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技科技實用篇一
科技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從天上的c919大飛機,到地上奔跑的“復興號”,這無一不體現出我國科技的進步。少年強則國強,從小學習科學是一件萬分重要的事。
為了迎接新一屆的科技節比賽項目——減震小車,我可是早早就做好了準備。比賽規定,車子要開得最快,灑水最少,這可難不倒我。對于一輛小車來說,最重要的部位莫過于底板了。那究竟該用什么材質呢?這可讓我傷透了腦筋。因為如果用木頭作底板,雖然速度快,但成本高,材料難找;如果用發泡板,成本雖低,但意味著要在車上放置更多的載重物品達到使車子能快速下坡的效果。最終,我們選擇了發泡板——畢竟,我們不缺重物,只缺底板呀!其次重要的便是重物了。如果沒有重物,車子下坡速度將變得很慢。如果速度慢了,就更別提減震效果了。經過實驗,我們發現最佳搭檔果然是鐵。因為在同等大小下,金屬類物品的重量遠遠高于其它物質。這樣既可以節約空間,還可以讓小車從外觀上看更整齊、美觀。
有了重物,就要考慮放置重物的位置了,但要放在哪個位置呢?首先要排除車頭,如果車頭太重,那就會形成往前沖的力,這樣就會使車子往前翻。如果放在中間,那應該就剛剛好了。但若這樣放置的話,水杯就沒有空間可以放了。所以將重物放置在車尾是再好不過了的,而這也恰好利用了科學中的原理。
拼裝完前兩步,一個嚴肅的問題來了:如何減震呢?我想出了兩種方法:一是使用橡膠條,二是使用海綿。看著汽車店旁的橡膠輪胎,我忽然想到了什么,nice!在車子中,實心輪胎減震效果差,反而充氣輪胎的減震效果好,因為充氣輪胎碰到地面時因為氣體,會產生反彈的力量,如果使用充氣輪胎,力就可以往空心部分擠,讓地面的反彈力得以緩解從而達到減震。這意味著我可以用平常快遞包裝中的海綿和充氣袋制作一個完美的減震小車,還可以實現環保的效果,這可真是兩全其美啊!我把厚厚的海綿貼在車輛的前方,把充氣袋貼在海綿上面,使得小車沖撞終點的力反彈到海綿上,形成減震效果,真是太棒了!
終于,我們的小車探索之旅也就這樣告一段落了。我們把它命名為“光速號”,希望它在比賽中能以光速般的速度勇奪第一!也正是這輛小車,讓我學習了許多關于力的科學知識,并動手實踐。
加油吧,“光速號”,你是最棒的!
科技科技實用篇二
今天一大早,我就起床,懷著興奮和快樂的心情跟著媽媽來到了我盼望已久的上海科技館,終于圓了一個夢。
來到科技館,我和媽媽首先來到一樓的“動物世界”,去五大洲拜訪了難得一見的神態逼真的動物“居民”。接著,又到“生物萬象”去觀賞水生景觀。我們簡直是處在人間仙境,美麗極了,我和媽媽都被這景象而吸引。
隨后,我們上二樓去參觀“蜘蛛展”,在那兒我看見了形狀詭異的蜘蛛標本,見識了有手掌心那么大的活蜘蛛,進一步了解了這大家都覺得可怕的“小”東西,知道了一些以前聽都沒聽說過的蜘蛛,真是長了很多知識。接著,我們去了“機器人世界”。這兒有各種各樣不同用處的機器人,有:機場服務機器人、下棋機器人、畫畫機器人、音樂家機器人……機場服務機器人專門為游客取包,只要你喊出你的包的顏色,它就會準確無誤地為你服務;下棋機器人是下五子棋的高手,你可別想輕易打敗它;畫畫機器人會惟妙惟肖地畫出你的模樣;音樂家機器人會有模有樣地彈鋼琴。我還看到了一個跟人長得特別相似的機器人打太極拳呢!一種種我從沒有見過的機器人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我想:發明它們的科學家們一定是充滿智慧的,他們一定花費了很多的心血。
看完無比神器的機器人,我又來到三樓的“地球家園”展廳,我看見了一些瀕臨滅絕的鳥類,如:小天鵝、丹頂鶴……我不禁為它們的悲慘處境感到惋惜,我真想呼吁所有的人都來愛護動物。哇!這里的人好多啊!我有些好奇。走近一看,原來是“食物的旅行”。于是,我們加入到龐大的隊伍中,等著做一次食物,了解食物從口腔進去之后在身體里的奇妙的“旅行”。
