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作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修辭的恰當性以及段落的結構合理性。在下面的范文中,作者運用了豐富的語言技巧和獨到的觀點,給人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
聆聽中秋的月光(通用17篇)篇一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秋的月光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幾百年前,在那寧靜柔美的月光下,一個姓蘇的大胡子喝醉了酒,忽然思念起遠方的弟弟,不禁興奮地手舞足蹈,忘情吟詠,像是追問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誕生,又好似是在驚嘆造化的神妙,隱約有美景何在的感慨。此時,其他的一切都已不復存在,只剩下與月的對話和高懸于天的明月。
回到現實,傳統節日被粉飾一新,只是,圓月那張揚而不刺眼的光芒,仍然會使煩躁的心情化為一縷青煙,他是心靈的.本色,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用一生去追逐的。
生于現代的我自然體會不到詞人內心的矛盾惆悵和懷人之思。我只是坐在人群之中,與親朋好友打鬧嬉戲,促膝談天,享受團圓帶來的幸福感覺,這種靈魂的舒暢在賞月賞花,特別是在品嘗月餅時尤其突出。這是因為那比平時更大更亮的圓月,讓人有一種心如止水的恬適和泰然自若的安然。
生活在泱泱世俗的每一個人都在奮力地往前跑,其目的是為了追尋遠處那誘人的地位、財富、聲望、才氣。哪還有誰來陪你“千里共嬋娟”?多希望更多的人身心浸滿中華禮儀與傳統的芬芳,沿著華夏民族的韻腳婉約走來,不再腳步匆忙,在人群熙攘中丟失那份生命的意義。
許多人抱著患得患失的心態品嘗名與利給他們帶來的痛苦,懷著憂心忡忡的心情繼續走喪失人格的歪曲的路,而不屑于細嚼樸素清甜的月餅,觀賞自由自在的飛花。
而中秋與那種失衡的人格是不一樣的,它有著湖水一般的澄澈,有著高山一般的穩重,也許月亮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含義就是這樣吧。
在這個中秋之夜,我站在陽臺上,羨慕明月的灑脫,隨心所欲,沒有世俗的羈絆,亦沒有名利的紛擾。我還不太相信人心中有世外桃源的存在,不經意間說出了一句“身處世間,身不由己”。不知是誰對我的話不以為然,回我一句:“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我回頭一看,外婆慈祥地將手放在我的肩膀上,說:“如果人的心中真的沒有一絲欲望,那么即使身處鬧市心靈也不會有一絲的浮動,中秋與它的月光就能讓你審視自己的心靈,其實它本身就是一個凈化靈魂的美境。”
看著澄靜的月色,我希望可以從中華歷史與文化中掬一縷月光,裝進我的靈魂,化作這如水的中秋月光里一點點融化于生命的芳香。
聆聽中秋的月光(通用17篇)篇二
胭脂淚,留人醉,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靜候月光,只為和你同在一個月光下......
——題記。
“陽,你看,月亮好美。”好友推推我,仰臉透著神往的眼神看著月亮。“是呢,中秋了呢。”我揉揉眼。也像好友一樣愣愣的看著月亮。于是在東關橋上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景:兩個背著包的初三學生呆呆的望著月亮。
中秋,自古就是團圓的節日。想起前兩天給奶奶打電話的時候。奶奶問我中秋和不和爸爸一起回家。我思考良久后說:“奶奶,今年我不回去了,初三了,學習挺累的,學校還上課呢。”話音剛落,電話那頭已經沒了聲音。良久,奶奶的略顯蒼老的聲音透著苦澀的說:“是嗎,不回了。也是,你學業要緊。就是潔儀他們盼你回家呢。你好好學習吧。我讓你爸被你帶月餅回去吃。”聽著奶奶蒼老的聲音,掛斷電話的我早已淚流滿面。記得小時候,我們在家鄉小院里吃著奶奶親自做的月餅。開心的嬉笑著,追逐著。奶奶則一臉開心的看著我們一群半大孩子鬧。臉上寫滿了幸福。是什么時候改變了呢?隨著我年歲的增大,我已經上了初中。上初中后,我就很少回奶奶家了。而今年已經上了初三的我,被學習折磨的精疲力盡。似乎沒有多余的力量再考慮別的事情,就連回家陪奶奶過中秋都已經太遙遠......
