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習慣讀書(優秀13篇)篇一
習慣的大幅縮減的版本,比如希望養成的習慣是每天做50個俯臥撐,則對應的微習慣是每天做1個俯臥撐。這里的習慣主要是指培養新積極行為,比如健身,或者戒除對自己有害的消息行為,比如戒煙。
微習慣本質是強迫自己每天做微不足道的事情,日積月累,帶來質變。
行為大多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微習慣解決的是行動力問題。有一些事情我們一直想做,但因為這個那個的原因沒有去踐行或者沒有堅持下去,通過踐行微習慣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為什么會出現自己想做某件事最終沒有堅持下去的情況?
1)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內心對做這件事情有抵觸;。
4)人們在設定目標時經常犯一個錯誤是沒有把動力和精力水平的劇烈波動考慮在內,而是假定到了實施行的的時候,他們能維持或重新激活當前的精神和精力狀態。
1)微習慣只需要消耗少量的意志力就可以開啟行為。下面先分析一下意志力、動力、行為的關系。
我們使用動力和意志力開啟行為,如果沒有足夠的動力和意志力是開啟行為的,比如開始實踐微習慣。做某件事情時,動力和意志力消耗是負相關的,動力越強,對意志力的消耗越小,反之對意志力消耗越大。
一般有2種驅動行為的模式,動力驅動和意志力驅動,我們傾向于有初始動力的情況下,使用意志力驅動微習慣。為什么?簡單來說是因為對于某件事情的動力不可控,且不可按需培養,而意志力則比較可靠,而且是可以通過一些方式進行強化的。熱情遞減法則、與習慣沖突是另外不使用動力驅動行為的原因。
2)微習慣的特點是微小,持續的踐行微習慣將鍛煉大腦中對應的神經鏈路,使得這個行為變成我們的自動行為(即習慣)。養成習慣,可以避免我們陷入壓力不進行積極行為/進行消極行為壓力的惡性循環。
習慣是哪些如果不做反而會變扭的事情。習慣會帶來哪些好處?
先分析一下大腦的工作原理,對大腦的工作模式做一個簡單分類,可分為潛意識部分和意識部分。潛意識部分即自動行為模式,也就是上文說的習慣,是不假思索的行為模式,由基座神經節控制。意識部分即進行決策思考判斷,然后做出行動的行為模式,由前額皮層控制。前額皮層的管理功能活躍,反應靈敏,但同時消耗了大量精力和意志力。基座神經節的自動系統不僅強大,而且效率高,它們能節省精力,無需持續監督就能處理各種任務。
看了上面這個對比,就可以明白積極行為習慣的好處和消息行為習慣的害處。習慣也會有一些局限,不在本文展開。
3)微習慣的微小的特點將給微習慣帶來巨大的魅力,微小的行動只需要投入非常少的時間,可能只需要1分鐘,這使得時間因素不會成為不進行積極行為微習慣的理由。
研究表明影響意志力自我損耗的因素有這5個:努力程度、感知難度、消極情緒、主觀疲勞和血糖水平。所以減少自我損耗的方法也就從這些方面展開。
1)分解、簡化這件事,降低其難度。
2)降低行為的感知難度,提醒自己這件事很輕松。
3)識別自己的情緒是消極還是積極情緒,當發現自己存在消極情緒時,想辦法化解,保持平和或者積極的情緒。
4)充分休息,充足水平,保持自己的生理狀態。
5)保持自己的血糖,常備巧克力和其他補充糖分的實物。
步驟。
1)列出自己想養成的積極行為列表;。
注意。
1)不要同時進行太多微習慣,實踐表明1-3個為佳,貪多嚼不爛;。
