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春節的風俗作文450篇一
臘月初八早晨要喝臘八粥。這種粥一般用糯米、大米煮成。里面還要放上紅棗、栗子、綠豆、花生仁等。常言道:“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一般人家從這天開始就著手辦年貨了。殺豬宰羊、做新衣服、采購各種年貨。
臘月二十三是“祭灶”和掃除的日子。一般人家常在臘月二十四祭祀,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一天還要把家里打掃干凈。
臘月三十是除夕,這一天全家團圓,除舊迎春,還要到墳地里祭祖。這一天早晨,家家都要在門上貼春聯。中午合家要吃團圓飯,除非萬不得已,都要趕回家,充滿了融融的天倫之樂。晚上吃過飯,親人團聚在一起,把瓜子、花生、飲料、水果等都擺在茶幾上,然后一起看春晚。晚上還要“守歲”,年輕人很少睡覺,一直要等到第二天凌晨放炮。
大年初一最為隆重,男女老少天不亮就起床,穿著新衣,向神主、祖先、長輩拜年。這一天早晨只準吃餃子。如果誰吃到了餃子里包的錢幣,誰就在這一年里好運連連,財源滾滾。小孩子們要給長輩磕頭要壓歲錢。吃過餃子,男的要去鄰居家串門拜年,女的則在家里接待客人。到了中午,親人們仍在一起吃團圓飯。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是燈節。晚上人們在街上放煙花,每一戶人家都要在門前放兩盞燈,街上燈火通明,熱鬧極了。
另外,在春節期間,我們亳州地區還有一些“忌諱”。如過年蒸饃、炸丸子時小孩不能在廚房里,以免亂說話。正月初五不能動剪刀等。這些“忌諱”如今有的還存在,有的已無影無蹤了。
家鄉的春節真是熱鬧有趣!
春節的風俗作文450篇二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個地方過春節的習俗各不相同。今天,讓我給你介紹下我的家鄉——海城在過春節時候的習俗吧!
當日歷翻到臘月二十三——“小年”的時候,就開始漸漸有了年味。人們在這一天都要吃灶糖、瓜子......祈求“灶王爺”保佑我們在這一年里順利平安。從這天起,身在異鄉的游子也滿載著豐厚的收獲,陸續返家了。而家人也都開始忙活著收拾房間,置辦年貨......
除夕夜一到,年味就更濃了。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歡聚一堂,推杯換盞,一起吃年夜飯,共度美好佳節。看春晚在除夕夜必不可少,它已成為全國人民過春節時的一道精神大餐。接近零點的時候,人們就紛紛走出家門去放鞭炮,來接財神,這也被人們稱為“守歲。”
等到了大年初一,一大早人們就紛紛穿上新衣服,到親朋好友家,街坊鄰居家拜大年,送去新春的祝福。晚輩給長輩拜年的時候,會得到很多紅包。那里包著的不僅是鈔票,更多的是長輩給予晚輩的希望與祝福......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子都要攜夫帶子拎上好多煙、酒、糖、茶之類的佳節禮品返回娘家,給娘家人送去新年的祝福。
元宵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這代表團團圓圓。大家都去猜燈謎、看花燈......好不熱鬧啊!元宵節一過,鞭炮聲就變得稀稀落落了,這也就意味著春節結束了。人們又開始了忙碌的生活。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習俗,請你也說說你的家鄉過春節的習俗吧!
春節的風俗作文450篇三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重要的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中形成了一些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孩子,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這兩個字諧音,所以孩子們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另一種是由長輩用紅包分給孩子的錢。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在貼春聯的同時,還要在墻上、門上倒貼“福”字,表示“福到”,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未來的美好祝愿。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有壽星、壽桃、十二生肖、龍鳳呈祥等。
在新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第一件事就是放煙花爆竹,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煙花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
過年的前一夜,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一般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出后以調有醋、蒜末、香油和醬油等佐料沾著吃。因為“餃”和“交”形近,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此外餃子由于形似元寶,也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現在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節日活動也越來越豐富。何止是春節,百姓一年到頭每天都在過節啊,天天都是快樂的!
