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讀后感1500篇一
讀完亨廷頓的這本《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很明顯的一種感覺就是,這是由一個西方學者站在西方國家政治立場上分析所謂“非西方文化”國家對他們的體系所構成的威脅的一次精彩演說。并且僅僅是演說。他的一些觀點的形成是在意識形態差異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偏見下產生的,而不是站在各個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國家、經濟體系合作或者沖突的原因。
在全書一開篇,作者就說“在這個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險的沖突不是社會階級之間、富人和窮人之間,或其他以經濟來劃分的集團之間的沖突,而是屬于不同文化實體的人民之間的沖突。”分別列舉了非洲的部族沖突,塞爾維亞及附近的民族爭端,兩德、兩朝及臺海等問題,意在說明的就是“在冷戰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統一的力量。”我認為這是一種欠成熟的觀點。
首先,作者把在南斯拉夫戰爭中俄羅斯向塞爾維亞人提供外交支持與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和利比亞向波斯尼亞人提供資金和武器等做法看作是“由于文化親緣關系”而造成的,但他卻沒有看到其中利益集團之間的關系。如果就按作者所說,那么二戰前一直排斥猶太人的歐洲國家為什么又要在中東戰爭中與美國一道支持以色列復國呢?難道西方國家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對立僅僅是因為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差異造成的么?如果放在幾百年前,這個理由也許還成立,但在當今的世界格局下,造成他們兩種文化體系沖突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個——能源。
幾百年前,兇殘的“十字軍”打著驅除異教徒的“圣戰”旗幟東征耶路撒冷,實際上很大一部分目的是為了掠奪東方的財富;幾百年后的今天,北約幫助以色列復國的間接目的是為了在阿拉伯世界建造一個據點,直接目的還是為了沙漠中的石油。
在列舉兩德、兩朝和臺海問題時,作者說“社會被意識形態或歷史環境統一在一起,卻又被文明所分裂”,我認為,造成上述沖突的原因不能只局限為文明的沖突,而是地域、不同意識形態下利益集團的沖突所造成的。冷戰結束后,兩德統一,兩朝也在謀求更多的對話,臺海問題是中國的歷史遺留問題,在沒有別國的干預下也一定會很好的解決。另外,作者把臺海問題說成“幾個中國”,這不單單是措辭上的錯誤,而是一種受冷戰思維局限所形成的思維,試想,一個仍然帶有冷戰思維的學者又怎能正確、全面的分析當今時代的國際問題呢?
作者認為“具有文化親緣關系的國家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舉例了歐盟國家“建立在具有文化共同性的國家基礎之上的國際組織…遠比那些試圖超越文化的國際組織成功”。但他卻忽視了歐盟及北約不斷東擴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難道俄羅斯不是歐洲國家么?他們最近吸收的一些東歐國家在冷戰之前與俄羅斯還同屬一個國家。再看另一個例子就是中俄關系。如果蘇聯解體之前兩國因為同樣的社會制度算是沾上了一點“文化”親緣關系,兩國有那么一點合作的共同語言,那么蘇聯解體后的俄羅斯為什么仍然與中國保持著穩定的戰略伙伴關系呢?原因就是兩國的地緣政治處境和經濟現狀使兩個巨人不得不并肩而戰。
那么,總結起來,造成當今世界政治沖突與合作的原因有如下幾個:能源、意識形態、經濟利益、地緣戰略關系以及生存空間,其次才是文化。
概括起來講就是國家利益決定國家關系。很顯然,亨廷頓用文明造成沖突和文化認同解決爭端的想法太過于理想化。不過從這本書中,作者所謂的“非西方文化”國家能夠更好地認識到當今西方世界對于他們的看法,從而探尋更好的發展空間。
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讀后感1500篇二
根據學習計劃,自五月始,我翻開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的政治著作《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因時間關系,我斷斷續續地翻閱,現在也只是完成了一半,但是它卻似一盆冷水讓我曾經的熱血沸騰冷卻下來,像一面投影匯聚了整個社會的浮光掠影,光彩昏暗俱明:要駕馭這紛繁復雜的社會,于亂世中傲視群雄,展現自我游刃有余,就要緊緊牽住社會脈動的“牛鼻子”——不同地域間的文明差異。
在作者的眼里,不同的地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植生出不同的文明,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東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等。文明的不同,難以融合,在相互碰撞和沖突之中,就會產生摩擦和矛盾,甚至會激發戰爭。“鷸蚌之爭,漁翁得利”,作者深諳政治平衡的智慧,只要在矛盾沖突的平衡杠桿任何一邊,稍稍撥動矛盾的籌碼,就可以達到“四兩撥千斤”功效——制衡他國,甚至將一些強國玩于股掌之中,即是:要想成為世界性或區域性的掌握話語的大國,只要通過制造或控制其與他國因文化、文明差異而引起的矛盾,就可以抓住這個國家的軟肋,實現操控的目的。按此規則,當時的作者預示出了20多年后,當前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矛盾,而某些國家就是其矛盾背后的操縱者。
讀此書,會給人以一種冷靜、一種淡漠,即使當前社會紛紛擾擾,爭端不斷,但是只要我們把握其間的文化差異,就會很快明了之所以然。或許,這是由于作者長期置身于各種政治漩渦、爭斗之中而不自然形成的。無論是面對悲劇,還是看到幸福,都沒有一絲的傷感或微笑,有的只是緊握的拳頭,目不轉睛緊盯對手,在別人相斗最虛弱的一霎,自己用最少的力量將敵手擊倒。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均是在文明的沖突中被某些國家玩于股掌間,甚至會出現:“被賣了,還幫著數錢”現象。其實,這些離我們都不遠,或許就在我們的身邊,某些國家利用個別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文化差異,不斷制造事端,影響社會穩定。從對文中所述文明的特點和分析比較,文明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對于文明的認同,將是有利于具有不同價值觀人群的融合團結和促進社會的穩定。如何抓好社會文明差異的“牛鼻子”,減少因文化差異造成的摩擦矛盾,我認為對于文化建設如果不加以重視,積極引導,就會在面對因文化差異而沖突的場面時變得被動,甚至會激化矛盾,加劇社會動蕩。因此,在如何應對不良團體侵入和促進本地文化、文明融合力提升,維護好社會的穩定,把握住社會管理的主動權,我個人建議可以考慮以下幾方面:
一是加強文化教育,提高社會群體的素質。我們必須要重視文化知識教育,積極推進社會群體的文化知識教育,不斷提高他們文明素質。只有社會群體的文化素質得到提高,文明程度得到提升,社會的文化氛圍才會濃厚,個人和社會群體才會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才能奠定相互包容諒解的基礎。
二是加強交流學習,促進社會群體的溝通。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要多加強相互交流,與時俱進,學習對方的長處,消除誤解,促進社會氛圍融洽。通過多舉行活動,密切加強不同群體之間的關系,增進了解和情誼,提升不同文明之間的包容度。
三是互相尊重理解,確保相處交流的和諧。不同文明之間,風俗習慣各有不同,愛好憎惡各有側重,我們必須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加大矛盾糾紛調處力度,相互包容,而且要相互幫助,共同發展。我們要做到求同存異,積極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引導不同文明群體之間的價值觀和信念朝相同的文明化方向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
四是加大地域建設,縮小發展之間的差異。加大不同文明區域的設施建設,改善生活生存環境,推進共同發展。尤其是要幫助規劃發展落后的地區,在開展經濟發展融合的同時不斷推進文化的發展融合,增強彼此緊密相連的依賴性,進而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