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種表達思想和觀點的方式,創(chuàng)作優(yōu)秀的作文需要用心去思考和琢磨。在這里,小編準備了一些優(yōu)秀作文的摘錄,希望能夠給大家?guī)砉缠Q和啟示。
我愛古詩文(優(yōu)秀15篇)篇一
3、精誠所加,金石為開。——《后漢書光武十王列傳》。
4、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6、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7、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蓋棺。——陸游《病起》。
8、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9、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曹學《蜀中廣記上川南道彭山縣》。
10、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
11、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格言聯(lián)璧處事》。
12、不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呂坤《*語應務》。
13、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約,而敗于奢靡。——陸游。
14、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荀子儒效》。
15、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訓俗遺規(guī)》。
16、堅志而勇為,謂之剛。剛,生人之德也。——《練兵實紀剛復害》。
17、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18、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19、丈夫不報國,終為愚人。——陳恭尹《射虎射石頭》。
20、時危見臣節(jié),世亂識忠良。——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我愛古詩文(優(yōu)秀15篇)篇二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1、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2、妝:裝飾,打扮。
3、絲絳:絲線編成的帶子。這里形容隨風飄拂的柳枝。
這是一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寫楊柳,該從哪兒著筆呢?毫無疑問,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長披拂的枝條。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的意態(tài)。這是誰都能夠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們經(jīng)常看到的。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碧玉妝成一樹高”,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xiàn);“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
《南史》說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shù)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齊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這里將柳條說成“綠絲絳”,可能是暗用這個關于楊柳的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一點痕跡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絳”,“綠絲絳”引出了“誰裁出”,最后,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制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從“碧玉妝成”到“剪刀”,我們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一系列的過程。詩歌里所出現(xiàn)的一連串的形象,是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的。
也許有人會懷疑: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么偏偏要用碧玉來比呢?我認為,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fā)、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lián)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采蓮賦》)之類的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里,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象到這美人還未到豐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lián)系的。
我愛古詩文(優(yōu)秀15篇)篇三
那一次,我家來了許多客人,大家圍在一起看電視。電視里正在放一則廣告。是什么廣告我忘了,只記得有一句廣告詞:明月幾時有……這首詩我可是背的滾瓜爛熟的。二年級時,老師讓我們背這首詩,我雖極不喜歡,可我是“乖學生”,哪敢違抗老師的命令?我可是花了比背課文多五倍的時間,把它死記了下來。如今看著電視,心情輕松,一時興起,我竟把整首詩脫口背了下來。那天客人特多,他們對我目瞪口呆,紛紛夸贊:“婷婷可真聰明,這么小就能背誦這么長的古詩!”那些與我年紀相仿的小客人更是向我投來驚羨的目光。媽媽樂開了花,而我更是嘗到了前所未有的榮光。一時之間,我發(fā)現(xiàn)原來古詩竟是這么有魅力!
打那以后,我對古詩文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只要一有空,我就會去讀背古詩文。一旦遇到不懂的,我會先背出,然后有機會查資料。背的多了,寫作文時,我就會不由自主的把它引用到文章中。每每這時,我的作文都會得到老師的好評,并在班上朗讀,夸我把古詩句引用借鑒得十分巧妙。這一次又一次的表揚使我嘗到了更大的甜頭,我更喜歡讀古詩文了!
古詩文能讓我知識更充實,語言更豐富,!
我愛古詩文(優(yōu)秀15篇)篇四
小時候,坐在爸爸的膝間,聽爸爸給我講一首首小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那時我便愛上了“古詩”這個深奧而又繞嘴的東西,一有時間,我便纏著爸爸給我講著聽。
稍大一點了,我上了幼兒園,接觸到了更多的古詩,《詠鵝》、《春曉》……我都可以背下來,而且我知道了每一首小詩都有一個故事,這使我更喜歡古詩了,于是就經(jīng)常問老師詩歌的意思與表達的思想感情,可以說古詩主宰了我的童年。
上了一年級,我認識了漢字,讀過了很多的文章,但都不及我對古詩的感情,我讓爸爸給我買了幾本關于古詩的書,一有時間便如饑似渴地閱讀,此時我已不像以前只看詩句上的意思,開始關心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身世、家庭,以及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四年級,我更喜歡的是背詩,因為我的這位“朋友”使我的語言更加豐富而有浪漫氣息,使我的寫作有了很大的進步,并讓我愛上了寫作,覺著寫作如同一個與我同歌同泣的朋友,這一切都是源于對古詩的熱愛!