4)不建議混合微習慣,即每天完成xxx或者xxx;。
從生理學角度,漏掉一天也不會耽誤習慣的養成,一天成就不了這個過程,也毀滅不了這個過程,但從心理學角度看,這可能會帶來問題。所有要堅持每一天踐行微習慣,真的漏掉了一天,以后也盡量堅持下去。
1)明確習慣依據。
一般有2種,時間和行為方式,時間是指比如每天的什么時間點實施行為,優點是不含糊,穩定性強,缺點是不夠靈活,行為方式是比如每天吃完午飯后實施行為,優點是靈活,缺點是比較含糊,不穩定。朝九晚五工作的人適合把時間作為習慣依據,工作時間靈活的則適合把行為作為習慣依據。選擇哪一種方式不是重點,重點是要選擇其中一種方式,并堅決的執行。我覺得可以靈活的選擇習慣依據,只需要在睡覺前完成檢查微習慣實施情況即可。作者建議的也是“一天一次,隨時可做”。
2)記錄和追蹤完成情況。
具體做法是每天睡覺前確認微習慣實施情況,在顯眼地方放一個打印出來的巨大日歷,完成了就打個勾。為什么是睡覺前?因為如果白天早早的檢查完畢,完成任務的感覺會降低你繼續進行額外行動的動力。我覺得只要有一個固定的時間去進行檢查,效果就非常好。打勾可以給自己強烈的反饋,獲得成就感,促進行動的進一步實施。
3)感到強烈抵觸時,后退并縮小目標。
強烈抵觸可能導致微習慣無法長久堅持下去,對于積極行為來說,微量的比不錯要好,長年累月的微量積累最終會使量變為質變,跟我們代表變化。
4)提醒自己這件事情很輕松。
實驗表明這個心理暗示很成功。前面說到感知難度的大小會影響意志力的損耗,感知難度越小,則意志力損耗越小,可以有利促進我們實施微習慣。
5)用多余精力超額完成任務,而不是制定更大目標。
更大的目標可能會導致抵觸,導致無法每日完成,最終導致堅持微行為無法長久的繼續下去。更大的目標是與微習慣策略背道而馳的,擁有一般行為的所有缺點。允許和鼓勵超額完成,是希望行為帶來的積極行為最大化。
要習慣讀書(優秀13篇)篇二
現在的家庭,幾乎所有家長都重視孩子的學習。特別是小時候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但是我說起這件事來很慚愧,特別是女兒看書這個習慣與我的偷懶有關!珺玥爸由于工作關系不能每天都回家,因此晚上家里只有我們娘倆。女兒5個月大的時候,我就給她幾本圖畫書讓她自己在沙發上看著玩,我則趁機做一些家務。沒想到我的偷懶竟慢慢培養出一個“小書蟲”。
隨著年齡的增長女兒讀書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天文地理、中外故事、寓言、童話等等。她百看不厭,我和女兒還親自到響水少兒圖書館辦了借書證。現在,女兒很喜歡看書,每天睡前的半個小時是我們的.讀書時間,也是我們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候。我們常常一邊講故事,一邊表演。記得又一次,我從床頭拿起一本《胡蘿卜種子》給女兒:“快來種胡蘿卜啦!”女兒接過書,又講起來:“小弟弟在地里放了一粒胡蘿卜的種子,他每天澆水,媽媽說不會長出來的,哥哥說不會長出來的,后來種子發芽了,長大了,拔呀拔,拔出一個大胡蘿卜呀!”
十一國慶放假時,我和女兒回外婆家,女兒學《胡蘿卜種子》里的小弟弟,拉著外公去種胡蘿卜,還把她吃剩的蘋果核、梨核都種了進去,她一邊用小鏟子挖土,一邊說:“會長出蘋果樹的,媽媽就不用再買蘋果了。”趁我們不注意的時候,女兒還“種”進去一輛小汽車,她說會長出好多“汽車樹”,她好組成汽車隊!