不過,最熱鬧,也是最有趣的還要數“智慧之光”。在這兒有環形激光琴、輝光球群、三維立體圖形……其中有一個叫“自我升降”的游戲,挺有意思。就是坐在椅子上用拴在滑輪上的繩子把自己拉上去,再把自己放下來。我和媽媽比賽誰快。媽媽奮力地“嘿喲,嘿喲……”結果我們倆還是不分勝負。我還進了魔屋,這可不是魔鬼待的屋子,而是有魔力的屋子。從外形看,它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可是這整個屋子里面是傾斜的,人在里面,感到頭暈眼花,失去重心,不會走路。還有一個游戲,我也從沒有見過。就是一輛被固定在地上的自行車,你快速蹬,前方管子里的皮球會往上升。不知是怎么回事。咦?這是哪來的水?我忽然轉身看見有一個巨大的水龍頭懸在空中,沒有任何支撐,也沒有提供水源的水管,卻源源不斷地有水流下來。好奇怪啊!于是我便問媽媽。媽媽仔細地觀察了一番,說:“一定是下面水池中的水,從下面不斷地對著水龍頭噴上去,再從上邊流下來。”我若有所悟。
“智慧之光”真是太神奇了,我興高采烈地玩遍了整個展廳。 不知不覺中,科技館一天的營業就要結束了,我依依不舍地向這個既能學知識又能玩游戲的地方告別。在這里,我度過了充實又快樂的一天。我想:等以后我有了孩子,我一定會帶他 / 她到上海科技館。我相信,看到的一定又是一個不同的景象。 上海科技館,我真的很喜歡你!
科技科技實用篇三
也許像我這樣00后的人,會認為電腦,手機,空調等,都是很平常,一般的東西。但問問那些先輩們,才知道我們的這些高科技生活與以前相比之下是多么奢侈啊!
在古代,就是連皇家貴族的人也無法想象如今的生活。人類在上百萬年的歷史中,一直生活在一個依賴自然的農耕社會,沒有電燈,沒有汽車火車,更沒有飛機,而現在,互聯網,空中,海洋,陸地的立體交通將整個世界變成一座地球村。
就拿手機來說吧,它現在成了人們的必備品。開始,手機只能用于通話,發短信是少數人的奢侈品。后來,手機可以用于上網,照相,錄音;后來,出現了觸屏手機,又開發了多種游戲功能;現在,“ipone”等高科技手機可用于語音搜索,掌上公交,炒股,取存錢款,購火車票,聊天,還可以收發微薄,地球上發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轉瞬間傳到每一個角落,這個發明,還要歸功于馬丁。庫伯靈“機”一動的想法。
如今,科學即改變者人類的物質生活,也改變著人類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許多國家都進入現代工業文明,國家變得強盛起來,而中國卻被遠遠的甩在后面,一些人變得自卑,封閉,直到改革開放,我們敞開了懷抱,融入了現代文明中,我們找尋到遺落的尊嚴,趕上了世界文明的步伐。
現在,科技已經完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消
極的影響,比如,資源的過度開采,環境污染,這是我們未來面對的挑戰,為了這顆美麗的藍色的星球,為了我們的家園,為了明天更美好的生活,我們應帶著謹慎感恩的心,去學習,探索,工作,在可持續發展中,只要我們熱愛科學,研究科學,觀察科學,我們這個地球村就會被妝點得更加美麗!
科技科技實用篇四
我們全家人乘坐小車,欣賞著路邊美景,不知不覺來到了石家莊科技館。
一進大門,我就看到了懸空的太陽、月球和地球,哇,這是怎樣回事?我很好奇,聽爸爸說,這是在磁場的作用下,展現出了太陽、月球、地球的活動軌跡。哦,我這才恍然大悟。
之后,我們來到了第二層,那里有龍卷風模擬器,聽大人們講過龍卷風的威力很大,我很想體驗一下。過了好久,最終等到了龍卷風,龍卷風的威力真是名副其實,嚇得我趕緊蹲下,生怕龍卷風把我卷走。
我們又來到了機器人區域。那里有鋼片組成的小車,經過平板上畫路線,然后,上頭有一個投影儀,投影出畫好的路線,小車就會跟著走。一個機器手臂,你只用把胳膊伸到里面,機器手臂就會模仿你的動作。
最終,我們來到了鏡子迷宮,里面都是鏡子,會讓你產生幻覺,看不出哪邊有鏡子,哪邊沒有鏡子。
天漸漸黑了,我們得回家了,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科技館,有機會的話,我必須讓家人再帶我來石家莊科技館!
