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樂山大佛導游詞樂山大佛導游詞篇一
非常歡迎各位(女士、先生、領導、同學......)參觀張大千紀念館!
前院
張大千先生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敬仰的藝術大師。為了紀念張大千,他的故鄉內江專門修建了這座紀念館。
內江市張大千紀念館位于內江市東興區東桐路圓頂山,東臨古剎西林寺及西林開發區;西與10余所高、中等學校相鄰;南俯沱江,北為淺丘田園風光。地貌為一狹長小山丘陵。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75米,占地面積20973平方米,是臺北張大千紀念館的10倍,也是迄今為止全國19家近當代書畫名家紀念館中占地面積的館。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群建筑是張大千紀念館的一期工程,也叫主體工程或"大風堂"工程,它是根據張大千的故居特點和川南民居建筑風格建設而成。看上去親切自然,鄉土氣息濃厚,給人一種古樸典雅、氣勢恢宏的感覺,是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園林建筑。
現已開放的紀念館第一期工程(主體工程),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余平方米。包括三個陳列展覽廳,一個接待室,一個展銷廳及行政業務用房等。之外,尚建有一座長36米高2米的鐫刻有大千先生及胞兄張善子先生書畫作品的藝術墻,一個360平方米的荷花池,一個約800平方米的芭蕉園和"大風堂味苑"餐廳。
一般說來,為名人塑像往往選擇大理石、銅、漢白玉等材料,而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座張大千雕像卻是青石制成。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是張大千一生特別重親情、鄉情、友情。他晚年的一首詩中有這樣兩句:"行遍歐西南北美,看山須看故山青"。為此,紀念館就特別選擇了具有鄉土氣息的、地道的內*石作為雕像材料。不少大千先生親朋好友、門人看了這充滿鄉情、栩栩如生的石雕像后勾起許多回憶和思念,以至于駐足留戀,不忍離去。
在前院的南側,各位所看到的是"大千藝術墻"。原本這里是準備修圍墻的,但紀念館的管理者們卻獨具匠心把它修成了藝術墻。在全長36米的藝術墻上,我們看到了用空花窗間隔的21面大理石碑,碑上鐫刻的是張大千和其胞兄張善子的作品,可以說,大千藝術墻是融安全性、藝術性、觀賞性等為一體的'一座展臺。
為大千紀念館題詞題名的名流不少,如啟功先生、劉海粟先生、胡繩先生、謝稚柳先生等等。這是張學良將軍為本館題寫的館名。當然也是張學良將軍在大陸極有限的墨寶之一。
棠棣聯輝廳
(展廳內)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1899年生于四川內江,自幼隨母習畫,后得兄姊教誨。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苦學力行,精進不懈。二十年代,因臨摹石濤作品而聲名大震,被藝苑譽為"百濤專家"。30年代,被徐悲鴻推崇為中國畫壇"五百年來第一人"。敦煌行之后有"南張北溥"(溥心禽)之說。 50年代世界藝壇又有"東張西畢"(畢加索)之贊,1958年被國際藝術學會公推為"當代世界第一大畫家"。其實,他一生不僅創作了數以萬計的包括山水、人物、走獸、花卉等題材的中國畫,而且還是書法家、金石家、收藏鑒賞家、詩人、攝影家,可謂全才通才,多方面發揮著他的才能,為弘揚并傳播我國傳統文化藝術做出了卓越貢獻。
張大千胞兄張善子一生飼虎,畫虎,以虎寄信,以畫言志。他精山水、走獸??谷諔馉幹?,他與張大千共同舉辦義賣畫展并變賣家產賑濟災民,繼而遠渡歐美舉辦《張善子、張大千兄弟畫展》等,進行抗日宣傳和募捐,并將所得10余萬美元全數寄回祖國。1940年歸國后僅十余天,由于勞累和疾病,長辭人世。
