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我們對于書面語言和修辭手法的運用得當,以及對文化內涵深入理解的體現。下面是一些寫作常見問題的解答和解決方法,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
傳統文化的端午節(模板18篇)篇一
每年陰歷5月5日,中華人民都要慶祝端午節。
在這一天里,小孩們自由嬉戲,玩耍,大大家正忙著蒸粽子呢!過不了一會兒,廚房里就傳來粽子的香味,真是沁人心脾啊!聞一聞,就會使你饞涎欲滴。
在這一天,大家還要編手鏈呢,大家學校門口就有賣彩繩的呢,很多人家買好多條彩繩編織起來.過了幾天,就織成了五彩繽紛,鮮艷奪目的手鏈了。
大家在街上買手鏈,也可以編織手鏈,小攤上的手鏈多種多樣,正可謂多姿多彩。那樣,多姿多彩的手鏈是如何編織成的呢?讓大家來看看吧!
先用幾根自己喜歡的彩繩,把他門捋在一塊,然后,在它們中間打個結,隨后,把結和一端的線頭從帶有齒輪的海綿板中穿過去固定好,就可以編織了。幾縷彩線,一個珠扣,就可以編織成一個好看的手鏈了。
于是,大家扶老攜幼,去江邊投粽子了,在這里,還流傳著楚楚可人的故事呢!
相傳在不少年前,發生了一個故事。在一個小城里,住著一位的詩人屈原,他們的國君是一個昏君,整天游手好閑,不務正事。百姓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啊,由于百姓們知曉,這個昏君早晚會給他們帶來災難。
終于有一天,敵軍向小城發起進攻,但這昏君卻把大權交給了_臣。屈原看著我們的家鄉馬上被這個昏君破壞,他心中無比悲傷,于是投江自盡了。所以,大家向江里投粽子,是由于害怕魚兒把屈原的身體咬掉。把粽子投往江里,讓魚兒去咬粽子,而不要咬屈原的身體。
從那一年起,就有了端午節這個節日了。
文檔為doc格式。
傳統文化的端午節(模板18篇)篇二
甲:親愛的同學們!(放音樂)。
乙:敬愛的老師們!
合:大家中午好!紅領巾廣播站在動聽的音樂聲又和大家見面了!
甲:我是播音員——。
乙:我是播音員——。
甲:告訴你一個好消息,
乙:什么事,說來聽聽。
甲:下周我們要放三天假,6月17號回校上課。
乙:不可能吧!
甲:別不信啊,6月16日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今年我國將端午節定為法定假日,所以這星期多放一天。
乙:哇,這的確是個好消息。
甲:你先別樂,我還有幾個問題要考你呢!
乙:好,誰怕誰啊,你說。
乙:這還不知道?關于端午節的由來,其實向來都說法不一。最早的說法是紀念屈原,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甲:你還真說得頭頭是道。
再問你一個問題:端午節在我國所有的傳統節日里叫法最多,你能說出幾個嗎?
乙:那還不簡單,你聽好了: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
甲:你真了不起一口氣說了那么多,想必沒有什么問題能難倒你了。
乙:那還用說!對了,端午節那天你有沒有空到我家來?
甲:去干啥?
乙:我們一起學包粽子呀!可不能讓這絕活失傳呀。
甲:嗯,你說得有理,是得好好學學。
乙:說了那么多,我們的節目也該進入尾聲了。
甲:親愛的同學們,今天的校園之聲欄目到這里就結束了,
乙:希望我們的節目給大家帶來收獲和喜悅,
合:感謝大家收聽,再見。
傳統文化的端午節(模板18篇)篇三
每年陰歷5月5日,中華人民都要慶祝端午節。
在這一天里,小孩們自由嬉戲,玩耍,大大家正忙著蒸粽子呢!過不了一會兒,廚房里就傳來粽子的香味,真是沁人心脾啊!聞一聞,就會使你饞涎欲滴。
在這一天,大家還要編手鏈呢,大家學校門口就有賣彩繩的呢,很多人家買好多條彩繩編織起來.過了幾天,就織成了五彩繽紛,鮮艷奪目的手鏈了。
大家在街上買手鏈,也可以編織手鏈,小攤上的手鏈多種多樣,正可謂多姿多彩。那樣,多姿多彩的手鏈是如何編織成的呢?讓大家來看看吧!
