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傳統食物是元宵,它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圓球狀甜點。以下是一些精美的元宵節圖片,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個喜慶的節日。
元宵節賞燈小學生(專業23篇)篇一
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天晚上,我的家鄉蓮城,處處張燈結彩,熱鬧非凡。整個縣城變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
最熱鬧、最漂亮的地方是蓮城的中心公園——蓮湖公園。
吃過晚飯,爸爸媽媽和我興沖沖地去賞花燈。還沒走到大門,遠遠地就看到大門兩側的龍鳳呈祥,非常的耀眼。金光閃閃的龍燈和五彩的鳳凰在燈光的映襯下就像活得一樣。
走進公園,眼前一片美麗的燈海和來來往往的人群。亭子上、樹上一個個的謎語燈,草地上、小路旁的禮花燈,湖水中倒映的彩燈,把公園打扮得像童話中的城堡。
沿著湖邊的鵝卵石小路,我們邊走邊看。湖水中擺放著絢麗多彩、造型各異的燈盞,有“玉兔送福”燈、“八仙過海”燈、“嫦娥奔月”燈、“世外桃源”燈……這么多燈,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走著走著,不知不覺又走回了大門口,回頭看看這美麗的燈展,真舍不得離開。
元宵節賞燈小學生(專業23篇)篇二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還有很多習俗呢,最受孩子們歡迎的就是賞花燈了。
我們順著龐大的人流緩緩地向前移動,每到一處都是厚厚的人墻。大人們踮著腳,小孩子們有的拼命往里鉆,有的騎坐在爸爸的肩上,伸長了脖子向里看。大家都被這些美麗的花燈深深吸引住了。
這時,壓軸好戲終于登場了!它就是一座巨大的孔雀燈。這只大孔雀頭上戴著一頂金色的“王冠”,身穿深藍色的“西裝”,最顯眼的是它那五彩斑斕的大尾巴了。尾巴上的羽毛是綠色的,頂部有一個個的圓點,象一只只小眼睛閃著耀眼的光芒,仿佛在說:“你們誰敢跟我比美啊?”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走到了出口處,還是覺得意猶未盡,可是只能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我回頭望去,那些燈光隔著樹叢若隱若現,我真想再看一次呀!
元宵節賞燈小學生(專業23篇)篇三
正月十五晚上,爸爸、媽媽帶我去看花燈。花燈真是美呀!尤其是那搜大船十分壯觀。大船的船帆上寫著:“一帆風順”、“財運亨通”、“業績輝煌”,那樣子可氣派了!
再一個就是“孔雀開屏”,一只孔雀非常大,它的屏又大又美,看得我眼花繚亂。還有“龍騰虎躍燈”,兩條龍在空中飛舞,兩只虎在旁邊跳躍,一片歡騰的場面。
元宵節賞燈小學生(專業23篇)篇四
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也是我最喜歡的節日。這一天,人們要吃元宵鬧花燈放煙花等。
下午,我來到奶奶家,阿姨已經給我和弟弟買好了花燈。我的花燈是一只可愛的小白兔,正笑瞇瞇的望著我,樣子有趣極了,還穿了件花衣服。天一黑,媽媽就讓我們用燈籠照一下屋子,說這樣就不會有蟲了。
過了一會,終于到了吃晚飯的時間,今天晚上,吃的是元宵。元宵有各種各樣的,大的,小的,像元寶一樣的。我吃了一個小元寶,味道甜滋滋的,吃了一個還想吃,好像永遠也吃不夠似的。
晚飯后,我們來到屋外放煙花。爸爸拿出煙火,點燃后,只聽“呯”的一聲巨響,煙花飛向了天空,先是一個個小球一樣的東西,在天空炸開后,有的分散成一個個黃色的火花,每個火花又分散成更多的火花,天空中像下了一場流星雨,有趣極了。
這元宵節我過得很快樂,明天就上學了,這個快樂的節日給我這個星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我們家鄉,每年的元宵節都要放煙花,看花燈,今年也不例外。晚上,我和爸爸媽媽來到街上看花燈。只見馬路上人山人海,整條馬路都變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見人流的末尾。
在看花燈時,我們突然發現在路東邊有許多人,于是,我和爸媽就走過去看了看。哦!原來是猜燈謎!燈上寫著“一雙長耳朵,眼睛紅又紅,不吃肉和魚,吃菜和蘿卜”打一動物。我想:謎底一定是“兔子”,因為今年是鼠年嘛!果然,我猜對了!
看完花燈,我們又來到龍山廣場觀看禮花。只見深藍色的天空布滿了五彩斑斕的禮花,開放的禮花如一個個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顆顆拖著彩帶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晝一樣,把元宵之夜變得無比美麗,我簡直被迷住了。
一顆顆五彩的禮花騰空而起,禮花炸開以后,一朵朵紙花飄落下來,甚至有的紙花還帶著一顆顆亮閃閃的東西,真像一顆顆彩色的流星;有的禮花炸開以后是雙層的,接著變成動物形狀了;有的炸開以后就像下起了流星雨,刷刷地往下落;還有的如同一道道彩色的金環,把天空變得光彩奪目!真是漂亮極啦!還真有些“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味道。
月亮漸漸西落,我依依不舍得離開了。但觀燈的人還是絡繹不絕,各種彩色的燈像天上的繁星一樣,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燈醉,只緣春意濃”。我相信,隨著祖國的日益發達,今后的元宵節一定會更好、更令人們期盼!
元宵節那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來到了人山人海的時代廣場,欣賞那些精制的花燈。
我看見哈密市市中心美麗的瓜鄉少女,手捧一個大而誘人的哈密瓜站在由哈密瓜堆成的寶塔上。寶塔下,五個福娃擁抱著她,在綠油油的草地上嬉戲玩耍。
我們繼續往前走,突然一個龐然大物映入我的眼簾。我定睛一看,原來是一條巍然屹立的巨龍。這條巨龍足有20米長,1米寬。龍的眼睛是用明亮的電燈制成的,龍頭還可以自由擺動,真是栩栩如生。我們再往前走,望見凱旋門門前的一個花燈門真是色彩迷人,給凱旋門又添了幾分姿色。
我們穿過有兩個瓜鄉少年搭成的門就進入了福娃長廊,它前面的兩只一粉一藍的小老鼠吸引了我,我顧不得欣賞福娃花燈和媽媽的叫喊,連忙跑過去要看個究竟。哦!原來是小老鼠在開派隊呢!而且由剛才那兩只小老鼠來跳旋轉舞,多么有趣啊!