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和家鄉的土地養育了一代藝術大師。大千故里內江市位于川中腹地,素以商貿興旺、交通發達、文化昌盛著稱。這座山環水繞的城市又譽為甜城、書畫之鄉。據史載,內江在古代"人文薈萃、多產英才"如"孔子之師"萇弘,文章天下第一"的范崇凱,數學家秦九韶,"理學鼻祖"高道陳摶等。近現代,她又養育了喻培倫、公孫長子、范長江、陳毅等杰出人物,也哺育了張大千、張善子這樣的文化名人。這是大千故居的照片,這是他父親張懷忠、母親曾友貞、二哥張善子、三哥張麗誠、四哥張文修等。張大千排行"老八"。
大千先生21歲自日本學習染織技術歸國后,正式拜師學藝,先后拜曾熙、李瑞清為師學書法,并以書法通畫法,從石濤起步,旁及八大、石溪、漸江、老蓮、唐寅諸家;上追隋、唐、宋、元各代,從中長薰三沐,探求古代名家書畫藝術真諦。他遵循石"搜盡奇峰打草稿"的主張,從祖國名山大川中吸取養料;他居青城,攀峨嵋,三上黃山,游履西康,泛舟長江,從生活中采集創作素材。長期的藝術實踐使他認識到"形成于未畫之先","神留于既畫之后""作畫如欲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第一是讀書,第二是多讀書,第三是有系統有選擇地讀書""要善學善變"。同時大千先生還注意從戲劇、攝影、園林等姊妹藝術中吸取營養。
四十年代初,張大千為了進一步"師古",赴敦煌臨摹壁畫長達三年之久,直接吸取了我國古代繪畫鼎盛時期的成果,導致他畫風巨變。同時,關于敦煌,張大千又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一是為敦煌石窟編號。他是第一位為敦煌編號的中國人。二是宣傳敦煌。張大千在蘭州、重慶、成都等地舉"臨摹敦煌壁畫展",使國人提前了幾十年了解了我們民族的藝術瑰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同時,展覽的舉辦也影響了不少人的一生,如原敦煌藝術研究院院長段文杰先生即是在重慶參觀了"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之后,前往敦煌并立志獻身敦煌。三是保護敦煌。由于張大千對敦煌研究深透,因而他認識到政府必須趕緊成立專門機構對敦煌進行保護,在他的積極倡導下,于1943年成立了"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使得這一民族的藝術寶藏開始得到政府的重視和保護。
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也為吸取西方藝術之長,大千先生于1949年離國,開始萍蹤海外的藝術生涯。他先后暫居香港、阿根廷,置宅巴西(八德園),購屋美國(懷畢庵),1978年定居我國臺灣省臺北外雙溪(摩耶精舍)。50至60年代,是他痛苦探索,奮力掙脫世俗羈絆的時期,然而其藝術成就、名聲卻達到鼎盛,從"師古。到"師自然",最后闖進了"以心為師"的自由王國,獨立于世界現代藝術之林。他獨創的大潑墨、大潑彩和墨彩合潑法,畫面瑰麗幻化,構圖氣勢雄渾,作品更加博大精深,使中國畫技藝技法躍上了一個劃時代的新臺階,為中國繪畫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樂山大佛導游詞樂山大佛導游詞篇二
大家早上好!很好,大家都睡醒了,現在請大家抬起高貴的頭看看車的正前方,看到什么了?導游?對!我就是你們今天的導游,那么請大家務必記住我這張長得不算美,但總算對得起觀眾的臉(笑聲),把我留在腦海中,旅途快樂又輕松。
下面呢,我就給大家正式介紹一下自己,哎呀,激動的心,顫抖的手,拿起話筒我要獻丑,誰要不鼓掌誰就說我丑,哎!很好,謝謝大家的掌聲,后面還有一句呢,誰要說我丑我下車就走(笑聲),從大家的掌聲中可以看出大家的審美眼光還是相當不錯的嘛!
