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小學生科技篇一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邁著步伐進入一個接一個的新世紀,我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技的融入,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以前要查找資料,都要翻箱倒柜、四處打聽,還得不恥下問,所得的結果未必齊全,現在我們只需一臺電腦或一把手機,上百度一搜,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答案一應俱全。在不斷的搜索中,我們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就會不斷創新。拿電腦來說吧,從當初的大型機器到現在的輕薄筆記本,這就是一個質的飛越,方便了我們的生活!
科技發展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就提高了!
媽媽告訴我,她小時候走到哪哪都是土路,晴天是塵土飛揚,雨天滿腳都是泥巴。現在大街小巷都是水泥、瀝青路,看起干凈又整潔。還有,想來廈門玩一玩,只能從海滄坐船到第一碼頭再轉車,科技發展了,直接架了一座橋連接著兩岸,汽車一坐隨時來回,方便了兩地的人們,提高了生活質量。
科技,也是一把雙刃劍!
科技,讓我們見識了大自然的美麗,然后又在它精致的臉龐上劃下一道道疤痕,它在向我們展開報復!
科技與生活息息相關,科技的發展不斷地影響著我們,我們只有謹慎地握好這把雙刃劍,才能使生活越來越美好!
小學生科技篇二
科技館是供人們了解各種科技知識的場所,少年兒童尤其喜歡。去年夏天,爸爸媽媽就帶我去了一趟科技館。
一進科技館,我一眼就發現各種體驗設施,通過親身體驗或是形象的模型讓人了解科學知識,圖文并茂的介紹,逼真的造型,讓人愛不釋手。這里有模擬回收利用站,有體能成長模型,有模擬醫生治病的工具,有音樂墻……看得我眼花繚亂,也親身體驗了不少。
我印象最深的是試開一臺拖拉機耕地,坐在駕駛室里,對面的大屏幕上就顯示出耕地的畫面,誰拖拉機開得好,在規定時間內把地耕完誰就贏了,要想過關,必須熟練掌握方向盤。大家都很感興趣,我排了好長時間隊才輪上操作了一回,由于時間短,操作不熟練,地耕得不是太整齊,但還是勉強過關了。
看著如此逼真的器材,緊張刺激的耕地場景,我流連忘返。
其中有一尊“恐龍”身軀龐大,它高達21米,頭有一張桌子大,牙齒像一根根短劍,它的后腳趾每根都長達1.5分米,很粗壯,顯得強健有力。
科技館真是一個有趣的地方,我想我還會再去的。
小學生科技篇三
企業家黑塞曾言:“科技于生活,使我們聰慧,也使我們發現自己的愚昧。”飛速發展的科技固然對人類的發展大有裨益,但在科技與生活必然的碰撞之中,切莫讓科技偷走生活。
科技絕不是生活的唯一必需。否則,為何古人會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言?又或者說,在五柳行生“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情操之下,可曾有過對科技的依賴?由此不難見,科技并非打開生活意趣之門的通行證,其初衷也并非讓人們沉湎其中無法自拔。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科技的發展僅改變了生活的方式與習慣,卻未曾對生活的本質——“精致”二字,有過一絲影響。從人類第一次直立行走開始,到涉獵廣袤無垠的浩瀚星宇,追求精致生活的本能便根植于我們的基因之中。科技改變、推進的同時,我們生活之精致也該與之一同發展。李白見過楊玉環,便不假思索吟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一句,不禁令我感嘆。這才是生活應有的姿勢,而不是在科技之牢中信手敲出“好漂亮”這種俗套之辭。
如此說來,科技對生活的作用,該是“精上添花”了;在對生活精致的追求上,可以令人達到一種更加詩意的境界。
當下最遼闊的風景,莫過于傳統生活與科技的碰撞與交流。傳統的生活守舊,而科技則帶來變革創新。現代社會更加青睞的,莫過于后者。因此,看待科技,與其刻意地戴上有色眼鏡,不如匡正其位,避免畫地為牢,從而使科技之花盛開于生活之上。“精上添花”,那便是八音合奏,終和且平。
“不要因長期埋頭科學失去對生活美的感受能力。”達爾文先生于此早有先見。
小學生科技篇四
科技,不斷地在改變我們的世界,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有趣,便捷。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近兩百年中,科技發展迅猛。從明清時期使用的煤油燈到今天使用的節能燈;從十九世紀初的無線電報到十九世紀末的有線電話;從二十世紀中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的“埃尼阿克”計算機到今天的多媒體計算機;從二十世紀末使用的“大哥大”到如今的3g網絡。因為科技,我們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同時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那么未來的世界將是怎樣的呢?