不一會兒我們就來到了紅旗桿旁,前面一個燈籠形式的花燈更是美不勝收,而且在最后面告訴我們:哈密會永遠和諧永遠美好!
雖然花燈不多,但我從精致的花燈中感受到它象征著哈密在奔騰飛速的發展!我相信,哈密的明天將會更美好;奧運會在北京舉辦的會非常成功!今年是奧運年,所以我希望我們中國的奧運金牌拿的是最多的!讓我們為奧運健兒喝彩吧!
今天是正月十五,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少不了的就是吃元宵和觀花燈。經過我們大家的商議后,決定:先觀燈展再吃湯圓。
觀完花燈,天色已晚,于是,我們便回家了。回到家中,媽媽為我們每個人都煮了一碗花生湯圓,邊吃湯圓邊回想起過世的奶奶教給我的另一個歌謠:“正月里來正月正,正月十五掛花燈,耍獅子舞大龍,圓圓的湯圓碗里盛,你一口我一口,甜美的生活好心情。”只覺得嘴里的湯圓更加香甜了。
元宵節賞燈小學生(專業23篇)篇五
今年元宵節,在兒童公園舉行元宵燈會,吃過晚飯后,我和媽媽一起去觀看。
進入公園,人山人海真是熱鬧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由五彩繽紛的花燈組成的一座彩燈門,門頂站著一頭金光閃閃的金牛,表示牛年的到來,希望今年人們個個牛氣沖天。隨著人流,我們來到九天樓,今天的九天樓裝扮的格外美麗,樓底四周由十組彩燈組成的成語故事:有“一諾千金”、“心心相印”、“三元極第”、“四季平安”、“五谷豐登”……這些都喻意著人們在找年的美好愿望。這時,一曲悠揚的音樂飄入我的耳中,定睛一看,原來是“神七問天”燈組傳來的。只見三位宇航員,手捧鮮花獻給玉帝,玉帝和眾神們都目瞪口呆聲聲念道;“不會吧?”我仿佛看見神七火箭騰空而起飛向天空;仿佛看見宇航員登上月球“神七問天”實現我們中華兒千百年來的飛天夢想我衷心的希望我們的火箭會飛更遠……。除此之外,我們還觀賞有名的蓋碗茶燈組,它的壺身由小酒杯組成,而壺身上的花紋則是由碟子組成的,真是巧奪天工不愧是件精品。今年燈會趣味豐富,除介紹而外,還有功夫熊貓、孔雀開屏……看的我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看著栩栩如生的燈組,我才真正感受到過年的氛圍,祝大家新年快樂。
元宵節賞燈小學生(專業23篇)篇六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全國各地都有賞花燈的習俗,我們這里也不例外。各個大企業在海邊和市政府廣場擺出了他們精心設計的漂亮花燈,今天,我們全家人早早吃完晚飯一起來賞花燈。
遠看市政府廣場,像是一片燈的海洋,也像一座美麗夜景下的城堡,比白天顯得更加壯觀。近看一個個花燈,花花綠綠,形狀各異,有帶方形底座的,有球體的,還有拱門形狀的。最吸引人的要數走馬燈,各種人物和動物造型在機器帶動下不停旋轉。賞燈的人非常多,人山人海,到處洋溢著歡樂的笑聲。照相機的閃光燈不停地閃爍著,映襯著一張張歡樂地笑臉。天上不時綻放的五彩繽紛的禮花,路邊纏在樹上閃閃爍爍的彩燈,也裝扮著整個政府廣場,使整個威海變得更加美麗。這些花燈不僅襯托出元宵節的熱鬧氣氛,更體現了人們在日子越過越紅火的同時,對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
元宵節賞燈小學生(專業23篇)篇七
今天,我和小朋友一起到淺水灣鄉村歡樂世界賞燈會。我們走進大門,金光閃閃,抬頭看見兩條飛舞的龍掛在空中,真美!里面還有好多燈,有荷花燈、水果燈、嫦娥燈、螞蟻燈、蘑菇燈、毛毛蟲燈……最漂亮的'是龍船燈,它神氣的抬著頭,嘴里噴著水,好像在說:“歡迎來到這個美麗的燈會世界。”
逛著逛著,我們來到了游樂場,那里有過山車、旋轉木馬、海盜船、海豚戲水、碰碰車……我們一個一個地玩過去,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海盜船,因為它很刺激,每一次搖晃都會讓我哇哇大叫。
今天玩得真開心啊!
元宵節賞燈小學生(專業23篇)篇八
今天是元宵節,大家都要吃元宵。剛回到家,奶奶就把元宵做好了。那元宵大大的,圓圓的,吃起來很香。“元宵節是怎么來的呢?”我問爸爸,爸爸說:“我也不知道,不如我們查查電腦吧。”我們從電腦上一查,原來元宵節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晚上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成為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因為元宵節過完后,春節也就要過完了,所以我們吃完飯后就在外面轉了一圈,中原路上的路燈上面都有紅燈籠,整齊劃一,很好看,但春節過后,紅燈籠就都要被拆掉了,我們走一路看一路,欣賞著這即將消失的平時看不到的美景。
我們的小區里面也有很多的紅燈籠,處處洋溢著過節的氣氛。小區里的煙花不斷在天空中綻放出各種各樣的圖案,讓大家開心。鞭炮像悶雷一樣,一個個“爆炸”,炸出了元宵節的味道。期待下一次元宵,能否給我們一種新的感覺。
元宵節賞燈小學生(專業23篇)篇九
今天是元宵節,我們在奶奶家吃過飯后,我提議說我們去看燈會吧,奶奶說我也去,我說那最好了,我們一行4人到了燈會的入口處,還沒看到燈就先看到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了,再進到里面。
首先看到的便是一個巨大的燈籠,上面還站著一匹長著翅膀的馬,在那有很多小朋友在拍照留念,再一直往里走,看到一個小小的池塘里,有一對鴛鴦在戲水呢!看過了鴛鴦,我們就一邊走一邊欣賞掛在屋檐下的各式各樣的燈籠,正月十五鬧花燈說的一點也沒錯。
文檔為doc格式。
元宵節賞燈小學生(專業23篇)篇十
南北朝時期,寧都縣東山壩鄉的大布村曾是虔州縣(即寧都縣的前身)的縣城。雖然時過境遷,但從大布村直到今天還四處林立的祠堂就可以想見當年這兒的富庶昌盛。千年的歲月在流逝,而虔州的遺風仍歷歷在目。虔州民俗更以它的約定俗成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傳承著。大布村民俗中一項叫“過燈”的古老儀式就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下來了。