五年級時,我喜歡的是寫詩,雖然寫的不怎么好,但也有點味道了,我常常因此陶醉,我的處女作至今還是記憶猶新:“北風天將暖,艷陽知北南。天天來看望,越暖越平安”。那是一個春天,但是我的家鄉(xiāng)卻依然是冰天雪地,我喜歡溫暖,我把對溫暖的春天的無限期盼寫進了“詩”里……雖然稚嫩,沒有寫出什么好詩,但是寫詩卻成了我的驕傲!
我愛古詩,愛它的美,愛它的情,愛它的博大精深,民族之魂!
我愛古詩文(優(yōu)秀15篇)篇五
那一次,我家來了許多客人,大家圍在一起看電視。電視里正在放一則廣告。是什么廣告我忘了,只記得有一句廣告詞:明月幾時有……這首詩我可是背的滾瓜爛熟的。二年級時,老師讓我們背這首詩,我雖極不喜歡,可我是“乖學生”,哪敢違抗老師的命令?我可是花了比背課文多五倍的時間,把它死記了下來。如今看著電視,心情輕松,一時興起,我竟把整首詩脫口背了下來。那天客人特多,他們對我目瞪口呆,紛紛夸贊:“婷婷可真聰明,這么小就能背誦這么長的古詩!”那些與我年紀相仿的小客人更是向我投來驚羨的目光。媽媽樂開了花,而我更是嘗到了前所未有的榮光。一時之間,我發(fā)現(xiàn)原來古詩竟是這么有魅力!
打那以后,我對古詩文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只要一有空,我就會去讀背古詩文。一旦遇到不懂的,我會先背出,然后有機會查資料。背的多了,寫作文時,我就會不由自主的把它引用到文章中。每每這時,我的作文都會得到老師的好評,并在班上朗讀,夸我把古詩句引用借鑒得十分巧妙。這一次又一次的表揚使我嘗到了更大的甜頭,我更喜歡讀古詩文了!
古詩文能讓我知識更充實,語言更豐富,我愛古詩文!
我愛古詩文(優(yōu)秀15篇)篇六
“讀經(jīng)典,養(yǎng)品性”,誦讀經(jīng)典詩文,讓我體會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豐厚了我的人文素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說起我與它的相識要從那次說起。
一天,爺爺?shù)睦吓笥褟暮M鈿w來,爺爺高興極了,緊緊握住客人的手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爺爺這句話,我非常疑惑: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在聽了爺爺?shù)闹v解后,我開始搜集類似的句子,和別人說話時,我也會想方設法用上,表現(xiàn)出我多有文化。但真正讀懂它的內(nèi)心世界,那還要從頭說起。
我最早的啟蒙老師是媽媽,在媽媽的指導下,我對古詩文漸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我還未上幼兒園時,就會背一些唐詩了。上學后,媽媽又給我買了一本《中華古詩文讀本》,我利用休息的時間去閱讀、背誦,它不僅增強了我的閱讀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我的記憶力。
古典詩文的內(nèi)容博大精深,我深深地陶醉其中。不同詩的意境在不同的時候給我?guī)砹瞬煌臉啡ぃ业纳钜惨虼俗兊枚嘧硕嗖剩瑯啡o窮!