爸爸從奶奶家回來后,帶了一袋子奶奶親手做的月餅。說:“這是奶奶專門為你做的月餅,知道你最近用腦,特地給你加了核桃仁。專門讓我和你媽媽帶回來的。你嘗嘗吧。”晚上,我坐在陽臺上,吃著奶奶做的月餅。想要止住的淚卻如瀑布般涌了出來。
昨天晚上中秋佳節。爸爸特地把桌子移到陽臺上,我們一家三口圍在桌子旁,做著中秋傳統的節目——賞月,吃月餅。媽媽吃過月餅后說:“呦,這月餅就是不一樣,比我們在家吃的好吃多了。看起來奶奶還是最心疼你。專門給你做的特殊的月餅。”爸爸也連連點頭。我懷著復雜的心情拿起一塊月餅,抬頭看看天上閃爍這的星星和那圓潤飄渺的明月。想著奶奶在仲夏的夜晚,當我熱的睡不著的.時候會摟著我坐在園中那棵大榆樹的搖椅下。慈祥的看著我,拿著一把大蒲扇輕輕的搖了起來。那涼爽的風浸透我的皮膚。想著在初秋的夜晚。蚊子咬的我渾身是包,奶奶在夜晚依舊幫我打著蚊子只為了我有一個好的睡眠。想著和奶奶在一起的種種。心中突然泛起了酸澀。我只好靜待月光,只為和奶奶同在一個月光下......
檐下的花兒靜靜開。
夜風似影久等在門外。
殘月獨掛在窗臺將回憶映白。
懷那人還在不在。
繁華的塵埃落下來。
喧囂散去忘記了悲哀。
用一生緣分等待等命運安排。
還有幾世的無奈。
問明月陰晴圓缺。
你是否也聽見不絕的思念。
盼月圓的滋味有誰能了解。
蟲泣鳴聲聲催人倦。
照不盡塵世間不解的姻緣。
月牙夜的喜悲幾人能感覺。
許個愿夜夜成全。
聆聽中秋的月光(通用17篇)篇三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到了!
我準備先做一個小桔燈。我挑了一個大橘子,在上面剪了一個小洞,把里面的橘子肉挖出來,往里面放了一根小蠟燭,燈就做好了!
我準備了一些月餅,海苔,石榴等吃的東西,點亮小桔燈后,我們邊品嘗美食邊賞月。
一開始,月姑娘很害羞,如果飄來輕盈巧妙的云,它就像一絲輕紗,包住了月亮,使月亮變得夢幻,給她帶來一絲朦朧之美。
如果飄來的是陰沉厚重的云,她就只把小半個身子藏進去,露出她那好奇的小腦袋,就像一塊拼圖,總是掉了一塊,也像一個玉盤,卻總打碎了一片。
月亮東看看,西瞅瞅,看到沒有什么動靜,才慢慢露出傾國傾城之貌。頓時,皎潔的月光灑滿大地,越來越亮,越來越亮。月亮猶如一顆碩大的夜明珠,高高地掛在深藍色的天空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我愛中秋節!