作為家長,幫助孩子很累但很快樂。但是我相信---好的習慣受益終身,女兒讀書的習慣會對她的將來有很大的幫助。
要習慣讀書(優秀13篇)篇三
莎士比亞曾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這個比喻十分貼切,書既可以給我們帶來許許多多的好處。
我從小就喜歡閱讀,從學齡前的童話故事,到低年級時的散文集、科普書、歷史書,和現在的小說,都讓我愛不釋手。書籍一直伴我成長。
說到童話故事,我們都會想起《丑小鴨》、《灰姑娘》、《皇帝的新裝》等等。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個深刻的道理,有些使我懂得尊敬長輩;有些則告訴我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些故事可以豐富我們的想象力,我小時候很喜歡講故事,有一次因為讀了《小蝌蚪找媽媽》而自己編了好多個“小鳥找媽媽”。
大家一定讀過很多散文集、科普書和歷史書。先說散文集吧,我也讀過一些,比如說朱自清的、冰心的。一篇篇作家筆下的美文,常常使我如癡如醉、廢寢忘食。優美的句子使我仿佛身臨其境,很多好詞讓我日積月累,在習作時文思泉涌。再說科普書,比如說《十萬為什么》、《走進大自然》教會我許多科學知識,讓我在科學的海洋中漫游。然后還有歷史書,告訴我中國各個朝代的事情。
我最喜歡的還是小說,沈石溪的動物小說,伍美珍、商曉娜的校園小說,還有世界名著。有時我回捧腹大笑,有時卻眼淚花花,小說中的故事像磁石般吸引著我,其中悲歡離合總讓我牽腸掛肚。我總是一看就忘了時間,忘了睡覺。
“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書是知識的源泉”書是我們的好友,是我們的老師,書可以給我們帶來無數的快樂和收獲。
要習慣讀書(優秀13篇)篇四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我們可以從一些好書里面,學到豐富多彩的知識。讀書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樂趣。
比如,看歷史書,可以看到古代人以前的生活。看童話書,可以看到一個個美麗的童話世界。看作文書,可以在里面看到一些好詞、好句、好段的作文。所以,讓我們與好書為伴,養成讀書好習慣。
要習慣讀書(優秀13篇)篇五
“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這是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寫說過的話。這讓我想起了以前自己不愛讀書的情形......
那時,我不重視讀書,覺得讀書沒什么用處。當然這讓我吃了不少虧。又一次,因為不愛讀書認識的字少,經常鬧笑話。考試時,知識不全導致明明可以考九十分的卷子,只能考七八十分。還有同歲的小伙伴,知道的東西比我多,這讓我更不愛讀書了。以前讀書都是媽媽硬讓我讀的.,就算是讀了也不過是隨便看看,草草了事,三分鐘熱度都沒有達到......
后來,因為知識不足導致的問題,讓我漸漸重視起來,我開始堅持每天讀半個小時書,慢慢認識到了讀書的好處。每讀一本書時我都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與小矮人,白雪公主一起做游戲;與墨多多他們一起去探險;與孫悟空師徒一起一路斬妖除魔,到西天取得真經;與勞動人民一起見證賈府從盛到衰的過程等等。
現在,我愛讀書了,正如毛主席說的那句話,對我來說書不可以一日不讀。
要習慣讀書(優秀13篇)篇六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全世界的精神食糧。我對此很有體會,因為我很喜歡讀書,也從讀書中得到了樂趣。
對我們人類來說,書籍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從中汲取豐富的知識,領悟深刻的道理。