春節的風俗作文450篇四
春節到了,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習俗,而我的家鄉廣州也有我家鄉的春節習俗。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吧。
廣州有句俗語叫:“年二八、洗邋遢”,意思是,到了臘月二十八這天,要把家里大掃除一遍,為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到了除夕,大家可就忙了,女人就為了團圓飯做準備,男人則幫忙殺雞、殺鵝、貼對聯、貼門畫、買花、買年橘、盆景……
晚上可就熱鬧了,有些大人在茶余飯后就等著看萬眾矚目的《春晚》了。小孩子們就穿著一身新衣服挨家挨戶地去得壓歲錢,俗稱“利是”。而有些大人們則帶著小朋友去逛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說到迎春花市,這可得詳細介紹介紹:每年的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景,各大公園都在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都搭起彩樓,扎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花市,售花賞花,人潮涌動,十里長街,繁華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半夜十二點來敲門時,每家每戶都響起喜慶的鞭炮聲,大家都沉浸在漫天飛舞的鞭炮紙上了。鞭炮一過,就是五彩繽紛的煙花點綴在無暇的天空上了,人們望著飛上天的煙花,一起期望著新的一年、新的氣象。
到了初一,大家都非常有空,大人們就會去打麻將,而小孩子們則用自己的壓歲錢案買各種零食玩意兒。到了晚上,天空中還是閃爍著五光十色的煙花,有條件的則特地乘車去琶洲等地看煙花。
春節的另一個高潮又是尾聲——元宵。我們這里并不是每條村都過春節的,有些人就會過正月十三、十四、二月初二……而我們這條村正好就是過元宵的。我們要準備好各種菜肴迎接客人,讓客人吃得開心,會得慰心。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習俗,你家鄉的春節習俗又是什么樣的呢?
春節的風俗作文450篇五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文化有很多,比如:
春聯,起源于桃符。“桃符”是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后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后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過年,人們除了貼春聯,剪窗花外,還喜愛在客廳里、臥室中掛貼年畫。一張張新年畫給家家戶戶平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代過年時人們以火燒竹,爆裂發聲,用以驅鬼,“爆竹”一名由此而來。《荊楚歲時記》說:“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到后來,由于社會和民俗的進化,爆竹發生了兩大變化:一是火藥發明以后,從燒竹子發展為用紙筒灌裝火藥引爆,炸開后響聲貫耳,紙屑飛揚,火藥香四溢,于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后人們又用麻莖把爆竹編成串來放,稱為“編炮”。因其聲音清脆如鞭響,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各種花炮乃至煙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驅鬼完全轉變為節日的吉祥、熱鬧、喜慶和歡樂。王安石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因此過去老百姓認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過年。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壓歲錢由來已久,古稱“厭勝錢”、“壓崇錢”、“押歲錢”等,在錢幣系列中,它被歸為花錢類。早在漢代我國就已出現壓歲錢,以圓形圓孔和圓形方孔居多,錢的正面多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兇”。“福山壽海”、“長命富貴”、“強身健體”等,還有的正面為錢文,背面為祥瑞圖案,如“北斗七星”、“龜蛇”、“老虎”、“八卦”、“生肖”等紋飾。
餃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歷代曾叫牢丸、水角、餛飩、餑餑等。后來怎么叫餃子呢?餃的原名叫“角”,“粉角”即用面粉做的角,“水角”指用水煮的角,因北方人發音“角”“餃”相似,后來就說成“餃”子了。三國時《廣雅》一書載:“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這個餛飩就是餃子,偃月就是半月形。唐《酉陽雜俎》已有“籠上牢丸蒸餃”、“湯中牢丸水餃”的描述。
今天昌明盛世的餃子更是異彩紛呈。從餡來說,有雞蓉、鮮蝦、什錦、三鮮等上百種;從烹法來說,有湯煮、籠蒸、罐煲、鍋貼等各法,速凍餃、即食餃等產品也層出不窮。餃子館也如雨后春筍遍布神州。京城“八大樓”之一的鴻興樓飯莊,一兩面能捏成25個小餃子,一個一種味道。西安唐城餃子館的餃子宴名揚海內外,據說一些老外們吃的'時候一邊老叫肚子脹一邊還拼命往口里塞。沈陽的“老邊餃子館”因煽鍋蒸餃和熗雞湯煮餃而聞名遐邇。天津清真“白記餃子館”和太原“認一力餃子館”也為華廈餃子上品,使路人垂涎因而門庭若市。廣東粵菜中的鮮蝦仁蒸餃有后來居上之勢,北方人南下均趨之若鶩。
此外,春節還有蒸年糕,倒貼“福”字,守歲,迎春,回娘家等習俗。