聆聽中秋的月光(通用17篇)篇四
五年級時,我印象里老師們的頭發都是清一色的黑,直到那一天,我見到了一頭月光下的白發。
記得那次檢測,我們發揮得極其不好,同學們都很郁悶,極度郁悶之下,整個教室里仿佛蒙上了一層洗不掉的陰灰。作為學渣的我,成績更為糟糕,此情此景之下,心情頓時從陰灰升華為黑色。唉!黑就黑吧!我也不是看不開,在心里這樣反復安慰著自己。可是說歸說,當真正接到自己成績的時候,我感覺靈魂一步步地從身上挪移,腿也不是自己的了,整個人仿佛成了一個沒有靈魂的機械,在現實與虛幻的旋渦中徘徊。
對!沒錯,那真的是白發!不覺間,鼻腔就發酸了,淚水涌了出來。起初我還以為是月光的作用,孰不知真的是白發,月光照耀下顯得尤為明顯而已。
聆聽中秋的月光(通用17篇)篇五
雙休日,一個人靜靜地躺在床上,總能聽到隔壁傳來的鋼琴聲,悠揚動聽。疲憊的身體像揉皺的紙被再次展平,一種難以言說的愜意由心頭滋生,向周身擴散……有時候,我們需要學會靜靜聆聽,那是困倦之后放松自己的一種極好的方式。
其實,你周圍的一切每時每刻郡在以自己的方式演奏著不一樣的樂響,只要你愿意聆聽便能聽見――春雨過后嫩草萌發的聲音,夏日里樹木蓬勃生長的聲音,秋日里百草凋零的聲音,冬日的午后溫瑗的陽光掉落在地上的聲音……或許那些聲音并不真正存在,但是你愿意聽,用心聽,不就有了嗎?世間萬物,無論什么都應該或多或少地在每個人心里留下些許痕跡。即使是那些極其微小的東西,也會像一滴水滴入水面似的在你的心底蕩起層層漣漪,留下一串串清脆的聲響。但前提是,我們必須留心生活,愿意聆聽每一種聲音,記錄每一個細節。
不僅該留心我們的周圍,有時我們更該學會聆聽自己。我們其實并不完全了解自己,或者說我們并沒有自己所想象的那樣了解自己。盯著鏡子里的自己久了也會覺得鏡子里的那個人陌生,更何況那不同于雙目可及的外表,而是處在更隱蔽處的內心呢?所以,我們更需要聆聽自己。
偶爾靜下心來,全身心地放松,細細地聆聽自己身體的每個細節的脈動,你會越來越清晰地聽見心臟有力的跳動和血液流經身體各處的'聲音。試著聆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慢慢地回想起以前自己做過的事,客觀地檢討,這時往往才能發現自己是否還存在著不足。這是修繕一個人的靈魂的過程。沒有人生下來就是完美的,只有在經歷了磨難和自我修復之后,你才能一步步向著正確的目標邁進。聆聽自己,了解自己,進而完善自己。
這個世界并不安靜,也不可能絕對安靜。別以為白云淡淡飄過的藍天是安靜的,也許當我們真的用心聆聽,靜心觀察,便會發現它原來在以一種喧鬧、奔騰的姿態展現在我們面前。學會聆聽后,那些看似平靜的過去會被點點滴滴地放大起來,豐富起來,記憶開始變得清晰,脈搏的跳動震動著你的耳膜――一個更廣闊的世界便會被你喚醒。
(指導教師:王淦生)。
教師點評。
聆聽,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外部世界的美好,感知大自然的吐故納新;聆聽,更能讓我們深入自己的內心,體味自己的過往點滴。聆聽,其實并不僅僅是我們的一種行為方式,也是我們的一種人生姿態,因為具有聆聽的習慣的人一定是一位尊重他人、看重他人、樂意接受他人的人。我們在很多情況下往往習慣于表達,習慣于讓他人接受自己,而這正應當以聆聽他人、接受他人為前提。在喧囂的世界里,充耳不聞已成為人們司空見慣的場景,那些戴著耳麥行色匆匆的人,其實多數并不是為了聽,而是為了拒絕外來的聲音。在此背景下,本文作者作為一位十五六歲的孩子,能以聆聽作為一種放松自己、感知世界、審視自身的方式,并有如此獨到的感悟,實在難能可貴。
