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名師點評篇一
去年暑假時,我回到故鄉,至今想起,仍然回味無窮,因為那里山明水秀,到處可以聽到大自然的聲音。
晨曦初露,村內到處飄飄緲緲,籠罩著一層輕輕的薄霧,猶如羞達達的少女蒙上一層薄薄的面紗,給人一種輕柔朦朧的美感。不久,拂面的清風吹走了薄霧,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大大的荷花池。池中荷花千嬌百媚,有的亭亭玉立,有的鶴立雞群,有的則邊冒出水面的勇氣也沒有。這一景,流淌著淡淡的碧光。我猶如進入了蓬萊仙境,鳥語花香,一天的開始由大自然的美景拉開了序幕。
來到村后面的小山,只見青樹綠蔓,草盛花繁,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蜜蜂從睡夢中醒來,嚶嚶嗡嗡地開始了它一天的工作。蝴蝶也展開漂亮的翅膀,在繁花綠草中翩翩起舞。空地上,一群天真無邪的小孩在追逐吵鬧,追蜜蜂,撲蝴蝶,采鮮花你爭我搶,玩得不亦樂乎。大自然在唱歌了,它以優美的旋律告訴我們這是它的聲音,使人快樂的聲音!
再向前走,只聽見蟬鳴鳥叫。抬頭一望,只見畫眉、杜鵑在樹上跳跳走走,快活得猶如神仙。這樣一幅詩情畫意的圖畫,我還沒有欣賞完,一陣流水聲引起了我的注意。哇,大自然真的會妙手點睛!我趕快向小林走去,原來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溪。溪水清澈見底,鵝卵石粒粒可數,小魚在水里快活地游來游去,啊!大自然又為我們奏上一曲了。
其實,大自然的聲音處處可聽,只是現在人們都在忙碌,沒有注意到罷了。在緊張的生活中透不過氣來時,我們不妨到山間來走一走吧,大自然的聲音絕對會我們放松身心,心曠神怡,使我們產生豐富的想象,領悟到可貴的哲理,也讓我們久久回味,忘記一切世俗的煩憂。
名師點評篇二
“這里有我",這個中考作文題強調了個體生命與公共空間的關系——個體生命就像一個小圓,與公共空間這個大圓相切。
寫作文時可以從日常生活場景切入,比如寫接種疫苗或做核酸檢測隊伍中的自己,一場小志愿者活動中的自己,走在路上遇見需要幫助的人和事時自己的作為,等等,可以慷慨激昂,也可以娓娓道來。或者寫恢宏壯觀的場面,比如參加慶典;或者寫生動有趣的情節,比如鄉間踏青。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當然也可觸及當地當時自己的猶豫、遲疑,但更重要更主流的是弘揚助人與奉獻精神。
我作為中國詩歌學會會長,特別是連續十年廣東小學生詩歌節評委會主任,看到廣東已有近60萬小學生寫詩參賽,佳作迭出,令人驚艷,但“文體自選,詩歌除外"令人感到遺憾。
“張承輝博客” 2021廣州中考語文作文題目及點評
名師點評篇三
先生,您還好嗎?大家都叫您的筆名,都稱您為老舍,也許是因為他們欣賞您的作品吧。但我更愿意稱您為先生,因為我想對您說,我崇拜的,或是我所掛念的,不是您的作品,而是您這個人。
最早讀您的作品,是在小學,您生動幽默的筆調,深深進入了我的心。從此,我如饑似渴地拜讀您的作品:《駱駝祥子》、《馬褲先生》很多故事的細節我至今記憶深刻。那一天,我來到您的故居丹柿小院,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走近您。那個小院好像不太規整,但走進書房,卻是十分的整齊。書桌上,還有您用過的毛筆,它們靜靜地躺在那兒,像是等待著主人的歸來。走出故居,房頂上的鳥兒嘰嘰喳喳,似乎只有它們才讀得懂這里的故事。我從此更深入地走進了您的作品,走進了您的內心。
先生,我想對您說,您的語言是藝術。您的作品,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故事,只是居家過日子的事,窗外的景和漂泊的情。文里文外,戲里戲外,有正義的吶喊,有無助的守望,更有欣喜夾雜著心酸的掛念。但它跳上桌來,在稿紙上印幾朵小梅花這句又是那么與眾不同。【評:舉例典型而生動】蘇軾云:平淡,乃絢爛之極也。【評:引用精當】您的絢爛,寓于您的平凡,大智大慧如水一般澄澈。
先生,我想對您說,您的一生是藝術,凡是在文聯工作過的.,沒有人不記得您。盛夏難耐,您邀友還家,奉上京味小吃,暢談古今中外,這是生活的藝術。您愛養菊,卻沒有陶潛那樣的孤僻,您賦予了菊花新的含義。雖是搬花腰酸背痛,亦有賞花幸福綿長。您的子女在您面前不聊文學,而是聊科學,談世界。您依舊是微笑,因為您知道,這是孩子們自己的選擇。這件事,是我在幾年前有幸和您兒子舒乙先生交流親耳所聞。舒乙先生還給我講了無數關于您的故事,千言萬語匯為兩個字:溫和。
先生,我想對您說的,太多太多。淚珠與筆墨齊下,我無法用語言再去表達。世道變暖了,太平湖底還有那份徹骨寒涼嗎?您當年只是縱身一躍,而如今我的思念,依舊長路漫漫(北京第八十中學 高二年級 尚昊成)
老舍是著名的京味作家,深受讀者喜愛。本文飽含對老舍先生的深切懷念,字里行間浸潤著作者的真摯情感,讀來令人動容。書桌上,還有您用過的毛筆,它們靜靜地躺在那兒,像是等待著主人的歸來;走出故居,房頂上的鳥兒嘰嘰喳喳,似乎只有它們才讀得懂這里的故事,作者精心選取屋內屋外兩種典型事物,一靜一動,似乎都與逝去的主人有著生命的關聯,擬人手法的運用自然貼切。山河破碎,子規啼血簡短的八個字,內涵豐富,字字千鈞,暗示了那個特殊年代老舍乃至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悲劇。結尾段太平湖底還有那份徹骨寒涼嗎的問話,直擊人的心底,發人深省。恰切而藝術的表達,是傳遞真情實感的保證。作者作為高二的學生,對老舍了解之深,對問題認識之透,實在難能可貴。