火在原始社會就被人類奉茗神明般地崇拜著。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神圣的火演繹成了燈和燈彩,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寧都的燈彩絢麗多姿、品種繁多,“兔子燈”只是寧都燈彩其中的一種。點燃“兔子燈”的“過燈”是大布村一年一度每家每戶都要參加的大型活動,“過燈”是用彩紙扎成的母子兔子形狀的燈點燃后,在村莊、祠堂、各家各戶巡游。據當地人介紹“過燈”的民俗是明萬歷年間被村里一位姓羅的商人,在揚州貿易時,迷上了“兔子燈”、“扛燈”(另一種大型花燈,燈中可裝置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通過火力沖動人物可手舞足蹈燈彩藝術)的工藝,就裝啞巴拜了制作這二種燈彩的師傅,辛勤伺候了師傅三年之久才學會這門技藝帶回大布。
兔子燈的制作更簡單,所以村里人家家戶戶都會扎,而精彩細膩的“扛燈”卻成了村里一種傳男不傳女的祖傳藝術。大布“過燈”的民俗興于唐朝,人們把兔子視為吉祥之物,兔子燈所到之處就意味著把吉祥和好運送到了那兒。人們沿用這一吉祥物來迎神接福,其中寄寓的是人們所祈求神靈保佑,期盼來年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的美好愿望。
元宵節賞燈小學生(專業23篇)篇十一
元宵節晚上,我們一家人在家中早早地吃好了湯圓,然后一塊兒到街上去賞花燈。
剛走到路口,一支龐大的舞龍隊伍也恰巧經過,舞龍的叔叔們精神抖擻,挺直了腰板,箭步如飛,好似一棵棵不老的青松,將那原本毫無生氣的巨龍舞得活靈活現。隊伍所到之處,鑼鼓喧天,所見之人,都為之喝彩,拍手叫好。月光如流水一般瀉在草坪上,一切事物都像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令人浮想聯翩,是一盞盞五彩繽紛的花燈打破了這份沉靜。看,那邊的十二聲肖花燈尤其引人注意。
瞧,十二聲肖的大哥—老鼠正在驕傲地向大家問好;勤勤懇懇的老牛正在不服氣為什么老鼠當老大呢;兇猛的老虎大吼了一聲;嚇得小兔躲到了一邊;勇猛的巨龍正在云海里騰飛;而小蛇則在水里歡快地游;馬兒正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奔跑;羊兒則在“咩咩”叫,小猴子淘氣地爬到樹上摘桃吃;大公雞正在“喔喔”地報鳴;今年是蛇年,當然少不了小蛇了,你瞧,它正高興的游來游去呢;而小豬則在窩里睡懶覺呢!
元宵節賞花燈真是開心,最開心的還是能和家人在一起。
元宵節賞燈小學生(專業23篇)篇十二
今天是農歷正月十五,正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元宵節。
在南通舅舅家吃過晚飯,我和爸爸媽媽趕回海安一起來到安達步行街廣場賞花燈。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只見廣場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我來到廣場一賞,街上的花燈真不少,有米老鼠燈、老虎燈、小蛇燈、肥牛燈等等,真是五花八門。但是最有特色的是舞龍燈,只見幾個人將細棍子插在假龍肚子里,還有一個人把棍子插在一個圓球里,那條假龍很想咬住那個圓球,可是那圓球晃動得太快,所以它總是追不上。你賞它那急速翻滾的樣子,真像一條活生生的龍呀!
爸爸回答說:“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為三國時諸葛孔明所發明。當年,孔明被司馬懿圍困于平陽,無法派兵求救,便制作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信息,后來果然脫險,因此,人們就稱這種燈為孔明燈。”哦,原來是這樣啊!我恍然大悟。隨后,心中油然而生對諸葛亮的敬意。
我喜歡元宵節,更加喜歡孔明燈。
元宵節賞燈小學生(專業23篇)篇十三
那么古代人在元旦人們又會做什么呢?“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里:“顓帝以孟春三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歷年”“陽歷年”。然而,“元旦”在古代非指公歷新年,而是農歷正月初一,亦即春節。從古到今,歷代詩人都為元旦抒情作詩,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古時候,每逢元旦,宮廷里都會有規模宏大而又隆重的賀歲之禮,這其中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吟詩作對,慶賀佳節。下面是一些有關元旦的古詩詞趣事:
古代元旦,朝廷一般都要進行賀歲之禮,規模宏大而隆重。其中三國時期曹植的《元會詩》描繪了曹魏時元旦賀歲的場面:“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此詩首章點明宴會的原因和時間,次章渲染出禮儀之莊重、宴飲之歡暢、音樂之和美以及宴會的場景,末章為詩人的頌美祝福元旦之語。
唐朝時期是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期間出現了多首描寫元旦的詩歌。 初唐四杰盧照鄰的《元日述懷》詩曰:“筮仕無仲秩,歸耕有外臣。人歌小負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徑,風光動四鄰。愿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面對新歲新景,詩人欣然喜氣油然而生。唐代詩人厲元的:“玉座臨新歲,朝盈萬國人,火連雙闕曉,仗到五門春;瑞雪銷鴛瓦,祥光在日輪,天顏不敢視,稱賀拜空頻。”以清新流暢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典雅隆重的宮廷賀年圖。
貶謫之地,倒是成為宋之問的讖語。不同的是,賈誼郁郁而死,為天下人所痛哭;而宋之問則是為睿宗皇帝賜死于貶謫之所欽州,為天下人所不齒。
白居易在《七年元日對酒五首》之二中寫到:“眾老憂添歲,余衰喜入春。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在辭舊迎新之際,別的老人都憂傷于時日不多,而他卻不懼衰老,開心地迎接新一年的到來,這份從容淡定的胸懷不禁讓人折服。整首詩歌表達了他不懼衰老、昂首挺胸進入新年的豪情壯志。詩人高適寫過一首《除夜》,寫的是古代元旦前夜詩人的感受:“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詩人客居他鄉,油然而生孤寂的思鄉之情,但這一夜“獨不眠” “轉凄然” “思千里”,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歲,包含了詩人年復一年老大無成的傷感。 而孟浩然則寫了《回家元日》詩: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猶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既表達了大唐盛世的老百姓迎春的喜悅心情,也展示出他身為讀書人,卻心中惦記百姓疾苦的情懷。