記得小學五年級的暑假,爸爸從書店給我買回了好幾本書,要我去看看。沒想到,才看完幾頁,就被書中扣人心弦的情節所感動,我與書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從此,我便愛上了讀書。讀的書多了,我的寫作水平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也提高了,老師同學父母等都夸獎我,我從讀書中得到了樂趣。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讀的書多了。從中得到的樂趣也多了,我讀書的興趣也越來越濃了。那次,聽說中心書店來了一批作文書,我立馬跑回家,拿出儲蓄罐里所有的錢,向中心書店奔去。經過慎重挑選,終于看中了自己想要的書,剛要付款時,才發現所帶的錢不夠,正在為難之際,我的一個同學也來買書了,我向他借了幾塊錢,買到了這本書,心中的一塊石頭才算落了地。
多次讀書的經驗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書讀的次數越多,便能體會其中的樂趣。比如讀魯迅的文章,初讀時沒有一點甜味,還覺得有點兒澀,但讀的次數多了,就會越讀越有味,慢慢的還能讀出一種甜味來。
這,就是讀書的樂趣,它是我課堂學習的延續,是我課余生活的主題。
要習慣讀書(優秀13篇)篇七
晚上,在我看不見手指的黑暗中,那盞小燈還亮著。在呼嚕聲中,翻書的聲音還在響。
現在幾點?我不知道。什么時候睡覺?讓我們完成這一章。我的室友半夜起來上廁所,問我為什么不睡覺。我說,當我想睡覺的時候,我就去睡覺。
但每次我終于等到他們睡著,起床點上那盞小燈。會被我焦慮的腳步所摧毀。”輕輕地走。你想早起還是明天上課?”沒有辦法,不能去解釋,不能去讀書,只能乖乖睡覺。等著第二天晚上。
還想偷偷溜出臥室,在路燈外看書。臥室里總有個阿姨碰巧在巡邏。有人叫我去罰站,我的書不見了。站在微風下,聽著樹葉的沙沙聲,看著明月。它總是讓我想起書中的內容,讓我想象它背后的情節。這是上帝對我的安慰。
讀書成了正常的生活,不讀書成了生活的裝飾品。
我也試著在食堂吃飯的時候看書,買了一篇吃飯時看書。它會在走路后來的。這是誰的早餐?哦,真可悲。兩個面包都不見了。看著空袋子和手里的書,我又吃完了早餐。什么樣的魔法能讓初中生的學習生活變成這樣?我也不知道。
“兒子,吃飯的時候不要看書。你把湯放在褲子上了。多大的人啊。”
“孩子,別看書。老師讓我們讀很多遍書。做你的家庭作業!”
“兒子,別在車里看書。你看書時不能系好安全帶。把書放下是多么危險啊!”媽媽總是因為我讀書而責罵我。就幾句話。
所以我開始想擺脫讀書的習慣。
“你好!圖書館會去嗎?”
“不,不。現在我認為這本書是人類的倒退。這讓我遭受了很多責罵和犯罪。我不再讀書了。”
起初,我不忍心讀書,但過了很長時間,我漸漸失去了讀書的念頭。
要習慣讀書(優秀13篇)篇八
養成好習慣能受益終生。
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靠長期的日積月累的訓練而成。學生如果能養成好讀書和善于鉆研的好習慣對以后人生事業的發展發揮重大作用。
在語文學習中,要養成勤閱讀的習慣。語文成績的提高,全在于平時的積累,如果平時做個有心人,善于學習而又善于積累,那么語文成績的提高將會突飛猛進。對語文來說閱讀理解是關鍵,是語文學習的重點又是難點,如果能突破這個重點和難點,那么平時的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稍用力,語文整體水平就會提高。初中階段,重點是記敘文和散文的閱讀理解,而記敘文又是難點。記敘文的閱讀,要求記人的文章會刻畫人物形象,運用多種方式描寫人物;記事的文章能分清要素。記人的要分清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通過描寫了解一個人的性格特點。而寫作時,又是通過描寫來刻畫一個人。記事的要知道記敘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事件又有起因、經過和結果。弄清這些要素,然后分析這是一件什么樣的事,揭示的什么樣的主題。那么在寫作時,就可以將記事的文章寫清楚,這件事能反映什么主題,這件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是怎樣的。