老舍的偉大,首先還在于他的作品的不朽,本文如能談談對他作品的一兩點感悟,或許對這個人的評價會更全面。
名師點評篇四
高考數學是我省人教大綱版的最后一年,總體來講體現“立足教材,能力立意,平穩過渡”的命題原則,嚴格遵循《考試大綱》及《考試說明(四川版)》的要求,并融入新課程理念,從數學基礎知識、數學思維方法和學科能力出發,多層次、多角度、多視點地考查了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學習潛能,試題難度從學生反映的情況看有所增加,但任然保持了近幾年四川卷的命題風格,在“穩”上狠下功夫,體現在題型、題量、難度等方面保持了相對穩定,試卷覆蓋了高中數學的主干內容,重視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考查,著重考查數學能力。
今年我們四川高考數學超過一半的試題直接源于教材或由教材上的例題、習題、復習題改編而成,這些試題重視對基礎知識和通性通法的考查。例如,理科第(1)、(2)、(3)、(4)等12個題目,文科第(1)、(2)、(3)、(4)等11個題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理(21)(ⅰ)題即為高中數學第二冊(上)復習參考題八的b組第3題。這種立足于教材,在源于教材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略加延伸而不盲目拔高來編擬高考試題的理念和方法,充分體現了尊重教材、重視教材、激活教材的指導思想,能很好地引導我們中學教學抓綱務本。試題立足課本,要求考生深入掌握數學的概念、性質、公式、定理和基本的數學思維方法與技能,以達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之效,讓學生逐步擺脫題海,減輕負擔,把知識學活。也充分體現了試題背景的公平性。試卷沒有偏題怪題,包括壓軸題的解答,用到的都是常規思路和基本方法。
1、在考查幾何推理的同時,突出考查代數推理,如理科第(5)、(8)、(12)、(15)、(18)等題,文科第(4)、(9)、(12)、(15)等題。
2、在考查形象思維的同時,突出考查邏輯思維,如文科的第(4)、(12),理科的第(5)(12)等。
3、在重點考查演繹思維的同時,輔助考查歸納思維和類比思維,如文科的第(20)、(22),理科的第(20)(22)等。
4、對運算能力的考查,主要體現在運算策略的選擇,運算工具(包括運算公式等)的確定和使用;估算、簡算的意識以及對運算結果的反思。如文科的第(1)、(2)、(5)、(7)、(8)、(9)、(11)、(13)(15)、(18),理科的第(1)、(2)、(4)、(7)、(8)、(11)、(13)、(15)、(18)、(21)等。
5、對空間想象能力的考查,主要體現在對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及圖形語言三種語言的相互轉化,表現對圖形語言的識別、理解和加工。解答時,一定要與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相結合,體現“證中有算,算中有證”的解題策略。如文理科的第(10)、(14)、(19)等。
6、對創新意識的考查是對高層次理性思維的考查,在試卷中創設比較新穎的問題情境,構造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數學問題,解答時一定要注重問題的多樣化,體現思維的發散性,反映數形的運動變化規律。如文理科的第(12)、(16)等。
7、對應用問題的考查主要采用應用問題,今年試題體現了堅持“貼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難度”的原則,試題設計符合我們四川中學數學教學水平的實際,也考慮到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踐經驗。如文科第(3)、(17),理科第(9)、(17)等。
3、分步設問、分層把關。試題難度依然是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的順序依次遞增,各類題中都是起步容易逐層推進。六道解答題仍設13小問,通過分步設問,入口寬、上手易、深入難,使不同程度的考生得到相應的分數,既體現對考生的人文關懷,又會有很好的區分度。重點突出。
4、支撐中學數學知識體系的重點知識重點考查,如理科試題函數部分占到約28分,三角函數14分,立體幾何21分,解析幾何21分,數列21分,涉及函數、數列、不等式等核心知識點從不同角度重點考查。特別是文理(22)題站在學科整體的高位,以拋物線、切線、截距等為載體,將函數、導數、不等式、二項式定理、數列等知識融為一體,考查了放縮法、估算法、構造法、導數法等數學基本方法,考查了函數、化歸與轉化、特殊與一般、猜想與證明等數學思想方法。
統觀20xx年我省高考數學學科文、理試卷,整體感覺是難度穩中有增,文理科選擇題相同的有7個,姊妹題有2個,完全不同的有3個;填空題相同的有3個,完全不同的有1個;解答題完全相同的2個,姊妹題4,姊妹題在題干相同的情況下,文科的設問較理科簡單,這樣的設計比較符合文理科學生的實際,難度控制也較為合理。總體來看,試題嚴謹、規范,表述簡潔,梯度合理,有利于考生正常發揮,整個試卷中無偏題、無超綱題,有良好的層次和區分度,易中難的比例達到3:5:2。針對學生答題時指定位置、限制版面以及網上閱卷的變化,答題卡的設計符合學生平時訓練的實際情況,滿足了學生答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