在唐朝,元旦這一天還要飲用一種多味藥材炮制而成的“屠蘇”酒。據說飲用了這種酒,可以防病祛災,因此,到了元旦這一天,家家戶戶便要聚在一起飲此酒。在古人看來,新年的到來,意味著年輕人得了一歲,而年老者卻老了一歲,為了慶祝年少者長大,所以從年幼者開始飲用,按照年齡大小,最長者最后一個飲用。而這個飲酒言歡的場景便被詩人成文斡記載進了他的詩中:“戴星先捧祝堯觴,鏡里堪驚兩鬢霜。好是燈前偷失笑,屠蘇應不得先嘗。”
描寫元旦最著名的古詩,大概是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通過對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了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
的日子里,把酒寫聯,辭舊迎新,讓人好不愜意。“鄰墻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鄰居家正在慶賀新年,老人飲酒作詩,少兒齊聲歌唱,全家老少,其樂融融。 明代陳獻章的《元旦試筆》詩:“鄰墻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這首《元旦試筆》有如一幅“樂歲圖”,將人們歡慶佳節的場景展露在世人面前。
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例如端午節、重陽節等等。元宵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因為在那天可以觀賞各種各樣的花燈。那么元宵節為什么要賞燈呢?這里面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 話說古時候某年的正月十五,一個文人在皇宮的花園散步。突然,他聽到走廊傳來了抽泣聲,便走過去看。原來是一個宮女坐在長椅上哭。文人問她:“你叫什么?為什么要哭呀?”宮女說:“我叫元宵。這幾天過年,我想回家看看父母。可是,皇宮中不允許宮女出宮。”聽了這話,文人非常同情她,就為她想了一個主意。
文人騎馬出宮,來到大街上。他對老百姓們說:“今晚,火神會降臨人間,你們都要在門上掛一個紅燈籠。誰不掛,誰家就會發生火災。”文人又給皇上寫了一封信,信上說,今天晚上皇宮中要發生火災。只有宮中所有人都出宮賞燈,才能避免這個災難。皇上看完了信,立即下令讓皇宮中所有的人在今晚出宮賞燈。這天晚上,宮中的人果然都出去賞燈了。文人讓元宵趁此機會回家。元宵來到大街上,發現家家戶戶都掛著紅燈籠,街上燈火通明,非常好看。
從此,正月十五賞燈便成為了中國的一個習俗。大家都把這一天稱為“元宵節”。
在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都是國人團圓的節日。每當這一天,人們聚在一起吃元宵、觀賞花燈。西安也不例外,每年元宵節,西安城墻就會舉辦燈展和廟會,讓人們參觀游覽。
今年,我和哥哥一同去觀看了城墻燈展,一進甕城,就看到一頭彩獅在舞動著,追著一個繡球;突然,又出現了一頭彩獅,也去追逐著繡球。它們一前一后、一上一下,表演出許多高難度的動作,舞得虎虎生風。甕城內城墻上巨幅的福字彩燈,也吸引了許多游客的眼球。
我們登上城墻,第一眼便看到了糖龍與糖鳳,用糖澆制而成的金色祥龍和彩色祥鳳,在燈光下色彩斑斕、晶瑩剔透、光彩奪目。接下來我們又看到了麒麟獻瑞,此燈采用了十萬余個小玻璃瓶軋制而成,顯得栩栩如生,在燈光的襯托下閃閃發光。不僅有用糖、玻璃瓶等富有創意的燈組,還有一組燈更是獨出心裁,這組燈就是龍鳳呈祥,龍鳳呈祥采用碟、碗、杯、勺等萬余件瓷器捆扎而成,造型惟妙惟肖,展示出太平歡樂的景象。
接下來又有一些富有民間傳統的燈組,像陜西剪紙、陜西十大怪、鳳翔泥塑等,體現出了陜西人民的風土人情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賞完了城樓西邊的燈組,我們又原路返回,觀賞東邊的燈組。東邊的燈組大多是一些動漫形象,這些動漫燈組不僅造型逼真,而且還可以動,你瞧,小白兔喘著粗氣,正在賣力的拔著蘿卜呢!不知不覺中,我們便觀賞完了所有燈組,還真有些舍不得呢。
今年的城墻燈展,不僅類型繁多,還有一些用糖、玻璃瓶、瓷器等特殊材料做成的燈組,體現出了造型逼真與創意,猶如畫龍點睛,使得今年的燈展煥然一新,讓游覽賞燈的人們流連忘返。
西安市西師附小
四年級三班
劉思睿
元宵節賞燈小學生(專業23篇)篇十四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丘逢甲。
三年此夕月無光,明月多應在故鄉。
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李夢陽。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元宵節賞燈小學生(專業23篇)篇十五
我站在一盞孔雀燈面前出神。這盞孔雀燈十分俏麗。毛絨絨的紫色翎毛,淡黃色的小眼睛,細長的紅色嘴巴,最美的當然是那開屏的尾巴了:嫩綠色的羽毛嵌著一只只彩色燈泡,紅的、綠的、黃的、藍的,輪番交替地變幻著,好像即刻展翅欲飛,漂亮極了;從遠方看,又像一把綴滿珍珠翡翠的華麗大扇子。“嘿,這盞荷花燈不錯!”一個聲音傳來。我趕忙湊過去,欣賞著。這是一個含苞欲放的荷花燈:嬌嫩、軟軟的荷花瓣白中透紅,紅中透紫,別提多美了。透過薄薄的荷花瓣,依稀可見那嫩黃色的花蕊,簡直巧奪天工。我嘖嘖贊嘆著:荷花含苞是如此美麗,若是開放了,那該多棒啊!(小學生作文網)。
我信步觀賞著。忽然,在一個很不顯眼的角落里,我發現了一盞小燈。表面看來,這盞燈是微不足道的,但仔細一看,卻使我大吃一驚,這盞燈真是太精美了!它是全部用高粱稈組成的,許許多多的秸稈編插連結在一起,成為一座天衣無縫的房屋。房屋的中間,一個個小小的燈泡閃爍著,似乎在告訴人們,這是一盞普通的花燈。然而,它又是多么不普通啊!做成這盞燈用了多少秸稈呢?恐怕有幾百根吧。用這些一節節短小的秸稈制成如此神奇的觀賞物,多么不容易呀!那個制燈的人,該傾注了多少心血!盡管它不像別的燈那樣璀璨奪目,富麗堂皇,但它以精巧別致贏得了人們的注目。在街上多少燈高高地掛在非常顯眼的地方,向人們炫耀。它呢,卻默默地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點綴著燈會,真像一個無名小輩啊!此時,我覺得孔雀燈、荷花燈都黯然失色了。
啊!這盞秸稈燈是燈會上一盞最美的燈!