(王淦生)。
聆聽中秋的月光(通用17篇)篇六
“鮮花滿樓,花滿樓對鮮花總是有種強烈的熱愛,正如他熱愛所有的生命一樣。”花滿樓這個名字,早已成為了熱愛生命的代名詞。就是這個人,他對人類和生命充滿了熱愛,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一個人生活在小樓上,非但完全不需要別人的幫助,而且隨時都在準備幫助別人,而他卻是一個盲人。“你有沒有聽見過雪花飄落在屋頂上的聲音?你能不能感覺到花蕾在春風里慢慢開放時那種美妙的生命力?你知不知道秋風中常常都帶著種從遠山上傳過來地木葉清香?”聆聽花滿樓的聲音,我想,你能夠感受到生命的芬芳。
“在你去過的一座遙遠的山里,向陽的山坡,在一段久沒有人走過的田埂、草叢中,在枯澀昏暗的臺燈光圈外,冷落的花盆中,在為典禮而忙碌的皇家園林中,精致的圣壇里,有一些小小的名叫作向日葵的植物在生長,笑臉為形,真金如色,且懂得尋找陽光。讓我們入靜,意念春光,靜享人生……”,如果你沒有讀過《死亡日記》,你能想象這竟是作者陸幼青在生命最后一段時間里,在病痛的折磨與死亡的陰影中留下的文字嗎?如果你也能學著陸幼青去回憶自己所經歷過的酸甜苦辣,回憶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你也應該會發現自己是如此熱愛著這個世界,自己也是如作者一般深愛著自己的親人和朋友,以及每一個曾影響過你的人們。聆聽《死亡日記》,聆聽這種絕境還如此美麗的歌唱,我想,你能夠感受到生命是如此溫暖。
正值少年的我們常常不知生命的可貴,總有人年紀輕輕就悲嘆著生命之無常,生死宛若幻夢,常常忽視了生命中的種種美好與關愛著自己的人們。如果你能仔細聆聽生命的聲音,以樂觀的態度去接受和珍視自己的生命,“你將與周圍的人們融為一體,去感受這個精彩的世界。
聆聽中秋的月光(通用17篇)篇七
人人都渴望生活在有鳥兒的鳴叫、有花兒的芬芳、有小溪的流淌、有禽獸的奔跑的大自然懷抱中,大自然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樂趣,當你聆聽到一聲鳥鳴、一聲蛙叫、一陣風聲、一聲獅吼……你的心也一定會被融入這美好的大自然吧。春天,我們走在花園里,聆聽花開花落的聲音;夏天,在樹林漫步,聆聽鳥兒此起彼伏歡叫的聲音;秋天,步入田野,聆聽植物搖曳的聲音;冬天,置身于一片白色世界,聆聽北風呼嘯的聲音。
聆聽中秋的月光(通用17篇)篇八
大自然的聲音是最美好的聲音,是最純凈的的聲音,也是最真摯的聲音,這是一種說不出的獨特的美。唰――唰――聽,這是雨的聲音,是多么清晰。山中的每一塊巖石,每一片樹葉,每一叢綠草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飄飄灑灑的雨絲,伴著一首一首優雅的小曲,讓大自然更加和諧。咕咕,咕咕。聽,小鳥的叫聲是多么動人。成群地小鳥在蔚藍的天空中無拘無束地盡情翱翔。它們仿佛是在做游戲,仔細聽,它們又像是在開集體演唱會。這演奏是多么美妙。我真想用錄音機把它錄下來,真是美妙悅耳。呼――呼――。聽,這風聲是多么的嘹亮。它來的毫無聲息,走的卻十分突然。這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么有氣勢。大自然是個充滿聲音的.殿堂,只要我們細細聆聽,總能體會到大自然這天籟之音獨特的美。