先用幾根自己喜歡的彩繩,把他門捋在一塊,然后,在它們中間打個結,隨后,把結和一端的線頭從帶有齒輪的海綿板中穿過去固定好,就可以編織了。幾縷彩線,一個珠扣,就可以編織成一個好看的手鏈了。
于是,大家扶老攜幼,去江邊投粽子了,在這里,還流傳著楚楚可人的故事呢!
相傳在不少年前,發生了一個故事。在一個小城里,住著一位的詩人屈原,他們的國君是一個昏君,整天游手好閑,不務正事。百姓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啊,由于百姓們知曉,這個昏君早晚會給他們帶來災難。
終于有一天,敵軍向小城發起進攻,但這昏君卻把大權交給了_臣。屈原看著我們的家鄉馬上被這個昏君破壞,他心中無比悲傷,于是投江自盡了。所以,大家向江里投粽子,是由于害怕魚兒把屈原的身體咬掉。把粽子投往江里,讓魚兒去咬粽子,而不要咬屈原的身體。
從那一年起,就有了端午節這個節日了。
傳統文化的端午節(模板18篇)篇四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有關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粽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干,在楚國擔任要職。因為他堅決主張抗擊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至極,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如:《離騷》、《天問》、《九歌》等影響深遠的詩篇。后來,秦國軍隊攻占了楚國的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絞,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后,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后,紛紛劃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劃著船沖進洶涌的波濤,象征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屈原離世已有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會永遠生活在歲月的長河里,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讓我們懷著對偉大愛國之士的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
感謝大家耐心的傾聽,在此,請接受我對各位的節日祝福:端午節快樂!謝謝。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
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內涵。
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么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后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
因為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
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竹葉清香的粽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們還會佩帶著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的香袋做飾物,既香味裊裊,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伙們留連的目光。
偶然間,我從網上看到去年,韓國打算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為他們國家的遺產,我非常驚奇,覺得這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羞辱,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怎么可以讓給別的國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歡過洋人的節日有關吧!我想,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為保護宏揚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盡自己的一份力吧!
看了《我們的節日》,那一個個傳統、有趣的節日,正款款地向我們走來,《我們的節日》一書,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讓我們通過另一個角度,去審視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更有理由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我的演講完畢。
謝謝大家!
傳統文化的端午節(模板18篇)篇五
1.知道農歷五月初五是特有的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一些常見的習俗如賽龍舟吃粽子。
2.能用完整、連貫的語言介紹自己對端午節的認識。
3.培養幼兒對自己國家明間節日的興趣和熱愛之情.
活動準備:粽葉、廢紙團、畫筆、畫紙、剪好的香包紙、艾葉、幼兒材料、課件。
一、引出課題,激發幼兒的興趣。
1.教師出示粽子,引出課題。
2.教師,引出下一環節。
二、通過觀、看課件、交流,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1.讓幼兒重點認識粽子了解端午節。
(1)認識粽子的不同形狀。
(2)認識粽葉。
(3)了解粽子的不同口味。
2.了解吃粽子的習俗。
3.了解其他的紀念方法。
4.端午節習俗。(看課件)。
三、幼兒操作,準備過端午節。
1.教師提問:如果讓你過端午節,你準備怎么過呢?