元宵節賞燈小學生(專業23篇)篇十六
元宵節習俗多,有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等。關于元宵節為什么賞花燈,你了解嗎?據說,元宵節賞花燈始于漢代,這是真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元宵節賞燈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能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
謎語。
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
愛好旅游(打一。
成語。
)——喜出望外。
盲人摸象(打一成語)——不識大體。
蜜餞黃連(打一成語)——同甘共苦。
會計(打一成語)——足智多謀。
逆水劃船(打一成語——力爭上游。
快刀斬亂麻(打一成語——迎刃而解。
翹翹板(打一成語)——此起彼落。
遇事不求人(打一成語)——自力更生。
脫粒機(打一成語)——吞吞吐吐。
四通八達(打一成語)——頭頭是道。
一塊變九塊(打一成語)——四分五裂。
節日的焰火(打一成語)——五彩繽紛。
乖(打一成語)——乘人不備。
相聲(打一成語)——裝腔作勢。
元宵節賞燈小學生(專業23篇)篇十七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叫燈節、上元節,屆時家家掛燈,人人賞燈。關于元宵賞燈的來歷,這里有個十分曲折動人的傳說。
漢武帝時,有個足智多謀、詼諧滑稽的東方朔,武帝十分信任他。宮門森嚴,他卻可以隨便出入,以隨時取悅皇上。他外表隨便,內心善良,常為宮中彩女向武帝求情。
這年臘月,一連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去御花園給武帝折幾枝梅花,忽見一個宮女哭著向玩月池中跳去,慌忙上前拉住。細細一問,她叫元宵,家住長安城外山上,家里還有父母、妹妹,進宮之后再沒見過他們。每逢佳節倍思親,近幾日風雪交加,愁悶不堪,想與家人見見面,又怕武帝不允。思來想去,還不如一死了之,黃泉之下再與父母相會。
東方朔安慰了她一番,答應設法讓她與家人團聚。他出皇宮,離長安,到元宵家里如此這般地安排了一下,然后就回到長安,在大街上賣起卦來。人們久仰東方朔的大名,爭著前來求簽問卜,得到的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語。眾人大驚,紛紛求教解脫的方法。東方朔鄭重地說:“正月十三日,火神君會來長安察看地形,你們可到城西北十里的大路口等候。天到未時(約下午一時到三時),會過來一個騎紅色毛驢的紅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焚燒長安的火神君。你們前去攔路哭求,或許有救。”
人們聽了,互相串聯,相約多邀一些人,去十里鋪大道口等候。正月十三未時,果見從西北方向過來一個騎著紅色毛驢的紅衣女子,眾人連忙上前苦苦哀求。姑娘道:“我是領旨火燒長安的,玉帝到時候要親自站在南天門察看的。你們既然求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皇上想想辦法。”
人們拿了火神君賜給的紅貼,回到長安跪在午門前,要把貼子獻給皇上。漢武帝接過侍衛們傳進來的紅貼,見上面寫著四句偈語:“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六天火,焰紅宵夜。”武帝看了嚇得魂飛魄散,忙請東方朔商量應付的辦法。東方朔稟道:“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里的元宵做得一手好湯圓,火神君也會知道的。皇上可在十五晚上,讓元宵做湯圓祭獻天神,再傳諭全城百姓家家做湯圓,一齊敬奉駕臨長安上空的火神君,想來她會心軟下來不再放火的。同時,您再下旨讓京城臣民一齊動手做花燈,于十五、十六晚上在大街小巷、內屋外院一齊掛上紅燈,從天上看起來就好像滿城大火,這樣,便能騙過在南天門察看的玉帝。此外,再令城外臣民屆時進城觀燈,皇上與皇后、妃子、宮女,分散在人群中去街上賞燈,驅災解難。”
武帝大喜,依言而行。正月十五,太陽剛向西天斜掛下去,人們已紛紛張燈結彩準備起來。武帝帶了皇后、妃子,皆穿便服,在幾個也穿著便服的親近大臣和侍衛的保護下,混在人群中去街上觀燈。宮女、太監們也三三兩兩上街而去。華燈初上,萬燈爭輝,各種火傘、火馬、轉子蓮、花筒、炮打四門、火龍擺尾等花燈呈奇爭彩,頗為壯觀。元宵的妹妹領著父母也來長安觀燈,當她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忙叫姐姐的名字。元宵早在這里等候,見父母妹妹果然趕來,忙撲到母親身上。親上團聚,互敘衷腸。
十五夜平安過去了,十六夜也平安過去了,元宵與親人團聚了兩個晚上,心情十分欣慰。由于東方朔的努力,以后每到正月十五,人們就過燈節,并逐漸流傳到各地。這一節日因元宵而起,故稱“元宵節”。又因元宵節要吃湯圓,湯圓以元宵做得最好,所以也稱“元宵”。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于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為盛大的'燈市。到宋元時期,京都燈市常常綿延數十里。燈會的時間,漢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長到三夜,到明朝規定從正月初八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唐朝燈會中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
明朝又增加了戲曲表演。燈市所用的彩燈,也演繹出“橘燈”、“絹燈”、“五彩羊皮燈”、“無骨麥秸燈”、“走馬燈”、“孔明燈”等多種形式。始于南宋的燈謎生動活潑、饒有風趣。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十五夜平安過去了,十六夜也平安過去了,元宵與親人團聚了兩個晚上,心情十分欣慰。由于東方朔的努力,以后每到正月十五,人們就過燈節,并逐漸流傳到各地。這一節日因元宵而起,故稱“元宵節”。又因元宵節要吃湯圓,湯圓以元宵做得最好,所以也稱“元宵”。
元宵節賞燈小學生(專業23篇)篇十八