科技科技實用篇五
在幾千年來的人類文明史上,我國的科學技術占有重要地位。從古代的四大發明到今日的“長江一號“對接成功,我國的科技日益發展,國力迅速增強,發展成為了一個繁榮昌盛的世界大國,而這一切都仰仗于科技的發展。
科技好比春風吹散了愚昧的塵埃,科技猶如細雨,滋潤了干旱的土地,科技就像陽光,照亮了前方的黑暗,科技春風吹滿地,萬幢高樓平地起,上天入地下海底,科技帶來新希冀。
我們的吃、穿、住、行都離不開科技,轉基因技術使人們吃到了更加完美的食物,嫁接技術為人們帶來了更加繁多的水果,克隆技術則為人們創造了無窮的益處。我們所穿的'衣服的原材料,都是從科技的工廠中生產出來的,由機械臂不厭其煩地紡織、清洗、染色完成一道道工序,我們才能穿到色彩鮮艷、溫暖舒適的新衣服。現在我們每個人的家里幾乎都在使用天然氣,從地底深處而來的其貌不揚的天然氣,造福了千家萬戶。走出家門,一條條柏油馬路從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一條條鐵路和高速公路蜿蜒曲折,穿過崇山峻嶺,延伸向遠方,一座座立交橋、兩用橋跨過滔滔江河,把祖國各地聯系起來,構成了方便快捷的交通網。
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也離不開科技的協助。秋天的原野上,金黃的麥浪在風中翻滾,像金色的海洋泛起了層層波浪,一輛輛收割機有條不紊地在麥田中穿梭,收獲的不僅是飽滿的麥粒還有豐收的喜悅。
科技的逐步發展,使人們將探索的觸角伸向了人跡罕至的沙漠與廣袤的海洋。于是,油田與煤田競相出現并迅速發展,為人民帶來了福音,為未來帶來了希望。
科技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個閃光的印記,牽引著中國走向繁榮與昌盛,帶領著人們尋求幸福與未來。科技帶來了美好的生活,創造了強盛的祖國,奠定了美好的未來。
讓我們追隨科技的腳步,努力學習,成為國之棟梁,為祖國的繁榮而努力,為人們的未來而奮斗,利用科技造福祖國與人民。
科技科技實用篇六
今年寒假,我和小伙伴參加了巴溪灣社區青少年活動中心舉辦的科技冬令營活動。
走進青少年活動中心,我立刻感受到一股濃厚的科學氛圍,里面擺放著輝光球、齒輪、偏振光等科學試驗器材和裝置。
初學時,老師讓我們根據自己的想象搭建一把椅子,我很快就搭好了。我做的是一把可以折疊的躺椅,它有兩個像雪橇一樣的弧形的支撐腿和兩個安全扶手,模樣十分漂亮。
當我得意洋洋地展示給老師看時,老師卻皺著眉頭,不客氣地評價道:“不合格,原因是不穩固!”老師看出了我的納悶和不解,就停下來,給我們簡單介紹了搭建的基本原理。聽完,我才明白,原來生活中看似簡單的東西都包含了許多科學道理,科學就在我們生活當中。
在冬令營里,我學會了搭建家具、重力小車,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拼裝機器人了。冬令營的最后一天,在老師的幫助下,我們完成了一個會跟隨的移動機器人,我們走哪他就跟哪。有的同學走在前面,時不時回頭看看他跟來了沒有,好像遛狗似的。有的同學和他面對面,慢慢往后退,好像在和機器人跳舞。大家玩得非常開心。
一轉眼,為期五天的冬令營結束了。通過這次活動,我學到了許多知識,也深深的被科學吸引了。
科技科技實用篇七
;圖/ic
實際上,2017年以后螞蟻金服便不再主動宣稱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6月22日,螞蟻金服正式更名“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去“金融”,稱“科技”。螞蟻金服不是第一家“去金融”的頭部公司,早在 2018年11月20日,京東金融就宣布京東金融品牌升級為“京東數字科技”。
表層的因素是監管,2016年國務院印發《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后,針對新業態金融的監管持續增強,監管邏輯從牌照監管走向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去金融”成為回避監管的共同選擇,看到監管部門逐漸收緊的監管措施和強大決心,2017年螞蟻金服造了一個詞techfin,將自己定位為techfin而不是fintech。2018年京東金融品牌升級為京東數字科技。
短期的原因是估值,市場對金融類公司和科技類公司的估值差異懸殊,從全球范圍看,金融危機后銀行業市凈率p/b很少超過1.5倍,五年來中國上市銀行整體市凈率一直在0.8倍左右徘徊,而科技類公司市凈率動輒10倍、20倍或更高,以科技類公司概念提高估值是必然的選擇。