二十一世紀將是生物技術時代。未來將在有機酸等發酵產品、開發生物固氮和蛋白質工程、生物農藥、人工智能、人類基因組計劃、治理污染等多方面取得進展,逐步發展成為跨領域的生物技術時代。
二十一世紀將是智能交通時代。隨著汽車增多,使交通事故、交通堵塞和廢氣污染成為越來越嚴重問題。因此,一使道路交通實現鐵路(線路)化管理,從而大大提高行車的安全性和道路的利用率。主要優點一是改進汽車的安全性,實行自動控制,二是對交通實施智能化控制,如自動付費等;三是通過衛星定位系統為地面行車提供最佳行車路線。
二十一世紀是納米時代。納米技術是以納米(1納米等于十億分一米)為長度單位的產品的技術,所制成的微型機械非常微小,如目前最小的電磁電動機,重量僅為4毫克,直徑8毫米,轉速達每分鐘1萬轉,工作電壓1.7伏。納米技術將應用于人類各個領域,能在危險環境中排除故障,能用于家電的自動調節,能充當醫生進入人體醫治療疾病等。
這就是我們的科技,這就是我們的未來的世界。我相信,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將會有更多的產品、技術成為現實。
小學生科技篇五
最近這幾年,大家覺得天氣一下子就變熱了,原本涼爽的秋天現在幾乎要到10月下旬才開始,8月份最熱的天居然達到了40度以上。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是人類自己惹的禍。
導致全球變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的工業化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種溫室氣體。由于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變暖將給地球和人類帶來復雜的潛在的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例如隨著溫度的升高,副極地地區也許將更適合人類居住;在適當的條件下,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能夠促進光合作用,從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導致植物生長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產效應,這是全球變暖的正面影響。但是與正面影響相比,全球變暖對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將更為巨大和深遠。
主要危害有以下幾條:
(1)低地被淹:(2)海岸被沖蝕(3)地表水和地下水鹽分增加,影響城市供水(4)地下水位升高。全球變暖對人類有很大危害,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措施呢?首先是人類要樹立環保意識,在沒有這種意識的前提下做什么都是無用的。
第一,根據全球氣候變暖來看主要是臭氧層空洞所造成的,那么人類就應該減少使用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品。
第二,就是多植樹造林、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讓自然的天平更加傾向大自然。
第三,減少使用污染環境的燃料,提倡使用綠色燃料,例如酒精汽油等。
小學生科技篇六
爸爸讓我找來了:1個2升的汽水罐、1卷膠帶、1個釘子、1個平盤。