聆聽中秋的月光(通用17篇)篇九
不久,月亮旁邊出現了一絲陰影。爸爸又說:“這黑影子是月亮上的‘海’,不過里面沒有水。”
皎潔的月光用白紗裝飾了大地的美麗,道路旁的燈光普照著大地,燈光與月光渾為一體,顯得格外的美麗。心中同時充滿了孤獨的惆悵和感受中秋月圓的歡悅,這兩種情緒混雜在一起,使我的心就像一清一濁兩水交匯的河流,兩水都洶涌著,努力撫平,使它們融合一地,并且進而相互在對方中消失,以使自己的內心恢復平靜。
四年級關于中秋節作文是不是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呢?希望同學們認真閱讀,祝大家學業有成。
聆聽中秋的月光(通用17篇)篇十
那晚的月光真的很美。
我家住在擁擠的坐北朝南的二層小樓上,橫七豎八的屋子擠滿了周遭。幸而沒有栽樹,不至于讓周圍原已不大的空間更加擁擠,因為我天生喜歡舒展地生活。只是家里也擠,到處是些生活用品,又幸而我獨自擁有這個小小的閣樓。它下面就是路,夾在兩個房子之間。母親說這地兒對我這準備考學校的人尤其好,因為“腳下有路”。我也覺得這個小閣樓特別的好,那是因為它有一個朝南敞著的窗,而且在正前方沒有什么阻擋,可供我在無聊之時注視渺渺的遠方和凝望浩瀚而深邃的夜空。這一點對我這沒事就喜歡發呆和胡思亂想的人特別的重要。
那夜將要睡下,滅燈的時候已經是夜晚11點半。忽地發現有一束皎潔的光歪歪斜斜地照在墻上。有點陌生,卻又好熟悉。是月光?我在心里驚道,于是我趕忙在黑暗里摸索著把眼鏡戴上。隨著我“唰“的一聲拉開窗簾,月光便如水銀一般“嘩”地一聲瀉在了床上和地上,濺起了我滿心歡喜的漣漪。這嬌柔的光仿佛給這小小的屋子里披了一層薄似蟬翼的紗,又仿佛我被這的輕輕淺淺淡淡清清的云霧托著飄了起來。閉上眼睛收起心跳,靜靜地聆聽這份安靜,仿佛聽到潺瑗的小溪淙淙地流進心田。再抬頭看那輪月亮,幾近圓形的輪廓越發彰顯它的明亮,似西子飽含靈氣的雙眸,又多像深山峽谷里一泓清澈的泉水,而紛飛在它旁邊的幾絲彩云又似貂禪臉蛋上遮羞的紅暈。我不禁有點怨恨母親拉上我的窗簾,差點讓我和這亙古的美失之交臂。
我想,只有有太白的豪放和不羈才會在這月下且歌且舞。只有有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才能在這月下以非凡的勇氣登樓望遠,把酒臨風。只有曹孟德那樣立馬碣石、登臨觀海的英雄才敢在這月下對酒當歌,俯仰春秋。
聆聽中秋的月光(通用17篇)篇十一
皎潔的明月掛在天空中,它照耀著整個大地。
每逢中秋佳節,我都會和家人一起吃團圓飯;每逢中秋之夜,我都會仰望天空,欣賞良辰美景。
9月8日是中秋節,我來到外婆家吃團圓飯,舅媽和外婆做了一大桌的美味家肴。我吃完后,來到涼臺上賞月。那皎潔的明月,周圍有著層層輕云,如煙似霧,彌蒙在月光下。寧靜的夜晚月朗風輕,總會給我一種清逸嫻靜的感覺。明亮清澈如柔水般的月色,清幽明凈。月色柔和而透明,輕盈而飄逸。有人說:“中秋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但今年例外,今年的中秋恰好是十五的月亮,十五月圓。”我不禁感嘆!