盡管金融科技成為社會熱點,但是關于什么是金融科技,學界和業界沒有形成相對統一的看法。學界和科技公司談到金融科技,一般指非金融機構應用新技術創新提升金融服務模式和效率,是個相對聚焦的概念;金融業者談到金融科技,一般指的是應用新技術提升金融服務效率,不區分金融機構還是非金融機構,是個相對寬泛的概念。
201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并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四梁八柱”,進一步增強金融業科技應用能力,實現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協調發展。央行文件中的“金融科技”,使用的就是相對寬泛的概念。
金融科技是個舶來品,英文是fintech,即“financial technology”的縮寫。中國原來有個本土的概念叫“互聯網金融”。p2p、現金貸、網絡支付等所謂互聯網金融公司因為欺詐和風險損失頻發而被監管整治后,業界和學界才紛紛改口稱“金融科技”,只有2015年成立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還在使用互聯網金融的概念。
按照全球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的定義,fintech是指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它能創造新的模式、業務、流程與產品,既可以包括前端產業,也包含后臺技術。從這個定義看,金融機構應用新技術進行的重大金融創新,也屬于金融科技范疇。
受到金融科技公司沖擊最大、反應最快的是銀行。受支付寶、京東白條、陸金所理財等金融創新產品的沖擊,銀行們認識到科技公司在金融創新方面的活力和新技術在提升服務方面的潛力,在加快技術的業務應用和產品創新的同時,也嘗試成立獨立的金融科技公司,對外提供服務。
2018年4月18日,建設銀行在上海成立全資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建信金科”),注冊資本16億元人民幣。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公司得到監管層鼓勵,工商銀行(工銀科技)、中國銀行(中銀金科)、交通銀行(交銀科技)的金融科技公司先后成立。目前18家全國性銀行中,已經有9家成立了金融科技公司,另有廣發銀行的金融科技公司正在審批。喜歡看熱鬧的媒體將這一動向解讀為銀行對金融科技的高度重視,開啟了與互聯網公司的正面交鋒。
這個解讀一半正確,一半是誤讀。正確的是銀行加大對金融科技的重視和投入,金融科技成為銀行年報和行長講話中的熱詞。誤讀的是銀行金融科技公司與互聯網公司正面競爭。
由于管理基因和激勵機制方面的原因,銀行金融科技公司與互聯網公司競爭中無疑處于劣勢。從管理基因層面看,以銀行科技人員為主體的銀行金融科技公司沿襲穩健保守為特點的管理文化,不會像互聯網公司一樣鼓勵大膽嘗試和探索;從激勵機制方面看,互聯網公司以優勝劣汰和股權激勵為核心的動力機制,無法有效植入銀行金融科技公司。
這一點,銀行比媒體看得更清楚,建信金科的經營范圍包括軟件科技、平臺運營,以及金融信息服務等,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建設銀行集團及所屬的子公司,并將審慎地開展科技能力的外聯輸出。
從目前的情況看,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公司的影響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擺脫作為總行機關部門和直屬機構受到的行政化管理約束,可以按照科技業務和科技人員的特點提升內部管理水平,從而提高科技服務效率和能力;二是對應外部市場價格提高科技人員薪酬水平,從而增加銀行科技成本支出,銀行金融科技公司只有依靠銀行輸血才能生存。
在提升科技服務能力和增加科技成本支出的同時,銀行金融科技公司能在多大程度上加快銀行的產品創新和模式提升,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
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成立公司后,科技人員和業務人員離得更遠,而金融創新更多時候是靠業務需求驅動的;二是公司主要服務于母銀行業務,無法感受非本行客戶的需求和行業的變化趨勢,客戶需求和市場趨勢正是互聯網公司金融創新的靈感源泉;三是公司不具備數字技術的積累和能力,生物識別、云計算、區塊鏈都需要外購,更談不上靠輸出賺錢。