我放好汽水罐,用釘子在離瓶底2厘米、4厘米、8厘米和10厘米的小孔。然后用膠帶吧三個空封住,將膠布撕開。我瞪大了眼睛,目不轉睛地盯著,你知道出現什么現象了嗎?三個孔的有什么不同嗎?只見,離底部2厘米流出的水噴射的最遠,其次是離底部4厘米的水,噴得最近的是離底部10厘米噴出的水。為什么會這樣呢?我疑惑不解地盯著爸爸。
確實水壓無處不在,人類也利用水壓的原理制作出了水泵水壓傳感器、自來水水壓控制儀、物業管理水壓力控制儀器……不管是水龍頭流出的水還是河里的水都有水壓。所以說水壓對我們人類也作出了許多貢獻。
小學生科技篇七
8點10分,監控系統發出警報,只見屏幕上出現一輛可能是醉酒的司機開的車,搖搖晃晃。兩旁的黃色交通線通過氣味感應器感受到酒后駕車的情況,馬上變得通體透明,并不停地閃爍,同時傳出迷人的勸阻音樂,音樂之后,黃色的交通線立即用優美的聲音提醒這位司機:“對不起,您酒后駕車,違反交通規則,請立即停車。”可是這位司機把黃色交通線的警告當成耳旁風,腳踩油門想直沖過去,這時會說話的黃色交通線立即發出強大的磁性,把汽車牢牢吸住。機器人警察走過去,輕輕一提,就把違規的汽車和司機送到空中專用線路,讓他到交警隊接受批評和培訓。
9時15分,一輛滿載客人的客車,從東向西疾馳而來,黃色線的數量感應器立即發出清脆的聲音:“對不起,您的車超載10人,請立即停車。”司機一聽黃色交通線知道得這么清楚,只好乖乖地停下了車。機器人交警又迅即找來另一輛客車,將超載的客人送上了車。
我希望將來發明一種能夠溶解垃圾的機器。當垃圾成堆時,它會根據垃圾的多少和種類,發射出相應的溶解彈,垃圾便會慢慢溶解,最后滲入地下。這種垃圾融解器還能把垃圾中的一些鐵質元素吸進自己的體內,給自己做能量。
這種機器的形狀跟目前的迷你bp機差不多,它的機體前面還有一個發射管,可以隨身攜帶,如果發現自己工作、學習的地方有了垃圾,只要對準了,輕輕一按,垃圾馬上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另外,這種機器還有大型號的,是專門用來處理垃圾場里的成堆垃圾。
愿這種垃圾溶解器能早日走進我們的生活,為我們創造出一個清潔而美麗的環境。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會用我的智慧,使這個愿望成真!
注:此機器決不會溶解非垃圾的物品,請放心!
現在的汽車正在大量增加,時常可以看見許多黑色氣體從汽車尾部排放出來,不但污染大氣層,還在危害著人類的健康。我想:要是能發明一種不用油,質量又好的汽車那多好呀!
太陽是我們地球上可以獲得的最大能源庫。集聚太陽能的技術已經可以用來取暖,做飯,洗澡了,太陽能具有方便,經濟,無污染等優點。所以用它當汽車的能源是再好不過了!這種汽車的形狀很特別,有點象收音機的機身,頂部有一個漂亮的硅板,用來吸收太陽能,在現在汽車油箱的位置,有一個能量轉換器,可以把吸收到的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儲存起來,用作聽音樂、開空調、照明等車廂內部設施的能源。
這就是我想發明的汽車——太陽能汽車,你喜歡嗎?
我希望將來能發明一種能使理發后的小頭發消失得無影無蹤的機器——吸發機。
當你剛剛理完發后,頭上、衣服之間會有許多小頭發。如果你洗頭的話,既不方便,又不能完全洗掉。使用我發明的吸發機,只需要在你感覺癢的地方吸幾下,就行了。
這種吸發機和吸塵機的構造差不多,它既小又方便,只需要裝上一節五號電池,便可使用。在它的尾部有一個小盒子,這個小盒子是放被吸進來的小頭發的。吸完后,只要把小盒子拿出來,將里面的小頭發倒掉就好了。
這就是我想發明的吸發機,你喜歡它嗎?