古典詩文是中華文化的驕傲,。朋友們,快來吧,讓我們一起——“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我愛古詩文(優(yōu)秀15篇)篇七
3、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4、修身齊家治國*天下。——大學。
5、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6、位卑未敢忘憂國。——《病起書懷》。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8、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日知錄·正始》。
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
10、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11、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12、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夏日絕句》。
13、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1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1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觀滄海》。
16、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
17、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18、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滕王閣序》。
19、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板橋。
20、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
21、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22、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
23、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
2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
25、君子*之美,不*之惡。——論語。
26、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白馬篇》。
27、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后出師表》。
28、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孟郊。
29、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zhàn)國策》。
30、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3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老子》。
32、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3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34、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
35、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廣賢文》。
3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3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38、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卜居》。
39、發(fā)奮忘食,樂以忘優(yōu),不知老之將至。——論語。
40、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三國志。
41、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劉勰。
42、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4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蘇軾。
44、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杜甫。
4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46、大丈夫?qū)幙捎袼椋荒芡呷!侗饼R書·元景安傳》。
47、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
48、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登科后》。
49、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
50、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
我愛古詩文(優(yōu)秀15篇)篇八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魏末晉初,流傳著一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tǒng)稱為“古詩”。
在還未上小學的時候,我就已經(jīng)把《春曉》、《靜夜思》等古詩背得滾瓜爛熟了。然而那時的我卻并不知道所謂古詩是什么,直到三年級,我才對古詩這玩意兒有所了解。記得有一次我們學習《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慈祥的母親手里拿著針線,為即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臨行時她忙著縫兒子遠征的衣服,又擔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能說像萱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讀了這首詩,我深深體會到了母愛的無私與偉大,作者通過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的愛與尊敬。
從此我便越來越喜歡古詩,還能適當?shù)倪\用。春節(jié)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清明時節(jié)“清明節(jié)時雨紛紛,路上尋人欲斷魂。”端午節(jié)時“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重陽節(jié)時“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中秋節(jié)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后來我還知道了一些相關常識,如:韻文句末押韻的字叫韻腳;律詩的結構:共八句,一二句為首聯(lián),三四句為頷聯(lián),五六句為首聯(lián)等。
后來,我便漸漸愛上了古詩,而且在。
寫作文時也可以引用一些好的詩句。表現(xiàn)極其夸張時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表現(xiàn)母愛時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還把“欲窮千日里,更上一層樓。”作為我的座右銘,時刻鼓勵鞭策自己。
我愛。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上那顆閃爍著的璀璨光芒的明珠!
我愛古詩文(優(yōu)秀15篇)篇九
在成長路上,我學會的第一首詩,就是《詠鵝》。記得小時候朗誦時,我咬音不準,竟把“鵝”讀成“餓”,惹得家人捧腹大笑時,我仍入情大聲地誦讀。每次看到池塘,我都會情不自禁大聲吟誦《詠鵝》,引得路人駐足觀看,連聲贊嘆,這些情景恍如昨日,歷歷在目。慢慢地,我愛上吟誦古詩。在父親引導下,每個周末,我都會觀看幾集《中國詩詞大會》,我眼界大開,領略了精彩絕倫的古代中國瑰寶——古代詩詞,讓我興奮不已;評委老師豐富的詩詞文化知識和高超的繪畫技巧,令我陶醉著迷。慢慢地我癡迷上了古詩詞。
早晨去爬山,一踏進神光山大門,我就看見假山上如瀑布般傾瀉而下的流水,嘴中立刻蹦出李白的兩句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我大步流星地跑向旁邊的玻璃橋,站在玻璃橋上,那些如頭發(fā)似的柳絲在微風的吹拂下翩翩起舞,美極了!這時我又聯(lián)想到一句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爸爸豎起了大拇指,我心里像吃了蜜糖似的。古人說,不讀詩詞,不知春秋歷史;不讀詩詞,難品文化精粹;不讀詩詞,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靈。詩與詞,中國獨有的文化,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詩詞,是現(xiàn)實生活的升華,融入了詩人的美好情感與奇特想象。它源于平凡生活,卻高于生活。
詞,不僅因為她語言優(yōu)美,生動傳神,更重要的是她能夠純凈我們的心靈,激發(fā)我們健康向上的奮斗熱情!
