托和對比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如用“方七百里,高萬仞”極言山的高大;用“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極言移山的艱難;用“年且九十”、“殘年余力”極言力量的單薄;用“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極言工具的簡陋、路途的遙遠,從而烘托了愚公信念堅定、迎難而上的積極形象。又如以智叟一“笑”、一“止”與愚公的一聲“長息”相對比,以愚公之妻誠心獻疑和智叟的刻意諷刺作對比,以愚公的雄辯與智叟最后“亡以應”作對比,使得大智若愚的“愚公”與鼠日寸光的“智叟”對映成趣。
2、愚公的形象:是一個有遠大理想,不懼怕任何困難,有堅強意志和頑強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令人尊敬的形象。
3、學生討論解答以下問題: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懲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3)智叟認為愚公不能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愚公認為可以移山成功除了信心、毅力之外,還有兩點原因是什么?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山不加增
4、本文的寓意:(提問: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呢?)
故事寓意深刻,愚公堅持奮斗、不畏困難的精神,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證服自然的愿望和信心,也教育了后人。(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深刻含義)
示例: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只要堅持不懈,成功終會屬于我們。
做任何事,都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大小、多少是相對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成功、失敗亦如此。
三、品讀課文,把握本文的藝術特征
1.提問:如何理解課文的神話結尾?學生自由發(fā)言。
生1: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這反映了作者階級的局限性。
生3:這是對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偉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頌,也表達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話向自然斗爭并取得勝利的愿望。這個神話結尾,增強了故事的藝術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為高大、感人。
教師點撥:神話不同于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fā)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2.關于對比、襯托手法
學生討論,明確: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于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后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說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yè)的冷漠態(tài)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對顯現愚公的氣魄,說明移山勞動的艱巨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四、課本劇表演:參加演出者:(略)
五、學生討論:愚公應該移山,還是搬家?
六、研讀課文,總結升華
教師提問: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教師總結:
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干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會有“神舟”五、六號的發(fā)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里會有時代的發(fā)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里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八年級語文同步篇四
仔細閱讀課文,簡要回答問題:
1.課文的題目是“臺階”,“臺階”在文中的含義是什么?
2.父親為什么老是感嘆“我們家的臺階低”?
3.父親是怎么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
4.當父親坐在新屋的臺階上時,為什么反而覺得不自在?
5.文中的父親是個怎樣的人?
6.你能說說“我”是懷著怎樣的感情去講述父親的故事的嗎?
【拓展練習】
一.閱讀
永遠的風景
①我喜歡這么一首詩:“馬車駛回遙遠的歲月/運來玉黍和小米/夕陽返照村巷/流水泣入瓷器/那人在瓷器外/穩(wěn)坐青山/橫吹牧笛……”這是一幅圓融的古樸畫卷,每個讀到它的人,都會聽到那平和之中的的蒼涼,而這種蒼涼卻正是最有魅力的笛聲。
②現在我的女兒就在我椅背的空地上拉著那把吱吱嘎嘎的小提琴,所有音符從腦后飛來,給人一種跌跌撞撞的感覺;但我能聽得出來,這種還很欠火候的琴聲,依然在表現著一股生命的朝氣,那是最真實最自然的音樂。
③而在我的眼前,在這種遠非流水之音的背景上,我總能看到一幅永遠的風景,只要我想要看到,無論我閉上或大睜雙眼,那種要讓人從心底涌出深秋之簫聲的圖景就會發(fā)現,那就是我的母親和她那永遠灰藍的衣襟。
④說實話,對于母親,在我這個做兒子的心中,已經是很陌生的一種存在。我已經記不清當年的媽媽是怎樣拖拉著我們這個家走過那段風雨如晦的歲月,惟一能記住的就是,他的鬢發(fā)的變化,由我離家時的花白鬢角,到我攜妻帶子歸家時的華發(fā)漫生,直到今年我再踏進家門,見到母親滿頭銀絲時,我的那顆在外面世界飄流了許久的心,馬上感到了一種難以言傳的傷痛。可母親卻是用一種略帶幾分客氣的熱情接待了我和我的家人。
⑥黎明時分,送我們去車站的車已至樓下,父親和母親站在古長安的晨曦中。我和父親握手告別后,想再去握住母親的手——因為我沒有勇氣去吻別我的母親,可就在兩手相觸的一瞬,母親下意識地縮回手臂。在她的眼里,我已經是一個長大的男人;在她的心里,我不僅僅是遠歸的兒子,還是一個久別的客人。
⑧噢,母親!