今天是元宵節,我們在奶奶家吃過飯后,我提議說我們去看燈會吧,奶奶說我也去,我說那最好了,我們一行4人到了燈會的入口處,還沒看到燈就先看到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了,再進到里面。
首先看到的便是一個巨大的燈籠,上面還站著一匹長著翅膀的馬,在那有很多小朋友在拍照留念,再一直往里走,看到一個小小的池塘里,有一對鴛鴦在戲水呢!看過了鴛鴦,我們就一邊走一邊欣賞掛在屋檐下的各式各樣的燈籠,正月十五鬧花燈說的一點也沒錯。
元宵節賞燈小學生(專業23篇)篇十九
活動主題:歡樂圣誕節(圣誕狂歡夜)。
活動說明: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的教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稱為圣誕節,是西方國家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能夠和新年相提并論,類似我國過春節。為提高商場在本地的影響,提升營業額,增進宣傳活動的互動性和娛樂性,吸引消費者。
一、圣誕節氛圍營造。
1、門前廣場可設置這樣一個場景造型:在商場門口矗立一顆高5米左右的圣誕樹,圣誕樹上掛上各式各樣的裝飾品,并配以裝飾彩燈。圣誕樹周圍作配套裝飾(小鹿雪橇圣誕老人等),栩栩如生、充滿情趣。加上海報噴繪橫幅,營造出圣誕的主題氛圍。注:音樂必不可缺少的,給整個場景增加動感,能夠播放一些經典的曲子。
2、營業員和收銀員,商場工作人員全部戴一頂紅色圣誕帽,襯托節日氣氛,刺激顧客消費。
3、商場內部劃出圣誕商品區域,陳列各種圣誕禮品,配以彩燈、裝飾品等,加上海報、音樂等來渲染圣誕氛圍,將商場轉成圣誕晚會的天堂。
4、商場門口安排一名工作人員扮演圣誕老人,向消費者派發一些圣誕小禮品。
二、商場內部促銷活動(根據商場自身狀況,酌情選取)。
1、購物送手套,還有連環大驚喜,商場購物滿x元,憑購物小票,贈送一雙手套(手套價值5-10元左右),在手套里還藏有獎券。
活動說明:手套也是人們不可少的防寒用品,購物送手套,對顧客來說比較實在,將獎券藏在手套里又是一個新穎的促銷方式,跟西方的小孩在過圣誕節時在長襪子里得到禮物有異曲同工之妙。作為贈品的手套可為同一價位不同款式不同色彩的手套,顧客在選定一副手套后,不可再次挑選更換。獎券制作尺寸大小不宜太大,以方便藏在手套里不致掉出來。注:購物贈品還可為一些時尚臺歷、圣誕禮品、平安符(平安夜贈送平安符)等。
2、圣誕大蛋糕。
定制一個圣誕大蛋糕,直徑可長達幾米,上面寫“圣誕快樂”幾個字,并插滿蠟燭,在晚上八點,大家一齊許愿,然后一齊吹滅蠟燭,整個場景周圍用圣誕樹、彩燈等裝飾,并配以音樂營造氛圍,凡25日當晚6點至8點在商場購物滿元的顧客,憑購物小票即可分得一塊蛋糕,分完為止。
活動說明:在國外,為圣誕節添姿增色的往往還有美味圣誕蛋糕。人們常常把圣誕蛋糕做得新奇漂亮。上面用奶油或果醬澆“圣誕快樂”的字樣,四周插上特制的圣誕蠟燭。蠟燭形狀小巧,只有三四寸長,但用料精致,五顏六色,有的還做成螺旋形。點燃之后,由主人吹熄,然后大家分吃蛋糕。人們有時還在蛋糕里放進三粒豆子,以此代表圣經的故事中的三個東方賢土,誰吃著豆子誰就當上了“三王”,令人感到十分搞笑。
操作說明:可在中央大廳劃出一專區擺放蛋糕,注意維持現場秩序,以免阻塞客流;蛋糕能夠做得盡量大,也能夠分為幾個大蛋糕,準備切蛋糕之用具。在圣誕夜晚八點,顧客憑規定時間內的購物小票領取一份蛋糕。同時準備好盛放蛋糕之用品,如塑料盤和塑料叉,同時放置垃圾桶,以免顧客亂扔垃圾破壞環境。
3、購物砸圣誕節金蛋。
凡在商場購物滿x元,即有獲得免費砸圣誕節金蛋的機會一次。
操作說明:在事先準備的金蛋中放入寫有不同禮品的獎券,贈送獎品待定。
4、購物送免費餐券。
兌換地點:總服務臺商場消費滿x元,可獲得美食天地免費券一張x元,滿x元送兩張,限單張小票,不可累計。
操作說明:對于年輕顧客和小孩來說,過圣誕節總是免不了吃的,而在美食天地里過圣誕節更具圣誕味道。
5、圣誕節火雞大餐。
圣誕節作為一個隆重慶祝節日,不能少了好吃美味食品。在國外,圣誕節火雞大餐就是例牌主菜了,而對于火雞,國內的顧客了解較少,因此在現場制作銷售火雞必定能激起的顧客的好奇心和購買欲。
操作說明:可在現場用圖片海報對火雞的產地、營養特性、如何制作等加以說明,并強調這是西方圣誕節不可缺少的主要食品,同時火雞貨源務必準備充足。
6、其他促銷活動。
圣誕服裝大特賣:冬季休閑服裝、西裝、風衣、羽絨服、保暖內衣等圣誕限時特賣:開設圣誕瘋狂搶購區,可分為一元搶購區、五元搶購區、十元搶購區等,搶購商品為一些小商品,如圣誕小禮品、襪子、手套、毛巾、巧克力、餅干等等。
圣誕玩具節:玩具對與年輕消費群體個性是小孩總是最具吸引力的商品之一,展出銷售不同類別、各種款式的玩具,對于促進圣誕銷售會有很大幫忙。
三、商場外部活動。
為配合圣誕歡樂的氛圍,在商場門口搭建小舞臺,圣誕節當天舉行兩場主題表演,以吸引消費者前往購物。
表演時間:第一場下午2點,第二場晚上8點。
表演資料:圣誕歌舞表演,有獎問答,圣誕主題模特走秀等。
四、個性企劃—公益活動。
每年的圣誕之夜,你是否會想起那個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否會想起那個慈祥的老奶奶,其實在我們城市中,也還存在著需要我們去關心的孩子,伸出您熱情的雙手,獻出您的愛心,讓我們共同給他們點亮“期望的火柴”。您只要將自己的購物小票投在募捐箱內:
1、我們就會將顧客投票金額的1%作為愛心公益捐獻給這些孩子們。
2、征集十名公益熱心者,在圣誕節當天,扮成圣誕老人去看望全市各大孤兒院、福利院兒童,給孩子們送去禮物,并與孩子一同嬉戲游樂。禮物設置:冬衣、帽子襪子等保暖用品、玩具、食品等。
操作說明:邀請相關媒體對此活動進行報道,并邀請公證單位對此活動進行公證,此公關活動有助于引導市民來關心和愛護這些弱勢群體,提倡公益愛心,也有助于提升商家的知名度,美譽度等。
元宵節賞燈小學生(專業23篇)篇二十
今天,我和小朋友一起到淺水灣鄉村歡樂世界賞燈會。我們走進大門,金光閃閃,抬頭看見兩條飛舞的龍掛在空中,真美!里面還有好多燈,有荷花燈、水果燈、嫦娥燈、螞蟻燈、蘑菇燈、毛毛蟲燈……最漂亮的是龍船燈,它神氣的抬著頭,嘴里噴著水,好像在說:“歡迎來到這個美麗的燈會世界。”
逛著逛著,我們來到了游樂場,那里有過山車、旋轉木馬、海盜船、海豚戲水、碰碰車……我們一個一個地玩過去,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海盜船,因為它很刺激,每一次搖晃都會讓我哇哇大叫。
今天玩得真開心啊!