我愛古詩文(優(yōu)秀15篇)篇十
我最早接觸到的文章就是古詩文了。記得在我還沒上小學的時侯,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就開始教我讀古詩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春曉我張口就來。像這樣的古詩我那時就能背出幾十首了,爸爸媽媽也為我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其實當時我并不知道什么叫古詩文,直到上學后我才慢慢有了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唐詩,宋詞,明清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中國古詩文的寶庫真是太博大精深,星光燦爛了。
我非常喜歡古詩文。我喜歡它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的這首千古名詩,不管老人還是小孩,都能一字不差,十分流利地讀下來;我喜歡它詞句精練,通俗易懂。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不管是科學家,還是平常人,只要讀一遍就能懂;我喜歡它意境優(yōu)美,含有哲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是多么讓人心曠神怡的景象!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的句子又使人心胸豁然開朗,思想為之升華。難怪連外國人都贊嘆和欣賞。
我十分注意在作文中引用一些好詩好句。在過去的作文中,我曾通過引用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描寫雪中的奇麗景色;通過引用李白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形容人們遇到的困難之大;通過引用孟郊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抒發(fā)子女對母親的深情;通過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深刻說明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通過引用賣油翁的故事,生動形象地說明熟能生巧的道理,等等等等。總之,通過引用古詩文,努力使自己的作文變得更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從而深化文章主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我愛古詩文(優(yōu)秀15篇)篇十一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1.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2.妝:裝飾,打扮。
3.絲絳:絲線編成的帶子。這里形容隨風飄拂的柳枝。
這是一首詠物詩,通過贊美柳樹,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詩的前三句都是描寫柳樹的。首句碧玉妝成一樹高是寫整體,說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用碧玉形容柳樹的翠綠晶瑩,突出它的顏色美。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絳是寫柳枝,說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突出它的輕柔美。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是寫柳葉,突出柳葉精巧細致的.形態(tài)美。三句詩分寫柳樹的各部位,句句有特點。而第三句又與第四句構成一個設問句。不知細葉誰裁出?自問;二月春風似剪刀。自答。這樣一問一答,就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說裁出這些細巧的柳葉,當然也能裁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創(chuàng)造力的象征。這首詩就是通過贊美柳樹,進而贊美春天,謳歌春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
我愛古詩文(優(yōu)秀15篇)篇十二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里溫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1、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2、妝:裝飾,打扮。
3、絲絳:絲線編成的帶子。這里形容隨風飄拂的柳枝。
這是一首詠物詩,通過贊美柳樹,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詩的前三句都是描寫柳樹的。首句“碧玉妝成一樹高”是寫整體,說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用“碧玉”形容柳樹的翠綠晶瑩,突出它的顏色美。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絳”是寫柳枝,說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突出它的輕柔美。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是寫柳葉,突出柳葉精巧細致的形態(tài)美。三句詩分寫柳樹的各部位,句句有特點。而第三句又與第四句構成一個設問句。“不知細葉誰裁出?”——自問;“二月春風似剪刀。”——自答。這樣一問一答,就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說裁出這些細巧的柳葉,當然也能裁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創(chuàng)造力的象征。這首詩就是通過贊美柳樹,進而贊美春天,謳歌春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
我愛古詩文(優(yōu)秀15篇)篇十三
詩詞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轉悠揚,在抑揚頓挫里低回不盡,讓人忘憂,使人開顏;詩詞如畫,在蟲魚鳥獸中描摹自然,在小橋流水中展現(xiàn)乾坤,為我們描繪出或凄美、或壯闊、或靜謐、或熱烈的絕美意境;詩詞又像一位哲人,在歷經(jīng)千年后,向我們娓娓道來人生的真諦,激勵我們走向生活,面對挑戰(zhàn)。
喜歡詩詞,喜歡詩詞的韻律美。誰不曾陶醉于詩詞的天籟中?誰不曾被詩詞的音韻之美撥動心弦而樂以忘憂、喜笑顏開?牙牙學語時,我們被父母教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雖然不通其意,但心中卻有種異樣的感覺;上小學時,我們背著手,昂著頭,搖晃著腦袋朗誦“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越。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個個都瞪著無知的雙眼,樂在其中;至于現(xiàn)在,當我在心中吟誦“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時,仍有一種異樣的感覺——這就是詩詞的音樂美所帶來的美好體驗。詩詞如歌,讓我們陶冶性情,促我們享受人生。