“月亮美嗎?”媽媽從客廳走了過來。“嗯!”我點了點頭。這時,我風趣的舅伯走了過來說:“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中秋情更濃。”我笑了笑說:“舅伯,你干嘛不吃月餅呢?”舅伯又說:“花好人好,餅圓月圓,人月兩團圓。”哦!我明白了,原來舅伯又想跟我對詩句。哈,這次舅伯輸定了,我這學期可看了不少書哦!“中秋國慶雙佳節,預祝你雙節喜慶在人心,花好月圓,更上一層樓。”舅伯一點也不慌,搖光晃腦起來:“風輕云淡,花艷月圓。情真餅甜,愿你常開笑口,美夢圓”哇!看來舅伯還有點厲害呢!我可沒打無準備之仗,我說:“事不愁,常開笑口,美夢圓,嗯!對,日子圓。”
全家歡聲笑語,喜慶常來我家。我們沉浸在歡聲笑語中。是呀!沒有什么比中秋節一家人團聚更重要了。同時,祝所有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們花好月圓人安康,良辰美景共分享!
現在,我長大了,我懂得了中秋節是個團圓的節日。今天,我能和爸爸媽媽一起過中秋節,那是多么幸福啊!
夜已經很深了,一片白云遮住了月亮美麗的臉龐,仿佛給月亮戴上了一層薄薄的面紗,亮閃閃的,星星也爭著放出淡淡的光……。啊!中秋月夜真美呀!
聆聽中秋的月光(通用17篇)篇十二
窗外,飄著細細的小雨,地上鋪滿了水坑,泛著一個個好看的波紋。而我,正站在公交車上看電視呢。這電視卻差點造成一起“慘案”。
此時的月亮還沒有出來,天空是黑的。快到站時,媽媽一邊拉著妹妹,一邊往車門口走,喊著我快下車。可是,我卻因為太專注于電視,沒有聽到媽媽喊我的聲音。媽媽剛下車,一個姐姐就過來對我說:“她們下車了。”等發現她們下車后,我已經來不及喊師傅停車了。
“她們下車了”這五個字猶如晴天霹靂,“轟”的一下,我的腦子里一片空白,雙腿發軟。這種事情還真讓我碰到了!瞬間,我想起了電影里一幕幕人販子拐賣小孩兒的情景……我不敢再往下想。下車后我才發現身上一分錢也沒有帶,電話也沒有帶,傘也沒有帶。身上穿著不方便的裙子與皮鞋。真是啥事都讓我碰上了啊!而月亮也在頭上擔憂地望著我。
突然,我看見“太空堡”三個字。也許你不知道我為什么那么激動,可我很清楚:這兒離我家只有不到1公里!于是我不顧一切開始狂奔:不管裙子了,等她飛揚;不管鞋子,等它濕透!現在,心里只有一個信念:回家!
我跑得有些累了,就靠著路邊的大樹休息了一小會兒。我看了看月亮,她散出一種溫暖的光芒,仿佛在告訴我,媽媽在家里等你!
盡管我知道了大概方向,但我依舊回不了家,因為這里車多雜亂,我根本不知道往哪里走!突然,我看見了一個小巷子——我記得那里好像可以回家。可是我卻遲疑了,那里沒有路燈,伸手不見五指,黑咕隆咚的,白天看上去就有點陰森,更何況是晚上呢?我不禁打了個寒顫,害怕讓我放棄了。這時我看見一位阿姨拿著手機朝著我這邊走來。我本想向她借電話用用的,但沒好意思上前借。
我閉上眼睛,在腦海里畫了一張地圖:這里有條馬路,過了馬路后是洗車的地方,再往前,嗯,對,是個銀行,銀行過了是一個廣場,然后一直往前去,再過兩條馬路……對,對!沒錯!我猛地睜開眼睛,突然信心大增:我一定會到家的!我又一路狂奔,終于,我又站在了家門口。媽媽和妹妹跑過來,一把抱住我,久久不語。
月光從窗戶灑進來,輕輕的,柔柔的,罩住了還未從害怕中脫離出來的小姑娘。它打開了姑娘的心房,也打開了它與她之間的通道。我一抬頭,啊,是月亮!它依舊散發出淡淡的、柔和的光,還是像往常一樣的平靜。我凝視著它,意外發現它竟是那么的亮,那么的圓。
或許月亮并不知道,它那看似平常的光,卻照亮了一個小女孩回家的路。
文檔為doc格式。
聆聽中秋的月光(通用17篇)篇十三