大唐芙蓉園的燈盞可真美呀!晚上的大唐芙蓉園在燈籠的裝飾下比白天更漂亮,我和爸爸媽媽都被這里的各種造型的彩燈吸引了,我覺得那些制作彩燈的認可真聰明,能做出這么美的燈籠。
看完燈籠,我們又去了大唐不夜城,還觀賞了天幕,在這些燈光的裝飾下,西安的夜景更美了,我愛。
我的家鄉。
今天是元宵佳節,下午我們去書圣故里看燈會。雖然是下午,也已經是熱鬧非凡了。
在戒珠寺門口,我看到了一匹金色的帶著翅膀的天馬。荘老師給我買了一串棉花糖,然后我們就開始邊吃邊逛。
“哇!這里有一個龍燈!”‘那里有個月亮燈!“”那么多酒壇燈!’“這是什么燈啊?”……各種各樣的燈看得我眼睛都花了,有荷花燈、小雞燈、兔子燈、鯉魚燈、金光閃閃的元寶燈……還有許多我叫不出名字的燈。
在河里還有許多荷花鯉魚燈。
今年的燈會真精彩啊!
今天是元宵節,我們在奶奶家吃過飯后,我提議說我們去看燈會吧,奶奶說我也去,我說那最好了,我們一行4人到了燈會的入口處,還沒看到燈就先看到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了,再進到里面。
元宵節賞燈首先看到的便是一個巨大的燈籠,上面還站著一匹長著翅膀的馬,在那有很多小朋友在拍照留念,再一直往里走,看到一個小小的池塘里,有一對鴛鴦在戲水呢!看過了鴛鴦,我們就一邊走一邊欣賞掛在屋檐下的各式各樣的燈籠,正月十五鬧花燈說的一點也沒錯。
今天晚上,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坐地鐵去花城廣場。花城廣場人山人海,到處都是五顏六色的燈飾,原來這里舉行燈會。我們跟著人群走,看到燈擺成各種各樣的形狀,如像老鼠、兔子、老虎、雞等等。我看得目不轉睛,我高興地看起相機拍照。
最令我感到神奇的是沙畫,很快一幅畫就完成了,而且畫面很多變化,一會兒是船、一會兒是房子、一會兒又是大樹……今天我們玩得真高興!
元宵節賞燈小學生(專業23篇)篇二十一
元宵節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于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為盛大的燈市。到宋元時期,京都燈市常常綿延數十里。燈會的時間,漢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長到三夜,到明朝規定從正月初八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唐朝燈會中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
明朝又增加了戲曲表演。燈市所用的彩燈,也演繹出“橘燈”、“絹燈”、“五彩羊皮燈”、“無骨麥秸燈”、“走馬燈”、“孔明燈”等多種形式。始于南宋的燈謎生動活潑、饒有風趣。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十五夜平安過去了,十六夜也平安過去了,元宵與親人團聚了兩個晚上,心情十分欣慰。由于東方朔的努力,以后每到正月十五,人們就過燈節,并逐漸流傳到各地。這一節日因元宵而起,故稱“元宵節”。又因元宵節要吃湯圓,湯圓以元宵做得最好,所以也稱“元宵”。
元宵節賞燈小學生(專業23篇)篇二十二
元宵節的夜晚,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賞燈。今天的新華路可成了人的海洋、燈的世界,盞盞彩燈猶如滿天的星星落在人間,給寒意未盡的人間增添了幾絲春意。
觀燈的人把道路擠得水泄不通,我們一家子就好像一只小船隨著人流往里漂。路上歡聲笑語,燈火輝煌,呈現出一派祥和的景象。一位老奶奶在兒子的攙扶下走來了,只見她瞇著眼睛,看著“孔雀開屏”燈,笑得合不攏嘴,不住地說:“好!好!”這時,不遠處傳來了人們的哄笑聲,我懷著好奇的心情往人群里擠,原來是一個小女孩望著“碩果燈”嚷著要吃西瓜,這可把她的爸爸難住了,此時上哪兒去找西瓜呢?我抬頭一看,嗬!那紅通通的蘋果、彎著腰的香蕉,還有笑開了嘴的石榴和淌著汁液的紅瓤黑籽西瓜,饞得我口水都要流出來了。突然,一聲虎嘯傳來,我不由得循聲走去,只聽到一個大哥哥說:“這虎做得絕了。”只見這獸中之王怒目圓睜,張著血盆大口,不時發出陣陣長嘯,嚇得那些小弟弟小妹妹直往大人懷里鉆。
我和媽媽隨著人流來到了“卡通城”。只見孫悟空左手擋在額頭上,右手握著金箍棒,騰云駕霧向我們飛來;豬八戒背著媳婦,提著釘耙,咧著大嘴一搖一擺地走著;米老鼠一扭一扭地跳著迪斯科;唐老鴨尾隨其后不停地鼓掌,好像對這旋律很熟悉一般……在這樣的氛圍里,我也不由得隨著“嘣嚓嚓”的音樂跳起來。
月亮越升越高,賞燈的人也越來越多。你擠我,我擠你,甚至常常不小心踩到別人的腳或被別人踩到,但人們似乎都沒有在意這些,說著笑著向前走去。這真是“國富民強家家樂,張燈結彩鬧元宵”啊!