喜歡詩詞,喜歡陶醉于詩詞的意境。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開始向往荒居野處的古人,攜一張琴,捧一杯茶,于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嘯歌,在千里澄江之上快樂垂釣。與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變幻,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喜歡陶淵明式的隱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淡觀天邊云卷云舒;沉醉于王維的山水田園,“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更流連于蘇軾“水風清,晚霞明”的初晴鳳凰山,“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子湖畔……詩詞如畫,展現(xiàn)了自然萬物的奇妙瑰麗,我只愿做一個畫中人,永遠陶醉在詩詞的意境中。
喜歡詩詞,喜歡詩詞中蘊含的哲理。詩詞不僅是一種供人玩味、讓人欣賞的藝術品,更應該是啟人心智,為人撥開疑團,催人奮進的哲學家。從“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中,我們可以學到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遠;從“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頓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從“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我們想到了成功來之不易,便不會再去抱怨生活的勞累,而更加懂得了默默奮斗,隱忍前行,功夫不負有心人的道理。就算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也是在告誡我們要抓緊今日,馬不停蹄的道理。詩詞確實像位哲人,為我們指明道路,為我們掃清疑團,讓我們更加精彩地生活。
詩詞,如歌如畫,魅力無限;又似哲人,意味深長。但愿所有人都能認識到詩詞的魅力,傳承中華瑰寶,更加舒適地享受生活,更加精彩地奮斗人生。
簡評:看到“魅力”,想到詩詞,可能是一個熱愛古詩詞的人條件反射,于是他從詩詞的音韻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三個方面展示了詩詞的魅力。這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立意,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古詩詞,因此它就成了作者唯己獨有的感受,而且只談詩詞,文章切入的口子小,也便于把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從語言表達看,比喻、引用無處不在,對偶、排比俯拾即是,整散結合,錯落有致。用美的語言,傳達了對美的向往。
我愛古詩文(優(yōu)秀15篇)篇十四
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
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
冠蓋非新里,章華即舊臺。
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埃。
唐代: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唐代:劉長卿。
鄉(xiāng)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
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唐代:杜甫。
禹廟空山里,秋風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畫龍蛇。
云氣噓青壁,江聲走白沙。(噓青壁一作:生虛壁)。
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
唐代:杜甫。
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
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
絳鏇光堪摘,軒楹勢可呼。
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唐代: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
安得萬里風,飄飖吹我裳。
昊天出華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虛明見纖毫,羽蟲亦飛揚。
物情無巨細,自適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窮年守邊疆。
何由一洗濯,執(zhí)熱互相望。
竟夕擊刁斗,喧聲連萬方。
青紫雖被體,不如早還鄉(xiāng)。
北城悲笳發(fā),鸛鶴號且翔。
況復煩促倦,激烈思時康。
唐代:杜甫。
出門復入門,兩腳但如舊。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軒,飲食錯昏晝。
寸步曲江頭,難為一相就。
吁嗟呼蒼生,稼穡不可救。
安得誅云師,疇能補天漏。
大明韜日月,曠野號禽獸。
君子強逶迤,小人困馳驟。
維南有崇山,恐與川浸溜。
是節(jié)東籬菊,紛披為誰秀。
岑生多新詩,性亦嗜醇酎。
采采黃金花,何由滿衣袖。
我愛古詩文(優(yōu)秀15篇)篇十五
從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學習古詩詞。而這期間,我深深愛上了這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學體裁,這世界的瑰寶。
詞,在我看來,它不是刻板僵硬的,而是趣意盎然的,充滿了能夠引人入勝的靈性。之所以那么說,是因為“改詩為詞”這件事。一天我正如醉如癡地讀一本雜志,目光忽然被一個標題深深吸引:改《清明》為詞。我感到十分新奇,便翻到有答案的那一頁,只見一首《清明》已被斷成了詞: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我的嘴巴驚訝地一張一合,心就像兔子般怦怦直跳起來。“太有趣了!”我興奮地合上雜志,不禁嘖嘖稱贊起來。我找來古詩書,當翻到《小池》這首詩時,我突然來了靈感,奮筆疾書: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我滿意地端詳著自己的杰作,一種難以言喻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這時我看到了懸掛在床邊的紙船隨風搖曳,忽然想起了李白《望天門山》中的“孤帆”,經(jīng)過一番冥思苦想,我終于在心中斷好了句,筆下溜出一行字: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就在我深深陶醉在詩的美妙的境界時,爸爸推門而入。我迫不及待地向他朗誦了我的杰作,表揚聲如雨點落在我身上。我感受著這清爽,內(nèi)心洋溢著幸福,不經(jīng)意間看到了窗外的世界因春的歸來姹紫嫣紅。這時我想起了朱熹的詩句,脫口而出: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