1.給下列詞中加點字注音:
玉黍( ) 風雨如晦( ) 洗濯( )
炙( )烤 佇( )立 鬢( )角
2.文章的標題“永遠的風景”是指什么?請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3.第②段中用“跌跌撞撞”形容聽女兒拉琴的感覺,請結合上下文說說產生這種感覺的原因。
6.文中多次寫母親的白發(fā),請具體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7.理解第⑤段中畫線句子的含義,結合全文內容說說“令我羞愧難當”的原因。
八年級語文同步篇五
修改病句。
(1)家長和老師對我們寄予很高的厚望,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決不辜負他們。
(2)從世界杯上的表現來看,我國的足球技術水平沒有多大改善。
(3)許多下海經商的人成了高薪階層,相比之下,大多數政府官員卻成了“清水衙門”……
(4)如果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
6、下列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
a那石板多年前由父親從山上背下來,每塊大約三百來斤左右。
b后來父親的腳終于洗好了,終于洗出了腳的本色。
c臺階旁栽著一棵桃樹,臺階遮出一大片綠陰。
d他覺得終于可以造屋了,便破土動工,選定一個日子。
7、下列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
a通過老師的一番教育,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b故事會上,有幾個同學精彩的表演,贏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
c《雷雨》這部話劇塑造了很多令人難忘的情節(jié)。
d只要堅持不懈的攀登,我們才能到達光輝的頂點。
8、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
a白衣天使奮戰(zhàn)在抗擊非典的第一線,他們動人的事跡和犧牲精神在廣大人民心中傳揚。
b在閱讀文學名著的過程中,使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諦。
c我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好屬于我們人類自己的家園——地球。
d那蟬聲在晨光朦朧之中非常分外輕逸,似遠似近,似近似遠,又似有似無。
9、修改下列病句。
(1)外邊的吵鬧聲突然漸漸消失了。
(2)為了避免今后不再犯類似的錯誤,我們正在總結經驗。
(3)他對自己能否學好電腦,充滿了信心。
(4)通過這次實踐活動,使我深受教育。
(5)目前,廣大群眾的環(huán)保觀念比較淡薄,確實需要大大提高。
(6)在江蘇省經濟貿易洽淡會上,外商和港澳同胞參觀了豐富多彩的洽談會的展品。
10、按要求修改下面一段文字。
①夢境與睡眠深淺程度有關。②朦朧入睡時,大腦皮層里的抑制程度比較淺,夢境就更加塑近現實生活,正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③甚至有時自己也覺察到在做夢,所以不能主動地控制,只能聽其自然發(fā)展。④睡眠稍深一些,夢境則有明顯的虛幻性和荒誕性,一時在東,一時在西,或者與死去已久的親人在一起,而自己毫無判斷辨別的能力。⑤這就是大腦里抑制程度更深。⑥比如,白天深思一道數學題,夢里也可能在做數學;白天搞技術發(fā)明,夢里也可能搞同樣的工作。
(1)第②句畫線部分搭配不當的詞語是 ,應改為 。
(2)第③句畫線部分使用不當的關聯(lián)詞是 ,應改為 。
(3)第⑤句畫線部分應補出的詞語是 ,應放在 。
(4)第⑥句位置不當,應放在第 句的后面。
修辭與表達方式
1寫出下列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
(1)希臘有巴特農神廟,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斗獸場,巴黎有圣母院,而東方有圓明園。
(2)這是某種令人驚駭而不知名的杰作……宛如在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瞥見的亞洲文明的剪影。
(3)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這就是文明對野蠻所干的事情。
(4)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
(5)整個城成為一座巨大的墳墓,埋葬了7000名被殘殺的人。
(6)人潮仍沿著山路瀉下。
(7)但是,多少人記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
2指出下列句中描寫長媽媽時所用的描寫方法。
(1)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lián)u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 ( )
(2)“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 ( )
(3)我驚異地看她時,只見她惶急地看著我。 ( )
3寫出下列句子運用的說明方法。
(1)走進午門,是一個寬廣的庭院,彎彎的金水河像一條玉帶橫貫東西。
(2)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樣,但莊嚴肅穆的氣氛減少了,彩畫圖案也有明顯的變化。
(3)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yè)生產,已經發(fā)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4)從二戰(zhàn)至今,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中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
(5)來自亞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紅螞蟻是另外兩種困擾美國人的“入侵者”,前者瘋狂破壞芝加哥和紐約的樹木,后者則專門叮咬人畜,傳播疾病。
(6)當時,這些混雜在倉底貨物中的“偷渡者”并沒有引起當地人的注意,它們被隨便丟棄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
4、下列修辭手法不同的一項是 ( )
a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另一個強盜放火。
b以上就是我對遠征中國的全部贊譽。
c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這就是文明對野蠻所干的事情。
d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lián)軍的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5、對于下列句子所運用的修辭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
(1)(他)在黑暗中睜著眼,迷迷亂亂地回想著一個個碼頭,一條條船只,一個個面影。
(2)這些眼神,是中國農村對自己的冒險家們的打分。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對城市的探詢。
(3)他能不干這檔子事嗎?不能。
a擬人 比喻 反問 b擬人 反復 設問c排比 反復 比喻 設問 d排比 反復 設問
6對下列句子運用的描寫方式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
(1)那極短的發(fā),似剛收割過的莊稼茬,高低不齊,灰白而失去了生機。
(2)他仿佛覺得有許多目光在望他,就盡力把胸挺得高些。
(3)父親的精力卻很旺盛,臉上總是掛著笑容……
(4)父親拍拍我后腦勺說,這樣是會吃苦頭的!