元宵節賞燈小學生(專業23篇)篇二十三
那么古代人在元旦人們又會做什么呢?“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里:“顓帝以孟春三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歷年”“陽歷年”。然而,“元旦”在古代非指公歷新年,而是農歷正月初一,亦即春節。從古到今,歷代詩人都為元旦抒情作詩,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古時候,每逢元旦,宮廷里都會有規模宏大而又隆重的賀歲之禮,這其中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吟詩作對,慶賀佳節。下面是一些有關元旦的古詩詞趣事:
古代元旦,朝廷一般都要進行賀歲之禮,規模宏大而隆重。其中三國時期曹植的《元會詩》描繪了曹魏時元旦賀歲的場面:“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此詩首章點明宴會的原因和時間,次章渲染出禮儀之莊重、宴飲之歡暢、音樂之和美以及宴會的場景,末章為詩人的頌美祝福元旦之語。
唐朝時期是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期間出現了多首描寫元旦的詩歌。 初唐四杰盧照鄰的《元日述懷》詩曰:“筮仕無仲秩,歸耕有外臣。人歌小負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徑,風光動四鄰。愿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面對新歲新景,詩人欣然喜氣油然而生。唐代詩人厲元的:“玉座臨新歲,朝盈萬國人,火連雙闕曉,仗到五門春;瑞雪銷鴛瓦,祥光在日輪,天顏不敢視,稱賀拜空頻。”以清新流暢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典雅隆重的宮廷賀年圖。
貶謫之地,倒是成為宋之問的讖語。不同的是,賈誼郁郁而死,為天下人所痛哭;而宋之問則是為睿宗皇帝賜死于貶謫之所欽州,為天下人所不齒。
白居易在《七年元日對酒五首》之二中寫到:“眾老憂添歲,余衰喜入春。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在辭舊迎新之際,別的老人都憂傷于時日不多,而他卻不懼衰老,開心地迎接新一年的到來,這份從容淡定的胸懷不禁讓人折服。整首詩歌表達了他不懼衰老、昂首挺胸進入新年的豪情壯志。詩人高適寫過一首《除夜》,寫的是古代元旦前夜詩人的感受:“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詩人客居他鄉,油然而生孤寂的思鄉之情,但這一夜“獨不眠” “轉凄然” “思千里”,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歲,包含了詩人年復一年老大無成的傷感。 而孟浩然則寫了《回家元日》詩: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猶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既表達了大唐盛世的老百姓迎春的喜悅心情,也展示出他身為讀書人,卻心中惦記百姓疾苦的情懷。
在唐朝,元旦這一天還要飲用一種多味藥材炮制而成的“屠蘇”酒。據說飲用了這種酒,可以防病祛災,因此,到了元旦這一天,家家戶戶便要聚在一起飲此酒。在古人看來,新年的到來,意味著年輕人得了一歲,而年老者卻老了一歲,為了慶祝年少者長大,所以從年幼者開始飲用,按照年齡大小,最長者最后一個飲用。而這個飲酒言歡的場景便被詩人成文斡記載進了他的詩中:“戴星先捧祝堯觴,鏡里堪驚兩鬢霜。好是燈前偷失笑,屠蘇應不得先嘗。”
描寫元旦最著名的古詩,大概是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通過對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了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
的日子里,把酒寫聯,辭舊迎新,讓人好不愜意。“鄰墻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鄰居家正在慶賀新年,老人飲酒作詩,少兒齊聲歌唱,全家老少,其樂融融。 明代陳獻章的《元旦試筆》詩:“鄰墻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這首《元旦試筆》有如一幅“樂歲圖”,將人們歡慶佳節的場景展露在世人面前。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叫燈節、上元節,屆時家家掛燈,人人賞燈。關于元宵賞燈的來歷,這里有個十分曲折動人的傳說。
漢武帝時,有個足智多謀、詼諧滑稽的東方朔,武帝十分信任他。宮門森嚴,他卻可以隨便出入,以隨時取悅皇上。他外表隨便,內心善良,常為宮中彩女向武帝求情。
這年臘月,一連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去御花園給武帝折幾枝梅花,忽見一個宮女哭著向玩月池中跳去,慌忙上前拉住。細細一問,她叫元宵,家住長安城外山上,家里還有父母、妹妹,進宮之后再沒見過他們。每逢佳節倍思親,近幾日風雪交加,愁悶不堪,想與家人見見面,又怕武帝不允。思來想去,還不如一死了之,黃泉之下再與父母相會。
東方朔安慰了她一番,答應設法讓她與家人團聚。他出皇宮,離長安,到元宵家里如此這般地安排了一下,然后就回到長安,在大街上賣起卦來。人們久仰東方朔的大名,爭著前來求簽問卜,得到的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語。眾人大驚,紛紛求教解脫的方法。東方朔鄭重地說:“正月十三日,火神君會來長安察看地形,你們可到城西北十里的大路口等候。天到未時(約下午一時到三時),會過來一個騎紅色毛驢的紅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焚燒長安的火神君。你們前去攔路哭求,或許有救。”
人們聽了,互相串聯,相約多邀一些人,去十里鋪大道口等候。正月十三未時,果見從西北方向過來一個騎著紅色毛驢的紅衣女子,眾人連忙上前苦苦哀求。姑娘道:“我是領旨火燒長安的,玉帝到時候要親自站在南天門察看的。你們既然求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皇上想想辦法。”
人們拿了火神君賜給的紅貼,回到長安跪在午門前,要把貼子獻給皇上。漢武帝接過侍衛們傳進來的紅貼,見上面寫著四句偈語:“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六天火,焰紅宵夜。”武帝看了嚇得魂飛魄散,忙請東方朔商量應付的辦法。東方朔稟道:“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里的元宵做得一手好湯圓,火神君也會知道的。皇上可在十五晚上,讓元宵做湯圓祭獻天神,再傳諭全城百姓家家做湯圓,一齊敬奉駕臨長安上空的火神君,想來她會心軟下來不再放火的。同時,您再下旨讓京城臣民一齊動手做花燈,于十五、十六晚上在大街小巷、內屋外院一齊掛上紅燈,從天上看起來就好像滿城大火,這樣,便能騙過在南天門察看的玉帝。此外,再令城外臣民屆時進城觀燈,皇上與皇后、妃子、宮女,分散在人群中去街上賞燈,驅災解難。”
武帝大喜,依言而行。正月十五,太陽剛向西天斜掛下去,人們已紛紛張燈結彩準備起來。武帝帶了皇后、妃子,皆穿便服,在幾個也穿著便服的親近大臣和侍衛的保護下,混在人群中去街上觀燈。宮女、太監們也三三兩兩上街而去。華燈初上,萬燈爭輝,各種火傘、火馬、轉子蓮、花筒、炮打四門、火龍擺尾等花燈呈奇爭彩,頗為壯觀。元宵的妹妹領著父母也來長安觀燈,當她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忙叫姐姐的名字。元宵早在這里等候,見父母妹妹果然趕來,忙撲到母親身上。親上團聚,互敘衷腸。
十五夜平安過去了,十六夜也平安過去了,元宵與親人團聚了兩個晚上,心情十分欣慰。由于東方朔的努力,以后每到正月十五,人們就過燈節,并逐漸流傳到各地。這一節日因元宵而起,故稱“元宵節”。又因元宵節要吃湯圓,湯圓以元宵做得最好,所以也稱“元宵”。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鉆燈腳生卵葩”(就是鉆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