2.知道今年的端午節。師:那今年的端午節是什么時候。
3.教師介紹準備材料。
重點介紹:香包、包粽子。
4.幼兒操作,教師個別指導。
5.教師。
傳統文化的端午節(模板18篇)篇六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太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棕節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沈榜宛《雜記》載:“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已出嫁之女,亦歸寧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一年一度的端午即將來臨,我抱著萬分期待的心情等待著……。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源于古時候,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去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我們是要吃粽子的,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米中摻雜、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傳統文化的端午節(模板18篇)篇七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干,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后來,秦國軍隊攻占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江,當時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后,紛紛劃著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劃著船沖進洶涌的波濤,象征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為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粽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愛國大詩人——屈原。
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這一傳統佳節吧!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傳統文化的端午節(模板18篇)篇八
“五月天,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砂糖。龍舟排水喜洋洋!”這歌說的便是端午節的繁華場景。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和重陽節。除此之外,流傳龍舟競賽是為了更好地撈救投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河流,是讓魚、蝦吃飽了,不必吃屈原的遺體。
我一直也沒有忘掉我的好運粽子。那時候,我是多么的期盼吃到自身包的“好運粽子”呀!“揭鍋了!揭鍋了!”姥姥大聲地說。我迫不及待地從沙發上蹦出來,大口大口吃著美味可口粽子。我連吃完四個都并不是好運粽子,但當我們吃到第五個的情況下,美味可口的糖塊在我的嘴中翻轉著,我終于吃到傳說中的“好運粽子”,高興得一蹦三尺高呢!大家都要我“好運的男孩兒”,這一叫法很酷帥吧,因為我很喜歡。
吃飽了以后,我也和姥爺拿著鐮刀去割艾草了。到花園里,我一邊割,一邊說:“為何要割艾草呢?割下來后,它有哪些用途?”姥爺說:“艾葉既是中藥材,它又可以插在門上,避邪。”我聽了姥爺得話,內心想:“那么知名的物品,我都問姥爺,簡直見很少識不廣呀!”
端午節真開心,真有趣!還能夠學得許多專業知識,提高眼界。過端午節,真棒!
傳統文化的端午節(模板18篇)篇九
我們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有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其中我最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是在我國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重五節、五月節、女兒節等。
端午節是來紀念屈原的。當時,國家患難,屈原想到了一個非常好的辦法,立刻去告訴了皇上,皇上不但不聽他的方法,而且還將他逐出了皇宮,他每天都在江邊上嘆氣,不久后,跳進汩羅江而死。人們為了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身體,所以人們將粽子投入江河。
端午節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起。有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不過,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這一天都要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端午節有的地方還要賽龍舟。傳說,是要把水里的魚蝦給嚇走了。我們這兒還有個習俗,就是大家都要在門上插著有淡淡清得的艾葉。幾天前,人們就會包著各種各樣口味的`粽子,到端午節的時候拿出來吃。
傳統文化的端午節(模板18篇)篇十
一、教學內容:
二、備課思路:
傳統語文教學,注重課本知識訓練,以本為本,教學活動時刻圍繞課本進行。新課程下,要求以人為本,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發展學生健全的個性,遵循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激勵學生主動體驗,不斷探究,發展自主能力和創造能力,生動活潑的發展個性,獲得愉悅的成就感。作為語文教師,要適應語文課特點,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要充分利用校本資源和現實生活資源,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學習目標和教學過程:
[學習目標]:
(1)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2)培養學生閱讀理解以及聯想、想像的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團結的精神。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學習過程]。
(一)、課前導入:
同學們:能不能告訴我,一年之中你最喜歡過的是哪一個節日?能說說喜歡的理由嗎?(老師鼓勵暢所欲言,并提示啟發:春節、兒童節以外,還有哪些節日?目標導向:端午節)。
有同學說到了端午節,那它是農歷的幾月初幾?
(五月初五)。
我們這里的端午節是怎么過的呀?請知道的自告奮勇站起來告訴你的同學。
(包粽子,吃咸鴨蛋、掛艾葉菖蒲,用雄黃涂在小孩的額頭及手足心)。
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知道包粽子的用意嗎?