我呢,是xx旅行社的一名專職導游員,我……哇!大家有緣坐在一輛車里就是一家人了,古語有云: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今天我們同吃、同游、同樂還同居(駒),哎,怎么就同居了,有些游客問,古時候不就把車叫駒嗎?難道我們還不是同居嗎?只要你需要我,我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面前。
那么羅嗦完自己之后呢,隆重給大家介紹一位重要人物,一般呀重要人物出場都會有一種聲音,好,謝謝大家的掌聲,他就是我們風流倜儻、英俊瀟灑、人見人愛、車見車載、男人見了喝醋、女人見了喝蜜的師傅(笑聲),從后腦勺看就很像梁朝偉嘛,大家想不想看看師傅正面呀?想呀?那讓師傅站起來跟大家打聲招呼好不好呀?(笑聲)好呀,那可不行,他站起來誰給我們開車呀?好了,我替張師傅謝謝大家的掌聲。大家呀別看這張師傅長得這樣,他開起車來呀那可是相當的有技巧,用東北話說那是:岡岡的,大家呀別看師傅一本正經,他呀可有兩個老婆,大老婆在家給他洗衣服做飯,小老婆呀陪他走南闖北,今天他這位小老婆就在我們身邊,大家找找看,找不到呀?其實呀他這位小老婆就是我們這輛車,大家說張師傅小老婆漂不漂亮呢?漂亮呀?那大家就要好好愛護他,保持車內的清潔,愛護她,就像你們愛自己的小老婆小老公一樣。
那么大家出來旅游呀,一定要服從導游的領導,一定要跟著導游走,這跟著導游走,吃喝啥都有,問啥啥都會,走著還不累。等一下到景點就請大家跟著我的導游旗走,小旗不倒,不許亂跑,因為呀只有跟著我的導游旗走,美好的感覺才會有!
樂山大佛導游詞樂山大佛導游詞篇三
大家好!
(唱敬酒歌);遠方的貴賓,四方的朋友,我們不曾聚,但有相見時
土家有傳統待客先用酒,土家多美酒,美酒敬賓朋
請喝一杯酒呀請喝一杯酒喲!
樂山大佛導游詞樂山大佛導游詞篇四
大家好!島與江的情懷,你與我的美景。非常歡迎大家能夠來到國家4a級旅游景區——江心嶼觀光游覽,我是來自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0802班的學生,我叫徐健偉,大家可以叫我小徐或者徐導,希望美麗的江心嶼能夠為大家留下一段非常深刻的印象。俗話說:江心有地如長虹,古今臥在滄波中。美麗的江心嶼同廈門的鼓浪嶼、長沙的橘子洲頭、鎮江的焦山島合稱為中國的“四大孤嶼”。
江心嶼陸地總面積約有7萬多平方米,地形呈東西長南北窄,東西長約1250米,南北寬約200——450米。我們站在江濱外灘眺望江心嶼,它就像一座天然盆景橫臥在甌江之中,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譽為甌江蓬萊。其實它不僅僅是溫州城市的象征,更是溫州歷史文化的一張金名片。
在很久以前江心嶼是由兩座小島所組成,東西對峙,中間有一條河流叫做中川河,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在舟山受戒的青了禪師奉宋高宗趙構的旨意來到島上傳經誦法,為了方便兩座島嶼的來往青了禪師率眾弟子將這條河流填平,兩島合而為一,就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江心嶼。江心嶼景色非常的優美,它的景色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江中有島,島中有湖,湖中有園,園中有山。它的美主要包括園林美、文化美、宗教美、自然美等。
第一、它是以詩詞聞名天下。各位請看以下我身后的這塊巖石,上面刻著“孤嶼”兩字,這是清朝時期溫州的道臺方鼎銳的手跡。江心嶼的詩詞以及最早的文化美就是由這兩個字展開的。其實將它稱為孤嶼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孤處在甌江之中。最早將它稱為孤嶼的人我們已無法考證,但是最早把它寫入詩篇的是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他在《登江中孤嶼》中這樣寫道: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也正是因為這首詩,使這座小島引來了眾多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孟浩然、杜甫、陸游、王十朋等,都為江心嶼留下了眾多的詩詞歌賦。據不完全統計,歷朝歷代的文人雅士留有歌詠江心嶼的詩篇達上千篇,所以江心嶼也被譽為“詩之島”。