a外貌 神態(tài) 動作 語言 b外貌 心理 動作 語言
c外貌 心理 神態(tài) 語言 d外貌 動作 神態(tài) 語言
7、下列句中的對偶句有(多項) ( )
a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b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c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d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8、下列四句中運用的說明方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
a石拱橋的橋洞成一張半弓,又像虹。 b像這種各拱相連的橋,我們叫聯(lián)拱橋。
c彎彎的金水河像一條玉帶橫貫河上。d園子里的花競相開放,成了一幅最明艷的畫。
9、對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辭手法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 )
a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對比) b月色入戶。(擬人)
c庭下如積水空明。(比喻) d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反問)
10、請簡析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
(1)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2)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
(3)物候學這門科學接近生物學中的生態(tài)學和氣象學中的農業(yè)氣象學。
銜接與排序
1、下列填入橫線處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
(1)又隔了幾天,他整個人走到臺階上去,說全凍實牢了。
(2)這位年輕人連外出謀生的人也大半不認識,老信客說了又說,比了又比,
(3)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遺物送去,這件事情更有危難。農村婦女會把這堆簡陋的遺物當作丈夫生命的代價, 。
a.把他的大腳板在每個部位都踩了踩 b.他的大腳板在每個部位都踩了踩
連他們各人的脾氣習慣也作了介紹 連他們各人的脾氣習慣也作了介紹
幾乎沒有一個相信只有這一點點 幾乎沒有一個相信只有這一點點
c.把他的大腳板在每個部位都踩了踩 d.把他的大腳板在每個部位都踩了踩 他們各人的脾氣習慣也作了介紹 連他們各人的脾氣習慣也作了介紹
幾乎沒有一個相信只有這一點點 都不相信只有這一點點
2、填入下面橫線上的句子,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
他是班上的清潔委員,很愛護環(huán)境衛(wèi)生。放學回家經過校門時,看到了地上有紙團,他很自舅地彎腰拾起放進垃圾筒里, ,班會上,他受到了班主任的表揚。
a班主任發(fā)現了他 b班主任發(fā)現了自己 c自己被班主任發(fā)現了 d這被班主任發(fā)現了
八年級語文同步篇六
《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渴望,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 體味有特色的語言。
3、 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類文明創(chuàng)造,培養(yǎng)熱愛全人類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作者的思想過去,精彩的語言
教學難點:掌握本文的語言特色。了解雨果的偉大情操。
(一) 導入:
一、導入
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 的重要代表,他的長篇小說 《巴黎圣母院》和《悲慘世界》在全世界廣泛流傳,我們今天學習他一篇文章,同學們會對他有更全面的認識。
(二)檢查預習:
三、整體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請舉手?
很簡單問題當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個受難家庭就是我們祖國呀! 那可惡仆人就是那些漢奸狗腿子呀!而那個嬰兒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們大家呀!
2、有誰能給大家講一下英法聯(lián)軍情況呀?
有許多學生因為在歷史課上講過,所以這是一方他們自主發(fā)揮空間。許多學生講得比我知道都多都精彩。
3、請大家先朗讀課文,看看作者在寫法上有沒有不和諧地方?
(一般孩子們覺得有不妥地方,但是卻不容易找出來。)
語句上鮮明對比。
1)、贊美圓明園語句。
2)、諷刺劫掠者語句。
4、雨果具體是怎樣贊美圓明園?
1)、是東方幻想藝術中最高成就。
2)、幾乎集中了超人民族想象力所能產生一切成就。
3)、是幻想某種規(guī)模巨大典范。
(這個問題我沒有給學生講。我覺得他們沒必要分得這麼詳細。也不知道到底對不對。)
5、那麼就寫法上有何特點?
概括——具體——概括。(這一點,學生都能總結出來。但話語還不準確。)
6、那麼雨果對英法聯(lián)軍強盜行為持什麼態(tài)度?(譴責態(tài)度。)用了怎樣語言?(反語)有什麼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恥認為,這次遠征是體面,出色,光榮,他們期待是雨果對英法這個勝利給予盛大贊譽;雨果在憤激之下,用反語來形容強盜心理。像“漂亮”、“豐功偉績”、“收獲巨大”、“文明”、“野蠻”等等反語正是強盜口吻,有辛辣諷刺意味。
7、那麼他不幫著自己家人,他是站在誰立場上?
人類立場。(這里有說,正義立場,中國立場,或者是人民立場等等。)
8、如果說,你們家有個人犯了罪,你第一態(tài)度是什麼?(有個學生說,我會原諒他,再給他一次機會。)是,你肯定不會主動站出來去指證他。但是雨果卻能,因為他有著我們所沒有什麼品質?
清醒頭腦,正直良知,公正立場。
“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
我們要學習雨果博大胸懷與高尚品格。
9、好了,現在我們給雨果寫一封信,談談你對這件事感想。
課后記:先用有趣故事吸引住他們,故事明白了。那麼這篇課文就好理解了
四、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