(紀念屈原)。
傳統文化的端午節(模板18篇)篇十一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節日。
2、初步了解一些有關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及相關活動,初步感受民風民俗和民族傳統文化,激發愛國情感。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1)提前了解學生對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及相關活動認知狀況。
(2)收集有關端午節的來歷、故事、活動等相關資料和情境圖片。
(3)認真閱讀、了解有關屈原的故事,思考和研究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屈原的故事,敬佩屈原的愛國精神。
2、學生準備。
(1)把自己了解到的有關端午節的來歷或特色活動的情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2)有條件的話,可以參加一項端午節的特色活動或者品嘗一下粽子。
(3)準備制作工藝小粽子的原材料和簡單工具。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民族文化,感受民俗民風,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2、你知道哪些關于端午節的故事嗎?請你和同學們說一說吧。
3、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講故事。
a出示屈原圖像。
介紹屈原。
b出示有關屈原故事的連環畫。
c講故事。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1你還了解端午節里的特色活動嗎?趕快介紹給大家吧。
a播放賽龍舟的情景,若有學生了解有關內容可讓學生自己介紹。
西湖的龍舟分為兩種。
競賽用的龍舟則繞著大龍舟周圍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
其中以錢、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為錢幣入水即沈,鴨子則會四處游竄躲避。
b掛蒲草和艾葉。
民間古來有門前懸艾、菖蒲之俗。
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
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兩者皆可入中藥。
艾葉可制灸條,是傳統中醫針灸療法中必不可缺的用品。
燃點艾條可灸治多種病癥。
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殺蟲防治病蟲害的農藥。
端午期間,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濕,蚊蟲滋生。
疫病增多。
其實,真正起到凈化環境、驅蟲祛瘟作用的,還是兩草的香氣。
中國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
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c做香包。
d掛彩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
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
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
e吃粽子。
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棕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簡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棕葉包米代替竹筒。
f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g寫符念咒。
中國古代將五月視為“惡月”,所以端午驅“鬼”在民間非常盛行。驅“鬼”的方法有許多,常見的一種,是在節前五月初一晚上插桃樹枝。當時,人們認為桃木能辟邪,所以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前、窗上,以達驅邪的作用。另一種重要的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
h掛鐘馗像。
在陜西南部與四川交界的一些地方,端午這天,流傳掛鐘馗像的習俗。掛鐘馗像,主要是為了消災避難。
i迎鬼船。
江西南部的部分地方,流傳著迎鬼船的習俗。因為這一帶水淺,不能進行龍舟賽,故在五月初五這天,用紙扎成旱船,帶著去登高、游街,謂之“迎鬼船”。
j滾雞蛋。
在東北,端午節這天清晨,長者要將熟透了的雞蛋,在小孩肚皮上來回不斷滾動,爾后去殼讓小孩吃下,據說這樣可以免肚子痛。
冠軍,雅琪隊和沙岡美林隊分別獲得男女標準龍舟賽冠軍。
2如今社會進步了,我們可以怎樣繼承這些傳統文化呢?
a還向江河里投食物嗎?為什么?
b你愿意參加龍舟賽嗎?
三、作業。
回家學包粽子,下節課將自己的作品帶來。
傳統文化的端午節(模板18篇)篇十二
陰歷的5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十分熱鬧。
端午節是由于秦國和楚國發生了戰爭。秦王需要楚王去談判,屈原勸楚王不要去,可是楚王不聽。還將屈原逐出國,后來,楚國被滅之后,屈原憂憤地跳進了汨羅江,百姓為了懷念屈原,將糯米包成粽子,投入了江中,期望魚群吃米而不傷屈原身體,后來演化為端午節,所以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
端午節里不少有趣的活動:譬如賽龍舟、吃粽子、包粽子等等。其中我最喜歡包粽子了。端午節那天,我早早地起床幫母親包粽子,我一手拿著粽葉,一手把粽葉卷成筒狀。用手握著粽葉,然后舀些糯米放在粽葉里面,把多的粽葉包起來,再用繩子捆住粽子,一個粽子就在我手里誕生了。可是,好景不長,當我籌備去蒸的時候,粽子下面忽然有了一個洞,糯米像調皮的娃娃全漏出來了。
我非常失望。我去問母親:“母親,我明明已經包好了,為何還會漏出來呢?”母親笑著說:“你把粽葉卷緊點。”我照著母親說的做,果然成功了。包出來的粽子又大又好看。不一會兒,粽子就蒸好了。我揭開鍋蓋,一股清香從鍋里飄出來。我從里面拿出一個來,“好燙!”我發出一聲怪叫,丟回了鍋里,等粽子冷了,我拿出一個粽子。解開繩子,剝開粽葉,我一口咬下去,軟軟的`,糯糯的,真美味!