第二、是以寺塔僧名噪一時。島上的布局從遠處看很簡單,兩塔一寺。兩塔指的是分別建于唐宋時期東西雙塔,曾有800多年的時間被借用航標來導航。1997年,它們被國際航標組織列入世界百座歷史文物燈塔之一,國際航標協會正式宣布它們為世界航標遺產。一寺指的就是江心寺,江心寺的建立對中日、中朝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有句話很簡單,但是卻說出了江心嶼的精髓所在,大家猜一下這句話是怎么說的?是“中國詩之島,世界古航標?!边@句話也無疑是對江心嶼最好的詮釋,那么下面就請大家一起跟著我來游覽美麗的江心嶼,去看看它是如何來詮釋它的美的。大家請跟著我往這邊走。
各位現在請大家過來看一下導游圖,我們今天的游覽路線是由我們所站的位置出發,先后經過革命烈士紀念館、文天祥紀念祠、江心寺、西塔、共青湖、東塔、英國駐溫州稅務司公寓。整個行程大約需要1個小時,一個小時之后我們就在這里集合,如果有團友掉隊的話也可以自己游覽,但是一定要記住1個小時之后我們必須在這里集合。在游覽的過程中大家也一定要注意人身、財產安全?,F在請大家往這邊走。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就是溫州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此館的舊址是一座寺院,叫做普寂禪院,該寺修建與唐咸通十年(869)。宋建炎四年(1130),由于金軍大舉南侵,宋高宗趙構率眾來到溫州,駐蹕在寺中,十余天后移駕溫州市區。南宋建炎四年,宋高宗將這座寺廟更名為“龍翔寺”。這座寺院在解放前被拆為平地,1956年,為了紀念浙南地區各個革命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溫州地區專署決定在龍翔寺的廢墟上修建了溫州市革命烈士紀念館。
請各位隨我往里面走。溫州市革命烈士紀念館的布局大體上是按“二碑一館”式,“二碑”指的是我們眼前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紀念碑”和“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碑”。兩碑在同一基座上,因此又稱為雙連碑,碑高十五米,整個碑型就像兩把利劍,寓意我們的革命軍隊在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中奮勇前進、所向無敵。碑底石座是毛澤東同志的題詞:為國犧牲,永垂不朽。碑座下還撒有原挺進師師長粟裕將軍和原十三軍軍長胡公冕同志的部分骨灰。碑座的兩側是分別反映紅十三軍《風起云涌》和挺進師《順利轉移》的革命英雄形象的浮雕。
各位團友,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這兩塊彩旗似的照壁。左邊這塊是由原國防部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碑”,右邊的這塊是著名的書法家舒同所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紀念碑”。照壁的背面是溫州市人民政府敬撰的碑記,分別講述了紅十三軍悲壯的革命歷程和挺進師在革命時期的艱難歲月。
“一館”就是指里面展館。展館共有三個3個展廳,依據時間重點介紹了黨創立、大革命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120余位烈士的生平事跡及他們的珍貴的遺像、遺物以及一些珍貴的資料?,F在請大家進館內參觀,5分鐘之后我們在紀念館門口集合。
各位,參觀完溫州市革命烈士紀念館,請大家跟著我往前繼續游覽。