散文的閱讀要理解散文的形散而神聚的特點,一條主線貫穿。中心思想明確,圍繞中心作者怎樣選材的。通過什么樣的外在形式表現。散文善用比喻、擬人、排比、引用、反問等修辭方法來增強表達效果。寫景散文和抒情散文都是如此。
在語文基礎知識中,動詞、形容詞、疊詞是用途最廣泛的,量也是相當大的。在寫作中起的作用非常大。動詞在記敘文中用于人的動作描寫,形容詞主要用于人的肖像描寫,散文中形容詞用于寫景,疊詞能增強散文的表達效果。而那些修辭方法在散文中尤其重要。
而作者簡介和主要作品這就靠平時的記憶了。總之,閱讀和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兩大任務。而養成勤于閱讀的好習慣將形成對以上知識的深化。在閱讀中作筆記、認真思考、學思結合,而用于寫作,那么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了,寫作水平也提高了。具體詞語的運用在閱讀的時候通過上下文就能掌握,打開語文大門的金鑰匙掌握在自己手中。
勤于讀書吧!閱讀一本好書,就好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思考、讀書使人進步,而養成勤于讀書的好習慣,你就向成功邁進了一大步。
要習慣讀書(優秀13篇)篇九
好書是什么?好書是能幫助我們的書,是能增加我們課外知識的書。
我認為的好書有:《十萬個為什么》、《笑貓日記》、《寓言故事》……我來說說為什么我喜歡這些書吧。
《十萬個為什么》是一本百科全書,含物理、化學、天文氣象、農業、生理衛生等多方面知識,可以增長我們的課外知識和野外生存能力,還可以解答許多我們想問的問題。
《笑貓日記》里面的主人公笑貓,性格開朗,是一只有思想的貓,它那種熱情幫助別人的精神,是我們身邊最缺少的一種美好的精神,它深深地感染了我們。
《寓言故事》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
同學們,現在你們知道書在生命中的重要了嗎?讓我們做一個愛讀書,讀好書的孩子吧!
要習慣讀書(優秀13篇)篇十
前些日子,跟一位朋友聊天,他說,臺灣作家龍應臺在一篇文章里說,一個當家長的,若是要從眾多的叮囑里,選一個留給孩子的話,該選哪一個,龍應臺說,她會選養成讀書的習慣。這實際上就是人們常說的“漁”還是“魚”的問題。老家有句老話,家財萬貫,不如薄藝在身。說白了,就是給多少金銀財寶,都不如給個發財致富的好辦法。讀書,就是一門人生的薄藝,就是發財致富的好辦法。讀書,以聲音而論,分默讀和朗讀。成年人的讀書,多是默讀。讀書的習慣,要從少年培養,而少年時期培養的辦法,主要是朗誦,就是有聲的讀,熟讀,達到背誦的程度。好些人,把朗讀、背誦,當做增加知識的方法,訓練記憶能力的辦法,不能說不對,但不全面,甚至可以說是片面的,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朗讀,是做文章的一種訓練。中國古代文論里,有許多好東西,其中之一叫文氣說。曹丕說過:“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意思是,文章主要是由氣構成的,氣有不同的體式,文章亦然。文章寫得好的人,一是天賦,一是訓練。氣就是天賦,朗讀就是訓練這種氣,使之貫注到文章里,使之成為文章。
過去的文章大家沒有留下記載,不好說。現代文學上的好多名家,留下記載,可以說,少小時都經過這種嚴格的訓練。著名作家胡適先生在《四十自述》里說:“我念的第三部書叫做《律詩六鈔》……全是律詩,我讀了雖不懂得,卻背得很熟。”書里,還開列了他小時候“誦讀”過的十三種古書,除了《論語》、《孟子》,還有《書經》、《易經》、《禮記》等。