這就是我想要發明的.溫控自動床。這種床冬暖夏涼,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舒適,而且也給媽媽減少了不少麻煩。同我們現在床有許多缺點,例如夏天天氣熱,媽媽要把厚厚的墊子拿掉,曬一曬收起來,換上涼席。冬天天氣冷了,媽媽又要把涼席收起來,換上厚厚的墊子和被子。
面對日趨嚴重的垃圾污染問題,我希望將來發明一種自動分檢并把垃圾逐一消化的垃圾箱——自動消化垃圾箱。當人們把自己用過了而廢棄的生活垃圾放進這個垃圾箱里時,這個垃圾箱會把塑料處理成像大米一樣的顆粒,廢紙壓縮成餅干樣的紙餅;玻璃制品集中在一起融化成液體,菜葉等生活垃圾發酵成肥料,清潔工人每天只要把桶里消化的垃圾歸類收裝然后賣給需要這些肥料的廠家,再次利用這些垃圾。
這種垃圾箱的形狀跟現在的果殼箱差不多,由那些回收的塑料,玻璃制成,它的底座有一個微型電腦,負責分檢,處理人們放進的垃圾。
小學生科技篇八
20xx年,12月23日早上,我在床上睡醒了,碰了一下床頭柜,這時出現在我前面了一個機器人,他手上拖了自動刷牙機。我刷好了牙,輕輕地說了一聲:”早飯,“出現在我眼前的是我的助理,她身上圍著圍裙,手上拿著兩個荷包蛋和一杯牛奶加上一碗面,不知道的人一看就知道是音控送餐人。
送完孩子,我又看了看隱形車窗上顯示時間,正好是9:15分。我腦海里又想起還要去參觀科技專業學校呢?我對著飛機叫了一聲:”科技專業學校。“飛機調一個頭,往學校那兒飛去。
到達學校,我站上微型自動飛毯,像走路的一樣速度在離地面距離很近的地方向前飛,跨過了掃描儀器(在地面上的一條隱形紅外線,它能通過掃描來辨認要過去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走進校門,一眼望去,眼前十分空曠,沒有任何建筑,突然,我身旁出現了一個機器人,它叫我帶上黑色的一副眼鏡。剛帶眼鏡,就有一座教學樓展示在眼前,我跟隨著飛行導航電腦去了一間又一間的教室,發現里面的每一個學生都有一臺會飛行的筆記本電腦,而且他們做作業也是在電腦上做,做好之后就會自動傳送到老師的電腦里,老師的電腦就會自己幫學生批改。
到了下午,我參觀好學校,坐著飛機回到了家里。
小學生科技篇九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培根說過:“讓科學技術與自然結成婚姻,把自然嫁給科技為妻。”以下是“小學生科技教育與社會生活聯姻論文”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培根的這一哲學思想與“sts”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因為“sts”教育理念其核心目的就是要改變當下學校教育中科學技術和社會脫節的狀態,就是要改變當下學生應用能力差、科學素養低、學習興趣下降、創造性受損的狀態,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引導學生把知識應用于社會生活中。自我校承擔了《“sts”教育理念引領下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這一省規劃課題以來,我們努力讓學校的科技教育與社會生活聯姻,在“聯姻”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一、 打開課堂:將社會生活與課堂教學聯姻
課堂是不斷向未知領域挺進的探究旅程,我們把課堂當作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有效陣地。朱熹說過:“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書是如此,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是如此,因此,自開展課題實驗以來,我們提出了“打開課堂,將社會生活引進課堂”的舉措,要求教師在社會生活與課堂教學的融合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1. 引進來。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因此,我們要求教師根據適切的內容,從社會生活中尋找可以引進來的教學誘發點,并以此為支點,引領課堂教學的有效展開,引領學生學會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直至解決問題。比如教學三年級的數學《正確運用單位》一課,教師將一桶純凈水,一只蘋果、一摞書、一只熱水壺等物品搬進了課堂,請學生上臺拎一拎,搬一搬,感受一下重量,然后在了解了“克、千克、噸”等重量單位以后,請學生再來拎一拎,搬一搬,以此探究要運用怎樣的重量單位。接著,教師又引進了生活中的衣服、項鏈、杯子等物品,請學生幫這些物品選擇重量的單位,學生興致極濃,探究的興趣也極濃。選準生活中的內容作為課堂教學的支點大大激發了學生探究的熱情,有效地促進了探究行動的展開,使課堂教學呈現出無限的科學探究力。