各位請看一下我們眼前的這座臨江的二層小樓,稱為浩然樓。這座樓原址在宋文信國公前,經過歷時的變遷才被遷到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位置。關于它被成為浩然樓的得名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說為了紀念唐朝著名詩人孟浩然有關。孟浩然也是一位仕途不順的才子,他因為仕途不順曾來到溫州,尋找當時被貶為樂成尉的好友張子容,兩人共同攜游江心嶼,并留下“眾山遙對酒,孤嶼共題詩?!钡戎娋?。所以此樓在清乾隆年間一度被稱為“孟樓”;另一種說法說此樓是為了紀念抗元英雄文天祥,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有這樣一句話“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到底是為了紀念誰而修建的,至今也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浩然樓是2003年重建的,屬于重檐歇山頂木結構建筑。大堂兩邊是清乾隆年間學使李芝令所撰的一幅對聯,“青山橫郭,白水繞城,孤嶼大江雙塔院。初日芙蓉,曉風楊柳,一樓千古兩詩人。這幅對聯用了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就把江心嶼的景觀和文化勾勒的惟妙惟肖。
各位,大家都知道杭州有聞名中外的“西湖十景”,美麗的江心嶼也有“江心十景”。在這浩然樓上,依樓聆聽甌潮澎湃,水石相擊,別有一番情趣,這就構成了江心十景之一的“孟樓潮韻。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宋文信國公祠,這是為了紀念我們的抗元英雄文天祥的紀念祠。它初建于公元1482年,也就是在文天祥殉難兩百周年。當時永嘉知縣劉遜向溫州知府項澄建議在江心寺的東側建紀念祠,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建筑為晚清建筑。
樂山大佛導游詞樂山大佛導游詞篇五
三仙臺位于臺東縣成功鎮北方5公里處,是離岸小島和珊瑚礁海岸構成的特殊景觀區。全島面積約3公頃,島上有三座小山峰,相傳古時鐵拐李、呂洞賓、何仙姑曾于島上休憩,故名三仙臺。三仙臺與本島之間,建有一座造型優美的八拱跨海步橋,長320米,邊走邊賞壯闊的海景,半小時就可以直上三仙臺。三仙臺主要是由火山巖構成,四周珊瑚礁環繞,再加上風化及海蝕作用,呈現出造型奇特的巖石景觀,與傳說相附會,形成了三仙龕、飛龍澗、水晶井、仙劍峽、合歡洞、太液池、甘露泉和釣魚臺等景。海岬北側為一片少見的卵石礫灘,當海浪拍打灘頭時,成千上萬如拳頭般大小的卵石相互撞擊,聲勢令人震撼。這些礫石經過沖積風化后,渾圓均勻,是天然的按摩步道。三仙臺留存豐富的植物景觀,如白水木、濱刀豆、林投、臺灣海棗等,這片植物被列為自然保護區,為避免游客破壞,建造了架高的棧道式環島步道,除此之外島上幾乎沒有人工建筑,很好地保留了原始風貌。附近海域魚類豐富,是漁場亦是有名的磯釣場所。
交通:自臺東火車站前搭往靜浦的鼎東客運海線班車,于三仙臺或石雨傘下車,班次不多;也可以搭臺汽或鼎東客運到成功鎮后,轉搭鼎東客運往長濱、浦的班車,于三仙臺或石雨傘下車。
美食:三仙臺服務中心有簡單的小吃;開車到成功漁港,車程約半小時,漁港附近有多家海鮮餐廳。
住宿:島上沒有旅館,但平坦處可供露營。
位於臺東縣成功鎮東北方約3公里處,是由離岸小島和珊瑚礁海岸構成的特殊景觀區,也是東海岸最具知名度的風景點。全島面積約22公頃,最高點海拔約77公尺,相傳古時鐵拐杍,呂洞賓、何仙姑曾於島上停憩,故名三仙臺島上現有造型優美的跨海人行步道橋一座,長320公尺,可步行直上三仙臺。
仙臺的八拱跨海步橋,以波浪造型呈現,造型夠眩,如長龍臥波,氣勢壯觀;島上地形景觀與生態資源極為獨特稀有,散布著海蝕溝、壸穴、海蝕柱、海蝕凹壁等海蝕景觀,除外,海岸植物種類繁多,是研究海岸植物生態的重要據點,可循規劃良好的步道觀賞沿途生態及地質觀賞。附近海域魚類豐富,是漁場亦是有名的磯釣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