拜月光,主要為南方民族習俗之一。儀式在中秋節月亮升起時進行。
起源一。
古代的人民以務農為主,農事和季節變化的關系非常密切,而一年中的秋季,農歷八月中旬,又是豐收的黃金季節。“秋”字原本就有“禾谷熟”的意思。人民辛辛苦苦,終于等到收獲,于是家家戶戶都設酒備菜,祈求農耕順利,以及為了答謝神o的護佑,而舉行了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古代稱為“秋報”。這就是拜月習俗的開始。
起源二。
由周天子每年秋分祭月的習慣中繼承下來的。古人早已察覺到“月到中秋分外圓”的自然變化,所以很早在中秋前后已有“祭月”和“拜月”的活動。《禮記》:“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已朝,夕月以夕。”“夕月”即是拜月的意思。全句意思為周天子在春分之日祭太陽,秋分之日祭月,祭太陽的時分在清晨,而祭月的時分是在傍晚(夕月以夕)。
有詩去:清.李孚青《都門竹枝詞》:“刻餅分瓜幾案陳,團團同拜月光神,歸寧阿姊夫家接,目送那知妹生嗔。”
各地拜月光的習俗來源如下:
1、廣東人拜月光:廣東人拜月光從北宋興起。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
2、江浙人拜月興起于清代。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江浙一帶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后燒燃。
3、北京人拜月光就要追隨到遠古時代。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制為第一。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后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游戲取樂。
聆聽中秋的月光(通用17篇)篇十四
在深藍色的夜空里,月亮顯得更圓、更亮、更美了。這么美的月亮能不讓人心動嗎?這圓月非常調皮,一會兒鉆進云姐姐的懷里,一會兒和。
不久,月亮旁邊出現了一絲陰影。爸爸又說:“這黑影子是月亮上的‘海’,不過里面沒有水。”
皎潔的月光用白紗裝飾了大地的美麗,道路旁的燈光普照著大地,燈光與月光渾為一體,顯得格外的美麗。心中同時充滿了孤獨的惆悵和感受中秋月圓的歡悅,這兩種情緒混雜在一起,使我的心就像一清一濁兩水交匯的河流,兩水都洶涌著,努力撫平,使它們融合一地,并且進而相互在對方中消失,以使自己的內心恢復平靜。
這就是小編給您帶來的四年級中秋趣事作文,希望可以更好的幫助到您!!
聆聽中秋的月光(通用17篇)篇十五
今天我讀到了一篇很感人的文章,《睡蓮花開的聲音》,文章圍繞耳科專家、聾孩子和修女露茜之間發生的故事,教會我們用心聆聽。
杰弗瑞醫生是著名的兒科專家,又一年,6個失聰少年來到他的診所,修女露茜作為領隊,負責照顧他們。
經過耳蝸移植手術,3個少年聽力迅速恢復,另外兩個經過治療,也有了好轉,只有一個叫丹的男孩,進行了三次手術,仍不見任何起色。他發現了自己與同伴的不同,變得郁郁寡歡。
宣布治療結果的那天早晨,露茜帶這個孩子阿爾卑斯山的茵夢湖邊,選了一片臨岸的睡蓮,讓孩子們合上眼睛“聽”睡蓮花開的聲音,太陽升起來了,丹清楚地聽見花瓣爆開時的“叭叭”聲,那是很輕微的振動,如果不用心聽,正常人也可能忽略掉。孩子們驚喜地用手語交流,尤其是丹。
丹很激動,他真的聽懂了水蓮花開的聲音!