盡管承載著美好的愿望或期望,銀行金融科技公司帶來的很有可能是失望,熱鬧幾年后可能回歸銀行附屬機構的本位。金融機構最先成立的金融科技公司平安金融壹賬通,成立五年后仍然依靠平安集團內部服務收入維持運營。
金融科技參與方中,大型互聯網公司(bigtech)和金融機構(fi)的態度和趨勢已經明朗,處境最為尷尬的是在金融領域創業的科技公司,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
這類公司一沒有bigtech的平臺和流量,二沒有fi的牌照和資金,在監管日益嚴格的趨勢下,面臨生存和發展的挑戰。應對挑戰的關鍵,是如何認識金融科技的本質,如何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細分領域打造競爭力。
移動支付,其核心是電子賬戶和反欺詐算法;
智能風控,其核心是生物特征識別和數據風控模型的信度與效度;
區塊鏈,由于共識算法和零知識驗證等技術尚在演進中,除數字貨幣外尚未出現有價值的金融應用,有潛力的領域是聯盟鏈的金融應用和以高并發為特征的eos區塊鏈成熟后的金融應用。
目前的fintech公司,多數是原來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從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中轉型而來。得益于早期互聯網金融時代寬松的發展環境,這類公司可以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結算資金,通過各種手段獲取個人信息。隨著風險暴露和監管持續升級,原來可以做的業務被定義為非法融資、非法放貸、洗錢和買賣個人信息,無牌照做金融的模式已經無法持續。
金融和科技,長期以來是兩個領域,結合點是技術在金融業務中的應用。歷史上發生過科技公司跨界做金融業務,但沒有成功。最近的一次是上世紀90年代,美國出現了一批互聯網銀行,依靠互聯網的低成本渠道優勢,與依靠物理網點和atm渠道的銀行進行競爭,迅速形成業務規模,當時媒體驚呼“銀行將是21世紀的恐龍”。
但從結果看,現在這類銀行基本上不存在了,多數破產倒閉,少數被金融機構收購,失敗的原因是風險管理的經驗和能力不足,以及銀行業的迅速跟進。互聯網銀行的探索,讓銀行看到了互聯網技術在銀行業務中的應用潛力,銀行的網上銀行業務迅速擴張,目前歐美發達國家和中國的銀行業,線上業務占比已經超過90%。
互聯網銀行的故事會不會重演?不會。背后的原因是互聯網平臺的崛起和數字技術的進步。互聯網平臺形成服務生態,聚集了大量客戶,獲取了海量數據,金融服務是其生態服務的一個內容,也是流量變現的一個手段,相對于技術應用而言,客戶資源和數據積累成為競爭優勢。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進步和智能手機的推廣,使金融機構的網點渠道資源優勢不再重要,科技公司可以通過數據分析篩選目標客戶,通過智能手機觸達客戶。
bigtech與金融相關的業務是否可以長期高估值?不一定。近年來bigtech與金融相關的業務的快速增長得益于其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也得益于平臺客戶流量和前期相對寬松的監管環境。平臺客戶流量有天花板,在日趨嚴格的監管環境下,能否持續進行技術應用創新和業務模式創新對估值是非常大的挑戰。
一類創新可以通過先發優勢和規模優勢搶占制高點,如支付寶快捷支付、金融云;一類創新很快被金融機構借鑒而失去競爭優勢,如余額寶理財。長期維持高估值的關鍵是持續推出第一類創新產品和模式。否則,容易重蹈趣店覆轍。三年前,趣店頂著金融科技公司的光環在美國上市,當日市值96億美元,ceo曾宣稱市值要超過1000億美元,目前市值僅4億美元。
fi都加大了金融科技的資金和人才投入,但能否改變在金融數字化演進中的被動態勢仍然是未知數。重要的不是數字化技術,技術是可以買來的,但數字化思維是買不來的。在智能手機普及和數字化技術持續演進的趨勢下,業務指標層次下達到支行網點、靠績效考核推動業務增長的管理模式已經不合時宜。向數據驅動的業務組織模式和組織架構轉型是重塑競爭優勢的關鍵。真正重要的不是資金投入和人才引進,而是“從用戶的眼睛看世界”,靠數據分析去競爭,用數字化思維提升管理。
“動蕩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仍然用過去的邏輯做事。”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先生如是說。bigtech是這樣、fi是這樣,fintech公司也是這樣。
(編輯:袁滿)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