2. 走出去。“sts”教育理念要求課堂不再封閉,要求學生走出課堂,在社會生活中觀察、發現、探究。比如上五年級科學《怎樣移動重物》一課,教師讓學生走出教室,來到學校操場,操場上擺放著水桶、箱子、石頭等各種各樣的重物及幾根棍子。我們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尋找移動重物的辦法,學生從開始的死搬硬動,到團結合作,再到運用棍子撬動,在這樣一個真實的探究過程中,學生經歷了觀察、思考、分析、比較、糾正、合作、改進的全過程,知識的獲得再也不需要灌輸,技能的獲得再也不是只記住不會運用,科學探究力在這樣久而久之地走出課堂的具體“社會生活問題”的探究中漸長。
打開了課堂,將社會生活與課堂教學聯姻,為學生提供了思維的土壤、探究的空間、合作的機會,打開了學生思維辨析的通道,因此也就實現了由“教知識”向“學探究”轉型,實現了由“被動灌輸”向“主動探究”轉型,實現了由“死學”向“活學”轉型,這正是“sts”教育理念所推崇的。
二、 注重運用:將教學內容與實際運用聯姻
“sts”教育理念的本質集中在末尾的“s”(社會)上,即強調知識的社會性運用,因此,我們提出了“注重運用,將教學內容與實際運用聯姻”的舉措,也就是強調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這種運用,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主動發現自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思辨力、探究力、操作能力。比如在教學《拒絕浪費》(綜合實踐)一課后,教師下發了這樣一張表格,要求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進行實證式運用:浪費的現象我的建議實施情況學生帶著課堂中學到的認識、知識,去觀察社會,去思考改進,去落實跟進。這樣實證式的運用將知識與社會有效鏈接,在社會現實的具體探究性實踐中,學生不僅提高了探究力,而且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2. 創造性運用。即強調對所學知識進行加工重組,富有創意地運用。這種運用重在培養并考量學生敏銳的科學洞察力、睿智的科學思維力、非凡的動手實踐能力,是學生科學素養的綜合性體現。比如,在教學五年級科學下冊《巖石與礦物》一課后,我們讓學生走進街道正在開挖的陽山工地,去認識巖石,學生發現了一塊螃蟹的化石,于是,教師就組織學生以“螃蟹怎么上山了?”為主題,開展了創造性的科學探究活動,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去開挖現場勘查,分析比照,居然得出了很久很久以前,我們所在的區域可能是一片汪洋的結論!這樣大膽而富有創意的創造性運用,不僅激發了學生探究地質變遷奧秘的激情,而且鍛煉了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運用知識分析、探究的能力。
三、 爭做創客:將奇思妙想與外化產品聯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次針對中國學生進行的“學習和能力狀況的調研”后指出:中國的學生對教師講授的內容有印象,能記憶,會解題,也能考出好成績,但是,他們一旦進入社會生活,就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學生觀察能力和解釋問題的能力欠佳;二是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這兩個問題,實際上就是科學探究能力的缺失,就是“sts”教育理念重點強調的科學技術與社會運用的接軌。因此,我們提出了“爭做創客:將奇思妙想與外化產品聯姻”。
1. 有想法即有做法。我們不反對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創意,因為,畢竟每一項發明都是從問題,從想象開始的,沒有了想象,就沒有了創造的基礎,但是我們更注重想法的可行性,可實踐性,可物化性,因此,我們著力教給學生探究的基本思路:“發現問題——思考改進——外化物品”,也就是說,你一定要努力通過自身探究性的行為,將想法變成現實。比如,學生發現數學老師上課用米尺畫線很費力,有時還會按不住尺子掉下來,于是就有了“怎樣讓米尺粘在黑板上不動”的小創意,那怎么把創意變成現實呢?有哪些方法可以運用呢?學生幾經討論,就有了“磁性米尺”的小發明,再運用“加一加”“改一改”等方法,最終誕生了集畫直線、半圓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米尺”這個小發明,將想法變成做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求真的品性。
在課題實驗的過程中,我們打開了課堂,將社會生活與教學內容聯姻;我們注重了運用,將教學內容與實際運用聯姻;我們讓學生爭做創客,將奇思妙想與外化產品聯姻,以此努力讓科學技術教育與社會生活聯姻,讓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緊密結合在一起,使學生的學習富有趣味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知識在探究中獲得,能力在動手中培養,思維在分析中見長,認識在活動中完善,品德在學習中形成,探究力在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姻中不斷得到培養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