露茜讓這些失聰的孩子學會了用心聆聽世界,是他們明白可以用另一種方式感受生活,感觸世界,對生活燃起希望。其實,世界上有很多美妙的聲音,是無法同普通人的耳朵可以聽見的。只要對生活有一顆永不消沉的心,就一定能聽見。而這個平凡的修女是創造奇跡的人!醫學治療即使在未來也有無法突破的極限,但現在,睡蓮花開的聲音創造了醫學無法創造的奇跡――讓他們在無聲的歲月里對生活仍保持著永不消退的信心!
作為正常人的`我們,是不是能從這篇文章中受到一點啟發呢?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心靈上的感應都不會受到干擾,只有用心聆聽,才能準確無誤的感受到事物美好的一面,對生活充滿希望。
聆聽中秋的月光(通用17篇)篇十六
我們生于自然。自然,夢幻般的碧綠境界,它賦予了人類生命,賦予了人類家園,賦予了人類無限的歡樂!走進自然。一股綠的氣息撲面而來。放眼望去,是無邊無際的綠,給人以閑適的情感。一陣微風輕輕襲來,一絲涼氣直透內心深處。瞧!那樹葉迎著微風打著旋兒徐徐落下,踩上去發出那悅耳的“嚓嚓”聲。忽有一片葉兒從我面前飄過,在它飄過我的鼻子前時,一絲清新的氣息隨之飄進我的鼻子里,盡管,那只是一剎間。我俯下身子,拾起那片葉兒。讓我吃驚的是,我本以為那葉兒只是完全一樣的綠,但在我手心的這片葉兒,散落著深深淺淺的綠,也許,只有馬良那奇幻的神筆才能描繪出來。
只見,在葉片的碧綠中,隱隱約約地看見一條條亮綠的細絲,而且那細絲是流動著的呢!在葉兒的邊緣,有著一圈深綠色的邊兒。似乎是父親在保護著那幼小的嬰兒。這片葉兒,在陽光的映照下,綠的光芒亮得耀眼。我置身于自然中,我聽見了,我聽見了鳥兒“嘰嘰”的鳴叫聲,聽見了風兒的“呼呼”聲,更是聽見了大自然為我到來它那顛沛流離的一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生活的地球充滿了綠色,無論你處于何處,均可望見柔波似的綠色。它賦予了人類生命,讓人類與其他動物和諧共處。但是,人類不以珍惜來回報大自然的恩惠,卻肆意得砍伐樹木。
聆聽中秋的月光(通用17篇)篇十七
月滿人齊全,家國兩團圓,花好月圓佳節夜,思念千里夢甜甜。
清冷的月光射過云層,一層層地鋪到了地面上。沒有笛聲的婉轉悠揚,沒有蕭瑟的深沉厚重,今夜的月光,一樣醉人。
失去喧囂而沉淀下的寂靜,一曲“只應天上有”的天籟。分明是水做的'骨肉,卻多了一絲堅定,思念的堅定。中秋的夜,耳邊全是月光細細碎碎的訴說,宛如一位寂寞思親的女子。
聽到月光的訴說了嗎?悠遠,清脆,涵蓋千古,如蓮花的開落。孤獨哀傷,不銷殘酒的深睡之后,云鬢散亂,獨倚望江樓。卻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中江水拍岸,清越的水聲是她的滿腹愁腸。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是她的豪情,“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她的哀思,“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她的感傷,“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她飽含深情的祝福。
月光無言,卻如一個個生動的音符。如鳥語蟬鳴,如風聲鶴唳,細細聆聽,如打開一份苦澀而又甜蜜的心情,一種使人沉醉的心痛。
滿地清幽的月光,一地盛開的繁華。如瓊樓玉宇,卻有幾分不勝寒的感傷。同是一樣的月光,卻“幾家歡喜幾家愁”;卻有“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的如夢傷懷;“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思念寄托。
月光無言,理好云鬢的女子,起身離去。只留一壺濁酒,敬與中秋。倒上滿滿一碗月光,留醉與哀思。酒灑地面,三分月光,七分豪情,繡口一吐,便是半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