傳統文化的端午節(模板18篇)篇十三
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熱鬧的新年,追悼親人的清明節,紀念愛國詩人的端午節,團團圓圓的中秋節,在這部分節日當中,我最喜歡端午節,由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在陰歷5月初五。
在陰歷5月初中一年級,大大家都會先在門楣上掛艾葉、昌蒲,這部分可以驅趕蚊蟲,而且還要喝雄黃酒,防病防災,大大家還會去采摘粽葉洗、浸,還要浸糯米,糯米里面可以加紅豆、肉、花生等食物。
接著是包粽子,在大家家,奶奶包粽子包得。奶奶包粽子的時候,我問奶奶為何端午節要吃粽子,奶奶說:“在公元前278年,楚秦爭奪霸權,楚國的楚懷王昏庸無能。屈原建議他富國強軍,舉賢授能,而楚懷王卻聽信小人讒言,把屈原削職流放,屈原在京都聽有人說秦國把楚國攻破了,屈原聽我們的國家被別的國家占領,悲痛萬分,他就抱著一塊石頭投江自盡了。大家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自盡后,就把葉子包著糯米投到江里去,讓那些魚蝦吃飽,不要咬屈原的尸體,這就是為何每年的陰歷5月初五大家要吃粽子是什么原因了。”奶奶說完,我恍然大悟。
粽子包好了,煮粽子也是門絕活,鍋里放入蒜瓣等作料,吃粽子的時候還要醮白糖,如此才困難壞肚子。
吃飽喝足,大家一塊去看賽龍舟。賽龍舟同樣是端午節的一個要緊傳統風俗,賽龍舟主如果為了驅趕水中邪靈,讓屈原的靈魂歸到故里。
傳統文化的端午節(模板18篇)篇十四
一看到母親泡米和桌子上滿是粽葉,我就知曉端午節又到了。
小的時候我不知曉端午節的起源,只知曉每年家就像春節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后來也只不過知曉一點點關于紀念屈原的故事,至于還有哪些我就一無所知了。
每到端午節,佩帶香囊和系五彩線是必不可少的。大大家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小孩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栓好了的五色線只能在夏天第一場大雨或首次洗澡時,才可丟掉。母親告訴我說,據老大家講,如此可以防止災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粽子是大家家鄉的主要風俗。剛到5月,家就開始浸泡糯米了。母親通常都會籌備一盆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粽葉放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母親就是一直如此做的。
端午前一天,母親就開始動手包粽子了,我偶爾也會搗亂,試著學包起來,可每次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看來包粽子也并不容易。
包粽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大棗、葡萄干、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特別的香。
端午節的早晨,母親一直在我睡眼朦朧時叫醒我,去遠處的樹林、小河邊洗臉,涼涼的河水沖走了我的困意,熱鬧的大家人來人往,真的像春節一樣。
回到家,吃著雞蛋和蘸糖的甜粽,心里美滋滋的。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傳統文化的端午節(模板18篇)篇十五
陰歷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十分熱鬧。
端午節是由于秦國和楚國發生了戰爭。秦王需要楚王去談判,屈原勸楚王不要去,可是楚王不聽。還將屈原逐出國,后來,楚國被滅之后,屈原憂憤地跳進了汨羅江,百姓為了懷念屈原,將糯米包成粽子,投入了江中,期望魚群吃米而不傷屈原身體,后來演化為端午節,所以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
端午節里不少有趣的活動:譬如賽龍舟、吃粽子、包粽子等等。其中我最喜歡包粽子了。端午節那天,我早早地起床幫母親包粽子,我一手拿著粽葉,一手把粽葉卷成筒狀。用手握著粽葉,然后舀些糯米放在粽葉里面,把多的粽葉包起來,再用繩子捆住粽子,一個粽子就在我手里誕生了。可是,好景不長,當我籌備去蒸的時候,粽子下面忽然有了一個洞,糯米像調皮的娃娃全漏出來了。
我非常失望。我去問母親:“母親,我明明已經包好了,為何還會漏出來呢?”母親笑著說:“你把粽葉卷緊點。”我照著母親說的做,果然成功了。包出來的粽子又大又好看。不一會兒,粽子就蒸好了。我揭開鍋蓋,一股清香從鍋里飄出來。我從里面拿出一個來,“好燙!”我發出一聲怪叫,丟回了鍋里,等粽子冷了,我拿出一個粽子。解開繩子,剝開粽葉,我一口咬下去,軟軟的,糯糯的,真美味!