胡適只說了誦讀過什么,沒說他是怎么誦讀的。魯迅先生就說了,他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是這么說的:“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徐志摩在《雨后虹》一文里,也說過他們小時候,是怎樣朗讀、背誦的,跟魯迅的情形有相似之處:“我記得兒時在家塾中讀書……可憐的‘讀書官官’們,還是照常臨帖習字,高喊著‘黃鳥黃鳥’,‘不亦說乎’……先生亦還是照常抽他的煙,哼他的‘清平樂府’。”
從魯迅和徐志摩的文章里能看出,他倆都是大聲朗讀,直至背誦,另外,他們念書時,他們的先生也同樣在念書。魯迅的文章里,將先生朗讀的聲調也寫出來了。先生的聲調,也正是學生的聲調。那時的孩子們,說上學不說上學,說念書。在學堂里,那真的是在念書。
這就說到朗讀跟做文章的關系了。文章是有調子的,朗誦的多了,背誦的多了,就掌握了文章的調子,寫起文章來就順暢了。這句下來,就知道下一句該怎么寫。文章也是有調子的,有時這句完了,肯定要有下一句,沒有,人就覺得不順,覺得拗口。人們說,好的文章,有種韻律美,道理就在這里。
詩歌的韻律感,是最強的。現在許多青年詩人,寫新詩的,總共也背不會幾首詩,怎么能寫好詩呢?新詩的韻律,主要體現在音節上。
有一首新詩,聞一多的《靜夜》,不是課本上的,是讀高中時,學校組織一個朗誦會記住了,幾十年了還能背下來。寫新詩,不背上幾十首新詩,對韻律怕就掌握不了。
要習慣讀書(優秀13篇)篇十一
我叫包丁一,每次過年、過生日時,父母都會送幾本書給我,所以,我從小就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是個地地道道的“小書迷”。
我讀的書種類可多了,有科普文學、散文、童話、小說……我的書架上滿是書。我覺得,看書“雜”一點很有好處,字典讓你識字,自然科學類書帶你一起遨游自然天堂,游記讓你領略自然風光……這正所謂:讀一本書,就像和許多高尚的人講話!
或許是由于受家庭文化的影響吧,我覺得,讀書、看書,已經成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天沒看書,我仿佛就像卻了什么東西似的。讀書不僅可以增加知識,還可以使你寫作的功夫更上一層樓。讀書有說不盡的好處,您也可以嘗試讀一讀了,真的,相信我,沒錯的!
我再告訴你一個小秘密:在看完一本書以后,你還可以寫一點讀后感,這樣可以讓你加深對書的印象,試一試吧!
希望大家都能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
要習慣讀書(優秀13篇)篇十二
夜深了,在這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那盞小燈還亮著。在呼嚕的轟鳴聲中,翻書聲還響著。
幾點了?我不知道。什么時候睡覺?看完這章再說吧。室友半夜爬起來上廁所,問我為什么不睡。我說,等我想睡自然就會去睡。
可每每我終于等到他們熟睡,下床去點亮小燈。都會被我心急的腳步給破壞。“走路聲音輕點,明天要不要早起要不要上課啦?”沒有辦法,不能去辯解,也不能去看書,只能乖乖的上床睡覺。等著下一個夜晚。
也嘗試過偷偷溜出寢室,就著路燈在外面看書。總會剛好碰到巡查的寢室阿姨。被叫到外面去罰站,書也沒了。在被微風吹拂下站著,聽著樹葉的沙沙聲,望著時隱時現的明月。總會讓我聯想起書中的內容,使我去幻想后面的情節。這也算是上帝對我的安慰吧。
看書已是生活的常態,不看書成為了生活的點綴。
我也嘗試過在食堂吃飯時看書,邊買早飯邊看書。走著走著后面會傳來,這誰的早飯啊?唉,真可憐。兩個包子都掉了。看著手里空空的袋子和手上的書,完了,早飯又沒的吃了。是怎樣的魔力才能使一個初中生的學習生活變得這樣呢?我也不知道。
“兒子,別在吃飯的時候看書,都把湯撒褲子上了,多大個人啦。”
“兒子別看書了,老師要求我們再看書好多回了。寫作業去!”