傳統文化的端午節(模板18篇)篇十六
大概是四歲時吧,那時候家鄉的河還能劃船的。當我遠遠地聽見鑼鼓震天、呼喊撼地時,好奇的我便硬是拉著家里的婆婆出門看熱鬧去。作為保姆的婆婆總是很慈祥,我也把她看作自己的親人,她便拖著我的小手,顫顫巍巍地往長堤那邊走去。剛好,河上五彩繽紛的龍舟正威嚴地列成一排,氣勢洶洶地準備捕捉那一聲令下。
發令槍響后,箭在弦上的龍舟真如一條條迅猛如雷的水龍,在水上飛竄。而船上的那些“馭龍者”更是精神抖擻、斗志昂揚,特別是船兩頭正奮力擊鼓的鼓手,劃舟人的斗志似乎隨著那一下一下的如雷鼓聲而不斷激漲。
這一幕真讓少見世俗的我看得如癡如醉,家鄉竟有如此激動人心的場面!而婆婆在旁一直緊緊地攥著我的手,和藹地笑著。繼而我又跑去一睹那些拔得頭籌的選手們。每條船上的人都濕了,而在我這稚嫩的眼中,冠軍不過是更加濕透了的人們。
興高采烈的我又挽著婆婆的手回到家中。午飯時間到了,婆婆端出兩只冒著熱氣的翠綠的三角體,又手把手地叫我褪去它表面的大片葉子。婆婆微笑著說,這些用荷葉包著香米的三角體就叫粽子,我還驚喜地發現米飯里面還有內涵豐富的肉餡。它們都是婆婆從鄉下帶來的,大家都會在劃龍舟時吃粽子。我似懂非懂地捧著這噴著荷香的飯團,用力地咬下了一塊。望著婆婆仁慈的笑容,我只感到口中無比的親切與溫馨。
婆婆在我上小學以后便回鄉下頤養天年了,但我們家還是經常在端午節去探望她時帶回幾只粽子,來重溫舊日的快樂與節日的喜悅。只是這幾年來給我帶來的是遺憾,端午節被韓國人注冊了,家鄉的的河臟得不能再劃龍舟了,婆婆壽終正寢了。然而,端午節被外國人注冊了,我們還能吃粽子;這條臟河總有變清的那一天,我們還能在水上劃龍舟;但最讓我傷感的是,我永遠不能再牽著婆婆的手在長堤看比賽了。
我愛家鄉的端午節,但我更懷念的是那永遠不再回來的童年和婆婆。端午雜思,思憶至此,足矣。
一說起端午節,心中就會想起“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伴著這首兒歌,我們渡過了一個又一個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說法。一般都認為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我們蘇州一帶端午節卻是為了紀念戰國時吳國大將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國人,到吳國后受到吳國闔閭信任,對吳國的貢獻非常大,蘇州的老百姓得益匪淺。他興建了規模宏大的闔閭大城,開鑿了我國最早的運河胥溪,推薦了大軍事家孫武,使吳國很快強盛了起來。
后來伍子胥因遭饞言被吳王處死,蘇州的老百姓很懷念他,在民間封他為“濤神”。由于他是五月初五被投入江的`,所以蘇州人民在那天總要紀念他,故有“五月端午迎伍胥”的說法。
真的,說來也怪,每年的五月初五,胥江的水最洶涌,人們常說這是伍君顯靈了。
在蘇州,端午吃粽子是少不了的習俗。到時,古城的大街小巷里蕩漾著粽葉的清香。不過更使人難忘的卻是賽龍舟了。為了紀念這位為蘇州人民作出過巨大貢獻的正直大臣,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在蘇州的胥江進行龍舟比賽。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之一。在古代,蘇州龍舟已經制作得很講究了。那些龍舟被人們做成花船的模樣,上面系滿各色彩繩,隨風飄蕩,令人眼花繚亂。
賽龍舟的場面也是熱鬧非凡。那一天,男女老少幾乎傾城而出,爭睹賽龍舟的風采,那時胥江兩岸彩旗飄揚,十幾條龍舟像離弦的箭在水面上“飛行”。各式龍舟你追我趕,各顯本領,互不相讓。每一條龍舟都牽動著許多觀眾的心,這種龍騰虎躍的熱鬧場面,如能身臨其境,一定會讓你熱血沸騰,躍躍欲試。
又聞到了廚房里那香噴噴的粽子味,孩子們歡快的兒歌,也從窗外輕輕地飄來,“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
傳統文化的端午節(模板18篇)篇十七
我過了許多有趣的節日,可今年的端午節是我最快樂,最難忘的。
端午節那天,我和媽媽早上去菜場買了一些棕葉、糯米。回到家里媽媽把一個盆子里裝了水,把棕葉放在里面,我很納悶就問媽媽:“媽媽,為什么要把棕葉泡在水里?”媽媽說:“棕葉泡在水里才不會發干變硬,這樣我們才好包呀!”噢,原來如此。
媽媽洗好米,也將米泡在水里,我連忙對媽媽說:“媽媽,米泡在水里,也是和棕葉一樣的道理吧!”媽媽點點頭說:“是的`。”
終于開始包粽子了,只見媽媽將兩片棕葉重疊在一起,將大的一頭圈成一個漏斗的樣子,然后放入米,再把多余的葉子順著漏斗包裹起來,最后將繩子橫在三個角中間,綁好兩個角,這樣一個粽子就誕生了。
我也學著媽媽的樣子包,可是我的粽子真是漏斗,一不小心,米就一粒一粒的往下落,媽媽告訴我在卷成漏斗形狀時要注意不能有縫,那樣就真成了漏斗了,米在放進去的時候也要按緊了這樣煮出來的米才結實。我小心翼翼的包著,終于我成功了,我特意將我包的粽子用繩子系好,這是我的勞動成果,我要留作紀念。
我很高興,我學會了包粽子,所以我忘不了今年的端午節。
傳統文化的端午節(模板18篇)篇十八
明天是6月23日,是我們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這一天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所以明天是特別的一天,是熱鬧的一天,更是歡快的一天。
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和為什么呀包粽子,劃龍舟,有這么一個傳說: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屈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云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下面我給大家講一下劃龍舟吧,龍舟,與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多有龍頭,而且又長又窄,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記得去年看電視上的龍舟競賽,那場面真是壯觀,劃船手個個都鼓足了干勁,力爭上游,鑼鼓手雖不劃船,但也用力。有了大家的配合,使得我們能欣賞到這么壯觀的比賽可惜的是家在北方,大多數地方是哪個都沒有水,所以不能親眼看見了,但是,還有別的活動等著我們,有得必有失嘛。
在端午節,當然少不了吃粽子了。家鄉的粽子,一個個長長的尖頭,加上短短的小角,組成了金字塔那樣神奇的樣子,又活脫脫像個可愛頭。真是“粽子很久遠,代代永流傳”,可不嘛,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筒棕”,到現在怎么說也有幾千年了吧。而且粽子有很多的口味,北方有很多種,南方也有很多種。但后者居上,且應有盡有。我覺得粽子就是糯米,花生,大棗再加外面的粽葉一包,下水一煮,就行了,但南方的配料有的讓人倒叫不出名字。還有的粽子竟然是用稻草被火燒過的灰又泡又煮,真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人的一身是很短暫的,有機會學習就學習吧,在端午節,我們姐應該學習端午的知識。可能你會發現你的家長在門上掛艾草,不要以為這是迷信,其實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它也是有用的。明天就是端午了,然我們一起去迎接這個歡快的節日吧!古老的中國節日,端午,我們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