“兒子別在車上看書,你看看你看個書安全帶都不系。把書放下,多危險啊!”老媽也總是因為我看書的事情來數落我。翻來覆去就這幾句。
于是我開始想要改掉看書這個習慣。
“喂!圖書管去不去?”
“不去了,不去了。現在我覺的書是人類退步的階梯。它讓我受了好多罵遭了好多的罪。我在也不看書了。”
一開始還是耐不住去看書,但時間一長我漸漸的沒有了看書這個念頭。
終于,我失去了看書這個習慣。
要習慣讀書(優秀13篇)篇十三
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就等于給自己建造了一個逃避人生中幾乎所有不幸的避難所。
——毛姆。
在僅有的生命里,我過著悠閑的生活,我走在人來人往的大街,在地攤上淘到了一本打發心情的書。它把我帶出了現實,奔向了理想的生命里,它的名字叫《行者無疆》。
夏天,我離開學校,逃往一直在幻想的花火世界。傳說中的燈紅酒綠,高樓大廈,我都想把它捏在手中,我假設這一切都是我的。
從這個城市去往那個城市,總有新鮮的事物在吸引我,一道風景來不及欣賞,又奔向下一段風景。我不知道我去干什么,沒有一個合適的理由置身在城市,只有滿腔的激情,去發現社會的完美與不完美。或許在想著我要改變我面前,所看見的不公平的事。
離開寄居的宿舍,我想去發現世界,沿著大馬路的那條并不繁華的街,一直走,一直走。路邊的乞丐投來求助的目光,我在心里很同情,但我沒法改變,因為生活把他們逼成那樣。再往前走,看見的就是擠在人行道上的地攤商販。
除了各色各樣的廉價商品外,還有的就是他們對于生活無奈的表情。我走向擺滿舊書的攤位,和過往的路人一樣,翻開一本,看看,放下,問問價格,又拿起另一本。有的人享受了這個過程,又走向街道的另一端。我的時間很多,只想用免費的書籍打發僅有的生命時間。拿起又放下,或許是對于攤主的同情,又或許真的是因為余秋雨先生的這本書,我遞給了攤主5元錢,走了。在我走回宿舍的時候,我就迫不及待的翻開那本書,我想,我在行走,我在遠方,我是不是應該就是這本書的主人翁。
一直覺得我是文藝的小清新,一直勉強的把書捧在手心。我對自己說,生命熱情開剛剛點燃,我在象牙塔般的大學里生活著,我應該養成一個讀書的好習慣。并揚言道:“我要讀很多書,我要在書里發現世界”。宿舍書架上常常擺滿我應該放上去的課外書籍,抬頭就會看見《好習慣成就好人生》。我想用看書的好習慣成就我的好人生。我常常走進學校的圖書館,去找一本我喜歡的書。讀完三毛的《夢里花落知多少》,又讀莫泊桑的《一生》。
唯美的句子并不能滿足我小小的需求,我想閱讀一本挖掘世界的好書,于是我又看路遙的《平凡世界》。自己覺得書讀得很多了,可是當我看見伏爾泰說過一句話時,我覺得還是不夠。他說:“書讀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會覺得你知道的很多;而當你讀書而思考的越多的時候,你就會清楚的看到,你知道的還很少”。我又找遍了整個圖書館,張弛的一本《北京病人》或許是我覺得必須思考的一本書。
我用印度著名哲學家克里希那穆的《生命之書》來詮釋我的這篇《生命·生活·書》你可曾安靜地坐著,不專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費勁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詳地坐著?這時你會聽到各式各樣的聲音,會聽到遠處的喧鬧聲以及近在咫尺的細微聲響。這意味著你把所有的聲音都聽進去了。你會發現自己的心在不強求的情況下產生了驚人的轉變。這份轉變里自有美和深刻的洞識。
在書里,你能聆聽生活敲擊的音樂,你能聽見你的生命在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